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職場指南 > HR管理

如何定義我們的商業年代

HR管理2.38W
判斷中國經濟有兩個法門,一個是“遠看”,一個是“求簡”

如何定義我們的商業年代

中國是一棵大樹。置於世界之林,這棵大樹要怎樣看才對?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想看個明白的人又如此之多,是為難。時近2005年年末,《中國企業家》雜誌確定了一個視角——“商業年輪”——請了多位名家,從世界看中國,從中國看世界。他們究竟看得怎麼樣?請讀者品評吧。


“商業年輪”當然是一個借用和比喻。早年我在完達山伐木,知道大樹的年輪,要放倒之後才看得到。這是說,凡我們可以看到年輪,樹已經成為歷史。要觀察生機勃勃的樹木活生生的年輪變化嗎?我們非要有鑽入樹心的本事不可。可是那樣一來,見到了樹木,又不容易再見森林。

觀察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常識說,沒有參照系,我們看不清任何事物;可是選錯了參照標準,事物就面目全非。當年上海最高的樓宇是國際飯店,以二十四層之尊雄視大上海幾十年。90年代後上海開放,30層以上的摩天樓拔地而起數千座。今天到浦東金貿大廈最高處,你不容易找見昔日的上海國際飯店。同一座飯店,在不同的參照下看,是那麼的迥然不同。

這才不過比樓宇高低而已。經濟是多面體,可觀察的維度多到難算,要怎樣看才八九不離十?人各有法,我們先不要指望有統一的答案。“橫看成嶺側成峰”,那是蘇東坡說的。看同樣一座山,因為角度不同,就有“嶺”和“峰”的不同。所以,看經濟吵起來很正常。我們只能知所適從,不需要互相完全同意,有點啟發就很好。

我自己通常研究很小的經濟現象。張五常教授說的“落手落腳的調查研究”,是平生所愛。不過看枝節要從大樹上選取,大樹又要放到樹林裡觀看,所以有時候也要觀察經濟整體的變化。自己喜歡兩個法門。一曰“遠”,就是離得遠遠地看大勢;二曰“簡”,永遠選最簡單的指標,自己容易掌握的。

為什麼遠看重要?中國經濟很大,是第一個理由。經濟總量還不是大到不得了,但人口舉世無雙。十幾億人的活動,近看亂作一團,非遠看一下不知其勢。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與世界打成一片。作為一個人口居世界第一、產量(以匯率為基礎的GDP算)佔世界第六的大國,進出口佔經濟總規模的70%以上,從來沒有見過。英國工業革命後捲入世界製造業市場競爭的人口,以百萬計;美國獨立並進入工業革命後,以千萬計;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參與,競爭人口以億計;現在,中國、印度、俄羅斯、東歐、東南亞一起上,以幾十億人算。非要很遠地看,不管細節,看清大局再說其他。

“遠看”還有一個重要含義,就是把觀察者自己的好惡、價值評判等等隔離開來,不讓這些凡人必有的主觀因素情影響觀察的客觀性。經濟觀察比自然觀察更為困難的地方,在於觀察者本人的主觀偏好會嚴重干擾觀察過程。遠一點,再遠一點,就可能減少干擾。讀到“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的時候,覺得自己渺小。既然微不足道,清楚地知道自己怎樣看也影響不了經濟大勢,看問題的客觀程度就可以提高。

“求簡”也重要。經濟現象本來複雜,做不到化繁為簡,寸步難行。不少經濟學家擅長在複雜中表現本領,動輒幾十、幾百、幾千聯立方程,不算到天昏地老不罷休。有因此得了諾獎的,但這一手將來有沒有人問津,是大疑問。關鍵是這種辦法自己的“投入產出”效率令人生疑,觀察、分析經濟的包袱太重。

資訊是人類的沉重負擔,所以認識世界的最重要法則是以簡馭繁。以比較優勢定律為例,多少年來在經濟分析中屹立不倒,就是憑簡單取勝——以關鍵產品和要素的相對生產率差別,就推斷不同國家經濟佈局的不同和變化。從比較優勢的角度看,經濟世界其實很簡單。2002年美國一位專家調查中美製造業工人平均小時工資,結論是存在30倍的差距。僅此一點,就知道世界產業佈局還要大變。

是的,幾十倍的工薪差,使勞力廉價的經濟具競爭優勢。但是至少還有兩點很重要。其一,如果勞動力素質(包括工作精神、技能和掌握的知識)過低,其價廉的優勢要打折扣;其二,如果組織廉價勞力從事生產活動的經濟制度成本過於昂貴,廉價勞力優勢也無從發揮。中國在1978年時勞力比後來遠為廉價,但那時在世界市場上根本看不到“Made in China”,原因就是廉勞優勢被過低的生產率和高昂的制度費用抵消到盡。是改革開放大舉降低了中國的制度費用,競爭力就蓄勢待發。不過勞力素質的提高需要時日,在激勵機制對頭後,要等學習曲線的累計性上升。這解釋了為什麼90年代中期後,中國經濟在世界上開始有看頭。製造業領先也有據可循——率先開放的就是製造業,制度成本降的急速;金融和其他改革落後,表現落後順理成章。

這是一種看經濟的辦法。總共就用三個變數:生產要素的價、質及生產的制度費用。比較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公司與公司,都看這三個變數。要估計經濟趨勢嗎?也看這三個變化趨勢。為什麼認為中國增長具有巨大的潛力?就是與發達經濟比,中國的要素之價依然很低,而質量的提高和制度費用的繼續下降,皆有極大的餘地。

挑戰是什麼呢?全球格局因為中國而大變。今天走開放路線的可不僅僅只有中國。後起之秀已經開始發力:他們或擁有成本更低的要素,或經濟素質在某方面有競爭力,而大肆改革降低制度費用的勢頭,很多不落當年中國之後。我們自己呢?生產要素(勞力、土地、環境、能源、原材料)之價因高速增長而開始急升,核心部門的改革一再拖延,如果技術和生產率進步的速度不足以抵消前兩者,經濟增長勢頭就可能轉變。

看清大勢,知道問題的關鍵所在,為評價各種建言和主張提供了一個基礎。因此我很欣賞陳志武教授高舉自由貿易旗幟的主張。歷史上,多由居上升地位的經濟高舉自由貿易的旗幟。這在當今,不但有助於中國發揮自己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而且對堅持本國的改革開放有促進作用,可以幫助進一步降低制度費用,從而保持競爭力的持續。講過了,未來中國的命運依賴核心部門的改革,既然以開放促改革是重要的經驗,高舉自由貿易旗幟就不僅具有對外的意義。

也注意到李稻葵教授的見解,比如他點到了“改變市場在自然資源和能源方面的無效性”。如果稻葵的意思是,“改變市場在自然資源和能源方面尚沒有發揮主導作用”,那我就完全贊同他的主張。作為進出口比重這麼高的經濟,能源價格與國際價格大幅度脫節,講什麼“資源利用效率”都是南轅北轍。不要誤解,以為改變水、油、電的價格形成機制,就會提高要素之價,從而侵蝕中國的成本優勢。錯的。價格機制將遏制資源流向低生產率的地區、部門和行為主體,恰恰會提升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率,提升中國的競爭力。

還是請讀者來鑑賞本期的各家之言吧。歲末年初,是打量中國經濟的恰當時候。既然大家都關心,不妨一起來橫比豎比,遠看近看。我們有理由相信,歷史會撥出特別的篇幅,記下當前中國的商業年輪。(周其仁)

來源:慧聰網

標籤: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