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精選21篇)

檢討書1.68W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1

簡要複述是四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六單元的訓練目標。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精選21篇)

簡要複述是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對要點的一種概括,是學生組織語言進行有條理表達的一種形式。學生在開展這一語言實踐時往往會存在許多問題。最典型的就是不能很好地把握“簡要”這個度。

在執教《大倉老師》時在教學目標和教學難點的制定上把簡要複述課文內容作為本課的主要目標,是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鋪設“台階”, 抓住敍事的六要素,引導學生理清層次(老師提問——同學發言——市太發言——同學嘲笑——春美髮言——老師態度——同學轉變)讓學生在簡要複述時按順序、有條理地進行。並且適時重點抓住關鍵字詞,出示一些表示人物神態和心理活動的詞語,如 “怦怦直跳”“若無其事”“緊繃嘴脣”“鬨堂大笑”等相關複述提示,讓學生在複述中能準確地加以運用,使人物的形象更飽滿。指導複述時,特別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完整性,尤其是指導學生複習鞏固,敍述人物語言的方法,有效地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在本課的教學中,重點品讀描寫大倉老師的語句,感受品質的環節處理相對薄弱。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2

教學時,我將內容的概括作為書面預習要求。有了課前的準備,學生基本能概括清楚,且節省了不少時間。口頭與書面的預習相結合,能夠提高預習的效率,也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以後根據課文的需要還應經常這樣訓練。

本課的難點是有效開展讀寫結合,進行想像補白,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找句子,品句子,讀句子,讓學生逐層理解大倉老師的性格特點。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空間與熱情。這一環節,落實得比較好。在教學第二件事時,“大倉老師添上更大的‘俺’字,好像在對市太説 ,對春美説 ,對同學説 ”這一説話訓練,學生的答案比較單一。第一個同學回答完,我充分表揚了他,後面的答案基本大同小異,學生沒有打開思維。一方面是因為我在課上的隨機引導不佳,另一方面也説明平時的思維訓練還沒有落到實處。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3

要提高國小高年級語文教學的效益,就要充分發揮語言文字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就要特別注意抓住教材中那些與中心密切相關、內涵豐富的關鍵語句來設計教學,指導學生把理解語句和學習課文結合起來,以求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受到思想教育和思維訓練。

這一教學片斷,我抓住了重點語句,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根據提示理解句子意思,體會人物思想感情。要讓學生透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去領悟人物的思想感情,體現“寓思想教育於語言文字的教學之中”。

學習重點語句,我採用了歸納學法,師生共同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力求每個學生在組內都能參與學習、討論。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指導,讓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鼓勵學生積極思維,肯定學生的理解,學生能理解到什麼程度就理解到什麼程度,不把教師的理解強加於學生。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4

兒童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課文有些語句表述的事物直觀性強,教師可以將文字描述的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緊密地與語言聯繫起來,使學生頭腦裏出現二者合一的形象。可先讓學生觀察電腦畫面,然後對着畫面描述,這個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理解了詞句,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説話能力都得到了鍛鍊。例如:在學習《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課時,在讓學生看圖交流:“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都有什麼?”這一問題時,一個學生對這幅圖上畫的是一個農村這一説法發生了異議,他説以前他去過一個農村親屬家,那裏根本沒有樓房,而這幅圖上有一座漂亮的大樓,所以不應該是農村,應該是市郊。對學生髮現的這一問題,我沒有簡單地給予答覆,而是表揚了這個有着求異思維的孩子,並把問題還給了學生,讓他們來爭論,自由探究,同時教師因勢利導將舊農村與新農村進行了對比,通過同桌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到了農村的變化。在爭論、探究、交流中,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讓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學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種內在的慾望,如果學生這種慾望和勇氣被調動起來,他們將會有效、深入地進行探索活動。要怎樣激發這種慾望和勇力呢?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質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動機。如:兒歌《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學中,在學生初讀了課文之後,我便讓學生質疑,找出文章中的疑難問題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再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一個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在四人小組內自由探究、交流,並通過合作,尋求問題的最佳答案,最後展示學習小組自學成果。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每個學生都抱以熱情的期望,用激勵的語言,激發他們探索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方法人人蔘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促進了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5

在具體授課環節中:開篇導入採用“猜讀法”,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的興趣;在走入文本環節當中,穿插了一些相關的背景故事,學生興趣濃厚,且有助於對共工這一形象進一步的更為客觀的全面理解,也避免了在學習文言文時開篇就介紹背景的枯燥無味;在“感受、鑑賞”環節中,對於從“怒” 看“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鬥場景這一設置,則有效地打開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任其思維肆意馳騁……

整篇文言文的教學又貫穿以“讀”的內涵,初讀——感悟讀——鑑賞讀。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昇華。文言文教學離不開“讀”,在“讀”中,每位學生都有着各不一樣體會和感悟,這也是我們教學當中所追求的獨特的個性解讀文化氣息。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學習文化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和美。”文言文學習更應是如此,文言文秉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將文化教育滲透到文言文學習當中去,讓學生跳出以往的枯燥文言文學習,讓其充滿着生活化、個性化,讓我們的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6

生命本身藴涵着巨大的潛在能量。生命有時極其脆弱,瞬間,它可能就會化為烏有;可是生命有時又異常強大,強大得讓令人驚歎。這種能量讓你不管面對什麼,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獸,還是飢餓、疾病的折磨,都會支撐着你勇敢地戰勝它。而在背後支撐生命、提供能量的無疑就是堅定的信念。只要心中生存的信念還在,只要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再窘困的處境也能絕處逢生。

另一方面來説,熱愛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當人們沒有了信仰,沒有了追求,生命便完全成了一副軀殼,與一具行屍走肉何已? 現實生活中,有人慨歎生不逢時、人生如夢,有人抱怨活着真沒意思,更有人説人生就是痛苦和無聊;於是在這種沒有信仰的人生觀唆使下,我們看到的是太多的生活的空虛和無聊,太多的遊戲人生,太多的頹廢和消沉以及百無聊賴……。前些天看到一則報道,説我國目前每年自殺的案例中大多數在農村,而農藥又是罪魁禍首;這也多少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目前農村人口總體素質相對城市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問題。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7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於朗讀在低中高三個學段中分別作了這樣的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正力顯了新課程提倡的“各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應該成為小語閲讀教學的主旋律。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地盡情表達情感説。我在《中華少年》這課時設計是根據本文是詩歌的特點設計以感情朗讀為學習方式,運用多種的朗讀方法,引導學生讀出樂趣。

一、配樂的朗讀是有意義的

在教學《中華少年》一課時,配上和諧的音樂和生動的畫面進行聲情並茂範讀,學生自然而然就進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圍之中。在朗讀教學中,運用情境創設法,將學生引入情境,藉助朗讀,去想像,去體會,去理解,去表達,使朗讀達到了語言與語境的融合,情感與情理的結合,體會與表達的結合,情思與情趣的一

二、趣味的朗讀是生動的

趣味的朗讀方式是符合國小生心理特徵的,有分角色讀、加上動作讀、配樂讀、配音讀……其中的分角色朗讀是我們平時在課堂中運用的比較多的,自己尋找朗讀的夥伴,對於學生來説既是練習又是提高。老師還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創造性地安排朗讀的方式,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朗讀的方式,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朗讀。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8

回溯這節課,我感慨萬千。

成功之處:

在“自主探究”環節中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集中的大問題:“請以‘太和殿 ______,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______。’的句式來評説太和殿的特點。” 在這裏,我注意了對學生進行規範性的説話訓練,同時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與此同時我也注意了重點引導學生學習説明方法,如“列數字、作比較、摹狀貌”等。中間插入了作比較的特別訓練,學生從中得到收穫,憑藉自己的力量找出了關於一些説明方法的特點、作用及規律性的東西,因為是自己發現的規律,所以我相信我的學生會因此學會觸類旁通。在這裏我做到了立足於腳下,不擺“花架子”,實實在在教給學生一些東西,這也是我始終堅持的教學原則,即:讓一切教學設計都為教學目標服務。

不足與敗筆:

1、 沒有真正貫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理念。有些環節急於求成,沒能給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

2、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得不太好, 在學生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學生從很多角度談論太和殿,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為了能儘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並沒有針對一些很好的想法而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而是直接過渡,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思想,從整節課來看在一定層面上對課文的挖掘缺少深度。

3、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自主探究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於後面的討論題目沒有充分展開,前鬆後緊。

4、還有一個環節就是最後當堂寫導遊詞沒能當堂完成。我最初的設計是先出示“寫作提示”,然後看視頻回顧校容校貌(邊看邊構思),接着給出數據做參考,隨後馬上寫導遊詞,最後選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圍繞着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盡己所能,展示文采。本來這個環節應該將這節課推向又一個高潮,可惜的是選讀的環節還沒進行就下課了。反思其原因,就是因為前面有幾個問題耽誤了時間,有些重複或者説教師太過於追尋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實完全可以借同學們的精彩回答而靈活處理,馬上過渡到下一個問題。結果只能將此留為作業結束本課,實在留有遺憾!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組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同時,通過學習和總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9

關於《春曉》這首詩的教學,課後,教研組組織了課後研討。現將參加研討的老師們的反饋歸納成以下幾點:1、準備比較充分,設計完整,教學程序環環相扣;2、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特別是識字方法的指導,處理的比較好;3、對於詩句意思的教學,採用學生喜歡的“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滲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詩歌的朗讀,教師進行了指導,也想讓學生能多讀,但沒有很好的引導,效果不好;5、生字的書寫沒有指導好,只進行了板演,沒有書空,學生掌握的效果一般;6、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評價時要適時進行表揚激勵。

我的反思:能根據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並能按既定的教學思路基本完成教學目標。本節課的目標是通過讀的指導,在學生熟讀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本課的5個生字,並會背這首詩。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時,能在一開始就從指導讀詩入手,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沒有充分估計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接受能力,雖然有部分學生能按指導進行朗讀,但還有一部分學生仍停留在“唱讀”階段。識字教學階段,教師很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學生的識字效果也比較好。但在寫字教學上,教師指導沒有到位,多數學生對於筆順不甚了了,僅能靠已有的經驗書寫。研讀古詩時,教師以故事的形式,潛移默化的滲透詩歌的情景,對於學生研讀古詩有一定的幫助。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10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師生間的真摯感情,引導學生以情引學,情中深學,學後品情。在教學本課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培養目標,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體現。

1.鼓勵學生自己提問、自己解決。第一教時,讓學生在自己讀書的基礎上抓住重點描寫達麗瑪上課走神的句子,勾畫品讀,進行交流,體會字裏行間所藴涵的意思,解決問題。第二教時重點抓住描寫烏漢娜老師的句子進行研讀。使學生在讀書中養成愛問、會問、善問並能帶着自己的問題讀書、思考的良好習慣,培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品味能力和表達能力。

2.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朗讀課文的時間,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指名讀課文,到默讀、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子邊讀邊談體會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課文所表達的師生間那真摯的情感,悟出之後再通過感情朗讀體會老師對學生的無私而深厚的愛心以及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3.立足課本,着眼課外,以“春天的雨點,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發勃勃生機。春天的雨點,彷彿也落在達麗瑪心裏。”為線索串聯整堂課的教學。並讓組織學生集體交流,通過點撥,使學生懂得前後兩個“春天的雨點”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進而理解課題的雙重含義:它既指大自然裏的雨點兒,同時又用來比喻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11

《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寫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課文先寫一名孤兒在炮彈爆炸中受了傷,急需輸血;接着具體寫了阮恆獻血的過程,生動地描寫了阮恆獻血時的神情、動作,真切地反應了這個小男孩獻血時的複雜心情,同時設下了懸念;最後點明阮恆內心矛盾痛苦的緣由和堅持獻血的原因。因此,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理解他當時複雜的內心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在閲讀中自由感悟。通過自讀讀準字詞,理順文章脈絡,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並提出自己的問題。接着,我就把着力點放在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恆獻血時的情感變化上,通過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點撥學生圍繞中心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深入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12

《稱象》的重點在於稱象的過程。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我把燒杯當船,放在河裏(透明的塑料盒),把大象(8只大砝碼粘在大象圖的後面)趕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紅色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一隻只法碼),石頭一直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再把船上的石頭拿下來稱一稱。把石頭重量加來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在一堂課上抓住文中的重點:稱象過程,通過實驗演示情境的方法,吸引學生,在觀察稱象的過程中,找到衝稱象的合量性和科學性。學生觀看實驗演示時的一邊串問號,都在演示成功後一一化解。

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

1.創造性思維中既含有發散性思維,又含有集中性思維的成分,而且在創造性活動中,發散性思維更為重要。吉爾福特認為,人的創造性是經由發散性思維而表露於外顯行為上的。如學生在做數學習題時的一題多解就是發散思維的一種表現。

2.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成分,在科學創造活動中做出預見和假設。雖然直覺思維所產生的還只是未經檢驗和證明的猜想、假設,但它促使一個人繼續深入思考,從而創造性地提出新觀念、新理論、新思想。當然,單憑直覺思維是有侷限性的,由直覺得出的假設,還需要經過實踐以及邏輯推理來加以檢驗。因此,根據創造性思維的上述特點,要培養和發展創造性思維,就要重視培養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激發創造慾望,重視直覺思維,發展良好的創造性個性。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13

這是一篇沒有注音的課文,連生字也沒有注音。學生習慣了藉助拼音識字,一下子沒有了拼音,學生如何讀課文認識生字呢?

學習新課之前,我習慣讓學生先預習,這篇課文我事先沒有讓學生預習。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篇極好的鍛鍊學生自主識字的好素材。

要讓學生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首先讓學生對課文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課: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新朋友:小壁虎(板書:小壁虎)。誰來説説小壁虎長什麼樣兒呀?(出示課件:小壁虎)可是有一天,小壁虎的尾巴沒有了,沒有尾巴多難看呀!小壁虎決定去借尾巴(板書:借尾巴)小壁虎都向誰借尾巴了?它藉着了嗎?

觀察書上的插圖。這篇課文可有意思啦,請大家看書上68、69頁的彩圖。書上一共有幾幅圖呀?誰來給大家講第一幅圖?學生一副一副地講,然後把六幅圖連起來講,降低難度又有了整體的把握。

“大家喜歡這個故事嗎?看看書上是怎麼寫的?”我範讀課文。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讀,為學生喜歡讀又塗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老師讀的好嗎?相信大家也能讀得這麼好!同學們,你們發現了麼,這篇課文有拼音麼?那遇到了不認識的生字怎麼辦?”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問老師,有的説問同桌。

“今天比一比,看誰學會了自己認字。我提議大家把不認識的生字先畫上橫線,三個人一小組,畫完後三個人交流不認識的字,互相教一教記住繩子的方法。如果你們三個都不認識,就畫上三角,一會兒我們集體學。

”學生自主識字,我巡視指導。一開始個別小組知道先幹什麼再幹什麼,有的小組急於求成畫課後橫條裏的二類字。我馬上給予全班學生提要求,按老師的要求做,自己先讀課文,邊讀邊畫不認識的生字。學生慢慢進入狀態,我在給予個別指導。然後交流小組內不認識的字,此時我並不急於教孩子,而是提問別的小組有沒有認識的,動用全班學生的力量,説説識字的方法。有了這樣一個過程,二類字一類字學生都已掌握,只需集體鞏固即可。提出最多的是:斷和檐兩個字,進行了集體識記。

進行了這樣的訓練,旨在教給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方法有了,識字問題將不再是個難題。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14

有了前面句式學習的基礎,幼兒在猜測小黑貓變色的時候,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而我並沒有侷限孩子的思維,只要他説出的是綠色的食物,我都給予肯定。在最後總結時,我也以孩子的立場改編了故事內容:“小黑貓給奶牛吃綠色的食物,就擠出綠色的牛奶,小黑貓喝了變成一隻小綠貓。”滿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同時,在四次變色後,我並沒有結束第二環節直接進入完整欣賞,而是繼續追問:“怎樣才能變回原來的顏色呢” ?孩子們能夠從故事的邏輯思維中立刻推斷出:小白兔只要再喝一杯白色的牛奶就能變回去了……”我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方法“只要再喝一杯和自己原來一樣顏色的牛奶,就變回去了”,及時有效地迴應,體現了故事的完整性。

當然,活動中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

1、最後環節,要求幼兒以“我餵奶牛吃______擠出______的牛奶…”這樣的句式來仿編,突然的角色變換和任務要求,容易讓幼兒無所適從。有一些孩子還是一小動物的身份來仿編的,而有的孩子會説:“我給奶牛吃綠色的青菜,就擠出綠色的牛奶,小黑貓喝了變成一隻小綠貓。”人稱的不統一容易讓幼兒混淆。

2、同時,本活動的重點在“彩色”,作為一個語言活動,與彩色有關的成語(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等)可以在教學中有機地進行滲透。

3、故事的情境營造的不夠,教師的語言沒有體現神奇色彩。

我會將這些思考帶進下一次的教學中,以期到達預設的效果。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15

曾經,我們的語文課程過於封閉,過於注重語文知識,把學生定格在語文書本世界裏,與其他學科及生活、社會缺乏聯繫。語文學科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學科本位的現象必須改變。在課改教學活動中,看到有的語文課變着花樣滲透各種活動,熱鬧非凡,不管課文的體裁與內容是否適合,也不管知識是否落實到位。我認為,融合也好,溝通也罷,語文課不能脱離其根本,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國小生必背的70首古詩,在課改實驗中,我將古詩的背誦與學生認字結合起來,旨在通過課外自主地學習古詩,達到促進學生認字的目的。熟知學生卻將古詩與所學課文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且比較和諧。它讓我認識到兩點:一是課標中所提倡課內老師的指導與課外自主的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條重要途徑,二是要重視語言的積累。積累,是表達的基礎,是語言材料內化為個人語言儲備的過程。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16

本節課是學生有點拘束,所以開始上課時氣氛有點沉悶。我及時引導調整,使學生很快投入課堂。童話這種體裁比較適合七年級學生口味,學生學起來興趣濃厚,因而整堂課學生都積極發言,真正達到了讓學生在樂中學的目的。我讓學生自主學習以理清情節,合作探究以賞析人物理解寓意,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為了發散學生思維,我放了一段“皇帝悔過” 的動畫片。學生非常感興趣。我及時讓學生口頭作文:“想一想皇帝回宮後會怎麼辦?” 雖然由於時間比較緊,學生的作文不太盡人意,但聯想想象是非常豐富的,這是難能可貴的。就是在理解寓意時,我總感覺學生有些疑惑。我自己認為這是由於七年級學生社會閲歷不深,對故事背景瞭解甚少的緣故。我還覺得如果有時間讓學生表演一段皇帝回宮後的情景會更好。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17

體會"生命橋"的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一是通過自由讀,看哪些細節感動了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中國台灣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險做骨髓移植手術。聯繫上下文,比照閲讀,體會中國台灣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愛心。二是以"期待"為切入點,老師示範朗讀描寫杭州小錢的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是一種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後,返回來閲讀描寫中國台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學生的感受就會更深。經過這三個層次的閲讀,手術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細節就會潛移默化的內化成一種人性的美好,植根於學生心中,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會變成學生心中一座永遠割捨不掉的心橋。

對於"中國台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內心,體會就會不同: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小錢來説,意味着生命的火種;對中國台灣青年來説,意味着濃濃的愛心;對在餘震中做手術的李博士來説,意味着手術成功的喜悦;對讀者來説,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動。

但遺憾的是,由於課堂中安排了寫的環節:中國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牀上,他會想到誰,會想什麼課堂時間沒有調控好,所以沒有把預先的設計完整地呈現。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18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着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着,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麼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裏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於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裏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裏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以至於“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19

為了刻意求取環節設計的“活”與“新”,讓課堂熱鬧起來,設置了“想象補白,情景再現”環節。讓學生根據老婦的答辭從動作、神態、語言、語氣等方面推測吏步步緊逼的場景,這個自然不難,學生七嘴八舌,説個不亦樂乎。再此基礎上,出示預設好的吏、婦對話,讓學生角色扮演再現,結果笑場連連,不可謂不熱鬧。本應“沉”下去的課堂卻“浮”了起來,這樣一來,老婦內心的悽楚,遭遇的悲慘學生是完全體會不到的了(最本質的情感上的體驗),反倒覺得好玩(因了扮演老婦的學生惟妙惟肖地模仿《無極》中王的聲音)。課堂上學生似乎也是伶牙俐齒、眉飛色舞,場面亦是熱鬧非凡,但卻沒有了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和思考,此缺點一也。

缺點二:設置的問題不夠精簡。有些問題的設置過於隨意,實則這些問題一目瞭然,根本無需再提。教學之初,為了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瞭解,提問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的雙方人物等等,這些簡單至極的問題完全不必要,雖然這些提問不會耽擱太多時間,但就目的性而言,起不到絲毫作用。貌似有問有答,師生合作得天衣無縫的熱鬧模式並不都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創新教學。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20

本課教學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複習生字,包括讀字和讀句子兩部分,目的是複習鞏固第一課時學習的生字;第二個環節是學習新課,在情境中理解童話中藴含的道理;第三個環節是學寫生字。針對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總結反思如下:

一、強基固本重視生字教學

雖然本節課以閲讀教學為主要內容,但生字教學也不能丟,而且在形式上要符合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在複習生字的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認讀生字卡片,對生字有個回憶的過程,然後將剛剛認讀過的生字放入句子中,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對生字有更深刻的印象,繼而掌握生字。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還是很樂於這樣去複習生字的,不僅可以認識字,還可以通過讀句子的形式來培養語感,增強對生字的感悟。

在寫字的環節中,我採用了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讓學生觀察四個左右結構的字,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在寫結構相同的字時還要注意的問題,使他們在寫字的同時鍛鍊了分析字形的能力;另一種形式是範寫,本節課我範寫的字是“第”字,因為這個字下半部分的筆順較複雜,學生不易掌握。通過這種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的形式,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到了方法。

二、創設情境增強情感體驗

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怎樣讓學生體會文中藴含的情趣和道理,為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我用一段歡快的音樂來導入故事,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創設森林裏動物聚會的情境,為了與學生們融在一起,我也扮演了一個小動物,與學生們一起去體驗。通過各種輔助手段,我將學生帶入了文中童話的境界。課堂上,學生們真的把自己當成林中的小動物,他們各抒己見,用自己的體驗去感悟文中藴含的道理。

當然,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指導閲讀方面不夠到位,沒有達到教案預設的效果。課堂上,幾個動物的話讀得並不好,脱離了文本,如果在學生沒有讀好的情況下,通過範讀、齊讀等形式來幫助學生體驗角色的語氣,效果一定會更好。因為只有把文本讀熟、讀透,學生才能真切地進入文中的情境,才能製造出符合文本的課堂氣氛,文中的道理也才會自然顯現。

總之,經過對這節課的認真準備和教學實踐,我加深了對新課標的理解,瞭解了更多教學手段,鍛鍊了自身素質,受益匪淺。

大倉老師反思總結 篇21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並且體會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這一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是個難點,容易混淆。我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實質,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達到較好的效果。

本節課,由於課前對學生的原有知識瞭解得不夠,對學生的學習困難預測不準,造成課堂上讓學生觀察直尺、填寫表格,這一教學環節讓費了很多有限課時資源。這是,教師今後在備課時要努力做到的。這堂課,在引導學用所學知識(毫米)表示測量結果時,有一個學生用“14.8釐米”表示。這時,教師引導得不夠自然,可以説是一個敗筆。今後,要注意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