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調查報告

民俗調查報告3篇

本文目錄民俗調查報告寒假傳統民風民俗調查報告關於春節民俗調查報告

xxx鎮位於xxx縣的xxx邊陲,西與xxx省xxx縣相接,南與xxxxxx縣相鄰,是兩省三縣的交界處,距縣城80多公里。轄有10個行政村,217個村民組,約2.2萬人口。

民俗調查報告3篇

這裡風景優美,景色迷人,民風樸實,群眾熱情好客,實屬休閒度假之福地。轄區內有xxx山是xxx省著名旅遊景點,為中國佛教二祖禪師所創,是其練法之地,上有“二祖禪剎”(又名“雲中石屋”)、“太白書堂”、“南崖瀑布”、“洗馬春池”、“赤壁丹砂”“銀河夜月”、“烏牛古石”、“銀河夜月”、“北嶺松風”八景十分聞名。這裡曾經也是xxx著名的革命老區,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國內革命時期,群眾的革命熱情都非常高昂,游擊隊活動都曾十分活躍,狠狠的打擊日偽寇和國民黨反動派,為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巨大的人民力量。

xxx鎮位於大別山腹地,屬於農村山區,以前交通閉塞,道路險窄,人們以種田地為生,生活比較貧困。現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到了這裡,在黨和政府的支援和關心下,這裡的境況也得到了大力改善,路變得更寬了,與外面的的交往也多了。人們不僅靠種莊稼,也學會了種茶葉、植板栗、大棚蔬菜,並且漸成規模。許多剩餘勞動力在外地務工帶回了不少技術和資金,在家鄉辦起了企業,人們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來。

這裡歷史悠久,地方風俗習慣甚多,民間文藝活動也十分頻繁,筆者近日就本地的民俗文化進行了一些採訪調查,現就所見所聞進行一些總結和闡述。

一、鄉風民俗

民俗,顧名思義,民間的習俗。鄉村的人民比較樂意保留傳統,他們把先人們創造的各種有意義的活動都繼承下來,甚至還有美麗的傳說。

1.佛祖豆粑是我鎮傳統營養食品,也是農家最便捷的飯食之一。現在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地方特產,是人們饋贈親友的禮品,或招待賓客的佳餚。每年秋冬農閒時,農婦會選擇優質稻米,配綠豆、黃豆、豌豆、花生、小麥等多種雜糧,採集松針作烘乾原料,烘烤、切絲、晾晒,經精細加工而成。人們一邊感受豐收的喜悅,一邊體驗著親友相聚的歡樂。製成的豆粑品鮮味美,還便於運輸和儲存。然而豆粑的歷史可追溯到禪宗鼻祖慧可大師。相傳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初居xxx山開闢道場,立意改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現象,尋求補充眾僧身體必需的營養品。佛祖把五穀雜糧配南方稻米,精心加工成為xxx山眾僧的主要食品,於是豆粑流傳至今。

2.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一天,全國上下,家家團聚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過一個團圓年。小孩開心地圍著家長要壓歲錢,從不顧慮父母是否同意他們這樣做,只是隨自己的心情行事。這一天,他們總是很有收穫。在團圓飯以後,成年人大都不睡覺,要過了午夜12 :00會有人去休息。樸實的農民把這稱為守歲,滿滿的守完了今年的,明年才會有好的開始。對於春節,農村裡總會有很多規則和禮節——春節之前,家裡的一切事物必須清理好,要除舊迎新;打掃房間時一定要向屋內掃垃圾,不然會掃除財氣;七年級上午,不可以叫醒任何人,打攪別人的美夢,以免趕走他人的瑞氣;七年級整日不可向他人討要東西或錢物,若不然,則會使他人漏財,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村裡的人總會在除夕以前還請力所能及的債務。或許你會認為他們是有些“迷信”的,但其實那只是人們對於新一年的美好期望。只有在春假期間,忙碌的農民才會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鬆;他們才會放下彼此之間的成見,和平地過活;貪睡的人才能夠真正地睡飽。對於農民來說,春節是幸福的,春節是美麗的—嚴冬一過,春天就要到來,萬物復甦,又可以種植莊稼了。他們興高采烈地燃放鞭炮,舞起龍燈、魚燈,到寺廟裡燒柱香、抽支籤,他們真的愉悅了。

3.元宵戲燈。戲燈是一種集體活動,全村人籌錢來請人扎燈。燈的種類有很多,如:龍、刀斧手、竹馬、花籃、花燈。龍只有一條,兩個刀斧手,五匹竹馬,花籃兩隻,花燈是越多越好。再就是人物,人物是最繁雜的,一共要扎壹佰零八位,主要人物是聞太師、姜子牙、包青天等一大批為國為民的忠臣義士;再就是神仙,如:送子觀音、文曲星、七仙女、唐僧師徒等一批神話人物。到了戲燈的那天傍晚,馱燈的人們排好隊,按照順序出門。首先走在前面的是舉著兩排“肅靜”、“迴避”的牌子,接著是兩排刀斧手,再後面就是聞太師、姜子牙……這中間按照一定的順序排下去,最後的是觀音撒淨。緊跟在人物後面是舞龍的、耍獅子的、騎竹馬的、挑花籃的,夾雜在他們中間的是鼓手和鑼手。戲燈的時候,陣陣的鑼鼓聲吸引來一大批觀眾。人們跟著燈跑。戲燈的到每一戶,那戶人家就要放禮炮迎接,還要擺貢品貢品的種類很多,如紅棗、花生、蛋、菸酒等。接燈之前,要檢查燈是不是亮著的,如果是熄滅的,就不讓進,那樣會不吉利。戲燈的在你家轉了一圈後,你要給糕點、茶食、紅包等,以圖個吉利。獅子進門時把口張得大大的,出門時把口緊閉,這樣就吸走了你家的晦氣,新的一年就會變得更好。戲燈雖然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主要是為了增添春節的喜慶氣氛,同時也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就是風調雨順、歲歲平安、六畜興旺、萬事如意。

4.八月十五中秋節時,老奶奶會將月餅做的大大的,然後在裡面填滿好吃的核桃仁,蜂密,花生米等,形成獨具新特色的大花月餅。出嫁的女兒會在這一天帶著兒女和丈夫去孃家送中秋禮,一塊肉加上月餅或是什麼東西的,禮品雖不一樣,但心情都一樣高興。一家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其氛圍不是我等所能用筆描繪出來的。

5.俗話說,男人當婚,女大當嫁。20幾歲的姑娘小夥當然不能呆在家裡,等待愛情的悄然而至。他們會錯過每一個熱鬧的聚會嗎?當然不會啊!男孩女孩在廟會和秧歌會上彼此吸引的事兒還真不少。他們一但瞅對了男方會請一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去的時候人們一般帶一盒點心算作見面禮,媒人和女方家談好後,男方和女方就可以正式戀愛,慢慢接觸了。如果男女方在彼此的瞭解後,認為對方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時,會提出訂婚的請求,當然提出的對方肯定是男方,這樣他們就已經邁出了進入婚姻的第一步了。男方會在訂婚時大擺酒席的時候,託媒人給女方家送去彩禮,真正到婚期一到,男方會託媒人再去送彩禮,女方家也會為女兒送一些出嫁品。新娘子出嫁一般在中午12點離開自家去婆家,當地也有哭嫁這一習俗,新娘子會由一個特定屬相的男性親戚背出家門直到從車離去,新娘會哭著與家中的親人一一告別,結婚酒席三天後,女方會帶著男方回孃家探望家中的父母。第四天孃家的親人朋友會帶著祝福和希望去男方家看望女方。

6.紅白喜事,有紅即有白,喪事一般辦的有聲有色,算是生的人對已熟者的一種緬懷和紀念。花圈,紙花,紙馬,庭院等喪葬用品是必不可少的。死者在死後三天才可以下葬,一是死者家屬有足夠的時間購置喪葬用品,二是讓死者的靈魂可以在家多停留幾日與親人的夢裡相遇,死後三天,即不葬之昌,親人們著白衣,戴白帽,排成三列縱隊跟隨著棺木之後,或哭泣或沉墨。家屬在親人逝世三年之內不能貼對聯等,並在親人逝世十年後置辦酒席,宴請賓客以懷念逝者。

本地的鄉風民俗還有很多,舉不勝舉,如果你來過這裡你一定有所體驗。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必將在以後的歲月裡大放光彩,照耀古今。

二、民間文化

隨著經濟轉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文化站室建設退步明顯。近年來,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自覺意識增強,一改過去的單純求樂意識,科普、法律宣傳、讀書看報也融進了文化站室建設中去。新修建的文化站室趨於多功能化,儘可能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鎮還把電影院改進為集放映、演出、集會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中心。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戰績斐然,普及率達到100%,絕大多數農民都可以在電視上接受資訊、新知識,觀看電視節目成為農民最普遍、最有效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各村文體活動室建有圖書室。鎮文化市場建設也有新的起色,除以往的檯球廳、電子遊戲廳、練歌廳繼續紅火,近年又興起了網咖,農村集鎮與城市一樣共同進入網路時代。

總體上講本地農村文化活動比較活躍,農民文化生活有所提高表現在:一是農村文化活動得到普及。鎮每年都斥資開展大型文體活動,如慶國慶晚會、全鎮籃球比賽等。由於從農民自身的願望出發,活動質量也有提高。二是農民文化生活有所改善。據調查,農民已習慣於把腰包裡的錢投入到文化生活中去,不再排斥對“玩樂”的支出,可見農民渴望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如今在農村,自資聘請健身操教師、農作物專家、科技資訊部門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邀請藝術團演出,電影隊放映更是常見。農民自發舉辦活動佔了農村文化活動很大的比重。打麻將、撲克、下棋、打乒乓球等傳統活動繼續顯示很強的生命力。三是農村文化活動為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成效顯著。鎮文化部門通過陣地宣傳、圖片展覽、文藝宣傳等形式向農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使廣大農民振奮了精神,堅持了信心。活動的實效性讓農民真正受益,也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上了一個臺階。

總之,本地的民俗甚多,文化建設雖存在一些不足,但成績顯著。但我相信,今後在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這些民俗文化必將得到發揚光大,造福後代。

寒假傳統民風民俗調查報告民俗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湖州,一個環太湖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大凡江南有水的地方,因了水的氤氳和水的靈動,城市都會帶有些許的陰柔和細膩,也正是城市的這種波動的陰柔和細膩,隱隱地融入併成就了這些城市的女人性格。而唯獨湖州,由於太湖的浩淼,因此,這座城市的性格似乎在溫柔的同時又多了幾分豪爽和睿智。

由於從小就在這座城市長大,一直沒有離開過,常常感受著迂迴的溫潤空氣和從太湖裡吹來的清風,使得對湖州的多情感受,還是在很小的時候。記得那時有部臺灣電視連續劇叫《珍珠傳奇》,演員和劇情現在都有些恍惚了,但是裡面的歌詞卻依然記憶猶新:“天姿蒙珍寵,明眸轉珠輝,蘭心慧質出名門,吳興才女沈珍珠”。當時就覺得吳興是個好地方,後來多讀了點書,才知道“山水清遠”的吳興,就是自己腳下這座從戰國時期春申君時就建立的城市!而一個“碧波三千頃”的太湖,更是佔據了這座城市的無限美好和全部溫柔以及豪情氣度。

基於這份情結,於是根據學院07—08學年社會實踐工作要點安排,我在10年2月對湖州當地尤其是德清的民風民俗進行了調查,走訪了湖州很多角落,聽取了當地民眾的很多聲音,也研究了有關書面資料,並向有關地區人們發了調查問卷,現將調查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湖州房屋

舊時城市房屋以磚木結構為主。豪門富賈有前廳、中樓、後花園或3進5進,間以迴廊、小院、天井,並“五匠精工”(泥、木、石匠外,加雕花匠、漆匠)。鬧市區,多建高大風火牆。鄉村中上人家是磚牆樓房,中下人家是泥牆樓房,平民較少。一般多取前後有附簷式,前附簷一側間(東邊居多)隔出為灶間,其餘為走廊,可以從走廊進入灶間,後附簷為豬羊棚。若兩兄弟3間(或5間),另一側亦設灶間,兄弟各佔l間(或兩間),中間為“人家屋”,往往為父母和祖父母所住。民國初,農村也有微州式樓房,即無前附簷,但大門推進約1米為前廊。大門外,另置一對隨手開關的矮門,以防雞、鴨、犬入內。十地貧瘠的丘陵區多草棚,普遍為外籍(如溫州、平陽、安徽、河南、蘇北等地)貧窮移民所居住。解放後,城市多建鋼筋水泥三四層樓房,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樓房多四五層樓,通常一戶為1間或數間,農村在70年代前變化不大,進入80年代,開始興建西歐田園式別墅,俗稱“西洋樓”,但為數不多,大都是仿照城市住房模式,設有陽臺欄杆等。

湖州飲食習俗

飲食以大米為主,輔以麥面、番薯、六穀等。解放前,由於城鄉居民生活貧困,也有以瓜、菜和雜糧代之的。今一般一日3餐,1稀(早餐)2幹(中、晚餐)。山區亦有3餐乾飯的。農村在農忙時,午晚之間加點心,德清、安吉謂4餐,長興曰腰餐。菜餚以新鮮蔬菜為主,輔以葷腥。農家常置醃製品:盛夏自制土醬,俗稱甜麵醬;入冬將青菜切細晒乾,撒鹽醃製,謂之冬菜;臘月,魚肉經醃晒稱臘,安吉及德清山區還製作小筍乾、毛筍乾、筍衣、餿筍、水壓筍等。

舊時農村富戶,常請燒酒師傅釀製“米燒”,備以常用。每逢春節,家家釀製甜白酒,以待來客。今農村生活水平提高,自制土酒之風漸哀。

湖人多喜歡飲綠茶,少數人喝紅茶。湖州市郊以及德清、龍山、武康等地,喜喝橙子芝麻茶,或橙子、芝麻烘豆茶。山區無橙子者也有用嫩筍乾替代的。城鎮居民昔在茶中加橄欖,俗稱“元寶茶”。

湖州特產

湖筆湖筆,被譽為“筆中之冠”。湖筆之鄉善璉鎮,相傳秦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因此善璉建有蒙恬廟供之。湖筆筆尖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一般都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並、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製而成。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筆”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之精細,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

綾絹綾絹綾絹的特點是輕如蟬翼,薄若晨霧,質地柔軟,色澤光亮。絹可代紙作畫潑墨,綾則用作裝裱書畫,還可製作戲劇服裝、檯燈、屏風、風箏、絹花等工藝美術品。由於綾絹裝裱書畫具有平挺、不皺不翹、古樸文雅的特點,所以自唐代起就被列為貢品,有“吳綾蜀錦”之稱,並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各國,風行於海外,矚目於人間。

湖州羽毛扇湖州羽毛扇的特點是毛片平薄,質軟風柔,式樣美觀,以選料名貴、製作精細而蜚聲國內外。通常採用洪澤湖、鄱陽湖等湖泊中的雁、鷹、鶴、鴟、天鵝等野禽的翅尾,經過選毛、出片、理片、縫片、接管、串毛、裝柄、整形、裝絨、繪畫等十一道工序加工而成。高檔的傳統羽毛扇,扇柄用鶴羽或鵝羽羽管劈絲編織而成,用瑪瑙、檀香鏈銅絲為釘鉸,十分昂貴;一般扇柄則用竹、木製成或採用山羊腳骨製成。羽毛扇種類有100餘種,主要有諸葛扇、桃形扇、圓形扇、半月扇和絨折5種。其中桃形扇在1981年全國扇子質量評比中,由於它的造形美觀和工藝高超而得第一名。

紫筍茶長興顧渚山的紫筍茶始於唐代就作為進貢珍品。紫筍茶以芽色帶紫,形如竹筍,葉底肥壯麵朵,茶汁碧綠如茵,蘭香撲鼻,甘味生津,茶性溫和,提神醒目而著稱於世。

太湖百合太湖百合盛產於湖主湖沿岸地區,個在肉肥,營養豐富,芬香微苦,為夏季清涼飲料。百合中含有微量秋水仙鹼,對人體有抗癌作用。

長興板栗長興板栗,歷史悠久,明朝被列為貢品,色紅肉厚,味美可口,營養豐富,品質優良,主要品種有油光慄、馬齒青、大紅袍、魁慄,茶果慄等品種。[nextpage]

湖州特色習俗:

軋蠶花(軋,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璉、德清縣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廟會祭拜蠶種的習俗,其中多有民間藝術表演,規模盛大。每年從清明節(俗稱“頭清節”)開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稱“三清明”)結束。

頭清明最熱鬧。除本省蠶民外,更有從江蘇吳江等地,及蘇州和杭州的遊人,紛紛湧向含山,大多是蠶鄉農民,多達七、八萬人。傳說蠶花娘娘在清明節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蠶花喜氣,得“蠶花廿四分”,因此,蠶民把含山作為“蠶花聖地”。蠶姑們踏蠶花前都要先到山頂蠶神廟進香,爭購彩紙蠶花戴在簪頭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幾枝蠶花,意為“甘蔗(甜)節節高,蠶花養得好”;年長者身背紅布包的種蠶,稱“蠶種包”,上山繞一圍,可讓蠶種染上喜氣。清明一早在上山途中,類似出會的祀神儀典就已開始,其形式有二種:一為拜香會。包括“吊臂香”、“扎內蜻蜓”、“拜香童子”及吹打樂等;二為抬菩薩出遊(抬有“總管菩薩”、“土地菩薩”、“宗將軍”等地方神祗)。並夾“抬閣”(“盜仙草”、“趙雲救母”、“三戲白牡丹”、“打漁殺家”、“西遊記”等)。山下河港裡大船小船摩舷撞艄,做各種民間技藝表演。有“打拳船”(也稱“擂臺船”、“哨船”,在船上表演拳術、舞獅等)、“踏拔船”(也叫“漿船”、“快船”,以賽速度為主),“標杆船”,在船上豎起的竹竿上表演雜技(女性較多)“龍船”等。遊含山時,男女青年並故意擠擠挨挨,方言稱“軋(音嘎)發扎發”,期盼蠶花茂盛,俗稱“軋蠶花”。如今其間陋俗已禁絕,祀神儀典也大多停止。但具有三百餘年曆史的“軋蠶花”,及踏含山的傳統民間藝術表演習俗仍不減當年。

湖州文人:

俞平伯:

德清縣城關鎮地處水鄉平原,自古就以其環境優美、風俗典雅為許多文人墨客所稱讚。紅學大師俞平伯就出生在這裡。1993年,俞平伯紀念館在城關鎮落成。俞平伯(1900—1990),名銘衡,平伯,浙江德清人。他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學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對《紅樓夢》的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都表現出了一位進步文化名人的思想品德。投身新文化俞平伯曾祖是近代著名經學家俞樾。其父俞陛云為晚清探花。受家庭薰陶,從小奠定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915年春他就讀於蘇州平江中學,一學期後,即考入北京大學文科。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俞平伯開始從事白話詩的創作。1918年5月,他的處女作《春水》發表於《新青年》第4卷第5期上。同年,又參加北大平民教育講演團,“以增進民平知識,喚起平民自覺心為宗旨”到民間講演,宣傳新文學運動和愛國民主思想。年底,加入北大“新潮社”,擔任社幹事部書記,併成為《新潮》月刊的主要撰稿人。“五四”運動爆發後,俞平伯參加北大學生會新聞組,在北京街頭散發傳單、從事宣傳鼓動工作。並在《新潮》第1捲上發表了《中國神聖思想的一種主張——嚴禁陰曆》和《我的道德談》等文,竭力反對封建的神聖思想和三綱五常。又撰寫了《社會上對於新詩的各種心理觀》一文,分析、批評當時反對新詩的社會論調。1919年底,俞平伯從北京大學文科畢業以後,即赴英國留學,並與《紅樓夢》朝夕為伴。回國後,先後在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上海大學、北京外國語學校、燕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大學等學校任教。同時,參加了“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進步文化團體。1922年1月1日,他與葉聖陶、鄭振鐸、朱自清、劉延陵等人,創辦了“五?四”以來第一個詩月刊《詩》,為新詩創作提供園地。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新詩集《冬夜》,這是繼《嘗試集》、《女神》後的中國第三本新詩集,表現了寫實與進取精神。此後,《古槐屋詞》、《西還》、《憶》、《雪潮》(與朱自清八人合集)等詩集相繼出版,大部分為寫景抒情,思國懷鄉之作,也不乏抨擊黑暗現實之力作。其詩論代表作有《詩底進化的還原論》等文,竭力主張推翻“詩底王國”,“恢復詩的共和國”,回到平民中間去。他對古典詩詞也頗有研究,曾著有《讀詩札記》、《讀詞偶得》、《清真詞釋》、《唐宋詞選譯》等著作。與此同時,俞平伯還從事小說、散文的創作。早在1919年,《新潮》月刊就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處女作《花匠》,以花匠將花枝強扭成奇形怪狀來批評矯揉造作,表達自然發展的要求,後被魯迅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20年代起,轉以散文創

關於春節民俗調查報告民俗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俗稱過年。而春節的習俗世世代代的流傳下來,現在,許多國家也有了過春節的習俗。

在世界上,據統計,除了中國外還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把春節定為法定節日。

他們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萬人購年糕。

春節是新加坡一年當中最盛大的節日。在年市上,各種年貨琳琅滿目,一應俱全。過去中國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飯等,在新加坡的華人中幾乎都保留了下來。至今,新加坡華人們還認為,年糕象徵著“年年高升”,桔子象徵“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戶戶過春節的必備品。新加坡還從中國的廣東和香港等地進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應市。春節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來到年市選購年糕等年貨。

而在春節的起源地―中國,春節的習俗也是很多的。從農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後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並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後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後,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裡裡外外大掃除,俗稱撣簷塵,各家忙於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並採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鬆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牆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後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裡,往地上列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戶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後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並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為隔年有餘的好口採。早飯後,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杆等放在爐堂裡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九年級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也有很多種,現在,春節來臨,人人都是喜氣洋洋的,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標籤:民俗 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