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節日慶典 > 節日習俗

驚蟄有什麼習俗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那麼驚蟄節氣有哪些習俗呢?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些驚蟄節氣的習俗,希望大家有用哦。

驚蟄有什麼習俗
驚蟄節氣的習俗

每年驚蟄這天,在廣東和香港,民間習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儀式。

一、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説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説人是非。

二、“打小人”驅趕黴運

驚蟄象徵農曆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三、山東地區驚蟄吃烙餅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

四、陝西驚蟄吃炒豆

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五、廣西地區驚蟄吃“炒蟲”

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徵意義。

驚蟄節氣的由來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今年3月5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説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台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驚蟄,是“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但真正使冬眠動物甦醒出土的,並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温度。

驚蟄節氣養生知識

一、驚蟄應多吃清淡食物

《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説,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容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飲食中注意做到飲食品種的多樣化,以保證人體能夠得到豐富而充足的營養素供給。

由於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所以人們需要進行飲食調養,增強體質以抵禦病菌或病毒的侵襲。

驚蟄節氣是傳染病多發的日子,要預防季節性的傳染病的發生,應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

維生素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維生素c的攝入能夠明顯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有:水蘿蔔、辣椒、甜椒、苦瓜、蒜苗、白菜薹、紅菜薹、油菜薹、甘藍(圓白菜)、菜花、西蘭花、芥菜、芥藍、菠菜、蘿蔔纓、木耳菜、香菜、莧菜、蘆筍、白薯葉、山楂、黑加侖、沙棘、柑橘、刺梨、番石榴、桂圓、荔枝、木瓜等。

二、驚蟄宜適當進補

驚蟄的飲食原則是保陰潛陽,可以適當選用一些補品,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一般應選服具有調血補氣、健脾補腎、養肺補腦的補品。像鵪鶉湯、白木耳煮麻雀、清補菜鴨、枸杞銀耳羹、荸薺蘿蔔汁、枸杞蛇肉湯、蟲草山藥燒牛髓、扁豆粥等。或食用一些海蔘、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蟲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下面給大家介紹兩款進補食療方:

1、豬心棗仁湯

豬心1個,酸棗仁15克,茯苓15克,遠志5克,味精、精鹽各適量。先將豬心剖開,洗乾淨;茯苓、酸棗仁、遠志用細紗布袋裝好,紮緊口與豬心同入砂鍋,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打去浮沫,後改文火慢燉,至豬心熟透後,加入少許精鹽、味精調味即成。此湯有補血養心、益肝寧神之功效。適用於心肝血虛所致的心悸不寧,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以及陣發性心動過速、風濕性心臟病、神經衰弱、癔病等。

2、燉龍眼黨蔘鴿肉湯

龍眼肉30克,黨蔘30克,白鴿肉150克。先將鴿肉洗乾淨,切成小塊,與龍眼肉、黨蔘同入砂鍋,加水適量燉湯,鴿肉熟後飲湯,食肉和龍眼。此湯有滋肝腎、益脾氣之功效。適用於肝腎陰血虧虛、脾氣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心悸不寧、失眠健忘、氣短食少等。

三、驚蟄多食鍋巴好

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故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甜食以養脾。鍋巴屬甜食,可以多吃一點。

鍋巴是煮米飯時鍋底所結之物經低温烘烤而成,又香又脆。據現代科學分析,焙鍋巴所用的粳米,含有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b1、e、纖維素和鈣、磷、鐵等礦物質。除澱粉外,其他成分大多藏於米粒胚芽和外膜裏。經過低温烘烤,外層的營養成分多被破壞,部分的澱粉也分解了,故食時極易消化;而且,在吃鍋巴時,必須細嚼慢嚥,這樣可以分泌大量的唾液酶以幫助消化吸收,促使腸胃蠕動,增強其功能;另外,微炭化後的鍋巴,還能吸附腸腔裏的氣體、水分和細菌的毒素,以達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中醫學認為,焙烤成鍋巴的粳米有補脾、養胃、滋養的功效,最宜病後食用。粳米經炒、烘、烤之後,食之味香,促進食慾,還有消食導滯、收斂止瀉的功效。因此,春天多食鍋巴好。

標籤:驚蟄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