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專題 > 學習心得專題

縣紀委書記三嚴三實專題黨課提綱

當前,全黨上下正在深入開展第二批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主線是要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根本目的是要使黨員幹部受教育、人民羣眾得實惠,使黨同人民羣眾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使我們黨執政的基礎、執政的根基更加牢固。黨員幹部是黨的肌體細胞,中國共產黨就是由一個個黨員細胞組成的,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靠千千萬萬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來體現,黨的執政使命要靠千千萬萬黨員卓有成效的工作來完成。只有每個黨員細胞都健健康康、正正常常地發揮作用,黨這個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抵抗住各種外力的侵略,反過來保護好每一個細胞不受傷害。前幾天,我們看了《蘇共亡黨二十年祭》的專題片,相信大家看了以後都很受教育。當強大的蘇聯轟然倒塌,蘇共黨員、蘇聯人民得到了什麼,得到的只是待遇的降低、生活的艱辛。所以,我們每個黨員都應該有憂患意識,只有我們這個黨好了,大家才會好、人民羣眾才會好。那麼,作為一名黨員,應該如何做才能成為黨組織需要、老百姓歡迎的黨員幹部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今天,我就以“爭做一名好黨員好乾部”為題,跟各位黨員一起共同學習交流三個方面的問題。

縣紀委書記三嚴三實專題黨課提綱

一、什麼樣的黨員幹部是黨組織需要、老百姓歡迎的黨員幹部

毛澤東同志有個著名的論斷,即“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因為,“只有依靠成千成萬的好乾部,革命的方針和辦法才能執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構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更是需要一大批能夠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黨員幹部發揮好引領、示範和帶動作用。

那麼,什麼樣的黨員幹部是黨組織需要、老百姓歡迎的黨員幹部呢?關於這個問題,xx在去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好乾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這短短二十個字,言簡意賅地概括了新時期好乾部的基本標準。

“信念堅定”,就是要堅持“革命理想高於天”。理想信念的力量,是無形而巨大的。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共產黨員向着革命勝利的目標不惜拋頭顱、撒熱血,憑的就是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理想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因此,好乾部的第一標準,就是要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充滿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為民服務”,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動搖。胡xx同志生前寫過一幅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好的幹部,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自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價值取向和衡量尺度。

“勤政務實”,就是堅持真抓實幹不鬆懈。 “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好的幹部,謀發展、求進步堅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求真務實、不玩虛招,真抓實幹、不務虛功,把工作的着力點放到研究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羣眾生產生活中的緊迫問題上,創造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的業績。

“敢於擔當”,就是把責任穩穩扛在“肩”上。能否敢於擔當、善於擔當,體現的是一個幹部的胸懷和勇氣,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林則徐有句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好的幹部,講真理不講面子,講原則不和稀泥,他們敢於正視問題不迴避、承擔責任不推諉、直面矛盾不上交。

“清正廉潔”,就是把名利遠遠拋在“身”後。好的幹部,有一個“百毒不侵”之身、“金剛不敗”之軀,為官從政把住一個前提:不謀私,守住一條底線:不腐敗,物慾橫流面前始終保持恬淡寧靜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事業重如山,視名利淡如水,懷一身正氣、灑兩袖清風。

好作風是好黨員、好乾部必備的基本條件。今年3月9日,xx在參加全國人代會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各級黨員幹部都要樹立和發揚好的作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能否做到“三嚴三實”,已經成為了衡量好黨員、好乾部的一條重要標準。在此,我也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一下“三嚴三實”的要求。

嚴以修身,就是要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

嚴以用權,就是要堅持用權為民,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

嚴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獨慎微、勤於自省,遵守黨紀國法,做到為政清廉。

謀事要實,就是要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點子、政策、方案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不好高騖遠,不脱離實際。

創業要實,就是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幹,敢於擔當責任,勇於直面矛盾,善於解決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做人要實,就是要對黨、對組織、對人民、對同志忠誠老實,做老實人、説老實話、幹老實事,襟懷坦白,公道正派。

我的理解,達到上面這“二十字”標準、做到“三嚴三實”的黨員幹部,就是黨組織需要、老百姓歡迎的黨員幹部。

二、做黨組織需要、老百姓歡迎的黨員幹部,核心問題是樹立羣眾觀點、站穩羣眾立場、走好羣眾路線

xx同志曾經説過:“只有我們把羣眾放在心上,羣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羣眾當親人,羣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這其實也就是在要求我們,和羣眾要像和親人一樣貼心相處、坦誠交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 這樣才能汲取羣眾智慧,走羣眾路線, 密切黨同人民羣眾的感情;這樣才能贏得羣眾的信任,得到羣眾的理解和支持,受到羣眾的歡迎。所以,作為一名好黨員、好乾部,就一定要樹立羣眾觀點、站穩羣眾立場、走好羣眾路線。

什麼是羣眾觀點?這要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説起。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誕生之日起,就以全國人民的解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就以代表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共產黨因為代表羣眾利益才贏得了羣眾的支持,因為依靠人民羣眾的支持取得了執政地位,反過來,也只有始終代表羣眾利益才能鞏固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所以每一個黨員幹部都要明白“我們黨來自於人民、植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要經常想想我們黨從哪裏來,黨員這個身份到底代表的是什麼。如今,我們常常把黨同人民羣眾的關係比作“魚和水”的關係,為什麼不倒過來説“水和魚”的關係?因為我們共產黨人知道,“水裏面可以沒有魚,但魚離開了水就很危險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五個羣眾觀點:第一,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第二,向人民羣眾學習的觀點;第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第四,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第五,依靠羣眾、教育羣眾和引導羣眾並重的觀點。這五個觀點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明白了羣眾觀點,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羣眾立場?羣眾立場,就是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羣眾的立場上説話辦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黨始終不變的政治立場。那麼,如何站穩羣眾立場?黨員幹部與人民羣眾的感情,是站穩羣眾立場的基礎。一個對羣眾沒有感情的黨員、幹部不是好黨員、不是好乾部。只有真正把羣眾當主人服務、當老師尊重、當親人對待,把羣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時刻不忘“雪中送碳”,才會得到人民羣眾的真心愛戴和擁護。站穩羣眾立場,關鍵要解決好為誰掌權的問題。黨員、幹部一定要從思想上解決入黨為什麼、當幹部做什麼、身後留什麼三個問題,在任何時候都要警醒自己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這是站穩羣眾立場的法寶。

明白了羣眾觀點,站穩了羣眾立場,再來想想如何走好羣眾路線的問題。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羣眾路線”這個概念。“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和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這是羣眾路線的核心內容。走好“從羣眾中來”的羣眾路線,就是要求我們通過調查研究,瞭解羣眾的意見和要求,集中羣眾的智慧和經驗,對羣眾意見進行加工、提煉和深化,形成比較正確的、深刻的、系統的意見,從而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走好“到羣眾中去”的羣眾路線,就是要求我們把已經制定的符合客觀實際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再拿到羣眾中去,讓羣眾實踐,化為實際行動,並使之在羣眾的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實現和發展好人民羣眾的利益,推進社會發展和進步。走好“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的羣眾路線,就是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分好蛋糕,把發展成果惠及羣眾,讓羣眾得到實惠,調動好羣眾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緊緊依靠羣眾的力量來把發展的蛋糕越做越大。

三、黨員幹部站穩羣眾立場、走好羣眾路線,根本方法是落實好“四句話”的總要求

這次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了“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這一總要求,形象生動,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工作指導性。黨員幹部要站穩羣眾立場、走好羣眾路線,就是要按照這4句話12個字的總要求來經常提醒自己、警示自己。具體方法,我認為就是要學會“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一)學會“照鏡子”——正視自我、發現問題

為什麼要“照鏡子”?古話講,“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照鏡子”,主要是要照黨章之鏡、廉政準則之鏡、改進作風要求之鏡、羣眾期盼之鏡、先進典型之鏡這五面鏡子,查找宗旨意識、工作作風、廉潔自律方面的差距,問問自己究竟羣眾觀念有沒有、能力夠不夠、作風正不正、工作實不實,知不足然後奮進。xx説:現在,一些黨員幹部要麼懶得照鏡子,只圖安於現狀;要麼忌諱照鏡子,明知有錯也不改;要麼是“化粧”之後照鏡子,照不到“真容”;要麼是做做樣子,敷衍了事,不聯繫實際,照不到問題;要麼是照哈哈鏡,只見長處,不見短處,更不敢觸及痛處。這樣的照鏡子,起不到作用,達不到目的。只有瞪大眼睛往“實”處照、往“深”處照、往“小”處照,才能照出問題,才能修身正己、警鐘長鳴。

如何“照鏡子”?

第一,對照黨章“照鏡子”——要查擺工作責任心強不強。鍾南山院士是呼吸道疾病方面的專家,xx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他代表醫院主動請戰,要求集中收治最危重的病人。他説,當病人需要時,不能畏縮,這個責任是不能選擇的!冒着被感染的風險,他仔細地檢查病人的口腔,由於他呢無私奉獻、忘我工作,他率領團隊總結出來了一系列防治經驗,使被收治的非典患者獲得了最高的治癒率和最低的死亡率。鍾南山説:“信念是保持黨員先進性的靈魂,共產黨員要實現人生價值,就必須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這種先進性,體現在對事業的責任心上,體現在勝任本職崗位的能力上,體現在以自身良好形象發揮帶動作用上。”這個案例告訴我們:鍾南山院士在關鍵時刻能夠站得出來,是因為他心裏裝着病人,把救死扶傷當作第一責任。我們“照鏡子”,首先就是要查擺工作責任心強不強,看自己是把工作當做謀生工具還是把工作當作實現自身價值的工具,是把完成工作任務當做痛苦不堪的事情還是把不做則已、做就要做好當做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多想想參加工作為什麼?退休之後留什麼?人生苦短,如果只講享樂,我相信,這樣的人生過程是有遺憾的。何不乘此時光盡點責任,少留點遺憾。

第二,對照先進典型“照鏡子”——要查擺奉獻精神有沒有。1988年3月,61歲的xx省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後,謝絕了組織要他到昆明養老的安排,回到施甸老家大亮山種樹。在長達9年的時間裏,楊善洲住在油毛氈房裏,關節炎和風濕病成了他“最親密的朋友”。為了省錢,他到大街上揀果核。20年後,楊善洲建成了7.2萬畝的林場,價值數億元。xx年,楊善洲將大亮山林場交給施甸縣,當縣委對他多年的付出進行酬謝時,他淡淡一笑説:“我為的不是錢。”一邊是他無錢為家裏蓋一間像樣的房子,一邊是他把價值數億元的林場無償交給國家,體現了一名黨員無私的奉獻精神。在楊善洲眼裏,自己身為一名黨員,只要活着,就有義務和責任幫羣眾辦實事。“照鏡子”查擺奉獻精神,就是要看我們在各自崗位上,能否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羣眾;能否做到幹一行愛一行,把工作做精,把服務做細;是否存在吃不了苦、吃不得虧、受不了氣的現象;能不能堅持淡泊名利,少論得失,主動擔當,真誠奉獻。

第三,對照廉政準則“照鏡子”——要查擺是否假公濟私。1918-1920年蘇聯實行軍事共產主義時期,蘇聯遭遇嚴重的糧食危機。在一次會議上,時任糧食部長的瞿魯巴突然昏倒,他是餓暈的。作為主管糧食的最高官員,卻沒能填飽自己的肚子,列寧當即指示設立“療養食堂”,強迫國家糧食部長“療養”。 這個案例,雖然説的是外國的例子,但他能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很好地處理了公私關係,嚴於律己,不佔公家便宜,不向公家伸手。“照廉政準則的鏡子”,就是要查擺公私界限,公款姓公,一分一釐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

第四,對照八項規定“照鏡子”——要查擺文風會風是否有形式主義。1980年2月29日,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鄧小平説了這樣一段話:“開會要開小會,開短會,不開無準備的會。會上講短話,話不離題。議這個問題,你就對這個問題發表意見,贊成或反對,講理由,扼要一點;沒有話就把嘴巴一閉。不開空話連篇的會,不發離題萬里的議論。即使開短會、集體辦公,如果一件事情老是議過去議過來,那也不得了。總之,開會、講話都要解決問題。”鄧小平不僅自己率先垂範,對黨內的重要會議、彙報、重要領導人的講話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文風會風也是作風。不開長會,不講長話,不寫長文,不講形式講實效,在這一方面,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對照“八項規定”“照鏡子”,就是要查擺我們的文風會風。看是否整天陷於文山會海;是否存在小會開成大會,短會開成長會;是否存在用會議部署會議,用文件傳達文件,泛泛提要求;是否存在照本宣科,缺少自己思想,沒有現實針對性,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會“正衣冠”——改正錯誤、修正形象

為什麼要“正衣冠”?“正衣冠”,主要是要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看一看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黨章的要求,是否符合羣眾的期盼,經常正一正黨性修養、黨員義務這頂“帽子”,緊一緊黨的紀律尤其是政治紀律這根“弦”。“正衣冠”既不是穿名牌服裝、戴高檔手錶,也不是耍威風搞特殊,高高在上,更不是像廟裏的泥菩薩那樣,一聲不響,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官不正,六親不靠,七竅不通,八面威風,久坐不動,十分無用。只有嚴守黨的紀律,敢於觸及思想,正視矛盾和問題,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端正行為,規範言談,才能樹立和維護黨員幹部的良好形象。

怎樣“正衣冠”?就是要樹正氣,得民心。

這裏跟大家分享一個“耿飈之問”的故事。耿飈同志是老一輩的革命家,當年領導的兵團,曾經橫掃千軍。1991年,已經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耿飈同志,重返半世紀前戰鬥過的陝甘寧邊區的隴東縣。晚飯後,他住的招待所外黑壓壓來了一羣“告狀”的老百姓,他們告的是縣鄉幹部與民爭利。這個縣幹羣關係的惡化,使耿飈同志感到震驚與痛心。耿飈同志隨後召開了一個幹部大會,作了一次講話,他沒有直接批評、責備當地官員,而是給他們講了一件往事。50年前,耿飈同志任副旅長的129師385旅就駐紮在這個地方,一個戰士嚴重損害了當地羣眾的利益,旅部決定按紀律槍斃他。老百姓知道了,也是黑壓壓來了一大羣人,為這個違紀的戰士求情。耿飈對父老鄉親們説,紀律是必須執行的,於是老百姓都跪下了,哭着説共產黨都是好人,希望能饒了這個戰士。耿飈反覆説明八路軍的軍紀,可老百姓一個也不起來,最後,耿飈只得流着眼淚接受了羣眾的請求。故事説完了,耿飈激動地大聲問道:“現在,我要問問今天在座的你們這些人,不管哪一個,如果犯了事,老百姓還會替你們求情嗎?”耿飈一問驚人,全場鴉雀無聲……老百姓會不會為幹部求情,耿飈自己心裏也沒有底,因為有一些黨員幹部早已站在了羣眾的對立面。我想“耿飈之問”説明:“百姓心中有桿秤”,“人民羣眾在我們心裏有多重,我們在人民羣眾心裏也就有多重”。所以,正衣冠,就是要讓我們的黨員幹部認識到“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牢記“老百姓會為我們求情嗎?”這一振聾發聵的“耿飈之問”。

(三)學會“洗洗澡”——去污除垢、身心潔淨

為什麼要“洗洗澡”?黨員領導幹部要保持清正廉潔,這個“潔”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思想和作風的一塵不染、乾淨整潔。要達到這個目的,黨員幹部就應該潔身自好,多給自己的身體和思想“洗洗澡”,增強宗旨意識,堅定理想信念,乾乾淨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只有堅持整風精神開展批評自我批評,深入分析出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原因,既要解決實際問題,更要解決思想問題,才能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怎樣“洗洗澡”?就是要敢於向自己開刀,剖析自己的思想。這裏,也有個例子。李立三同志是我們黨內能夠認真進行自我批評的典範。李立三犯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之後,被免職後去莫斯科作檢討。東北解放以後,中央同意他回國工作,為了便於工作,他就化名為“李敏然”。哈爾濱的領導人當時還不太清楚他是誰,看到從莫斯科回來這麼一個風度翩翩的老布爾什維克,就請他去給高級幹部們講講黨史。李立三很痛快地答應了,可是黨史那麼長,講哪段呢?李立三想了想,決定講一講“立三路線”,他在會上分析了“立三路線”產生的原因、領導人的責任、從中應該吸取的教訓等。講完以後,場上一片稱讚聲,果然莫斯科回來的老黨員,水平就是高。這時候有個幹部舉手發問,您把犯錯誤的領導人的心理活動講得那麼詳細,您是怎麼知道的?他回答説,我就是李立三。話一出口,當時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誰都沒有想到,李立三本人在剖析“立三路線”。經過短暫的沉靜之後,會場上爆發出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很多人在多少年以後回憶説,正是通過聽那次黨課,才讓他們知道了什麼是一個老黨員的坦蕩胸懷和自我批評精神。這個例子説明,作為共產黨員,要清洗自己身上的污垢,就要敢於公開進行自我批評。要有自我批評的勇氣,只有無私無畏,才能正視自己身上的毛病,才能勇於揭露矛盾,解決問題,才能達到洗澡淨身的效果。

(四)學會“治治病”——根除毒瘤、輕裝前行

為什麼要“治治病”?有病必須下狠心、出狠手,絕不能諱疾忌醫。否則,就會由小毛病變成大毛病,變成病入膏肓、釀成大禍。身體生病了,要吃藥打針;思想和作風生病了,更要抓緊根治。“治治病”,主要是要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原則,區別情況,對症下藥,對作風方面存在問題的黨員幹部進行教育提醒,對問題嚴重的進行查處,制止和糾正與民爭利、損害羣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突出問題。現在,有的領導幹部只求生活舒適安逸,嘴饞胃大、嗜吃貪杯,得了“享樂病”;有的甚至為一己私利,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得了“腐敗病”。這些病,輕則害人害己,重則誤黨誤國,必須有病早治,無病預防,防微杜漸。千萬不要受私心雜念擺佈,執迷不悟,諱疾忌醫,小病變成大病,最終無可救藥。要針對“四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找出“病症”,找準“病灶”,綜合施治,真正把作風改好。

怎樣才能“治治病”?“治治病”,是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要求的重要一環,檢驗實踐活動的成效就是要看“治病”的效果。得病容易治病難,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以為自己負責、為黨負責、為人民負責的態度,主動查病,配合治病。“治治病”,講究時機與條件。教育提醒,是一種預防性措施,治在病情輕微之時,不用藥或少用藥,就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可謂治當其時,用藥少而效果好。治病的方法:第一,警示教育,防患未然。把貪污腐敗犯罪的典型案例當作活生生的教材,對黨員幹部開展警示教育,是“治治病”的一種有效形式。作為紀檢監察機關,要注重發揮警示教育的作用。要抓好幾個發生在我們周邊、羣眾熟知的典型案件進行剖析,從起因到過程,從教訓到危害,把腐化的過程講解清楚,讓受教育者思想受到震撼;要用現實案例開展教育,通過參觀監獄,受到自由的可貴,通過聆聽懺悔,消除僥倖的心理,牢記“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訓誡,讓教育入腦入心,給思想加上一道防火牆,給行為築起一條防洪堤。第二,誡勉談話,敲山震虎。對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黨員幹部進行誡勉談話,是強化對黨員幹部的監督管理,遏制和防範違紀現象發生的重要手段,可以達到提前打招呼、及時提醒、教育挽救的目的。誡勉談話要端正目的,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反對不教而誅,避免把犯錯誤的同志一棍子打死,要從團結教育的願望出發,強化對犯錯誤的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思想教育。誡勉談話要嚴格要求,指出其存在問題,分清是非責任,督促整改,使談話對象少犯或不犯錯誤,發揮誡勉談話的臨界預警功用,避免小病拖成大病。第三,專項治理,會診除根。治病須治根,對於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如黨員幹部的作風問題,就要展開專項治理,標本兼治,不能搞運動式、一陣風,必須形成常抓不懈的科學機制,讓“治治病”觸及靈魂。比如,“庸懶散奢”是幹部作風上比較常見的通病,我們要結合執紀監督的職責,抓好專項治理。治“庸”是要重點解決執行上級的決策部署走樣變形,領導力或執行力比較差等問題;治“懶”是要解決工作拖拉、敷衍塞責、得過且過、服務態度差等問題;治“散”是要解決在編不在崗,上班遲到早退,工作時間上網炒股、玩遊戲或玩牌、打麻將、參與賭博活動等問題;而治“奢”則主要是解決包括用公款“大吃大喝”在內的一些問題。庸懶散奢極大地損害了羣眾利益,要治理這些頑症,就要啟動專項治理的組合拳。建立教育機制,通過給黨員幹部發送廉政短信、組織收看專題片等形式,進行思想教育,觸動靈魂;建立監督機制,公佈舉報電話、郵箱等,發動羣眾監督,不定時地進行明查暗訪,進行組織監督;建立常態通報機制,定期向社會公開治理情況,曝光處理的案件及人員名單。只有懲治有力,教育才有説服力,制度才有約束力。第四,問題查處,手術去病。對問題嚴重的黨員幹部絕對不能姑息,對病情嚴重或者病入膏肓者,就要通過手術祛除病灶,依據黨紀國法,該查辦的查辦,去除黨內毒瘤。

總之,中央開展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目的是解決“心”的問題,讓廣大黨員幹部站穩羣眾立場,增進羣眾感情。為此,一方面要治標,讓人民羣眾看到希望;另一方面要治本,多在制度建設上下工夫。為了羣眾,就會得到羣眾擁護;依靠羣眾,就會擁有無窮動力。我們有理由相信,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將激發全黨全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勇氣和熱情,必將凝聚全黨全社會實現中國夢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