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大學生思想彙報範文: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

範文一

大學生思想彙報範文: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

尊敬的黨組織

10月26日,舉世關注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我機關幹部職工和廣大黨員在第一時間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收聽收看有關全會的最新報道,認真學習會議公報,並紛紛表示,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會精神,振奮精神,堅定信心,真抓實幹,做好各項貫徹落實工作。以下是本人對於這次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一些體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的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對我國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具有指導意義。

機關領導對學習貫徹好會議精神高度重視,對下一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有關工作作出初步安排,近期將對全局學習貫徹好全會精神作出部署,各部門將全力做好有關服務工作。同時,將組織一系列重點專項調研工作,起草好全面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實施意見。我們將結合自身工作職責,組織發動全局幹部職工帶頭學習貫徹好全會精神,把會議精神落實到各項實際工作中,更好地做好"三服務"工作,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作貢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為國家的建設與發展指明瞭新的方向,必將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局面。在學習了會議公報後,大家都認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為我國下一步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明確了前進方向,最大範圍凝聚了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強了改革信心,意義重大、令人振奮。公報中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要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這對今後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一定認真學習領會好會議精神,以全會精神指導和推動實際工作,把改革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到本職工作當中,不斷完善和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推動人大工作邁上新的台階,為全省的改革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總體部署,對人民羣眾普遍關心的轉變政府職能、縮小收入差距、財税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體系改革等重大問題指明瞭方向,迴應了人民羣眾的期待和願望。

我們要把學習貫徹會議精神與學習貫徹xx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與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與辦公室工作職責結合起來,與做好當前工作結合起來,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不斷提高履行職能的水平,增強參謀服務工作能力,努力在推進雲南改革發展中當好參謀助手,發揮更大作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謀劃部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工作,改革舉措細緻到各個具體領域。我認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指明瞭改革的方向和路徑,為改革更加全面、深入推進提供了政治保障。

身邊的機關幹部職工和我一樣都紛紛表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衞生改革,涉及眾多民生內容,迴應廣大人民羣眾對改革的新期盼。下一步將認真學習領會全會精神,結合政協工作實際把會議精神貫徹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更好地發揮參政議政作用。

範文二

舉世矚目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幕了。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等重大問題,會內會外關於法治的討論不絕於耳。其中,有這樣一個焦點問題:法治的力量究竟有多強?

不妨看看媒體最近報道的一組數據:"醉駕入刑"實施前的3年,全國平均每年因酒後駕駛導致交通事故死亡2500餘人;實施後的3年,這一數據同比下降了39.3%.數據變化的背後,是XX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實施,醉酒駕車被認定為犯罪;是3年來公安機關嚴格執法,查處醉駕 22.2萬餘起,全國無一例醉駕案件被法院判決無罪。

顯然,在實踐中,"拒絕酒後駕車"已經跳出了法律文本,深入了公眾意識,逐漸轉化為"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行為自覺。曾經是社會頑疾的酒駕、醉駕問題,得到了有力破解,這成為人們感受法治力量的一個新鮮樣本。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循着這樣的法治建設路徑,我國立法機關通過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與社會民意共鳴,一部又一部法律精品不斷問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完善相對應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是社會的良性發展,是羣眾的安居樂業。

今天,如果用寬度來測算這種"法治的力量",人民是最有説服力的尺度。社會保險法的出台編織起"安全防護網";食品安全法的修改,旨在更好保護"舌尖上的安全";旅遊法的出台,讓遊客"惱人的購物少了"……一部部法律,基於普適性的特質,護佑着億萬羣眾的合法權益。

用長度來測算"法治的力量",社會鏈條有多長,它就有多長。現實生活中,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每個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什麼人,都要接受法律的約束、履行法定的義務。"民告官",辯論時用的也是同一種語言——法律。"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治國理政的大政方針都要遵循法治原則。再如新興網絡空間,即便看不見、摸不着,但是對於網絡謠言、網絡詐騙、網絡侵權等新問題的破解,最有效的辦法還是依法治理、依法維權。

法治的力量有多強?比起"維護利益的武器""社會行為的規範",它更是一種社會的價值與信仰。

有位學者説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着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已經成為百姓最熟悉的話語。同時,這種公民法治意識的覺醒、權利時代的到來,也在撬動着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轉型,讓越來越多的領導幹部"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辦事".

信仰的力量,是法治力量得以凝聚和發揮的深厚根基。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法治的步伐還得加快。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就是一個歷史契機,它必將使我們的法治更有力量,以磅礴之力推動我們的社會向前走,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亮更多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