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上好美術課的心得

一、我們要抓住學生心理,培養興趣

上好美術課的心得

我們應該多瞭解學生,尊重學生的思維表現特點。由於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有密切的關係,美術教育是學生身體發展水平,知覺能力、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的自然產物,美術是學生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種表現。需要對事物的認識表達時就有畫畫描述的衝動,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會受到鼓舞。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引導好學生,激發其熱情。比如在七年級人物線造型的美術課上,當有老師要求作業畫女同學頭像時,總會有個別學生提出要畫男同學,有的還要畫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畫只小熊貓。我們分析一下這些學生的想法,要求畫男同學的可能覺得自己能畫的更好;要求畫自己爸爸的是因為他最熟悉,能畫象;要求畫熊貓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不自信,怕自己畫不好人頭像而要畫自己拿手的。如果這時教師大怒,以不按老師要求做作業和無理擾亂課堂批評的話,就使學生的繪畫熱情受到挫傷。因而應該給他們創作自由,讓學生從興趣開始,可以先畫自己喜歡的,興趣往往會產生“階段性”的成果,我們要把握好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及時的給予表揚和肯定,再畫教師佈置的作業,使學生乘勝進步。教師只有瞭解學生心理,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其興趣,提高創新能力。

二、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審美意識

因為農村教學條件的限制和教師水平的差異,使農村的美術教育參差不齊,美術教師的個人意識也有差異,我們的美術課並不是把學生培養成畫家、美術家,也不是為了應付一節課或者認為是簡單的哄孩子玩。學生眼中的世界,描繪的水平絕對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樣,因為他們所表現的視覺形象多半是直覺與想象的綜合,只有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的積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漸漸使其變為直覺與理解的再現,才有可能變為主動的再創作。要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高審美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也不能以太高的準則來評價學生。而是看在畫中是否真實反映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是否有獨特性、新穎的表現。要多給予肯定的表揚,少有居高臨下的指責。觀念的轉變是教學的指導思想,首先教師不能有副科意識,美術是不重要的課程等意識。美術聯絡其他各學科,滲透各學科,體現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師要轉變觀念,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知識和意識,才能達到美育的目的。

三、我們要從興趣入手,提高創造能力

1.改革教學方法

過去有些人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書非常“認真”,把課堂教學當成只傳授知識的場所,沒有做到教書育人、培養才幹、開發智力。而是教法簡單化,教師講,學生聽,墨守常規,老一套,不變樣,致使學生思想僵化不開竅,以至學生失去興趣,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方法必須改革。美術教育,形象生動,鮮明直觀,在對學生進行美育,促進智力發展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優勢。然而如何發揮、擴大它的優勢作用,關鍵在於任課教師能否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勇於創新,根據學生興趣特點與認知的規律,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比如在七年級人物頭像的課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貼鼻子”遊戲教學,再貼眼睛、貼眉毛等,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在遊戲中瞭解人物的五官位置關係,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關係。因為農村學校條件的限制使很多課程不能開展,如果教師侷限在學校現有的條件裡,有的課堂教學內容只能是簡單的講講,甚至讓學生自己看看就上自習課了,我們應該利用農村現有的條件儘量開展好課堂教學。現代化教育不能侷限在死板的傳授知識,應該是以興趣為引導,利用情景教學的模式創設興趣的課堂氛圍,達到美育的目的。學生興趣與教學方法密切相關,美術教育要靠得當的教學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據教材,不同的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培養學生興趣。

2.充分利用現有裝置,直觀教學

只有搞好課堂教學,才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美術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教師上美術課時,總不能天天“遊戲”,長了也呆板,使美術課單一枯燥。要搞好課堂教學,我們還要利用現有裝置,培養學生興趣,上好美術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現在上美術課的主要問題是相關教材資料缺乏裝置不齊。特別是欣賞課,有些作品經過幾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圖片又不多,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就不能激發學生的美感。教師生硬的讓學生只是去畫畫,因此運用現有的教學裝置來補充就非常有必要。通過自己找些資料,如掛圖、畫冊、錄象、幻燈、光碟等,讓學生觀看欣賞。通過聲音、影象、音樂刺激學生,激發學生興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只有通過大量作品欣賞,教學示範,才能使學生增加感性的認識,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不斷的藝術薰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

3.課堂教學內容適中,訓練有層次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主要讓學生多寫生繪畫,少臨摹,要分層次訓練,按高低年級不同的要求進行。低年級的主要進行不同類的物體練習,觀察要求低一點。如:七年級年級的線造型練習,開始應該從簡單的造型畫起,有的甚至要從簡筆畫開始,不能從難度大的要求學生,那樣會使部分學生感到困難而退縮,要循序漸進,逐步加深。通過這種型別的練習,可極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簡單的寫生訓練後可用默寫的方式加強學生對事物特徵的記憶表現,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觀察事物時認真仔細,經常進行這類練習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

我們教師只有根據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從自身出發,瞭解學生,轉變觀念,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工具,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不增加他們的負擔,培養他們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上好美術課的心得(2):

如今的美術課再也不是以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進入美術教學,在課堂中以發展學生為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想要上好一節輕鬆愉快的美術課,而又有良好的效果,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工夫思考。

課程改革給美術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僅停留在過去的以學習美術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質的內涵,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美術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養、人文素養。我們一直都在思考:什麼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怎樣上好美術課呢?在思考的同時,我們又在一次次實踐的探討中尋找答案。為此,通過平時教學工作以及課外的學習探索、實踐與反思,我談談自己幾點看法:

一、美術課前的準備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僅僅是教具的準備,它要有更廣泛的內容。比如在《快樂的節日》這一課裡,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製作各種各樣的手工裝飾品掛在教室四周,我還準備了一些有節日氣氛的歌曲,這些歌曲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學生工具材料的充分準備,也是上好一節美術課的關鍵,因為學生有了工具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操作;準備的材料工具最好多樣化,這樣更能起到一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效果,也就大大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如我在《中國畫》時除了準備了宣紙,還準備了白布,學生看到白布情緒高漲,學生都主動的積極地選擇了白布參與國畫的創作,收到不錯的效果,雖然耗點資,但教學成功的快樂可以彌補,也就值了。像這樣的準備,只要是我們教師想到的,我們就應該下大力氣去準備,比如:需要服裝、道具,背景等,我們就應該精心去做,哪怕不是那麼完美,只要你在課堂有些不一樣,就已經給學生很大的吸引力了,抓住了學生就抓住了課堂,教師除了有形的課堂資源的準備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美術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重點,有很多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這裡我想談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兒童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課的保證,這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原則。但有些型別的美術課往往不需要孩子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需要幾個兒童合作完成,小朋友湊在一起難免會各抒己見,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造成紀律不好。還有一些繪畫課為了更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加入了遊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並非無效。對“亂”現象的排斥,在某種程度上實際是依賴與那種傳統教學的中規中矩,新課改後並非要求那樣,但也沒有要求課堂一定要亂,課堂上的“亂”都是有原因的,只要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了,老師的原因我們就不說了,如果是學生的原因就要把這種“亂”一分為二的看待了。我們平時看電視、電影上或者雜誌,我們不難發現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雜誌上你也不會看到要學生怎麼坐、不能站起來的現象的語言描述,他們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創作,在德國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老師播放音樂是可行的,但我們沒有理由相信自己播放的音樂,學生就一定都喜歡,還是一種離不開傳統的觀念在裡面,如果學生不喜歡,那麼我們播放的音樂,就會擾亂他們的學習或創作。總的來說,只要能達到課堂教學目標,不脫離美術課堂教學,我想我們應該允許有些“亂”。

三、美術課堂的匯入

一堂課能否成功,好的匯入是關鍵。平淡無奇的開頭不可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就不可能把學生引入最佳狀態去積極參與教學雙邊活動,不可能將學生被動的“要我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每節課新穎的引言、巧妙的導語、生動的開頭,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環境的重要手段。好的課堂教學匯入法,既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起到承上啟下、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責任感的作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談話匯入:如在學習國小美術教材(人美版)第四冊《假如我是巨人》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導言的:“同學們,上星期我們觀看了卡通片《小人國》。故事講的是海上的風浪打翻了一艘輪船,水手格列佛漂流到了一個神奇的小島,這個小島就是小人國。請你們講一講格列佛在小人國裡看到了什麼?遇到了哪些奇怪的事情?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巨人的故事?假如你是巨人會怎樣?” 學生髮言後板書課題:假如我是巨人 。幾句啟發式的談話,既創設了一定的教學情境又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引發大膽想象,匯入新課。

(二)設疑匯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孕育願望,可以滋生動力。在新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情趣,引導他們在好奇、歡樂中學習。設疑是提高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如:國小美術教材(人美版)第一冊《泥巴真聽話》,我先讓學生摸一摸、猜一猜,紙下蓋的是什麼?設疑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再引導學生用手觸控感覺三種不同乾溼的泥材,感受其不同的質感和量感,喚起學生參與本課學習活動的興趣。

(三)情趣匯入:如:國小美術教材(人美版)第二冊《童話城堡》,我是以情趣與實用相結合,以城堡的居住者為構思的立足點設計匯入的。例:同學們看老師手中拿的是哪個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呀?(白雪公主)誰能簡單的講一下她的故事?(學生講故事,教師給予肯定和表揚)誰還能將自己喜愛的玩具介紹給大家(包括名字、玩具角色的來歷、對他的美好祝願等)。讓學生面對這些角色,賦予情趣和情節,為他們設計適用的城堡。這樣以來童話的意味更濃了,同學們設計城堡的幹勁也更大了。

(四)影象式匯入:如:國小美術教材(人美版)第六冊《威武的盾牌》一課,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匯入的:大家看過古代作戰的場面嗎?請觀賞(放映大螢幕錄影)你看到了什麼?(學生答:盾牌)盾牌有什麼作用?師生共同研究盾牌的作用,出示課題。一段精彩錄影,幾句簡短的導語,幾個師生雙邊活動的回合。既聯絡了歷史與美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又能抓住學生的心理,起到較好的效果。

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 導語變化性越大、刺激性越大,就越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所以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導言,為美術課起個良好開端,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管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都應當: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讓學生聽得懂,感興趣;只有這樣美術課堂教學才會有生機,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類別:教學心得 | 評論(0) | 瀏覽() 幼兒繪畫指導中存在的問題與探究 XX-05-27 22:18 幼兒繪畫指導中存在的問題與探究

繪畫,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使兒童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培養兒童創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們樂於用畫畫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意願,在創作中發揮潛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由此可見,繪畫在幼兒健康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合理組織教育活動,科學輔導幼兒繪畫就尤顯重要.然而,目前許多教師並未意識到這點,在組織幼兒繪畫活動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裡不妨與大家共同探討.

問題一,忽視幼兒的"心靈感悟",繪畫採用固定模式,給自由表現設定障礙.長久以來,我們已習慣了讓幼兒欣賞範畫作畫,當這種教育方式終被摒棄時,孩子們仍是大多坐在教室裡,手握畫筆,並不大膽地在紙上塗塗畫畫.沒有了範畫,但也沒有夠多的目識心記的東西讓他們展開聯想,怎能自如地表現?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繪畫活動就是將眼睛所見,引起內心衝動而通過手的動作描繪出一個"無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動.美國專家認為,孩子們的塗塗畫畫實際上包含著積極的視覺形象思維.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靈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關鍵是我們如何引導幼兒走進自然,感受生活,讓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曾參與過這樣一次活動.春天,萬物復甦,有兩組幼兒同時到郊外寫生.剛到目的地,孩子們還來不及喘口氣,更沒有來得及顧暇周圍宜人的環境,只聽一組教師說:"開始作畫吧,你們看到什麼就畫什麼."我觀察著幼兒的反應,有的目光散亂無焦點,有的"埋頭苦作"偏不看......十分鐘過去,一組幼兒的作品大多成形.我又來到二組,場面可熱鬧啦!孩子們三三兩兩,有在柳樹下觀察撫摸,嘰嘰喳喳的,有彎著腰嗅花香的,有正在爭論那些樹的造型是人工還是自然生成的,教師蹲在孩子們中間也興奮得漲紅了臉.又是十分鐘過去,當一組已結束了繪畫活動時,二組幼兒才開始作畫,不是在教師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畫畫來表現自己此時的心情.

結果可想而知,二組幼兒的作品充滿了靈氣,想象力豐富.當然,我們不能說一組教師的"看到什麼畫什麼"的方式就是錯的,為什麼收效甚微呢?是她並不瞭解幼兒作畫是畫其所知而不是畫其所見,強調觀察,而忽視了引導幼兒觀察與體會.讓幼兒通過對話----同伴對話,師生對話互相交流,這樣更有利於他們對所觀察到的事物加深印象,有利於繪畫過程的實施.

問題二,著重於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兒在繪畫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繪畫是兒童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美的體驗強調,做事情是為獲得真正的樂趣.我們教幼兒繪畫,不是為了培養小畫家,而是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通過畫畫使幼兒的認知,情感等得到健康發展.每一次繪畫活動,都應給幼兒創設輕鬆愉悅的環境,使孩子自始至終沐浴著溫暖快樂的氣氛,重視他們在創作中的情感體驗與態度傾向,方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達到活動的目的.

教師在開展繪畫教學活動時,有幾類常見現象.

現象一:活動多以上課形式進行,過程規範,觀察——講解——作畫——評價,似無紕漏.幼兒是否全身心的投入無人理會,只要看到孩子們在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作畫,教師的欣慰感,成就感溢於言表.殊不知幼兒作畫的動機就是出於遊戲的願望,他們看重於畫的過程,並從中得到愉悅.教師只有充分運用遊戲的手段,安排幼兒感興趣的內容,不斷變換形式,才能給幼兒的創作活動帶來樂趣.

現象二:組織活動時目的性太強,不善於抓住教育契機.如引導幼兒畫一種小動物,教師不應只著重於其外部形態特徵,線條的勾畫等,更多的要考慮幼兒的情感傾向.1,是否喜歡這種小動物.2,為什麼喜歡?3,願意畫它嗎?4,你想怎樣畫.在這個過程中,實施以下情感教育:1,人類和動物是好朋友.2,愛護小動物.3,繪畫的興趣和信心.這是一個繪畫過程,也是一個體驗過程,如果我們只要求幼兒畫好"它",而不顧及其內心感受,不抓住此類教育契機,往往事倍功半.

現象三:幼兒正在專心作畫,教師按照備課計劃,選幾幅幼兒完成的作品開始講評,另一部分幼兒,只好在教師的強令下停筆,可又有誰在看在聽呢?有的煩燥不已,有的意猶未盡......教師在對少部分作品評價並給予表揚的同時,嚴重地打擊了大部分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對繪畫的熱情降低,對自己的作品喪失信心.我認為這種做法在幼兒繪畫指導中應杜絕,否則,藝術教育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問題三,不能讀懂幼兒的畫,作品評價大而化之,影響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究其主要原因,是沒有用一顆童心去感悟幼兒的作品.一幅兒童畫,就是一個小心靈的探索.現實生活在孩子們的幼小心靈裡留下許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們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使他們獲得了大人們所體驗不到的生活情趣,他們的畫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氣.

經常看到教師們以佈局是否合理,線條是否流暢,畫得象不象,美不美等來評價幼兒的作品,而對於看似一塌糊塗,實則思維獨特的畫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這簡直是扼殺了幼兒的創造力.一次到美術班看幼兒作畫,教師拿出兩幅畫(圖1,圖2),說了兩句評價的話:"瞧,這畫的什麼,亂七八糟(圖1)","這幅畫畫得不錯吧?(圖2)"的確,一幅看似精美,一幅難以看懂,但再細一體會,又有了新的看法,一幅在構畫技巧及色彩運用上略勝一籌,但無大膽創作的跡象,缺乏想象力;另一幅呢,想象豐富,構圖大膽,是幼兒自由表現的結果,這幅畫展現了暴風雨將要來臨的景象:烏雲,東倒西歪的樹,大塊的黑色......此時,我似乎感受到了孩子作這幅畫時煩悶的心情,瞪圓的小眼睛......

對於幼兒的作品,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畫的框框去評價.對於優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評價不能激發幼兒再創作的慾望,對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門外,而應該去領悟孩子為什麼用這種畫法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我認為在評價幼兒作品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遵循發展規律.

幼兒繪畫有其一定的發展過程,從塗鴉——再現——創造,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面逐漸擴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評價幼兒的作品應有不同的方式,教師如果採用不得當,可能會使幼兒繪畫興趣從此被淹沒,影響了今後的正常發展.

二是尊重個體差異.

一個班的孩子,其繪畫水平不是一條線,個體差異在任何教育活動中都存在,在繪畫中也不例外,有的聰明靈活,有的思維較呆板,繪畫作品也就千姿百態.我們要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予正確的評價,促進整體提高.

三是激勵保護的原則.

幼兒由於年齡小,認識不完整,思維沒有定勢,因而在繪畫中會組成許多非現實的形象和樣式.一幅繪畫作品,無論成敗,教師都應站在保護創造心,自信心的基點上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既能鼓勵幼兒的發展,又能增強他們對創作,對生活的信心.

另外,教師在輔導幼兒繪畫時,繪畫的工具,繪畫材料也太過侷限,沒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試想,地處三峽庫區,大自然賦於我們得天獨厚的條件,河裡的沙石,大樹的葉子,山上的草秸,瓶蓋,土豆片......都可以用來當作繪畫的工具與材料.我們要善於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合理指導幼兒繪畫,激發幼兒想象,鼓勵他們大膽地表現,讓他們在有趣的藝術活動中快樂成長.

標籤:美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