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文祕 > 祕書基礎

《弟子規》德育師資培訓班課程之三

第三講 夫妻親師配合教 孝親順親家風承

《弟子規》德育師資培訓班課程之三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家長:

大家上午好!

我們學習了《弟子規》的“總敍”和“入則孝”的第一條,現在把《弟子規》的前兩條齊讀一下。“弟子規,總敍,預備齊。”“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好!謝謝大家!讀的是鏗鏘有力!氣衝雲霄!我看大家開始臉上會發光了,智慧的光明有點透露出來了。

我們繼續學習“至德要道”——“孝道”。

讓我們兒女、學生行孝之前先要明理,把“父母的恩德”通過自己的體會傳給我們的下一代,知恩、感恩才能報恩。

如何教孝呢?第一條是知恩報恩。一定要先明白道理,“父母恩德重如山”這個道理我們要了然於胸,才能通過言教、身教承傳給我們的下一代。

教孝的第二個原理原則是以身作則。這個“以身作則”也是所有教育領域共同的原理原則,就是自己要先做到,“受教育者,先受教育”,先能夠力行。

第一部分 夫妻配合教孝。夫妻要常常互相讚歎,和諧的夫婦關係對孩子孝心的引發,健康成長非常重要。爸爸一定要學會把母親對兒女的辛苦撫育的恩德講給孩子聽。有智慧的太太,要常常在兒女面前樹立起先生的光輝形象。

教孝的第三個方面夫妻配合。五倫關係當中,學到“夫婦有別”。先生和太太在家庭當中都能盡份,“男正位於外,女正位於內”,都扮演好自己對家庭應盡的本份,一定能夠家和人樂,家風家道必定能夠代代承傳。

“父母教,須順承。”父母教孩子孝道,夫婦要配合。

比如説父母的恩德,母親就不好意思跟孩子講,女兒你要孝順我,媽媽生你很辛苦。這個時候誰講啊?爸爸講。我們爸爸一定要學會把母親對兒女的辛苦撫育的恩德講給孩子聽。比如説,今天兒子又有點耍脾氣了,對母親説了不好的話,爸爸馬上就把兒子請過來。“過來,過來”,“父母命”叫他過來,挽起袖子,然後就開始講:“你知道嗎?媽媽生你的時候多辛苦,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恩重如山!你去醫院裏面看看,產房那邊,產牀上那幾個鐵的護欄都是彎的,你知道是誰把它拉彎的嗎?是母親,生兒女的時候,那個鎮痛把它拉彎的。你媽媽生你生了幾個小時你知道嗎?”慢慢把這些道理跟孩子講,我在講到這些的時候,我太太就在旁邊幫腔説:“你都講第三遍了,你就不用再講了嘛!”我説:“第三遍了還要再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常常複習,要不然孩子就會忘記了。”最高境界就是要爸爸講得自己流下幾滴眼淚,因為想到自己的父母。所以要想感動別人,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自己先流下幾滴眼淚。

女性都會比較愛孩子,因此母親常常都會很慈愛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常常會欺負母親。多數是這樣,當然也有不一樣的情況,母親很嚴厲的也有。所謂嚴父慈母嘛!這個時候的嚴父就要盡到嚴父的本份,把父母的恩德告訴孩子:“你對爸爸不好,我可能還會原諒你,你如果對母親不好,你實在是太不應該了,太不孝順了!爸爸會揍你。你知道嗎?小時候你三歲一歲的時候,有一天半夜你拉肚子了,媽媽哭着抱着你,找醫院。爸爸在後面陪着,你記得嗎?”孩子説:“當然不記得。”“但是,你要記住,這是母親對你做的無數事情當中的一件啊!當時你才一歲啊,你當然不記得。半夜你都尿牀,媽媽都把自己乾的地方給你睡,然後她睡濕的地方。這叫移幹就濕恩啊!然後你的尿布就像聯合國國旗一樣到處掛着,你知道都是誰幫你洗的?都是媽媽幫你洗。你看看媽媽的手,原來都是很細膩的,現在都變很粗了,都是幫你洗尿布洗出來的。所以你現在要幫媽媽洗衣服。”這些要常常講給孩子聽,這一配合孩子感恩心升起來,感恩心升起來是孝心的基礎,這個是做父親的要懂得。我們在座的爸爸或者未來的爸爸同志們,這一招學了沒有,沒有學要開始學起。父母的恩德要開始學。

母親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講父親好在哪裏?講父親有智慧。太太一定要懂得在孩子面前把爸爸的形象塑造起來。

有一個八德故事《大禹治水》,動畫片也出來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孩子剛出生,大禹就去治水了,十三年沒有回家。但是大禹的兒子,啟,後來當了國君,眾望所歸。誰教出來的啊?大禹的太太教出來的,她怎麼教的?肯定是常常在兒子面前告訴孩子,爸爸為什麼不回家!為的是天下蒼生啊!為的是治理洪水這個災難。所以我們以後有機會給大家看這個《大禹治水》動漫,雖然十分鐘短短的德育故事,非常感人。我們從家庭教育角度來講,大禹“夫妻配合”得非常好,母親賢惠,教育很成功。所以有智慧的太太,常常就是在兒子面前樹立起先生的光輝形象。

我們男士還是要點面子的,假使説太太老是在兒女面前數落爸爸的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啊!先生會不會想,反正兒子面前我形象也沒有了,我就壞給你看。最後吃虧的還是我們太太自己。

有智慧的太太就很會做人,今天先生下班回家,躺在沙發上,襪子一脱,東邊一隻,西邊一隻。3歲、5歲、8歲的兒子在旁邊,太太怎麼處理啊?這時候機會教育來了,馬上把兒子叫過來:“兒子你看,媽媽常常給你説,爸爸每天在外面累死累活拼命幹活為了誰啊?”兒子説:“為的是我。”“對啊,你看你上學也要錢,吃飯也要錢,爸爸多辛苦啊!你看是不是,又累趴下了,襪子都沒有力氣放了。過去幫爸爸把襪子洗一下。”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兒子洗襪子沒出息,告訴大家,會洗襪子的兒子以後才有出息。真的是這樣,因為他洗襪子的過程,他要設計,怎麼洗襪子,然後怎麼把它洗乾淨,整個過程小大不二,會做小事就會做大事,小事不會做,大事也不會做。所以 媽媽千萬不要以為兒子洗襪子沒有出息,這些會做才有出息。兒子洗襪子去了,這個時候門一關,怎麼處理爸爸都可以了!過去擰起耳朵,説:“你看,你看,跟你講過多少遍了,又沒跟兒子做好榜樣,趕緊坐好。”先生這時候會不會聽啊,很高興聽啊。因為夫妻相處有一個原理原則,我們做先生做太太的,一定要記住——“好話一句,作牛作馬都願意”。這個太太好話已經説過了,先生聽得滿心高興,孩子洗襪子去。這個時候再擰耳朵沒關係了。假使説太太沒什麼教育的智慧,孩子還在那裏,馬上就擰起先生的耳朵:“跟你説過多少遍了,沒有跟孩子做榜樣,把襪子放好。”這個時候可能先生怎麼樣啊?心裏就不高興了,下一次就不回來了。這個就有天壤之別哦!念頭一轉就不一樣。

夫妻配合,和諧的夫婦關係對孩子的孝心的引發,孩子健康成長非常重要。今天先生好不容易第一次主動下廚房洗碗,十個碗只有一個洗乾淨。這個時候太太怎麼處理?有智慧的太太馬上把女兒叫過來:“女兒,你看爸爸多了不起!既能工作做得好,還能做家務。你看碗洗得多幹淨。”女兒很敬佩,爸爸真厲害。千萬不要把九個碗拿出來:“女兒你看,爸爸洗碗都洗成這個樣子。”爸爸心想:“下次我再也不洗了。”假使説,把第一個乾淨的碗表揚一通,先生心裏想:“下一次我幫你洗衣服。”你看是不是,“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這時候孩子在那裏慢慢的看到父母和樂,健康成長。

今天先生又提着幾袋東西回家了,這個時候做太太的要很有藝術。一定要教育我們的兒女,只要門鈴一響,任何事情要放下,電視也好,作業也好,馬上跑到門口迎接爸爸回來,迎接媽媽回來,夫妻要互相配合。把東西接過來,這個時候媽媽還要表揚:“來就來了,還帶這麼多禮物幹什麼?”先生心想:“下次我買更多。”假使説太太沒智慧,一看到先生又提了幾袋東西,馬上開始埋怨了:“你看你,又不會買東西,錢都是這麼給你買光的。“先生心想:“下次我給別人買去。”一句話啊,天壤之別!

如果太太工作很忙,先生有空在家裏陪孩子,這個時候也要教孩子,媽媽回家我們要做什麼?正好前一段時間我回家探親,回家探親就沒什麼事,太太是教導主任工作很忙。我就跟兒子開始上課,我説:“兒子,媽媽每天上班、下班很辛苦回家最需要什麼?”兒子説:“最需要喝口水,把東西接過來。”我説:“好!以後每一次媽媽回家,你都要到門口迎接,把她的包接過來,再遞上一杯很好的水。”孩子比較大了,我們從小就教他做家務。中午時分,太太回家了,門鈴一響,兒子依教奉行,就衝過去,東西接過來,趕緊跑到廚房泡了一杯檸檬汁遞過去。太太這個時候就説了一句:“兒子啊,以後不能用開水泡檸檬。”我心想:“壞了,壞了,好不容易我上了兩個小時課,你這一句下來,下次孩子就不泡了。”我要“行有不的,反求諸己”,沒有跟太太交代好,預先沒排練。我就趕緊做太太思想工作:“我説不行,你這個時候一定要先表揚,‘乖兒子,怎麼有人把檸檬水泡得這麼好呢?真好喝,媽媽正口渴呢?’你表揚一句,孩子心想,‘下一次我給你切西瓜了。’”真的是言語很重要。後來我太太就寫了一篇文章在博客上,説沒有配合好,下一次要好好夫妻配合好,把孩子的孝心長起來。

孩子第一次行孝,第一次做這個事情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好好的讚歎。不要説孩子,剛剛講到,先生都這樣,太太都這樣。今天太太泡了一杯好茶,我們先生一定會説,怎麼有人把茶泡得這麼香呢?太太心想,下一次我再給你泡更好的茶。“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這個原理原則很重要。

夫妻要常常互相讚歎,但是現在很多人沒有注意這些基本的做人的禮儀。千萬不要以為老夫老妻了,沒有關係。諸位老師、諸位家長,老夫老妻的要不要講禮儀啊,説話要不要講禮儀啊?兩個人是沒關係,我們還要看到兒女還在旁邊,他就有關係了。你看有一個孩子才5歲,媽媽今天又開始接電話,接完電話,兒子就,眨巴眨巴着大眼睛説:“媽媽,一定又是爸爸打電話來!是不是?”媽媽心裏大吃一驚,孩子怎麼知道是先生打來的?一反省終於破案了,只要先生打來的電話,太太就沒好氣過。都是什麼?命令的語氣,不好的語氣:“幹什麼了?怎麼了?”都是這樣的語氣,這樣的太太多不多啊?結果這個太太學過《弟子規》以後很有反省力啊,馬上改正。怎麼改呢?先生一打電話來,她馬上想起老師教過怎麼打電話,所以她就拿起電話:“您好,請問您有事嗎?”結果他先生馬上説:“對不起!我打錯了。”這麼多年來,太太沒有這樣對他好説話過。後來電話又回打過來,差一點感動得流眼淚,感謝《弟子規》我太太變得這麼好了。一句話先生就很感動了。這個時候孩子在旁邊就在學。

有一個5歲的孩子就跟媽媽説:“媽媽電視裏演什麼?什麼叫夫君,什麼叫夫人啊?”媽媽説:“他們在演古代的夫婦,爸爸、媽媽兩個。”5歲的孩子説:“媽媽,這不像夫婦。”5歲的孩子心裏,什麼像夫婦啊?就像昨天講的“大吵三六九”才像夫婦嗎?你看孩子已經被污染成什麼樣子了!

《論語》裏面有一句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這個很重要,善於跟人交往,時間越久越恭敬對方。我們夫妻在一起也要學習晏平仲的精神啊!夫妻善於相處,久而敬之,越久越互相恭敬。所以古人不是亂演的,這個稱呼,先生稱:“太太,夫人你好!”太太稱:“先生,夫君請用茶。”還要把茶舉到眉毛這裏,叫舉案齊眉。媽媽同志們學完以後,晚上回家説:“夫君請用茶。”先生可能摸摸你的額頭:“你今天有沒有發燒?”沒有關係,第一次先生這個反映很正常。我們堅持作對的事情,一個星期,看看有沒有效。

有一個媽媽就是學貴力行,先生天天睡懶覺。《弟子規》老師就教她:“你天天去叫夫君起牀,還鞠三個躬。”這個太太每天都去鞠躬,結果第一天鞠躬,先生根本不理她。鞠到第七天,她説:“夫君,天亮了請起牀。”她的先生,“噔”就跳起來:“不用再鞠躬了,不用再鞠躬了,以後我們每天及時起牀就是。”就差沒説:“謝謝夫人了!”你看這個稱呼很重要。

當我們有教育的敏感度以後,我們就知道稱呼不能隨便亂“喂”,先生叫太太“喂“,太太叫先生“喂”,這個都不行,叫名字更不好,沒有給孩子做榜樣。中國傳統文化跟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別在這裏——稱呼。我們這是禮儀之邦,結果現在都流行什麼?叫爸爸媽媽,叫名字就好,這叫平等。我們反省一下,這叫平等嗎?這是沒有禮貌,沒有禮啊,禮不可偏廢啊!、

《説文解字》裏講:“禮者,履也。”“履行”的“履”,“禮”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去做的。

我們來看一下“禮”字怎麼寫?

左邊是個“示”字旁,上面一根短,下面一根長,表示“上”,下面三條線表示“日月星”自然現象。“示”的意思是“上天垂相”,翻譯成我們現在比較容易懂的話,就叫自然現象,原理原則。“示”作為偏旁字表達的都是自然現象,原理原則。這個是自然現象不是誰規定的。只要我們做人就要守“禮”,夫子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那右邊呢?上面是祭祀的祭品,裝在一個容器當中。下面是祭祀的時候的樂器,上面一根棍子,中間這個口是用來打的鼓,下面是這個鼓的架子。“禮”當中,“祭禮”是最恭敬、最隆重的。所以用祭禮的形式組成這個“禮”字,告訴我們這個“禮”是我們做人每一個都要很恭敬地去落實都要去做到的。

《論語》講:“禮之體,敬為主。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父子有父子之禮,夫妻有夫妻之禮,禮不可偏廢。夫子講:“不學禮,無以立。”不學習這些“禮”難以在世間立足。可能有的老師會講:“我不學,我不也活得好好的。”真的活好好的嗎?真好嗎?我們要反省一下,我們本來應該更好,我們學“禮”以後,會更更好!我們要反省的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學習這些傳統文化,我們會越學越有味道,越學越有意思。學禮真好,學傳統文化真好!

“夫妻配合”教孝我們就先分享到這裏。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君子務本”,抓住根本就是恭敬心。夫妻倆互相恭敬,在兒女面前做出好榜樣,那麼孩子一定能夠:“德日進,過日少”,健康成長。

第二部分 親師配合教孝。老師能做的是教孩子孝順父母,父母所能做的是,教孩子到學校要尊敬老師。第一天上學,父親帶着兒子拜老師,還三跪九叩!孩子年紀都很小,看到最恭敬的父親去拜老師,還有比父親更厲害的人叫老師,我這輩子要聽老師的話。

第四個方面,親師配合教孝。這個“親”指的是父母親,這個“師”指的是老師。父母親跟老師配合教孝。教任何一門學問也都要親師配合。

在古代,古人非常明白這一種教育的原理,男孩子到7歲以後就要上學了,就交給學校去教了。在周朝都這樣,女孩子7歲就進入後院,給奶媽,給母親,給婦女來教,它是男女分開來教的,不能在一起的。7歲也不能同桌吃飯了,“男女有別”了。那麼男孩7歲以後,交給老師教,怎麼教呢?第一天上私塾的時候,跟大家介紹了,“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讓孩子升起尊師重道的心,怎麼升啊?表演。後人是拜孔老夫子,周朝的時候是拜古聖先賢。你看老師、父親帶着兒子,三跪九叩。孩子看着,這一位爺爺是誰啊?爸爸要向他三跪九叩,我一定要很恭敬他。接着老師請上座,父親帶着兒子拜老師,還三跪九叩!孩子年紀都很小,都6歲、7歲啊,看到最恭敬的父親去拜老師,還有比父親更厲害的人叫老師,我這輩子要聽老師的話。你看第一天,慎於開始,孩子尊師重道的心升起來了。這個很重要啊!

老師教孩子就很好教了。第一個就教他,為人子女第一個要回家孝順父母。怎麼孝順?孔老夫子教育我們:“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按這樣去孝順父母,把《弟子規》這些做人的道理教給孩子,孩子一生受用,學問漸漸增長。你看這個老師跟家長配合多重要啊,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的合理。孩子好教。

我們現在這種親師配合的教育真的是斷了,對老師的恭敬心沒有了。你看我們辦中專,招生很辛苦,現在辦中專招生不好招啊,還要招生費,老師親自去招。招完回來了,有一些學生對老師拍桌子:“你有沒有搞錯,是你們請我來讀的。”你看這個尊師重道的心沒有升起來,很難教,學問很難增長。

那我們怎麼辦呢?想各種辦法,親師配合。讓孩子尊師重道的心升起來。我們老師能做的是教孩子孝順父母,父母所能做的是,教孩子到學校要尊敬老師,要聽老師的話。這一配合,孩子就很好教。從幼兒園一直到中專,到大學,應該都是這樣的。親師如果沒有配合教孩子,那真的是很難做好教育這項工作。

比如説幼兒園,今天這個孩子生日快到了,拿着一個筆在掛曆上畫道道,叫生日倒計時。他才讀幼兒園,才5歲,怎麼生日倒計時啊?還剩下28天畫一下,明天再畫一下還有27天。我要蛋糕,我要禮物。媽媽學過《弟子規》,這所學校正好是推廣《弟子規》的實驗學校,有開家長課。媽媽就趕緊跟跟老師打電話溝通:“教孝這麼重要,我孩子生日只要蛋糕,我們父母講並不一定願意聽,請老師配合教孝。”老師説:“好!沒事,我們就上一堂課,‘父憂母難’,上這一堂課。”老師就開始把父母的恩德在幼兒班上講,媽媽生我們多辛苦,多痛!講完了以後問:“我們過生日要怎麼做?”同學們説:“過生日要感恩父母,幫父母做事。”結果有一個同學説:“老師,他過生日還要蛋糕,還要禮物,還要倒計時。”這個孩子很不好意思,因為同學們會講他。這個時候老師有智慧就不講了,上課不講了。下課以後,這個老師本來要找這個小同學談話的,結果這個小同學自己就跑來找老師,眨巴眨巴着大眼睛,看着老師:“老師,媽媽生我的時候真的很痛嗎?”你看,沒有教他不知道。老師説:“是很痛。”“有多痛啊?”老師説:“拿把刀來,當然這個玩具刀也行。你手有沒有被小刀割過?媽媽生你的時候,就像這一把小刀在手上割一刀,這麼長,過15分鐘再割一刀,媽媽生你幾個小時就要痛這麼久。”這個孩子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小孩好教啊!“人之初,性本善”啊。結果後來媽媽就跟老師通電話,兒子當天回家以後,就把那個日曆,退下去了,不再倒計時了,然後就跟媽媽説:“媽媽,我今年過生日不要蛋糕了,老師説了要幫你做一件你最喜歡的事情。媽媽我幫你洗碗。”你看5歲,“父憂母難”之日,他就學會了。

記得XX年,我還在教四年級,教數學,才教了一個月,那個數學科代表,很聰明,學習很好,非常機靈。一個月以後,有一天,她就跑過來:“老師啊,今天晚上我請你去肯德基吃飯。”我説:“為什麼請我啊?”她説:“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們在肯德基慶祝。”我説:“那你大人有來嗎?”“過生日讓大人走開。沒有大人,只有我們同學們。”孩子這樣過生日的多不多啊?現在都流行這樣,過生日讓大人走開,同學自己過。那我們還“與有榮焉”,因為常常跟他們講《弟子規》的故事,孩子聽得挺歡喜,覺得這個老師挺好,還要請數學老師,沒有請語文老師啊。我就心想,要不要去呢?當天晚上也好忙,剛好外孫女也過生日,也有應酬,作為老師我們要不要去啊?當時我就下了一個決心,今天晚上一定要去,去幹什麼呢?把“父憂母難”這四個字告訴這幫孩子。因為沒有告訴她,她“過生日讓大人走開”這個觀念不行。我們做老師的不單單隻教數學,還要教做人很重要。我就先去外孫女那邊慶祝一下,然後就到了這個肯德基,真的是沒有大人,只有兩個大一點的表哥,然後班上的同學男男女女十幾個。我想,真的是時代變化快啊,我在讀九年級時,還不敢跟女生講一句話,現在他們才四年級,生日男生一半,女生一半,在那裏慶祝了。這個世道變得還真快啊。那就開始吃了,吃完了以後,大家也吃飽了。我説:“現在倪老師開始講故事。”我就開始講“拜白骨的故事”,講父母的恩德。講到後來,這個女生説:“是啊,老師啊,前幾天我的姨媽生小表妹的時候,我的姨丈也在,我也在,媽媽也在,都在產房的外面。姨媽生了好幾個小時沒生出來,痛得很大聲的叫啊。結果我姨丈在外面走來走去,沒有辦法,雙手合十,這裏拜一下,那裏拜一下,不知道在拜什麼?”我説:“是啊,我們的生日是‘父憂母難’之日啊,是父親擔憂的日子,是母親的受難日啊!你看姨媽生你小表妹多辛苦,你媽媽生你的時候也一樣辛苦。然後你爸爸也這樣拜,求觀音菩薩保佑母子平安。所以我們過生日不能這樣過,你今天一定要回家跟媽媽説聲謝謝,幫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媽媽高興,這才是做人子女的道理。”我們盡到我們為人老師的責任,把做人最重要的,過生日是“父憂母難”這個道理,這四個字在她10歲的時候就告訴她了。而我自己30歲才聽説,所以我們不希望我們身上的遺憾在下一代再重演啊!不能這樣了,一代要比一代進步。

諸位老師,諸位家長在這個過程當中,只要我們有機會,只要我們能夠把“孝道”教給下一代,我們瞅準機會就要講,越早告訴孩子這個道理,他的人生越能夠離幸福更近一步。這個很重要,這個是親師配合教孝。

第三部分,全家共學《弟子規》,教育原則一致,孩子健康成長。

第五方面教育原則一致。這一條也非常的重要。一個家庭,父親、母親乃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要有共同的原理原則教孩子。就比如説吃飯,我們夾菜的時候,要先給誰先夾啊?爺爺、奶奶。 “夾菜的故事”大家都有聽過嘛!常常如果母親都先給孩子夾,夾了三年五年,爺爺奶奶也夾,這個時候孩子就變成小皇帝,小公主了,就很難教了。你看《弟子規》裏面有一句話叫做:“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你看飲食坐走都是要“長者先,幼者後。”但是,這個時候爺爺奶奶如果説:“不要了,先給孫子夾。”這個就很麻煩。那麼怎麼辦呢?爸爸、媽媽意見如果不同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統一的意見。所以古人這個都有規定,爸爸跟媽媽意見萬一不同意,這個時候聽爸爸的。那媽媽可以勸諫,就不要爸爸向東,媽媽向西,多頭馬車,這一輛馬車一東一西就散架了,孩子無所適從。這是教育的大忌。所以古人講“夫和婦柔”。這個太太是柔,太太的德行,女德,就像水一樣。“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太太的德行很厚,能夠承載着整個家庭的德行的重擔。所以跟先生意見不合的時候,太太能夠隨順先生。這個就很重要。先生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以小事的時候不用爭論,除非大是大非的時候,我們太太要據理力爭。大是大非要勸諫,小事就不要了,給孩子做好和睦相處的榜樣,這個很重要啊。兒子常常看到爸爸媽媽兩個意見不和。你看孩子長期會變成什麼樣子?甚至有的人特地就問,你是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能不能這樣問孩子啊?大家有教育敏感度,就知道不能這樣問孩子。因為這樣會讓孩子把爸爸媽媽對立分開。所以教育原理原則一致很重要,父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準備要打屁股的時候,爺爺奶奶最好跑到樓上去或者是上街去逛街去。因為爺爺奶奶都捨不得孩子打。在那裏做靠山,這一靠就麻煩了。

那麼如何做到教育原則一致呢?我們就到了教孝的第六個方面,共同落實《弟子規》。古人為什麼教育的原則很容易一致啊?剛開始有談到,因為古人他有家規家訓家道,不用討論。你看家譜翻開,裏面講得很清楚,我們就按這樣教孩子就好。媽媽也沒話講,爸爸也沒話講。祖先的承傳,祖先的遺訓。而現在呢?家規家訓沒有了!怎麼辦?我們重新提起這本集大成的家規家訓,把《弟子規》作為我們大家的共同的家規家訓。這也是李毓秀李夫子最大的貢獻。他把那麼多的家規家訓集大成,大家都能通用,這個就非常好。所以我們要共同落實《弟子規》。《弟子規》的第二章就是“入則孝”,把“入則孝”每一條都落實好,那就是教孝了,就是行孝了。

第四部分,學習《弟子規》,面裏很多教誨都可以排練,甚至編排成戲劇來演的,把課堂活起來。“父母呼,命,教,責’要有藝術。父母無形的呼,命,教,責——那就是父母親的需要,我們要用心去感受。

現在進入《弟子規》每一章每一句的學習。剛剛我們已經學習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孩子不管多大的年紀,越小越要教。但是現在常常“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的孩子多不多啊?不但不多,可能有時候常常還一言九頂,就是媽媽説一句,他頂九句。怎麼辦呢?

我們教孩子的時候要強化,除了明理之外還要訓練,要練,所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要在班上排練。大家知道了道理以後,淚也流了,覺得對不起父母了,心裏升起了要行孝的強烈的願望。這個時候我們在班上,國小也好,國中也好,中專也好,高中也好,都要練習,讓孩子反覆的來練習,如何來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裏很多的教誨都可以排練,甚至編排成戲劇來演的,把課堂活起來。

現在我們先來排練“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哪一位老師毛遂自薦來做父母,再請一位老師做兒女,來演一演“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看看我們演得怎麼樣,以後要教我們孩子來演。來哪一位老師來做父母,來一位年長的長者來做父親或者母親也行,大家配合一下嘛!好周老師,我們掌聲感謝!周老師就演父親吧!

周老師:“孩子帶來了。”

“好,孩子來了,有請跟父親配合一下,演一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個真好,上陣父子兵啊!我們再一次掌聲鼓勵。孩子站那邊,你站那邊,父親請坐。那麼我們情景先創設一下,父親先叫孩子,叫完了以後,請孩子幫你倒杯水,我們就用那個水。但是我這裏特別強調一下‘父母呼’也有藝術。常常有父母説,孩子幫我倒一杯水,拿一雙拖鞋,再拿一個包。結果孩子拿到他面前,包來了,拖鞋呢?拖鞋又去拿。這樣就‘呼’得沒有藝術。‘呼’的時候,跟‘命’的時候要有講究,一定先把孩子叫到面前,先‘呼’。‘呼’完了以後,看這孩子的眼睛,然後再‘命’,再交代他做什麼事情。如果交代很多件,還要他重複一遍。不要説,孩子,倒杯水來,這個已經把兩件事情併成一件事情,這個還不行,要做細。我們就這樣你先‘呼’,看孩子過來應得怎麼樣,然後‘命’,好謝謝!開始。

(表演)

好,我們再一次掌聲謝謝周老師。謝謝大周和小周,周家是賢人輩出。我們周老師是父子共學《弟子規》。那麼這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要點就是“呼”跟“命”要分兩步,先‘呼’然後孩子答應,馬上跑到父母親的面前,然後父母親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跟孩子講,今天爸爸身體不舒服,你幫我把藥拿來。孩子説,好,馬上就去再把藥拿來。這就演得很好,非常的圓滿。

常常有的父母就是“命”的時候,“呼”的時候沒有藝術,很急,媽媽急,孩子也急。要了好幾樣東西,最後孩子常常還被罵:“叫你拿三樣東西,怎麼才拿一樣。”其實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自己急,就這樣一急,孩子也急,這個教育就很難成功。所以最後呼來呼去,最後呼成什麼,孩子就懶了,就不應了。不應了,我們父母也要怎麼樣?反求諸己。因為每一次我們呼的時候都很慎重,孩子應的時候就會很慎重。所以在班上要反覆演練。

我們有一個動漫叫《閔損蘆衣》。裏面就有一幕,後母叫閔損的時候,閔損肯定回答:“是的,母親。”都鞠一個躬。有一個孩子才3歲,一天至少要看一遍《閔損蘆衣》,看着看着,媽媽一叫她,“是的,母親。”你看,這就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她就會了。她在班上也是這樣,常常也“父母命,行勿懶”。

我們的老師還可以發揮我們自己的聰明才幹,把它編成擴展一點的戲劇、劇本來演。把“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也放進去。那麼“教”的時候,“敬”和“聽”要演出來。所以老師、爸爸在教的時候,孩子怎麼表示很恭敬呢?他要站在那裏看着老師,誠惶誠恐的,這是敬。大家看“聽”—— “聽”字怎麼寫?我們這一本《弟子規》是楊淑芬老師親自寫的書法版。正體字的“聽”,耳朵下面是一個——“王”字。真正的“聽”是把對方看作領導一樣的對待啊。大家想一想領導跟我們講話,國王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是什麼心境,我們就要有這個心境。右邊是“直心”,是“德”字的右邊,是全心全意地在聆聽。這個“聽”是這樣的,才是真正聽。

“父母責,須順承”,“順”與“承”很重要,小事即使心裏覺得父母親責的是錯的,我們也要去做,除非大是大非的時候要勸諫。

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故事,叫“曾子杖走”。曾子從小是個孝子,很孝順他的父親。有一次曾子因為鋤草的時候,把禾苗鋤死了幾棵,這個時候爸爸很珍惜這一些禾苗啊,很生氣,就拿了一根棍子打曾子。曾子就站那裏給爸爸打,結果爸爸不小心過重了,把他打昏了。這個時候爸爸心裏不好意思了,下手太重了,就把他抱回家躺在牀鋪上。曾子過了一段時間就醒來了,醒來後曾子沒有任何怪爸爸的念頭,所以孝子啊,沒有任何一個念頭怪父母,“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曾子心想,爸爸把我打昏了,心理也一定很擔心我,所以我要裝作沒事的樣子。曾子就開始唱歌,一醒來就開始唱歌,意思是,爸爸我沒事了,我會唱歌了。這個曾子孝順不孝順啊?

他的同學就把這個事情報告給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説:“你去告訴曾子,我不要他做學生了,他沒有資格做我的學生,一點都不孝順父母。”結果這個同學一聽,他做得這麼好,怎麼還説他不孝順,還不認他做學生呢?這事嚴重了!就趕緊把這個事情轉告給曾子。(我們聽故事有個祕訣。現在我們如果是曾子,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怎麼老師還不認我這個學生呢?我們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我們就説不認就不認,我不去就算了。行不行啊,不能這樣。有時候老師罵學生,老師是考驗學生的時候,所以真正的好學生,是“上等學子,經得起老師的折磨,忍耐上進。”)曾子就是這樣的上等學子,曾子馬上跑去找老師:“老師啊,學生愚笨,今天哪裏做錯了,請老師教誨。”你看越罵越去找老師,這個是“上等學者”。你看孝子,小時候,媽媽打他,他越往媽媽懷裏撲。好學生也是這樣,老師越罵越去找老師。曾子就是這樣的好榜樣。他就找夫子了,孔老夫子一看:“孺子可教也,這個學生還不錯。”就跟他講:“你學習都學呆了,爸爸當時正在氣頭上,拿起棍子打你,你就呆呆的站在那裏給爸爸打,萬一爸爸失手把你打死了,你怎麼辦?陷爸爸於不義啊!你是大不孝啊。”那曾子説:“我該怎麼辦呢?”夫子就教他祕訣了,就説了八個字:“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不是慢慢的“走”,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就是逃跑,是最好的。意思就是今天爸爸正氣頭上,你看着他拿了這麼大的棍子,這一棍子敲下來可能頭都敲裂了。這個時候一看情況不妙,趕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先從爸爸的眼前,最短的時候內消失,讓爸爸氣消一消。氣消完了以後回來再賠禮道歉,再説明。千萬不要在氣頭上還頂,那就麻煩了。爸爸今天拿了一個小小的棍子,那你就站在那裏好好捱揍就好,沒事。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這也是“順承”的一個方面,不能學呆了。但是爸爸今天只是生了一點氣,然後在罵我們可不能走,越走爸爸越生氣,那也不行,我們要乖乖的在那裏,先順着父親的意思去做。那明明父親罵錯了,怎麼辦啊?要不要馬上辯解?也不要。父親正在氣頭上,罵錯了就錯,給父親罵是一種福分,人家父親不在了,想找父親罵還找不到呢?罵完了,就去做,順承。完了以後等父親很高興了,然後明天后天再解釋:“爸爸那哪一天事情是這樣子的,不是你説的那樣的。”當時父親已經沒氣了,已經氣過了,原來是他錯怪你了。或者是父親比較愛面子的説:“你早不説。”那也沒關係,現在説正是時候,早説不是要頂起來嗎。“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這個做兒女的,從小跟父母的進退應對都是一門藝術。只要對父母的感恩心,孝心升起來了,父母親怎麼罵我們,怎麼不對,都是對的,“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我們一生當中被我們的父母生到,那要知道“知恩報恩”啊,是無限的感恩啊!父母親很窮也好,父母親很富有也好,父母親不管怎麼樣,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對兒女的愛心都是平等的,都能夠捨棄自己的生命都不要,為了兒女天下父母都能做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不能怪父母——人家的父母都當官的,有錢,怎麼我的父母這麼窮?“金窩銀狗,不如自家的狗窩”。父母親生下我們,我們所能做的是感恩父母,盡最大的努力孝順父母,所以孝順父母也不分有錢沒錢。孝順是在於一顆心,今天我們有一碗粥喝,我們給父母喝,我們來喝水。《蔡順拾椹》這個故事中,蔡順就演出這個孝順父母的榜樣。

“入則孝”的第一部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個義理很深,第一句能夠做好,我們後面幾句慢慢也能做到。

到我們現在這個年齡,年事漸長,我們長大了,父母親年老了。有的時候,父母親不願意“呼”我們,不願意“命”我們了。為什麼?父母親不好意思麻煩兒女啊,捨不得麻煩兒女。父母親心裏常常會想,兒子、女兒現在都是人到中年,工作很忙,上有老,下有小。即使有一點小病,父母都捨不得叫兒女回來,我們要體會到這種心境。當哪一天母親或者父親打電話説自己身體不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父母可能已經撐了幾個月,或者是幾年,實在不行了他才會講。這個我們要體會到。所以有的時候父母親不要呼,父母親不要命的時候,我們都要用心去體會老人的需要啊。甚至我們去做了,父母親還説不要做,不要做,捨不得花錢。這個時候我們還要用心去做,這個是我們更進一層。無形的呼,無形的命,無形教,無形責——那就是父母親的需要,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父母的需要。

父母親年老了,牙齒不好他喜歡吃什麼呢?我們心裏有想過嗎?我們買禮物給父母,父母親他愛吃嗎?有一個朋友學了《弟子規》以後非常的反省啊,好幾年都買禮物給父母,媽媽有一次對他説:“兒子以後別買這個了,這個都是乾果,爸爸都沒有牙齒了,吃不下,都送給別人了。”這個朋友一反省,好幾年回家的時候,他記得要給父母買禮物,到超市裏面一看,這個我挺愛吃,買一個,這個也不錯。他買的是誰愛吃的啊?自己愛吃的,沒有體會到父母親的需要。所以只要我們用父母親愛我們,感受我們需要的那個存心的十分之一,乃至百分之一,我們來感念我們的父母的話,那就很不容易了。我們要慢慢的把這種孝心擴展再擴展,這個心升起來,以後再擴大到其他人身上。

這是《弟子規》 “入則孝”的第一句,學習時我們要回到恭敬心,回到感恩心,回到根本。我們在拿到一個吃的東西的時候,很好吃,第一個念頭想到誰?有沒有想到父母?有沒有?我們每一天在外面常常感受到天氣涼了,起風了,父母親現在冬温夏凊嗎?父母親現在過得好嗎?天底下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兒子去到哪裏,父母都知道那個城市的天氣預報。那兒女呢?父母親在哪裏?我們有記得那個城市的天氣預報嗎?不一定啊。父母一定會。所以我們這樣慢慢的去換位思考去想,孝親是我們應該做的。

我們再擴展,“領導呼”要不要“應勿緩”啊?也要啊。“同事命,同時呼”,要不要“應勿緩”啊?“太太呼,先生呼”要不要“應勿緩”啊。五倫關係當中的任何一個角色,他們呼,他們命,他們教,他們責,我們都要的按《弟子規》去做,把這個愛心擴展,那我們五倫關係就會處理得更加圓滿。

好,今天我們這一堂課我們就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