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節日慶典 > 元宵節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通用26篇)

元宵節2.58W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1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吃湯圓,因為吃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通用26篇)

這天晚上,媽媽回來的時候拎著一大包黑芝麻餡的湯圓。媽媽說:“今天是正月十五,晚飯吃湯圓。”媽媽說幹就幹。不過一會兒,湯圓就煮好了,我聞著香味就走到了廚房來端我的飯。我端著碗來到客廳吃,我拿來一個勺子,舀起一個湯圓,咬了一口,啊!好燙,該死的湯圓。我看了一眼湯圓,咦!怎麼露餡了,原來是我咬開了。就這樣,我吃了一大碗,也就是20個湯圓。吃了這麼多湯圓,肚子都跟豬八戒的肚子一樣了!

湯圓不但好吃,營養價值也很高,所以我喜歡吃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2

今天是元宵節,媽媽剛好買回了一些湯圓,我便爭著要去煮,在我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軟磨之下,媽媽終於答應了。

說幹就幹,我迫不及待地揭開鍋,放好水,合上電閘,等待水燒開,我隔三差五地掀開鍋蓋看,可那水偏和我做對,就是不開,“不要心急,熱氣都被你放掉了,水當然開不了”。媽媽探進頭來提醒我。“哦,原來如此”。我便去看書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哎呀,我的水!”,等我衝到廚房,鍋裡的水都快燒乾了,沒辦法,我只好又加了點水,繼續燒。這回我不敢離開鍋,只好在鍋旁邊耐心地等待。等了好久,水燒開了。我把元宵“譁”地全部倒下去,才想起書上寫的要輕輕地放下去。我頓時洩氣了。不過,那些元宵倒挺結實的,只破了幾個。“沒辦法,聽天由命吧”。我嘆了口氣,按照書上所說的用勺子輕輕地把元宵推開,可是那些不爭氣的元宵卻一個個“列開”了肚皮。

水開了,我把火調小,又加了些冷水。湯圓裡的餡全露了出來,成了一鍋黑水。沒辦法,乾脆將就著煮吧,待水一開,我便大功告成了。

“媽媽,開飯了”。媽媽看見我的“傑作”,笑得前俯後仰,而我卻覺得它們有獨特的味道。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3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我早上自告奮勇地對爸爸說:“今天早上的湯圓我來煮吧!”爸爸欣然同意。我來到廚房,照著爸爸平時煮湯圓的樣子,先接一盆涼水倒進鍋裡,然後開啟燃氣灶,等到水沸騰時,我小心翼翼地把一個個雪白的湯圓放進熱水裡,撲通、撲通,湯圓就像一個個胖娃娃跳進水裡游泳。大約五分鐘後沉在水底的湯圓全部漂浮在水面上了。鍋裡面熱鬧極了,水撲撲地響著,湯圓不停地翻著跟頭。等到湯圓煮熟了,我就把這些“淘氣”的湯圓慢慢地盛到碗裡。

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擺在面前,讓我垂涎欲滴。我輕輕地咬了一口,只見白白的“外衣”又糯又黏,一股烏黑烏黑的芝麻醬像泉水一般冒了出來,糯米的清香和黑芝麻的濃香撲鼻而來,真讓我食慾大開,一口氣吃了好幾個。

其實,湯圓的種類很多,有冰糖花生餡的,有各種水果餡的……應有盡有。爸爸媽媽吃了我煮的湯圓,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4

今天是正月十五,媽媽一大早就去超市去賣湯圓。媽媽買的湯圓共有兩種口味,黑糯米味和花生味。一轉眼,就到了晚上。我說:媽媽,可以吃湯圓了吧?媽媽說:恩。我好高興,終於可以吃到美味的湯圓呀!

媽媽開始煮湯圓了,我在旁邊看著。我看見媽媽先弄半鍋,清水,等水開了在下湯圓。過了四分鐘,水開了媽媽把湯圓下到鍋裡,然後,把鍋蓋蓋上。一會兒,大概七分鐘湯圓熟了。我給媽媽說:媽媽給我弄10個湯圓吧。媽媽說:行。

我在飯桌上已經準備吃啦,媽媽說:"來,來,來,你的湯圓。"我說:"恩恩。"我開始吃了,我先咬了一口,一吃真好吃,又軟又嫩可好吃了,我越吃越香。我們一家子都在吃媽媽做的湯圓,我們都說很好吃。我感覺這是我最幸福的時刻。一家子吃著媽媽做的湯圓。

我喜歡吃媽媽做的湯圓。我決定下一次自己做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5

今天是元宵節,媽媽給我包了最愛吃的湯圓,湯圓裡面是芝麻餡的,可好吃了。

我看著媽媽細心地包著一個個小巧玲瓏的湯圓,眼前一亮,想出了一個好點子,我可以和媽媽學著包湯圓啊!於是,我跑到媽媽面前說道:“媽媽,我來幫你吧!”媽媽笑著說道:“那你就試試吧!”我高興極了,迫不及待地學著媽媽的樣子包起了湯圓。

我先把麵糰拿到手上,再用勺子舀了一勺芝麻在中心,用手一搓,湯圓就包好了。但是我發現自己包的湯圓有裂縫,餡兒都從裂縫裡漏了出來,我趕緊用虎口一捏,誰知顧得了這邊,顧不了那邊。正當我忙得手忙腳亂的時候,媽媽耐心地說:“不要灰心,我來教你。”媽媽示範給我看,我又重拾信心包了起來。終於,一個湯圓地完美誕生了,媽媽還給我一個大拇指呢!

下湯圓了,看著鍋裡那跳躍著的湯圓,我的心裡無比高興。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6

今天是元宵節,晚上我們家要包湯圓,我很高興,就讓媽媽教我包湯圓,媽媽同意了。我看著媽媽把湯圓粉用溫水和好,然後將一團和好的湯圓粉壓成扁扁的圓形,將一些黑芝麻餡放在中間,最後將它包住,放在手心裡滾來滾去,一個圓圓的湯圓就包好了,媽媽把它輕輕地放在撒滿湯圓粉的一個大盤子裡。

我看完後滿不在乎,說:“這麼簡單呀,我一看就會!”我照著媽媽的辦法,先將湯圓皮捏成薄薄的一個片,將芝麻餡放在湯圓皮上,包的時候我用力一捏,餡全出來了。我一看洩了氣,決定不幹了。媽媽:“一個沒包好,再包一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嘛!”媽媽讓我不要放太多的餡,手不要捏的太緊。於是,我按照媽媽教我的方法又包了起來,一個又一個,餡已經很少往外跑了。緊接著我又發現一個問題,在捏皮時總是有些地方有點幹,我加快了速度,儘量讓它多保留一些水分。經過精心地學習,我終於包出了合格的湯圓。

晚上吃著自己包的湯圓,看著窗外絢麗的煙花,我心裡美滋滋的。因為這甜美的湯圓也有我的一份功勞呀!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7

今天是元宵節,爸爸、媽媽和我要包湯圓。

首先我們拿出糯米粉,把它倒進小盆裡,再放一些熱水,把糯米粉攪拌均勻,然後用力的揉捏糯米粉,揉呀揉,捏呀捏。接著在湯圓麵糰中拿出一個小麵糰,放在手心裡搓圓,再用大拇指按一個小洞,然後把芝麻做的餡放進洞裡,包起來。因為我把餡放得太多,都露出來了。所以我又從糯米粉裡拿出一小塊麵糰補上。媽媽看見了說:“包湯圓時,不能把餡放得太多,否則餡會流出來。”我覺得媽媽說的話有道理,於是我就按照媽媽說的去做,這樣的一個湯圓包好了,又白又胖,可愛極了。又開始包第二個湯圓啦,這次放的餡不多不少,剛好合適。我用均勻的力把湯圓粘好搓圓,這個湯圓比上一個湯圓漂亮多啦。

湯圓包好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把湯圓放進鍋裡煮。過了幾分鐘,湯圓熟了,全部浮出水面。我舀了兩碗給爸爸媽媽吃,我也要了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吃著自己包的湯圓,感到特別美味。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8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正月十五這天,媽媽帶我舞超市買麵粉和餡子。

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找來一個大盆子,手忙腳亂地把麵粉倒入盆子裡,結果有一部分麵粉撒在了外面,弄得滿桌子都是麵粉。媽媽端來一碗溫水,我把它澆在麵粉裡,再用手攪拌。糟糕!我的雙手沾滿了黏糊糊的麵粉,左手扒拉下來了,右手又沾上了,兩隻手一直在麵粉糊了忙。幸好這是媽媽來了,她往盆子又加了一些麵粉,三下兩下面粉糊就變成了一整團“白雪球”,面和好了。

媽媽把大團的麵粉捏成一小團一小團,再把一大塊的餡子掰成一小塊一小塊。我那一小團麵粉把它做成碗形,再把一小塊餡子塞進去,最後揉成圓球形,一個湯圓就做好了。我就好像是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把這麼多的麵粉和餡子組裝成了湯圓。不一會兒,桌子上滾滿了湯圓。好累呀!我都忙得流汗了,隨手在臉上一擦,“花貓”出現了。媽媽看到我的樣子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

晚上吃著自己包的湯圓,那種幸福的感覺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9

今天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的習俗是吃湯圓,讓每家團團圓圓,媽媽把煮湯圓的任務交給我。我把它看成一件重大的任務,生怕煮破了,心裡好像揣著一隻兔子。

我利用看媽媽煮湯圓的經驗,先把水燒開,把湯圓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我焦急地等待著。白白胖胖的湯圓浮出水面,看著它們膨脹,我興高采烈地喊道:“湯圓要出鍋了。”我慶幸,還好湯圓沒煮破。媽媽給我打了一個一百分,誇我長大了,懂事了。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煮湯圓就得到這麼高的評價,我心裡美滋滋的。

晚上七點左右,我們全家一起下樓放煙花,只見一朵朵美麗的“茶花”衝上天空。我拍手叫好。我又拿了一個,只見那好似流星劃過天際,放射出五彩光芒,飛遠了……最後我們全家其樂融融的看晚會。

今天我學會了煮湯圓的常識,感受到了放煙花的快樂。我期盼著明年的元宵節。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10

“正月十五鬧元宵”,每年春節過後的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元宵節,又叫“燈節”和“上元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在民間流傳的另一個已有20xx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王朝。相傳漢惠帝死後飛揚跋扈的呂后篡權,任用了大量呂氏親信,宦官當權。呂后死後,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在老忠臣協助下登基,博採眾議,在正月十五這天,一舉掃除了諸呂殘餘勢力。因古代“夜”與“宵”同義。正月又叫“元月”,為了紀念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就將此日定為“元宵節”。從此,經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時,為顯示大唐興盛,國泰民安,逐沿用舊俗,每到“元宵節”這天,張燈結綵,歡慶狂歡,“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使這一節日更加興盛。

節日期間,燈月交輝,遊人如織,正如唐代詩人張說所描繪的:“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裡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李商隱的詩曰:“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描繪了當時觀燈時車水馬龍的巨集大場面。流傳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懸燈歡樂的規模更加盛況空前,花燈的裝飾造型也更精美,燈節帶給人們更多歡樂,更多光明。詩人蘇東坡有詩云:“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大詞人辛棄疾也曾有著名詞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些詩詞描繪了當時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的壯觀場面。到了清代,據《京都風俗志》記載:清代太平年間每年元宵節都是:“通街委巷,燈光星布珠懸,皎如白晝”,“王孫貴客、士女兒童,傾城出遊,謂之逛燈”,由此可見元宵節觀燈的熱鬧場面。

到近代,這一習俗代代流傳,至今仍經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和屋內懸掛彩燈、大紅燈籠,全家團圓,圍坐一起,觀花賞燈吃元宵,象徵著“團圓美滿,豐收和睦”,同時這一天還標誌著是春節歡樂的最後一幕,熱熱鬧鬧過完了“元宵節”,才算是真正過完了春節。

宋代詩人歐陽修詩曰:“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說明在這燈好月明人團圓的喜慶佳節裡,親朋好友相約團聚,早已是民間慶春節的重要習俗。如果在團聚時捧去一把鮮花,攜帶上一個花籃,讓美麗嬌豔的鮮花送來一個吉祥幸福的歡樂好運,會給朋友相聚增添無比歡樂的心情,這時應該選用寓意團團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紅的火鶴花、滿枝懸掛形似紅爆竹的炮仗花、鮮豔的孔雀草、象徵明媚春天光明的銀芽柳、閃爍潔白繁星的滿天星等,都會展現出一片祥和安樂的氛圍,為親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願。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11

德州舉行燈會

過去,德州舉行燈會三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節前三天就著手準備,四門(城門)披彩,主要街道上的商行、店鋪修整一新,掛上彩燈。彩燈的花樣繁多,有內容連貫的套燈,有形態各異的散燈,有端莊華麗的牌坊燈,還有變幻莫測的盒子燈。套燈以《三國演義》、《西遊記》、《聊齋志異》和《紅樓夢》裡的人物故事為內容。由於製作精巧,內容豐富,情節連貫,觀燈就象看連環畫一樣。散燈有二龍戲珠、八仙過海、嫦娥奔月、木蘭從軍等,千姿百態,爭奇鬥妍,令人眼花繚亂。牌坊燈的製作比較複雜,先以木杆跨街紮起拱門,再蒙上彩繪絹紗,裡面點燃無數燈火,顯得十分巍峨壯觀。進入燈門,兩廂瓊樓玉宇,燈火輝煌,彷彿置身於童話的世界。盒子燈是一種大型迭套燈,燈中有燈,一盒多達15種,放盒子燈時,為了便於眾人觀看,要用一根長竹杆將盒子燈高高舉起,然後將導火線點燃,於是,一套套燈便有節奏地跳出盒子,懸在空中,十分有趣。盒子燈有形有聲,變幻莫測,引人入勝。曹縣有一種特別精緻的彩燈,叫雪花燈,據說需要一個能工巧匠的經年之功才能製成。燈體純白透明,造型新穎別緻,點燃後光芒四射,好象一顆潔白無瑕的寶珠。

舊時,德州燈會盛大,觀眾如雲。十四這天,郊區的農民一齊擁入城內,有親的投親,有友的靠友,無親無友的去住店房。為了一飽眼福,不辭辛勞。夜幕降臨,滿城燈火齊放異彩。諸般雜耍,傾巢而出,鳴鑼擊鼓,邊跳邊舞。觀眾人山人海,象潮水似地湧入燈門,全城頓時沸騰了。燈會一直持續到深夜。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12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13

漁燈節、走百病、邀廁姑

漁燈節。是漁村特有的節日,流行的地區甚狹,最盛的是蓬萊市大季家鎮沿海初旺、山後陳家、山後孫家、山後李家、山後顧家、蘆洋六處村莊。他們節期不同,初旺等三處村莊為正月十三日,蘆洋等三處村莊為正月十四日。節日的主要活動集中在過午一兩個小時內。到時,村中鞭炮鑼鼓齊鳴,各漁船全體船員夾在大型秧歌隊中向漁港碼頭進發。其時,所有停泊在港灣中的船隻都遍插彩旗。秧歌隊到碼頭後作狂歡表演,與此同時各漁船船長率船員登船,在船頭、船尾、各艙送燈,然後於船頭設供,燃香致祭。供品中必有豬頭,豬頭上塗豬血,名為“發血財”;供品中又必有魚,取“有餘”之意,魚以大為佳,寓意“大大有餘”。祭畢,於船上大放鞭炮,有親友來賀,亦攜鞭炮於船上燃放,名為“送鞭”。至晚,又送燈於海邊,或扎小船載燈,任其飄往大海深處。80年代後期以來,蓬萊漁燈節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吸引了國內外旅遊者,形成了一個民俗旅遊專案。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14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

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孃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 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15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上街玩。

大街上車水馬龍,到處張燈結綵。市中心周圍四條寬闊的馬路上燈火通明,使整個城市籠罩在燈的海洋裡,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我們一家來到商之都門口,那裡圍著一群人,裡三層外三層圍的水洩不通。人群中還搭建了一個露天舞臺,上面有8個小孩在吹氣球看誰先吹炸。別看那些小孩十分瘦小,樣子有些弱不禁風,但吹起氣球來還是能露一手。在一旁的主持人手裡拿著麥克風不停的吶喊加油,使全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我們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大廳內。大廳裡的大牌子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湊上前一看原來是猜燈謎,猜到了就到總服務太兌現。我看了渾身都是精神,連忙拉著父母上二樓。到了二樓抬頭看天花板,哇好多的燈籠,有些燈籠下面還掛著紅色的紙條,那上面寫的便是謎面。有的是打一個成語,有的則是一個字,有的則是一名球星的姓名,有的還是一本書名、一道菜名。形式各種各樣,讓人傷透腦筋。到了賣內衣的地方有一個謎面讓我一看就知道謎底:水上健兒(打一成語)我猜的是如魚得水,因為這則謎語曾在電視上播過。正當我興奮的準備到總服務檯報謎底時,爸爸的一句話讓我猶豫不決:“肯定不對,‘如魚得水’和‘水上健兒’有什麼關係?”我想是啊,可我明明記得是對的呀,對,要相信自己。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16

長興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紮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見在祖宗墳前點燈的習俗。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17

說起元宵節,這風俗可真不少。下面我就跟大家說說元宵節的習俗。

踩高蹺、舞獅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元宵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最後希望大家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18

“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樣的重視,一家人不僅要團聚再吃頓年夜飯,夜晚還特別熱鬧,有集會玩龍燈、舞獅、旱船、猜燈謎、放焰火等各項社團活動。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樣也過的熱鬧非凡,把正月十四當作大年三十再吃頓年飯,然後再繼續過三天的年(十五為小七年級,十六為小八年級,十七為小九年級)。直到正月十八,人們才開始投入到正常的生產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

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為“元寶”,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習俗400字作文範文四

我家住在寶雞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非常熱鬧的。

這天,人們都要鬧元宵,整個小鎮一片歡騰,大家興高采烈,氣氛熱鬧極了。

元宵節的風俗是晚上全家人圍在桌旁吃元宵,因為元宵表示團團圓圓,吃完元宵大家就應該“鬧元宵”。

大家都歡天喜地地來到各自所在的院壩,開始放煙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煙花,妹妹興致勃勃地點燃一個煙花的引線,頓時,五顏六色的火花迸出來,像一個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繽紛,漂亮極了。“別得意,看我的‘金鳳凰’!”我說完,立刻點燃了引線。“啾--”隨著一聲刺耳的響聲,一隻只金黃的東西飛快地衝上了天,“嘣”的一聲爆炸了。接著,許多小金點撒滿了天空,發出“嘣嘣”的爆炸聲,突然,這些到處亂飛的小東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隻金鳳凰。

“有趣!你們在這比賽煙花?加我一個!”原來是爸爸來了,他手裡還抱著一個大禮炮。爸爸慢慢地點燃了禮炮,一下子,天空上綴滿了美麗的“花朵”,紅的,綠的,藍的,黃的……是那樣漂亮,它寄託著我們的快樂在天空中綻開……

這就是我們這邊元宵節的習俗了。元宵節真熱鬧,真開心。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19

“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樣的重視,一家人不僅要團聚再吃頓年夜飯,夜晚還特別熱鬧,有集會玩龍燈、舞獅、旱船、猜燈謎、放焰火等各項社團活動。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樣也過的熱鬧非凡,把正月十四當作大年三十再吃頓年飯,然後再繼續過三天的年(十五為小七年級,十六為小八年級,十七為小九年級)。直到正月十八,人們才開始投入到正常的生產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

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為“元寶”,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20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中國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21

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樣的重視,一家人不僅要團聚再吃頓年夜飯,夜晚還特別熱鬧,有集會玩龍燈、舞獅、旱船、猜燈謎、放焰火等各項社團活動。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樣也過的熱鬧非凡,把正月十四當作大年三十再吃頓年飯,然後再繼續過三天的年(十五為小七年級,十六為小八年級,十七為小九年級)。直到正月十八,人民才開始投入到正常的生產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

元宵和新年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為“元 寶”,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22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南靖人民一年一度的元宵焰火晚會。我們來到中山橋,只見那裡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三個一群,兩個一夥地等待著焰火晚會的開始,有的小朋友手裡還提著花燈。

到了八點整,"嗖嗖嗖……"煙火噴上大堤,讓大堤上顯示出了"東南海渡假村"六個大字。"啪"的一聲,一個火點如同離弦的箭一般飛上天空,綻開了燦爛的笑容。好漂亮,多像小天使頭上的光環啊!又是"啪啪啪"的幾聲,煙花接連不斷地奔上天空:有的煙花起初裡面是黃色,到最後卻變成紫色了;有的噴上天空,綻開了銀白色的花朵,箭雨沖天,隨後像流星似的落到了人群和屋簷上;有的煙花如同蜜蜂出巢,四面紛飛……

夜空中,百"花"爭豔,爭奇鬥豔的火樹銀花像一個個調色盤,把漆黑的夜空描繪成一幅色彩繽紛的元宵喜樂畫。你瞧,那煙花:紅的如火,黃的如金,綠的如草,白的如銀,紫的如茄……人群立刻沸騰起來,以往只能在電視裡看到的"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壯麗景象,今天在這裡讓觀看的男女老少大開眼界,大家情不自禁地歡呼喝彩起來。

水上芭蕾,猶如一群穿著金色長裙的仙女在荊江河上翩翩起舞。水上芙蓉更是讓人拍手叫絕,猶如小星星的火花向四面噴射,時而高時而低。河邊又出現的一隻正在展翅開屏的孔雀,你瞧它的羽毛,這變是紫色,那邊卻變成了檸檬黃,我心裡暗暗想:"這''''''''''''''''''''''''''''''''孔雀''''''''''''''''''''''''''''''''挺臭美的嘛!"人們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有的把嘴巴張得大大的,有的眼睛瞪得像銅鈴,有的指指點點讚不絕口。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只見大堤上又一次呈現出一幅令人擊節讚美的圖畫--一排煙火像瀑布似的從天而降,"嘩嘩譁"那響聲也如瀑布一般。忽然,我眼前一亮,我看見幾個叔叔拿著手機和照相機正拍照。我一拍腦門,小聲嘀咕著:"哎呀,瞧我這記性,出門時幹嗎那麼急,把照相機都擱在家裡。"

最後,"啪"的一聲巨響,這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顫動起來似的。伴隨著巨響,好像有什麼亮點從天而降。我仔細一瞧,原來是一盞盞紅燈籠如仙女散花,播滿夜空,悠然下降。"紅燈照,照出了全家福。紅燭搖,搖來了好訊息……"不錯,這五彩繽紛的煙花不正象徵著南靖人民的生活正蓬勃向上嗎?

今夜多麼的迷人啊!絢麗的煙花、火紅的燈籠,林立的樓房、如潮的人流,把節日裡的南靖裝點得分外妖嬈,更充分展現了南靖人民心中豐收的喜悅和美好的祝願。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23

在淄博一帶,正月十六家家戶戶都去河裡挑水做五色飯

用五種顏色的糧食煮成稀粥,據說吃了五色飯不患頭痛病。臨朐等地的小兒女,這天以五色米雜七孔針(一種植物)煮粥做巧飯,謂之“增智”。臨沂、淄博地區的一些少女,這一天也做“乞巧飯”。她們先在村中挨家挨戶地“討米”,湊足一兩碗後,自帶炊具到河邊淘米野炊。巧飯做好後,先祭河神,再餵魚蝦,最後大家一起吃,吃前還唱一些歌謠,據說姑娘吃了乞巧飯就會心靈手巧。吃乞巧飯的風俗,更多見於七夕。

滕州一帶,正月十六日這一天,習慣把出嫁未久的姑娘接回來,俗稱“叫閨女”。叫閨女必須是孃家的人親自到婆家去接,一般是兄弟、姐妹或侄子。平原富裕人家套馬車,山區趕毛驢,貧寒人家推獨輪車,拉地排車或徒步。這時閨女住孃家可住十天半個月,但必須在二月二以前返回婆家。其他地區這天也有走孃家的風俗,但不一定由孃家接,有的是女婿送,路上對對雙雙絡繹不絕,好事者聚在村頭路邊,指指點點,稱“看新女婿”。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24

在河南信陽商城、光山、新縣的部分地區有這麼個送燈的習慣:

每年正月15晚上,每家都要給家裡死去的新老先人的墳前送燈,表達對先人的紀念,讓先人在另一個世界沒有黑暗,不再孤獨。送燈就是去墳前點蠟燭,蠟燭外面用個簡易的燈罩罩好防風,送燈時候會放炮,放禮花,燒香燈。燈罩一般是自已做的,用各種顏色的彩紙做成。

送燈是很隆重的,我們家鄉有句話“xx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可見送燈的隆重。十五這天,不管離家多遠,遠在外地的遊子都要回到家鄉,中午吃團圓飯,晚上送燈。如果哪家祖墳沒有人送燈,就說明這家人沒有後人了,這是每家人都忌諱的。

我們每年正月十五吃過團圓飯,要燒紙拜祖先後才開始吃。飯後,就由家裡的小孩或年輕人,削竹籤,粘燈罩。當然蠟燭是提前買好的。如果祖墳比較遠的話,就得提前早早準備了。當竹籤,燈罩準備好後,就由大人領著小孩們成群結隊到祖墳上去送燈了。到祖墳後,先要在墳頭上壓墳頭紙,一般壓三疊,正中一疊,兩邊分別一疊。意思是,兒孫們來看望祖先了,也表明這座墳有後人,也就是後繼有人。來來往的人看到達墳頭紙後,就知道這墳還有後人。(當然這壓墳頭紙還有由來,下面再說。)然後,將墳前雜草拔掉或砍淨 ,插上一排竹籤,三至四支竹籤一組,圍成燈罩大小,在中間栽上一要蠟燭,罩上燈罩。待天快黑時,點著蠟燭。這個過程在我們老家叫“發亮”。接著燒紙,放鞭炮和禮花。然後,大人小孩們磕頭,說些祖先我們來看你了或祈求保佑的話。

在正月十五的下午,在墳地或路上,你會看見到處是人,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等到天黑後,漫山遍野都是五顏六色的燈,一片片,一串串,象天上的星空。你會聽見到處都是炮聲,到處都是盛開的禮花,你真正才會感到什麼是節日,什麼是發至內心的喜悅,什麼是心甘情願的奔波。只有這一天,小孩一個人走在墳地也不會害怕,也只有這一天,老人小孩、姑娘、媳婦齊上陣,同姓家族共歡樂。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25

正月十六傳統風俗活動有走百病、灸百病、邀廁姑等。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病,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德州婦女登上南城門,走到大寺閣,俗諺:“爬爬城,不腰疼。”黃縣(今龍口市)婦女走百病必須過西關的月牙橋。莒縣農村男女老少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長在,永不衰老。鄄城的人們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騎上牛馬驢騾在大路上奔跑,謂之“跑百令”,諺曰:“跑一跑,不見老”,類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們登高遠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帶,謂之“灸百病”。濰縣(今濰城區)的走百病最有特色,十六日這天,婦女進香到東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趙玄壇所跨的木虎,俗稱“老貓”,據說摸摸老貓,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兩個石人,據說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瘡癤,總稱“跑老貓”。民國修《濰縣誌稿》中有一首《濰縣竹枝詞》說:“新正節始過元宵,結隊城頭跑老貓,為乞一年百無病,艾香爭把石人燒。”高密等地樹禾秸為九曲黃河形,兒童在迷宮般的通道中奔跑嬉逐,稱“跑黃河”。鄒城市的人於十六日往孟廟康熙碑亭摸馱碑的,當地有諺謠:“摸摸頭,永遠不知愁,摸摸尾,永遠不害病。”

邀廁姑又稱邀紫姑,早見於劉宋時期的《異苑》,唐代李商隱有“紫姑神下月蒼蒼”之句,蘇東坡在《紫姑神記》中說,神本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娘,嫁為壽陽李景妾,因不容於嫡,常役以穢事,於正月十五吊死廁中,後以為神,婦女作其形邀之卜休咎有驗。過去山東各地都有請紫姑的風俗,時間多在正月十六,也有在正月十五或此前的任意一天,形式因地而異,多是年輕姑娘媳婦們的遊戲。多數是用炊具扎製成人形骨架,以木、葫蘆飯勺或條編笊籬為頭,畫上眉眼,戴上花,披上女子衣褲。至夜間由眾女子帶到廁邊或欄邊燒紙請神,乞願,或問婚姻,或問蠶桑,以紫姑點頭與否定吉凶。紫姑神也有用紙紮或剪的,紙剪者用筷子抬著,看其動靜。

類似邀廁姑,招遠、龍口等地還有請簸箕姑娘的習俗。正月間,未嫁少女相約數人,取一簸箕,放上一碗水、一杆秤、一面鏡子,眾人用指頂起簸箕,口中念道:“正月七年級(或十五)百草靈,我請簸箕姑娘來算命,清是水,明是鏡,戥子不靈問到秤,問一問婚姻動不動?”誰問誰就念叨一遍,如果水在碗裡跳動,即表示可以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俗傳正月百草靈,故笤帚、簸箕、針、葦之類皆可為卜。

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作文 篇26

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

男孩子提著燈,圍著棗樹轉六圈,同時把“嘟佬嘟佬,開花結棗”的口訣念六遍(傳說嘟佬是主管棗樹的老公公)。據說照了棗樹,就能取得棗子豐收。龍口等地,正月十五日黃昏要往祖墳送燈,至墓地於墳前燃燈祭拜,俗稱“給老祖宗送燈照著捉蝨子”。

開展遊藝活動是元宵節的重要內容。雜耍的形式各種各樣,獅子舞、龍燈舞、高蹺、旱船、花棍、秧歌、趕毛驢……應有盡有,內容以戲曲為主。曲阜城周圍村村玩龍燈,每個村的龍燈都要到孔府中表演。孔府耍龍燈的地方在二門裡大堂前,平時不得入內的孔府,這時也准許外人入內看耍龍燈。耍龍燈時,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在一旁燃放焰火。

元宵節這天,一些地區廟會十分熱鬧。費縣玉皇廟會在元宵節這天舉行“送駕”儀式。送駕隊伍由八杆彩旗前導,繼而是鑼鼓隊,高蹺、旱船、獅子舞等尾隨其後。進了廟宇,焚香獻供,載歌載舞。最後將立春時做的“春公雞”紛紛撒下,興盡而歸。曲阜、鄒城、泗水交界處的尼山,是孔子誕生地,正月十五有夫子洞廟會(又有“聖廟會”、“夫子洞會”等名稱),會期三天,會場設在尼山孔廟門前,參加者多為年輕婦女與兒童,會中有賣玩具、小吃的攤販,有唱戲等文藝活動,趕會的人常多達數萬人。滕州的元宵節“打花”更是令人傾倒。人們用鐵杴端著鐵水,向樹林中揚撒,火樹銀花,飛珠濺玉,令人拍手叫絕。

一些偏遠農村,雖然沒有什麼燈會和廟會,但習慣開展一些很有趣味的活動。鄄城的姑娘們在元宵節這天製作花樹和花姑娘。她們先用棗枝和彩紙做成花樹,再用秫秸和彩紙做成花姑娘,然後把花姑娘掛到花樹上,最後把花樹插到糞堆上,意思是希望棉花取得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