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精選25篇)

檢討書9.5K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1

四上開學第一單元的資料是四則運算。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精選25篇)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說,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說,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2

“四則運算”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的資料,四則運算是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資料佔國小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潛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帶給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

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四則運算順序的理解

透過學習學生基本能記住掌握四則運算的基本順序,即先括號內,後括號外,先乘除後加減,單一加減或單一乘除要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學生雖說能記住,但在實際的練習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或者說是誤解應值得教師注意。

(1)對“先”字的理解,我發此刻很多學生的練習中出現誤解現象,他們認為先算的就就應寫在前面,如計算12+(13-4)-6就會這樣些=9+12-6把先算的括號寫在前面,還如12+5×6-15就會這樣寫=30+12-15,打亂運算的順序。

(2)在理解“先乘除,後加減”時誤認為要先算乘法後算除法,先算加法後算減法,如計算12÷3×2寫成=12÷6=2,計算12-3+6就寫成=12-9=3。而實際所謂先乘除後加減是指乘除哪種運演算法則在前九先算哪種,加減也是。

以上兩點對“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現的誤解現象值得教師注意糾正指導。

2、很多學生在解答如“326與290的差去乘18與24的和,積是多少?”一類的問題時,對“與”、“和”兩個字的含義理解出現誤解,個性是“和”的含義。在學生的練習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出現錯誤,不理解其意思導致出現錯誤。“和”在題目中是表示連線兩個數字的關係的連詞使用還是表示運演算法則中的加法來使用,老師必須要給學生將清,引導學生區別,正確的理解含義並寫出正確的四則餘混合算式。

3、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算式說出來。(如x除以a減b的差。)這也為學生對文字題的理解打下了基礎。

4、遇到學生錯誤的典型例題時,進行錯誤的辨析,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經歷

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3

在四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四則混合計算》中,透過6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四則運算的運演算法則,初步瞭解這一知識的生成過程,以及提高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這與以前的教材編排有很大的不一樣,就應是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班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以前碰到過,但不是很多,因此以學生比較熟悉的情境主題圖中的例項,要求學生列出算式,引導學生觀察,貼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要求學生明確:先“看”(“看”,就是先看一看題目裡有幾個什麼數。會有幾種運算子號;再看一看運算子號和資料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內在聯絡。)再“定”(“定”,就是對題目整體觀察後,確定運算順序。即先算什麼,就應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它,說出自我是怎樣想的,再算什麼。可採用畫線標序的方法。)最後“算”。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經,以運算順序為緯,把解決問題中的先算什麼和四則運算中的先算什麼聯絡起來,引導學生得出運算順序,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計算教學中的枯燥乏味的心理。

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資料,也是學生出錯率最高的題型之一。因此,計算題的審題教學,個性要注重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習慣和靈活運用知識的潛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計算題算得正確、迅速。只要在教學中持之以恆,嚴格訓練,我相信必須能提高學生應用題的解題潛力。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4

回頭看以住教學“四則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學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學生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學生到達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練習中忘記運算順序的狀況常會出現。單純的機械訓練,學生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給學生帶給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創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好處。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自主的,學生的選取是開放的,學生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要為學生帶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忙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單元中,我將探求解題思飄過程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混合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帶給的生動情境,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並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構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使解題的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當學生列出綜合算式後,還要追問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據及表示的實際好處,促進學生正確地概括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我們改變了以往計算題的呈現形式,創設必須的情境,使資料生活化,並注意了開放性,即問題情境開放、條件開放、解題的策略也開放,學生能夠選取自我喜歡的資訊解答問題。這些滿足了不一樣層次學生的需要,真正體現了不一樣的學生學不一樣的數學。在課堂中,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光與空間,在情境中探索新符號,並掌握了計算方法。

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使學生樂想、善思、敢說,自由地思考、實踐、計算。

2。給予學生髮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思考的主動權。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本身,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的分析。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進行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自我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資訊理解者,而是一個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研究者。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用心性,引導學生自我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我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把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光和空間,放心地讓學生去想、去做。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使每個人的思維潛力都得到發展。當然,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有時會得出錯誤的答案,但這些“錯誤答案”閃爍著學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學生們最樸實的思想、經驗最真實的暴露,是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障礙。應對錯誤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獲得新的啟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識體系。

2.幫忙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5

教學反思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接觸了有關四則運算的順序的資料,初步瞭解了小括號的作用。在本學期裡學生將系統地學習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為進一步學習代數運算做準備,同時也為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潛力。成功之處:1。設疑激趣,復舊引新。本節課的四則運算是同級運算,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相應的一些知識經驗。在上課伊始,透過出示四個口算題45+8-2324-8+1027÷3×73×6÷9,讓學生說一說每題的運算順序,學生能夠正確說出每題的運算順序,但是為什麼要按照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學生感到很困惑,不知所以然。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讓學生開始新知識的學習,學生感到十分的興奮,十分想明白其中的緣由,每一雙亮晶晶的眼睛都在閃爍著渴望的目光。透過這樣的激趣引入,為新知的學習做了鋪墊,學生想要解決問題的慾望被充分地激發出來。2。探求解題思飄過程與理解運算順序的有機結合。本單元的資料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並感受四則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四則運算的順序。因此,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運算的算理和演算法,讓學生說一說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使解題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僅要知

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解除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困惑。3。多角度思考問題,嘗試用不一樣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例1的教學,學生能夠嘗試用三種方法解答,如:72-44+85=113;72+85-44=113;72+(85-44)=113,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每步列式的實際好處,個性是第三種演算法的出現,是學生創新思維的良好體現。雖然開始大部分同學不理解,但是透過簡易的講解,例如:指著第一排的學生說:“先走了3人,又來了5人,實際是多了幾人。”學生十分簡單地說出答案,然後再聯絡例1進行說明,學生對這一演算法都能夠正確的理解。例2的教學,學生也同樣用用三種方法解答,如:987÷3×6;6÷3×987;987+987,對於第一種演算法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對於第二種和第三種學生有部分不理解,但是透過學生的講解,我又用線段圖輔助進行講解,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題意。在這兩個例題中,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夠從不一樣角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不僅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潛力,還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不足之處:1。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欠缺。表此刻只會列式,但對於每步算式表示的實際好處還是停留在只會做不會說的層面。2。學生計算潛力欠缺。透過練習的反饋,發現學生計算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計算不細

心、馬虎,有的該進位的不進位,該退位的不退位;二是抄錯數導致計算出錯;三是計數位不對齊導致計算出錯。再教設計:1。減少師生之間一對一地對話,增加生生對話,提高學生口頭語言表達潛力。2。習題設計少而精,精選練習資料。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6

新一輪課改為學生創造了有價值的學習方式,強調全面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它滲透著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增強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這些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直跟隨課改腳步的教師,我深刻體會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充分使用“體驗式四環節”學習模式,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我的體會是精心進行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使教師所編寫的學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結合當前國中數學學科的課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學實際,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對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一、明確新課標要求,把握好教學尺度

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瞭解”的數學思想有: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化歸轉化、類比、函式、方程等。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有些數學思想在新課標中並沒有明確提出來,比如:化歸轉化思想是滲透在學習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方程(組)的解法中,就貫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轉化的思想方法。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應該使學生能夠領悟到這些數學思想的應用,而且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發現、提出、分析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新課標中要求“瞭解”的方法有:分類法、反證法等。要求“理解”的或“應用”的方法有:待定係數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換元法、圖象法等。在教學中,要認真把握好“瞭解”“理解”“會應用”這幾個層次,不能隨意將“瞭解”的層次提高到“理解”的層次,把“理解”的層次提高到“應用”的層次,不然的話,學生初次接觸就會感到數學思想、方法抽象難懂,高深莫測,從而導致他們動搖了學數學信心。

二、採用多方位的課堂學習評價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與思考,採用多方位的數學學習評價新模式。多嘗試採用操作題、口試題、創意設計等靈活多樣、開放的評價手段與方法,來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狀況,具體直觀地描述學生髮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減輕學生的壓力,突顯評價的激勵作用,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評價,力爭全面描述學生的發展狀況。新課程要求作業既要有鞏固和檢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還要有體驗和發展功能。所以我們佈置作業時,內容上宜注意突出開放性和探索性,形式上要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作業形式可以有解答題、探索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等。開展同學間作業相互糾錯。注意作業評判的過程性和激勵性,作業批改要重視學生在解題時的思維過程。同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儘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評語,既指出不足,又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三、建立師生平等的課堂學習環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彰顯;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種分享理解。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如創設情境緊密聯絡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再比如安排好教學的層次、精心挑選訓練題進行小結、注意氣氛反饋、重視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學的過程中,教師是個體,而學生是主體,教學中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地學。如課本讓學生看,概念讓學生抽象得出,思路讓學生講,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結論讓學生得,錯誤讓學生析,小結讓學生做。要讓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敢於提出質疑。決定學的結果如何,學生的作用是內因,教師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科學的思維和積極的創新,才能使知識內化和昇華為個人特質。再者,尊重每一位學生,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尤其不能歧視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須知,由於每個人的先天和後天的成長條件不盡相同,自然會造成能力上的差異,但這並不是他們將來能否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況且人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有先後快慢之分。我們不經意的偏見和冷眼也許會讓世界少了一個愛迪生。教師的鼓勵支援是學生找回自信、勇於努力進取的最佳方法。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7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減法運演算法則,已經對符號問題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驗證能力。由此為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教學策略:對於認知的主體——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探究問題的能力,但是對知識的主動遷移能力較弱,為使學生更好地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將在教學中採用誘思探究式教學法並採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中心,使其在“生動活潑、民主開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 以觀察為起點,以問題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採用誘思探究教學法,通過課件和師生的雙邊活動,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創設、引導、滲透、歸納等活動隨時蒐集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調節,查漏補缺,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紮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首先,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我認為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應該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去追求並努力實現。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思維,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見解,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發表意見,幫助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敘述。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次,精心設計了課前鋪墊,突破難點。根據三年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空間想象力有限,對於長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我在課前設計了找長方形物體的題目,讓學生在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長方形的特徵(兩條長相等、兩條寬相等),在掌握了這種特徵後,當學生遇到計算長方形周長時,就有一部分聰明的學生會用(長+寬)×2,通過聯絡對比,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長方形周長的公式。這節課在各個教學環節和練習的設計上也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給照片加邊框,給菜地圍籬笆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明白學長方形周長的用處,並能把所學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9

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加法,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一、匯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於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為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

二、從算理中教學。

在例題教學時,我通過圖意變化,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說清圖的意思。(校園裡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同時以提問的方式出現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給學生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瞭解看圖是要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看圖列出加法算式:3+2=5。這部分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把重點放在了算式含義的講解,計算教學重在算理。我採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學生已經認識,而是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2=5”中“3”、“2”、“5”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說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說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後將“3+2=5”意義精簡為“3和2合起來是5”。

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不同層次的練習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學生的能力。

擺一擺、說一說,將擺說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線。

看算式,擺一擺則是對數形的結合。 

說一說、填一填。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學生能夠自己看圖說意思、提問題、列算式。通過情境的變化,發現三道 算式中的規律,先是有經驗的積累算式,再由現象觀察算式,到分析算式、比較歸納。

算一算、填一填。直接寫出得數,比較“2+1=3”和“1+2=3”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後交換位置的得數不變,再通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送信連一連。將連線題和有序的排一排結合在一起,將得數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這部分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上黑板排序、說一說,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數學思想。

看一看,列算式。出現整幅綜合圖,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找資訊,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學生能夠充分的說圖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說明學生不但會計算,還能通過加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突出算理。

本節課的總結關鍵就突出“+”的含義——合起來。在課的最後再回到匯入的鋪墊,用分與合的知識解決加法計算。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調;在送信環節,學生一開始出現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這裡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學生能夠根據分與合的聯絡出現兩組算式,讓學生認識事物的對比過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間的聯絡,而不是教師自主將這一環節延後出現;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注重教是為學服務的。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10

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要求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做數學”的過程。與此相對應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實效性、趣味性較強的,有助於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應用能力的章節,也給教師提供了設計的空間。但教材中畢竟還有許多一直就有的“傳統章節”,與實際生活聯絡並不十分密切,屬於抽象的純數學。對於這樣的內容如何處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這需要我們研究新理念,在教學中體現新理念,採用新方法,避免用新書卻走老路的現象。當然,這對教師來說,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合併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為它是本章重點“整式加減”的基礎。這樣一個抽象的“老”知識,如何設計成適合學生參與、討論,滿足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課堂呢?我是這樣設計和思考的:

一、認識“同類項”

我首先設計了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桌面上非常凌亂的課桌,問學生如何整理。學生很容易答出:將文具放入文具盒裡,書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別擺放整齊。我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做,引導學生意識到“歸類”的重要作用,即它不僅使生活有條理,更可以在數學運算中達到化簡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讓他們運用歸類的思想進行速算競賽:

求代數式 和 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一部分學生會聯想到把代數式中的 、 、 ,及 和 、 和 先結合化簡再計算。這時,大部分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會質疑: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這樣做,這樣做可以嗎?都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做呢?

於是,我安排了一個分組討論活動,論題是:這樣做可以嗎?根據是什麼?哪些項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學生充分討論,自由發表見解,互相協作,最後得出“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每一項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等(這樣的項叫同類項);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合併同類項)是根據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為了鞏固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兩個遊戲:一個是同類項速配,另一個是“找朋友”。

二、學會“合併同類項”的方法

正當學生沉浸在遊戲中的歡樂和喜悅時,我又提出了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合併同類項。玩興正濃的學生顯然覺得這個問題很突兀,於是我設定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5x+3x等於多少?學生齊聲答出8x。我又問,怎麼做的?學生答:5x+3x=(5+3)x=8x(根據乘法分配律),學生又接連做了幾組這樣的題後,我再讓學生總結法則。學生中無人回答,於是我又引導學生從單項式的構成考慮,學生想到單項式由數字和字母兩部分構成,馬上就豁然開朗,總結出“係數相加,結果作為係數,字母及指數不變”的法則。

可見,教師只要設計好教學環節,使學生感興趣,能主動觀察、猜想、推理,順著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究,發現總結出要學會的內容,這樣教師則真正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而學生也就由觀眾變成了演員。

在課後的自我評價中的“你學到了什麼”一欄中,學生除了填寫知識點外,還填寫了諸如“集體的智慧大於個人智慧”、“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可以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如垃圾分類處理,辦公室格式化等”,這些是我事先都沒想到的。

但是,教學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速算環節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找到簡便途徑,這樣勢必會浪費時間,所以必須做好鋪墊,時間上也要控制好。另外,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成為發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仍只是聽眾。如何處理好這些

問題,使教學更加完善,是有待於我們今後在實施新課程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11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篇三:國中數學教學反思

“教然後而知困。”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常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激發教師終身學習。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體會與反思。

長期以來,對教師教學的要求強調領會教學大綱、駕馭教材較多,因此教師鑽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學生思維活動較少,因而選擇適合學生認知過程的教法也少。學生對知識的獲得一般都要經過主動探究,小組合作,主動建構過程。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讓感到數學好學,把學數學當成一種樂趣,真正做國中數學的小主人。然後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掌握各種學習方法。使我們的學生能夠主動地、獨立地學習,達到新課程要求標準。具體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長期艱鉅的任務,抓好學法指導對今後的學習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引導學生預習,細心讀教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往往不善於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麼作用,預習僅是流於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新知識的接受,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要特別重視課堂的學習效率,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預習前教師先佈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加強互助學習,共同提高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差生的自信心外,更應該充分利用優等生這個教育資源,進行好生差生配對,這也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它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關注了差生的發展,構建了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良好的,和諧的學習環境。同時它也彌補了教師課後輔導時間不足的缺陷。

三、課內重視聽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國中新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上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展開思維預測下面的步驟,比較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教師所講有哪些不同。特別要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課後要及時複習不留疑點。

四、指導學生思考

數學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由於這種工作最終必須由每個學習者相對獨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要進行思法指導,教師應著力於以下幾點: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多思、勤思,隨聽隨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於大膽提出問題;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

五、適當多做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想學好數學,多做題目是難免的,但不是爛做搞題海戰術,熟悉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學生課後往往容易急於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複習。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

六、指導學生記憶。

教學生如何克服遺忘,以科學的方法記憶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很有益處的。國中新生由於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機械記憶的成分較多,理解記憶的成分較少,這就不能適應國中學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憶方法指導,這是國中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12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努力: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理解性學習和主動性學習,使學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通過觀察、變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真正地理解所學知識,並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

(2)、注重《整理和複習》課的條理性、系統性在上課初,首先採取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回憶本單元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很快的進入教學情景當中。教學中的知識安排上層層遞進;在應用上,既重視發揮課本習題的導向作用,面向全體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又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補充習題的生活性,習題與生活緊密聯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不足之處:在操作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處理不當的地方。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到位,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因而課堂氣氛不是特別活躍,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爭取更大的進步。在上過分數乘法後,才知道有多少得失..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13

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要求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做數學”的過程。與此相對應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實效性、趣味性較強的,有助於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應用能力的章節,也給教師提供了設計的空間。但教材中畢竟還有許多一直就有的“傳統章節”,與實際生活聯絡並不十分密切,屬於抽象的純數學。對於這樣的內容如何處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這需要我們研究新理念,在教學中體現新理念,採用新方法,避免用新書卻走老路的現象。當然,這對教師來說,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合併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為它是本章重點“整式加減”的基礎。這樣一個抽象的“老”知識,如何設計成適合學生參與、討論,滿足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課堂呢?我是這樣設計和思考的:

一、認識“同類項”

我首先設計了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桌面上非常凌亂的課桌,問學生如何整理。學生很容易答出:將文具放入文具盒裡,書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別擺放整齊。我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做,引導學生意識到“歸類”的重要作用,即它不僅使生活有條理,更可以在數學運算中達到化簡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讓他們運用歸類的思想進行速算競賽:

求代數式 和 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一部分學生會聯想到把代數式中的 、 、 ,及 和 、 和 先結合化簡再計算。這時,大部分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會質疑: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這樣做,這樣做可以嗎?都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做呢?

於是,我安排了一個分組討論活動,論題是:這樣做可以嗎?根據是什麼?哪些項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學生充分討論,自由發表見解,互相協作,最後得出“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每一項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等(這樣的項叫同類項);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合併同類項)是根據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為了鞏固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兩個遊戲:一個是同類項速配,另一個是“找朋友”。

二、學會“合併同類項”的方法

正當學生沉浸在遊戲中的歡樂和喜悅時,我又提出了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合併同類項。玩興正濃的學生顯然覺得這個問題很突兀,於是我設定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5x+3x等於多少?學生齊聲答出8x。我又問,怎麼做的?學生答:5x+3x=(5+3)x=8x(根據乘法分配律),學生又接連做了幾組這樣的題後,我再讓學生總結法則。學生中無人回答,於是我又引導學生從單項式的構成考慮,學生想到單項式由數字和字母兩部分構成,馬上就豁然開朗,總結出“係數相加,結果作為係數,字母及指數不變”的法則。

可見,教師只要設計好教學環節,使學生感興趣,能主動觀察、猜想、推理,順著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究,發現總結出要學會的內容,這樣教師則真正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而學生也就由觀眾變成了演員。

在課後的自我評價中的“你學到了什麼”一欄中,學生除了填寫知識點外,還填寫了諸如“集體的智慧大於個人智慧”、“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可以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如垃圾分類處理,辦公室格式化等”,這些是我事先都沒想到的。

但是,教學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速算環節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找到簡便途徑,這樣勢必會浪費時間,所以必須做好鋪墊,時間上也要控制好。另外,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成為發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仍只是聽眾。如何處理好這些

問題,使教學更加完善,是有待於我們今後在實施新課程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分數乘分數,重點是鞏固和進一步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演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今天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1)、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分數的意義,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2)、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積累知識。

可以說整體教學的效果還好。

通過今天的課我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由於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演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體現了教材對數形結合思想滲透的一個過程。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15

今年我又留級了,重新回到了教五年級。第一週過得很快,很充實,每一天都是打武術那樣----無停手。轉眼間,學生基本學完小數乘法了,回頭反思總結如下:

在以往的實際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明白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以往教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會出現以下問題,學生直接寫得數,有些計算三位小數乘一位小數在列豎式算第一步就點小數點了,學生列豎式計算不用尺子劃線,,算出積後,劃去了0再數因數共有幾位小數,點上小數點,也有大多數學生列豎式時,受小數加、減法的影響,居然對齊了小數點,而不是因數的末位對齊,有部分不懂數數位,很多學生算5.23×50時,不懂得處理50中的0,乾脆忽略了,錯漏百出。

本以為小數乘法只需要看成整數乘法的計算,然後處理好小數點就行了,其實真正操作起來,並不那麼容易,千萬不能忽視,今年我是這樣處理的: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透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教學小數乘整數時,我抓好了以下幾點: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

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口算。

教材中沒有安排小數乘整數的口算,而實際在口算中由於數目比較小,計算結果能夠比較快速的反饋,易於檢驗學生計算的正確與否,同時能夠幫忙學生理清計算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思路,所以在計算中我增加了小數乘整數的口算練習,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檢驗方法的正確性,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計算小數乘整數能夠看成整數的計算。

3、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應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3.85×59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說出為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3.85擴大100倍,計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0倍。

4、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為這個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二是決定小數的位數,在決定小數的位數後選取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在課的結尾還安排了頭腦風暴,填寫×=4.8,讓學生體會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

到教小數乘小數時,學生就容易多了,實行了知識的遷移,我收集了歷屆的一些學生的錯豎式,全部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當醫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再彙報。在週五我就進行了小測,發現學生學習的效果好多了,但一部分學生因為整數乘法還但是關,影響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有待下週進行查漏補缺。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16

數學這門基礎學科,自國小、國中、高中直至大學伴隨著每個學生的成長,學生對它投入了超多的時間與精力,然而每個人並不必須都是成功者。考上高中的學生就應說基礎是好的,然而進入高中後,由於對知識的難度、廣度、深度的要求更高,有一部分學生不適應這樣的變化,由於學習潛力的差異而出現了成績分化,有一部分學生由眾多國中學習的成功者淪為高中學習的失敗者,多次階段性評估考試不及格,有的難以提高,直至在大學聯考中再次體現出來,甚至有的家長會不斷提出這樣的困惑:"我的××以前國中怎樣好,此刻怎樣了?"

尤其對高一學生來講,環境能夠說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學、新教師、新群眾……學生有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適應過程。另外,經過緊張的會考複習,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學生產生"鬆口氣"想法,入學後無緊迫感。也有些學生有畏懼心理,他們在入學前,就耳聞高中數學很難學,高中數學課一開始也確是些難理解的抽象概念,如對映、集合、異面直線等,使他們從開始就處於怵頭無趣的被動局面。以上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高一新生的學習質量。那麼怎樣才能學好高中數學呢?

一、認清學習潛力狀態

1、心理素質。由於學生在國中特定環境下所具有的榮譽感與成功感能否帶到高中學習,這就要看他(或她)是否具備應對挫折、冷靜分析問題、找出克服困難走出困境的辦法。會學習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能夠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知識與潛力進一步發展構成了良性迴圈,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變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還是能夠趕上去的,如果任其發展,不思改善,不作努力,缺乏毅力與信心,成績就會越來越差,潛力越得不到發展,構成惡性迴圈。因此高中學習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考驗。

2、學習方式、習慣的反思與認識

(1)學習的主動性。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後還象國中那樣有很強的依靠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性,表此刻不訂計劃,坐等上課,課前不作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資料不瞭解,上課忙於記筆記,忽略了真正聽課的任務,顧此失彼,被動學習。

(2)學習的條理性。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外延,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後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絡,只是忙於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忽視基礎。有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常輕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明白怎樣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騖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4)學生在練習、作業上的不良習慣。主要有對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結論,缺乏對問題解決的信心和決心;討論問題不獨立思考,養成一種依靠心理素質;慢騰騰作業,不講速度,訓練不出思維的敏捷性;心思不集中,作業、練習效率不高。

3、知識的銜接潛力。

國中數學教材資料通俗具體,多為常量,題型少而簡單;而高中數學資料抽象,多研究變數、字母,不僅僅注重計算,而且還注重理論分析,這與國中相比增加了難度。

另一方面,高中數學與國中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和潛力的要求都是一次質的飛躍,這就要求學生務必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由於國中教材知識起點低,對學生潛力的要求亦低,由於近幾年教材資料的調整,雖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難度,但相比之下,國中降低的幅度大,有的資料為應付會考而不講或講得較淺(如二次函式及其應用),這部分資料不列入高中教材但需要經常提到或應用它來解決其它數學問題,而高中由於受大學聯考的限制,教師都不敢降低難度,造成了高中數學實際難度沒有降低。因此,從必須好處上講,調整後的教材不僅僅沒有縮小初高中教材資料的難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如不採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學生的成績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這涉及到初高中知識、潛力的銜接問題。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潛力

1、改善學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同學習潛力的學生有不同的學法,應儘量學習比較成功的同學的學習方法。改善學法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積累過程,一個人不斷理解新知識,不斷遭遇挫折產生疑問,不斷地總結,才有不斷地提高。"不會總結的同學,他的潛力就不會提高,挫折經驗是成功的基石。"自然界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過程便是最好的例證。學習要經常總結規律,目的就是為了更一步的發展。透過與老師、同學平時的接觸交流,逐步總結出一般性的學習步驟,它包括: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複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簡單概括為四個環節(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和一個步驟(複習總結)。每一個環節都有較深刻的資料,帶有較強的目的性、針對性,要落實到位。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聽課習慣。聽是主要的,聽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師講的關鍵性部分聽懂、聽會,聽的時候注意思考、分析問題,但是光聽不記,或光記不聽必然顧此失彼,課堂效益低下,因此應適當地筆記,領會課上老師的主要精神與意圖,五官能協調活動是最好的習慣。在課堂、課外練習中培養作業習慣,在作業中不但做得整齊、清潔,培養一種美感,還要有條理,這是培養邏輯潛力,務必獨立完成。能夠培養一種獨立思考和解題正確的職責感。在作業時要提倡效率,就應十分鐘完成的作業,不拖到半小時完成,疲疲憊憊的作業習慣使思維鬆散、精力不集中,這對培養數學潛力是有害而無益的,抓數學學習習慣務必從高一年級抓起,無論從年齡增長的心理特徵上講,還是從學習的不同階段的要求上講都就應進行學習習慣的指導。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17

第一次月考結束了,成績也發下來了,本以為情緒會簡單一些,但是反而更緊張了。因為成績很不理想,我們是八個班裡的倒數第一,這不僅僅使我疑惑,更使成老師不解。因為在這一個月裡,我們同學沒有做什麼太出格的事,都安安生生的,不是別亂。因此,我覺得這次月考我們發揮失常了。我覺得我們都沒有認真對待這次月考。我總結了一下我考試失利的原因,共有兩點:

第一,複習不嚴密。這次考試中,我發現了許多問題,有些地方我都沒有複習到。

第二,複習方法沒有掌握。這是在國中階段的第一次重要考試,在學習了一個月後,要月考了,心中當然有些緊張,但又不明白怎樣複習,試卷會考哪方面的知識,沒有一個目標,很盲目,所以只有把所有的書都複習了一遍,但所學的知識太多了,有些東西就丟掉了,導致考試時會迷惑。

因此,我要經常複習,踏踏實實地做到日日清、週週清、月月清,並且還要經常複習以前的舊知識,多思考,多問問題。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爭取在期會考試能取得進步。

在這次月考中,我學會了許多,我明白我的不足在哪裡,我明白我還要再努力。也許這次月考的成績不是很理想,但這次月考卻給我上了一節讓我今生難忘的課,這節課中,他教給了我無論是在做事還是生活中,都要做到做好,做到極致,做到精益求精,這樣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支援自己的人。有一句話說得好:“人之所以成功或失敗,完全取決於對別人和自己的態度”。

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對待,都要一絲不苟,都要作完整,不能拖拖拉拉,不論是多麼小的事情都要這樣,就算是把一片爛紙人進垃圾桶,也要認真去做。假如我們人人都明白這次考試告訴我們的道理,教給我們在做實事的方法,並且付諸實踐,我覺得這次考試的成績就不重要了,因為我們獲得的是比成績更重要、更有好處的東西。

這次月考已經結束了,能夠說這次月考試失敗的,但是一次的失敗,不會讓一個勇敢堅強的人爬不起來,反而會讓這個勇敢堅強的人變得更加堅韌、成熟,這個勇敢堅強的人會一次又一次的讓失敗低頭,我們不會在逆境中低頭,我們要在逆境中揚起頭,尋找新的方向和期望。中國人常說“聞過則喜”,意思是聽到自己有過失,就高興。雖然這次我們考試考砸了,但我們從這次考試中找到了不足,有了方向,我們就應吸取教訓。我相信,我們八班必須是最棒的,我們八班必須能夠在期會考試時一舉成功。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18

在教學分數、小數、百分數互化時,由於百分數轉化為分數是最簡單的,而且容易掌握。教學時,我就在複習的基礎上先進行教學。

把17%、40%、12.5%化成分數。你準備怎樣去解答呢?由於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絡,學生很容易想到把百分數化成分數的方法.我們學會了把百分數轉化為分數,怎樣能把分數轉化為百分數呢?當學生的思維興奮、熱情高漲時,就需要有個更高“果實”讓學生去“摘”,從而讓學生保持思維開啟的活躍狀態,而這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正好能達到這個效果。

因為有一個好問題,學生獲得了對問題和探索目標的初步感悟,對問題的解決心理處於“憤、悱”狀態,而教師又從臺前走到幕後,把課堂、時間和空間、表現機會全部還給了學生,為學生進行研究探索和提出創造性見解提供了機會和展示的舞臺。而且通過先易後難,幫助學生樹立了克服困難的信心,使對問題的探索和解決成為學生自己的需要,這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19

空間“與圖形”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它們是人們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國小階段,其主要內容包括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變換和圖形與位置等。孩子們通過觀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動,發展其空間想象能力。其中,圖形的認識和測量屬於傳統的教學內容,也許正因為傳統往往忽略了一些反思。

對於圖形我們往往先要掌握的是學生怎樣把握。圖形的本質特徵,思考在認知圖形的過程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思考,提升學生的空間關念。那麼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學生的活動來實現這些目標呢?

一、讓學生生活情景中感知圖形的特徵。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幾何圖形,這是學生學習理解空間與圖形的重要資源。如教學“垂直與平行”中,學生通過雙槓、單槓等的觀察,先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再根據感性認識找出這些實物的外形特徵,形成對“垂直與平行”的直觀認識。教學中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運動生活有機融合,既建立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又建立起圖形的鮮明表象,更引發了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哲學思考。

二、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對圖形的認識。

國小生思維水平較低,“動手操作”策略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藉助操作進行比較、分析與綜合,從而抽象出事物本質,獲得對概念、法則及關係的理解,並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認識圖形的教學中有許多規定性的知識,在部分教學上老師往往都比較傳統,一般都是採用老師告之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那麼我們還可以採用那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呢?

(一)各種圖形特徵、面積公式推導等空間與圖形方面的大部分問題都應由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進行感知。操作活動主要是通過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圖形表象,並根據這種表象抽象出圖形特徵。

(二)測量活動中教師特別注重讓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方式。比如在“步測”中,首先孩子選擇出了最佳測量工具為軟米尺,接著為了步測更接近平均水平,孩子們通過交流又選擇出“讓一個孩子至少走10米或幾米遠,以總長度除以步數的方式測一步的長度”的最佳策略。這樣的測量活動體現了自主性,也培養了孩子在解決問題時的優選意識。

(三)推導公式的操作活動。這一活動主要滲透“轉化”思想。首先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成己學過的圖形,然後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後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絡,從而找到面積的計算方法,並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一轉化一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轉化時特別重視用多種途徑與方法。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公式都是利用這一思想推導而成的。

三、讓學生在自主建構中提升空間觀念。

四、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拓展和運用新知。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20

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應該在活動中建構。

例如在教學東南西北時,學生要掌握這四個方位之間的結構: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東南西北是依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個原理光靠講解是沒用的,我們就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在現實空間環境中通過活動來體驗這四個方位的內在結構。特別是讓學生探究當一個方向確定後,如何來辨別其他三個方向,以此體驗順時針以及方位的順序。再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條原理時,我們按照教材的要求分兩個層次教學:先是讓學生從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圍一圍,讓學生直觀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圍成的,有些是圍不成的,同時使學生產生一種空間直覺,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小於最長邊是圍不成的,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大於最長邊是可以圍成的;接著讓學生邊圍邊有序地記錄每根小棒的長度,並對此進行必要的分類;最後讓學生在空間直覺引領下形成的三邊關係幾何模型和基於資料尋找三邊關係的代數模型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從以上兩個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與實踐活動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幾何空間特徵和性質的實質,也就是把握空間既要有活動,又要有思考。

2.動態表象能引發學生的空間想象。

例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通過研究動態的圓來把握實質,其中有兩個環節:環節一是讓學生用圖形紙片研究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並且在同一個圓中所有的半徑與直徑都相等。在把圓形紙片反覆對摺的過程中讓學生想象會折出多少條半徑和直徑,有些學生想象成有無數條,有些學生進而認為半徑的條數應該是直徑條數的兩倍,這當然涉及到無限與有限的概念,可見動態研究能引發學生的思考;環節二是把兩個小球分別系在一根繩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過不斷加速的轉動讓學生想象,小球劃出的圖形是什麼形狀的,為什麼一個是圓,一個不是圓,由此引導學生體驗圓的本質特徵:到定點的距離等於是長的點的軌跡。再如在第一學段教學平移時,引導學生閉著眼睛想象當金魚的嘴向前移動一格,這條金魚也向前移動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動一格,金魚也向前移動一格,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使學生把部分與整體在平移運動中融合起來,只有達到這樣的認識,由點的移動距離來確立物體的移動距離才能得以內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時,設計了一組運動的拼搭遊戲,三條線段,兩條是分開的,讓學生想象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進行變化,把其中一條縮短,能否圍成三角形;再把縮短的一條增長,能否圍成三角形,第三種情況兩條短邊之和正好等於第三邊時也不能圍成三角形,這時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其中一條短邊增長一點點,你很難想象到的一點點,你說這時能否圍成三角形,讓學生在這樣的想象中構築自己的心理影象,由此進一步理解這一原理。這三個案例中都用到了動態的想象,這種想象中不僅包含著圖形的變化,更加蘊含著一種數學思考。按照皮亞傑的研究,動態表象是學生數理——邏輯經驗生成的源泉,靜態表象只能產生物理經驗,而空間觀念不僅僅是一種印象,更是一種思考,是一種邏輯,是一種內在的把握,所以說幾何動態是幾何觀念形成的源泉。

3.知識是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建構。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在編寫中為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的幾何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那麼,一個章節、一節課的教學究竟要達到什麼目標,要總結到什麼程度,我們在實踐中作了一些探索,也走過了一些彎路。例如我校有一位年輕教師上面積和麵積單位這一課時,提供了大量資源和素材讓學生圍繞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應該說學生的活動和體驗也較豐富。課後凌老師給我們評課時也充分肯定了這一點,但同時提出了一個建議:是否在學生大量生動的實踐活動和感受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抽象和概括,提升到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叫面積。這樣既有豐富的過程,又有基本的抽象,過程與結果之間相互作用,使學生的理解既穩定又開放,既抽象又具象,由此所形成的認知結構也更有張力。

在案例研究中我們還思考了一些諸如通過空間記憶豐富表象,由此產生組合和聯想,最終才能達到想象;空間中既有邏輯推理,更有直觀推理和似真推理;解決實際問題、設計現實作品能使學生領悟到空間中的各種關係等等。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21

這一單元的目標是這樣定的:

1。使學生掌握內含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從教參的教學目標定位來看,就應是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們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以前碰到過,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學生在家長的幫忙下對於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瞭然於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作為重點來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懷疑過。讓我懷疑動搖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太差,新課程一線教師都清楚此刻學生解決問題潛力的欠缺。所以,這一次四則運算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加強學生解決問題潛力訓練的一次好機會。

學生錯誤:

不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

差生理解問題的潛力有待提高。

差生簡單的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誤。

提高空間:

教學生明白綜合算式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應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的儘可能的形象,從而更接近於國小生的實際。更容易理解。如簡單的“畫順序線”,即可增強形象感。

多鞏固練習,熟能生巧。

四則運算是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資料佔國小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潛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材創設了熱鬧的“冰天雪地”活動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本單元的4個例題都呈現了學生不一樣的解題思路,以及整理混合運算的畫面,以鼓勵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用心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帶給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從學生的作業狀況來看,還是有部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但是關,主要體此刻:

①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如24-8×2=16×2=32。

②理解問題的潛力有待提高,如李伯伯家養了42只雞,養鴨的只數是雞的一半,學生都明白是用42÷2來算雞的只數,課堂中我將這個題的條件改成“李伯伯家養了42只雞,養雞的只數是鴨的一半”,有一部分同學理解就出現了困難。

③少部分同學簡單的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誤,如39+11=40。

④抄題時抄錯資料的。

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做到三點來幫忙學生提高計算效率,同時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

一、做作業時認真看題:抄寫在作業本上的數字、符號是否與課本上的一致,計算過程中數字、符號是否與上式一致。

二、檢查運算順序有無錯誤。

三、檢驗計算結果是否合理。

事實證明這樣能有效的減少學生計算錯誤,優化解題過程。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22

擔任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但本次真的感到諸多的不同和困惑.“困而不謀則窮,窮而不戰則亡”必須改變了。本學期的數學教學在很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改進,較為成功的是抓著要點重點來發揮學生的思維與綜合應用。

在教學中,雖然想了很多的辦法,但發現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儘管在後進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們的預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較普遍,因此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現為:考試時對老師講過的題目會做,題目稍加靈活變化就無從下手;較複雜的應用題不善於綜合性的運用知識解答或藉助畫線段圖幫助理解、分析題意來解答;3、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

(1)少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還沒有養成。

(2)少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這也是讓我們非常頭疼的問

題,有些簡單的問題往往由於審題不細導致出錯。。

(3)少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做完了題不知道檢查,

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是懶的檢查。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23

這單元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本章節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義,整個設計思路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的計算乘法口訣,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的能力。本單元的成功所在:1、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師生平等對話關係,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如:在學生進行口訣計算時,可以互相提問,給學生一個寬鬆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2、課堂上我儘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並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3、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為了能讓學生輕鬆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幾點:一、複習了當遇到相同加數相加時,可用乘法這個簡便方法來計算,並使學生會讀寫乘法算式。二、創設了一個繞口令來學習5的乘法口訣:一隻手掌五隻手指,二隻手掌十隻手指,三隻手掌十五指手指,四指手掌二十隻手指,五指手掌二十五隻手指。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訣實際問題中自然的領悟到了5的乘法口訣,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較好地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訣,總之,在表內乘法教學中,還採用了教具(小棒、乒乓球,本班學生,掛圖等)根據乘法口訣的生成規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思考,進一步體會乘法的含義。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激發學生主體學習的熱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意識。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24

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方收集素材,精心製作課件,在製作課件時汲取同事的建議,儘量使預設達到完美。在教學方案設計上力圖根據自己有組織教學的經驗,同時又不走固定模式化的教學程式,把這節課設計的更加新穎,能夠充分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從中取長補短,總結好的教學經驗,提高自己水平。

教學設施中,我非常重視開頭的引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注意從現實生活出發,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識和數學知識,通過知識遷移、類比的方法歸納得出同類項的概念以及合併同類項的概念。使他們不會覺得數學概念學習的單調乏味, 逐步提高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學同類項的概念時,利用字母a和x2分別代替“笑臉”和“鴨子”的感性材料的作用,以啟發和討論交流為主,讓學生自己觀察,總結出合併同類項的特徵。“總結出兩不變,兩無關”的觀點介紹給大家,利於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對於例題的教學,我也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啟發學生進行化簡時,要先觀察,再下手,歸納出一找、二移、三並的步驟,我覺的課堂的有效性效果還可以。

講完這節課後,我覺得自己設計時想得太多了,有點怕這怕那的感覺,造成前鬆後緊的局面。自己講得有點多,雖然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但學生沒有板演的機會,所以有些問題只能在作業中才能發現。

本節課通過多媒體呈現習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充分利用了寶貴的課堂40分鐘。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還有如下遺憾:

1.板書方面做得不好,沒能充分利用好黑板。

2.教學時前鬆後緊,學生沒有板演的機會少,不能很好的做到對知識的反饋。

(1)成功之處: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提供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同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初步學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本節課採用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的設計比較合理,一開始設定了三個問題,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到數學。首先電腦出示一幅圖片,圖片上有葡萄、梨、蘑菇、香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分類,並說明理由;接著,利用元和元,角和角可以相加,為下面同類項可以合併打下基礎;最後用一個多項式,讓同學們先寫出其中的項,再將這些項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分類,引出同類項的概念。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也就是說當學生有積極的態度和情感時,才能使大腦的活動得到促進,使各種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啟用,興趣是思維的原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依據實際情況,使學生個體全身心地置身於真實的數學活動中,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體會做數學的快樂

2.嘗試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就目前國小數學教學現狀來說,要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不但要從觀念和方法上進行變革,還需要組織形式上的創新,實現教學形式上的多樣化。在教學中我採取了分組討論、小組比賽合併同類項的方法,使學生興趣主漲,整個課堂比較活躍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感覺最深的就是老師要用心的去設計教學,讓學生多一些參與的機會,學生的興趣高了,學習有了動力,學習的效果會好很多。以後在教學中還要不斷的努力,把課備好,多備學生,這樣就會使我們的課堂成為一個在歡樂中學習的樂園。

這節課運用新課標的理念,按照創設情境-自主探究-交流歸納——應用拓展的基本模式展開教學,營造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課堂顯得生機勃勃。

我將本節課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展開教學活動,核心環節均由學生在動手、動腦與小組交流中順利達到教學目標,學生表現得興趣盎然,並在探索與合作的過程中體驗了認識事物、尋求規律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促進了積極的情感的形成。

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和變化,每個問題的設計都以問題串的形式前後聯絡,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再通過探索交流、反思、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學會探索規律的方法。這樣的安排符合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能力相統一的原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但我感覺到存在著一些不足:

1、學習活動的組織與控制不同步。由於班容量大,學習小組的劃分人數偏多,小組骨幹不得力,出現有的學、有的玩的情況,尤其是那些基礎較差的同學,處在“觀眾席”上,由於小組活動時間所限,也有一些同學在小組中還沒有得到交流機會活動便宣告結束。本節課的三次小組活動都表現出這一問題。因此,在以後教學中必須科學地組織學習小組,並加強骨幹學生的培養,增強自身的課堂控制能力,避免學生活動走過場、圖形勢。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指導的時機與方式欠妥。一是在演示搭橋時就有意提示了其形成,這裡的暗示對於學生的自主探究不利;二是在 學生分組活動時的指導。教師應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個別幫助,不應以權威自居讓全體“看這裡”。干預過多會抑制學生的自主探究,撒手不管又會讓困難生無所適從。本課中有一個組由於缺乏指導,僅找出一種式子便停止了活動。三是集中交流時教師的評點必須隨機應變。教師要充分運用課堂機智,抓住學生的奇異思維點掀起課堂小高潮。若從讚賞學生愛動腦子的角度入手,不僅會激勵當事人,還會深化全班學生的認識。

3、資訊反饋渠道的開闢與梳通必須重視。分組活動時教師要“耳聽四方,眼觀八路”,將學生中反饋的資訊迅速納入下一程序的教學活動中去;回答問題的學生應既有自主的也有點將的,讓各類學生都有代表出來交流;學生練習情況應既有互評,也有教師抽查,並應根據學生基礎適時抽查;優則按高標準要求與評價,差則按低標準要求與評價,並及時給予個別點撥,在課堂上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本課在反饋與評價上顯得不夠全面,因材施教的思想不夠鮮明。

1、本節課的內容比較少,完全可以與下節課《合併同類項》一起講。但正因為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本節課培養學生參與的意識,啟發、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細心探究。使他們充分感受到探求的樂趣,成功地喜悅,合作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髮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資訊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藉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這樣既尊重了教材的安排,又能為下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2、“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在情緒高漲時的思維水平是情緒低落時的兩倍。因此,充分激發學生熱情,在興趣情境中體驗、接收新知識,是一節成功課的關鍵。在教學《同類項》匯入新課時,首先出示幾個色彩鮮豔的三種水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同類意識’,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從“激情引趣”入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的方法,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很好的激發作用。

3、整個課堂教學中,老師一直在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插嘴”調整上課前設計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遺憾,這樣來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課之前設計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學之後。

4、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鬆、安全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教育可以成為創新的搖籃,也可以成為創新的墳墓。那種不民主的、壓抑的教學氣氛是窒息創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行為,敢於質疑,敢於釋答,要讓學的師生關係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係,從情感上縮短與學生的距離。教師應該牢固樹立“學生無錯”、“言者無罪”的意識。學生答錯了充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有不同意見的允許爭論;教師有錯允許提意見。教師在學生提問、作答時,儘量做到表情專注,態度和藹,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作的回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膚淺,都應儘量給予肯定和鼓勵,發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從言行上傷害他們的自尊,挫傷其積極性。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師生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場所,是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在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活動和對話中,在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數學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篇25

本節課上後個人感覺還有很多細節問題沒有處理好,雖然同事們都給予了肯定,但我個人還是不太滿意的。下面作出自我反思:

1、本節課拖堂5分鐘,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可能是教學內容較多,在新課中就有許多練習,整體上時間已經比較緊湊了。

第二,在兩個環節上個人認為還處理不當,導致時間浪費過多。一是學生收集的資訊中有一個關於8和9的小故事,這在試教時是沒有的,因為兩個班學生收集的資訊不同。我覺得這個題材不錯,於是在課堂上給學生讀了一下,也浪費了1分鐘時間,雖然感覺這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但在時間如此緊湊的前提下,也只能放在課後讓學生去了解。另外,在處理8和9的序數意義時,我怕讀題太費時間,但結果學生由於識字量有限,對這一題解決得並不理想,也許讀一讀題目,效果會好很多,畢竟這是一年級的學生。由於我對低段教學經驗不足,總是忽略這個問題,這是今後應十分重視的問題。

2、8和9的書寫環節應該調整在揭題之後。

這是吳老師給我提的第一個建議,我發現其實這個問題很明顯,但自己之前卻沒有考慮到,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看到課本上的順序是這麼安排的,就這麼死板地去教,可見自己處理教材上還應考慮得更周全些。

吳老師的建議讓我覺得豁然開朗,比如在理解8、9的基數和序數意義時,我是通過數花朵一題來完成的,但由於沒有讀題,學生反饋情況不太理想,吳老師建議我讓學生現場站一站,如請從左數第8個學生站起來,請從右數8個學生站起來。這樣的方法既直觀又生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幾和第幾”,從而突破難點。遺憾的是我只能將吳老師的建議帶回我平時的課堂深化下去,感謝的是有這麼多專家及同事給出中肯的建議,讓我學到更多!包括黃校長,親臨我的試教,悉心指導;還有吳老師的諄諄指導,總是讓我受益匪淺,而面對這所有的一切,我只有更快地改正自己的不足!

個人覺得自己此次準備倉促,也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學上的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設計上,還沒有特別創意的設計。又如以往對於教研課,我都至少試教2次,而本次只教了1次,所以也足以看出自己的功底還不夠,以後應朝著“精教”的方向去努力。另外,本節課我都採用保護環境這個主題,後面的練習設計也都在“花”上下功夫,但給人的感覺卻有些視覺疲勞,可見我的情境沒有連貫好。藉著此次機會給自己提出一個忠告:不要忽視每一節課,不要因為這是一節普通的教研課而不夠重視,我需要的是初上講臺時的那種執著和不懈的努力。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的藉口,正視不足,不斷改之,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