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1

今年寒假,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書中所談的每一個問題,不僅配有生動的實例,而且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娓娓道來的教育教學實例,讓讀過此書的教師們,開闊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平。在這本書當中,蘇霍姆林斯基一共談及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5篇)

蘇霍姆林斯基説: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並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

(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2)關於可以作為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

(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古往今來,“書籍”一直都被譽為人類的朋友,因為它們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其實,在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坦率來説,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讓學習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閲讀,和廣博的知識。他説:“我私人的圖書館裏,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裏,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正因為不斷地讀書,不斷地積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才有了這本被譽為“學校生活百科全書”的《給教師的建議》。

一直以來,都很欣賞這麼一句話: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只有通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通過與書籍結為朋友,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着我們思想的江河,才能讓我們真正勝任教書這份職業,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因而,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養成看書,讀書的習慣。把讀書當作自己的職業素養。只喜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兩本書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優秀教師的。我們讀書,要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家交流,學習他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他們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和獻身精神,這些人格力量的學習必將會積澱成我們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引領我們積極向前。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最近,我再次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只一次閲讀,讀後仍使我浮想聯翩,感慨萬千。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讀着《給教師的建議》,我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潛能生的轉化,我一直認為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事倍功半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本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不敢苟同。但蘇霍姆林斯通過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的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他認為: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説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現任教班級中有一名叫吳權的學生,上課無精打采,回家不做作業,熱衷電腦,思維能力較好,自稱很懶,不想學習。我對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耐心地一對一地陪做作業,溝通對一些事件的看法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動要求老師放學後留下來教他學習,改變以往對待學習的冷漠的態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因為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給他們多一些陽光,多一個笑臉。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們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書中提到閲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閲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閲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藴,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説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閲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歎:“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書不愧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要堅持每天讀一些,把書中最有用的理論摘抄下來,方便自己以後的教學。

掩卷遐思,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導仍迴盪在我耳旁。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孜孜不倦地拜讀,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培養出更多、更全面的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3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4

這學期利用課餘時間,我第二次認真地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此次讀後的感受與第一次的有大不同。第一次是大致地瀏覽,對作者提出的建議只是有一個大框架的瞭解;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讀的基礎上進行研讀,對作者提出的建議進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從中提煉出適合本班級發展的教育理論,更好地為我們的工作服務。

作者在書中提到:“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它們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短短一段話,多次出現“一致”“同樣”的字眼,旨在向我們強調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學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動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家長很早就淡出學生的成長舞台,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或工作忙,或文化素質低;部分家長在家庭教育觀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長們對家庭教育認識不到位,使學校教育異常艱難。如何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擺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協同學校教育,共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才是當前最應該解決的問題。家校溝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強家長的責任感。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對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負的重大責任,而不是僅僅把孩子往學校一送就不關己事。

其次,要轉變家長陳舊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可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幫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

建立班級微信羣、博客等,可在上面用心編輯或轉發一些教育經典語錄或案例故事,無形中對家長起到引導作用;適時轉載一些優秀的育兒經,與家長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訪工作。教師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個別家訪,和家長交換意見,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學生進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長積極配合教師搞好家庭教育。

定期召開家長培訓會或座談會。指導家長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樹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並配合學校搞好學校教育,以便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經常聯繫,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統一思想,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學校與家長相互溝通、相互聯繫,保持學校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讓我們用真誠架起一座溝通學校和家庭的連心橋,共同促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我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到體會頗深。就是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

説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的老師,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不同類型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説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讓我們銘記這些“建議”,讓它成為我們工作中的航標燈!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6

雖然我已經不是剛剛走出學校的新教師,但是在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確實遇到很多困惑問題,時常感到苦惱異常。當拿到學校給我們統一購買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裏面的一條條建議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的心田,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完此書有一種讓我茅塞頓開的感覺。

為什麼同時的教學,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有的學生可以輕輕鬆鬆的把知識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而備課,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我的教學中都各有所獲。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使有些學生無法學有所獲。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經常都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一晝夜確實也只有24小時,而我們每天一來到就給滿滿的工作給包圍了,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寶貴的建議,迫切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他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們讀書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為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閲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

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抱怨時間不夠的老師們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卻並沒有真正抓緊時間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時也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只是人品時間溜走,而並沒有好好的儲存這是時間裏面的能量。對於那些經常讀書積累只是能量的老師來説,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積累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但是經常我就在哪裏想着這些事情,而時間真如流水一樣溜走了。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的確如此,前不久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反思、批改作業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首先,《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為這是屬於智力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那個“費加”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他和我常認定的笨學生非常相似,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她“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閲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啟發,對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裏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於對孩子成長的學習需要而引發的,在那裏教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雖然有國別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那種神聖的尊重。

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裏,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説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説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在閲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説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仍有着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關於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我是這麼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識和能力,例如各學科的知識,處理事情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面對問題的能力等。那麼這些也是我在教學中所要面對的東西,需要摸索着去鍛鍊自己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學生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為10:1、30:1、50:1。”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熱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師都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通過不斷的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而成長起來的。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菲淺。做為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談談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條建議和自己的體會。最後談一下自己總結出來的想法,原本以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着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為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雖然未來從教之路會充滿艱辛與坎坷,但我會用愛心去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知識去教育學生,這也是我的目標。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相關的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近期,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讀完以後真的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前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心存博愛,永不言棄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懲戒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説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我班上的文同學平時屬於活潑好動,管不住自己又經常會招惹別人的小孩,開學初期我就已瞭解到他的這些情況,我抱着滿腔熱情試圖感染他,改進他。然而收效甚微,他也時好時壞,犯錯不斷,我也曾想到過放棄他。但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段話,“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文同學他也想和同學們成為好朋友,也想在老師面前好好表現,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和同學相處。也確實調皮好動,管不住自己,我如果一味地只盯着他的缺點,看不到他的任何優點,我只會越來越急躁,後來我意識到了這一點。慢慢地我放平心態,不再用慣用的口氣和他説話,有時還會表揚他做的好的地方。對他的要求儘量細化,一小步一小步的來。平時有時間就和他談心。是啊,只有真正走進他的心靈,才能觸及到他,對他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才能讓他慢慢地成長!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適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永遠的後進生。在他的眼裏,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後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後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而我們呢,提高不了後進生,便抱怨他們,甚至是放棄他們,讀了此書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就一定要多閲讀教育理論書籍,想要幫助後進生就一定要結合所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經驗去研究學生。兩者相結合,就會在教育工作中尋找到工作的成功與樂趣。

二、轉變角色、教會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清楚,從書中我也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角色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瞭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知道的人講給不知道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因此,我們應通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儘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快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三、加強閲讀、提升素質

書中有這樣一條建議:“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閲讀對老師和學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老師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需要大量地閲讀書籍,學生想要改變學習狀況更需要大量的閲讀。閲讀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教師書讀得越多,掌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就越多,思維開闊了,在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就有辦法解決了。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為了孩子們的一生髮展,也為了自己能夠遊刃有餘、開心工作,讓我們來閲讀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有句名言説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歷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

二、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樣從“三人”中學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裏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師借鑑。怎麼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後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對象後,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瞭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於哪些因素。這裏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海”的標準,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三、怎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麼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同時他還提出:“直觀性作為一條教學原則來説,具有廣泛的含義。但如果把直觀教具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那麼這不僅僅對教學,特別是對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四、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習困難兒童有了新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在第6條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對於這些兒童來説,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我對這段話的記憶非常深刻,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我總認為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們腦力勞動的範圍壓縮到最低限度,認為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數學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書中的幾個公式記住,把幾個概念背熟,把一些計算過程搞清楚,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對於一些需要動腦分析的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侷限於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看來我們數學教學同樣值得考慮——如何擴大學生的閲讀範圍,不斷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來我們到了不妨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閲讀、閲讀、再閲讀”的方式來補補差的時候了。它可能難收立竿見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後,你説不定就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啦!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閲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今天,我們四年級組一起閲讀並討論了第30條“談談直觀性問題”。通過閲讀,我們知道培養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於思維,而直觀性只有根據它刺激思維過程的程度,起着促進注意力的發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觀手段,對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兒童心理學,又要懂得掌握知識的過程。

烏申斯基曾寫道,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所以直觀性是兒童的腦力勞動的一條普遍原則。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直觀地展現景象、現象、人物、歷史並不罕見,並通過這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話讓我們年級組老師陷入思考,繼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句話是這樣説的“在運用直觀性時,必須考慮到怎樣由具體過度到抽象,直觀手段在課的哪一階段上將不再是需要的,那時學生已經不應當把注意力放在直觀手段上。”這句話強調了直觀性也是要有選擇地使用的,講究一個時機,它只是在促進思維積極化的一定階段上才是需要的。

我們的語文姓“語”,學習的對象是語言,這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本質特點。我們該考慮直觀性什麼時候介入,怎樣介入對語言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就拿多媒體輔助手段來説,這確實對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如果我們把多媒體這個配角當成了主角,把直觀展示代替了語言探究,這就是我們教師發生了認識上的偏差,用直觀性剝奪了學生語言探究、語言實踐的機會。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應該自豪才對》時,製作了精美的電子白板課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風捲來,黃沙漫天飛舞的錄像,場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現了駱駝的腳掌、睫毛、駝峯,花了大量的時間探討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一節課下來,學生的生物知識得到了拓展,而語文能力未見有明顯發展。筆者不禁疑惑,這究竟是一節科學課、生物課,還是一節語文課?

我們對上述案例討論後找到了對策,那就是我們還是要立足文本,在直觀展示的時候更注意課件的內在美。課前,教師要在深入解讀文本,設計有利於學生語言發展的教學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確課件的使用是為了使已有設計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而採用,而不是為了追求轟動效應才加進去。在製作課件時,要注意排除對學生學習的干擾,不追求華麗的外表,把是否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放在第一位,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在多媒體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情感交流,讓課文中的文字描述與眼前的景象疊加,然後轉變為更為個性化的語言從學生的嘴裏流淌出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讓我們用蘇老的一句話作為自勉“運用直觀性原則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和心情的。”只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選對方法,用好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按照縣班主任培訓的活動要求,再次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一篇一篇充滿愛的教育故事讓我心中不時湧動着熱潮。他睿智的語言,閃光的思想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團。

在《給教師的建議》第二條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分析了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其實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説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不同類型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一張試卷,既有幾乎滿分的優秀學生,又有成績在個位數的學困生。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説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老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提到100 條教育理論,認同的觀點頗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學生坐在課桌後面而無所事事,每天無所事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無所事事,這樣會使一個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人應當首先在思想領域裏成為勞動者。在課堂上要做兩件事:第一要教給學生一定範圍的知識;第二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教育學生時,總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很差,每天坐在課桌旁,無所事事,套用大師的話:這是一種可怕的危險,這樣會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 所以,教師不要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地掌握知識上去,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很多學生之所以把學習當成負擔,因為他沒有體驗到學習帶給他的快樂,愛因斯坦説過:” 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祕的感覺; 誰缺少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聖的顫慄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認為是死人。“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務。把學習當成一種思考、認識、發現和好奇的需要,這樣的學生才會成為會思考的勞動者。只有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沒有問題意味着沒有思考,沒有思考怎麼能提出問題?較多的學生早已不會思考了,忘記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線路,要思考做啥?那麼,怎樣才能使思考的活動在學校生的頭腦裏佔據統治地位?

首先,需要使用教師的智慧。

教師本身應該是個思想者,用思想去點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轉變自己的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蘇赫姆林斯基説:” 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裏,都存放着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只有教師的思想才有可能去點燃它。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渴求知識的火焰……我們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駕馭年輕的心靈。我們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願望。我們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嚮往“ 。

其次、解放學生思想,轉變學生的學習心態。

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了等待、習慣了依賴、習慣了接收、習慣了習慣的一切,主體意識丟失,獨立能力退化。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而自主學習表現為學習責任,學習是誰的事情,誰應該改承擔學習的責任?教師固然應該承擔,但學生若意識不到學習的責任,不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繫起來,學生永遠在昏昧等待中。只有當學習的責任真正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時,學生自己的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才是一種真正的學習。

然後、學會等待、牽線搭橋。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實際的課堂往往是這樣的,要叫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覷,提不出來,為何提不出?因為不習慣思考,也不會思考,那麼,老師提出問題,大家發表看法吧,仍然沉默,為何?因為沒有看法,哪裏去找?時間一分分過去,教學進度走不了,急死老師了,忍不住越粗代庖來得乾淨利索,省時省力,結果,我們又回到老路。學生永遠在等待依賴中。所以,教師不能急,首先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準備時間,善於激勵,耐心等待。一部分學生可能就差那麼點勇氣,需要教師為他們打打氣兒,有種種顧慮障礙的,需要教師疏導。其次會引導,學生思維卡殼的地方要牽線搭橋,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結合可能開發的教學資源,如;報刊雜誌、電視、多媒體、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國內外重要的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等,以使思考由温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過渡飛躍;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親自去嚐嚐,讓學生親自其參與去體驗,也許這個探索自尋過程要花費很多時間,甚至表面一無所獲,但它使學生思維得到磨礪碰撞,活躍起來。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 長效“ ,比起短暫的急功近利的強行灌輸,是一種難以言説的豐厚回報,學生會受益終生,故而眼前所耗費的時間經歷應該説是值得的。

最後,以包容情誼,為學生創造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

試想,身處惴惴不安,緊張壓抑,過度莊嚴肅寂的氛圍裏,學生的腦力過度集中在時時刻刻的提心吊膽,焦慮惶恐,瞻前顧後中,怎能集中精力進行積極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維呢?自由就是不給學生太多的束縛,有寬泛的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輕鬆自如的各抒己見。這其中,教師和藹親切的微笑,循循善誘的開導鼓勵無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錯誤都是一大進步。人的認識,總是在錯誤中提高,誰畏懼錯誤,誰就毀滅進步,因而對錯誤不是批評指責,哪怕是不經意的一個輕視眼神,一句冷漠的話語,都不能輕易流露。而是引導指正,保護他們思維火化的幼芽是學生學會思考的重要開端。

只有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其實學生不會思考,低效學習的癥結就隱藏在其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自去感知,只有學生親身參與,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這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本學期為了響應學校號召,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有一篇《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文中講到了這樣一個例子。説有一位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有很多來聽課,課上得很成功。課後,就有老師詢問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的?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説:“對於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不過,對於這個課題的直接備課,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20xx年至20xx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可是我卻發現,我們身邊的教師已經越來越少的讀書了。作為老師,經常告訴學生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課外的閲讀積累,可是,又有多少老師能夠堅持不懈的閲讀積累的呢? 我們可以看到大師這一理念的再現:“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 再如“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想克服負擔過重的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一條條建議無一不閃現着大師智慧的靈光,指引着為師者前行的方向。它是一本適合各個層次教師閲讀的作品,深刻的理念藴藏於直白而簡約的文字、生動而翔實的案例,讓人在輕鬆的閲讀中得到啟迪。每一條建議都植根於實踐的土壤中,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與大師對話,每每受益匪淺。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大師寫作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於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朋友們,還猶豫什麼?閲讀經典,走近大師,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對照我的課堂,我總是千方百計的多教,把教學內容安排得滿滿的,惟恐漏掉了什麼重要的東西。然而這種“多多益善”的做法現在想來是阻礙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不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誠然,幫助學生解惑無疑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教師不可迴避的天職。語文教學應該幫助學生解疑,並讓學生學到解疑的方法,品嚐到疑問被解的快樂。但是我們教師不能一味地以解疑為目的,為問題的解決而滿足。

疑問是思考的源泉和動力,吸引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研究,獲取新知。當學生頭腦中不在有疑問的時候,思維也就慢慢停止了。成功的語文課,不是把學生頭腦中的所有疑問都解決,而是或多或少地給學生留有這樣那樣的疑問,讓學生帶着疑問走進課堂,在帶着新的疑問走出課堂。我想:這樣的教學就使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學習效果也會大大提高,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古人云:“開卷有益”。於是,我借假期的閒暇,認真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鮮活的實例闡述、精闢的理論分析娓娓道來,時而讓我茅塞頓開、時而讓我拍手叫絕、時而讓我柳暗花明、時而讓我冥思苦想……

眾所周知,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論文,1200多篇兒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歷經千錘百煉,浮現如玉瑰寶,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內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們心中無疑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教師職業中走向成功的典範。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我認為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給教師的建議》攫取了他教育教學思想和策略的精華,給了我們一線教師切實可行的一百條建議。書中許多思想、許多教育方法、教學策略,讓我產生了共鳴,讓我有了很多的收穫。

書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怎樣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問題。大家老師平時都會説:我們要一視同仁、善待班裏的每一個孩子;大家老師平時也會説:我們要因材施教;大家老師還會説:我們不能歧視後進的孩子。説歸説,要做到確實很難,但是我們依然得努力做到才行。聆聽蘇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條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讓我懂得了,做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不同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勵他們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同時,不要對學習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對他們説某某人行,你為什麼不行?這樣會傷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讓他們跟自己比,鼓勵他們每天進步“一點點”,不僅讓他自己看到自己的進步,同時讓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喝彩。只有做到這樣,我們才無愧我們口中的一視同仁和因材施教,才真正做到善待每一個孩子、不歧視每一個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賞識每一個個體”,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這一思想不僅僅體現在這第一條建議中,而是貫穿於整本書中,激勵着每一位教師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個有個性的學生。未來的教育陣地上,我一定努力學會賞識每一個學生,讓我的每一個學生在賞識中成長、進步。

書中讓我幡然醒悟的是“讀書、讀書、再讀書”的必要性。也許我們曾經以為:我們國小教師,不就是孩子王嘛,教教他們,現在的學識儲備已經綽綽有餘了。“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蘇霍姆林斯基一語道出了教師成長的祕訣——讀書。如今,“教師要多讀書”這個觀點已越來越為大家接受。可我有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備課、上課、批作業、補差等已忙得我焦頭爛額,哪有時間讀書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覺得自己有點黔驢技窮,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長此以往,周而復始,使得我不閲讀也心安理得。然而,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第18條、第19條建議和後邊的相關建議後,我深深感受到讀書的必要性。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對於學生而言,讀書竟有此奇特的功能,那於我們教師而言定也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吧!再者,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素養,讀書是條實惠而必要的途徑。我相信每個教師都渴望自己才學淵博,上課旁徵博引,學生身臨其境。

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與平時自己對書籍的廣泛涉獵是息息相關的。專業書籍的閲讀、領會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對於解決工作中的困難會有裨益;非專業書籍的閲讀同樣重要,它會從另一個角度來拓寬我們的思路,更加廣闊地增加我們的智慧。我會牢記書中所説“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顯得像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説: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的。”我懂了,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貴在持之以恆,貴在養成習慣。今後的人生,我定要求自己與書為伴,讓自己始終與時俱進,讓自己始終在進步。

品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彷彿親耳聆聽到蘇霍姆林斯基的經驗之談,讓我在聆聽中不斷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經歷,使我在反思中悟出了許多教育教學的真諦,它將成為我教育陣地上享用不盡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