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畢業論文 > 開題報告

教學開題報告(通用16篇)

教學開題報告 篇1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教學開題報告(通用16篇)

我的課題《國小英語教學中提問技巧研究》是經市教育局批准的市級微型課題。經過有關領導專家的悉心指導和課題組的精心籌備,今天開題,現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及現狀分析。

課堂教學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針對有關教學內容,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提問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在教師的啟發下由學生自主發現並提出問題,然後要求學生通過思維辨析或動手活動最後得出答案,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現階段提問的類型通常分為兩種,一是封閉式:答案是固定的,是有限制的,是在提問時給對方一個框架,讓對方只能在框架裏進行回答的;二是開放式:答案是多樣的,沒有限制,沒有框架的約束,可以讓對方自由發揮的。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課堂提問方式最多的往往是第一種類型:如要求學生對是非作出判斷,其典型提問方式是“對不對?”“是不是?”。這類問題,往往容易讓學生陷入思維惰性,難以激發其創造性思維。或者要求學生通過記憶,背誦作敍述性回答,其典型提問方式是“是什麼?”。這類問題能訓練學生的記憶力,但同樣不易激發創造性思維。另外,在英語課堂上學生往往沒有提問的機會,學習顯得很被動。

關於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國內外有豐富而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但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對於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我們很有必要研究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提問的技巧,使有效的課堂提問成為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橋樑、火種與催化劑,促使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目的及意義。

此次課題研究我想要努力達到以下目的:

1、通過研究促使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英語課堂提問技巧,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2、通過調查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探索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技巧,形成一套有效提問的設計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啟迪學生用英語思維,引導學生去探求知識,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動手動腦的能力,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對學生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學會提出問題,學會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現狀調查及其分析。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而對於教師的提問,學生卻出現諸多情況。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就會嚴重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只有通過調查,教師才能深入地瞭解自己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態度及其成因,轉變現存的課堂的教學觀念。便於我們進一步針對師生雙方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為深入研究“國小英語教學中提問技巧的研究”提供明確的主向。

2、創設問題情境的研究。國小英語學習的內容大多是日常生活用語,而這些內容的學習往往離不開相關的情境。要提高教學中的提問效率當然也要創設相應的情境來進行。

3、教師課堂提問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提問的技巧有很多,但是因為教師習慣或教師教育觀念的不同導致課上提問方式單一,被提問學生單一以及所提問題不具多樣性和層次感。

想要提高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和技巧,作為教師應該認識以下兩點:

首先,“提問”包括提好的問題和有效的提問策略。教師要學會精心設計問題,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做到提問準確而有效。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所以我們通過研究教學課堂提問技巧以及策略,提高教師們的提問的實效性。

其次,“問題”是教學的心臟,也是教學的魅力所在,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交流的雙邊互動過程,亦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基本環節。課堂提問設計的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所以我們要在通過教師教學課堂提問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師們的提問藝術。

4、在國小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學會提出疑問,充分體現“讓學生自主探索,成為學習主人”這一新課標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也提出問題,但學生總是被動接受思考,他們在問題面前難免有被“審”的感受。反之,如果讓學生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那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將大大激發。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我將對國小英語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文獻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進行。

1、文獻法。蒐集利用國內外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2、調查法。在實驗前期採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3、行動研究法。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在各班英語課進行實驗。

4、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實驗(教師以及學生先進的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四、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教學實踐成果。

①、通過課題《國小英語教學中提問技巧研究》的研究,使教師全面認識提問的價值,不斷深入探究提問的有效性、提問的方法與技巧,並將所學的理論和感悟到的知識通過課堂進行實踐探究。從思想上和行動上轉變教學觀念,做到每節課在備課時就認真設計好提問,通過反思、總結探索出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

②、課堂上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具有回答教師提問的願望和要求,教師能在備課時精心準備每一個問題,課堂上學生能在提問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和探索新知。

2、理論研究成果。

①、《國小英語教學中提問技巧研究》課題研究方案、實施方案、調查報告。

②、收集有關的課件、案例及平時的資料、撰寫論文、形成結題報告等。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規範和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從而進一步提高我校數學的教學質量。

五、課題研究步驟、進程。

本課題研究,擬定為半年(20xx年12月——20xx年6月),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擬定課題設計方案,書寫開題報告,開展課題申報、上交課題設計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啟動課題研究,制定階段達成目標,修正研究思路,定期總結,階段成果展示。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6月)

撰寫論文,結題報告;收集整理結題材料等。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本課題研究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在物力給予了大力支持,我有信心、有決心完成本課題的研究任務。謝謝。

教學開題報告 篇2

摘要:

在“互聯網+”背景下,電化教育、多媒體教育日漸普及,國中英語信息化教學勢在必行。國中教師要巧用有效的對策,深化英語信息化教學,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深度融合英語教與學,提高英語信息化教學水平,科學培養學生英語綜合素養。因此,客觀探討了“互聯網+”背景下國中英語信息化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互聯網+”背景;國中英語;信息化教學;策略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學已成為國中英語教育教學的關鍵點,符合現代教育事業發展的客觀需求。在國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深層次把握“互聯網+”的內涵,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立足素質教育理念、目標,優化和完善英語信息化理論與實踐教學,打造高效英語信息化課堂,在點燃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提高英語“聽、説、讀、寫”能力,實現個性化成長。

一、創設信息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國中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激發離不開良好的教學情境。在“互聯網+”背景下,國中英語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勢,科學創設信息化教學情境,在圖片、音頻等教學資源作用下,綜合刺激班級各層次學生感官,激起他們的求知慾、探索欲,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英語課堂。以“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為例,在課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互聯網+”優勢,以動畫、音頻、圖片等相互結合的形式,動態呈現課題內容,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工具作用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信息化教學情境,有效吸引學生眼球,讓其主動融入“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這一新課題教學中,為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做好鋪墊。在講解課題知識點中,教師可以將課前製作的微視頻巧妙導入到課堂中,深化課題信息化教學情境,以“vacation”為話題,巧設課堂問題,將其科學貫穿到課題教學各環節,促使課題問題解決與課題知識掌握同步進行,讓學生在信息技術作用下的信息化教學情境中準確理解課題內容,獲取豐富的英語知識體驗,在無形中激發英語學習興趣,具備較強的英語自主學習意識。

二、藉助網絡資源整合教學內容,發展學生英語思維能力

在“互聯網+”背景下,國中英語教師要巧借相關的網絡資源,科學整合英語課題教學內容,將其融入課題理論與實踐教學中,有序進行信息化教學,讓學生在把握英語理論知識中不斷髮展英語思維能力,呈現英語信息化教學價值。以“Will people have

robots?”為例,上課之前,教師要根據“互聯網+”背景下英語教學迎來的發展機遇,在準確把握“Will people have robots?”課題知識過程中合理篩選海量相關的教學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以班級學生英語水平為導向,對其進行鍼對性處理,將其和該課題內容有效整合,明確課題教學重點與難點,有效指導課題教學。在課題內容講解中,教師要藉助教學內容,巧用“互聯網+”背景下的輔助教學工具,動態講解課文重要詞彙、語法等知識點,降低課題難度,將課題教材外相關網絡資源貫穿到課堂信息化教學環節,多層次引導班級學生科學思考、探索,準確把握課文內容以及主題內涵,實時發展英語思維能力,還能在無形中拓展班內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面,實時完善英語知識結構體系,促使該課題教學目標在“互聯網+”作用下順利實現。

三、銜接英語理論與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在國中英語信息化教學中,教師要從“互聯網+”角度入手,合理銜接英語理論與實踐教學,為班級各層次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實踐機會,在親身實踐中科學培養英語核心素養。以“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為例,在?n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入手,科學銜接英語理論與實踐教學,要求各小組學生利用網絡途徑,瞭解關於“mooncake”的信息資源,在整合海量信息的基礎上製作“mooncake”的電子課件,並以此為話題,明確分工,自編英語情境對話,分角色進行表演,在合作實踐過程中深入理解課題課堂教學內容,有效培養學生信息整合、語言表達、合作、英語實踐等能力,以此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國中英語教師要多層次把握“互聯網+”背景下英語教育教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深化英語信息化教學各環節,巧用互聯網資源優化英語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強化英語實踐環

節,促使英語信息化教學更加有效,全面提升英語教育教學質量,實時培養學生英語能力和素養,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落實素質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劉月新.“互聯網+”時代國中英語信息化教學的利弊[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誌(學生版),20xx(34):64.

[2]章燕.談如何實現國中英語的信息化教學[J].校園英語(中旬),20xx(4):178.

[3]陳淑玲.試論“互聯網+”時代國中英語信息化教學的利弊[J].學週刊,20xx(6):173-174.

教學開題報告 篇3

一、課題的提出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是以幾十篇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為主體。這些作品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典範,是識字的有效途徑,是學習作文的範例,是瞭解民族文化傳統、拓展知識視野、培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鍛鍊思維能力的憑藉。語文課中,閲讀教學佔的比重大,用的課時多。語文教師在閲讀教學投入的精力大,花費的時間也多。因而,人們一提到語文課,往往想得較多的是閲讀教學,不難看出閲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是,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少語文教師覺得越來越不會教了,這也基本是針對閲讀教學而發出的。首先是因為在語文教學課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個教師的語文教學理念,集中地表現出一個教師駕馭教材、控制課堂、組織學生、運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閲讀課是以一篇篇文章為師生課堂對話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個以文字為媒介的、表達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結構的統一整體。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講究結構完整、用語準確、表達清楚。語文教師要研究和處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調動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全方位的理論素養,甚至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閲讀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既然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提高國小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為突破口。在我們的語文閲讀教學中,虛化現象比較普遍,熱熱鬧鬧走過場,認認真真搞形式,語言訓練不到位,不落實。改善國小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學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費時多)的這一現象已刻不容緩了。可以説,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因而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從我們調研的情況看,導致閲讀教學低效的因素歸納起來有:目標不明確,對年段閲讀目標、課時閲讀目標把握不準;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良好的閲讀習慣;一講到底,一問到底充斥課堂;泛讀、濫讀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讀,沒有層次、沒有點撥、甚至沒有要求;不重視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基於以上問題,為了努力提高語文閲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索“輕負高效”閲讀,我們提出《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的界定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學,即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內帶來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鐘內教師優化教學過程,創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限度的提高。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學的有效性依賴於教師有效的“教”,並克服無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不需要教。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能浪費時間;二是要提高單位時間學習質量。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雙基上,而且表現在智能上,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維方式的發展。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髮的心理體驗。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的考量有效性的一個向度。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愉快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的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的內在保證。

綜上所述,本課題是研究語文學科閲讀教學有效性策略並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具有明顯優化特徵的行為方式與行動途徑。也就是為了達成教與學的目的,完成教與學的任務,而在對教與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與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具體來説是通過“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備課策略”、“有效上課策略”、“有效評價策略”等行為方式實現有效閲讀教學。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密切關注。國內外有識人士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有效閲讀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量(學習活動的環境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的特徵)、過程變量(師生的課堂行為,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果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和結果變量(教師所期望的及教師擬定教學活動計劃所依據的、可用有效教學的目標和標準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建立起來的實質性的聯繫,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繫,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教學”的真正含義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有效教學並非只是講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關注一段時間內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去發現學生需要什麼,需要教師做什麼。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該課題將緊緊圍繞《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閲讀教學的具體要求進行研究,切實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實效性。為了提高研究的系統性與針對性,擬分學段重點進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閲讀興趣的培養;

⒉預習習慣的培養;

⒊隨文識字能力的培養;

⒋認真傾聽習慣的培養。

中段:

⒈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能力的培養;

⒉概括能力的培養;

⒊質疑能力的培養;

⒋積累好詞佳句習慣的培養。

高段:

⒈略讀、瀏覽等讀書能力的培養;

⒉深入理解重點句段,領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讀寫結合能力的培養;

⒋蒐集與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

以上內容,由各位實驗教師結合個人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通過對教師的閲讀教學行為分析,對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效率跟蹤調查,對典型語文課堂閲讀教學的實例分析來研究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閲讀教學的實際效果的具體策略,讓教師在課堂教得輕鬆、自信,讓學生在課堂更加會學、善學、樂學,學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

⒉在所在學校形成閲讀教學高效性研究的氛圍,帶動學校青年教師形成一支較強的語文教師隊伍,提升所在學校的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⒊通過研究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導和服務機制。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在總課題《教學多樣化與素質教育》課題組的指導下開展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為主,以問卷調查法、因素分析法、經驗總結法、文獻研究法等為輔。

1.因素分析法。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在低、中、高年級各選部分班級,在語文學科進行實驗。

2.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把教育教學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實踐者也要成為研究者,研究的結果要及時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方法。在這裏,課題組充分調動國小語文教師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本課題組研究的'實踐者,同時也成為本課題研究的研究者。在實踐研究中,不斷反思和總結,把研究的結果及時運用於實踐。

3.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主要是通過調查,深入課堂弄清當前課堂教學現狀,從中發現問題。為解決問題,為探索和改進當前課堂教學現狀提供相關依據,以便有針對性地研究。以期達到研究實效。

4.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主要是通過對本課題研究過程中較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進行及時的總結提煉,形成成果在全校推廣應用,促進本課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研究。

5.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主要是蒐集利用國內外有關資料,作為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實施材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七、課題研究的過程

本課題從20xx年5月份開始進行研究,擬定為兩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成立校課題研究組,明確課題組成員分工,職責落實。

2.召開課題小組會議,研究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和研究計劃。

3.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初級培訓,完成課題前期相關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7月—20xx年2月)

1.召開課題實施研討會,開展課題的實質性研究。

2.課題組每季度召開一次例會,交流討論課題實驗過程中的困惑和感悟,總結上一階段課題實施情況,佈置下一階段課題研究工作。

3.課題組每一學期召開一次校級研討活動,對課題的實驗和研究做一次全面的探討。

4.及時開展教師和學生成果彙報活動。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檢測研究的成果,進行全面調查。

2.整理研究資料,進行實驗成果的提煉與總結,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3.召開結題會,作好反思,上報實驗成果。

八、課題組織:

1.課題主持人:孫劍 校長 全面負責管理研究過程,參與課題研究工作。

2.課題組組長:歐陽梅 副校長 撰寫方案、主持研究、分配研究人員的研究任務 。

3.課題組成員:

徐 贇 副校長 負責課題理論指導和課題研究制度建設。

鄧 勇 主任 負責課題研究過程資料收集及整理 。

塗婉花 語文教師 負責課題前期問卷調查、分析材料準備。

徐梅花 語文教師 負責撰寫課題開題報告。

閔秋紅 語文教師 負責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潘新蓮 語文教師 負責課題各階段的計劃與總結。

閔尚輝 語文教師 課題活動會議記錄及上交的相關材料。

胡 凱 語文教師 負責課題研究過程資料收集整理及電子文檔處理相關工作。

九、本課題的成果形式

1.撰寫研究報告。

2.撰寫《國小語文閲讀有效性教學的研究》的調查報告。

3.撰寫《國小語文閲讀有效性教學的研究》論文、案例、教案。

教學開題報告 篇4

研究背景

《國小英語新課程標準》(20xx)中明確的指出,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強化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而現階段的農村國小英語教學,教師的教學重點仍然主要展現於語法的講解、單詞的默寫以及習題的練習上,而忽視了對於學生英語誦讀能力的培養以及訓練,以此為背景的英語教學產出展現往往是成績無論好與差都不願開口,毫無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嚴重的與新課程標準相違背。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尤其是國小農村國小英語教學水平普遍不高是我國義務教育存在的長期頑疾之一。作為義務教育重點構成的國小教育,不僅是教育工作的重點所在,更是奠定良好教育基礎與保證教育可持續化發展的關鍵。西方學者以及教育家在教育模式的研究上傾向於探索誦讀教育影響因素、誦讀教育的模式的創新,值得我國學習;同時在優化我國農村國小英語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立足於自身環境之下,探索我國農村國小英語教學發展滯後的深層次原因,從而針對性的優化我國農村國小英語誦讀教學現狀,實現農村國小英語教學質量“質”的飛躍。

研究目的

1通過理論探討,揭示農村國小英語誦讀教學的意義,目的以及內容,分析農村國小英語誦讀教學的理論基礎。

2通過調查揭示農村國小英語誦讀教學的現狀,總結已經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探討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3以調查研究的成果為基礎,通過理論分析、探討解決農村國小英語誦讀教學的對策。

研究計劃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確定本文的研究課題。

2.以確定的課題為研究目標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分析,確定本文在研究過程中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理論。在資料的蒐集過程中,筆者主要通過相關文獻的蒐集以及調查問卷的發放、回收兩種方式進行。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通過調查問卷回收、統計以及分析,進一步的進行資料整理。

2.以湖南N、X、F三所農村國小誦讀教學現狀作為實例進行定量分析,找出其中的問題以及各個要素之間的關聯以及對英語誦讀教學的影響。

3.通過對於農村國小英語誦讀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為進一步的完善提供依據。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1.研究成果的展現

2.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教學開題報告 篇5

摘要:在歷史教學中,課堂氛圍也是比較重要。歷史學科不像其他學科嚴謹,它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學習的時候需要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堂是比較活潑的,這就需要一個和諧民族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國中歷史;教學;課堂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學內容生活化是構建歷史高效課堂的重要要求。國中生不像國小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歷史學習很有幫助,所以課堂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內容應該符合他們的認知能力,接近他們的實際生活,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接受,也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把課堂內容與實際生活很好的結合起來,讓教學內容變得生活化,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一是結合本土歷史進行教學。每個地方都有一定的歷史,具有地方特色。教學中可以利用當地的一些歷史資源,比如歷史事件、地名來歷等。講當地的歷史,拉近了學生與歷史學習的關係,激發了他們對歷史的興趣,對歷史知識理解起來更容易。二是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識。歷史是對過去生活的記錄,歷史知識也是過去生活的知識。歷史教學就是對過去歷史的一種再現,是對過去生活知識的學習。所以歷史教學不能脱離社會生活,其教學內容應該與社會生活相聯繫,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變得豐富。歷史教材中具有很多生活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對其深入挖掘,提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講授《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教師就可以以交通工具為切入點,對教材中交通工具的知識進行挖掘。因為在現代生活中,交通工具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看到。同學雖然天天見到交通工具,但是還不瞭解交通工具的發展歷史,不瞭解交通工具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挖掘交通工具的知識來完成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可以激起學生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對交通工具的發展史有了一定的瞭解,瞭解了它對社會生活重要影響,結合現實生活對社會生活的變遷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創新教學方法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要講究一定的教學方法,歷史學科也不例外。在歷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比如滿堂灌輸等,已經不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應該根據現代教育理念,結合新時期學生的新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創新教學方法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着手。一是教學生學習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對知識的教授,把知識教給學生,但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從學會知識層面上升的會學知識的層面,在歷史學習中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老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正確的學習方法,比如快速突破、整理歸納等。二是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情境教學對於歷史教學很重要,在合適的情境中學生會有一種親身歷史感,幫助學生對歷史好知識的學習。多媒體技術已經在教學中得到普遍應用,歷史教師應該利用多媒體,把多媒體的優勢運用到歷史教學中,比如它的生動形象等。創設歷史教學情境,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調動他們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例如學習《澳門與香港的迴歸》,網絡上有很多很多這方面的資料,既有圖片的,又有視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這些資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了解香港被侵佔的經過,瞭解澳門被侵佔的經過,學生在視覺聽覺上會形成真實的歷史感,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

三、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歷史教學中,課堂氛圍也是比較重要。歷史學科不像其他學科嚴謹,它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學習的時候需要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堂是比較活潑的,這就需要一個和諧民族的課堂氛圍。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大膽提出問題,敢於向別人闡述自己的觀點。及時回答錯了,學生也覺得沒什麼關係。學生表現的很優秀,教師要毫不吝嗇的對其進行表揚。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會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學起來感覺比較輕鬆,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例如在學習《經濟中心的南移》,教學中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假如你穿越到了兩宋時期,成為了一個農民,你的一生會經歷些什麼?教師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力,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在這樣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同學們都進行踴躍的發言,並以組為單位,圍繞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同學對相關歷史知識有了深入的瞭解,課堂效果非常好。

參考文獻

1、西方鋼琴教學理論的歷史回顧與反思周薇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12-08

2、我國教學設計的發展歷程——淺析我國教學設計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潘永剛;劉俊強;現代教育技術20xx-11-01

教學開題報告 篇6

摘要: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所有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都必須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而設定。教師應儘量使教學內容匹配相應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地實施。

關鍵詞:國中歷史;教學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課程內容和教科書內容,它是集課程、教材並結合各種實際的一個綜合體。課程標準、教材與教學是構成教學內容的三個基本要素。“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是要有適宜的教學內容。”什麼叫適宜的教學內容呢?我認為,教學內容是對“教什麼”的回答,從學生的角度也就是“學什麼”。適宜的教學內容涉及一系列的問題,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要有意識,即知道自己在教什麼,並且知道自己為什麼教這些內容。如何通過篩選適宜的教學內容,並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深化改造,建構真正適宜學生的、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呢?

(一)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進行選擇

教師應在深刻領會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深入鑽研教材,全面瞭解學生,從而確立重難點。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材確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反映教學目標,為實現教學目標而設定。

(二)針對學生實際,整合教學內容

對已有教學內容的處理要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入手,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三)遵從適度原則,把握內容度量

選擇教學內容,要堅持適度適量原則,立足於教學目標,把握好內容的廣度、難易程度和教學深度。教學內容過難、過深,學生不易接受,容易打消學生積極性。教學內容應突破教科書的侷限,根據教學目標靈活確定,突出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和核心知識,合理調整原有知識的組織形式,使教學內容結構化、層次化。

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關係到一節課的成敗。好的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地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加貼近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因此,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顯得尤為重要。

(一)選擇有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和發展

能力的教學方法在這一點上,要充分展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要為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遇到較枯燥、學生又缺少感性經驗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導或以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二)根據教學內容,努力創造貼近學生生

活和經驗的方法、題材教師在講授新知時,可以找到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切合點,由淺入深,慢慢引導學生,從而講授新知。

(三)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

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必須考察、瞭解和把握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技能狀況、能力高低和智力、情感的發展特徵,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長,選擇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求

學校教學的時間是固定的、有限的,任何課程、科目的時間是限定的,而教學內容則是相對無限的,教學要求和任務是相對比較高的,解決這一對矛盾,就要求教學以最少的時間取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節約時間、追求效率。好的教學方法,至少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並能使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應力求選擇這樣經濟有效的方法。

三、總結

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所有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都必須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而設定。教師應儘量使教學內容匹配相應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地實施。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的歷史與現狀唐霞;水仲文;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5-18

2、關於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張靜軒;歷史教學(中學版)20xx-08-01

教學開題報告 篇7

一、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和目

1、目的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們走出了學習理論轉變觀念的第一步,也經過了“兩轉”、“三合”的外在形式探索階段,現在我們改革的.步伐又邁入瞭如何紮紮實實研究有效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新課程改革內涵發展的新時期。

通過國中歷史新課程實驗的探索使我們認識到: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中非常關鍵的一環,教學改革的成功不應該只是教學歷年的轉變、教學內容的革新、教學形式的變化,而應該主要體現為教學的實際效果。但就目前情況看,由於教學策略不當,新課程教學無效和抵效仍然存在,就此提出此課程研究。

2、意義

(二)本課題的必要性

1、它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主要取決於教師和學生,其中的關鍵又是學生。教師只有脣膏粉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2、它是完善課堂教學,加強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學的需要課堂是一個奇特的空間,面積雖小,卻能包容知識的海洋。如何在這特定的空間,有限的時間裏讓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達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崇高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改變帶着教材走向學生的課堂教學,應帶着學生走向教材,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差異性突顯出來,才能加強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教學。

3、它是學校教學改革的需要。作為一所鄉村中學,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所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如何真正轉變教與學的模式,如何真正前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如何提高農村中學教學質量,是我們苦苦思索的問題,我們試圖通過各學科教學,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有效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智力與效益。

學習進步與發展;有效率指單位教學投入內所獲得的產出高;有效益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與個人的教育需求想吻合。

4、有效的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中有效學習的程序規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

5、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是指教師運用新課程理念在實施新課程中為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策略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共同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進行發展性教學評價等。

6、它對學校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對各學科教育教學過程的有關要素和環節進行思考和研究,需求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策略,有利於考察教師教學觀念的有效性和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有利於調動教師教的創造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有利於激活教學活動主體的自主、能動、創新意識,促使其自覺的審視反思,改進教學目標和相應的過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髮展為本;有利於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總結探討課堂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有效教學方法、途徑,力爭形成特色。

二、本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以性課程改革理論為指導,緊緊圍繞局工作重點和局長講話精神,以紮實開展有效教學策略研究。實現課堂教學的三個“有效”,促進新課改內涵發展為目標;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專業蝦發展為核心;以課題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以教學改革深化課題研究為基本形式,本着“面向教學、研究教學、服務教學”的研究宗旨,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做到三個結合:即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個人探索與集體研討相結合;單科推進與各科並進相結合,最終實現課題研究的目標,找到適合我校有效教學的策略及方法,全面提高我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主要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它情調學生是學習活動和可代替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和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新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新課程實施中的有效教學策略、有效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教學理論實施於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去,充分發揮其指導意義。

2、教學最優化理論。它認為要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等等。要達到最優化的掛念,一是分子教學主要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夠掌握這些內容;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3、多元智能理論。它強調教師應去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背景、興趣、愛好、學習強項等,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智力。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等學習,倡導教師角色、教與學方式變革。美國教育家阿姆斯朗以加得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提出全新的個性化的教學理論和最優的教與學方式,為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學理論。其核心的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有效教學”也是一種策略,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青筋做出決策課堂活動有效性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在這一先進教學理論的直到下,研究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以他課堂教學效益。

5、“最近發展區”理論。它認為教學必須促進學生的發展,只有促進了學生髮展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而想讓教學有價值,就必須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或者説,必須找到那些他們不能獨立地解決,卻能在課堂環境裏,在同伴或教師的幫助下得到解決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在教學之前確實是他們不能獨立解決的,而在教學之後卻能獨立解決了,教學就顯示了它對學生髮展的促進作用。

6、現代教學論。它把教學看作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建構生活的過程,教學是學生生活的只要失控。教學目標的確定、師生關係的構建、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的設計,都與學生髮展具有內在聯繫。教學成為學生以理解、體驗、感悟為基礎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動。把教師看作是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在特定的時空內,圍繞一定的主題所進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動,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

三、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內容

根據我校實際,本課題將在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等學科開展有效教學策略日研究。將從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兩個方面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展開。在分析影響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礎上,通過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主體的有效性、知識建構的有效性、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學生髮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徵分析,重點探討他課堂中學生學生活動的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1、診斷並分析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生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

2、開展教師教的策略研究

(1)開展有效教學的準備策略研究。包括確定教學目標;準備教學材料;開發教學資源;選擇教學行為與管理行為;設計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方案的編寫方法等。

(2)開展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包括探討歷史學科有效教學方式,研究課程整合的方法,核心內容的教學策略,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化,重建課堂教學中教學互動的師生關係,對教材內容進行校本化實施,靈活處理教學環節,促進學生有效參與,進許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導策略,探討課堂提問的策略、練習策略,如何人既關注全體又關注個體差異,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土和有效應用等。

(3)開展有效教學的評價策略研究。包括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與教師課堂教學專業活動的評價,探討評價的內容、方法和評價結果的運用,構建歷史學科有效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

3、開展學生學的策略研究

我們提出興趣激發策略,以他學生學生積極性;情景創設策略,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學習;培養問題意識策略,他學生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養策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自主練習和實踐能力策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引導體驗激勵評價策略,促進學生不斷努力學習。

(1)深入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研究,促進三種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形成探究、合作、傾聽等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2)探討學生課堂學習及課外學習中運用的突進、方法、技巧、調控方式等學習策略,使學生認識學習的規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輕鬆愉快地進行學習。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兼用調查法、文獻法、個案研究法(包括專題研究、課題沙龍借鑑學習經典理論、集體備課、教學研討、課題實驗研究課、教學反思、課堂教學觀摩、優質課評比、教學設計、案例分析、經驗論文等。)

1、文獻法。組織實驗教師認真學習有效教學的理論,以正確的理論開指導課堂實踐,吸納成功的經驗,為我所用。教師自身也要綜合運用各種路徑,及時瞭解最新課程教改的相關成果,深入研究並最大限度地把握與本課題相關的教學原理和理論,提升研究的理論層次。

2、調查法。主要調查教師教學和學習學習的態度、策略與效果,掌握教學活動的基本狀況,以不斷調整教學與管理的行為。在實驗的開始、進行和結題時,均進行單項或綜合的抽樣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實驗教師和學生,綜合運用各種調查方法和手段(問卷、座談)等,有計劃、分階段地展開課堂教學有效益的調查研究,全面瞭解當前學科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徵求良好的課堂教學策略。

3、個案研究法。根據學科特點,選取不同典型課例、典型實驗對象進行分現研究,對收集到的各種個案分層次進行細心的整理、對比、分析,在總結個安眠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科學課堂教學策略。

4、觀察法。觀察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課堂教學質量的監控,從而獲取相關信息,促進個改進教學策略。

5、行動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自己主動把課題與教學實際獻結合,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進行自我實踐、總結,不斷髮現問題,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

6、經驗總結法。針對成功體驗與失敗教訓,及時提煉、總結,從更高的理論層次為課題服務。通過學習、實驗、總結形成本學科的教學策略,形成經驗論文。

四、課題研究工作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計劃開展三學年,以每一學期為一個週期,共實施六個週期,每個週期按以下步驟開展活動。

由教研組根據本組實際情況,深入課堂,瞭解每位教師的教學狀況,重點找出制約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並對本教研組各位教師教學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出帶共性的若干問題,然後做好以下三件事:

(1)梳理影響課堂效率的若干因素,形成簡單的書面材料,提交教科處備案。

(2)組織本組教師逐一討論存在的問題,分析其成因,提出改進方法。

(3)確定本期重點解決的問題,形成研究實踐課題,並制定活動的詳細方案

五、課題的研究人員構成和專長

我組有教師七名,其中地理教師二名,思品三名,歷史教師三名。市級教學能手一名。市、縣級優優質課三人。他們具有強烈的工作責任感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對科研工作有熱情,能自覺主動地投入於教改中。對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納性。

六、研究的現有基礎

在學校領導的重視科研課題的大背景下,在省級課題《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研究》和市級課題的基礎上,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七、預期的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名稱及形式。

(一)組織準備階段(20xx.420xx.5)制定試驗計劃方案,組織學習,交流研討,外出考察。

(二)研究實施階段(20xx.620xx.9)

1.成立課改相應組織機構。

2.搞好各班學習小組建設。

3.構建有效課堂新型教學模式。

4按年級抓好課改的落實。

5寫好各階段總結。

(三)成果總結階段(20xx.1020xx.12)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1.舉行課改彙報課。

2.收集教學案例。

3.教學論文。

4.教學反思集。

5.總結有效課堂新型模式經驗。

6.撰寫結題報告。

八、結合我校實際,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有效課堂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不斷完善深化本成果。形成具有農村中學特色的課堂有效教學模式和評價標準。使更多的學生受益,普遍提高教學的效率,提高我校教育科研能力。

九、經費估算學校劃撥。

教學開題報告 篇8

摘要:

時代不斷髮展,科技不斷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大學英語發展幾十年來,逐步呈現不同的發展特點,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多種媒體資源和信息的傳播,大力推動了大學英語教學進一步改革。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趨勢

大學英語教改革實施十多年來,提高了教學質量,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隨着國家需求、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的變化,改革需要進一步創新和突破。在這一背景下,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各大教育出版社和高校不斷共同舉辦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發展研討會,探討新形勢下大學英語的發展與改革。當前我國高校進行着轟轟烈烈的外語教學改革,這場改革致力於能否打破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主動、探究式學習”為特點的教學模式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既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又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更不利於具有外語應用能力的人才培養。建構主義理論針對外語“教與學”提出全新的理論和思路,賦予外語教學與學習嶄新的含義。首先,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因此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單純向學生傳遞知識,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學生憑藉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主動地生成信息的意義的過程;其次,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學生所學的知識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識不再是侷限於教師的講授內容和教材內容,書本知識不再是反映現實的唯一準確渠道,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只是對客觀現象的1種理解和假設。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並不存在唯一標準,而是依據自己的經驗,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對於世界的認知和賦予意義由每個人自己決定。

一、多元化、多層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體系建設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不同於以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對全國範圍內各類各層次高校的調研數據為依據,以研究為支撐,提出建設多層次多元化教學目標體系,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指南》明確了大學英語教學的基礎目標、提高目標、發展目標三個等級。基礎目標是針對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需求確定的;提高目標是針對入學時英語基礎較好、英語需求較高的學生確定的;發展目標是根據學校人才培養計劃的特殊需要以及部分學有餘力學生的多元需求確定的。大學英語課程將與高中英語課程相銜接,各高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主確定起始階段,自主選擇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課程設的三級目標體系首先滿足了英語入學水平較低的學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標是大多數大學生應達到的目標要求,發展目標是針對各高校人才培養計劃的特殊需要以及學生的能力、需求和興趣而提出的多元目標要求。

多元教學目標決定了大學英語不是一門課程,而是由多門課程組成。大學英語課程根據教學內容可分為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通識教育類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三個類別。在課程設置中,每個類別的課程包括必修課、指定選修課與任意選修課。不同層次高校各個類別的課程所佔比例應有不同,並依此設計具有特色的個性化教學模塊。在教學安排上,不同的目標體系所需課程時間也不相同。同時,各高校應控制班級規模,提高教學質量。

二、慕課時代大數據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中的應用

慕課時代儼然成為當今高等教育的主流,本文以清華大學楊永林教授的TRP為例,根據楊教授題為“慕課時代大數據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中的應用―以TRP平台為例”的主題報告,現代技術在教學上起到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重要。楊教授從“慕課”(MOOC)理念的廣佈,各類在線教育平台的運行,到高等教育從傳統模式到數字化模式的轉變提出了TRP系統的研究背景。楊教授親自展示並説明了TRP的系統特色,智能自動化、虛擬交互性、區域開放性、應用全科性、瀏覽雙軌制以及大數據特色,具體説明了在大數據時代如何滿足英語教學與研究的需要,以及對數字化教學未來的展望。此外,他還重點演示了數字化課程特徵,從教學效果展示、教研成果、團隊建設與發展等方面,系統地總結了大學英語系數字化教學改革舉措和具體的實施及效果,對如何推廣大規模、發展式教學改革模式,建設以數字化寫作為核心的課程做了具體闡述,呈現了數字化課堂的教學掠影、課堂樂學以及學生的在線反饋。雖然許多學校利用慕課這一新興教學模式,但是在目前的背景下它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首先學習慕課製作方法和掌握先進的教育技術,建立以慕課為模式的大學英語慕課教學系統,努力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同時強化教師對學生慕課學習的統一管理與監督,努力搭建慕課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以期有效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創造性和時效性。

三、信息化時代高校英語教學提倡混合式的原因

信息化,作為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影響和改變着教育、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等在教育、教學上的應用,也必然引發教學環境的變化、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改變等。教育信息化是趨勢,也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發展的必經途徑。教育信息化最早是美國在上世紀末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時所涉及的一個詞語,隨後,信息化技術這五個字頻繁出現在很多國家的教育計劃或戰略方針中。縱觀國內外專家對教育信息化的見解,教育信息化不僅僅包括整個教學環境的網絡化、信息化,還包括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師教學思想的信息化,也涵蓋了信息化的教學評估等。信息高速公路,網絡多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教學模式的慣性是標準化生產、批量定製、廣譜適應性,這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對複合型、個性化人才的需求,而同時信息社會的挑戰,內容無處不在,海量信息採集、加工速度、傳播帶寬(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文化觀層面課堂面授的現場性不可複製,倫理觀層面教育倫理關係的消解與重構,技術的本質是迴歸人的自然屬性,教學內容需滿足可定製、自適應性強的特點。學生需要一部自定義、自組織、自適應的遙控器可以自主選擇。除了作業、考試作為評價依據外,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行為軌跡,需要混合教學以此調節教學(備課、設計、製作)之所以要混合:尋求針對每一個學習者的最佳方式。

四、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模式

隨着時代的發展,技術的更新,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教學理念必須做相應的調整,大學英語教學在新形勢下也必須做出與時俱進的改革。文秋芳教授認為,以輸出為驅動的大學英語教學有三個理論依據,即符合學生需求、社會需求和學科需求。在此基礎上,文教授從課程視角出發,建議體現輸出驅動的大學英語新課程體系應為:EGP和EAP相結合,均分為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個層次,包含口頭表達、筆頭表達、口譯、筆譯/編譯等輸出模塊。她認為,學生有權根據自身需求來自主選擇課程學習。她還提出了“輸出驅動”的兩種教學法:綜合技能法和教師輔導遞減法。總之,“以輸出為驅動”既是教學階段的要求、時代發展的要求,也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以輸入為基礎,以輸出為驅動”是適合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模式之一;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應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無論是EGP、ESP、EAP還是EOP課程,都應充分考慮其階段性、個體性、專業性和適度性。要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學校應結合自身特點科學規劃課程,有效實施教學;大學英語應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體現大學英語工具性的學術英語與專業英語,應與體現人文性的通用英語和通識英語等相結合。

大學英語課程應形成區別於其他教育資源的、不可替代的課程特質和核心競爭力,即負載系統的文化知識,營建濃厚的人文氛圍,注重人文素養;數字化寫作模式引起熱烈反應,慕課時代大數據時代下的教學模式、教學資源共享、學習方式從網絡化到智能化的進一步發展,對教學理念的提升、教師發展等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信息化語境下,有許多大學講大學英語課程進行動態分層,開展分級分層教學,主要包括聽説分層、閲讀分層和寫譯分層,所有的課程教學都在多媒體教學進行,同時,學校還着手建設英語教學與自主學習網絡平台、電子閲覽室、英語自主學習機房等多媒體教學設備。信息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再教學形式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拓展與創新,這對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動態分層教學從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分層進行落實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信息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動態分層實現了對傳統教學的現代突破,有利於學生的綜合發展,是具有深厚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的相對有效的、理想的教學模式。將與時俱進的教學概念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使其具備時代的屬性。課堂教學由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組成,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信息化語境下,教的主要任務就是將自身已有的知識或者從外部環境中獲得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接下來由學生自行消化、分解接收到的知識,並在一定的時間之內通過課堂環境反饋給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身為主導者的教師和學生也有可能成為影響學習者的環境因素。教師、學生以及課堂教學環境之間有着複雜的聯繫,它們相互作用。多媒體、計算機等已成為新興的視覺傳播載體,承載着用户需要的大量信息和資源,有助於用户獲取最大資訊或享受網絡服務,更方便教師授課。然而,現代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使用存在不足,使得原本運行穩定的大學英語課堂受到強大的衝擊,課堂生態結構嚴重失衡、功能相對失調。在傳統教學中,信息技術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外部環境,經過一定時期的運行,變成了系統內部因子,甚至是主導因子。在信息技術的生態位轉變過程中,英語課堂的生態系統也發生了偏移,生態系統失衡問題明顯增多。信息技術的強行介入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各生態因子達不到和諧統一,造成了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調。生態系統內部的各種矛盾凸顯、關係失調,這些問題的累積引發了整體效應。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的失衡問題引起了較為強烈的反響,與此同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似乎進入了瓶頸期,生態化的英語課堂依然處於失衡狀態,重構生態平衡成為大學英語課堂亟待解決的問題。信息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課堂存在失衡現象,而重構大學英語生態課堂模式則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教師作為主導者,對學生進行“自主學法”指導顯得比較重要。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意識地總結和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具體做法是備課中有“學法”設計,上課時有“學法”指導,課後有“學法”總結。實驗中,更要關注那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僅靠自己還不會進行有效學習,因此對他們進行方法指導尤為重要。實驗時,力爭做到在建構新知識時,教給學生課前預習、查閲資料的方法;在複習時教給學生歸類、整理、綜合性學習的方法;在出現錯誤時教給學生糾正、反思的方法。學習指導方法很多,還可以結合班級實際,靈活運用教法傳授學法。學期末評選“自主學習小主人”。條件是:愛學、會學、主動學、有創造性、有毅力、學習效果好、團結協作好等。健康、和諧、良性、開放的大學英語生態課堂有利於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有利於學生思辨等能力的全面發展,努力創設適宜而新穎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參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一是創設專題性自主學習活動的空間。即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在一段時間內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專題性學習活動,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這也是大學英語改革的新方向。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的構建應該讓生態系統內的諸如教師、學生、英語生態環境等生態因子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發掘每一個元素的最大潛力,充分、合理和適度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以最自然的學習狀態、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老師一起創建高效、良性的生態課堂。

參考文獻:

[1]陳麗麗.論“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英美社會文化微課教學模式的構建[J],安徽文學,20xx,(01)

[2]高原.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研究[J],黑龍江科學,20xx,(02)

[3]葉玲等.“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探討[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xx,(04)

[4]沈春蕾,袁欣.信息化語境下英語課堂生態的失衡與重構[J],教學與管理,20xx,(02)

作者簡介:關繼東(1980――),男,吉林長春,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生,研究生方向:教學法。

教學開題報告 篇9

一、問題提出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密切關注,跟崗學員開題報告之二。有效教學的提出其實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間相互爭論的產物。教學是一門藝術,這是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這種教學觀認為教學是一種"憑良心行為"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教書是"良心活",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其教學效果也難以用科學手段、評價標準來進行衡量和估價。但是,隨着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加上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的紮實推進,普遍認為,教學也是科學,教學不僅僅是藝術,更是科學。這就告訴我們,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方法來研究。於是,國內外有識之士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行動研究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如程序教學、創新教學、課堂觀察系統、教學評價體系、師生的行為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以及教學行為--結果變量等。

施良方、崔允主編:《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中關於有效教學的論述。有效教學的基本目標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獲得了預期的、應有的進步與發展。"預期的"是指學生所期望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好的、符合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尤其是創新教育要求的目標與任務;"應有的"是指學生自己力所能及的、應該達到的"進步與發展"目標。由於每個學生的基礎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節課中獲得的"進步與發展"也不盡相同,只要是取得了自己應有的"進步和發展"就應當認定為是"有效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明確指出: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

二、研究依據及意義

有效閲讀教學是指教師遵循閲讀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閲讀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閲讀培養與全面發展,取得儘可能多的閲讀教學效果。"有效閲讀教學策略"重點在於有效性的教學閲讀策略研究。這個有效性,絕不同於閲讀的功利性,這個有效性不僅是閲讀能力的有效提升,還是閲讀審美,以及閲讀興趣,閲讀習慣的延深。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的認識思維活動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生通過自身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與外界進行交互活動以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它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生的"學"。在學習過程中就要拓展並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以啟動學生的思維並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實質上是一種在知識接受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活動。教學應轉向思維成果(知識)的追求上來,並通過這一轉變,使學生不僅獲取方法,同時獲得情感、意志等心理體驗,使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有效促進學生髮展的活動。

近幾年來的課程改革儘管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但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教得辛辛苦苦,課時緊緊張張,效果仍不理想,還沒有從根本上完全改變耗時低效的狀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語文課程複雜的原因,有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的原因,也有教師解讀教材的能力欠缺的原因,還有教學策略選擇不恰當以及對學情把握不準等原因。體現在語文課堂上,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又往往教學環節千篇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細讀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還不能給每個學生比較充足的學習研究時間。有效閲讀教學是解決當前我國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高耗低效現狀的迫切要求,開題報告《跟崗學員開題報告之二》。因而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指導的價值。

三、課題研究目標以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本課題通過對國小生語文有效閲讀教學的策略研究,將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髮展為宗旨,廣泛收集整理有效閲讀的教學方法,在重新審視教學現狀,反思教學行為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科學借鑑、實踐比較、形成適應國小生的教學實際,建立能夠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一套較為系統的有效教學策略體系。我們研究的目的是從師生的現狀出發,從教師語文有效閲讀課堂教學策略出發,積極探索學生有效學習語文的方法與策略,力求達到國小生語文閲讀學習的效益最大化。

(二)主要內容:

1、探索有效閲讀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這些策略的步驟和特點,如何利用這些策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有效閲讀。

2、建構有效教學課堂新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

3、增強教師有效閲讀教學的意識,提高教師在閲讀教學中使用有效策略的能力,提高課堂閲讀教學的質量。

四、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法。深入實際,有目的、有步驟針對可能影響學生有效閲讀的各項因素進行詳實調查,準確定位所調查學生的現狀及癥結所在。

2、行動研究法,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根據研究實際情況調整研究內容、方法、程序等。

3、文獻研究法,加強教育理論學習,借鑑各種教育書籍,報刊雜誌中介紹的理論和經驗,多聆聽專家學者的講學,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使課題研究具有科學性。

4、經驗總結法,研究中把實踐的經驗形成報告論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真實性和實效性。

5、實驗觀測法,通過對有效閲讀效果的觀測作出對國小語文閲讀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的效果的進一步評判。

五、實施步驟及研究措施 (一)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啟動階段(20xx年6-8月)

1、完成課題申請工作事宜,爭取通過立項研究;

2、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及相關的工作計劃;

3、建立課題學習研究活動制度。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1、組織課題組教師定期進行相關理論學習及課題主要負責人跟崗學習活動。

2、課題研究成員積極開展實踐課研討活動,在實驗中尋找提高閲讀教學效益的方法、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初步形成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3、進行調查研究和經驗總結,撰寫論文,做好各類資料檔案收集整理工作。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3-5月)

總結階段繼續開展教改觀摩課研討、學生素質教育成果展示等活動,總結提高閲讀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與策略,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資料並彙集成冊,如教學案例集、教師論文集、教學課件集等,完成課題研究報告,為課題鑑定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研究措施

1、落實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

①完善課題管理體系:學校課題組--年級實驗小組--教師個人研究。

②成立校級課題研究小組,負責學校所選課題的研究和管理。

③加強課題研究的中期檢查和評估。

2、加強課題研究的宣傳發動

①通過教研組活動、學校網站等渠道,廣泛宣傳有關課題研究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全面提高實驗教師對課題研究的認同度和參與性。

②注重宣傳策略和方式,把課題研究對"有效性閲讀課堂教學"的研究放在首位,把全面改進和提高語文課堂閲讀有效教學策略和質量放在首位,提高課題研究宣傳的有效性。

3、強化課題研究的專業指導

①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研究研討會,安排骨幹成員交流經驗,通過同伴互助優化課題研究。

②定期邀請在區教育局語文教研員指導實驗教師,提高教師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強課題研究效益。

4、搭建課題研究的活動平台

①定期組織課題研究專項教研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召開和解決課題研究中的具體問題。

②結合本區教研活動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組織教師參加學習培訓研討活動,力爭研究取得實效性。

六、課題實驗保證條件

1、學校是全國教育現代化實驗學校、省一級學校,具有良好的硬件設施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地保證,參與實驗的教師都是學校優秀的年富力強的教師。他們有能力、有時間做好課題研究。

2、本課題將得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專家、教研員的大力支持及指導。

3、學校將為實驗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研究、開展研討課提供便利條件。

4、課題所需經費,主要由學校撥出專項研究經費。

七、課題組織機構

組長:卓細弟

成員:湯雪茹、湯小冰、翁美英、湯惜如

八、課題實驗研究預期成果

1、《國小語文有效閲讀教學的策略研究》中期報告、教學案例

2、《國小語文有效閲讀教學的策略研究》結題報告、教學論文、教學案例、課例、教學課件及學生成果

教學開題報告 篇10

新課改的實施要求教師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名高素質的人,而體育教育在這其中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它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完整的人格。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深感責任重大,我在多年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幾點經驗,來提高國小體育課堂教學效果。

一、更新教學觀念,適應時代要求

在以往的國小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過於注重身體的訓練和成績的達標,忽視培養學生的品德,致使學生的容易形成孤獨的性格。在此背景下,廣大體育教師要進行深入思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融合起來,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要求,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品德。國小生具有模仿性強、對新事物好奇的特點,其價值觀和世界觀尚未成熟,也不具有獨立性和拼搏精神。國小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育人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寓於教學之中,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養他們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

如,在課堂訓練開始前,筆者會講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和教學難點及注意事項,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進行有目的地訓練;在隊列訓練中,筆者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和嚴守紀律的精神面貌,提高他們身體的協調能力,使其在隊列行進中達到動作準確的標準;在場地器材擺放的過程中,筆者會講述這些器材的使用原理,有意識的組織學生養護教學器材和場地,從而培養他們熱愛集體財產、愛護公物的意識。通過以上幾種方式,筆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實際教學中,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他們在長大後能夠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人。

二、進行趣味訓練,提高身體素質

新課改後,國小體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中心,很少顧及他們的動作是否標準,導致傳統教學中的技能訓練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就會使其很容易出現傷病,最終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教師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應當依據強度適宜、難度適中的原則開展科學訓練,改造一些訓練方法和模式,幫助學生拓展運動技能,培養他們形成拼搏、頑強的運動作風,使其在面對困難的環境時能夠戰勝困難,從而為學生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學生在體育訓練中要積極地配合體育教師,努力把技術動作做的標準,避免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必要的傷病,提高身體的敏捷性和協調性,養成科學鍛鍊的習慣。

如,在上課前,筆者會帶領先到場地的學生打掃和檢查訓練場地,排除裏面的安全隱患,使他們樹立安全觀念,同時會向其灌輸安全第一的意識,指導他們學會急救方法、瞭解一般運動損傷的處理流程。在“30米跑”的教學中,筆者還會設計一些跟生活緊密相連的活動來代替枯燥無味的訓練,像採取變換跑的方式,讓學生採用各種姿勢的起跑、折返跑、障礙跑、S線跑等方式,這顯著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調動起其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玩耍、在訓練中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同時,筆者還會糾正學生在訓練中容易出現傷病的錯誤姿勢,減少他們出現傷病的概率。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既樹立了安全意識,又學會了如何避免傷病,還能體會到體育運動的樂趣。

三、開展團體活動,提高協同意識

現代的孩子們大多都是家庭獨生子女,缺乏和同齡人的互相交流。升入國小後,家長比較重視學習成績、忽視培養學生的性格,導致一部分學生缺乏集體意識。目前,在國小體育教學中,團隊活動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這一方面符合新課改的改革精神,另一方面也能促進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學生的健康成長。一項研究數據表明,經常參加團體活動的學生,其性格都較為開朗、活潑,具有很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擁有很強的社會成員意識。而體育活動在培養國小生團隊意識方面,擁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體育活動是培養其協同意識的主戰場。

如,筆者在體育課上設計了“托起明天”的這一趣味活動:大球兩個、一組5名學生按身高分別托住大球。筆者發令後,學生托住大球迅速向前奔跑,中途球不得落地,以最後一人最先通過終點者為勝。還有就是“推動火箭”這一活動,每個小組有12人,協商分工,有的扶住“火箭”,有的推動滑板,有的準備在循環往返地搬運軌道開路和鋪路,以火箭尾部最先到達終點為準。同時,學生們在上體育課前也會親手編制一些趣味項目——“跳圈接力”“巧射足球”等,共同創建體育遊戲,將趣味性、遊戲性和運動性結合在一起,動作易於學習,還能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筆者以團隊合作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培養其身體協調能力,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而使學生能夠全方位發展。

四、開展人文教育,灌輸體育精神

體育課程在培養學生身體的同時,還具有塑造他們完整人格的作用。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進行有目的地訓練,在促進學生身體發育的同時還應當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能夠起到心理“減壓閥”的作用。根據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國小生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能夠排解內心的焦慮、抑鬱,精力充沛,有利於成長為一名心智健全的人。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國小生參加體育活動時穿插講述一些偉大體育運動員的故事,使其在困難時能夠靠自己的意志來克服,進而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如,在國小運動會中,有的學生參加中長跑比賽會因為體力不支而跌跌撞撞跑到終點,有的學生會因為很難堅持下來想放棄,這時候,筆者和班級的其他同學會在賽道旁鼓勵他們堅持下去,克服掉自己內心的氣餒的想法,發揚拼搏精神,越過身體的“極點”,達到最終的目的地。同時,筆者還會為國小生講述一些奧運故事:在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中國女排在先輸一局的情況下,奮力苦戰、連扳三局,最終以31獲得女排奧運會冠軍,重回世界之巔。那一刻,不管是現場的女排隊員還是國內的老百姓,所有人的心都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通過人文教育的方式,學生們可以養成遇到困難積極進取的精神,進而養成終身鍛鍊的好習慣。

五、提高自身素質,加強隊伍建設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深深影響着未成年的國小生,其自身素質的高低也關乎學生能否健康成長。目前,一部分國小體育教師雖然具有較強的體育教學技能,但是缺乏高水平的人文素質,這就容易導致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忽視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學校應當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更新其教學思路,使他們積極地創新訓練方法,掌握必要的技能知識和創新能力,從而全面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學校要及時瞭解體育教師的心理動態,儘可能掌握每位教師的詳細情況,從細節入手感化他們,使其能夠靜下心來踏實工作,留住優秀的教師。一位優秀的體育教師應當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因此,廣大教師也應當從自身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積極與同行教師開展交流豐富自己的眼界,查找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鋭意進取,提高自身素質。學校可以以技能比武大賽和公開課為契機,邀請其他單位的教師來開展交流合作,以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本土”資源,打造一支專業能力強,有責任心和事業感的教師隊伍,切實提高國小體育教學水平。

總之,國小生身體素質的發育不僅關係着個人的健康,更關乎着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在農墾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研究課題的引導下,國小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又要培養他們的體育精神,使其能夠成長為一名擁有健康體魄和健全人格的人。

參考文獻:

[1]呂時珍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途徑[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xx(03)

[2]陳敏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xx(13)

[3]呂小標論體育精神在體育教學中的培養[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xx(26)

教學開題報告 篇1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學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隨着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從產生至今,有效教學就一直是教學研究的焦點之一,但有效教學研究的歷史表明,有效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一直隨着教學價值觀、教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教學研究的變化而不斷擴展、變化。所以,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是教育科研一直永恆的主題。

當前有效教學大體有四種取向:一是科學主義(以加涅的“設計教學思想”為代表);二是建構主義(以杜威的“參與者知識觀”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納的理論”為代表)。四是最優化理論(以巴班斯基的理論為代表)。這四個理論就是我們進行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實施新課程以來,基礎教育教學領域又一次開始關注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實現有效教學的研究。從近幾年的新課程教師培訓和教學指導中發現,很多新課程教師在有效備課、有效教學、有效評價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為此,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在於給處在迷茫中的新課程教師提供一種有效課堂教學的行動方案和有效指導,探索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有效教學方法,通過研究建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有效課堂教學理論與方法體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力促進新課程改革進程。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研究有效教學策略,建構有效教學課堂新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

2、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用熱情和興趣點燃智慧,讓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行師生互動的探究式改革,學會並自覺地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和理論體系;

3、建構有效教學評價指標和管理體系。掌握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而且能夠靈活地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調整評價標準,科學地將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的工作實績。

4、推進學科建設,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使多數教師自覺地變奉獻型為效益型、職業型為事業型、“教書匠”為教育家,力求成長為一批優秀教師和省市級學科帶頭人。

三、課題的界定(對關鍵詞和題目的説明)

1、有效教學方法:有效教學方法是指通過實施一定的教學方法後,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了教學目標和促進了學生內在的發展與全面發展,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2、有效教學策略:有效教學也是一種策略。即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按照有效教學目標管理的教學流程,有效教學策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教學的準備策略、教學的實施策略和教學的評價策略。

四、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從國內外文獻研究來看,有效教學的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有二:一是國外研究成果固然有其科學性、先進性,由於文化、教育背景差異,難以有效地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如何接受、借鑑、創新是我們應該着重研究的問題;二是國內研究成果大凡是文獻研究和建議性理論研究,缺乏紮實的實證研究,缺少實踐基礎,在指導性和普遍意義上看,缺乏推廣價值。

綜合分析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發現,雖然有一定的經驗和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但針對普通中學,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外來務工子女佔多數的普通中學的特點進行課堂學科教學策略研究的成果還不多見,而新課改背景下普通中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更是很少。如何讓有效教學的理念“本土化”、“實踐化”,將教師教學行為合理分解,滲透到學科課程中去,在微觀層面做羣體性、持久性研究,從根本上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該課題研究的主要要解決的問題。

五、課題的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將依據新課程教學理念、借鑑國內外先進有效教學研究的實踐經驗,探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適應我校特色課堂教學環境的有效教學理論、方法以及行動策略。研究中充分體現行動研究理念,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以量化研究方法為輔;實驗研究與理論研究相結合;過程研究與形成研究相結合;個體研究與綜合研究相結合。

六、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可採用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和經驗反思法等。

文獻研究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於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誌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資料等。行動研究法:結合課題方案定期開展專題研究、課題論壇、撰寫教學反思、教學隨筆等。

個案研究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形成有鮮明個性的有效教學個人案例。針對某一課例或某一教學片斷的教學有效性進行個案研究,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經驗反思法:通過閲讀有關教學刊物、觀摩名師名課,有目的地整理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現象,分析研究師生課堂教學行為,提煉優質教學的規律。

七、研究步驟及進度

(一)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成立“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組,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召開全員參與的動員大會。

2、第一階段:組織課題組的全體成員進行理論學習,文獻研究。對學生學習狀況、教師授課情況進行調查,找出低效、甚至無效負效的原因,各教研組在調查的基礎上完成課題開題報告,完善課題計劃,做好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準備工作。硧定教師研究的子課題。

3、第二階段:教師積極開展有效教學的課堂實踐活動:撰寫有效教學設計,有效教學案例分析,上研究課,集體觀摩,集體評價、討論,經常進行課後反思,各學科之間相互交流切磋,部分教師把課堂實踐的經驗逐步上升提煉為有效教學論文。

4、第三階段: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研究,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成果。教師撰寫論文。

5、第四階段:對研究資料進行系統整理、統計、研究分析,徵集論文,課例。反思,影像,撰寫結題報告,迎接結題驗收,做好推廣工作。

(二)目前進度

課題組為了搞好本課題做了大量準備工作。認真學習查閲了大量的資料;購買了相關的教學資料、資源;查閲有關國內高中課堂教學研究現狀的文章;觀摩了大量的優質課,課題參研人員相互聽評課,充分討論了課題的可行性。

八、研究成果的形式及適用範圍:

(一)課題成果形式:

1、課題報告,階段性的研究論文

2、教育教學的典型個案

3、教學實踐中的公開課、教案及課件

4、師生的心得體會

5、課堂教學活動所獲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

(二)適用範圍:新課程標準下國中教學

九、本課題組成員

1、課題領導小組

2、課題研究小組

教學開題報告 篇12

一、研究課題太極拳對聊城大學後勤集團員工身心健康的影響研究。

二、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三、選題依據後勤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教學科研、師生員工基本生活等各項工作的基本保障,是高校工作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保障性、基礎性工作。

回顧聊城大學建校以來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後勤集團的付出功不可沒。後勤集團在一段時期物價調整幅度較大,聊城大學規模發展較快的情況下,能夠克服難關,通過不斷的改革發展和廣大後勤集團員工的辛苦付出,減輕了學校的負擔,使得聊城大學各部門各機構能夠集中精力抓好教學科研,這與廣大後勤幹部和職工的付出是分不開的。後勤集團不斷提高後勤工作的能力,不斷改善服務質量,為聊城大學的穩步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果失去了後勤集團的支持和保障,聊城大學不可能達到如今的成就。後勤工作直接為高校的教學科研及師生生活服務,包含了廣大師生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為高校的正常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高校後勤集團員工在高校中可以説是服務者,保障着整個高校工作的順利進行,他們的工作環境艱苦、工作任務重。後勤工作人員同樣受着來自工作、家庭、經濟、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壓力。

四、研究現狀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的一種,歸類為內家拳。1949年太極拳被國家體委統一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用於鍛鍊、武術表演以及體育競技比賽等。在改革開放之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以武用的太極拳以及體操競技用的太極操以及太極推手。傳統太極拳流派眾多,羣眾基礎非常廣泛,可以説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太極拳運動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作為一種擁有百年曆史的傳統運動項目,太極拳能夠增強人們的體質,又易於開展和學習,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對於後勤集團這一概念,作者通過查閲和整合各類相關資料,後勤集團是包含高校食堂、水、電、暖、氣、通訊、運輸、住宿接待、學生公寓管理等學校重要組成機構,除了教學科研外基本上都是後勤服務保障工作的範疇。後勤集團作為高等學校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各項工作開展的有力保障,對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後勤集團的具體任務就是保證高校各機構各單位工作的順利開展。21世紀初,後勤集團從高校的主體中分離出來,走上企業化的道路,不斷進行資源重組和聯合,並融入了社會第三產業鏈,實現了依靠社會資源辦後勤,實現了後勤社會化。如今,高校的後勤集團實現了經營服務與管理的分離,政企的分開,成功的進行了管理體制的改革=。應該説,高校的後勤社會化是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個趨勢,高校後勤的社會化是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的。後勤集團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五、研究對象本文以太極拳對聊城大學後勤集團員工身心健康的影響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教學開題報告 篇13

一、改革教學目標

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是擺在中學英語教師和從事學英語教學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課題。

進行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教學目標和要求比過去大綱中的目標與要求具體得多,這是一個進步。但在進行大綱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病,具體講,存在着以下問題:

1)大綱教學目標和要求的描述不盡詳細。

現行大綱對有些目標和要求的描述很不具體,如,大綱中對讀的要求有這樣的文字描述:“能讀懂簡單的運用文,如信函、請柬、通知、便條、説明、表格、圖示和標誌等。”這句話中的要求就不詳細,如“信函”,我們知道信函包括很多種,而在此所指的是哪一種呢,教師就不得而知了。無奈之餘,他們在教學中,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在高三的複習中,只好把各種“信函”全部給拉出來見面。而事實上,根據近些年的大學聯考題來看,信函大多屬於普通信、邀請信和感謝信。所以,我認為,既然要具體,就應該再詳細一些,以便於教師在教學中操作。

2)大綱中的目標和要求不完善。

現行英語教學大綱第二部分的教學要求中只寫出了“高級中學二年級和三年級英語教學要求”,而對高一年級的要求隻字未提。高一是一個過渡時期,它處於九年級和高二之間,學生處於一個轉軌階段。在這一時期,教師教學的尺度本來就很難把握,再加上大綱中又不作任何要求,這就更提高了教師施教的難度,故應該改革這種情況。

二、改革教學觀念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的。沒有先進的思想觀念,便不可能有先進的教學實踐。如果教學觀念滯後,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學方法的產生。故教學觀念的改革顯得越來越重要。

改變觀念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應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改革觀念最有效的途徑是出國進修,直接感受國外英語教學的思想和觀念。除此之外,教師們還應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虛懷若谷,不斷地學習。只有這樣,觀念方可轉變,才能跟上時代的要求,不至於落伍。

三、改革和完善現行教材

現行教材有很多的優點,它已被廣大中學師生所接受。但作為一套教材,它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1)教材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

2)教材缺乏系統性。

3)教材中的漏誤。

4)配套材料不夠完善。

5)缺乏系統配套的泛讀材料。

6)語言不嚴密。

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着教學達標。根據以上問題,現行教材亟待改革。

四、改革教法

英語教學法是執教者根據英語教育的基本規律所採用的一種語言教學的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是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確定的。採用了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可有效。回顧我國英語教學法的演變過程,真可謂步履艱難。自從中國開始大規模的英語教學以來近百年,英語教學法經歷了五個時期,即:對比法——直接法——翻譯法——結構法和功能法。而這五種教學法又是交替使用,從來沒有被單獨使用過,其中翻譯法沿用的時間最長。這一方法主要針對英語知識的教學,它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我們的教學。而現在的新教材是功能法和結構法的產物,是實用主義哲學的體現。根據我國改革開放的需要,要求培養學生能在國際交往中直接使用英語的能力。改革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把過去的知識傳授型的方法和不適合新教材的教學法改為功能交際法,以便達到培養交際能力的目的。

五、改革教學手段

新教材突出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由於新教材容量大,課時有限,因此如果在教學中還一味地使用過去的“三個一”(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教學手段,那是很難完成教學任務的,更不用説達到教學目標了。鑑於此,各學校應該盡力去改善英語教學的手段。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現代化的視聽儀器和教學輔助設施,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六、改革評估檢測

考試、檢測是評估教學效果的慣用手段。儘管新教材已經使用了六年多了,但至今還沒有一套完全適合新教材的評估檢測手段。現在的實際情況是考、教脱節。新教材以培養交際能力的目的,而現在的考試,評估仍然是以考試語法為主,這嚴重影響着教學。眾所周知,考什麼教什麼,儘管近年來對能力的考查有所側重,但事實上現在的考試仍然沒有完全擺脱語法考試的影響。故導致在複習備考階段,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語法複習上。因此這種評估檢測手段亟待改革。

七、改革師資現狀

目前,全國各地中學英語師資水平很不均衡。越是貧困的地區,師資水平越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七十年代,由於師資缺乏,全國各地舉辦了不少的短訓班。短訓班裏培訓出的教師解決了當時教師缺乏的問題,而這部分人的英語素質不高。

2)現在的中學教師中大多數屬於八十年代中專或大專畢業生,雖然他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努力,自修,拿到了大本函授文憑,但實際上,大多數的水平提高幅度不大。

3)函授不利於教師素質的提高,因為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學習過程中,須進行聽、説、讀、寫、譯各方面的訓練,而函授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4)由於工作環境和時間的推移,教師們的聽、説能力不斷地退化。

5)由於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教師流動較大。這樣就使得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教師師資水平越來越高,落後地區的師資水平越來越低,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很不利於英語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

鑑於以上原因,我們必須設法改革英語師資的現狀。為了改革師資隊伍的建設,國家教委計劃將在近三年內培養一萬名能教會研的教師,這對英語教師來説是一件難得的好事,除此之外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教應該為教師們創造條件,鼓勵進修。

總之,凡是不利於推行素質教育的情況均需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我們有責任為深化教學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每個教育教學工作者都來為教學改革出謀獻策,那麼,我們英語教學改革的成功之日也就為期不遠了。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為之奮鬥!

教學開題報告 篇14

(一)選題的研究意義:

新課改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受到關注,教學已從以往的研究教師“如何教”漸漸轉變探討讓學生“如何學”。因此,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的培養成為教育研究者們關注的話題。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從教師行為研究的發展歷史來看,西方對教師行為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較長,早在上世紀20年代末,查特斯和韋普爾斯(Chartens& Waples 1929)以及巴爾(Barr 1929)等人就已經開始了對教師行為的研究,20世紀中期,“課堂教學行為”才成為研究者和實踐者關注的對象。60、70年代隨着“過程——結果”研究範式的興起,有關教師行為的研究尤其繁多,80年代末以後由於“過程——結果”研究範式的衰微,教師行為研究日漸減少。

國外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最早見於克瑞茲(kratz)1986年的研究。他從探討教師人格與特徵的間接研究逐漸發展到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效果之間的研究,進一步進行課堂教學行為的因素分析,形成比較成熟的教學效能研究。

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套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的顯著方法,但也有研究者(傅道春)開始採用類似人類學的方法對課堂實錄進行研究。

進入21世紀以後,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越來越受到國內許多教育研究人士的關注,也引起了不少學科教師的高度重視,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他們通常立足於自己的學科教學對教學行為加以梳理、總結和分析,反作用於自己的教學,如廣東東莞中學的呂曉珍老師就是通過對課堂教學行為的分析研究,描述新課程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特徵,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能的改革方向和具體措施。教育科學碩士何孔潮則通過文獻分析與調查研究,闡述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評價面臨的新挑戰和新要求,揭示出這一特定環境下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評價的新理念,分析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評價在實踐中面臨的現實困境。20xx年江西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夏志芳老師主編的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叢書,則是從各學科的角度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分析了教師教學行為的具體內容,進而提出對教師教學行為發展的再思考。這應該是與本研究課題最為接近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學開題報告 篇15

一、開題背景

英語是21世紀人才必備技能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適應國民綜合素質提高的需要,教育部規定從XX年秋季起,全面推進國小開設英語課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隨之在我縣也全面推開。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將為我縣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現在,我們縣國小已全部開設英語課,但是由於教師專業素質不高,語言環境的缺乏,語言習慣的差異,教學手段單一,教學觀念更新慢,特別是農村國小英語師資短缺,致使國小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國小生學習英語興趣不濃,於是一部分學生覺得學習英語太難,也沒多大意思,除了應付升學考試。所以教學效率低下,教學質量不高,學生進入中學後,由於學不會,基礎差,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

作為農村英語教師,如何在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同時,結合農村中國小英語教學的實際,因地制宜地開發農村中國小的各種課內外資源,為農村中國小英語學習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成了我們選擇這一課題的主要原因。

我們鄉已在中國小英語教學中加強了課堂教學藝術的滲透,在就如何做好課堂教學藝術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而且初見成效。我們鄉還結合新課程改革,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倡教學藝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了深化研究,擴大成果,結合新課改,我們把農村中國小英語課堂教學藝術作為實驗課題,所以主該實驗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

二、研究的目的及其意義

研究農村中國小英語課堂教學藝術,目的是讓農村中國小英語課堂煥發出其藝術魅力。從教學環節以及課末結尾藝術的研究,推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使教師在掌握課堂教學基本程序與方法的基礎上,達到教學各個環節藝術化,教學效果最優化,學生興趣最大化。

本課題的研究有利於落實課改,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英語。

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自己創作的藝術作品,都需要教師付出創造性的勞動,課堂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的各個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合情合理,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英語課堂教學與語文課堂教學一樣,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最佳的課堂教學是實現聽、説、讀、寫的最佳途徑。如果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課堂教學藝術,這樣就可以引起學生多種感官、神經系統和大腦的積極活動,特別是視覺和聽覺,才會更好的被他們所接受,充分發揮語言的交際作用,使獲得的感性知識繼而有理論性的飛躍。有利於英語課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提高,有利於更好的課堂氛圍的形成,有利於課改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交流”的融洽氣氛的形成,有利於課堂效果的大幅度提高。

同時,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推進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而培養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養良好,業務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

三、研究內容

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在農村中國小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從教學環節的角度注重中國小英語教學藝術,注重課前導入藝術,課中問答藝術、教學手段藝術以及課未結尾藝術,從而創造出生動和諧,多彩的教學情景,使中國小校英語教學成為一門結合性很強的育人藝術。

本課題預計突破的難點:

新課改形式下如何提高農村中國小英語課堂教學導入的藝術。

四、本課題研究的方法,途徑。

1、調查問卷:採用調查問卷和英語教師談話,聽課,評課等方式,

2、實踐研究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瞭解,觀察學生羣體和個體的行為變化。

3、案例分析法:

每一環節實施後,進行階段性的分析,此環節裏重案例的積累,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4、文獻法:

對近幾年來發表的關於優化中國小英語課堂教學藝術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英語交際能力的文獻資料,特別是介紹課堂模式研究成功經驗的文章進行系統歸類,並作比較性研究,在此基礎上,篩選出有效經驗由本課題借鑑。根據研究思路,探究更多完善的方法。

5、比較觀察法

比較傳統教學觀念—————充滿課堂教學藝術色彩的現代教育觀念,對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幫助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加以記錄和分析,得出結論。

五、預期研究效果

通過本課題研究和實施,能使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有所進步,在課堂上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能使大多數學生能利用所學內容進行交談,努力使農村中國小英語課堂不再枯燥乏味,讓學生在愉悦中去學,由以前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課堂效果最大化。

教學開題報告 篇16

一、綜述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説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隨着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電腦多媒體時代的到來,現代化教學技術才真正滲透到英語教學中來,為我國傳統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紛紛將信息技術應用於各門學科教育,十分重視計算機輔助教與學的研究與實施。國外英語教學課程標準要求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機會來發展並應用信息技術學習英語的能力。隨着英語教學中的技術含量的提高,電腦、網絡技術等成為教學的手段之一。可以預料,現代科學技術無疑將極大地影響英語教育的現狀與未來,英語教育進入信息化時代。

我之所以選擇本課題是因為多媒體課堂教學是英語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教育技術有着極大的優越性,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了教學重點,解決了教學難點,擴展視野,提高了教學質量等等。因此,多媒體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喜愛,逐漸成為目前教學技術手段的主流之一。

多媒體英語教學有着傳統英語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由於多媒體英語教學在我國尚還處於“初級階段”,不少老師在認識和實踐兩方面還普遍存在着一些誤誤區,如只圖表面氣氛而忽視教學的實效性,過多的依賴多媒體從而忽視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等等。我對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優越性和怎樣讓多媒體英語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這兩方面進行了研究。教師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與學的媒介作用,提高自己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讓多媒體充分發揮其優越性淡化存在的問題,讓多媒體更好的為英語教學服務,這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1.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優越性。

2.讓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發揮出更好效果的方法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圖表面熱鬧而忽視其實效性。

2.盲目追求形象性,限制學生創造力。

3.過多依賴多媒體,從而忽視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

三、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

步驟方法:

1.運用查閲文獻、書面調查等各種方法蒐集資料;

2.整理分析材料,選擇研究問題,確定研究題目;

3.執筆撰寫;

4.修改定稿。

措施:

1.到圖書館查閲相關文獻資料;

2.瞭解收集有關材料進行分析研究;

3.上網查詢;

4.請教導師陳金榮。

四、研究工作進度:

選題研究,查閲文獻、收集資料;

整理資料,寫開題報告;

撰寫論文提綱;

修改提綱,撰寫論文,接受論文中期檢查;

修改論文,答辯。

五、主要參考文獻:

[1]陳陽展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改革

/20030828/l

[2]顧佩婭《英特網與外語教學》外語電化教學1998第1期

[3]胡春洞《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4]劉道義《SeniorEnglishforChinaStudent’sBook》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一版

[5]勵景《網絡知識與運用》寧波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一版

[6]南國農李運林《電化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3月

[7]宋振宇多媒體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的幾點注意

/resource/Article_

[8]湯燕瑜外語多媒體教學環境的夠建和應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20030404/l

[9]王珠珠《現代教育技術與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20xx年5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0]莊宇讓多媒體走入課堂[J]外語電化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2月

[11]張莉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30404/l

[1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