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通用8篇)

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 篇1

微課程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教師成長的新範式,通過製作微課程,教師們不斷深入反思,不斷歸納總結,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多媒體的呈現方式、5分鐘的學習享受讓更多的教師愛上了微課程。製作微課程也讓教師在培訓中從消費者變成了生產者,藉助微課程這一工具,老師們可以將隱性成果顯性化、顯性成果標準化、研究成果傳媒化、科研門檻草根化。

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通用8篇)

李玉平:劉校長的“四化”總結得非常好,微課程正改變着許多學校和地區的教師成長方式。學校一般都有固定的寫作任務,但寫的過程中有幾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論文與故事:不論書寫還是閲讀,教師都更喜歡故事,但現實似乎在開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要求教師寫論文,背景、意義、價值、理論依據……出發點是好的,但問題是用對專業工作者的要求來要求教師,是不是不太現實?

數量與質量:筆記、心得、論文、故事……類別不少,但質量關注不夠,缺少引領、點評,更缺少課程化開發,所以故事寫了不少,但究竟發揮了多少作用?

成果與傳播:教師的文章中不乏優秀作品,但因為缺少再開發的意識,最終成果往往停留在“經驗層面”。經驗背後的策略、策略中的風險、經驗推廣的關鍵元素,研究得不夠,所以最終“典型經驗可以打動人,但很難複製”。

所以,我們鼓勵教師基於自己已有的實踐經驗,嘗試進行精細化加工:文章中發現經驗——閲讀文章,尋找出最有價值的經驗;將經驗變為成果——對經驗進行深度追問,抽出策略、方法等;對成果進行課程化開發——將成果進行“課程化”開發和“可視化”開發,變成微課程。

上面的三步表面上是對文章的精細加工,事實上是對成果的深度反思、梳理,是一種更具價值的研究。以湖北宜昌天問學校的教師為例,他們每週寫一篇文章,幾年來積累了大量的文章。今年假期,他們開始對自己過去的“每週一得”進行梳理,結果發現尋找真正的成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教師們經過一個假期的思考和開發,最終形成了“班級文化微課程系列”“學校管理微課程系列”,這些成果的背後是教師研究能力的提升。

微課程的開發,意味着教師成長方式的變革。再舉一個讀書的例子:吉林希望國小以前鼓勵教師讀書、寫心得體會,後來要求教師研發微課程,將書中作者的策略或好故事用微課程的方式梳理出來。這樣一來,教師閲讀的數量少了,但是深度卻不一樣了。比如他們把《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中雷夫的策略開發成《閲讀的策略》《教學的策略》等10集微課程,將雷夫的故事轉化為策略,這樣大家學起來就簡單多了。這也實現了“教師由學習者到開發者、創造者”的轉變。

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 篇2

通過這次培訓,特別是學習了《微課程的運用》,增長了不少知識。

微課是展示自己教學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這種短時間內的視頻教學,能有效地觀察自己上課時的過程,包括上課時的表現,對於自己的教學展示有着較為清晰的認識,能通過自己看到自己上課時的語言,姿勢,動作形態,課堂講授等獲得較大的自我認識。。然而隨着信息與通迅技術快速發展,在教育領域,“微課”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突破教師傳統的聽評課模式。

微課時間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在5分鐘以內。

微課內容少“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於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複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

資源容量小。“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非常適合於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微課程”起點很低,基於PPT(幻燈片)技術,後期轉為視頻文件,人人可做,簡單易學。微課程每一集內容相對獨立,它可獨立使用,也可嵌入學校任何課題,還可以獨立成系統,綜合使用。 "微課程"利用了網絡傳送的便捷與錄影重複利用成本低的特性,使用方便,除了網上學習,還可利用手機、微博等方式學習,也可以用於學校例會、研討會觀看或討論。主要針對教師專業發展,內容直接指向具體問題,關注"小現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題突出,一課一事,層層剖析,有深度,能啟發有思考。

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 篇3

首先,眼前一亮,大開眼界。原來還可以這樣上課,真是技術改變教學。以前聽過微電影,微課程還是第一次聽到。

其次,通過學習,受益匪淺。雖然一開始網絡打不開,困難重重,但經過兩天多的摸索終於在專家的指導下打開了頁面,看到視頻畫面被打開的瞬間,心裏就像吃了蜜一樣。接下來完全投入學習,感受新知識,不斷地充電。學習過程艱辛而快樂。可喜的是最終滿載而歸。翻轉課堂,知識傳授在教室外,知識吸收在教室內,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整齊劃一,無法關注個體的缺點。微視頻短而精,適合孩子注意的時間,讓每一個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有效的提高了孩子的學習效率。一個知識點深入淺出,講深講透。微視頻生動,新穎,核心,精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它能體現三維目標。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案例生動,周老師的講解真是語驚四座。真不愧是教育的領跑者。

最後,啟發了我的教學。雖然我們的條件有限,我們可以嘗試翻轉課堂的模式,提前預習,定要求,定內容,定細則,課堂解疑,提升知識層面。改變傳統教學,給課堂注入新鮮的活力,讓不同的個體得到不同的發展。

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 篇4

微課以信息技術作為基礎,表現形式是小視頻,將文字、圖片、音樂等元素結合起來使用,它的出現為教學課堂帶來了生機,對於提升課堂的時效性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是詞彙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供你參考!

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篇1

微課程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教師成長的新範式,通過製作微課程,教師們不斷深入反思,不斷歸納總結,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多媒體的呈現方式、5分鐘的學習享受讓更多的教師愛上了微課程。製作微課程也讓教師在培訓中從消費者變成了生產者,藉助微課程這一工具,老師們可以將隱性成果顯性化、顯性成果標準化、研究成果傳媒化、科研門檻草根化。

李玉平:劉校長的“四化”總結得非常好,微課程正改變着許多學校和地區的教師成長方式。學校一般都有固定的寫作任務,但寫的過程中有幾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論文與故事:不論書寫還是閲讀,教師都更喜歡故事,但現實似乎在開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要求教師寫論文,背景、意義、價值、理論依據……出發點是好的,但問題是用對專業工作者的要求來要求教師,是不是不太現實?

數量與質量:筆記、心得、論文、故事……類別不少,但質量關注不夠,缺少引領、點評,更缺少課程化開發,所以故事寫了不少,但究竟發揮了多少作用?

成果與傳播:教師的文章中不乏優秀作品,但因為缺少再開發的意識,最終成果往往停留在“經驗層面”。經驗背後的策略、策略中的風險、經驗推廣的關鍵元素,研究得不夠,所以最終“典型經驗可以打動人,但很難複製”。

所以,我們鼓勵教師基於自己已有的實踐經驗,嘗試進行精細化加工:文章中發現經驗——閲讀文章,尋找出最有價值的經驗;將經驗變為成果——對經驗進行深度追問,抽出策略、方法等;對成果進行課程化開發——將成果進行“課程化”開發和“可視化”開發,變成微課程。

上面的三步表面上是對文章的精細加工,事實上是對成果的深度反思、梳理,是一種更具價值的研究。以湖北宜昌天問學校的教師為例,他們每週寫一篇文章,幾年來積累了大量的文章。今年假期,他們開始對自己過去的“每週一得”進行梳理,結果發現尋找真正的成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教師們經過一個假期的思考和開發,最終形成了“班級文化微課程系列”“學校管理微課程系列”,這些成果的背後是教師研究能力的提升。

微課程的開發,意味着教師成長方式的變革。再舉一個讀書的例子:吉林希望國小以前鼓勵教師讀書、寫心得體會,後來要求教師研發微課程,將書中作者的策略或好故事用微課程的方式梳理出來。這樣一來,教師閲讀的數量少了,但是深度卻不一樣了。比如他們把《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中雷夫的策略開發成《閲讀的策略》《教學的策略》等10集微課程,將雷夫的故事轉化為策略,這樣大家學起來就簡單多了。這也實現了“教師由學習者到開發者、創造者”的轉變。

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 篇5

微課——這個校本教研新形式的產物時,我覺得挺困惑的。我有空就進入教師網學習,看看裏面的微課,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課”其實就是無生上課,就是教師根據事先設計的教案,在沒有學生的情況下面對聽課者上課。它在傳統的聽課、評課活動的基礎上增添了“説課”和“答辯”等環節。它具有以下特點:

1.“微課”不同於常態教學研究活動。

“微課”可以在辦公室或其他場所進行,它觀察、研究對象主要是教師的教,對學生的狀態只能作出猜測。活動的目標主要在於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案,培訓教學技能等。

2.“微課”的規模小、時間短、參與性強。

教師在學科組內參加活動。每人上“課”、被評的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聽“課”者由其他參加者(同組教師和專業人員)組成。在活動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不僅登台上“課”,展示自己對某堂課的準備情況,同時又可作為學生向同事、向專業人員學習,並參與對教學效果的自評與他評,不斷反思、修改自己的課前備課,總結經驗,提升能力。

3.“微課”的反饋及時、客觀、針對性強

由於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獲得反饋信息。較之常態的聽課、評課活動,“現炒現賣”,具有即時性。由於是課前的組內“預演”,人人蔘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不會擔心教學的“失敗”,不會顧慮評價的“得罪人”,較之常態的評課就會更加客觀。

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微課雖然是無生上課,但上課的老師心中必須有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老師的教學素養。微課其實是老師與學生在心靈上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從而達到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的目的。

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 篇6

“微課程”由文字、音樂、畫面三部分組成,它沒有解説的聲音,在優美的輕音樂中,靜靜地閲讀文字,欣賞畫面,進而引發思考。

一集“微課程”長度在5分鐘左右,字數在300之間左右,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所謂“5分鐘完成一次學習,300秒經歷一次思考” ,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時間學習。

“微課程”利用了網絡傳送的便捷與錄影重複利用成本低的特性,使用方便,除了網上學習,還可利用手機、微博等方式學習,也可以用於學校例會、研討會觀看或討論。

“微課程”主要針對教師專業發展,內容直接指向具體問題,關注“小現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題突出,一課一事,層層剖析,有深度,能啟發有思考。

微課程每一集內容相對獨立,它可獨立使用,也可嵌入學校任何課題,還可以獨立成系統,綜合使用。

一、微課程是什麼

"微課程"是一種在線教學視頻文件,主要用於教師學習與培訓。

"微課程"由文字、音樂、畫面三部分組成,它沒有解説的聲音,在優美的輕音樂中,靜靜地閲讀文字,欣賞畫面,進而引發思考。

一集"微課程"長度在5分鐘左右,字數在300之間左右,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所謂"5分鐘完成一次學習,300秒經歷一次思考" ,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時間學習。

"微課程"利用了網絡傳送的便捷與錄影重複利用成本低的特性,使用方便,除了網上學習,還可利用手機、微博等方式學習,也可以用於學校例會、研討會觀看或討論。

"微課程"主要針對教師專業發展,內容直接指向具體問題,關注"小現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題突出,一課一事,層層剖析,有深度,能啟發有思考。

微課程每一集內容相對獨立,它可獨立使用,也可嵌入學校任何課題,還可以獨立成系統,綜合使用。

"微課程"起點很低,基於PPT(幻燈片)技術,後期轉為視頻文件,人人可做,簡單易學。

二、微課程有什麼

"微課程"分從使用的對象,有教師課程(教師專業素養)、學科課程(學科教學內容)、學生課程(學生學習與欣賞)、家長課程(家長素養提升)。目前我們開發的重點放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課程"上。

微課程從素材來源上,主要從學校與教師實際出發,開發的實用成果

·小現象課程:基於細節的深度剖析,引發教師的思考

·策略課程:介紹小策略,幫助教師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

·故事課程:講述小故事,啟迪教育實踐

·研究課程:介紹教研方法,提升學校研修質量

· 品牌課程:圍繞學校品牌打造,介紹具體的方法。

除了教師自己的素材,微課程還有電影、圖書碎片化處理,形成"電影課程""精典圖書課程""精典文章課程"……多樣的課程,可以有效的幫助教師解決最現實的問題

三、微課程怎麼用

因為微課程時間短,製作簡單、所以非常方便學習:

(1)常態使用:

·網絡學習:製作成網絡課程,可與教師遠程學習整合在一起,亦可鼓勵教師自己利用零碎時間學習

·集體學習:學校可以利用例會等集體活動開始前五分鐘播放,引起教師思考

·研究課程:做為主題研修材料,組織教研組或課題活動。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家長會、課堂等場合播放。

(2)精細使用

微課程因為主題小,每一節都相對獨立,所以他可以有效地嵌入並幫助做強學校已有的系統,比如學校在做"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微課程系列》可以提升合作質量。

"微課程"可以做為學校成果再開發的一種方式,例如有學校已開始將教師的成果嘗試用微課程進行再加工

四、微課程使用的幾個原則

1.使用優先——從技術的角度,微課程基於PPT技術,起點很低,簡單易學。但從技術的角度,微課程背後在對小現象的深度的追問、真問題的尋找、真策略的開發、故事波折的還原,所以有較大的難度。

2.嵌入與建構—— 將微課程嵌入學校而非取代已有的系統,某集微課程也許對學校某個課題有幫助,可以將此納入課題研究系統,實現有機結合。

3.防止"運動"——對微課程要有一個理性的期待,微課程只是眾多研究方式的一種,它不是靈丹妙藥,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一個單元能有一點點啟發,也便非常不容易了,防止"轟轟烈烈"。

五、微課程怎麼做

微課程製作大致分三個過程:

第一步:腳本的選擇現再創造  第二步:製作PPT(參考《微課程製作幾個基本技術指標》),設置播放速度、時間、加入音樂,加入版權頁(主編、作者、製作、音樂、圖片、系列等)

第三步:轉為視頻文件(可選)

六、關於微課程的問答

1.微課程的為什麼受歡迎?

由於一部微課程僅5分鐘左右、解決自己身邊的實際問題、同時以視頻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因此微課程受到每一個老師的喜愛。

具體如:①微課程是一種載體,記錄了優秀教師們的經驗和方法,許多開發好的微課程直接可以供一線教師學習,因為直接解決身邊的小問題,老師們也十分關心,樂於去看去學。②微課程是一種研究方式,引導普通老師們開展適合自己的草根研究,轉變教育教學科研的模式與觀念。

2.為什麼微課程時間就5分鐘?

微課程關注的是一個具體的小問題點,內容表達簡潔。成人工作繁忙,時間長了不願意關注,只喜歡短小高效的內容。時間短了,門檻也低,更適合普通教師製作。有些更短的只有2分鐘左右,同樣非常精彩。

3.微課程怎麼來的?

一線普通教師梳理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通過寫腳本、製作PPT,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微課程。還可以把周圍優秀教師的好經驗方法、書籍報刊雜誌上的好方法、電影中的好方法進行轉化,成為一部又一部精彩的微課程。

4.對老師有什麼好處?

主要的好處有:①老師不願意寫論文,做科研門檻太高,程序繁雜,而製作微課程就是一個微研究的過程,一線教師發現身邊小問題—想辦法—解決—梳理—製成微課程。非常簡單實用,解決教師身邊最關心、最棘手的問題。人人可以做,人人都會做,人人都愛做。②做微課程,其實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不斷地反思中,教師能夠不斷地成長。③微課程便於傳播,教師間可以相互學習好的經驗方法。④優秀教師有許多好的經驗,過去沒的恰當的辦法總結、傳播,而微課程恰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式,固化經驗、傳播方法。

5.對單位有什麼好處?

好處主要有:①過去沒有好的樣本研修方式,在微課程學習中,還要學到微研究、微策略、微講座等一系列的好的校本研修方式。並且這些方式之間相輔相成,讓教師由"消費者"成為"生產者"。改變培訓方式,讓培訓研修受到教師們的喜愛。②由於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開發微策略、微課程,一段時間後,全校、全縣會積累許多好的微策略、微課程,成為自己的培訓特色和培訓資源。③用利這些資源今後還可以開展遠程培訓。④在全縣、全校還可開展微策略、微課程的比賽,積發老師們的積極性。

6.參加微課程培訓會不會很枯燥?

由於是邊學邊做,同時培訓嵌入了團隊文化、遊戲活動的元素,整個培訓生動活潑,成就感很強。

篇五:微課製作心得

微課程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教師成長的新範式,通過製作微課程,我們不斷深入 反思,不斷歸納總結,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五分鐘的學習享受讓更多的 學生愛上了微課。藉助微課程這一工具,我們可以將一些重難點,易錯易混點,拓展性知識 碎片化,顯性化,形象化,傳媒化、科研門檻草根化。

從微課製作方法上, 目前我們常用的方法有錄屏專家, 課件加聲音或背景音樂轉化為視 頻格式,手機錄製視頻。其中,錄屏專家和手機錄製都挺方便,課件加聲音轉為視頻格式需 要安裝20xx版的 ppt,對電腦系統要求比較高。

從教師層面,通過微課製作,不僅提升了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更重要的是製作微課也是 教師專業成長和經驗積累的一個過程, 做微課程, 其實是一個反思的過程, 在不斷地反思中, 教師能夠不斷地成長。微課程便於傳播,教師間可以相互學習好的經驗方法。優秀教師有許 多好的經驗,過去沒有恰當的辦法總結、傳播,而微課程恰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式,固化 經驗、傳播方法,從而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成長。

從課堂操作方面, 我校實行走班制教學, 微課的應用彌補了走班過程中老師不能兼顧的 不足,對學道中的共性問題及一些難點,盲點進行鍼對性點撥和指導。從而保證走班教學的 課堂教學質量。

從學生層面,微課以一個個完整而獨立的知識點呈現,學生不懂可以反覆播放,針對性 的深入學習, 利於學生落實重難點知識。 避免了往日課堂學習之後學生似懂非懂吃夾生飯的 問題。

我們目前也只是處於微課製作的初步階段,數量上少,知識點少,學科主幹重難點尚未 製作全,不繫統,所以,我覺得構建學科微課資源庫應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和重點投入的方面。

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 篇7

4月17、18日兩天,我在井岡山接受了省電教館組織的“微課程培訓”,該培訓由上海師範大學黎加厚教授帶領的團隊進行主講。

在這次的培訓學習中,主要涉及兩個重要的知識點。一個是到底什麼是微課程,另外一個就是微課程的製作方法了。

一、什麼是微課程?

“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説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

這裏,黎教授提出了注意力十分鐘法則,人的注意力在學習最開始的十分鐘,是最集中的,也是學習效率最高的,這也是為什麼微課程要控制在十分鐘以內。超過了十分鐘,人的精神出現怠倦,不願意再仔細看下去,那麼微課也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

其次,微課程力求在十分鐘裏説清楚一個知識點,知識點不宜過多過雜。黎教授給我們展示了幾個微課程的實例,無一例外的,每一個微課程都短小精悍,知識點明確清晰,且創意十足,讓人看一遍就能記住視頻中教授的知識點,非常的有意思。

微課的概念充斥着網絡,給我們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讓我們很困惑。什麼不是微課呢?

1、輔助教師講課的多媒體課件、課堂教學實錄的視頻切片、以50分鐘-1小時為單位的傳統國家網絡精品課程。

2、微課程不等於課堂實況錄像的一小段切片、微課程不等於完整課堂的局部片段、微課程本身是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知識的理解、分析、判斷、推理、鑑別、欣賞、評價、應用等;即使是單純的語言的表達,也飽含了施教者的情緒、愛好、興趣、激情、信念、承諾等情感價值觀的東西,最終一起通過施教者的身體活動呈現出來,與純粹的知識一起影響、感染受教育者,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二、微課程的製作

這次黎教授的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製作微課的方法,用手機錄製。手機人人都有,且錄製視頻非常的方便,比起復雜的錄屏軟件而言,更容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

1、規劃微課內容

a、分析學生、教材、重難點和易錯點

b、設計內容結構、表述方式和視覺效果

c、製作微課、後期加工、字幕、版權

d、應用課前預習、課中輔導、課後總結

e、評價教學效果

2、製作微課

黎教授的團隊授課,更多的傾向於學員自己動手,這也讓我們的培訓脱離了沉悶的教學,整個課堂沉浸在自己動手的歡樂中。我和來自九江八中的王珺老師一組,錄製了一節自己的微課《用PS如何染頭髮》。下面是我們的自己動手畫的上課材料。

3、利用“喀秋莎”進行編輯

4、微課製作完成。

三、黎加厚教授關於微課程設計給教師的17條建議

1、時刻謹記您的微課程用户是學生。

2、一個微課程只説一個知識點。

3、儘量控制在10分鐘以內。

4、不要輕易跳過教學步驟,即使很簡單,很容易的內容。

5、要給學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顏色線標識,屏幕側邊列出關鍵詞,用符號圖形標註等)。

6、微課程是整個教學組織中的一個環節,要與其它教學活動環境配合,記住:在微課程中適當位置設置暫停,或者後續活動的提示,便於學生瀏覽微課程時轉入相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單統一調度下學習微課程。

7、微課程應有恰當的提問,問題的設計要恰當安排基本問題、單元問題和核心問題,靈活使用多樣化的提問策略促進學生思考。

8、每一個微課程結束時要有一個簡短的總結,概括要點,幫助學習者梳理思路,強調重點和難點。

9、對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説清楚是什麼,還要説清楚不是什麼,讓學生明確基本概念和原理;對於關鍵技能的教學,要清楚地説明應該如何做,不應該如何做。

10、用字幕方式補充微課程不容易説清楚的部分,注意:只須呈現關鍵詞語,不必像電視劇一樣將所有的台詞都打出字幕,這會增加學生的閲讀認知負荷。

11、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例如,要根據學習單的指導來看視頻,看完視頻以後要回到學習單來討論、練習),要告訴學生使用微課程的技巧,(例如,遇到沒有聽懂的地方可以暫停重聽)。

12、在學習單上將微課程和相關的資源與活動超鏈接起來,方便學生在學習單的統一調度下跳轉學習。

13、一門課程開始的時候,要清楚地介紹這個課程的評價方法和考試方式,引導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學習。

14、開始時,要介紹主講老師本人的情況,讓學生了解教師。

15、注意研究借鑑可汗在講與你的類似課程時所採用的教學方法。

16、留心學習其他領域的設計經驗,注意借鑑、模仿與創造,例如,從電影、電視、廣告等大眾媒體中找到可以借鑑的創意。

17、有關微課程製作的操作技術細節(很多時候,細節往往影響了微課程的使用效果):鼠標不要在屏幕上亂晃;字體和背景的顏色要搭配好;講解課程時,鼠標在屏幕上的速度不要太快;畫面要簡潔,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圖標、背景、教師人頭像等,都要刪除;錄製視頻的環境要安靜、不要有噪音。

為期兩天的培訓讓我受益匪淺,也領略了新時代的教學新方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學生可以半脱離課堂,不再單純的課堂授課方式,讓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廣泛,思維更開拓。而我們也能迎來新時代的教學方法!

學習微課程的心得感想 篇8

從教30多年來,對信息技術知識掌握的很少,在教學中很少運用網絡蒐集材料,教學上運用的教育資源很狹窄,侷限於課本。通過這次教師網絡研修,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什麼是微課程?什麼是微視頻?學會了在教學中怎樣運用微視頻,微課程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等等。

專家在《運用微視頻,微課程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講座中首先講以往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幾個方面問題和對問題的分析講解:

(一)、教學資源以書本為主,缺少多樣化生活資源。學生接觸到的是手中的課本,我們的課程是開放的,我們是傳遞正能量的,學生應該接觸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他們應該瞭解到社會各層次的相關問題,更要關注多樣化的生活資源,因為多樣化的生活資源可給學生多樣化的生活體驗。有利於今後踏上社會,來適應變化的社會。

(二)、教學目標以知識為主,缺少方法和能力的培養。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落實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更多的落實在教師的日常教學的行為當中,我們既然要關注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就要給學生提供相應的信息,如果不給學生相應的資源,那怎麼能培養他們的能力。比方説要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我們就得給學生提供社會上一些典型的案例,有些案例是鮮活的,有利於學生的思維深層次。

(三)、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缺少情景體驗與探究。很多教師平時講課大多都以完成任務,講授為主。講授的內容學生聽過了,可是學生又能記住多少呢?可是如果學生伴隨着情景的體驗,加上社會實踐,以及探究活動的開展,學生參與活動當中,他們獲得的認知與我們講過的是完全不同的層次。

(四)、教學過程空洞説理多,缺少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學以講授為主,只能讓學生口頭會説,不能落實行動。

(五)、教學關注點以教為主,缺少對學生方式的指導。教師以教為主,教師關注如何去講,如何去説道理,忽視學生不是容器。灌輸式的教學,對教師來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對學生來講沒有落實品社課教人做人的目標。其次,專家又詳細講怎樣運用微視頻,微課程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策略。

通過這次網絡學習,我要更加地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按《教師的職業道德》標準時時刻刻約束自己,努力使自己成為 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合格的一名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