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事蹟材料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精選30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1

8月1日,中國短跑名將蘇炳添收穫了“一輩子最好的回憶”,他先是在奧運百米半決賽中跑出9秒83,成功晉級決賽,創造亞洲紀錄,成為電子計時時代第一位闖入奧運百米決賽的亞洲選手。2小時後,在決賽賽場上,他又跑出9秒98,再次突破10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精選30篇)

當晚,他的身影出現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跑道上。起跑線前、8位選手中,他是唯一一個黃皮膚。此前的半決賽,他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創造個人最好成績,大幅刷新亞洲紀錄。中國人第一次挺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蘇炳添,一舉創造了歷史!

選擇堅持,選擇成功。再過二十多天,蘇炳添就32歲了。這個數字,在短跑界已是“高齡”。田徑賽事就是如此殘酷,身體這項“資源”無法持續挖掘。過了28歲這道門檻,大部分選手會新陳代謝變慢,體能下降,成績止步不前。就像此次“飛人大戰”,蘇炳添是唯一的“80後”。在他之外,年齡最大的選手是27歲,而那正是黃金年齡。

早在20__年,曾有記者問蘇炳添:你覺得你現在的弱點是什麼?他回答説:“年齡。我今年26歲,再過兩年就28歲了。”6年前,就視年齡為弱點;6年來,他硬是跑贏了時間,超越了年齡的侷限!梳理媒體報道,這6年,他遭遇低迷、傷病,一次次考慮退役。但他又一次次選擇相信,選擇留下,選擇堅持。他説:“我覺得上天在一直考驗我,但是沒關係我有這個耐心……我想我真的還可以跑,選擇留下來,希望繼續突破。”這份堅持、堅韌,讓他以近32歲的年齡驚豔世界。

勤能補拙,事在人為。在田徑圈,公認的黃金身高在1.85米左右,比如加特林1.85米,鮑威爾1.88米。而蘇炳添只有1.72米,沒有明顯的“身體天賦”。早在中學時,老師曾帶他幾次去市體校,但都沒有被教練看中,因為“覺得他身材太矮,將來沒有發展空間”。然而蘇炳添日復一日,認真、專注,把每一次訓練做足、做好。教練袁國強曾這樣評價:“他是我帶過的最自覺的隊員。十年來,在訓練場地上他只要出現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就絕對是在訓練,從不偷懶。”

作息規律,按時起牀睡覺,從不抽煙喝酒,即便在家庭聚會上也不吃禁忌食物,即便在外參加活動也會堅持做基本訓練……在蘇炳添一次次打破記錄的背後,是一個關於勤奮的、經年累月的“漫長”故事。

突破自我,挑戰極限。在半決賽前,蘇炳添面對鏡頭,把大拇指和食指擺出一個“一釐米”的手勢。有網友調侃,這是“拿捏得死死的”。其實呢?蘇炳添説,就是想提醒自己“進步一點點就好”。一點點,哪怕是0.01秒,背後都是千難萬難,是精雕細琢,是全力突破。20__年,他以偶像劉翔為參考,調整了起跑腳;20__年,他改變了擺臂動作,嘗試改善腳掌落地後的發力——那時,他已經29歲了。

百米10秒是黃種人的極限?蘇炳添第一個衝進10秒大關。百米半決賽就是亞洲人的決賽?他成為進入電子計時時代的首位亞洲選手。更快、更高、更強,“老男孩”蘇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堅持、突破自我、挑戰極限,正是中國人對體育精神的最佳詮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2

“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這是奧林匹克運動廣為流傳的名言,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體現。一個運動員的成就,不僅僅是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塊獎牌,還在於是否體現奧林匹克精神,是否做到自強不息,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我崇拜的奧運英雄蘇炳添就是這樣的選手,也許他與金牌無緣,但創造的歷史值得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銘記。

蘇炳添,1989年8月29日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暨南大學20__級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中國男子短跑名將。

20__年2月6日,蘇炳添以6秒43奪得國際田聯世界室內巡迴賽男子60米冠軍,並刷新亞洲紀錄。之後蘇炳添多次比賽中都成為百米大賽最有力的競爭對手!而且蘇炳添也着實讓世界短跑名將博爾特驚訝到了,博爾特可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飛人,連續三屆拿到奧運百米金牌。可是博爾特也被蘇炳添驚到了:沒有想到站在身邊的小夥子居然反應這麼的快,起跑的那一瞬間讓他不知所措。

博爾特曾在一次採訪中説:“槍聲一響,我身邊的小夥子就飛奔出去,我有點不知所措,結果就失足了。”他對於蘇炳添的實力也是非常的認可,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後面才會拼命追趕上去。

能進入百米決賽是每個亞洲人都不敢幻想的奢望,只有跑進10秒才有希望。為此,蘇炳添20__年底,選擇了一個比較大風險的決定:就是把起跑腳換了。為什麼要換?是因為想要得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新的節奏,這樣的話在100米才可能會有一個突破。

而做這個改變和選擇太難了,改變之前問了很多的專家:不做出一些改變的話可能很難突破10秒,參考了劉翔的“八改七”,所以蘇炳添最後狠下心來做出了這個改變。就像剛開始是用右手吃飯,突然間變左手,你夾都夾不到,怎麼不難呢?蘇炳添剛開始,連起跑怎麼發力都完全不會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三組對決過後,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成功入圍男子100米決賽,也成為首位闖進奧運會百米決賽的中國人。而在奧運賽場上,9秒83也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成績。20__年裏約奧運會,博爾特奪取金牌的成績是9秒81,蘇炳添只比博爾特僅僅慢了0.02秒。32歲的中國飛人蘇炳添通過多年以來的努力,終於站在了100米跑道上面。

蘇炳添一戰打破了三個紀錄:

首先,新中國從1984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到現在37年的歷史上,首次有中國男性運動員打進到100米決賽的賽場,絕無僅有,這個意義不亞於當年劉翔闖進奧運會決賽並且奪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奧運會上,曾經有一位日本運動員打進到奧運會男子100米的決賽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個時候是用手計時的時代,跟電子技術時代差的還比較多。

第三,亞洲國家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在1900年的巴黎奧運會,也就是第2屆奧運會上,到現在121年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位亞洲運動員以100米半決賽第1名的身份進入到世界最頂級的百米飛人大戰的決賽。

這是史無前例的偉大榮耀,屬於偉大的中國,也屬於亞洲。年過30的蘇炳添,靠着頑強的自律,靠着超強的意志品質,成功的打進到了100米的決賽當中,為全亞洲人長臉。就連中國田徑名將劉翔在微博上也發文祝賀蘇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決賽時,蘇炳添強調,半決賽就是自己的決賽:“對我來説,能夠進入決賽就算完成任務。如果能夠突破10秒大關,進決賽應該沒問題。”

看了比賽,真是激動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簡直是一戰封神!正像劉翔所讚揚的那樣,這是中國奇蹟和中國速度,這也是亞洲奇蹟和亞洲速度!簡直讓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賽場,蘇炳添的腦海裏都只有一件事:竭盡全力跑出“中國速度”,為祖國添彩!能打破亞洲紀錄,打破黃種人的極限,站在東京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所有的夢想都在這一瞬間變成了現實!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3

蘇炳添其實一直是個乖寶寶。蘇媽媽回憶,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很乖,性格很温和,很少和別的孩子發生什麼糾葛。國中進入學校田徑隊,蘇炳添並不像別的體育生那樣張揚,一直都顯得安靜低調。楊永強教練回憶,蘇炳添在學校田徑隊的時候,從來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而且非常自律。即便剛剛入隊,還沒有成為正式隊員,蘇炳添也從來沒有把參加訓練當做可有可無的隨便試試,對教練佈置的任務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

這種自律的態度一直伴隨着蘇炳添成長。表哥蔡健發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省隊教練也大讚蘇炳添的自律能力,在省隊、國家隊都是統一的飲食,有嚴格規定,但放假回家,很多運動員都會放鬆對自己的約束,而蘇炳添回家之後也是嚴格按照飲食要求,滴酒不沾。

除了很自律,蘇炳添即便拿到全國冠軍也沒有絲毫的驕傲自滿。有機會回家,會一如既往地看望家人、啟蒙教練。沒有時間回家,也時常會通過微信、電話和大家聯繫,彙報一些訓練、比賽的情況。

現在,蘇炳添不僅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為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繫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為訓練缺課,都會及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為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為了互相推進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4

在半決賽前,蘇炳添面對鏡頭,把大拇指和食指擺出一個“一釐米”的手勢。有網友調侃,這是“拿捏得死死的”。其實呢?蘇炳添説,就是想提醒自己“進步一點點就好”。一點點,哪怕是0.01秒,背後都是千難萬難,是精雕細琢,是全力突破。20__年,他以偶像劉翔為參考,調整了起跑腳;20__年,他改變了擺臂動作,嘗試改善腳掌落地後的發力——那時,他已經29歲了。

百米10秒是黃種人的極限?蘇炳添第一個衝進10秒大關。百米半決賽就是亞洲人的決賽?他成為進入電子計時時代的首位亞洲選手。更快、更高、更強,“老男孩”蘇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堅持、突破自我、挑戰極限,正是中國人對體育精神的最佳詮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5

在田徑圈,公認的黃金身高在1.85米左右,比如加特林1.85米,鮑威爾1.88米。而蘇炳添只有1.72米,沒有明顯的“身體天賦”。早在中學時,老師曾帶他幾次去市體校,但都沒有被教練看中,因為“覺得他身材太矮,將來沒有發展空間”。然而蘇炳添日復一日,認真、專注,把每一次訓練做足、做好。教練袁國強曾這樣評價:“他是我帶過的最自覺的隊員。十年來,在訓練場地上他只要出現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就絕對是在訓練,從不偷懶。”

作息規律,按時起牀睡覺,從不抽煙喝酒,即便在家庭聚會上也不吃禁忌食物,即便在外參加活動也會堅持做基本訓練……在蘇炳添一次次打破記錄的背後,是一個關於勤奮的、經年累月的“漫長”故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6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名單出爐,“人民楷模”、“時代楷模”朱彥夫當選。朱彥夫由於身體原因未能到場,朱彥夫四女兒朱向欣代父親到頒獎典禮現場領獎。

“能登上領獎台,我十分榮光,但也覺得非常有壓力,我們作為晚輩,向父親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接過父親的獎盃之後,朱向欣既倍感榮耀,又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

作為朱彥夫的四女兒,朱向欣説自己繼承了父親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

在朱向欣很小的時候,她記得父親主動騰出自家的一間屋子,買了200多本書,成立了村裏第一個圖書室,當時識字的人很少,所以能來圖書室的人並不多。治標要治本,為了幫助村民讀書認字,朱彥夫又張羅着辦起了夜校,教村民們識字,每天拖着十幾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為老師的朱彥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給村民們上課。夜校的開辦,改變了張家泉村很多人的命運,也培養出了村裏的會計和文書人員等中堅力量。

朱向欣長大後也讀了師範專業,畢業後在沂源縣實驗國小做了一名人民教師。“我也把學生當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書育人。”朱向欣一直在教師的崗位上默默耕耘,20__年,她獲得了“沂源最美教師”的稱號。

朱向欣到現在依然記得小時候,每天天還沒亮就聽到父親用假肢走路“嘎達嘎達”的聲音。“當然,我也從來沒覺得父親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在朱向欣看來,朱家人從沒覺得父親是一個殘疾人,電纜、壘牆頭、拾地瓜幹他都能幹,一些體力活他都幹,甚至比母親和家裏其他成員乾的都多。

朱彥夫精神始終指引着朱家的晚輩。在朱向欣眼中,父親是一位自立自強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朱向欣會想到父親的事蹟。父親能沒手沒腳的情況下,做了25年的村支書,為村裏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他還能寫出《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兩部長篇小説,“那我沒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親就是我的榜樣。”説起這些時,朱向欣的語調鏗鏘又有力。

殘而不廢,朱家人認為這是對朱彥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彥夫的人生,是從挑戰“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過來的,他不僅把常人眼中的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一個個可能”,而且創造了一個個常人做不到的奇蹟。“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職工作,把父親的事蹟傳承下去。”朱向欣説。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7

6月17日9時22分,他和戰友聶海勝、劉伯明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火箭的託舉下飛向太空。

這是湯洪波的首次太空飛行。

湯洪波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個小鄉村,從小聽着毛澤東、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長大, 心裏早早種下一個英雄夢。

1995年秋,校園裏的一紙招生通告讓湯洪波心潮澎湃:空軍招收飛行學員。

“我要守衞祖國的藍天。”體檢、考試、政審,一路“過關斬將”後,湯洪波順利被錄取。

可入學後,湯洪波遭遇了學業上的“攔路虎”——體能成績班裏墊底。如果體能通不過,就會被淘汰。怎麼辦?一個字,練!湯洪波每天風雨無阻,在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一年後,他的體能成績從墊底“跑”到了優秀。

“我一直加倍努力,爭取實現更大進步。”湯洪波説。

空閒時,他總是拿着飛機模型一遍遍比劃起飛降落;夜深人靜時,他還在腦子裏一次次“演練”操作飛行,琢磨眼手腳如何更好地協調。就這樣,他的飛行成績經常獲得滿分,戰友們都評價他是“教科書式的飛行員”。

畢業時,隊長跟他進行了這樣一番對話。

“選擇飛直升機還是戰鬥機?”

“戰鬥機!”

“你選擇留在內地但飛行次數少的地方,還是偏遠但飛行次數多的大西北?”

“飛行員生來就是要飛行的。”湯洪波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北大漠。

20__年,我國開始選拔第二批航天員。此時已經擔任飛行大隊大隊長的湯洪波義無反顧報了名,並於20__年成功入選。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遠。”湯洪波説。

天空太空,一字之差,卻是巨大的跨越——航天員要完成體質訓練、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航天專業技術等8大類上百個課目的訓練。這些訓練既挑戰學習能力,更挑戰生理與心理極限。

20__年12月,湯洪波夢想成真,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

可模擬失重訓練,一度是湯洪波“邁不過去的坎”。

“訓練服加壓後像一艘人形飛船,硬邦邦地套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動。”湯洪波説,“剛開始,我一穿上訓練服,心裏就特別煩躁,恨不得馬上出來。”

那段時間,湯洪波寢食難安。“訓練都完成不了,還談什麼飛天呢?”他心裏暗暗自責。

起初,湯洪波不敢把這種自責和痛苦告訴家人和同事,怕大家替他擔心。後來,他請教執行過出艙任務的劉伯明,並且請工作人員把訓練服的温度儘量調低,讓心情冷靜下來。經過多次訓練後,他終於越過了這道難關。

“經歷過這些極限考驗,以後哪怕再難再苦,也都能扛過來。”湯洪波説。

對於這次飛行任務,湯洪波很有信心。他説:“首先,我一定要確保每個步驟都零失誤。其次,保證每天身心健康,以免讓地面的工作人員擔心。”

一路走來,妻子夏宜一直給予湯洪波支持和鼓勵。

來到航天員大隊後,大量的學習訓練使得湯洪波沒空照顧家庭,夏宜獨自一人邊工作邊帶孩子,從不給他拖後腿。

夏宜在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服工程室工作,她參與了這次任務艙內工作服的研製過程。

“航天員在我心中,航天員的安全在我手中。這是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對航天員的莊嚴承諾,也是我最真摯的祝福。”夏宜説。

妻子愛寫毛筆字。這次湯洪波上太空攜帶的個人物品中,有妻子貼心製作的小卡片,上面寫滿寄語。

兒子是名中學生,從小就崇拜爸爸,立志要當飛行員。這次出征前,兒子鄭重地對湯洪波説:“爸爸,你要安全回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8

20__年12月,劉伯明入選神舟十二號任務飛行乘組。這次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這次任務出艙時間大幅增加,任務更加複雜、艱難,挑戰和考驗也不會缺席。我們會完成好每一次出艙任務,浩瀚太空必將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劉伯明説。

信心和底氣,來源於刻苦的訓練。

在加壓後的訓練服裏,每一次“舉手投足”都非常吃力;身着水下訓練服模擬失重訓練時,每次都要訓練幾個小時……

“每次訓練完,吃飯連拿筷子都感到困難,困得吃不下飯,只想睡覺。”劉伯明説,但訓練之後,還不能放鬆,要一遍一遍在腦子裏過“電影”地熟悉程序。

面對考驗,劉伯明總會想起讀書時通往學校的那9公里無數次“摔倒又爬起來”的求學路。

“慶幸自己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千千萬萬的航天人鋪就了飛天之路,是祖國和人民把我們送上了太空。”劉伯明説,“我期待億萬國人隨我們一起體驗,我心飛翔!”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之中。

此刻,在被譽為人類探索宇宙“前哨站”的空間站中,劉伯明或許正遙望着更深邃的太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9

為獲取特高海拔地區人類生理資料,1990年,吳天一組織中日聯合醫學考察隊攀登坐落於青海省的阿尼瑪卿山。

途中,日方科研人員遭遇了明顯的高原反應,不得不中途放棄。而吳天一繼續帶領中方人員向上攀登,最終在5620米的特高海拔地區成功建立起高山實驗室。此次科考成果豐碩,國際高山醫學協會授予吳天一“高原醫學特殊貢獻獎”。

那些年,吳天一總在挑戰自己的身體極限。他設計了一座高低壓氧艙,是全球首個可模擬上至高空1.2萬米、下至水下30米環境的綜合氧艙。第一次人體實驗誰來做?“我是設計師,我進!”實驗中,由於氣壓變化過快,吳天一右耳“嘭”的一聲,鼓膜被擊穿了。

1992年,這座國產高低壓綜合氧艙啟用揭牌儀式上,吳天一登台致辭,隻字未提奉獻和付出,而是即興引用了一句毛澤東同志的詩詞:“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談笑凱歌還。”

這首詞的最後一句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從事田野調查多年,在強烈的紫外線影響下,吳天一40多歲時雙眼就罹患白內障,後來做手術植入了人工晶體;跋涉廣袤高原,數度遭遇車禍,全身有14處骨折,右大腿裏至今還裝着鋼板……“不這麼拼,怎麼能攀上高原醫學的山峯?”吳天一説。

年事漸高,吳天一前些年裝上了心臟起搏器。“挺好,有了它,我還要繼續跟高原病較勁,較一輩子勁。”如今,吳天一仍在登攀。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10

6月16日上午,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舉行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發佈會上公佈,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

六月的湘潭縣雲湖橋鎮飛欄村,屋舍儼然,山色青翠,一眼望不到頭的農田裏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就是湯洪波的家鄉。

今年46歲的湯洪波,是一位航天員“新人”。出生在湘潭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湯洪波,曾勵志走出農村,奔赴廣闊天地,實現人生理想。通過成功招飛,從航校順利畢業,湯洪波來到新疆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在20__年5月經過層層選拔,成為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在20__年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從飛行員到航天員,湯洪波克服轉型的艱難,用十一年的努力與堅守,等來了“飛天夢”的圓夢時刻。

湯洪波成功入選這次飛行任務的消息傳來時,他的父親和弟弟正頂着烈日在田裏忙活。湯洪波的父母已年過七旬,是村裏出了名的勤快人,全家人以務農為生。老兩口有兩個兒子,哥哥湯洪波是能“上天攬月”的航天員,弟弟是與父母一起“下地”的農民。目前,全家一起流轉了一百多畝土地種植水稻,還承包了20多畝魚塘。

勤勞質樸的一家人,談及湯洪波,眼裏滿是自豪感。“他每天放學回來,還會幫我們分擔家務。”在母親伍蘭清的眼裏,湯洪波是一個文靜、誠懇、踏實、孝順的孩子。上世紀80年代,以務農為生的湯洪波家並不富裕,父母白天忙種水稻,晚上還要守夜燒磚。十多歲的湯洪波便利用空閒時間,幫父母分擔農活,到田裏除草、施肥。在飛欄村,全村的人都知道湯海秋家裏的洪波伢子能吃苦。母親伍蘭清説,兒子進入部隊後,雖然回家的機會不多,但是隻要一回家,就會幫着父母幹農活。

但是孝順懂事的湯洪波,偶爾也有自己的“小叛逆”。“他小時候喜歡看小説,經常在外面看到很晚才回來,但又怕被我們罵。”湯洪波的父親湯海秋笑着説。

父母勤勞、質樸的品質,深深影響着湯洪波。航空與航天,只是一字之差,但完成這個轉變是一個艱苦而又難忘的經歷。坐轉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時狹小環境剝奪睡眠訓練……無論湯洪波遇到什麼樣的挑戰,都努力咬牙堅持了過來。

“他能為祖國完成航天任務,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感到很高興!希望他能夠不負重託,順利完成任務歸來!”對於即將出徵,征戰太空的湯洪波,全家人充滿信心與期待。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11

有這樣一位英雄的老戰士,他的名字叫朱彥夫,被譽為活着的“中國保爾·柯察金”。他的傳奇和事蹟感動了無數國人。

朱彥夫出生於1933年7月,祖籍山東沂蒙山區。他1947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後不久,就趕上了兩場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解放戰爭中,他先後參加大小戰役、戰鬥近百次,多次負傷,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鮮長津湖爭奪250高地的戰鬥中,朱彥夫所在的連隊冒着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與裝備精良的美軍兩個營進行着殊死戰鬥。敵人每天在陣地上拋下數百顆炸彈,山頭被削去幾十釐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幾塊小彈片。在反反覆覆的陣地爭奪中,全連的戰友相繼犧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體鱗傷的朱彥夫一人。

對敵人的再次衝鋒,朱彥夫把三挺機槍壓滿子彈,不停地換位射擊,死守陣地。而就在朱彥夫再一次給機槍上子彈時,眼前突然飛來幾顆手榴彈。他迅速抓起一顆扔向敵人,又抓起另一顆剛扔出手,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一道火光,隨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鑽心的疼痛將朱彥夫從昏迷中喚醒,身體已經被厚厚的雪花覆蓋,他想大聲喊,但喊不出聲;想伸開手,手指早已被凍壞。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頭搓揉雙眼和臉部,想把沾在臉上的冰涼的東西去掉,但拳頭不聽使喚,又飢又渴之下,他索性將這個異物吞下,後來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彈炸出來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於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彥夫咬緊牙關,開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軀體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彥夫終於被兩名志願軍戰友發現救起,緊急地送往戰地救護所救治。

由於朱彥夫的傷勢太重,他被輾轉送回國內接受治療和手術。在長春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朱彥夫先後進行了47次手術,昏迷了93天,流出體外的腸子被塞了回去,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彥夫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腿都沒有了,痛心至極,滿腦子都是輕生的念頭。想餓死,但護理人員按時往他嘴裏餵食物;想跳樓,但沒有手腳連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藥睡過去,好不容易攢起8片安眠藥,吃下去卻沒能把自己“解決”掉。朱彥夫自殺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還是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朱彥夫:“你的命是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千難萬難,硬從死神那裏奪回來的,你有什麼資格不珍惜?”從此,朱彥夫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嚴酷的現實是,他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全部截去,雙臂手腕以下被鋸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視力也下降到0.3。一個沒有四肢、沒有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啊!

雖然國家對像朱彥夫這樣的特等傷殘軍人有切實的優待和撫卹保障,但朱彥夫認為自己“無手無腳仍是軍人”,他不甘於成為一個躺在牀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人。1956年,他放棄在條件優越的醫院療養康復,毅然回到了故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回到家後,他開始練習自己吃飯、喝水、大小便,經過長時間的艱苦訓練,慢慢實現了生活基本自理,並儘量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期間,他還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好妻子__。

為了實現教鄉親們學文化的目標,朱彥夫騰出自家的一間堂屋,用母親做壽材的木板做成書架,買了200多本書,建起了全村第一個圖書室。隨後,朱彥夫又張羅着辦起了張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裏常常要艱難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給村民上課。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來都費勁,沒手沒腳的朱彥夫不知在夜間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彥夫被全村的8名黨員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開始帶領張家泉村的村民們砌石壘堰、改天換地,在山坡上開出了80多畝“大寨田”,治理了3條大山溝,為村裏新增200多畝良田。

1960年開始,朱彥夫帶着鄉親們翻山越嶺打了9口水井,並在村裏打了3口用於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繪製圖紙,帶領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長的灌溉渠。同時,又成立了村林業隊,建起40畝蘋果園、10萬株的花椒園、2萬株的桑樹園。如今的村民,單是果樹每年就能收入幾萬元,生活富足,原來貧窮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範村。

1982年,一場大病之後,他與死神又一次擦肩而過,朱彥夫自知年事已高,體力不支,主動辭去幹了2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英雄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開始了另一場戰鬥。

他讓兒女買來筆墨紙張、參考書,説:“我是二十六軍的戰士,我要替連指導員完成他的遺願,把戰鬥經歷寫下來,讓後人知道我們是怎樣和敵人殊死搏鬥的。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朱彥夫寫書有多大困難。殘疾的身體讓他吃盡了苦頭:他用嘴銜筆、雙臂抱筆、單臂綁筆,三種方法交替使用。寫不了幾個字,眼睛就疼得難受。他每天只能寫幾百個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紙上。

另一個攔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為了寫成這本書,他舔爛了4本字典。由於日夜煎熬,他的視力持續下降,原來的傷口發炎,心臟病加重。不論醫生怎麼勸、家人怎麼攔,他始終筆耕不輟。

熬過了嚴冬,熬過了酷暑,經過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彥夫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出版發行。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並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人們説朱彥夫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而遲浩田將軍則説,朱彥夫就是活着的“鋼鐵戰士”!

《極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全國各地紛紛邀請他去作報告,在淄博市的一場報告會上,朱彥夫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當場暈倒在講台上。經搶救治療後,雖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卻從此癱瘓,沒了知覺。英雄永遠是英雄,他硬是撐着病體,經過幾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傳體小説《男兒無悔》。

朱彥夫先後榮獲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模範傷殘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用鋼鐵般的意志書寫了自己的“極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彥夫家庭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朱彥夫説,這種榮耀和幸福,他終生難忘!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12

朱彥夫對張家泉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1957年,朱彥夫擔任了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只有24歲的他,扛起帶領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的重擔。他用25年的艱苦奮鬥,把張家泉村當成了戰場,帶領着村民發起了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的“三大戰役”,張家泉村從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一躍成為全縣第一個有拖拉機、最早實現水澆田過半、全鎮最早通上電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終保持全鎮第一。

在張家泉,一首首不斷改編的民謠“三慌慌”唱出了60多年來三代人的變化:一唱“三慌慌”,春天鬧糧荒,夏天忙得慌,秋冬無衣愁得慌;二唱“三慌慌”,春天有糧不慌慌,集體生產喜得慌,秋冬不再鬧饑荒;三唱“三慌慌”,春天花草美得慌,夏天瓜果甜得慌,秋冬腰包鼓得慌。如今,張家泉村早已是“山頂松柏戴帽、山間果樹環繞”的富裕村。

朱向峯作為朱彥夫唯一的兒子,不僅目前照顧着朱彥夫的日常起居生活,還從朱彥夫手中接過了接力棒,要繼續帶領張家泉村人發家致富。“我父親曾經説過,他是黨的人,這一生都在為黨幹事,一生都在為老百姓幹事。”朱向峯告訴記者,“回村裏之後,父親叮囑了我兩件事:管住手,管住嘴。其實他當年也是這樣做的。”

朱彥夫用右臂支撐,揮動左臂用自制的工具寫字

朱向峯迴村後,也給老百姓許下了承諾:清清楚楚地來,清清白白地走。每花一分錢,都讓村民知道是怎麼花的,讓村集體全部在陽光下運行,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着。

直到今天,朱彥夫還關心着家鄉的發展。他經常看書看到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好點子、好經驗,就會記在筆記本上,等朱向峯迴家後告訴他,讓他不斷學習農村工作的經驗做法。

今年過年時,朱向峯給鄉親們拍了照片和小視頻,回家之後拿給父親看,朱彥夫看到熟悉的面孔很是激動,因為他一直放不下的就是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13

1989年8月,小個子的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父母在家務農,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在泥巴地裏亂跑。不過,在蘇炳添的家族裏,可是有不少出色的運動員。表哥蔡健發比蘇炳添大9歲,是中山古鎮的百米賽跑冠軍,也是蘇炳添最早追逐的目標。那時候的蘇炳添還是跟着表哥屁股後面,在外公家外面空地四處追逐打鬧的。

玩耍打鬧,直到上了國中,蘇炳添因為陰差陽錯的選擇,才真正開始練起短跑來。那是在八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太好的蘇炳添被老師要求留下來補課。那時候的每天放學後,老師都會把一些學習不好的孩子留下來進行例行的“留堂補課”。

不想“留堂補課”,蘇炳添想方設法加入了學校的田徑隊。因為每天下午都要定時訓練,蘇炳添也就可以避免“留堂”。啟蒙教練楊永強成為解救蘇炳添的“恩人”。楊永強老師透露,當時在上體育課,發現蘇炳添爆發力、彈跳力特別好,就有心收下這個孩子,“個頭不高的蘇炳添跳起來竟然可以摸到籃板,我就留意了下,後來經過觀察,發現他彈跳力和爆發力都特別好,所以才把他吸收進了學校的田徑訓練隊。剛開始,我還想讓他練跳高呢。”

其實啊,八年級時候的蘇炳添已經展現出小小的短跑天賦,在他們村裏的比賽裏,身高只有1米5多的蘇炳添已經可以超過很多大孩子,拿到第一名了。剛剛進入田徑隊,還沒有經過什麼系統訓練,蘇炳添在泥巴地裏跑都跑得非常快。參加當地的中學生運動會,在跑道上有很多石子上都能跑到11秒多。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展現出來。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最好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説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可以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牀訓練並不適應。而且,由於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裏做説客,勸説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__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幫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14

朱彥夫,這位參加過_戰爭的普通傷殘士兵,當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勞本上、頤養於榮軍院中,平安無險地度過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為共產黨員、革命戰士的朱彥夫,卻全然沒有這樣去選擇,因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座標在哪裏,他明瞭自己的人生價值有該多大。他決心像蘇聯紅軍戰士保爾柯察金那樣,做一名中國的鋼鐵戰士,做一名純粹的共產黨人。

回到家鄉去,為生活尚處於貧窮困苦的父老鄉親們早日擺脱貧困過上幸福生活出把力這是朱彥夫的理想,這是他的承諾,更是他不二的選擇。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從此,四肢全無的他開始了與鐵板為伍、與手杖為伴的悽楚而充實的人生跋涉。25年村支書崢嶸歲月,他不知温暖撫慰了多少貧弱羣眾;7副假肢被磨破的生動寫照,他不知流淌了多少生命熱血;二部自傳體小説出爐,他不知滴下了多少英雄熱淚。央視主持人敬一丹所説的他寫字的過程就是一場戰鬥,每寫完一個字就如同一名戰士完成了一場戰鬥啊!,恰如其分地刻畫出了這位平凡英雄的生動雕像。

是什麼信念、怎樣的力量促使朱彥夫如此地頑強不息、戰鬥不止?我想應當是潛入其心的中國人的誠信友善信條、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鬥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撓精神,時刻支撐着他一路前行。

我們學習朱彥夫,就是要學習他身上所永恆具有並固守着的中國人的誠信友善信條、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鬥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撓精神,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場所、什麼條件下,都要把黨和國家的利益置於最高層級,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牢記心間,把落實羣眾路線的要求堅持到底,始終叫響我是共產黨員的口號,及時發出有困難跟我來的倡導,爭做幹事創業的急先鋒,爭當人民羣眾的好榜樣。況且我們絕大多數黨員是不需要付出滾打25年、磨破7副假肢的代價,就可以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追求目標的。

黨員同志們,時不我待,莫再等閒!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同攜手,為了偉大的祖國更加強大,為了可愛的人民更加幸福,永遠信守我們當年在黨旗下舉手握拳的莊嚴承諾,始終做到視人民羣眾為父母,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懸頭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15

“首飛”神六,度過難忘“太空生日”

經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艱苦訓練,20__年,聶海勝入選神舟五號的首飛梯隊,和楊利偉、翟志剛一起等待最後的選拔結果。雖然那一次聶海勝遺憾落選,但他打心裏替楊利偉高興和自豪。聶海勝目送戰友飛上太空,心中充滿了對自己事業的崇敬和自豪。他説:“九天攬月,我們盼望那一天!”

“神六”任務開始後,能不能入選,成為聶海勝千百次問自己的問題,而他的答案只有一個:繼續努力,刻苦訓練,絕不放棄!後來,他成功入選“神六”乘組。

神舟六號發射當天,一場大雪突如其來。後來聶海勝回憶道,“出征那天,我們平靜得如同一次普通的‘出差’,心率保持在每分鐘70次左右。火箭拔地而起時,我和俊龍的手不約而同地握在了一起。”20__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出徵

飛上太空第2天,恰逢聶海勝41歲生日。由於工作計劃安排十分緊張,前一天晚上,任務指揮部特地安排妻子、女兒和他進行天地通話,妻子送上祝福,女兒為他唱了生日歌,讓他度過了一個永生難忘的太空生日。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16

【頒獎詞】夢想天開

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藴含着世代相傳的夢想。

【事蹟】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質油菜種,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地部門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

1996年,家裏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着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

20xx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係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xx年,沈克泉帶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xx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着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後的心願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區域試驗環節,五畝送檢試驗田裏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範片裏還欠着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於已經35年沒有主業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沈家裏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裏最值錢的是兩台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説等現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着資金去滾動開發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麼也會走下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17

“大”家就是國家,“小”家就是彭士祿的家庭。彭士祿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道,自己的夫人有三個:一是核動力,二是煙酒茶,三是自己的妻子馬淑英。1965年,中國核潛艇工程上馬時,彭士祿為了工作特地從北京遷到四川。4年後,妻子馬淑英也遷到四川。馬淑英當年從蘇聯留學回來後分配在北京化工大學教化學,她講課講得好,深受學生們的喜愛。當她要跟隨彭士祿去四川時,學生們很捨不得,很多學生都來給她送行。來到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後,馬淑英便正式轉行參與到基地建設工作上來。1971年,因為工作需要,彭士祿再一次搬到武漢任核潛艇總體設計研究所(現719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任職到1973年5月。20世紀80年代主持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工作時期,他更是常駐廣州,幾個月才能借回京彙報工作之機回家探望一下。彭士祿80高齡時還在視察核電站的建設工作,經常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年事已高的他並沒有在家享受生活,依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依然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出差,很少能見到家人。對此,孫女彭瑤很有意見。彭士祿每天回來時都是深夜,孫女已經睡着了,而每天早上孫女醒來時,彭士祿卻又出去了。為此,孫女跟他還簽了一份合同書,大意是如果彭士祿能準時回家的話可獎勵啤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18

【頒獎詞】格桑花開

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於懸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羣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事蹟】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脱縣幫辛鄉國小的一名教師。

20xx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國小教學。

墨脱縣幫辛鄉,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脱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

這些年來,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央珍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後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20xx年,時逢格桑德吉榮獲"最美鄉村教師",節目組特地邀請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兒來到北京。同時,這也是格桑德吉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19

我很希望跟我們年輕同志交流,現在我們的航空技術,跟國外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很希望年輕人能為我們國家的航空製造事業做出創新型的貢獻。所以我想説説我們的歷程。

我出生在祖國飽受凌辱的上世紀30年代,“七七事變”發生以後,不到三個星期,我第一次經歷了日本鬼子飛機的轟炸,那時候日本飛機列隊地往西飛,炸彈爆炸不僅是聲音大,而且震動很厲害,家裏的玻璃窗都發顫,當時嚇得我們不知所措,也沒有防空知識,所以趕緊從屋子裏出來往院子裏跑。幸好我們的鄰居,他剛從德國回來,他在德國經過了防空訓練,他就立刻喊“別往外跑,趕緊在屋裏,躲在桌子底下”。所以經歷了這一場以後,在我幼小的心靈裏邊就埋下了,沒有防空力量將來受盡人家欺負,所以暗暗地下決心我將來要搞飛機。

一個堂叔叔,為了祝賀我十歲生日,送了一架橡筋動力的杆身航空模型小飛機,但是這個飛機不是很結實,飛幾次就壞了,我父親看我這麼喜歡飛機,他帶着我到上海,那時候解放前的上海,一家航模商店。那個商店是香港人開的,所以那個航空模型跟它的材料都是進口的,當時那個店主拿出一架一米翼展的橡筋動力的航模,就從櫃枱上起飛,撞到天花板下來還能繼續飛,我看了非常熱愛。我父親看到我這樣的情況,就咬咬牙給我買了一架,那時候好多塊錢,回家以後我們的親戚都議論,説我父親對我太慣了。

這個飛機拿回來以後,天好的時候,就在外面飛,下雨就在屋子裏飛。當然飛飛撞撞的,飛機就壞了,壞了就自己修。但是有一些問題不好解決,它的機身結構是用輕木條粘起來的,那輕木當時我們國家是沒有的,都是進口,那怎麼辦,我就只能用火柴桿來替代粘起來。膠水那時候也沒去買,但是知道是用膠片在丙酮裏邊化開以後,凝固了就可以當膠水用,而且乾得很快,這樣我就用這東西補飛機。飛機的蒙皮又要薄,而且很結實、韌,那麼這紙我們家有,因為我父親那時候看古書,有的重要的他要用這種紙描下來,所以這樣粘下來,我慢慢就能自己修理那個航空模型。再加上我父親給了我一套不全的《國小生文庫》,那裏有一本,那是三十年代專門講航模的書,我看了很感興趣,反覆地讀,所以這樣我對航模慢慢就鑽進去了。每年的寒暑假,我的時間大部分消磨在做航模上。

到高中畢業,那時候是要上大學了,我考大學呢,選了三個學校,都有航空系,一個是浙大、一個是清華、一個是交大,很有幸都考上了,但是我母親怕我遠離上海的家,因為我們家裏就我這麼一個孩子,所以不贊成我去浙大、清華,最後就是進了上海交大。

到我要畢業的時候,1951年初,那個時候我們正碰上抗美援朝,抗美援朝需要飛機,所以國家決定要建航空工業。那麼我在1951年初的時候,我們學校的系主任跟我説過是不是你就留在交大吧。我跟母親一説,母親當然高興,但是當時國家的形勢建設是急需的,是放在首位。所以當時把上海的大專畢業生都集中在交大學習了一個多月,學習的主要題目呢,就是怎麼樣為人民服務,怎麼能畢業以後服從分配,參加國家的建設。

當時就也不管我原來答應留在上海,叫我立刻上北京,所有交大航空系畢業生三天之內離開上海到北京報到。我是願意出去走走,我不願意在學校教書,但是對我母親刺激太大。三天以後,按規定坐了火車去北京,當時我父親跟母親都送我上車站。可是回來以後,後來我父親寫信告訴我的,我母親晚上基本上睡不着覺,經常是坐起來拉開窗簾看看外面,想我是不是有能突然回來的這個機會。由於她不斷地在想我,引起了很大的思想負擔,我父親想了個辦法,給她安排在圖書館裏做抄寫工作,希望能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最終也沒有辦法,最後就轉入了抑鬱症,後來發展到非常嚴重的抑鬱症,1967年去世了。所以對這個事兒我是感到很後悔,我為了搞航空把我母親給犧牲了。

到1956年的時候,國家的號召向科學進軍,那麼航空工業也考慮到要搞飛機設計。當時我的領導一個是徐舜壽同志,還有一位黃志千同志,他們倆當然是積極支持,積極地建議國家要趕緊建自己的飛機設計室。因為我們當時跟蘇聯的關係,蘇聯只是保證我們能製造出飛機來,而不告訴你怎麼去設計飛機。他給我們製造的飛機呢,基本上是他要退役的飛機,沒有新的東西。另外一點他們比較霸道,就是給我們製造的飛機,我們覺得不合適的要改,他也不同意。那麼受到這些影響以後,所以我們覺得,我們必須自己幹自己的飛機,我們飛機的設計權,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裏,不能聽從國外的。當時蘇聯專家的意見是你們建立設計室是可以,必須跟飛機工廠、製造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所以那個設計室必須建在瀋陽,我當時也很願意搞設計的,所以我沒有任何負擔地就從北京到了瀋陽。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20

因為劉伯明優異的成績讓他先後在牡丹江機場和錦州飛行大隊中表現得非常出色,而後在1991年劉伯明開始執行單獨飛行任務,包括單獨駕駛當時國家最新型的戰鬥機殲八,這是對他新的考驗,也是對他的信任。

1998年,劉伯明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他與翟志剛等人一同被挑選為我國的第一批航天員,航天員與飛行員雖然都在空中作業,但是二者的區別和難度還是相差非常大的。

來到了新環境的劉伯明很快就適應了新的訓練,因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務,這對航天員的身體素質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劉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勁兒,硬是咬牙挺了過來,在20__年還被選為神舟六號的備用員。

直到20__年,劉伯明執行了神舟七號的飛行任務,與他一同前去的還有航天英雄翟志剛和景海鵬,順利完成任務併成功着陸的劉伯明三人被當時的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員”的榮譽稱號。

這也是劉伯明首次真正執行飛行任務,而後被送到學校學習之後的劉伯明攻讀了北京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人員名單上,劉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齡成功入選。

誰能想到以四十歲的年齡還能將博士學位攻讀下來,誰能想到以五十歲的年齡還能成功入選艱鉅危險的航天任務,誰能想到這樣的劉伯明曾經還有一段輟學打工的故事。

1966年在黑龍江齊齊哈爾的一個小村子裏,劉伯明出生了,而後幾年中他的兄弟姐妹們也都陸陸續續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劉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個哥哥。

其實那個年代的農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為家裏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長們都需要出去幹農活或者打工,所以幾乎很少有時間來管他們,家裏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們帶大的。

劉伯明作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顧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擔一些壓力,因為從小劉伯明就要承擔家庭的責任,這也導致了劉伯明從小就養成了擁有責任感的好習慣。

“那個時候我跟他母親很忙,我們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回來,所以家裏的事情都是他(劉伯明)來做,包括照顧這些弟弟妹妹們”。

劉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學習成績上也是名列前茅,雖然平時劉伯明都會跟隨小夥伴一起瘋玩,小夥伴包括家長都説在家沒見過他學習,但是劉伯明依然考上了縣裏的重點高中。

這對這個家庭來説既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壞消息。

起初剛進入高中的劉伯明非常好學,並且勤奮懂禮貌的他被很多老師認可,但是隨着冬天的到來,劉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遠的路程才能走到學校,“有一次我半夜起來,突然聽到家門響了,我還以為有小偷過來了,沒想到是他剛從學校回來”,劉父這樣説到。

心疼兒子每天這樣辛苦的劉父於是咬牙給兒子買了一輛自行車,雖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錢,這筆錢對當時的劉家來説還是不小的數字。

可是隨着弟弟妹妹們的長大,家裏的花銷也越來越大,劉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親蹲在門口一直抽煙,而眉頭也緊緊地皺在一起。

父親要供這麼多孩子上學實在是負擔不起,劉伯明是明白家裏的情況的,白天上課的劉伯明每次想到父親皺到一起的眉頭都忍不住心酸。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21

1966年秋天,他出生在黑龍江依安縣紅星鄉東昇村一個普通農民家中。

家裏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

上高中時,家裏要同時負擔5個孩子讀書,懂事的他主動提出不住校,減輕家裏的經濟負擔。

當時全班52個學生,51個住校,唯獨他跑校。

為此,父親咬牙花100塊錢給他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供他上學往返。

學校離家10公里,全是坑窪土路,天氣好的時候,路都坑坑窪窪的不好走,遇到下雨天,路上積滿了黑泥水,連下腳都很困難。

冬天更遭罪,路面結冰,非常滑,為了不遲到,他每天凌晨三四點起牀去上學。

冬天即使不下雪,他騎車到學校時臉上、脖子上、身上都掛滿了白霜,渾身濕透,所以同學們都叫他“小雪人”。

但是,無論天氣如何惡劣,不管雨多猛、雪多大,他從未遲到或早退過。

因為國中就讀的是農村學校,英語課只開半年,沒有正規英語老師,會考時他的英語考了零分,但他還是考上了縣裏最好的高中。

當時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個,他就是其中之一。

上了高中,為了大學聯考英語不拖後腿,他在英語上下足了功夫,就連走路、幹活時,都在背英語單詞。

如今整個航天員隊伍中,屬他的英語最出色,大家都叫他“小諸葛”。

為了賺學費,他甚至在高中讀書期間短暫輟過學,到附近磚廠打工。

可他始終沒辦法放棄學業,後來又回到了學校繼續讀書。

他的高中班主任説,好像一年四季都沒有見他穿過新衣服,每天中午帶的飯也只是玉米麪大餅子,外加一些鹹菜。

1985年,空軍在依安縣招飛行員,憑藉強壯的體魄,他輕鬆過關。

進入航天員隊伍以後,他從未放鬆過對自己的要求。

神舟五號飛天時,他雖然沒有入選任務梯隊,但卻把專業書籍找出來翻了一遍又一遍,寫下了六七十萬字心得體會,時刻為自己的夢想做準備。

他就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劉伯明。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22

成為空軍飛行員,沉着處理飛機險情

1983年高中時,趕上空軍招飛行員。聶海勝抱着試試看的想法報了名,沒想到各項考核和體檢全都過關,被長春空軍飛行學院錄取。後來,聶海勝回憶説,自己是幸運的,高中畢業時遇上了招飛。當飛行員是聶海勝的夢想,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時候,從沒見過飛機的他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藍天。

被選上飛行員,對於聶海勝來説除了高興,也許還有另一層含義,到部隊後生活費全部由國家負擔,這樣一來就可以減輕家裏的負擔。在辦妥一切手續後,聶海勝離開故鄉。臨走時,聶海勝像往常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行李。他死活不讓母親出門送自己,怕母親難過。此後,迎接他的是漫長的軍旅生涯和無比光榮的航天員經歷。1989年6月12日,聶海勝開始改裝後第一次駕駛某型殲擊機單飛。第二天,他就遇上了事故。那天,正當他準備飛向4000多米的高空時,只聽座艙外"砰”的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瞬間,飛機轉速、高度下降,艙內温度急劇升高。他一邊鎮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

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這時,地面指揮同意他跳傘。但聶海勝還想做一做努力,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把飛機開回來!他試着讓飛機滑行,但因距離太遠沒有成功。

此時,飛機距離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急速下降的飛機帶來巨大的超重過載,動一下都很困難。最後,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此時他已出現了瞬間黑視,什麼也不知道。等他睜開眼,自己已落在稻田裏,飛機摔在了離自己一百多米遠的山溝裏,扎進土裏十幾米深,着火爆炸了……

聶海勝只休息調整了一兩個星期就重新上天了。後來經查明,事故原因是由於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鑑於聶海勝以良好的心理素質沉着冷靜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的勇敢精神,部隊黨委為他記了三等功。“所以我説,拼搏的人生最壯美!“聶海勝後來回憶説。聶海勝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是空軍特級飛行員。1996年,我國開始在全軍戰鬥機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聶海勝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經層層選拔,聶海勝成為首批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34歲的他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23

20__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着陸在內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當航天員楊利偉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艙時,説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此後,聶海勝兩度飛天、景海鵬三上太空,每次凱旋後的第一句話,還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八個字,字字懇切,重逾千鈞,折射出航天員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這份摯愛源於深知:為託舉他們一飛沖天,在祖國航天的各條戰線上,多少人把鋪蓋搬到車間,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專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輕人霜染兩鬢……

“祖國託舉我飛天!”景海鵬記得,為了研製我國自己的艙外航天服,女設計師張萬欣先後7次赴俄羅斯參加學習培訓,不僅刻苦鑽研技術原理,還主動參加操作訓練。由於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氣加壓後的艙外服,關節活動非常吃力,每次訓練結束後都渾身濕透,累得癱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來……俄羅斯專家十分驚訝地問:“她不會就是你們中國選出來的女航天員吧?”科研人員把一天當作兩天用,硬是靠着這種堅韌執着的拼勁,只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8年才能幹成的事。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後自豪地説:穿着自主研製的艙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覺真棒!

説起國家,航天員們似乎總有説不完的話,但提到個人,他們卻常常輕描淡寫:

20年來,在很多人看來,鄧清明是個“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親戚都會這樣問起:“只聽説是航天員,咋不見他上天哩?”作為目前航天員大隊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的首批現役航天員,鄧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訓練備戰,3次入選任務梯隊,卻始終沒能圓自己的飛天夢——“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漫長的等待,你後悔嗎?”鄧清明這樣回答:“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戰友飛就是我在飛!”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裏迴盪着《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航天員們至今都感動不已……劉洋説:“如今當大家對我説‘你沒有變’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記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為我清醒地知道託舉我們飛天的雙手,一隻叫‘科技’,一隻叫‘國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24

劉伯明家中兄妹6人,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改變命運,唯有苦讀。高中時劉伯明就讀的學校,距離家有9公里。他騎着一輛老舊的自行車走讀。

黑龍江的冬天格外長也特別冷,在冰雪覆蓋的路面上騎車非常困難,劉伯明經常是摔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又摔倒。艱難求學路,成了他的訓練場,磨礪了他頑強的性格。

1985年3月,空軍到劉伯明就讀的依安縣一中招飛。全縣僅劉伯明入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空軍某訓練基地,成為一名殲擊機飛行員。

13年後,他光榮地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

無論當飛行員還是航天員,凡是動腦筋的事劉伯明都愛“摻和”。進入航天員隊伍後,劉伯明曾因流利回答一名教官10個刁鑽的專業問題,從此被這名教官“免提”,並獲得了“小諸葛”的綽號。

在神舟五號任務中,楊利偉一飛沖天,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

沒被選入任務梯隊的劉伯明,為了彌補差距,把進入航天員大隊以來所有的專業書籍都找出來,進行復習回顧、系統梳理,寫下了六七十萬字的心得體會,為後續飛行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20__年,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任務備份乘組的劉伯明,再次與飛天擦肩而過。

“代表祖國出征太空,光榮的背後一定是汗水澆灌的‘長征路’。”劉伯明説,“只有認真總結提高,更加努力學習、刻苦訓練,才能早日圓夢。”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25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今天,素有“中國桃之鄉”美譽的“神舟”六號航天員聶海勝的家鄉湖北省棗陽市一片歡騰,鄉親們無不為家鄉驕子聶海勝駕馭“神舟”六號邀遊天空而備感驕傲與自豪。

在聶海勝的家——湖北省棗陽市楊當鎮街北頭一幢由當地政府興建的二層小樓門前,剛剛貼上“飛船騰空壯中華國威,海勝飛天為楊當增彩”的大紅對聯格外引人注目。聶家房前屋後彩燈高懸,彩旗飄飄,鮮花簇擁。

的聶海勝的母親張金秀老人身邊,一邊和老人敍着家常,一邊收看電視。現年74歲高齡的張金秀老人,去年10月因腦溢血突發,生病住院。得知聶海勝的母親生病住院的消息,襄樊市、棗陽市各級領導都非常關心,經常前去探望慰問,併成立醫療救助小組,精心護理治療。前天,是傳統的九九重陽節,襄樊市市委書記田承忠還為聶海勝的家人送去了一萬元的慰問金。棗陽市也為他家購置了傢俱,送去了電視等物品。

張金秀老人今天穿着聶海勝和妻子寄回的紅色棉夾衫,面色紅潤,眼睛爍爍有神,雖然不能説話,但老人卻不時地抬起手臂,指着牆上掛着的“全家福”照片,開心地笑着。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説:“母親今天心情特別好,早上還多吃了半碗麪糊。”

8時30分,聶海勝的親朋、鄉鄰、同學和襄樊市、棗陽市的領導來到聶海勝的家中,在不同觀看地點,與3000多名羣眾一起收聽收看現場直播。

8時58分,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伏在老人的耳邊,興奮地説:“哥哥馬上就要遨遊太空了。”老人高興地點了點頭。

上午9時,“神舟”六號準時發射。看到“神舟”六號飛入太空,張金秀老人不時用手擦着眼角的淚水。9時39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陳炳德宣佈:“‘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語音落地,頓時,這個鄂西北小鎮,掌聲雷動,鑼鼓喧天,鞭炮聲響徹雲霄。人們

揮舞着手中的五星紅旗,盡情地跳着笑着……

襄樊市市委副書記靳永龍、襄樊市市委常委、軍分區政委李長義宣讀了襄樊市市委、市政府、襄樊軍分區發來的賀電。當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代表全家從襄樊市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馬黎手中接過“航天英雄之家”的牌匾時,激動地説:“真想告訴哥哥,家裏一切都好,請他安心工作,我們等着他凱旋歸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26

四月的沂源,桃花正豔。西里鎮張家泉村走出的朱彥夫,在20__年的這個春天,成了全國第一個“時代楷模”。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山東省委先後下發文件,要求廣泛開展向朱彥夫同志學習活動。朱彥夫的事蹟,像春日的花朵一樣,開遍神州。

這位81歲的老人,手腳盡失、半身癱瘓。究竟是什麼,讓他放棄療養院的優待,回到家鄉投身建設?是什麼力量讓他為羣眾無私奉獻,帶領村民奔向致富路?又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在退下來後寫出嘔心瀝血之作,警示後人?

縱觀朱彥夫的人生軌跡,就是一部堅定信仰的踐行史。

到各地宣講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蹟,是最近一段時間,濟南軍區“沂蒙旅”一營教導員汪祥鬆的主要任務。朱彥夫當兵時就在一營,汪祥鬆,可以説是朱彥夫的小戰友。他説,雖然每次都在講一樣的故事,但每一次作報告,都能給他以新的啟迪。

“朱老14歲參軍,16歲入黨,歷經上百次戰鬥,經過47次手術才從死神那裏掙脱出來。活着已是奇蹟,本應在療養院頤養天年,卻不忘黨的教育和組織的培養,毅然回到家鄉自食其力。讓人肅然起敬。”汪祥鬆説,朱彥夫經常唸叨,與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自己是幸運的。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奉獻一天。“他一輩子的奮鬥,為信仰的力量作出了生動詮釋。”

如今,在張家泉村,依然能感受到朱彥夫留下的痕跡。他整治的山溝,挖掘的機井,還在繼續造福着這裏的百姓。而他的故事和精神,更是被幾代村民津津樂道。

張家泉村現任村支書劉文和説起朱彥夫,心存敬意。“老支書是個有信仰的人。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抱怨老天爺對自己眷顧太少,生不逢時,命運多舛。但是看看老支書,他一輩子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麼都能扛過去!”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曾鼓舞和教育了幾代人,朱彥夫的《極限人生》,同樣揭示了人生的價值和底藴。省委老幹部局調研處處長宋文軍説,朱彥夫奉獻給社會的不僅僅是一部書,他所表現出的不屈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更值得深刻領悟。“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看似無形,卻是頂天立地。”

“_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時代楷模朱彥夫身上體現的最寶貴品格就是這種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包心鑑認為,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朱彥夫四肢殘缺但人格健全高大;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為帶領鄉親們走上富裕道路而拖着假肢四處奔走;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用嘴含筆艱難寫作,為我們留下催人淚下的作品。

包心鑑説,時代楷模朱彥夫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蹟生動表明,崇高的人生追求,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寶貴的財富。認真學習朱彥夫,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擔當起人民賦予的責任,應當成為所有共產黨人終身的價值追求。

看了中央台播出的“時代楷模”朱彥夫後,很多人哭了,不是因為他做出的事蹟有多些,也不是因為他讓人們富起來,而是因為他那種永不退色的共產黨員的本色。

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能從一個廢人變成一個比一個正常都強的人;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比每一個正常人所做事都超出尋常。

他被追為“時代楷模”當之無愧啊!朱彥夫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總結起來有三條:

一是朱彥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一個在戰爭中生存下來的重殘戰士,沒有躺在功勞薄上享福,而是離開休養所回老家,瞞着老人,練習生存本領;用畢生的心血帶領村民致富,從不領取任何待遇,教育子女做人,還寫出兩本書。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二是朱彥夫的人品值得我們學習。他當村支書,從不領村裏一分錢。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還經常拿出自己的撫卹金幫助他人。自己的女兒出嫁,作為親生父親卻沒出一分錢給女兒買嫁粧,他是不願意買嗎?不是,他是沒有錢,他的錢用在別人身上啦。

三是朱彥夫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朱彥夫的毅力不僅表現在他的身體上,而且還表現在他一生不停地的為人民服務上。他為了實現人生價值,他堅持鍛練自理能力。大家可想而知,一個沒有四肢的人,連吃飯都困難,要達到正常上班、寫書、爬山,這個毅力得有多大啊。另外,朱彥夫從年輕起,堅持造福於民,一直到81歲,心裏還是想着百姓,從沒有想過自己。這種毅力又有多大啊。

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學習他們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懷。張麗莉、吳斌、高鐵成等時代楷模,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可以説是大家的同事、鄰居、朋友。他們平平常常、樸素無華,默默無聞地工作着學習着生活着,默默無聞地堅守着道德標準、涵養着道德情操,以點點滴滴的積累,以持之以恆的追求,成就了平凡中的偉大,匯聚了不尋常的道德力量,鑄就了關鍵時刻的堅強意志。從這些平民英雄身上可以看到,無私與善良就在自己身邊,無畏與勇敢就在自己身邊,平凡和偉大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把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勿以善小而不為”,認認真真做好身邊事,力所能及幫助周圍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舉手之勞做起,崇德尚義、積小成大,自覺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實踐者。

向時代楷模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們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職業精神。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把工作崗位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是時代楷模的一個鮮明特徵。張麗莉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的崗位,在車禍瞬間保護自己的學生,詮釋了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吳斌連續十多年安全行駛一百多萬公里,在遭受突如其來的重創後,用生命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職責;高鐵成三次勇闖火海,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展示了當代革命軍人的風采。這一個個壯舉背後,是他們對職業理想的追求,對職業精神的堅守。他們崇高的職業操守,托起了生命的方舟,昇華了民族的美德,成為激勵人們奮發有為、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恪守職業道德、弘揚職業精神,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職、紮實工作,以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在推進改革發展中創造一流業績。

我們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每一個時代楷模就是一面鮮豔的旗幟。發揮好時代楷模示範引領作用,是培育文明新風的時代要求,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要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以及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作用,把宣傳時代楷模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以發現偉大的眼光和崇尚先進的情懷,挖掘閃光事例、報道先進典型,大力營造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要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運用文藝作品、宣講報告、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示時代楷模的感人事蹟,熱情謳歌時代楷模的高尚情操,讓人們從中汲取精神養分、感悟道德力量。要堅持知行統一,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廣泛搭建平台、豐富渠道載體,把學習時代楷模與精神文明創建、志願服務、送温暖獻愛心、扶貧濟困、互幫互助等活動結合起來,使時代楷模的崇高精神轉化為人們的實際行動。要充分發揮政策法規的導向作用,完善相關激勵機制,禮敬時代楷模、關愛時代楷模,褒揚良好道德行為、制約不道德現象,推動形成好人好報的良好風氣,形成尊重時代楷模、學習時代楷模的社會環境。要進一步健全文明委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團體積極配合、各方面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完善工作措施、建立長效機制,推動學習宣傳時代楷模活動深入持久開展下去,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祥和、更加温暖和諧。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27

陳家順:“變身”民工的“卧底局長”

【頒獎詞】為鄉親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為百姓打工,你換來羣眾最多的甜。你喬裝改扮,卻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隱姓埋名,可我們都知道你是誰,為了誰。

【事蹟】人物介紹:1968年出生,雲南省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沾益縣駐浙江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為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從20xx年9月起,陳家順先後深入多家用工企業,以農民工的身份應聘到企業“卧底”打工。

在很多被陳家順關照過的農民工眼裏,“陳老師”好像什麼都不怕。但陳家順説自己有“軟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説你們幹部騙人”。

現年45歲的陳家順,是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記者在演播室內見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顯單薄,臉上多少看得出知識分子氣息。雖然在舞台上盡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沒法兒掩飾平日走路頻率很快的習慣。

幾年前,陳家順被派往浙江義烏,擔任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麻煩事接踵而來:此前勞務輸出由鄉鎮、村負責宣傳動員,但是鄉親出去後常説外面的情況和聽到的宣傳不一樣。陳家順成了鄉親們的“出氣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頓。

陳家順輾轉反側,問題出哪兒了?為把真實的用工信息傳達給鄉親,也為了更好地給鄉親們維權,他下了決心:以一個普通農民工的身份去求職,實地體驗農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幾年。他幾次進出工廠和農民工子弟學校,當過組裝工、裝卸工,看過倉庫,當過“豬倌”。“你是農民工嗎?”他説剛開始“卧底”時,別人常直截了當地問他,因為他的書生氣與幹活手勢,看着十有八九是個“假民工”。去一家養殖場面試時,陳家順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視眼鏡,廠方説他不像養豬人,他立馬迴應“別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幹得下來!”

“最受不了難聞的氣味,開始兩天連飯都吃不下去,直到一週後才基本適應。每天早上起來最辛苦的就是清洗豬舍,剛開始時要花3小時才清洗完,後來熟能生巧,只花1小時就能幹完了。”一個月後,陳家順在重點收集了工作環境、生活條件、工資待遇、子女上學等“情報”後辭職,推薦了幾位鄉親來這裏務工。

為了儘可能多地瞭解各行業信息,陳家順逼着自己快速學習、上手。比如,剛學會養豬,又得適應工廠流水線上的作業。“卧底”打工時,但凡找到用工條件相對優越的,總會眼前一亮。他曾應聘到一家中等規模的飾品廠,待遇和條件很不錯:保底工資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廠裏會補發加班費,還有免費的工作餐。一個月後,他介紹了20多名老鄉過來,事先鄭重其事和老闆談好條件:報銷工人過來的車費,每月的工資按時發,儘量給工人安排技術性崗位……

有人説他這樣做太辛苦了,他卻認個死理:“別總覺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實他們講究的就是實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與實際情況相差十萬八千里,怎麼指望大夥兒相信你?我們當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麼指望讓老百姓相信你描繪的藍圖?”

陳家順愛給自己找麻煩,很多農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機號,他早已把自己當成了他們中的一分子。“我們再辛苦,終究背後是有組織依靠的,而農民工呢?他們漂泊異鄉,無依無靠,那是真的辛苦!”隨着在媒體上的曝光率不斷增多,現在陳家順“卧底”越來越難了,但他説,只要心裏裝着農民工朋友,即便換個方式,也可以為他們做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28

“生命於你不止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這是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朱彥夫的頒獎辭。

如今,朱彥夫年事已高,由於右半身偏癱,再加上做過兩場心臟支架手術,導致他行動不便,説話含糊不清,但他仍堅持每天讀書看報,關注時事新聞。剛剛舉辦的北京冬奧會也是朱彥夫關注的重點新聞,對一些運動項目和運動員的見解也頭頭是道。

“爺爺並不服輸,他現在用自己的方式鍛鍊身體,右半身行動不便,他就做一些自創的擴胸運動。”朱彥夫的孫子朱帥宗告訴記者,朱彥夫還一直保持着軍人作風,每日按點起牀、按時吃飯,生活非常有規律。儘管右半身行動不方便,朱彥夫也經常寫字練字,就在前兩天還寫下了“英雄二連”、“感動中國”幾個字,“爺爺今年89歲了,在他的精神世界裏他覺得自己還有用。”

現在,朱帥宗在朱彥夫教育基地擔任講解工作,爺爺的事蹟他早已背得滾瓜爛熟,但每次講給參觀者時,他也經常聲音哽咽、濕了眼眶。從小,朱帥宗就知道自己的爺爺與眾不同,爺爺的故事也時刻激勵着他,讓他明白一個道理:只要信念不死,只要衝鋒不止,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奇蹟。“我學到最多的就是爺爺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幹一件事情不是半途而廢,一定要把它幹好。”朱帥宗説,為了傳承和發揚好紅色基因,他大學畢業後也回到了家鄉,將爺爺的故事傳遞給了無數人。他認為,講好爺爺的故事是自己的責任,將爺爺的精神傳承好更是自己的擔當。

在朱帥宗看來,爺爺的夢是讓大家吃飽飯,爸爸的夢是脱貧攻堅路上一個都不少,他的夢是讓朱彥夫精神閃亮小康路,幫助家鄉發展紅色旅遊、鄉村旅遊,開闢幫助鄉親們增收的新途徑。朱帥宗提到,“實際上我們都是一個夢,我們祖孫三代在不同的年代為了一個共同的中國夢,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爺爺,他也常常鼓勵我。”

在朱帥宗的手機裏,還保存着朱彥夫寫下“與其腐爛,不如燃燒”的照片,“爺爺的精神是我們奮鬥的動力,也是我們一家三代人努力的目標。”朱帥宗説。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29

有人説他不愛國,把他和一系列回國為錢學森、鄧稼先工作的科學家相提並論。有人説這是奉承,而更多的人嘲笑它與現任妻子吳帆54年的戀情。其實我覺得當時情況變了,未來不可預測。作為一個在世界科學界被載入史冊的科學家,或許養老只是選擇了一條最適合他繼續科研的道路,你我或許沒有更好的選擇。另外,我們很難知道各種各樣的原因。批評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老人恐怕太草率了。楊振寧不止一次展示了他的愛國主義。他把清華大學給他的百萬年薪和出售房產的資金,連同諾貝爾獎的一大部分捐給了清華大學高級研究中心,支持這裏的研究工作。

這樣的科學家,他用自己的行為讓各種難聽的話難以立足。至於他和妻子王女士的感情,恐怕別人沒資格評論。他們不容樂觀的婚姻,已經走過了13年。不管外界怎麼猜測,他們都保持着平淡的幸福。

時至今日,這位90歲的老人依然興高采烈,與當代年輕人探討中國教育和未來科學。和老婆談感情,生活總是很難笑。這種淡而無味的甜味怎麼樣?為什麼不被祝福?正如老陽所説,在如今的思想道德衝突下,這段婚姻可能還是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但只要雙方真心相愛,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的愛情會成為故事。

我們是聽着科學家的故事長大的,恐怕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科學夢。牛頓-愛因斯坦-瑪麗·居里,一個又一個頂尖科學家,人盡皆知。然而,我們不應該忽視中國也有一位偉大的世界物理學家。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擁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當代物理學家而感到驕傲,併為他的歸來而感到興奮。

少一些懷疑和無望的指責,多一些理性的評價和對科學的關注,讓老陽先生得到了他應得的尊重和公正的評論,也讓歷史悠久的畫家和神仙們少了一些“圖靈”的遺憾。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作文素材 篇30

35歲時,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36歲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43歲時,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59歲時,他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享年71歲;而在84歲時,他被授予世界華人節終身成就獎。

他一生獲獎無數,是對全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物理學家之一。或許僅僅從學術成就上,霍金是無法與之相比的。它不僅跟隨時代的洪流,事業也一帆風順,似乎生活中各種好運都會一直伴隨着他,讓人感到心酸。如果上帝註定要眷顧一個人,那一定是他。

但是從20__年他82歲的時候開始,他應該住在28歲的翁帆。這位擁有享譽世界的科學成就的老人無法安寧,她的後半生一直處於風口浪尖。是的,他是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一個學術家庭。他的父親楊武之是當時著名的數學家和教育家。曾在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等頂尖大學任教,培養了一批優秀學者。南開大學校長和著名數學家華都是他的學生。楊振寧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去芝加哥大學學習,後來成為芝加哥大學歷史上第一位中國博士。

基於父親的影響,楊振寧似乎註定要走上科學的道路。當時據説母親已經把楊振寧和他弟弟妹妹的照片發給了在美國的父親。看到楊振寧的照片後,五隻羊寫道:“這孩子好像有點,就像楊福説的。”楊振寧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示了他非凡的才能。年僅16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林業大學物理系。1945年,23歲的楊振寧獲得了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三年後,他成功獲得博士學位,這也為他後來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美國的第12年,楊振寧教授終於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高峯。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弱相互作用下的宇宙非守恆理論一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消息震驚了全國。這個獎項不僅是楊振寧和李政道先生的榮譽,也是整個中國世界至高無上的榮譽之王。世界各地的中國人紛紛舉行慶祝活動。楊振寧教授去巴西講學時,大批中國人眼含熱淚守護着機場。他們的獎項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不亞於任何一個種族和國家!我們也可以站在世界科學的頂峯,在人類文明的道路上用現代科學裝點我們的旅程。

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人,楊振寧和李政道創造的價值至今無人能及。正如後來也獲得諾貝爾獎的丁肇中教授所説,是楊振寧為中國人民在世界科學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但是在談到獲獎的感受時,楊振寧教授總是謙虛地説,我對獲獎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中國人改變了自卑的心理。的確,對於當時的世界來説,中國人民始終處於被誤解和被歧視的狀態,楊振寧先生在物理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這無疑給了當時的中國人民一劑強心針。

但對楊振寧來説,這只是他傳奇的一部分。此外,他的其他成就更加驚人。比如相變理論的研究比其他同事早了十幾年,後來引起了愛因斯坦的注意。他的“楊-巴克斯特”方程、超導體通量量子化的理論解釋、“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等諸多理論在後來的物理研究中被廣泛應用,成為現代物理科學的基礎理論。它還在粒子物理、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他甚至提出了許多其他的理論和模型。雖然他當時提出的許多內容無法通過實驗來驗證,但隨着近年來科學技術和物理研究的不斷髮展,他的理論越來越被證實。

他的成就足以打動世界科學史上任何一位偉大的科學大師。人們把他和愛因斯坦相比較,説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在他之後,許多人因為發現了他預言的粒子而獲得了諾貝爾獎。毫不誇張地説,他為現代科學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晚年,楊振寧回到小時候生活的清華校園,創辦了清華大學高級研究中心,致力於為中國科學界培養新一代人才。正如他最喜歡的英國詩人艾略特所説,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而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萬水千山遍遊天下,榮辱與共。在他心裏,恐怕永遠忘不了已經深入骨髓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也忘不了祖國帶給他的東西。

20__年,獲得圖靈獎的楊振寧教授、姚期智教授相繼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正式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無論他們選擇了什麼,無論是形勢好還是時代所迫,楊振寧先生最終真正回到了他一生都不能放棄的故國,投身科研十年,發表了幾十篇科研論文,成績斐然。楊振寧先生被認為是世界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許多國家都聘請他為院士,以他的理論為研究基礎。然而,面對這樣一位有成就的科學家,中國人卻對他頗有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