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調研報告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十篇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1

資訊化時代的工商行政管理資訊化建設,基層工商所應該有何作為?滾滾潮流,不進則退。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十篇

一、基層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資訊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1、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對市場的調控決策,必須依賴對市場資訊精確、規範地瞭解和掌握,才能科學地制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作為政府主管市場的職能部門,責無旁貸地應承擔收集整理市場資訊,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這一神聖職責。基層工商所作為工商行政管理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處在市場監管執法第一線,是整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礎。從資訊渠道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說處在“源頭”的位置。由此可見,基層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資訊化建設中,意義和作用十分重大。

2、科學的決策,則要從上到下的貫徹實施。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承擔著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主要任務,基層工商所此時則是“總裝車間”的角色,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只有通過這裡才能得到體現。經濟學有一所謂的“木桶理論”,木桶盛水容量的多少並不取決構造木桶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恰恰相反。

二、基層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資訊化程序中的現狀

1、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基層工商所工作人員在知識更新,提高自身素質這一方面,還遠遠跟不上資訊化時代發展要求。

2、工商行政管理資訊化的過程必將是管理模式改革的過程,既然是改革,將牽動利益格局的改變。傳統的監管模式、思維的歷史慣性以及利益關係的牽制,其反作用力仍十分巨大。

3、歷史原因和地理環境造成的經濟落後、偏遠地區,嚴重的缺乏人才、缺乏經費、缺乏“優惠政策”。

4、缺乏資訊化建設的人文環境。資訊化不是簡單地為“計算機+網路+資料庫”,有人誤認為購買計算機、研製或推廣軟體和建資料庫是資訊化的全部內容。確實,資訊化離不開計算機、網路和資料庫,但是這些僅僅是資訊化基礎建設的一部分。更重要地是深刻理解資訊化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國民經濟的發展的重大意義,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運用方法、長遠目標及規章制度。

三、基層工商所資訊化建設與工商行政管理監管模式的改革

監管模式的改革,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援;反過來說,計算機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必須得到合理的運用,才能發揮其強大的功能。就目前的現狀而言,傳統的監管模式甚至不能適應這種技術要求。因此,基層工商所資訊化建設進展如何,直接關係到監管模式改革的程序。在這裡,我想通過一個具體案例,探討基層工商所資訊化建設與監管模式改革的相互關係。這是一個城區工商所,今年一月使用計算機管理,(僅僅是一個單機版的收費監控軟體)結合監管模式的改革,收到了如下的效果:(注①)

1、適應了轉變監管模式、實行市場巡查制的要求,解決了“輕管理、重收費”的矛盾;老實講,收費問題一直是壓在我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心頭的大石頭,收費工作佔據了工商行政管理監管工作的大量時間和工作人員的大量精力。使用監管應用軟體,結合實行監管模式的改革,就目前的執行狀況來看,可以說,成功地解決了這個矛盾。一是工商人員“上門收費”和經營戶“上門交費”有著本質的區別。經營戶到大廳交費,可以及時準確地瞭解法規政策所規定的交費義務,交費交的心服口服;二是力求做到定費的公平和準確,尤其著力於公平。“民不患寡,患之不勻”,避免定、收費的隨意性。採取外勤巡查核定,所長把關,集體決定,然後錄入計算機資料庫的制度,杜絕了收人情費,尤其是用收費權與經營戶做交易等腐敗現象的發生,堵塞人為造成規費流失的漏洞。“公生明,廉生威”,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群眾中的威望,樹立了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良好形象;三是市場巡查制的有效實施,全面瞭解掌握所轄範圍的動態,及時合理制訂對策,下大力氣掃除死角。四是加強監管力度,打擊非法經營活動,保護合法經營活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引水養魚”促進了市場的繁榮,則招來了更多的經營戶,增加了費源。如此下來,僅統計這個所在今年一至四月份的規費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增收了二十萬元,增長了四十八個百分點…尤其有意義的是,對外勤巡查人員不下任何收費任務指標,而是強調在監督、管理、服務上多下功夫,收到了“重管理”,管理上層次;“輕收費”,規費收入大幅增長的良好效果。

2、解決了內部分工不勻,所謂的“工種”好壞的問題。傳統的監管模式一般是根據“六管一打”的業務區分來安排設定人員分工,上級機關有多少科、股、室,工商所就設定對應的組、室和“專管員”,且不說因用工不合理造成的效率低下、人浮於事等問題,單就談完成上級下達的收費任務,工商所一般都要分解到各組,個別的甚至分解到個人所產生的弊端。如市管、個體有收費"陣地"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2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以今天這樣的深度和廣度,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隨之而來的資訊化浪潮又將人們推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資訊化時代。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對國際化的競爭,迫切地要求我們用高科技的手段改造現有的畜牧業,全面推進畜牧業資訊化是提高畜牧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在推進資訊化的過程中,要通過計算機網路及通訊技術,把畜牧資訊及時、準確地傳遞到使用者手中,實現畜牧生產、管理、畜產品營銷網路化,加速傳統畜牧業的改造和升級,大幅度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

什麼是畜牧資訊化

畜牧資訊化,是指為全面提高畜牧業經濟執行效率、畜牧業勞動生產率、畜牧企業競爭力,在畜牧生產、管理、經營各領域不斷推廣和應用電腦、通訊、網路等資訊科技和其他相關智慧技術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整個畜牧資訊化建設中,硬體(電腦、網路等裝置)是基礎,軟體(辦公軟體、各種應用軟體)是條件,資訊資源(資料、訊息的收集過程)則是重要的生產要素。

畜牧資訊化的現狀

我國目前畜牧資訊化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畜牧資訊資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給使用者的有效資源嚴重不足;畜牧資訊科技成果應用程度低,嚴重阻礙了畜牧業現代化的發展,這也正是當前實施畜牧業資訊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畜牧業網路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是,重複建設、小而散,而真正能為使用者提供有效資訊、訪問價值大的網站並不多。畜產品市場動盪不定,需求與供應之間,始終處於週期性的波動之中,經常出現“買難”、“賣難”的現象。

建立畜牧資訊資源資料庫,完善網路建設

資料庫是指在計算機儲存裝置上的資料集合,內容豐富、真實有效的資訊資源是畜牧業資訊科技的關鍵。根據不同使用者對資訊需求多樣化的實際,加強資訊採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個真實準確、及時有效的資訊資料庫。例如,美國建立了畜牧資訊資料庫系統,包括飼料、活畜和畜產品的價格、銷售、庫存、運輸和進出口等很多動態資訊,同時將資訊及時地向網路傳送,全國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學、企業、飼料廠等都可以隨時隨地檢視到這些資料,以進行市場預測和生產決策。轉變了政府職能,避免了生產的盲目性。

同時加速推進畜牧資訊網路工程的建設,加強標準和技術平臺的建設,建立統一的網路平臺,建立以各省畜牧資訊中心為樞紐,上聯農業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縣鄉的畜牧資訊網路體系,並使畜牧資訊網路與畜牧業龍頭企業、全國各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養殖大戶及畜牧業科研機構實現計算機聯網。

完善畜牧資訊網路建設,首先要加強畜牧資訊員隊伍的建設,開展畜牧資訊員培訓,拓寬資訊渠道,推廣資訊來源,搞好資訊採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靈活的畜牧資訊採集、整理、釋出隊伍;其次要不斷改進和完善網站中的欄目,增加一些對使用者具有指導意義的資訊欄目,例如“供求資訊”、“市場動態”等資訊;最後,要加大網站的宣傳、推廣、普及,農民養殖戶是畜牧資訊使用的主體,必須使他們學會在網上獲取資訊、分析資訊,使網站上的資訊真正用於生產實際中,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這也是建立網站的最終目的。

畜牧資訊化的發展趨勢

積極推進畜牧資訊化的發展,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採用資訊科技可使飼養戶瞭解市場資訊,產銷結合,使需求與供應之間保持平衡,避免出現“買難”、“賣難”的現象,同時也是政府轉變職能的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加強服務,必須採用計算機及網路技術,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引導生產,開拓市場,搞活流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只有依靠最先進的資訊網路技術手段改造現有的產業,才能使之適應國際經濟大環境,並融入其中參與競爭。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3

推廣多元化電子申報納稅是創新納稅服務方式,加快稅收資訊化建設,推進稅收徵管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xx年8月按照市局的統一部署,我局開始實施多元化電子電報納稅推廣工作。作為第二批多元化電子申報推廣單位,分局上下樹立大局意識,發揚“團結一心、努力拼搏,不怕艱辛、無私奉獻”的精神,克服推廣起步晚、基礎條件差的困難,積極向全區所有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納稅人推廣了以“網上申報和銀行扣繳稅款為主的多元化電子申報”納稅方式。截止xx年底,企業和個體戶電子申報戶數及電子劃繳稅款比率均達到98以上(個體 00),多元化電子申報納稅推廣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在全區基本上形成了“以電子資訊化為主導”的稅收徵管新格局。

主要成效

一是提高了辦稅效能。通過推廣多元化電子申報,揚資訊暢通之長,避交通不便之短,揚資訊無時限之長,避機關定時制之短,揚資訊平臺寬廣之長,避辦稅視窗狹小擁擠之短,提高了辦稅效率,方便了納稅人,加快了資訊化建設的步伐。二是節約了徵納成本。潘集區縱橫上百里,交通十分不便,加之納稅人分散在各個鄉鎮,無論納稅人到稅務機關辦稅,還是稅務人員到一線去徵稅,往返一趟都需要花十幾元、甚至上百元的交通費,實行多元化電子申報後,避免了勞途奔波,節約了人力、物力和財力。三是提高了稅收徵管質量。多元化電子申報推廣之前,全域性企業申報率只有90左右,個體戶申報率只有70左右;推廣成功後,現在企業和個體戶申報率每月基本上保持 00。四是提升了地稅形象。為納稅人免費開發、提供多元化電子申報軟體,免費發放宣傳材料,免費集中培訓,免費上門輔導,稅務機關、稅務人員“四免”全程式服務,切實從納稅人最急、最缺、最盼望的事做起,真正體現了地稅機關“務實、高效”為民服務辦實事的工作作風,用實際行動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受到了納稅人擁護和歡迎。

幾點體會

(一)轉變觀念,是推廣工作得以成功的首要環節。

思想觀念是基礎是先導。在推廣多元化電子申報中,潘集區分局在思想觀念上歷經了一個“排斥—基本認可—完全贊同”的轉變過程。坦白地說,推廣之初,首先,做為分局一把手的我,在思想上存在著分歧:一是固守成規,片面認為納稅人已經習慣上門集中申報納稅方式,無需多此一舉;二是畏難情緒,潘集區是一個農業區,全區總面積590多平方公里,下轄5鎮5鄉1個街道辦事處,納稅人經營規模偏小,稅源分散,資訊化水平滯後,推廣工作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行動上一度比較遲緩。但隨著多元化電子申報在其他分局的深入推廣,並取得良好成效,特別是全市徵管工作會議的召開後,我們在觀念上有了大轉變,深刻認識到稅收徵管工作正面臨一個新的歷史性跨越,推廣多元化電子申報納稅已勢在必行,作為農村分局更應增強緊迫感,及時適應和融入新的徵管改革大潮中,以創新為動力,推動和促進稅收事業的全面發展。

(二)領導重視,是推廣工作得以成功的關鍵所在。

多元化電子申報推廣工作期間,市局葉局長、分管領導顧局長多次深入潘集調研、協調、指導工作,現場解決許多工作難題,使我們進一步堅定了推廣的信心,增強了做好此項工作的責任感。為了紮實開展推廣工作,我局做到“三到位”:一是領導到位,班子成員齊上陣,分工協作,投身到推廣工作的每一環節;二是組織到位,成立了多元化電子申報推廣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協調組、宣傳輔導組和技術保障組;三是工作到位,建立“每天一通報,一週一會”制度,集體研究解決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推廣工作提供了領導和組織保證。

(三)落實責任,是推廣工作得以成功的前提條件。

為了保證推廣工作的順利進行,分局制定了多元化電子申報推廣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和步驟,細化組織、協調、宣傳、技術輔導、保障服務等工作職責。從領導到稅幹,從分局機關到基層,人人有責任,人人抓落實。同時,將推廣工作進度、質量與崗位責任制酬金掛鉤,加大監督考核,提高了全員參與的主動性,增強了工作的責任心,有效地推動了多元化電子申報推廣工作的穩步進行。

(四)因地制宜,是推廣工作得以成功的措施保障。

面對轄區內稅源結構分散,既無中行網點,又無交行網點等客觀存在的不利因素,我們抓住農村信用社,覆蓋全區這一有利條件,在全市,開創性地探索出一條“稅務、信用社、交行”三家攜手,共同為納稅人服務的推廣之路。由於戶數少,稅源小,信用社剛開始不太願意合作,在市局的大力協調幫助下,在分局的多方努力下,最終達成共識,為推廣工作創造了有得條件。鑑於,“三家攜手”存在“資訊不對稱”“跨行劃撥稅款”等技術難題,本著穩步推進的原則,首月,我們選擇了35戶分散在各個鄉鎮經營規模稍大的納稅戶進行試點,令人欣喜的是,在大量仔細的前期工作基礎上,首次試點全部成功,這也使我們推廣工作的信心倍增。在認真總結前期成功推廣經驗後,第二個月,我們一次性將符合條件企業、個體納稅戶全部推廣電子申報,再告成功。

(五)優質服務,是推廣工作得以成功的質量保證。

在多元化電子申報推廣工作中,我們牢固樹立“以納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事前,我們充分利用淮南日報潘集版、潘集廣播電臺、潘集有限電視臺“三大地方媒介”優勢,反覆刊登、播放宣傳材料、滾動字幕,向納稅人廣泛宣傳推廣多元化電子申報納稅的意義和優點,營造積極推廣應用的氛圍;事中,堅持集中培訓與個別上門輔導相結合,聯合有關部門“一條龍”為納稅人籤合同、辦CA證書;事後,通過“一二三”服務提醒推廣方式,提升了推廣質量,即:第一個月稅務人員逐戶上門指導網上申報,督促個體工商戶提前足額存款;第二個月申報期前電話逐戶指導、催繳;第三個月徵收期結束前5天,電話提醒未申報、繳款的納稅人,從而使納稅人更好地掌握了網上申報技術,形成提前申報繳款的良好習慣;另外,電子申報納稅正常執行後,我們繼續指定專人負責分析研究日常電子申報工作,及時為納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納稅服務,保證了電子申報成功率。

潘集區分局在多元化電子申報推廣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市局要求和與兄弟單位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我們將借鑑和學習兄弟單位經驗,積極探索創新,把稅收徵管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努力開創稅收徵管工作新局面。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4

幹部管理資訊化是幹部工作的基礎,十分重要。近年來,*縣委組織部堅持“科學定位、夯實基礎、服務中心”的工作思路,在幹部資訊庫建設上狠下功夫,既有效地推進了幹部資訊化建設的步伐,又促進了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創新發展。

一、夯實基礎,確保幹部資訊真實

1、高起點謀劃。部務會抓住上級關於組織系統幹部資訊化建設的契機,明確幹部資訊化建設的基本思想、總體目標,重點對科級幹部資訊庫建設進行了認真謀劃,確定按照省、市委組織部制定的標準要求,建設好集幹部任免、考核、獎懲、培訓於一體的科級幹部資訊庫。同時,投資3萬元添置了裝置。

2、嚴標準稽核。我們把幹部資訊稽核作為資訊庫建設的重中之重。對照幹部人事檔案,將幹部的三齡、兩歷、一職級即:年齡、黨齡、工齡;學歷、經歷;職級作為稽核重點,細化稽核內容,統一稽核標準,規範稽核程式,明確稽核責任,對稽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做到及時彙報、及時研究、及時處理,確保幹部資訊的真實可靠。

3、快速度錄入。通過明確資訊錄入的標準、要求和紀律,按照先培訓後上崗的辦法,對資訊錄入員實行資格准入,保證了幹部資訊錄入工作地順利進行,保障了幹部資訊錄入工作的圓滿完成。科級幹部資訊庫錄入了副科級以上單位103家,科級幹部1495人,基本實現了幹部資訊的統一管理。

二、規範管理,維護幹部資訊完整

1、日常維護規範。我們按照相關組室認定稽核,幹部資訊組統一管理維護的思路,切實加強對幹部資訊庫的維護管理。尤其是將幹部任前檔案稽核工作作為做好乾部資訊維護的基礎性工作來抓,並以幹部“三齡兩歷一職級”為稽核重點,保障了幹部資訊的全面、真實、準確。

2、資訊交流暢通。對全縣負有幹部監督職能的單位進行認真梳理,確定縣紀委、縣人民法院、縣人民檢察院、縣人事局、縣監察局、縣審計局、縣計生局等職能單位為幹部資訊交流成員單位,構建起跨部門的幹部資訊交流體系。

3、安全保密嚴格。我們按照保密工作的規定,建立了幹部資訊保安保密責任制,配備了幹部資訊庫專管員,充分利用加密認證、訪問控制等技術手段,定期做好乾部資訊系統的資料備份和檢測維護工作,並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科學合理地劃分了相關組室幹部資訊的檢視和使用許可權,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幹部資訊庫的安全與保密。

三、優化服務,利用幹部資訊快捷

1、幹部工作基礎有了新的變化。我們堅持把幹部資訊庫建設作為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基礎性環節來抓,在幹部資訊庫建立了35

歲以下正科級幹部、30歲以下的副科級幹部、婦少非科級幹部、20名25歲左右的黨政戰略年輕人才、50名80年後優秀人才等五個方面幹部資訊平臺。在近年縣直單位主職調整過程中,我們充分運用幹部資訊庫資訊,協助幹部組、部務會議查詢幹部資訊、提供《幹部基本情況表》136份,為選準人、用好人提供了全面、準確、真實、可靠的依據。

2、幹部選拔任用效率有了新的提高。我們堅持以提高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效率為目標,充分發揮幹部資訊庫的“自動化”效益。實現幹部個人基本資訊查閱自動化,《幹部任免名冊》生成自動化,《幹部任免審批表》填制列印自動化。為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提供了便捷、準確、全面的資料資料,提高了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效率。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5

本調研組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等調研方法,對農業資訊化的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並對該區農業資訊資源建設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概括總結,以期為該地區農業資訊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對策的同時,促進農業資訊化建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三農”問題尤為重要。黨在__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在__屆三中全會對此進行全面闡述: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優化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要走機械化、產業化、資訊化之路。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的時代,世界在資訊化,農業也在資訊化。因此,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黨的__大明確指出“資訊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並把大力推進資訊化作為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農業資訊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資訊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學術界關於農業資訊化雖然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農業資訊化的量化指標尚未確定,對於農業資訊化的涵義的認識還處在一個不斷髮展的時期。但普遍認為,農業資訊化是指資訊科學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資訊網路把農業生產、管理、農資及農產品市場等領域、環節緊密地連線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20xx)將農業資訊化定義為: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和資訊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資訊支援,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相關產業的總稱。

近年來,隨著農業資訊科技的發展,有關農業資訊化的新術語相繼出現,為農業資訊化增添了新的內容。主要包括:數字農業、資訊農業、精準農業、電腦農業、數字鴻溝等概念。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6

一、調研目的

學校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學校資訊化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而面對現代社會的需求,教育改革的深入,學校發展的要求。我校的資訊化需要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度。那路有在何方呢?為此我進行了這次調研活動。

二、調研內容及分析

接下來就學校資訊化的四個方面進行描述及分析。

(1)學校資訊化基礎設施建設

調研描述:

據不詳細統計,近5年來學校對資訊化設施裝置的投入上達到了近千萬元,生機比達到了10∶1,師機比達到了∶1,配置也基本上是主流配置;完成校園網路總體佈局,實現了三校區網路互通,百兆網際網路到學校目標;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計算機網路教室、多媒體投影教室、計算機資料及工作室、軟體製作室等資訊化教學設施建設。學校建立了1000餘個資訊點的校園網路和18個點的數字監控系統。有計算機693臺,伺服器12臺,計算機教室6間,多媒體投影教室164間,行動式投影機10臺,教學平臺軟體21個,計算機教室座位306個。學校每班安裝了多媒體教學終端,實現了校園廣播網、電視傳輸網、數字監控網、資訊寬頻網“四網”的班班通工程,有效服務教育教學。調研分析:

通過幾年的努力,學校的設施裝置基本能夠滿足日常教育教學,應該說我們學校的資訊化條件在全市中國小中處於領先地位。但是分析5年來資訊化的投入情況,近千餘萬元的投入95%以上是添置的資訊化設施裝置。只有很少數的錢用來支援或購買資訊化軟體和軟環境的建設。這就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軟硬體不配套、不協調,在追求裝置新,功能全,速度快的時,卻忽視了應用能力的提升。打個不形象的比喻,校園網中的硬體好比是路,軟體是車,而資源就是貨物。我們現在就像建好了一條高速公路,卻沒有幾輛車,或者趕著牛車在高速公路上蹣跚而行,我們的資訊化建設只是最基礎的硬體建設和簡單應用,只發揮了資訊化優勢的皮毛。

(2)學校管理、學習支援服務等方面的資訊化應用

調研描述:

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校園網,擁有了一個功能豐富的校園網站,網站集資訊釋出,資源共享,班級部落格互動等於一體。同時還搭築了一個以學校管理與辦公應用為主的校園管理網路系統。該系統承載了校區之間公文流轉、資訊交流、公示公告、資源共享、報表上傳等多種功能,實現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的資訊化。學校還在原有校園管理網路系統正常執行下,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要求,研究開發了“學校電教報修系統”、“教職工工資查詢系統”、“學生上機登記系統”等多個符合學校實際的網路管理系統。調研分析:

應該說學校在資訊化運用與建設上進行了一些有益、有效的探索,特別是在針對學校三個校區相對分散,管理相對困難。而開發的一系列優化管理的系統,切實提高了學校的行政管理效率。在學生學習方面,在校園網上開通了互通班級部落格,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但是也是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說我們的系統比較分散單一,功能還不夠強大,對學校管理、和學習支援服務面還不夠廣。利用層次不夠高。有這樣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學校的資訊化管理還有很大文章可做,有一次,我和朋友閒聊,談到企業的規範化管理時,他舉了他們單位的例子,他的單位是德國的外企,他說,他們的企業的裝置和資產都實行了資訊化管理,啟用的一套非常先進的管理系統。每一件進入企業東西都有它唯一的身份識別碼,裝置和資產的轉移和報廢,只要使用無線掃描槍掃描身份識別碼,這個裝置的所資訊都有顯示,還可以實現裝置和資產的現場操作和轉移登記等一系列操作步驟。聽了這個故事,聯想學校,我們可以利用資訊化優化管理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教務管理,學籍管理、資產管理、遠端教育遠端視訊等資訊化管理功能。

(3)學校資訊化教學資源建設

調研描述:

最近幾年,通過學校購買,教師製作,電教老師收集。目前我校建設適合教學的校本資源庫已初步建成,資源庫包含課件、音樂、視訊、圖片等綜合素材,還有課堂教學的錄影等,方便教師課件製作,和教育教學探討,現在資源庫已擁有各類資料2T之多。調研分析:

在資源建設和教學支援上,學校自己開發的基於資訊科技的資源數量和質量都或多或少受到學校人力、財力的限制,所以資源型別還不豐富,質量不高,對教學的融合的還不強。很多資源只是處在有的境況,很多都還處在“原材料”階段,而離高品質還有一定的距離。並且在教學支援中,很多資源存放還比較凌亂,沒有和教材建立相對應的資源體系,給教師的查詢和使用帶來一定困難。再加上受到了學校配套的教學環境和師資的影響,其利用率還不高,最終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效益。(4)教師資訊科技能力與資訊科技輔助教學

調研描述:

為了更好的瞭解一下老師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的情況,我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對東校區各個班級上課教師的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做了一個簡單統計。語數英老師使用率平均為55%,語文老師使用率更高。達到63%。其他學科老師使用率為31%。從使用的形式來看,語數英老師使用71%左右為配套光碟和磁帶。只有29%的教師使用的自制或網站下載修改的課件上課。其他學科教師使用的課件主要以演示介紹為主。調研分析:

教師是實現學校資訊化建設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實施者,管理者、教師的資訊化素養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決定這個學校的資訊化程序的快慢、發展是否合理順暢、效果效益是否明顯和突出的關鍵因素。從調研統計可以看出,學校教師的資訊素養和能力整體偏低,觀念落後,很多教師還把資訊科技運用僅僅放在了課堂的簡單輔助教學上,而忽視了課堂之外的運用和實踐。這也是資訊化輔助教學為什麼出現了不被人看好的,甚至有人覺得它還會影響教學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上面所提到的資源庫建設還不夠讓教師使用方便,也造成了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的質量。

總之,通過調研可以看出,目前學校資訊化建設已基本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在管理、教學、服務等方面的應用上,也取得了許多進步和成就,但還沒有達到充分利用的比例。因此,從發展階段來看,學校資訊化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是實現從無到有、注重硬體產品配備的資訊化投入期,且重點放在學校資訊化環境構建上。

三、調研建議

那我們站在現有的起點,今後學校資訊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在哪裡呢?或者說我們的資訊化建設該怎麼做呢。接下來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下想法。

(1)更新教師資訊科技觀念

飛速發展的資訊科技深刻地改變著現實生活。掌握資訊科技是適應時代的基本要求,可以說21世紀不掌握資訊科技,在某種意義上說,就等於文盲。資訊科技給人類傳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它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傳播媒體,而且給我們創造了更多、更豐富的傳播方式和途徑。但有專家就提出一個疑問,作為教育應該是引領時代發展的領路人,而我們的教育卻總是處於在被動地接受時代的發展呢?我個人覺得關鍵還是在於我們的教師的觀念,有人開玩笑說,教師和醫生是對資訊新技術最為排斥的群體。我覺得不無道理,像現在風靡全球的微博,有可能很多教師也許還停留在個人部落格的時代,還在為學會了QQ、部落格沾沾自喜。其實我們已經被時代丟棄了。我再舉個例子,大家知道現在的網際網路新的發展方向和熱點是什麼嗎?可能很多人都回答不出來,其實我也不知道。我上網瞭解了一下,現在最火的是物聯網技術,有可能這個技術在未來幾年要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們要通過各種手段和形式加大培訓的力度,明確教師必須掌握的資訊知識與技能,在大面積地普及資訊科技教育的同時,也要有重點地加強學科教師專業水平的訓練,利用各種教師培訓中心和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優勢,不斷提升教師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儘快地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2)轉變學校資金投入的重點和方向

目前,教育資訊化已進入應用轉型的關鍵時期。如果說,前幾年的資訊化是實現從無到有、注重資訊化對教育行業的覆蓋、注重硬體產品、配備的資訊化投入期;那麼,未來五年將是我們要實現質量(應用水平)的提升,逐步達到“用資訊科技整合、開發、共享利用資訊、學習資源,從而實現對外部資訊(市場)快速反應”目的的資訊化整合見效期。如果說在資訊化的投入期,硬體產品大行其道的話,那麼在資訊化的整合見效期,軟體和服務將以提升軟硬體應用效果的強大功能而使資訊化真正成為促進學校發展的發動機,所有下階段,我個人認為,學校在繼續做好資訊化基礎建設的同時,要把重點資金投入到軟體及軟環境建設上去,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3)改變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和資源建設的模式

如果教師將教育資訊化的建設停留在用媒體裝置代替教師講課,用多媒體課件代替教師寫板書,用電子文件代替印刷教材的初級階段,這必將使教育資訊化建設走向歧途,這也決不是教育資訊化建設的目的。因此,要在科學的教育觀指導下,將資訊科技的學習和應用與教育觀念更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資訊科技將有利於對教育體系、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全面改革,所以只有進一步探索資訊科技教育與課程的整合,從傳統的課件製作轉移到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應用資訊科技和學習資訊科技。教師還要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探索資訊科技的運用,把資訊科技與資訊資源作為學生的認知內容,而不是演示播放工具,要通過教學設計,運用教育資訊化的成果改革具體學科的教學過程。同時我們還有做好學校資源庫的整理和歸類工作,以全面提高課程資訊化水平為目標,提倡整合化開發,採用教育教學資源的定製開發和學校自主研製並重的開發模式,依據教材的對應性、教學的針對性、資源的開放性原則,結合課改要求,尋找課件資源開發的突破口,校際協同、區域合作,依託公司,有償開發,提高整體開發水平,加快開發進度,建設有較高利用價值、適合於教師進行簡易二次加工的教學資源庫,降低應用難度,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促進教育教學資源建設。

(4)藉助外力提高學校管理效率學校雖然建立了一些簡單實用的管理系統,對學校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遠遠還不能滿足於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可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但是學校自身開發受技術條件、專業人才因素的限制,很難在在新的技術上有較大地突破。所以,我認為很有必要和專業公司緊密合作,結合學校實際開發系列的平臺和軟體。畢竟教育資訊化變革需要有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技術理論背景、有技術問題解決能力的機構與組織,從外部衝擊,打破文化慣性,促進學校變革。要建立有效的溝通企業的機制,不僅是購買它們的產品,更重要的是購買它們的服務,通過管理諮詢和服務,藉助外力,實現組織的變革,只有實現了業務流程重組,實現了組織結構優化,教育資訊化才能煥發生機,產生效益。同時,在教育資訊化促進教學現代化、教育組織變革的過程中,與權威的專業化和產業化的教育服務機構合作,引進教育資訊化應用諮詢與指導服務,通過外力來促進學校的變化和教師、管理人員工作方式的改變、教學業務流程重組,減少自發進化與調整的時間、資金與精力的投入,從而整體提高效益,加速教育現代化的程序。

尾聲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學校資訊化管理方面,無論是在哪個環節上我們都應該在整體規化的前提下不斷地去想、不斷地去做,讓它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得到合理的應用。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7

進入世紀,社會經濟發展正對城建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城市功能提升與佈局調整同步推進,要求既有設施發揮最大效能;經濟體制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同步深化,要求行政管理更好地適應於發展和改革;國際化程度與人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要求城建領域的公共服務優化升級。同時,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人口、資源及各類要素的流動和集聚度明顯提高,要求形成快速反應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能力。總之,城建領域的工作內容深化、社會需求增長、可變因素增多、狀態變化加快、情況更趨複雜,要求城市建設和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嚴格執行城市規劃,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科學組織城市執行,有效保障城市供給,從容應對城市災害,以及全面加強對規劃、建設、管理、服務與防災等各個方面的統籌協調。

提高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是城建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現代化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準確,以系統、完整、動態的資料為依據;透明,以各個部門、環節以及主體與物件之間的資訊對稱為前提;現勢,以最小的時空差、最高的執行效率為特徵;整合,以各類管理、設施、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城市執行最佳效能為目標。這些基本要求,決定了城市管理必須更多地依託於現代化的、先進的技術手段。

資訊化的本質是:新技術的擴散過程,具有技術含量高、影響面廣、滲透性強、效益明顯和作用力持久等特徵,是城建領域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和基本依託。資訊化在城建領域的擴散與應用,有利於通過所掌握的資訊資源,帶動管理、設施、服務等實物資源的優化配置,將迫使城市管理進一步擺脫傳統的方式和手段,由定性向定量、封閉向透明、靜態向動態、區域性向整體轉變,在此基礎上,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流程再造和人的素質提高。因此,緊緊圍繞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的目標,制訂並實施建設系統資訊化規劃綱要,對於城建工作進一步適應新一輪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代化城市管理是一個不斷髮展、逐步完善的過程。《行動綱要》目標時限到**年,分三年、五年、八年三個階段實施,重點安排前三年行動計劃,銜接五年管理要求,達到八年管理目標。

一、發展歷程、現狀與方向

建設系統的資訊化側重於資訊科技的應用。世紀**年代,建設系統已開始應用計算機。經過40多年的應用實踐和技術發展,應用領域,從單一的結構分析,滲透到勘察、設計、施工等輔助生產、管理中,進而拓展到電子政務、行業管理、社會服務等公共領域;應用技術,從最初的科學計算,擴充套件到cad設計、自動控制、遙控遙信遙測、地理資訊系統、城市遙感、ic卡等諸多技術。

目前,建設系統資訊化的狀況為:一是基本具備實現電子政務的條件。全系統各部門都建立了面向社會公眾的政府的網站,架起了政府與社會市民資訊溝通的橋樑;絕大部分行政機關建立了機關區域網,基本形成政務資訊化的工作環境。二是大致形成面向城市管理的gis應用格局。自20世紀90年代gis技術在建設系統試用以來,技術日趨成熟,應用也由基礎資源建設逐步向資源整合、輔助決策支援等方面發展,基本形成地理資訊系統基礎資料平臺及相關標準。目前,全系統各職能部門利用gis技術研究、開發了一批面向城市管理的應用系統。三是初步開闢服務社會公眾的資訊化途徑。水、氣、公交、出租等行業,利用資訊科技建立了電話與網上受理的服務熱線,提高了公共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一卡通”覆蓋了本市公共交通領域,迄今髮卡650多萬張,日均使用250萬人次以上;智慧化小區建設開始推進,有100多個智慧化小區通過了設計評審,10多個即將建成。

根據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的總體要求,今後一個時期,建設系統的資訊化在發展方向上,必須實現“兩個重大轉變”:一是進一步突出重點,應用的領域由全面展開向重點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資訊化水平轉變;二是進一步提高層次,應用的方式由自成系統為主向資源整合、綜合整合和提高整體效能轉變。按照發展方向,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要做到“三個加強”:

(2)資源共享建設

完善十大基礎資源資料庫,強化管理資訊系統在建設系統各部門重要管理環節和內容上的應用,建成面向城市管理的資訊共享平臺,基本實現管理資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促進管理手段的根本性轉變。

(3)重點應用專案建設

建成**市道路交通訊息採集與釋出系統、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揮排程系統、城市管理服務的“一線通”系統、建設系統防災救災的應急處置系統、房地產市場的預警系統、城市環境狀況的動態監測系統、市容市貌的電子監察系統,並在城市管理中發揮實際效用。

3、八年主要任務

在前五年資訊化工作的基礎上,利用已建成的十大基礎資源資料庫和管理資訊系統,藉助城市管理資訊化應用的經驗,通過對資訊資源的分析、歸納,研究制定能掌握總體情況、分析預測發展趨勢的城市管理評價體系,建立為各級領導服務的輔助決策支援系統,基本實現城市管理評價的數字化。

到**年,建設系統的資訊化工作將實現城市管理物件的數字化、城市管理過程的數字化、城市管理評價的數字化,形成能夠摸清家底、掌握動態、找到規律、科學決策的“城市管理數字化”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明確資訊化工作的責任制

首先,明確各單位一把手是資訊化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一把手必須親自抓本系統資訊化工作的協調與推進,重點是負責發展戰略和規劃的審定及重大資訊化專案的決策。其次,明確各單位主管責任部門和具體責任人及相應的工作職責。主管責任部門要負責組織本系統資訊化工作的規劃,組織實施本系統重大的資訊化專案,組織開展人才的培訓和技術交流等工作;具體責任人主要是負責資訊化專案建設的參與和配合、實施程序的督促檢查及建成專案的執行維護。

(二)結合管理流程再造,建立資料的更新維護機制

根據資訊化工作的要求,同步進行管理體制、機制的變革和管理流程的再造,應使管理過程中產生或變化的資料,成為資訊化應用系統重要的資料“源頭”。處在各管理環節中的人員,應在管理過程的實際操作中完成對資料的更新維護,並把它納入日常管理的軌道。同時,應建立相應的制度,落實各部門和人員對資料進行更新維護的責任。建立穩定的資訊提供網路,形成資料動態維護的機制。

(三)落實資訊化經費保障

各職能部門對資訊化工作應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從區域性看,資訊化建設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從總體看,通過資訊化建設將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產出的效益遠大於對它的投入。因此,各單位須加大對資訊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應把資訊化建設視作硬體工程專案統籌落實資金。在安排年度科研專案的經費中,要擴大資訊化專案所佔的比例。另外也可設定資訊化專項資金,以保證資訊化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建立資訊化工作的考核制

根據各部門、各行業資訊化工作的具體情況,建立資訊化工作的考核制,把資訊化工作中的發展規劃、實施建設、功能作用、維護機制、經費保障、人才培養等內容列入考核的範疇中,用定期交流、檢查考核的辦法,對建設系統各部門的資訊化工作加以檢查、督促和指導,並把相關的情況定期進行通報。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8

一、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的主要進展及成效

1994年稅制改革和國稅機構組建以來,__省國稅系統步入大規模資訊化建設時期,推動了稅收管理的改革創新,現代資訊科技在稅收管理中的優勢日益顯現,取得了五個方面成效。一是帶來了稅收管理全方位變革。全省國稅系統建立了“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依託,集中徵收,重點稽查,強化管理”的稅收徵管模式,實現了由保姆式管理向專業化管理的轉變、由人管人向機器管人和機制管人的轉變、由粗放式管理向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轉變。二是促進了稅收執法不斷規範。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出口退稅稽核管理系統、綜合徵管系統、稅務稽查系統等的推廣應用,規範了各項業務流程和錄入操作,防止了執法標準不一、執法隨意性問題的發生,促進了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三是促進了稅收徵收率的提高。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的發展,為加強稅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四是促進了納稅服務不斷優化。建立統一電子辦稅服務平臺,全省有11.8萬戶增值稅納稅人通過該平臺申報繳稅。12366納稅服務熱線開通執行,__國稅網站發揮了宣傳稅法、政策諮詢、納稅輔導等功能。一窗式服務、一站式辦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納稅服務,納稅人普遍感到滿意,納稅遵從度相應提高。五是促進了部門形象整體提升。資訊化促進了稅收管理工作的程式化、規範化,提高了國稅機關內部行政管理效率。同時,提高了“兩權”監督能力,優化了部門形象。

二、當前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網路執行效率不高。由於現有的一些稅收管理資訊系統是多年來分開設計、分步建設的,軟體各自開發、功能各自為主、應用各自為政,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系統分散的問題,各系統相互分割,資訊資源分散,形成相對獨立的資訊孤島,降低了網路執行效率,與一體化總體目標不相適應。

二是資訊應用水平不高。一方面,各系統間資訊共享程度不夠高,資料採集的渠道不同、標準各異,導致資訊重複冗餘,降低了資料質量。另一方面,由於對海量資料進行巨集觀統計、分析、比對的增值利用工作做得不夠,造成了資訊資源浪費,資訊資源利用率較低,與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是業務與技術的協調機制不暢。有的應用系統與業務需求不相適應,對一些必要的業務需求不能及時提供技術支援,影響了徵管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也有一些稅收業務管理辦法、操作規程與相關係統的應用不匹配、不同步,直接影響到資訊化效能的發揮。

四是外部資訊利用程度不高。一方面,跨部門資訊共享工作有待突破,稅務系統的網路基本處於封閉狀態,與外部系統之間資訊溝通渠道不夠通暢,對外部資訊的佔有和利用程度較低,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納稅人涉稅資訊。另一方面,企業資訊化管理水平不高,給推行網上報稅、推廣應用稅控裝置等增加了難度,影響了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程序。

五是隊伍素質不高。隊伍的科技素質以及專業技術素質尚不能完全適應資訊化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缺乏既會資訊化技術、又懂稅收業務的複合型人才。同時,技術骨幹力量不足、技術隊伍的活力不夠等問題仍然存在。

三、推進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要正確把握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發展的趨勢。當前,在一體化的總體目標下,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有五種發展趨勢日益明顯,應認真把握。一是高程度集中的趨勢。隨著金稅工程三期全面啟動,綜合徵管軟體省級集中模式推廣到位後,將實現相關資料向總局集中,實現資料兩級處理。二是整合化發展的趨勢。隨著資源整合力度不斷加大,對資訊孤島進行整合和整合,資源的共享度越來越高,資料管理將由分散儲存、分別使用,向集中儲存、集中共享、集中處理方向發展。三是互動式共享的趨勢。隨著跨部門資訊共享工作加快推進,依託公共資訊網路,稅務系統將與相關部門實現資訊資源的互動式交換和共享,並與納稅人之間形成雙向流動的資訊流,更大程度地佔有和利用外部涉稅資訊。四是高效率應用的趨勢。如何有利於提高稅收徵收率、降低徵稅成本、更好地服務稅收工作,如何有利於節省納稅人辦稅費用、降低納稅成本、更好地服務納稅人,如何有利於基層便捷地使用資訊、減輕基層工作負荷、更好地服務基層,始終是加快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五是低風險執行的趨勢。隨著資訊的高度集中,風險也高度集中,如何有效應對網路風險、資訊保安、災難預案等問題,以保證網路正常執行是推進稅收管理資訊化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要以先進的理念支援稅收管理資訊化實踐。促進稅收管理資訊化,要有先進的理念作支撐。重點是要牢固樹立四種理念:一是責任重於泰山的責任理念。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工程,必須將其放在稅收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部署和落實,強化責任感,增強事業心,紮紮實實推進稅收管理資訊化發展。二是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稅收管理資訊化是一項科技含量高的工作,必須以嚴謹細緻、精益求精的作風,認真處理技術和業務上的問題,把各項工作做實、做細、做精。三是零過錯的質量管理理念。建立資料維護和管理的長效機制,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每一組資料,力求每一個環節不出紕漏、資料管理逐步接近零差錯。四是過程控制、持續改進的管理理念。對稅收管理各應用系統的執行實行全程控制,在過程中控制執行質量,促進管理層次和水平持續提升。

三要科學統籌稅收管理資訊化各要素協調發展。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遵循資訊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科學統籌各要素協調發展,保證系統的整體效能得到充分發揮。一是處理好業務與技術的關係,實現二者協調發展。資訊化技術服務於稅收業務工作,推動業務工作的變革和發展,必要的業務需求都要有相應的技術支援;業務的整合、流程的規範是資訊化技術發展的驅動力,只有實現業務資源與技術資源的協調發展,才能釋放出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的巨大潛能。二是處理好人管與機控的關係,實現二者相得益彰。在充分利用資訊化手段的同時,要注重發揮稅務幹部加強管理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運用行之有效的人工管理方法,實現人管與機控相結合,牢牢掌握稅收管理的主動權。三是處理好規範與效率的關係,實現兩者統籌兼顧。在稅收管理資訊化實踐中,規範是前提,效率是根本,兩者都不可偏廢,必須統籌兼顧。提高系統執行、資源利用的效率,必須建立在講程式、講質量、講長遠效益的基礎之上,而不能簡單地從時間上追求所謂的效率,隨意簡化程式,違規操作。同時,要克服和減少人為影響效率的問題。四是處理好機關與基層的關係,實現兩者聯動推進。上級機關要建立統一的技術基礎平臺和統一規範的業務流程,保證稅收管理資訊化自上而下、有條不紊地推進,特別是要注意各應用系統、各項業務流程及操作辦法之間的銜接和協調性,以便於基層操作。基層單位在工作標準和要求上要堅持統一性,尤其是要保證基礎資料的錄入真實準確、口徑一致;在工作方法上要講究靈活性,創造性地落實工作任務。

四要確定稅收管理資訊化發展的突破口。一是以省級資料集中為突破口,建立統一規範的省級應用整合平臺。推廣應用綜合徵管軟體v2.0版,20__年1月1日全省統一上線,實現全省國稅徵管業務資料省局集中處理,實現稅收徵管主體業務的網路化和集約化執行,實現所有的工作都上機、所有的介面都統一、所有的資訊都入網、所有的人員都會用,促進稅收徵管質量和效率提高。二是以網站建設為突破,建立電子辦稅服務平臺。按照省局集中、分級維護、規範統一、資訊共享的原則,以省級集中模式建設__國稅網站,實現省局網站與網際網路上辦稅事務應用系統、12366納稅服務系統的網路互通、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公開政務、宣傳稅法、受理辦稅、政策諮詢等服務功能。同時,建立稅收管理員應用平臺、稅收分析監控平臺、納稅評估管理平臺等,進一步提高稅源監控能力,提高納稅服務水平。三是以資源整合為突破,建立一體化執行機制。加強現有應用系統的整合,做好資料銜接和功能銜接,使不同系統之間優勢互補,提高資訊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基礎設施資源的整合,分級實施主幹網路的改造,統籌調配現有的硬體裝置;加強資料資源的整合,完善納稅人資訊資料一戶式儲存管理,做好納稅申報和企業財務報表等各類資訊的接收、儲存工作,實行動態管理。四是以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為突破,夯實資訊化發展基礎。將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理念應用於資訊化建設,重點規範執行維護管理,探索新的執行維護管理模式,建立各應用系統執行狀態監控和執行過程中問題的收集、登記、上報、處理、反饋的規定和辦法;規範網路安全管理,完善網路日常管理規範和網路應急預案,制定網路、資訊保安管理和外部聯網規範。規範基礎資料管理,制定全省統一的資料管理辦法,統一資料指標口徑和採集標準,規範資料採集、傳輸、儲存和維護,提高資料質量。規範應用開發管理,避免重複開發,造成資源浪費。五是以強化培訓為突破,為資訊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援。開展多層次的培訓,提升各級領導駕馭資訊化實踐的能力,提升專業技術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基層業務骨幹應用能力。充實省級技術隊,發揮技術隊的人力資源優勢,滿足資料集中的需要。六是以專案推進為突破,確保實現資訊化發展目標。引進專案管理方法,在網路改造、軟體開發、資料清理、資料遷移、技術培訓等方面探索推行專案管理。對每一個專案都落實到相關部門,明確責任單位,建立專案責任制,對各個專案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分階段進行檢查督導,督促各個專案的落實。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9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曾指出“農村資訊化不僅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滿足農民獲得、交換資訊的需求。除了農村通訊實現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資訊化建設也必須得到重視”。“村通”的目的是要促進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資訊化恰恰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針對**區所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研,並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路現狀

**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根據實地調研,目前行動通訊和固定電話業務已經全部覆蓋;寬頻網際網路業務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寬頻到戶;無線數字電視實現村村通。另外,xx區的十個村屯現已經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業務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實現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農村資訊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頻網際網路業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網際網路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端共享方面,由於資金問題,均沒有實現。

(三)所有的村均沒有建立資訊服務站,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資訊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負責農村資訊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引導。致使絕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農村資訊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資訊化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農民對農業資訊資源的利用狀況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資訊網路推進鄉村後,入戶遇到了障礙,農業資訊得不到廣大農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民的資訊意識淡薄。農民的資訊

意識呈現出一定封閉性,主要表現為對資訊情報反應遲鈍、缺乏應用資訊的積極性、敏感性。因而對資訊科技需求慾望低。這種現狀,使農村仍然存在著資訊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脫節,一些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出現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資訊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這一點必須形成共識。

(二)農村資訊服務水平較低。農民自身滿足其資訊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農村專業資訊科技人才匱乏。實現資訊化,人才是關鍵。由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資訊科技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質資訊科技人才更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資訊服務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農村資訊服務推廣離不開政府統籌協調,才能使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地將涉農資訊有效落地,才能通過資訊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擴大銷售渠道、提高農戶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資訊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由於財政困難,資訊化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資訊化建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前期的資訊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加快農村資訊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通過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路資訊在農民心中會成為一種依賴,成為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資訊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增強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將會明顯提高。

(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資訊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譬如xx省xx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為主,過去沒有網路,胡蘿蔔找不到銷路,只好喂牛。自從有了網路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通過網路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達到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戶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

卜的大量生產,又帶動村裡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先後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說:“滑鼠和鍵盤已經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端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端視訊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極大方便了社會就醫途徑。另外,農民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瞭解各種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資訊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端教育。通過有效建設遠端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北京101遠端教育網,通過網際網路,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增強資訊意識,加強組織領導。開展農村資訊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大幹部群眾的資訊意識,提高對農村資訊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資訊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農村資訊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專案,必須依靠資金支援。一是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資訊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資訊化建設職能部門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扶持農村資訊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向上爭取專項資金。通過資訊化手段幫扶農村脫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對資訊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建立完善的農村資訊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內容建設比網路建設更為重要,而這項工程通訊運營商是無法獨自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援”。宋教授建議“在通訊運營商搭建了資訊溝通的平臺後,各級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單位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資訊化問題上形成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資訊等。同時,政府應該給予實施內容交流平臺建設的單位一定的支援,如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援”。我區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資訊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建立資訊服務站,聘用專兼職資訊員。作好資訊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資訊對農

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推動農民對網路資訊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資訊收集、加工、釋出、服務於一體的農村資訊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資訊進村入戶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資訊內容的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資訊服務惠及廣大農民。

(四)加強資訊員隊伍建設,為加快推進農村資訊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資訊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採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力度。一是對資訊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積極探索合適的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戶、流通大戶、有文化的農民學習資訊網路知識,通過組建農民資訊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形式,開展“網路聯鄉村,資訊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利用資訊實現增收;三是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資訊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10

本調研組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等調研方法,對農業資訊化的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並對該區農業資訊資源建設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概括總結,以期為該地區農業資訊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對策的同時,促進農業資訊化建設。

一、農業資訊化的重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三農” 問題尤為重要。黨在xx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在xx屆三中全會對此進行全面闡述: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優化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要走機械化、產業化、資訊化之路。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的時代,世界在資訊化,農業也在資訊化。因此,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黨的xx大明確指出“資訊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並把大力推進資訊化作為本世紀頭20xx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農業資訊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資訊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學術界關於農業資訊化雖然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農業資訊化的量化指標尚未確定,對於農業資訊化的涵義的認識還處在一個不斷髮展的時期。但普遍認為,農業資訊化是指資訊科學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資訊網路把農業生產、管理、農資及農產品市場等領域、環節緊密地連線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20xx)將農業資訊化定義為: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和資訊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資訊支援,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相關產業的總稱。

雖然目前還不能就農業資訊化的概念達成共識,但是筆者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發現,農業資訊化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幾點:(1)資訊和知識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資訊和技術諮詢服務業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2)農業資訊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資訊科技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3)農業資訊化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五個領域:農民生活消費資訊化,農業基礎設施資訊化,農業科學技術資訊化,農業經營管理資訊化,農業資源環境資訊化。”

近年來,隨著農業資訊科技的發展,有關農業資訊化的新術語相繼出現,為農業資訊化增添了新的內容。主要包括:數字農業、資訊農業、精準農業、電腦農業、數字鴻溝等概念。

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農業資訊化建設必須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須緊貼“三農”實際,加強資訊體系建設,強化資訊為農服務,必須堅持邊建設、邊應用、邊服務,紮實有序地推進農業資訊化建設。

xx市xx鎮是歷史悠久、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經濟繁榮的千年古鎮,具有1520xx年的縣級建制史。該鎮農業、工業發展並駕齊驅,農業以水稻、蠶桑、甘蔗、蔬菜、水果為主,工業以水電、製衣、甘蔗化工、秸專案、等為主。已初步形成了蠶桑、豐產林、筍竹、甘蔗等農業產業基地。自古至今都是xx市西、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歷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先有”之說。

對於這樣一個千年古鎮,我們此次調研就是要對xx市xx鎮的農業資訊化發展現狀展開調研,具體調研當地網路鋪設情況,電腦普及情況,“資訊大篷車”、“資訊直通車”開展情況,村民資訊化意識,村民利用網路資訊等情況,並做出我們的反饋和建議,以我們的實際行動服務農業資訊化。

(1)調研物件:廣東省資訊產業廳、xx市科技局、xx鎮政府農藥店,

菜市場,電腦城,一中周邊農村的養殖戶、種植戶(蠶桑基地,沙糖桔園等)以及散戶。

(2)調研方法:本次調研主要採用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這兩種調研方法。本次問卷回收100份,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為96%,問卷編制了13道題,其中單選8道,多選5道。資料採用電腦軟體EXCEL處理。訪談人數 7人 ,採用筆記及錄音的方式記錄訪談的內容。

(3)調研內容:本次調研根據農業資訊化開展的步驟,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調研:

A.硬體設施:調查當地網路鋪設情況,電腦普及情況,有線電視普及情況;B.服務平臺:瞭解“資訊大篷車”、“資訊直通車”、手機簡訊服務開展情況;C.村民資訊化意識:調研村民資訊化意識,村民利用網路資訊的情況。

圖1 村莊網路鋪設情況

在訪談中筆者得知,xx市對xx鎮有硬體設施的資金投入,但鑑於當地地區實際情況,出現兩種局面:鎮區硬體設施建設較為完善,農村則將資金應用到解決村民的生活問題上,無法投入資金進行良好的硬體基礎設施建設。

圖1的資料是從被調查者中得出的資料,從中可以看出xx鎮大部分的村莊是沒有鋪設網路的。而從某村的支書口中得知,他們村的網路也是剛剛建好的。

圖2 村民電腦配置情況

從圖2可以看出,目前該鎮只有27%的村民家配置了電腦,而大部分的村民家目前還沒有電腦,由此看出,該鎮的電腦普及率不高。

圖3 村民使用電腦的情況

從圖3得出,在擁有電腦的村民家庭中,電腦的主要使用者是他們的子女,村民本身使用電腦的頻率比較低,其原因是農民不懂相關的電腦操作技術。而雖然有部分農民懂得使用電腦,但是主要用來娛樂或是看新聞,只有10%的農戶會用於獲取農業資訊,由此可知,農民的農業資訊化意識還比較低。筆者從訪談中得知,有些村民家有電視也很少關注農業資訊,更何況是沒有電腦呢。

圖4 村民有無聽過“資訊大篷車”服務平臺

從圖4得出,絕大部分的農民從來沒有了解過資訊大篷車,由此說明雖然資訊大篷車深入農村開展活動,但是宣傳力度還不夠。也可能是,村民忙於自身的農活,並沒有這種意識去了解這方面的資訊,也不知道了解多一點資訊對他們的農業生產會有好處。雖然有部分的村民聽過“資訊大篷車”,但是也只是聽過而已,在後面問到“資訊大篷車”來過幾次時,沒有人答得上來。而對於“資訊大篷車”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務,在所被調查者中,甚少人知道。

圖5 村民有無聽過“資訊直通車”服務平臺

圖5顯示,85.40%的農民並沒有聽過“資訊直通車”服務平臺,由此可見,“資訊直通車”服務平臺的宣傳力度不夠,並沒有在農民群體中形成效應。

圖6 “資訊直通車”提供的服務

圖6顯示,資訊直通車在提供服務的內容方面主要是有關的農業科技資訊,在提供產品銷售途徑等方面略顯不夠。採訪中,筆者瞭解到,xx鎮有相當一部分農民不瞭解電腦最基本的操作,例如:開關電腦。這方面也是與xx鎮村民電腦的擁有量有關。

圖7 村民獲取農業資訊的渠道

從圖7可以看出,村民獲取農業資訊的渠道很多。其中有線電視所佔比例最高,有21.70%,鄉親們互相傳達這種途徑佔15%,圖書報刊雜誌佔11.7%,別人示範佔13.3%。村政府宣傳佔8.3%,而選項其他佔了15%,從問卷中瞭解到主要是農科站、技術站。以上這些是比較傳統取得農業資訊的渠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通訊用到了農業資訊方面,從圖中得知,這種途徑也佔到了14.7%,從中反映出了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此外,圖中顯示沒有獲取資訊途徑的村民還有存在,佔0.3%。從採訪中,筆者得知的確有些村民是資訊封鎖型的,對外界不聞不問,只管自己的農活,問及他原因,他則說外面的世界太亂了。

而有些村民選擇跟公司合作的,其主要資訊來源是公司,他們只負責養,價格技術方面的資訊主要靠公司傳達。

圖8 鎮上有無農業資訊培訓中心

圖8顯示村民對鎮上的農業資訊培訓中心不瞭解,73%的被調查者中不知道有農業資訊培訓中心這回事,由此可知,村民對這方面的意識比較淡薄。筆者從訪談某村的一位村支書中得知,政府每年都有技術培訓的,村委或居委向農民宣傳什麼時候有培訓活動,一年都有十次八次。但是參加的人比較少,村民沒什麼興趣去聽,即使是給他們發補助,他們也不願意去聽。支書還說,村民不想參加的原因是村民沒什麼文化,學不進去,現場指導會比較好點。村民對農業資訊方面的意識還是很不足的,而這種不足的原因又是根本性的,看來,普及義務教育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是很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