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國中語文經典文言文教學研討會感悟

春到小村

國中語文經典文言文教學研討會感悟

XX年4月6日至8日,咸豐縣國中語文經典文言文教學研討會在小村中學舉行,來自全縣11個鄉鎮12所中學的13名選手參加比賽。選手們精心設計,傾情奉獻,為我們呈上了一道道豐盛的語文教學大餐,教學設計新意迭出,課堂教學高潮迭起,讓我們如沐春風,如飲甘霖,酣暢淋漓。

小村中學姚登華老師、龔蝶老師的課樸實無華、注重基礎、紮實有效;黃金洞中學劉文武老師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一個“謂”字,授之以漁,再如設定情境,通過對話,讓學生進入文字,深入領會;大路壩中學姚文森老師我的課堂我做主,率性真誠,正與陶淵明不拘世俗的個性相通;朝陽中學廖凡星老師的精彩匯入、忠堡中學陳莉老師詩意的語言、清坪民中冉璐老師親切的教態,都在極短的時間內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很快地進入到學習的狀態;縣民族中學覃亞玲老師的大手筆、大氣派,巨集觀入手、整體把握,為長文短教作了很好的示範,並且將內容學習與寫法指導相結合,既注重文字,又聯絡生活,是一節具有高超教學藝術的課,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令人歎服;丁寨中學魏莉老師以讀貫穿、抓住文眼、舊課新教,高人一籌;活龍中學秦豔老師創新設計,召開記者招待會,既讓學生走進文字,考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學生思維,鍛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與應變能力,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尖山民中彭愛華老師幽默風趣的語言,激發了學生潛能,學生妙語連珠,精彩紛呈,誰說我們的學生語言貧乏,無話可說(寫)?只是他們沒有進入到一種亢奮的情境罷了;楊洞中學蘇明澆老師個性化的匯入,精美的課件,精妙的課堂結構,均體現了以生為本的課標理念;高樂山鎮中阮紅飛別出心裁的賞讀、趣讀,再一次將本次活動推向高潮,展現了最後的精彩。

可以說,13節課,就是13種個性,13種風格;13節課,就像這春天裡的鮮花,各有神韻,有的如牡丹一樣大方,有的如春蘭一樣典雅,有的像秋菊一樣樸素,有的像臘梅一樣鮮豔。她們分散在11個鄉鎮12所中學,必將帶來咸豐國中語文的滿園春色!

然而,欣喜之餘,我們也從中發現一些不足,教師在知識的傳授或者說學法的指導下還有待下功夫。如《狼》一課,有5位選手講了這一課,加上該校原來的老師,接近10人次的教學,然而多數學生最終還是不會讀“其一犬坐於前”。同是本課,有的教師或者學生一會兒用“屠戶”,一會兒用“屠夫”,這兩個詞語究竟能不能互相換用,我們需要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查閱詞典,它們的意思稍有區別,屠戶指以宰殺牲畜為業的人,屠夫除了指以宰殺牲畜為業的人之外,還比喻屠殺人民的人。就詞義看,“屠夫”表示的程度更深,含義更豐富。就本文看,兩者都是可以用的,但我們一般還是用屠戶不用屠夫,在同一課內,說法要統一。學生沒有出現這個問題,我們不必過多的去強調,因為這不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然而一旦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就不能迴避。

除此之外,作為語文教學,我們既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讀出作者,也就是讀懂內容,還要走出文字,讀出自己,讓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這一點在本次活動中體現的還不夠。比如有三位教師教學《五柳先生傳》,我們多數教師都只停留在對文意的理解上,要求學生能回答出文中寫出了一個什麼樣的五柳先生(陶淵明)就完了,大多數學生也都能用安貧樂道、不慕名利、抱朴歸真等詞語來回答,然而更深層次的或者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是學生對這樣的五柳先生究竟喜歡嗎?如果不喜歡、不贊成,那麼我們學習陶淵明的什麼?須知他的詩文在中國小階段選了不少,難道僅僅就是學習其文而不是其道嗎?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

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一次公開課後(XX年8月人教社在貴陽組織的課改十年成果彙報會),在互動交流時,一位聽課的女老師問上課的男教師:“假如你是一位女性,你願意嫁給陶淵明嗎?”我們當時僅僅把這當成一個無聊的話題,現在仔細想想,言外之意耐人尋味。那位老師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樣的答案也可能不是他一個人的答案,而是眾多女性共有的答案。那麼問題就來了:一個連老婆都找不到的人,他的人生還值得我們學習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全面地去分析,去了解陶淵明,看看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陶淵明?

一般的,我們看到的是他的貧困,他的衣不蔽體,甚至可能是食不果腹,但這僅僅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他的心態,他在這種狀態下,感到得是心靈的愉悅與快樂,這種態度究竟可不可取?這得看他生活的環境。我們一般認為安於現狀是一種不思進取的表現,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然而換個角度看,當我們所有的努力和奮鬥都歸結於失敗的時候,與其牢騷滿腹、不住抱怨,不如靜下心來,擺正心態,以樂觀豁達的態度對待人生,這難道不可以嗎?像陶淵明那樣,因為不願屈意奉承而掛印而去,這又有什麼錯呢?我們的現實中,正是缺少了這樣正直、率性的官員,而多了那些溜鬚拍馬,阿諛奉承之人,這就是真君子與假小人的區別。

在生活中,有一群人,他們就和陶淵明一樣,經濟上是相對貧困的,物質上是相對匱乏的,他們不喜官場,不喜歡勾心鬥角,喜歡自得其樂,瀟灑自在,那就是我們教師(知識分子),他們拿著基本生活費,從事著教書育人的神聖職業,他們儘管有時也為物質生活所困,但他們大多能保持一顆樂觀豁達的心靈,教學時兢兢業業,課餘時間下下棋,寫點文章,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裡(或者qq空間),許多教師,放棄了改行、從政,仍然堅守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在乎的不是其清貧,而是其心靈的自由。有學者說,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天生的具有兩重屬性,從社會屬性上講,屬於儒家,於是我們都想融入社會,在社會中有所作為,從自然屬性上講,又屬於道家,於是就有了古代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座右銘,陶淵明就是儒家教育培養出來的道家人物。這樣的思想在現代生活中還存在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問問很多人,他們的理想生活是怎樣的?可能很多人都會說,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買塊地,修棟小洋樓,然後栽上花,種點菜,過著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與這種生活相照應的正是唐朝的田園詩派,而田園詩派的開山鼻祖正好是陶淵明。

這就是陶淵明,一方面,我們都說不贊成他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們又都在做著陶淵明。陶淵明的思想、個性和人格,穿越千古,經歷滄桑,仍然鮮活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我們學習陶淵明,不是學習他的貧困,而是學習他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仍然保持內心的快樂,保持一種溫暖的情懷,留給自己一個廣闊的天地,在自己的空間裡圓滿,這就是陶淵明的現實意義。

我想,讀出了這些,學生也就讀出了自己的感受,並有深刻的感悟,這就是我們學習包括陶淵明、李白、蘇軾、杜甫等古聖先賢的意義,做到了這些,也就落實了語文的人文性,語文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