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黛玉葬花讀後感(精選16篇)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1

四月二十六,正是芒種節。按照風俗要祭餞花神。大觀園中的女孩子們早開始忙礙了,吾獨不見黛玉。而寶玉見到黛玉總是躲着自己,正奈悶自己哪裏得罪了她,卻發現地上有許多落花,於是他兜起落花,奔到那天和黛玉葬桃花的地方。

黛玉葬花讀後感(精選16篇)

再説那黛玉因昨夜到怡紅院遭拒後,心裏很不是滋味,於是吟起了《葬花吟》。聲音悽美動人,讓人好不傷感。

林黛玉為何能吟出這麼一首淒涼唯美的詩呢?這就要提起她的身世了,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賈敏的獨生女,因父母先後去世,外祖母憐其孤獨,接到榮國府撫養。她生性孤傲,天性率真,與寶玉同為封建的叛逆者,她從不勸寶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視功名權貴,當賈寶玉把北京網所贈的聖上所賜的名貴念珠一串送給她時,她卻説:“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她和寶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所以昨夜寶玉沒有和黛玉相見,自然讓黛玉心中又氣又悲,吟出“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由落花無人憐愛哀歎自己身世苦。

而黛玉自從進賈府第一天,知道這裏不同於別處,自是做事處處小心。雖有賈母等人的疼愛,而敏鋭的她更多感受到自己被人冷落,從“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更真實的表現了自己寄人籬下處處提防。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老落人之兩不知!”感歎青春易逝,縱使自己如今擁有稀世容顏,也逃不掉歲月的侵蝕。且自己現在身在他人家中,即使老死也無人知曉,感歎自己的身世。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林黛玉詩書精通,所以性格不免有些孤傲,她以為自己原本高潔的情操也能不被這腐朽污濁的社會所浸染,表現出她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她希望自己可以像鳥兒一樣擁有一雙翅膀可以飛翔,也表明她不受封建束縛,背離封建禮教,追求自由的精神。

一首悽悽艾艾的《葬花吟》道出了一個知性美麗的奇女子,這其間存在的深刻情感,怎樣不叫我們認真領會感悟呢?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2

哎!説來也真慚愧,都九年級了,四大名着只讀了其中的一部《水滸傳》,一部充滿戰爭、血腥的小説,但還是蠻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説《紅樓夢》是四部名着中最難理解的,我覺得一本書只要用心去讀,花時間去讀,怎麼會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試試。

林黛玉是《紅樓夢》中的主角,人們常用一些“體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這類詞來形容她,也確實如此。我也覺得這個人像一根枯草,被風吹一下就會倒。但當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覺得自己錯了。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個脆弱無力的美女,只讀了《紅樓夢》的冰山一角,我卻感受到她是一個詩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詞》打動了多少讀者的心,我越來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詞,都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充滿了她真實的內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自己的命運聯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覺她就是周敦頤筆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蓮。尤其是從她那句“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表現出了她高潔的情志和堅貞不阿的精神。

感覺她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的其中一員,是與陶淵明志同道合的一類人。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生活十分嚮往、追求的人。特別是那句“願奴肋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總感覺她又像劉禹錫一樣有着“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的這種高雅情操。據説她住的地方“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但我覺得這與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此時,我感覺她與詩是一體的,是詩展示了她的迷人光輝,是詩抒發了她的悲傷,是詩發泄了她的憤懣,是詩使她表現出了超凡脱俗。

林黛玉悲慘的身世讓我感動,嬌美的姿容讓我羨慕,多病的身體讓我憐惜,橫溢的才華令我折服,我陶醉於從她身上散發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可惜天妒紅顏。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3

這幾天看了《紅樓夢》,黛玉葬花頗有些感受,看到她的身世也不免聯想我現在的處境,我一直很喜歡這段葬花詞,不知道為什麼,每一次我看到這兒的時候,眼睛都會淚濕。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劍雨嚴相逼,明媚鮮豔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酒,灑上空枝見血痕……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看到傷心處不禁會悄悄落淚,多愁善感也越發的驕縱了。時常聯想到不久將來老去之後的事情,我還沒有到老的年齡卻提前傷感起來。通常有兩種事情讓人們感覺到自己老了:第一就是越來越愛錢了,第二就是常常聯想到老去的事情。感覺到最近一兩年來,我的心態沒以前那麼樂觀了,也有可能眼自己的處境有關。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幾句話讓我時時傷感,我感到孤苦伶仃,無援無助,真不知道他年老去之後是誰來收葬我呢?

人都有感情脆弱的時候,每當我受欺負的時候就會倍感人生之淒涼,當我鬱悶的時候也會感到孤獨無助,當我受到欺騙和傷害的時候,就會對全人類的男人感到失望。

女人無論再怎麼堅強,她的內心還是渴望擁有一種安全感和依賴感,這是由女人的“劣根性”決定的。我看到那些成功的女強人,她們的事業很輝煌卻也沒有成家,依然也很快樂,她們快樂的理由又是什麼呢?我不明白,看來我是做不了女強人,因為我擺脱不了內心對男人的那種依賴,我也不能允許自己這樣的活着。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4

“黛玉葬花”是《紅樓夢》裏最廣為流傳的故事。眾人皆認為黛玉太多愁善感了,有些痴病,可我並不這麼想。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哪怕在大觀園這樣充斥着金錢權利的大染缸裏,她也仍舊不自大輕浮。她何需在《葬花吟》裏“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她本就有一雙翅膀,只不過末梢飄了幾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間罷了。她就如東坡居士筆下的那隻孤鴻,在“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夜晚裏吟道:“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雖寄於冰雪之中,卻在冰天雪地裏獨領風騷。她是紅色的可卻不似朱妃、胭脂般紅得耀眼,豔得生輝。她的紅是血色的紅,不容一絲塵雜,永遠在寒風中綻放最美的笑靨。她似花,卻不如花那般總是香飄玉散;她似花,卻不如花那般柔柔弱弱;她似花,卻不如花那般觸指可破;她似花般嬌豔,卻用那紅在一片潔白裏綻放,永不凋零。

黛玉如一簇蘭,有着曠谷幽達。她哪怕沒有水仙般冰肌玉骨,沒有牡丹的國色天香,可她從雜草中而生,卻綻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黛玉如橘梗花,在無園丁照料下生長,卻仍舊開出了金黃的花朵。她同簡。愛一般,為了愛,可以不顧生死,不懼困難,哪怕再不可實現,也要放手一搏,努力去追尋。

柔弱又何妨,只要心堅強,就會有一雙翅膀,飛向夢想的彼岸。哪怕你折翼,也仍會有燈光。

黛玉似花,花卻不如黛玉。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5

天氣漸漸涼了,看着花的凋謝和葉的飄落,我思緒綿綿,想起了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種憂傷的畫面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難以忘懷。

那是秋風乍起,落花紛飛的季節,賈府花園裏到處一片花謝花落的景象,滿園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紛紛飄落。畫面中黛玉滿目淒涼,手執鋤頭,肩挎小布袋,撿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進小布袋內,並不時的低聲哭泣,落花的凋謝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與命運,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她不斷的感慨,憂傷的音樂旋律隨着她的哭泣聲此起彼伏,我彷彿身臨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繽紛的世界,淚水不斷湧了出來。

隨即,她將裝滿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進剛剛挖好的的坑內。當土漸漸蓋住小布袋時,她已是泣不成聲,此時的我,淚水也成了斷了線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對主人公身世的同情,還是對落花命運的感歎,或者是對現實的感慨?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花開易見落難尋,也許人的生命也不過如此吧?

情緒一直被電視情節牽引着,不能自已,同時發現自己已很久沒有這樣的感動了。一直都不喜歡黛玉那敏感猜疑憂傷的性格,沒想到卻被她葬花的這一情節深深的打動了,她是將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認為自己就如同那飄落的花瓣,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才生出憐意,產生了葬花的念頭。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籬下的孤單生活、長時間的心理壓抑和對自己的憐愛、對現實的無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開始對她增添了些許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細膩、思想的豐富和處世的敏感,同時也替她惋惜,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卻擁有了這樣的性格……

這一幕結束後,我久久未動,無法立即從那憂傷的旋律中清醒,不記得過了多久才回到現實,並頓時醒悟:花落歸根,這是自然規律。不必緬懷這一自然現象,這些飄落的花兒,她們畢竟曾經有過輝煌,生命雖短暫,但她們沒有虛度,而是在綻放的時候盡情綻放、盡情美麗。落花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她們的飄落既是對大地母親的回報,也是為了來年的更加繁榮,所以她們的飄落只是無聲無憾的歸隱,在歸去的時候她們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們實在沒有傷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們在乎的應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風景,不必感懷過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風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將是充實的。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6

有一個人,他有細微的觀察力,他能在案件中長時間保持冷靜,他有驚人的思考力。他是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他的觀察力已經上升為一種智慧的符號,你不要試圖欺騙他,你的世界在他眼中無所遁形。他是一個比罪犯本人還了解其犯罪過程的人。

阿瑟·柯南·道爾爵士是推理小説的鼻祖。他塑造的夏洛克·福爾摩斯是世界上最着名,也是最為讀者津津樂道的偵探對象。福爾摩斯沉着冷靜、料事如神、時而機智幽默,時而粗魯自負。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一個個驚險的故事,而是福爾摩斯本人。他能在重重疑雲中帶着鎮定提問思考……,那一個個曲折離奇的案子,沒有線索。他能從沒有線索的場地中找到蛛絲馬跡,他能從嫌疑犯中找到背後主使,找到幫兇,他能從一個推理連接到另一個推理,使推理變成真相。這些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都發生在福爾摩斯的身上。

《福爾摩斯探案集》不但是一本好書,而且還告訴我許多道理:要認真觀察,也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能放過蛛絲馬跡,更要大膽假設提問。我以前有難題時經常逃避,看了這本書後,我覺得逃避是可恥的,應該鼓起勇氣,像福爾摩斯那樣,從沒有線索中找到線索,困難始終不是我的對手,在困境面前要毫不退縮,不畏困難。對自己要有信心,自己鼓勵自己:“我一定能做到。”要勇敢,要有一顆虛心的心,不要驕傲,不要自以為是逢人就吹。

我喜歡《福爾摩斯探案集》,我把它推薦給你,希望你也能喜歡。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7

在《狼王夢》這本書中一共有兩篇文章,一個是狼王夢,而另一個則就是《狼種》。有一次我正在家裏看《狼王夢》這本書,一看目錄,原來還有一個《狼種》,我便決定先看《狼種》

《狼種》中的主人公雖然長着狼的外貌而實際上卻是一條狗,它的名字叫大灰。大灰原是黑土凹警犬學校的警犬 ,但因為長的太像狼,畢業後無人購買。後來他被帶到了陽光大馬戲團演《智斗大灰狼》這個節目,不用我説你們也應該知道大灰演的是什麼角色,大灰當然演的是大灰狼嘍。大灰現在的主人是陽光大馬戲團的女馴獸師川妮。因為川妮從小就很害怕狼,所以她是含着淚才接受馴養大灰的任務的。在《智斗大灰狼》這個短劇中,大灰常常被那幾只哈巴狗暗算,在戲上有一個環節,只有在那個時候大灰才會被暗算,那就是大灰投降的時侯。後來川妮發現大灰身上總是傷痕累累,就明白了,但是她並沒有制止哈巴狗。大灰在一次進食時,哈巴狗激怒了大灰,大灰便狼性大發,把其中幾隻哈巴狗咬的鮮血淋漓,如果不是川妮及時制止了大灰,後果將不堪設想。再一次去外地表演的途中,汽車壞了,司機就去買零件了,川妮把車上的動物都放下來了。突然出現了兩隻豹子,大灰被鐵鏈子拴住了嘴也被封住了,但在千鈞一髮之際大灰把豹子都趕跑了,但它自己也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它的肚子被戳了一個洞、耳朵被撕下了半塊、三條腿皮開肉綻、下顎破裂,傷勢十分嚴重。

其實狗才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呀,只有他們才會對人類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8

西藏大小50餘個謎團都由《藏地密碼》揭示給無數的讀者,在認真閲讀之後,我覺得它傳輸給我不懈的精神、無盡的正能量,讓我始終對着生活的目標前進。

一個擁有1米8身高、養殖藏獒起家、手攥過億資產的藏族漢子卓木強巴,為了尋找他夢寐以求的藏獒---紫麒麟,創立一支由犬類專家、特種兵、密修高手組成的小隊,置身到尋找紫麒麟的百隊暗中競爭中。他們橫穿過亞馬遜叢林,為尋找卷軸線索而走遍了瑪雅迷宮,挺進倒懸空寺探索奧祕期間,犬類學家方新雙腿骨折,卓木強巴凍去右腳腳趾一隻、患過血癌、破產,但他們依然用五年闖進香巴拉----紫麒麟的棲息地——一個未被發現的史前世界,想毀滅世界統治世界的小隊終被萬狼分屍,卓木強巴如願找到紫麒麟。

卓木強巴始終明確目標,並用自己意志支撐着,即使他破產。那次,隊伍因探究未遂而解散,他回到公司,盯着自己合作伙伴把公司賤賣後的公司舊址,嚐到被背叛的酸辛。不久後,每天上門討債的客户不下20個,他,這個曾經心理防線是如此穩固、身板是如此厚實的大漢,病倒了,沒錯,他患上了血癌。但他得到隊友幫助,一直堅定着目標,他用目標所帶來的力量毅然來到工木村,用古代換血術治好了病。

我總是迷惑在我該明確哪個目標,事實上,我應該把思考花在我明確目標後該如何使目標不受任何干擾地達到。比如我期末複習階段,我的目標是考好期末考。一般複習階段就會有大小不一的攔路虎,大則像患重病,小則像手機遊戲的誘惑。我就常常遭到小攔路虎的攔路,初期我並不能抵禦,手癢癢就玩一會兒,但今天一會兒明天一會兒着實地影響了我的複習計劃,一怒之下我刪去了手機裏所有的遊戲,這樣的取捨保障了我的複習,讓我達到目標。

《藏地密碼》共有10本書,不只是僅僅精彩地紀錄了藏族漢子尋找心中的藏獒的一個過程的10本暢銷書,它們還是能教會一個人走向成功的10本教科書。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9

學校推薦我們在寒假裏讀《不一樣的卡梅拉》系列故事。媽媽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給我買了這套書,我讀過很多遍。假期裏,我重新回味那些有趣的故事,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特別是從卡梅利多身上學到了很多。

卡梅利多是一隻很可愛的粉紅色小公雞。他和他的媽媽卡梅拉一樣與眾不同,敢於幻想。他不像別的小雞那樣老老實實地吃飯睡覺,總是仰望着美麗的星空,幻想能擁有一顆星星。他把一隻不太新鮮的海星當作墜落的流星,歡天喜地地抱給鸕鶿佩羅看,卻被大家無情地嘲笑。這時候的卡梅利多是那樣傷心,但他並沒有放棄夢想。

他在好朋友小白羊貝里奧的幫助下找到了天文學家伽利略先生,通過望遠鏡看到了許多星星,而且和一隻綠色的長牙齒的外星小雞塞勒斯特成了朋友,用海星和塞勒斯特交換了一塊金星的碎片,卡梅利多終於夢想成真了。

除了羨慕,我也知道了要實現夢想,一定要堅持不懈去努力,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現在的願望是登上世界峯,因為我喜歡“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夢想的實現是很不容易的,我要和卡梅利多一樣不怕困難和嘲笑,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最終我一定會摘下夜空中那顆最亮的“星星”。

我喜歡卡梅利多,還因為他非常愛自己的妹妹卡門。卡梅利多一開始想要個能夠陪他一起玩的弟弟。善良聰明的佩羅把蛋藏在他的木桶裏,每天晚上,卡梅利多都要悄悄離開雞舍去看“小弟弟”,還親手準備了一根非常漂亮的木棍送給“小弟弟”。

當刺蝟偷走蛋時,卡梅利多憤怒地追了上去。雖然破殼而出的是一個小妹妹,可他仍很高興。妹妹用木棍敲了他的腦袋,他沒有生氣地兇她;妹妹餓了,他就帶妹妹去找好吃的;他發現偷妹妹的小偷,舉起棍子就要打;他誇讚妹妹聰明、勇敢;他和妹妹形影不離,一起做好多遊戲;他還給妹妹一遍一遍地唱歌……我要是卡梅利多的妹妹該多幸福呀!

我也有一個可愛的妹妹叫小蘋果,我像卡梅利多愛自己的妹妹一樣愛她。蘋果出生的時候,我用攢下的零花錢給她買了一個大大的洋娃娃。現在她一歲多了,十分可愛機靈。放學回家我總輕輕地走進門,生怕吵到妹妹睡覺,如果她醒着,我就跟她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每天晚上,我都要陪妹妹玩,妹妹笑起來太可愛了,我忍不住要親她。

妹妹渴了,我幫她倒點熱水喂她喝。有好吃的,我總會分給她。妹妹哭了,我就使勁逗她笑,唱歌、彈琵琶給她聽。我會給妹妹換尿不濕,餵奶粉,吃魚肝油,做藍莓醬。天氣好的時候,我推她到小區裏玩。現在妹妹有點會走了,我可以牽她的手去散步。

卡梅利多還是一隻非常勇敢的小雞。《我能打敗怪獸》這個故事中,卡梅利多、卡門和貝里奧為了救大家,一起去對付可怕的雞頭蛇怪。當皮迪克、卡梅拉和卡門還有他的姨媽都被怪物變成冰雕的時候,卡梅利多沒有害怕退縮,而是信心滿滿地拿出了外星小綠雞送給他的眼睛,毫不慌張地站在台階上等待怪獸出現。最後,雞頭蛇怪被這隻勇敢的小雞打敗了,消失得無影無蹤,卡梅利多成了英雄。我真佩服他,如果是我肯定嚇得要命,更不會想怎麼去對付怪獸了。平時,我比較膽小,數學課上不太敢舉手,因為怕説錯答案。有些事情明明心裏覺得自己可以,但是就是缺乏嘗試的勇氣。我要向卡梅利多好好學習,在新學期裏一定要有進步。

我喜歡《不一樣的卡梅拉》,我愛卡梅利多。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10

必須想到過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樂。

——題記

這本書是全世界流傳最廣的名著之一。但一直沒有去看,原以為會有枯燥的開頭和與現代合不上的對白,沒想到一讀就放不下了,欲罷不能。

書中我是喜歡基督山這個人物的,很真實的感覺。設身處地地想,如果我遭遇到他的遭遇,我也會進行復仇,但那不是上帝的手,而是復仇天使,是死神的手。

我看着他從天堂掉入地獄,看着他從雲端掉入地底,看着他從充滿希望到徹底絕望,看着他從一個充滿朝氣的青年變成一個心中充滿仇恨的復仇天使,看着他最終放下仇恨,找到幸福。

快樂對他來説是短暫,十四年的牢獄之災,使他的外貌,聲音,心性,性格也都發生巨大變化。他從墳墓中爬出來,恩怨分明,對幫過他的人進行報恩,對那些對不起他的人,施以報復。

人們總是不滿足語言現狀,不滿足於既得的幸福,可只有當失去時,才發現那份幸福是多麼的麋足珍貴。

我們總是埋怨學習的辛苦,父母的嘮叨,而我們卻不知道,學校是這社會上僅剩的淨土,父母的愛是世上最無私的情感。

他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最終終於看透世事,正如他對莫雷爾所説:“在這個世界上既沒有幸福也沒有不幸,只有一種處境和另一種處境的比較。必須想到過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樂。”那時怎樣的豁達,怎樣的胸襟啊!那時歷經磨難後得出的人生感悟。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11

國中語文六冊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歷來都把這篇短文作為勵志類的文章,激勵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教參上的分析是這樣的:本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説“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了“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説到了。短文由個人説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説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我認為這樣的理解固然可以,但並不是孟子的本意。孟子好辯,注重邏輯,這是公認的事實。《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的最後部分,是孟子的自述,論述的應該只是一個問題:個人怎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為了方便論述,我把教材中的短文抄在下面: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段。“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由前文六個事例得出的結論,還是對這六個人被“發”被“舉”之後所做事情的概述?這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關係到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課文開頭的六個排比句分別指出舜、傅説、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人在被“發”或被“舉”之前的身份,在被“發”或被“舉”之前,舜是一個農民、傅説是一名建築工人、膠鬲在做着小生意、管夷吾是一個政治犯、孫叔敖在海邊隱居、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市場換來的奴隸,他們的出身都很卑微。如果説是對前文的論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適合前面的所有人。舜、傅説、膠鬲、孫叔敖等四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説得過去,種地、做建築工人、做小生意、隱居,生活可能都很清苦,吃不飽飯、很勞累也可能是正常的事。但説他們“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點説不通,難道這些人不滿意自己的生活?舜種地的時候、傅説修築房屋的時候、膠鬲做着他的小生意的時候、孫叔敖在海邊過着他的隱居生活的時候,整天報着鴻鵠之志,時刻想着成為王侯將相?管夷吾與百里奚,這兩個人動心忍性,還説得過去。據《史記?管晏列傳》中記載,管夷吾這個人出身卑微,做過生意,當過兵,但都做得不好,後跟隨公子糾。但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過程中,公子糾敗。管夷吾作為囚犯本應被斬,後經鮑叔牙極力引薦。公子小白即齊桓公不但不斬他,還封他為相。在管夷吾的輔佐下,齊國日益強大,終於“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到,在被“舉”之前,動心忍性是可能的,也是應該的。而且一個人被“發”或被“舉”後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嗎?這也不一定。歷史上多少人被“發”或被“舉”後,仍然名不見經傳。像趙匡胤這樣黃袍加身以後就成為一代開國君主的人實在太少,很多黃袍加身的人最後落得個叛臣賊子、身死人首。被“發”或被“舉”只是給了你一個機會,這後面的路還很長,這路怎麼走,能不能走出一條光明大道,這不僅需要個人的素質,更需要你作出更為艱苦卓絕的努力。因此這句話與前面的六個排比句應該都是對這六個人一生的概述,前六個句子講他們出身卑微,“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是説“上天把成就一番偉業的機會給了這些人”,後面的句子概述他們被“發”或被“舉”後歷經磨難,他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但通過這些磨難,使他們的內心驚動、性情堅韌,竟然完成了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偉業。“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作“竟然”講更為合理一些。“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他們成就的事業,也出乎“發”或“舉”他們的人的意料。這樣講,更能體現孟子的邏輯。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文本的第二段“人恆過然後能改”。一般的理解是: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按這樣的理解,有點鼓勵犯錯誤的意思。難道錯誤也是成功之母?一個總是犯錯誤的人,很難成就大事業。這有點説不過去。“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心情困頓、思慮堵塞,然後才能振作。這在第一段中的“動心忍性”已經作了論述,如果還這樣論述,顯得重複。“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通過自己的臉色或聲音表現出來,別人才會瞭解。如果不是這樣,這些人又怎麼能被“發”或被“舉”呢?這在第一段中這些被“發”或被“舉”時,這些人的過人之處應該已經表現出來了,不然也不會被“發”或被“舉”,這樣的論述也顯得多餘。對於“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些人在後來的成就偉業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但他們都能及時改正;遇到困難時,也會心情沮喪,但他們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能從別人的言行舉止中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人們是否滿意,進而採取更為恰當的方法與措施。這樣一來,文句之間的聯繫就更緊密了。文本第一段是説這些人被“發”或被“舉”後成就了一番偉業,緊接着孟子深入一層,論述他們為什麼就會在被“發”或被“舉”後成就了一番偉業?這裏有他們的主觀條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這些人在被“發”或被“舉”後,在成就偉業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也會有心情沮喪的時候,但他們能夠從中解脱出來,能夠看到希望,他們能從別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事情做得怎樣,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進而按規律或人們的意願辦事。這是這些人成就一番偉業的個人因素,這一點尤為重要。不然的話,每個人都會成就一番偉業,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這句話,普遍的理解是:孟子由個人成就偉業談到治理國家的問題。而我認為,這仍然是談論個人成就偉業的問題。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時間一久,這個國家就會滅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孟子在這裏用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來打了個比方,仍然是論述個人成就偉業的問題。“入”是個人內心方面的因素,“法家拂士”就相當於個人的主觀條件、個人的過人之處,“出”是外部的艱難險阻,“敵國外患”就相當於成就偉業過程中所遭遇的一切艱難險阻。這樣一來,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正如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外沒有鄰國的侵擾一樣,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沒有能夠改正自己錯誤、沒有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信念、沒有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耐,沒有成就一番偉業的各種艱難險阻,這個人就不會給後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人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過完自己的一生。

正是基於以上的分析,孟子在末尾得出了這樣的論斷: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這一句話應該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應該是:生死於憂患,生死於安樂。這樣一來,這句話就可以這樣理解:艱難險阻能讓那些不怕困難、迎難而上、有過人之處的人成就一番偉業,如果安於現狀,一個人只能是平平庸庸地過完自己的一生。對於《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這篇短文,這樣的理解符合儒家出世的思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念,我想這也許才是孟子要表達的意思。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12

耳畔聽着樹葉摩挲的悦耳交響,鼻端襲來陣陣沁人心脾的幽幽草香,又是一個黃昏,我端坐在自家陽台上,看着我的最愛——《金銀島》。

小男孩吉姆聰明機智,勇敢堅強,而且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一個偶然的機會,吉姆得到了一張藏寶圖,利富西醫生和鄉紳特里佐尼得知後決定與吉姆一起踏上他們的尋寶之旅。途中,由於鄉紳的輕信他人,將此行祕密泄露,不幸被一羣海盜盯上,扮成水手上了船,意圖不軌。還好老天眷顧好人,讓吉姆偷聽到了海盜們的計劃,從而粉碎了他們的陰謀。

毫無疑問,吉姆是勇敢的。在獨自手拿彎刀與海盜戰鬥時,手被鋒利的刀片割傷了,他也好毫不在意;吉姆更是無私的,此刻的他心裏想的不是自己的傷痛,而是大家的安危,同伴的無恙;此時的他心裏裝的是團結一致、保護領土,不是耍小孩子脾氣般的任性。當我看到吉姆孤身一人與老奸巨猾、詭計多端的老海盜漢茲周旋時,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不禁暗自禱告吉姆平安。也許是因為我的誠心讓作者感動了,吉姆竟然真的安全地度過了危機。翻頁往下讀,才知道吉姆是靠扔飛到擊中漢茲要害而勝出的,這對於一個年少的孩子而言,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膽量啊!回想我平時遇到問題時的猶疑不決、瞻前顧後、磨磨蹭蹭,真是感到慚愧。

這次驚心動魄的冒險是一場生與死的較量,也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海盜們想謀財害命做大富翁,結果卻落得個死的死、傷的傷、失蹤的失蹤,流放的流放。貪婪的慾望只會讓人最終走向滅亡。

一本書,一個人,一些故事,讓我記住了這次冒險。更記住了這冒險背後的勇敢、正直、善良、團結,因為他們的人生是如此精彩。此刻的我,就像老師所説的:“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13

前些日子讀過畢淑敏老師的《女心理師》後,出於一種好奇心理,在後續買書時買了一本畢老師的《幸福的七種顏色》,不可置否,當時買這本書,是想看看以畢老師的角度和看法,是如何詮釋幸福的。

這本書是以若干個小文組成的,每篇小文講述了一個觀點,此書的上架建議是“文學/散文”,但看完此本書以後,感覺有些心靈雞湯的味道,有個別內容是喜歡的,多數文章讀後,沒有什麼感覺,或許是有了一定的經歷,再讀這些內容時感覺有如無痛呻吟,又或許是自己膚淺浮躁,不懂裝懂妄自評語。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作者有心安排,讀完此書回看目錄,最喜歡的就是開頭第一篇“提醒幸福”和最後一篇“忍受快樂”,比如説“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裏經常看看太陽,心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光光。”“忍受快樂,是一種怯懦。享受快樂,是一種學習。”許是有些雞湯之感,讀的很慢,都是放在一邊,閒暇時拿來隨手翻看二篇權當休息後就又放下了,斷斷續續地在桌上放了很長時間,有個讀書一定要讀完,不讀完不放回書架的習慣,今天下午將其放入書架,屬於以後有閒,可以在午後的陽光下再隨手翻閲的一本書。

內容簡介

本書為畢淑敏的散文作品選集之一。王蒙説:“畢淑敏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處分的集道德、文學、科學為一體的思維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畢淑敏是作家,又是醫生,近年來一直攻讀心理學博士,又由於她有在“世界屋脊”特殊的生活經歷,使得她的散文有着極強的現代意識和專業的心理分析,特別是這部散文新作中的部分心理散文,貫注着一個心理醫生充滿洞察力和穩定感的目光。本書收錄著名女作家畢淑敏近年來散文精品新作,她的散文於尋常中見深刻哲理,語言樸實生動,記錄了她探索人生的心理歷程。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14

今天,我閲讀了《快樂王子》這本書,其中讓我記憶最深的一個故事是《巨人的花園》。

《巨人的花園》是這本書中最短的一篇,也是美的一篇。自私的巨人從來不讓任何人進入他的花園,還築起一道圍牆,從此他的花園一直是冬天。終於有一天,巨人想通了,推倒圍牆,讓孩子們進來玩。春天來到了巨人的花園,他也終於明白什麼是世上最珍貴的東西。

這篇故事雖然很短,卻隱藏着一個重要的道理——做事不能自私。巨人的花園之所以會一直是冬天,那是因為當時的巨人太自私了,所以連春天都不願意來拜訪他的花園,秋天把果實送給千家萬户,卻冷落了他的花園。但最後,孩子們幫助了他,他們的到來使花園恢復了生機,巨人才會醒悟。

每當我想起《巨人的花園》這個故事時,就也會聯想起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在學校食堂分菜時,我就把好的分給自己;自己做了什麼壞事,卻想把責任推卸給參與其中的人等等。一想起這些事,我就十分愧疚,心想:我以後絕對不能再這麼做了,我要向醒悟的巨人學習!

《快樂王子》是本好書,有許多人物的真善美都值得我們學習,我一定要經常翻閲。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15

炎炎夏日,充滿着濃郁的知識和書香味,當兩者卷襲在一起時,我閲讀完了一本世界名著——《福爾摩斯探案集》。

這是一本富有傳奇歷險的書,作者柯南·道爾巧妙,精細的情節發展讓人彷彿 身臨其境,布入局中。

因為在阿富汗戰爭中受傷從而歸國的軍醫華生,想在倫敦找人合租房子,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脾氣古怪的人——歇洛克·福爾摩斯先生。當他們住在了同一個屋檐下,在華生眼裏原本一切看起來不可能的事件,案子發生了……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有着大膽的推測和想象,不要對剛剛發生的事妄加定論,更要找到正確的思維方式。

黛玉葬花讀後感 篇16

在我讀過的書裏邊,除了教科書工具書之外,看的最多還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説。記得最早看金庸先生小説是在上國中的時候,那時只覺得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説情節精彩生動,書中的主人公行俠仗義懲惡揚善,讓人大快朵頤。而在近二十年後的今天,再次閲讀金庸先生的《鹿鼎記》,卻有了不同於以往的一些感受。今天就在此將這些零碎的感受整理成文,權當作對那些逝去的青春做道別。

《鹿鼎記》無疑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説裏最另類的一部,而韋小寶也無疑是最富爭議的一位主人公。他從揚州一個過氣娼妓的私生子成為位極人臣的滿清國鹿鼎公,從一個混跡於青樓的小痞子變成反清復明的組織、天地會的香主,其極具戲劇性的經歷看似荒謬,實則是中國社會和傳統文化的安排。在金庸先生筆下,韋小寶這個亦正亦邪、亦俗亦雅的形象,也徹底把人們心目形成的固有的大俠的高大全形象給消解了。

將反清復明視為畢生使命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可謂是光明磊落的大丈夫之典範,奈何遇到了作威作福的小人鄭克爽;而陳近南一生剛正不阿,結果還是被天地會老大鄭經的不肖子孫鄭克爽陷害致死,最後還要靠並不怎麼光明磊落、甚至是有些行為卑劣的韋小寶來替他復仇,真是個絕妙的諷刺!

而對待權傾一時的鰲拜和擁兵自重的吳三桂,即便是英明神武的康熙也輕易不敢下手,結果一樣被韋小寶給設計辦了。如果按照我們對大俠的傳統理解,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韋小寶與大俠二字聯繫到一起;但如果從韋小寶做的一些事情來看,例如,冒着極大的風險以狸貓換太子之計救下茅十八,拼死救下天地會眾多弟兄的生命,以計謀絆倒權臣鰲拜,以機智擊退羅剎人 …… 哪一個不是義薄雲天,哪一個不是為國為民?然而當把這些事蹟與韋小寶關聯到一起的時候才發現反差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在十多年前讀《鹿鼎記》的時候,只覺得是小説的創作而已作不得真,而在走入社會,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情之後,尤其是在我從事了四年多的管理諮詢工作之後,再讀《鹿鼎記》之時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韋小寶雖然出身卑微,甚至連斗大的字也不識得幾個,但他卻在彙集了各色人等的妓院這個小社會裏練就了一身市井智慧,並且靠着這身市井智慧在吃人不吐骨頭的官場和宮廷裏如魚得水,更為可貴的是,韋小寶在民族節氣、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不含糊,這一點遠比那些口口聲聲家國天下的正人君子要強上百倍。而韋小寶的愛國主義與人生觀的啟蒙教育,也被金庸先生給善意的惡搞了一次:他的愛國主義與人生觀是在妓院裏給説書先生完成了的,而非私塾裏的教書先生所教授的孔孟之道。

在妓院裏出身的娼妓的私生子,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的韋小寶,最終成為了民族英雄;而出身名門之後,從小飽讀聖賢書的鄭克爽,最終成為了民族敗類。《鹿鼎記》裏除了能看到金庸先生對正義與邪惡、對俠客與惡霸、對陽謀與陰謀、對正俠與反俠的另外一種解讀之外,也看到了文學作品中的兩難結構與未知結構(見餘秋雨先生的相關論述),雖然最後金庸先生也為了照顧中國人的閲讀習慣,給韋小寶安排了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但整部作品還是給我留下了許多思考,我想,這或許是金庸先生有意而為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