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調研報告

如何改善農村黨群關係

如何改善農村幹群關係

如何改善農村黨群關係

趙巨家

密切聯絡群眾,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正確分析和把握當前農村黨群幹群關係的現狀,研究探討新形勢下密切農村幹群關係的規律和方法,對於落實“xxxx”重要思想,促進農村穩定、經濟發展,加強兩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一、當前農村黨群矛盾的現狀及成因:

改革開放以來,各級黨政組織積極抓好農村經濟建設,大力改進農村的落後面貌,絕大多數人民群眾對黨是有感情的,擁護黨的領導,黨群幹群關係的主流是好的。但是,由於政府對農業保護和扶持的力度不夠,加上少數幹部脫離群眾,工作方法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的發展和穩定,因而產生了一些矛盾,這些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民增收緩慢與負擔加重導致幹部關係緊張

改革開放多年來,在一些鄉村,由於農民生產思想仍很保守,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農村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路不夠健全,導致農民增收緩慢。與此同時不少地方在教育、道路、農民建房等方面的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致使一些農民對完成上級分配的任務不積極、不支援,基層幹部只得三番五次上門催討,有時不得不採取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導致黨群關係緊張。

(二)少數農村黨組織軟弱渙散,不能為農民致富提供保障,導致黨群關係淡化

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由於包產到戶,原有的集體經濟被化整為零,在生產的各個環節,農民單打獨鬥,各自為戰;資金單薄,資訊不靈,跟不上市場需求。由於一些村集體經濟薄弱等原因,不能在諸如買難賣難、基礎設施建設等這些非一家一戶所能解決的問題給予幫助,使黨在群眾中的影響減弱,黨群關係淡化。

(三)基層幹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風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

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造成一些鄉鎮幹部“身在鄉鎮不戀鄉”。有些幹部在工作上脫離群眾,“走讀現象”突出,工作熱情不高;有些幹部在想問題,辦事情時不尊重客觀實際,盲目上專案,要速度,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損害農民利益,加重農民負擔;有的作風上飄浮不定,迴避困難和矛盾;有的違反統計法規,虛報數字,搞“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凡此種種,為廣大群眾深惡痛絕。

(四)少數群眾的落後思想意識危害幹群關係

隨著農村多種經濟的發展、利益關係的調整和經營形式的多樣化,有些鄉、村只追求經濟發展,忽視群眾思想教育。有的村幾年沒有召開過群眾大會,廣播無聲,黑板無字,報欄無報。也有些農民認為“包產到了戶,人人自作主,只要能掙錢,不必看支部”。有些農民只求索取,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片面理解黨在農村的政策。賭博、宗族主義、封建迷信有所抬頭,有些農民寧可捐款建寺廟、修祠堂,不願為村公益事業出一分錢。這對深化改革,保持農村穩定已經或正在帶來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黨群關係也受到影響。

(五)計劃生育政策的強勢推進,在部分地區惡化幹群關係

由於我國人口急速增長,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本來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國策,但由於中國幾千年“傳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和“多子多富”觀念難以改變,致使計劃生育政策在一些農村的推進非常困難,少數農民軟硬反抗,引發衝突,加劇了幹群關係的惡化。

二、改善黨群關係的對策思考

通過近年來的一系列有效的工作,使我們深切地感受,農村黨群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矛盾的起因具有多元性的特點,因此必須採取相應的配套措施去化解.

(一)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從根本上維護農民的利益。

幹群矛盾的解決,必需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只要把農村經濟搞上去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才能完全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幹群矛盾就易於解決。一是必須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對農村體制的改革。二是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努力尋求集體經濟增長點。三是積極引導群眾探索發展經濟的新路子。

(二)弘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

艱苦奮鬥,是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絡的優良傳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需要我們的黨員幹部以實際行動與人民群眾一道同甘共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眾的擁護,保持黨同人民的密切聯絡。幹群關係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是幹部,群眾對幹部的許多意見,往往是幹部沒有率先帶頭或沒有深入工作引起的。為此,首先要加強農村黨員幹部的思想理論教育和管理,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村幹部隊伍。其次,要通過有效載體增進農村黨群“魚水”之情。三要切實解決群眾共同關心的熱難點問題,給群眾最滿意的答覆。

(三)加強農村制度建設,走依法治村道路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實行依法治村。首先要建立健全農村各項制度。當前,要以深入貫徹實施《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契機,認真執行農村黨支部的六項基本制度,建立健全村民委員會的民主選舉制度,以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為主要形式的民主議事制度,以村務公開、離任審計、民主評議和村民委員會定期報告工作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制度。其次要抓好制度的落實。制度在執行過程中,要防止走過場,搞形式,要在抓落實上下功夫。總之,要從制度的健全和落實來實現農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疏通農民群眾當家作主、參與決策和管理的渠道,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加強群眾與幹部的溝通。

(四)倡導深入基層,改變機關工作作風

鄉鎮機關承擔著直接領導農村工作的重任,與農民群眾關係極為密切,其作風好壞有著直接影響,反映在群眾眼裡就是黨的形象。一要理順鄉鎮幹部管理體制,激發幹部工作熱情。二要掌握民主決策和思想教育工作方法。三要繼續以多種活動為載體,為民辦實事辦好事。

(五)積極引導農民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

通過開展各種有益的精神文明建立活動,教育引導農民群眾愛黨、愛國、愛集體,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關係,增強民主與法制意識,加深廣大農民群眾對黨的基本方針政策和現行政策的理解,引導他們更新觀念解放思想,要把建立活動的目標

、任務與農民切身利益結合起來,通過開展建立活動,提高農民思想政治素質,夯實工作基礎。同時也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這也是化解幹群關係緊張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對群眾的首創精神,要從積極和讚許的態度上去發現其中的合理成份,將他們創造的新鮮經驗概括起來,加以推廣。

“崇高的動機,就是為人民謀利益”。作為“從群眾中來”的共產黨員,只有時時“回到群眾中去”,深入群眾、紮根群眾,艱苦奮鬥,勤政為民,才能無愧於黨的事業,無愧於黨的宗旨。實踐證明,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群眾就會與黨同心,為黨分憂,黨群關係親如魚水,黨的根也將永遠紮在人民心中。

標籤:黨群關係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