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讀書報告(通用19篇)

讀書報告 篇1

《駱駝祥子》簡介

讀書報告(通用19篇)

《駱駝祥子》這本小説講的是一個叫祥子的小夥子,他懷着發家、奮鬥的美好夢想,來到北京做了個洋車伕。他每天辛勤地勞作奔波,希望能擁有一輛自己的車。他咬牙苦幹了三年,終於湊足了錢,買了一輛新車。但不到半年,他的車就被大兵搶了,自己也被抓走,夜裏他逃出來時,偷了3匹駱駝,拿去賣了錢,從此,他就有了外號,叫“駱駝祥子”。

他沒有忘記自己車被搶的事,拼命地工作,恨不得馬上就能買上一輛新車。但是他再怎麼努力,卻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希望一次次被粉碎:他妻子難產死去,錢也被人騙光,後妻上吊自殺。祥子心灰意冷,再也不去拉車了,他為了賺錢不顧一切手段,把自己的朋友也出賣了,混成的人不人,鬼不鬼。祥子生活在一個腐朽的社會,不斷經歷挫折,最終是沒能扛的過社會的黑暗。

《駱駝祥子》讀後感

看完《駱駝祥子》這本小説,對於祥子,我感到欽佩,也為他遺憾。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和上進,但他最終沒能戰勝命運。人們常説“一份耕耘,一分收穫”,祥子勤勞節儉,為什麼卻走投無路?老舍懷着對於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了這個悲劇,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人間地獄究竟是什麼樣子”。正如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同志所説:國家沒有前途,個人會有什麼前途?!

我們現在的生活很美好,不像祥子的時代那麼黑暗,但是我想我們仍然要學會堅強。在報紙上常常能看到有人自殺了,我認為那是一種懦弱的行為,他們無法堅強面對生活才選擇死亡。還有許多人選擇不正確的行為來逃避現實忘掉煩惱,比如:嫖、賭、吸毒等,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我認為如果人人都學會堅強,那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美好。

續寫《駱駝祥子》

祥子走得無精打采,有氣無力,他慢慢地向前蹭,似乎聽不見那發號施令的鑼聲,更看不清前後的距離,不知道該不該停,最終被那個鑼夫趕了出去。

現在祥子在街上喪膽落魄的走,身上的衣服破得不成樣子。他百病纏身,早已拉不成車了。走着走着,他看見了一家商店,想進去買包煙抽,但一摸口袋一分錢也沒有。他不敢相信,再把渾身上下都找了一遍後,確實沒錢了。怎麼辦,去搶?街口就是巡警,讓他們看見還不又要關上幾天。這時他想起了曹先生,想假裝着去再給他拉車,趁機弄點兒錢來,再混上幾天。就這麼想着,他慢慢朝曹宅走去。

到了門口,曹先生正好在,他看看祥子灰頭土臉的樣子,嚇了一跳,問:“怎麼了,祥子?”

祥子説:“曹先生,能不能再讓我給你們拉車?”

曹先生為難地説:“祥子,你看你不來幾星期了,這不我們只好另請了個車伕,你説要再。。。。。。”

還沒等他説完,祥子一下子把他打暈在地,然後迅速溜進了屋子,把能看見的值錢點的東西抱在手中,高媽想去阻止,卻被他撞倒在地。

當祥子跑出曹宅時,一輛疾馳的汽車正好開了過來,只聽“砰”的一聲,祥子已被撞飛幾米。

這個曾經老實、善良、健壯、充滿希望的祥子,不斷遭遇不幸,墮落成為一個自私、出賣朋友的病態的畸形兒後,最終倒下了,再也沒能爬起來。

讀書報告 篇2

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重視人的再教育、終身教育,是面對新形勢的有力舉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範的榜樣,感召的力量。

當我拿起學校極力推薦的《第五項修煉》時,看着那些環行線路圖和那些專業術語,有些為難,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麼能以連續三年名列全美暢銷書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學校的推薦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書時我就強迫自己以讀小説讀散文的感覺來讀。還真的有效,看來真的是態度決定一切呀!慢慢我讀懂了。呵,那感覺真的像作者彼得、聖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個小學生樣端坐着,聽着他從內心深處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為我開啟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經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語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還有那些我還是有些不感興趣的圖表,都在給我以啟迪以思考。

在《第五項修煉》中,五項修煉被劃分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和系統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斷反照個人對周邊影響的一面鏡子;“改善心智模式”專注於以開放的方式,體認我們認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願景”培養成員對團體的長期承諾;“團體學習”是發展團體力量,使團體力量超乎個人力量加總的技術;“系統思考”極其務實,可以使我們瞭解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距離,它的精髓是用整體的觀點觀察周圍的事物。融合五項修煉的境界就是建立學習型企業組織模型,其中的系統思考是核心,是動力,是掃除學習型企業智障的主力軍。

讀了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後,對"學習型組織"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

一,創建學習型組織必須是自主的,是自願的。

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我們自己切實有這種迫切的需求,才會有效果.如果是上級的指令,是上級的要求,這是一種被動的,應對式的工作觀;同時必須不是趕時髦,不是追風,否則只會是形式主義.因此主動與迫切,這兩點事關創建的成敗.只有發自內心的,是出於對事業的愛,才會有成效.創建學習型組織,就是在為事業打造未來。

二,創建學習型組織沒有模版,沒有模式,沒有地圖。

創建的實踐中,才認識到原來我的認識有誤區。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過去我們搞什麼東西都習慣有什麼"模式",強調一套方法和方式,拿過來就能用.現在看,這本身就不符合學習型組織理論.每個組織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創建的切入點也會不一樣,我們強調的是差異化,是個性.達到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這需要你自己不斷設定,惟有此,才會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創建學習型組織是一個系統工程。

或許我們不知道學習型組織是什麼,但我們一定要弄清學習型組織不是什麼.學習型組織不是一項活動,我們必須明白創建學習型組織是可持續的,是永無止境的.這就符合學校的"第二曲線理論".這樣我們才會使組織內部的變化超前於外部的變化,才會保證組織內部有足夠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競爭優勢,達到永續經營,基業長青.既然我們找到了創建學習型組織這條路,我們就不怕路遠.

四,擴展組織創造未來的能量,保證擁有組織需要的持續增長的學習力,這需要全體成員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們對過去的理論基礎研究少,那麼,現在市場的要求,需要我們來補上這一課.以改造我們的學習,改造我們的管理,提升我們的業績。

在這本書中我還喜歡一個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會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驚嚇它,它將呆着不動。現在如果你慢慢加熱,當温度從華氏70度上升到華氏80度,青蛙仍顯得若無其事。甚至自得其樂。可悲的是當温度慢慢上升時,青蛙將變得愈來愈虛弱,最後無法動彈。雖然沒有什麼限制它脱離困境,青蛙仍留在那裏直到被煮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青蛙內部感應生存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環境中激烈的變化,而不是針對緩慢漸進的變化。

大部分動態性複雜都是處於緩慢漸變的過程,極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了,已經為時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質是突然變壞的?交通是突然擁塞的?健康是突然變差的?孩子是突然變壞的?

所以我們要學習看出緩慢漸進的過程,放慢自己認知變化的步調,並特別注意那些細微以及不尋常的變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運。

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當閲讀到第五章時,有個例子:在學校中,老師對學生的看法,會影響那位學生的行為。珍妮個性害羞,她在新學校第一學期的成績特別差(因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師於是認為她懶散。下一個學期,老師給予珍妮的關切更少,她的成績於是更不好,因而個性更退縮。隨着時間的過去,珍妮陷入一個惡化退縮的旋渦之中,被老師冠上不認真學習的標籤後,她更加封閉。於是,被老師視為才能高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關切;而被視為才能低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卻因增強的反饋而更糟。最後演變成“差者愈差、優者愈優”。我認為老師應該公平對待學生,不應該片面的去評價對待某個學生。

通過閲讀,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着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才能成為一個全神貫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為出色團體中的一分子,並在這個團體中,一羣人以極不尋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補長短,為共同的大目標全力以赴,並創造出驚人的成果。

讀書報告 篇3

我帶着好奇心,輕輕翻開了這一頁又一頁的傳奇,和書中主人公阿龍納斯一起乘坐着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了一次傳説般的海底之旅,我們一起漫遊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極和北冰洋,遇見了許多罕見的海底動植物,還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遺址等等。讓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學文化和地理知識,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類和採集,甚至是潛水艇的構造,他都可以做預言家了!

文中的尼摩船長一直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他性格憂鬱,卻又知識淵博。他可以為法國償還幾百億國債;看到朋友死去也可以無聲地落淚;會把上百萬黃金送給窮苦的人;會收容所有厭惡陸地的人;會把滿口袋的珍珠送給可憐的採珠人;會逃避人類,施行可怕的報復......尼摩船長對人類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但他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在南極缺氧時,他把自己最後一絲空氣給了阿龍納斯,為了陸地的朋友卻不顧自己的性命,這會感動多少人啊!

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作者還同時告誡人類: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事,也要重視防止被利用、危害人類自身危機的行為。凡爾納提出要愛護海洋生物,譴責濫殺濫捕的觀念......面對這早在兩百年前的先知者的呼籲,我陷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此書只是讓讀者感受豐富多彩的歷險和攫取傳神知識嗎?不,它是在啟發我們,讓我們的心靈對自然科學有更大的收穫。凡爾納在告訴我們: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想象力,科學才能進步。

讀書報告 篇4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國中、高中都有相關的課程學習,但終究只停留在淺嘗輒止,拾人牙慧的階段,所獲有限而零碎。現拜讀了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更深入地認識了這一經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穫。

總體來説,以前對論語的認識只停留在“語錄體”的書面概念中,而今細讀,漸品出了其中況味,發現其中人物其實也是活生生的現實中的人:機敏善辯的子貢,率直的子路,瀟灑曽皙。當然,形象最為鮮明的還是孔子。雖然書中對話體佔絕大部分,極少有動作神態描寫,但讀過之後,覺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懸於廟堂之上的畫像,遙遠地立於時間深處的歷史人物,。有着鮮活的抱負追求、喜怒哀樂。

《公孫長篇》中“匿怨而與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內心與坦蕩的胸懷;《先進篇》記載: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可以看到孔子失去愛徒的悲痛欲絕;“朽木不可雕也”的訓斥,可以看到恨鐵不成鋼的肝火,《子罕篇》“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頓和無奈;《雍也篇》“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可以看到孔子高遠的抱負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領略到夫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擔當和氣魄。正是這些,讓我感到這位籠罩着神聖光環的至聖先師,也是位更為親切可感的師者和榜樣。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規範的外化和集成。《論語》中,君子道德行為標準出現的頻率極高。其中,“忠”、“恕”是反覆出現的概括和總結。通過閲讀,我對孔子這一倫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體和深刻地瞭解,這主要體現和應用與自己、他人關係的處理。

我的理解是,撇開政治,在個人修養上“忠”,主要是對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負責。每個人作為獨立的生命體,生來對自己靈魂的保潔負責。“忠”就是忠於自己的本心,虔誠於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錙銖世事加諸欣賞的虛妄。除了鄙棄“匿怨而與其人”之外,更多地體現在對待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遵時守信上。孔子説“過,則勿憚改”,《述而篇》記載陳司敗指責孔子偏袒魯君,孔子聞之,“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可以看出,孔子不認為犯錯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不去避諱或掩飾,而是視錯誤為財富,視被別人指出錯誤為自己的收穫。他把錯誤當作完善自身,致知修身的必須途徑。《論語·為政篇》孔子答子貢問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強調言行一致,也是強調錶裏如一,強調待人行事與追求完美人格的統一。

“恕”,則是以一顆包容的心對待他人,留存人之初的本善,即滿滿的同情心,並將其實在化為具體的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行為表現。如楊伯峻先生在備註中提到的,其消極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積極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何對待他人的誤解便是“恕”的重要體現。《論語·學而篇》中,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譯為“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人不知己,自是無礙,可這裏的人,通常是和自己有交集的人,這些人若不知,誤解就會產生,尤其無端的誤解着實會讓人窩氣。此時,克服心頭負氣虛妄,做到“不愠”,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涵養與心性,其實也是最終消弭誤解,達到和諧愉快相處的最佳結果。

在《論語》中,孔子對“忠”、“恕”的結合也做了闡述和要求。《憲問篇》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的説法,譯為“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沒有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衞靈公篇》也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生命個體真正的的自由與獨立,是尊重他者的自由和獨立;人格的完整,便是在“忠”、“恕”之間達到高尚的純粹——直指本心的純粹。

另外,在閲讀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對當前生活姿態很有啟發的語句。時有豁然開朗,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感。

《衞靈公篇》孔子説道“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像是對我們大一新生語重心長的告誡。勸解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想法,對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狀態要有所規劃。《陽貨篇》中説:“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揮霍光陰中,看到這話,彷彿就聽見“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不行的啊”的話以親友和自己的聲音出現在耳畔。

《述而篇》:“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不僅是孔子只憂,更應是每個在校學生之憂。有內在目標,有外在要求,要修德,要講學,要求善。可是,正在做嗎?做到了嗎?這句話,提醒我們,永遠在路上,可以放鬆,當不能鬆懈,上下求索之行不能斷絕擱置。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這也是很多人畏葸不前、得過且過是找的藉口。看看孔子是怎麼説的吧,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意思是“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夠,走到到半道便會再走不動了,現在你卻沒有開步走。”鞭辟入裏,道理温和中性卻能讓偷懶者無地自容。當沒開始就打算放棄時,這句話能截斷懦弱的退路。

那麼,如何開步前行?我在這裏找到答案:《雍也篇》“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願意雖偏向政治,但也能給予方法論的啟示。目標在前,最好的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近取譬”,就是從當前就近的必要之事做起,做好資本積累,一步步朝前邁進。

曾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則是一盞指明燈。以厚實的擔當為底座,散發着浪漫與理想的光芒,每一遍讀完,都能給人以精神力量。

讀《論語》讓我收穫很多,我會繼續讀下去。

讀書報告 篇5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許多書,如果要我説出其中我最喜歡哪本書的話,我肯定會説《海底二萬里》。

這本書是由儒爾.凡爾納寫的,這本書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一八六六年,法國生物學家阿羅納克斯教授應邀赴美參加一項科學考察活動,在此期間,幾艘不同國籍的輪船在不同的海里航行時相繼遇到了一隻很像巨鯨的大怪物,有的船還遭遇到這個怪物的襲擊,這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人們對海上運輸安全的恐慌.

科考活動結束後,阿風納克斯教授正準備返回美國時,卻接到美國海軍部的邀請,與捕鯨能手尼德蘭先生一起踏上了追捕怪物的“亞伯拉罕.林肯號”驅逐艦。在追逐“怪物”的過程中,美國海軍的驅逐艦反遭“怪物”重創,阿羅納克斯教授和他的僕人及捕鯨能手尼德.蘭先生,都成了怪物的俘虜,這才終於發現所謂的怪物是一艘構造奇妙,裝備先進的潛水艇,為了嚴守自己的祕密,潛水艇艇長尼摩先生要求被俘的教授等人永遠不許離開,阿羅納斯一行別無選擇,只能隨着“鸚鵡螺”號潛水艇從太平洋出發,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進入大西洋,周遊於各個海域。

在前後長達十個月時間的海底旅行中,他們經歷了珊瑚礁擱淺,遭受巴布亞土著人圍攻,與鯊魚搏鬥,章魚襲擊,冰山封路等許多險情,飽覽了神奇而美麗的海底世界,看到了許多罕見的海底動植物,當潛水艇在挪威海岸遇到北冰洋風暴時,教授和他的同伴終於逃出了這艘潛水艇,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裏,其故事的情節朴樹迷離,曲折驚險,令人細細品嚐。

讀書報告 篇6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濃密的鬍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這就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筆下的列夫·托爾斯泰.整篇文章用了先抑後揚的寫法,先把他醜陋的外貌,平庸的長相展現在讀者前,後又把他那尖鋭的眼睛揮灑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偉大的文學家的一生寫得震撼人心.

一個出生貴族的大作家,卻長着一張田野村夫的臉孔,並沒有獨特的一面.或許他是粗魯的,但他的靈魂是高貴的.他那眼睛,他那犀利的目光,似乎能將世界的一切事物盡收眼底,這就是列夫·托爾斯泰.直到現在,我才真真正正地瞭解到列夫·托爾斯泰,瞭解到一個作家對腐朽生活的批評和厭倦.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的靈魂被震撼了,特別是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的犀利目光時,我彷彿也被這目光擊中了一樣,敏鋭深刻,而且能夠激發我的創作靈感,與之前讀描寫托爾斯泰醜陋外貌的感覺大有不同.

雖然開頭的種種描寫片段讓我感到非常吃驚,茨威格把他的長相,性格描寫得讓人無法接受,似乎托爾斯泰是一隻吃人的獅子.但後來他的各種優點各種感情,全都包含在那雙“有一隻眼珠”的眼睛體現出來.托爾斯泰給我的感覺就是,他的心靈美根本與他的外表沒有一絲聯繫.托爾斯泰就是與俄國人民共同的命運,堅決站在農民的立場,否定富裕腐朽的生活,即使他本身也是出自一個很富有的家庭.

或許外表醜陋但是心靈高尚的列夫·托爾斯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讓我們見到了作家不同的一面,那種內心的震撼,讓我感受到了許多……

讀書報告 篇7

托爾斯泰是俄-國偉大的作家,他創作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和《復活》等作品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俄-國近代歷史的廣闊畫面,還成功塑造了俄羅斯民族的靈魂。他創造出了俄羅斯文學中最豐富、最壯觀的人物畫廊。

1827年,托爾斯泰出生在莫斯科南部的莊園裏,父母早逝,小托爾斯泰是由倆位姑姑嬸嬸帶大的,因此,小托爾斯泰的童年是幸福的。大學時代,托爾斯泰創作了小説《一個紳士的早晨》,此書寫的是托爾斯泰的親身經歷。當時的托爾斯泰很孤獨,遭受人們的嘲笑與猜疑,他認為自己是徹底的失敗者。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了高加索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士兵,1852年,托爾斯泰的才華已結出了第一批果實:《童年時代》、《一個地主的早晨》、《襲擊》等作品相繼問世。托爾斯泰在第一部作品中追憶過去的生活,他當時正在養病,長期的休養使他感到孤獨、痛苦。1853-1855年,《少年時代》、《高加索紀事》、《我的青年》等遠近聞名的作品陸續問世。1873-1877年間,在愛情的庇佑下,托爾斯泰完成了倆部舉世聞名的著作《安娜。卡列寧娜》、《戰爭與和平》。

1899年,托爾斯泰完成了他創作生涯中最能體現他宗教思想的作品《復活》,1910年,托爾斯泰在安詳之中逝世了,儘管有警-察的阻攔,俄-國許多城市都舉行了人數眾多的活動,人們沉痛悼念托爾斯泰。

在《托爾斯泰傳》中,我們領略了托爾斯泰的博愛精神,他強調“道德”、主張“博愛”,認為只要每個人在道德上自我完善,消除慾念,就自然能達到全社會的和-諧。當時儘管響應者廖廖,但他並不放棄,畢生堅持着自己的信念,這正是托爾斯泰使得我們景仰和學習的地方。也許有一天,他關於平等、博愛的主張會成為人類生活的共同準則。

讀書報告 篇8

《名人傳》告訴我們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許多磨難,能夠堅定走下去的人,不是有強健的體魄,而是那份堅定的信念在支撐着我們繼續走下去。

《名人傳》的作者是羅曼。羅蘭,他指出人生是艱苦的,生活裏充滿了貧困,憂慮,孤獨和辛勞,人們彼此存在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寫《名人傳》,把偉大的心靈獻給受苦難的人們,使他們得到安慰和鼓舞。

首先介紹的是貝多芬,之所以先介紹他,是因為貝多芬期望他自我的苦難經歷能給予別的受苦難者以力量。

作者説他外貌平平,並用細膩的手法將外貌描繪得格外生動。貝多芬的童年與莫扎特相比,是無光的,艱苦的,並且少年時代的他就開始為經濟問題操心,中年疾病纏繞着他,但他依舊與病魔抗爭。

他飽受身與心的折磨,多次想向命運屈服,但他説:“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在別人的眼中,他是一個驕傲而孤獨的偉人,沒有人理解他,懂他。從他的經歷中,我明白他一生都處於困苦中,友情,親情,感情,他也未能好好感受。羅曼。羅蘭説貝多芬的這一生就像是一個雷雨天。我能感到貝多芬一向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抗爭,他對藝術的熱愛,追求促使他的生命擁有力。

米開朗琪羅是一位雕塑家,他是天才,但天才的自由被教皇緊緊地束縛,因為西斯廷的工程,他有了一個病態的軀體。因為天才的聰穎,使他無法逃脱教皇的使喚。這是多麼令人苦惱的。他光榮着,又痛苦着。

讀了他的經歷,我明白他的處境有多麼艱難,應對家庭,應對對手,他們不停地中傷着米開朗琪羅。但他愛他父親,他説:“只要我還有什麼東西,我就絕不會讓你缺少什麼,我寧願自我貧窮也不願看到你受苦。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的一位文學家,他應對的是上流社會的人,因為他追求真理,所以被教會開除了教籍。他用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了一部部着作,影響着世界。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三位偉人的困難與苦楚。他們是不一樣時代,不一樣地區的英雄,是與命運抗爭的戰士。他們是世界的征服者,是自我本身的征服者。

《名人傳》這本書,又讓我們呼吸到英雄們的氣息。每當我們遇到困難想要放下時,應當多想想名人傳中那些人的精神品質,讓我們的人生也充滿好處。

讀書報告 篇9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説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儒學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部分,而《論語》也可算作是儒學的精髓部分了。《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論語》是人人皆知的,國中時的語文課就接觸了“論語十則”,論語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比如:“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等是我們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可惜那時候我們的知識面有限,面對似懂非懂的文言文,只覺得枯燥無味,也無法從內心領悟孔子真正的思想內涵和精華。現在再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雖然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一書的涵蓋面是非常大的,小到學習態度,大到人生追求,可以説,讀《論語》會讓人在樹立目標,為人處事,修身養性等等方面都受益匪淺。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意即:“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 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講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應竭盡心盡力。”孔子的這兩段文字立足於家庭倫理,從積極的意義上思考,孔子主張人們恪守長輩與幼輩之禮,這種當時社會上的盡“孝”的之舉如今卻反而逐步褪色。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理應是每位學生的自覺行為。但不少學生認為家長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於是社會上出現漠視父母的病例居然不足為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孔子重“學”。作為一名教育家,二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經積累了許多豐富而科學的治學之道。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精闢言論,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孔子重“德”。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可見他對“德”的重視。為仁者不僅在家要孝敬父母,更要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之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勇於進取,並身體力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潛修個人的品行,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你的道德水準就會達到一個較高的境地。

《論語》是文化經典之一。它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們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而這些,卻是《論語》給我們的啟示。

讀書報告 篇10

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並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

在有暇之餘,我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他的成績平平。他稱自己的少年時代為荒漠時期:“一片黃沙,吹來陣陣熾熱的狂風。”他很孤獨,頭腦總處於狂熱狀態。他自知長得醜,為了和別的“體面人”一樣,他也去賭博,糊里糊塗得欠了一身債。“那真是徹頭徹尾的放蕩。”羅曼·羅蘭評價道。

“絕對的真誠”救了他,在他行為最放蕩的時候,他也能頭腦清醒地對自己作出毫不留情的批判。這種獨立判斷的做法,在他年大學時候已經用來批判社會習俗上和思想上的迷信。他看不起大學傳授的知識,不願做正規的歷史研究,因思想大膽而被停學

讀書報告 篇11

初識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在十二歲那年的夏天,那是一本破舊泛黃卻依然散發着歲月光輝的厚重的書。依稀記得讀完整本書整個腦海都是鋪天蓋地的黃土地的顏色,那是孕育出農耕民族生命的顏色!如今二十歲的年紀再一次讀它有了更刻骨的感受,與其説是感受,其實更多的是反省——關於生活,關於夢想,關於愛情。

現在流行一種説法——"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那個年代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的吧,樸實的人們對生活的最大期盼是吃上飽飯,是從黑麪饃變到白麪饃,甚至黃面饃也行。這是多麼卑微的願望!可就是這麼一個卑微的願望耗費了幾代人的青春才得以實現。立足今天,歷史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距離我們吃不飽飯的日子也不過三四十年光陰。三四十年前人們對生活最高的奢求在今天已是尋常,所以大部分人不知珍惜,聽來沉重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再次吟誦,心裏的波瀾已喚不醒行動。捫心自問,對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確實應心懷感恩,我門所擁有的一切是上一代人的青春努力得來的,對於他們的勞動成果,我們理應珍惜,對於他們的付出,我們理應感激。他們為我們奠定了基礎,我們亦是他們的接班人,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接過接力棒,把生活過得更美好。這是每一代人的使命,更是對生活的熱愛與最基本的尊重。

關於夢想,田曉霞説"只有永不遏止的奮鬥,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使是凋謝也是壯麗的凋謝"!是的,青春,不,人生,人生就是用來奮鬥的,只有奮鬥,心臟才能跳動得更劇烈,更有温度。處在模糊卻風雲變幻的年代,田福軍沒有在官場的迷霧中迷失自己,孫少安沒有在生活的苦難中迷失自己,孫少平沒有在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中迷失自己,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堅持,始終保持善良與正義,最終將夢想與現實慢慢接軌。他們對自己夢想的堅持也是對所有中國人夢想的堅持!這一代人的脈搏就這樣強烈地跳動,中國的脈搏也這樣強烈地跳動着。人生難免迷茫,時代也尋不到方向,但無論在多麼漆黑的夜,正義的方向永遠不會改變。

關於愛情,難免有遺憾,遺憾當初沒有愛的能力,遺憾當初不夠勇敢,遺憾當初沒有多堅持一點,遺憾沒有多一點點待……等到有能力愛的時候卻回不去了,就像孫少安説的"過去的愛情就像牙齒,掉了就是掉了,即使安上也是假的".沒有遺憾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吧,那麼,就讓遺憾隨着歲月老去吧,生活總要繼續,不要把回憶弄得如此宂長,沒有遺憾,擁有再多的幸福也不會體會到快樂。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再衍生出新的遺憾。

讀書報告 篇12

1.關於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他從四十歲開始辦學,直至七十三歲去世,一生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教師,一位聞名中外,享譽世界的教師.學生遍佈全國,這使得他當時很有名.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隨時隨地教育學生,就是路邊歇息時也指導學生禮儀.教師是他一生主要事業,這為後來<<論語>>的誕生奠定基礎.

孔子還是思想家.他那流淌了兩千五百年的智慧奠定了我們的道德基礎,到今天仍然閃耀着光輝,不但影響着我們,還影響着世界.1982年,諾貝爾獎得主們在巴黎的例行聚餐中,談到21世紀人類需要什麼思想時,幾經斟酌之後的答案不是別的,正是孔子思想.今天,我們的道德落差比任何時代都要大,正需要孔子的這種思想來拯救我們.

2關於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主張及教育原則等.

3讀書心得

<<論語>>--孝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説:"你們每個人都説説你們的志向吧."

顏回説:"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經常不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就可以了."

子路説:"我的願望呢,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但是這個時候老師還沒有説話,學生們就感到奇怪,於是子路就問老師説:"希望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説出自己對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這段對話裏面就透露出了孔子關於孝道德重視,百善孝為先,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為我們操勞一生,當子女生病時甚至願以身代.比如當代社會的割肝救子,割腎救子等等.這些都凸顯了父母的偉大.孔子也感受到父母的偉大,就對學生提出了"孝"的要求.但是孝是不是就是好好做事,養着父母,有好吃好喝的讓父母先吃,有什麼勞頓自己先擔當,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嗎?答案,不是.孔子所提出的是"孝敬","孝"和"敬"的結合,孝為行,敬為心,我們有多少人能把對父母的敬放在心裏.孔子的思想不得不讓人敬佩.那麼如何孝順呢?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唯"就是"僅僅",就是説讓父母僅僅擔心子女的疾病就行了.因為只有疾病是自己無法自己做主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還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讓父母少擔心我們的健康,這是孝的第一步.然後要服侍照顧好父母,這是必不可少的,然後就是還有前面所説的要把對父母的敬深深根植在心裏.

<<論語>>--誠信

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今人半篇論語護一生.論語中對人的道德素質提出了很多要求,誠信是裏面重複很多次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對它的重視程度.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世,着就像牛車沒輗 ,馬車沒有 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誠乃立身之本,經商做學問等等都離不開誠信.但是在商品經濟的現代社會,有很多誠信嚴重缺失的人都活的逍遙自在,難道誠信在現在社會真的不需要了嗎? 不可否認,誠信缺失的確會讓你一時走的很快,但是你絕對不會走的太遠.缺失了誠信的人,就像一艘有洞的船,就是你再努力,船再大,你早晚也要沉入人生的大海.最好的反面教材莫過於"三鹿奶粉".

修身不可缺失誠信,治國更需要.孔子説過:"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治國第一就是"敬事而信".治理者一定要嚴肅認真的對待政務信實無欺,這是最基本的.子夏也説過:"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翻譯過來就是,子夏説:“君子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後再去任用他們;沒有取得信任就去任用他們,老百姓就會認為是虐待他們。(君子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再去進諫;沒有取得信任就去進諫,君主就認為是誹謗自己。”

作為君王,一個國家的代表,君王無誠信之道,那麼這個國家早晚會衰敗,君王作為一個國家的表率,更要為全國人民樹立榜樣.孔子提出的治國之道,其基本出發點就是誠信,主持國家政務的人要講信譽,真要講信譽,不僅僅對國家好,對發佈政令的人也有好處.

一個人要想在人生路上走好,走的遠,不能靠一些投機取巧的假把試,要做到誠信待人,當面臨抉擇時,不要讓自己的道德淪喪,要做到無愧於心,有道德,講誠信的人,不會因為外物的丟失或得不到而感到沮喪.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從內心的真誠出發,以誠待人,定能建立起來和諧社會.

<<論語>>--仁愛

"仁"可以説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了,不足一萬六千字的論語,提到"仁"字的有一百九處.可見"仁"在論語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仁"是什麼?論語中並沒有給予特定的回答.但是從孔子和學生們話語中可以看出"仁"是充滿各個方面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這時"仁"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將實現仁愛於天下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在肩頭,並且要一直到生命的終結,這還不夠沉重嗎?這的確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宏偉志向,他們願意為祖國奉獻一切,包括生命.這時他們的共性,雖然好多人説他們是書呆子,但是他們胸中那一腔熱血能有多少人看得到,他們從小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自然少不了<<論語>>.他們將論語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身軀中,來踐行它們,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確是一羣讓我們尊敬的羣體.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仁愛是他們的使命,在必要關頭,他們可以殺身成仁.仁愛這種博愛的使命是高於一切的.

于丹説過關於仁的一段話,她説:"我想,仁愛首先應該是一種人格情懷,它應該表現為一種高風亮節,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這裏所説的仁愛,不是婦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愛,而是一種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擔當的情懷.

可見仁愛不僅僅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人格情懷.這種情懷與使命是高於一切的.從古至今,多少人以仁愛為使命,為擔當.用自己的一生去踐行,努力實現.過了兩千五百年的仁愛思想在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多少人現在已經嚴重缺失了這種思想?多少人還保留了?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其實離我們不遠,只要你想要它就來了.如果每個人都充滿了仁愛,這個社會還會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結語

世界發展到今天,道德觀從來沒有如此淪喪過. 在道德觀念走下坡路的今天,需要一本書來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論語>>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而是一個世界,它那閃耀了幾千年的光輝現在還在照耀着我們,照亮我們前方的路,指引着我們.

讀書報告 篇13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今天,我讀完了《伊索寓言》這本書,心裏的感觸十分深刻。

《伊索寓言》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又一個的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的最後,都有一句點睛之筆的話語,教會我們許許多多的道理,傳説,伊索的一生非常的不好,因為他不會説話,所以大家都排斥他,他被一位富豪開走,變成了奴隸,一天,他夢見有人把舌頭安在他嘴裏,第寓言二天,他就會説話了,就這樣,編出一個又一個的寓言故事。

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喜歡偷盜的兒子與他的母親》這篇寓言故事,它的主要內容是:一天,有一個小孩在他的學校裏面偷了一個蘋果,回到家,母親沒有批評,還説他能幹。第二次,他偷了一件大衣,他的媽媽很滿意。就這樣,因為母親的縱容,小孩長成小夥子時,便去偷東西,有一次,他被捉住,送到了劊子手那裏,他説,要和母親説句話,卻一口咬下她的耳朵,母親罵他不孝,可他説“我當初偷的時候,如果你打我一頓,我就不會這樣子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小錯起初不懲罰,必釀成大錯。對這則道路我太熟悉了,因為父母的放縱,讓我們養成了壞習慣,而如果把一些小小的錯誤和壞習慣放大,就會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我們應該要好好的面對這些錯誤,習慣和缺點,並把它們給清除掉。

我平時也有一些做錯的小事,馬馬虎虎地寫作業,有時總拖到不能再拖的時候才開始寫作文,總是寫錯別字,我也不重視。結果,那次我考得好差,東一個錯誤,西一個錯誤,如果一些小缺點不重視,那麼就會是你前進道路的擋路石。我還在電視上看到過一篇手抄報,上面有:四歲時,我在工地拿了一堆小小的釘子,六歲時,我在家裏拿了幾個小小的錢,十歲到十五時,我在超市裏拿了幾個小蘋果,長大後,我就開始偷東西了。看到這裏,我想到了我看見的一篇報告,上面説,有一個小孩,他天天都偷東西,可*媽不知道,後來,那個小孩就變成了小偷。你看,如果他能及時的面對這些壞習慣,並把它改正的話,那麼,不是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嗎?

《伊索寓言》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許多多的道理,讓我們受益匪淺,教會我們的道理至關重要,我一定會牢牢地記在心裏。

讀書報告 篇14

歷時兩個月的讀書節活動已經落下帷幕。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裏,我校同學積極參加讀書活動,真正體驗了“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的滋味,享受到了成功的樂趣。各個班級都有效地組織了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在活動中,同學們親近書本,養成熱愛書籍,博覽羣書的好習慣。

一、加強宣傳,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

結合校園文化環境的佈置,我們在校園的宣傳欄裏張貼《三字經》,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二到六年級每兩星期出一期以讀書為主題的黑板報,孩子們把自己收集到的有關讀書內容貢獻出來,有名人讀書故事,有讀書的名言警句,有推薦閲讀的書目,內容豐富多彩,整個校園內充盈着濃濃的讀書氛圍。

二、開展活動,激發學生的讀書慾望

1、借閲捐贈相結合,共建“班級圖書角”。

學校充分開放圖書館,讓各班自行挑選適合本班閲讀的圖書。放在課室的圖書角,供學生隨時閲讀。為了增加圖書總類,學校還倡議各個班級展開圖書捐贈活動。同學們紛紛把自己收藏的圖書帶到學校來,充實班級圖書角。“眾人拾柴火焰高”,同學們都懷着“好書共分享”的心態捐出自己的圖書。班級之中舉行了好書交換活動,同學們暢遊書海,校園裏洋溢着濃濃的讀書氣氛。

2、好書大家分享,共同暢遊書海。

學校開展了“好書推薦”活動,先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向同伴介紹自己讀過的一本好書的主要內容,在好書推薦會上,同學們交流閲讀心得,暢談閲讀體會,極力向同伴推薦自己最喜愛的書籍。看到孩子們對書如此傾心,如此愛不釋手,我們知道他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讀書。

3、寫好讀書筆記,提高語文水平。

寫讀書筆記好處多,它不但能幫助我們記住書的內容,而且能提高我們的認識能力和語文水平。因此,學校要求五、六年級加強指導學生寫好讀書筆記,並收集優秀的讀書筆記讓學生閲讀、學習。學校還進行了優秀讀書筆記的評選活動。學校統一頒獎,以資鼓勵。

4、手抄報也是一項比較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它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讓學生把自己平時閲讀所得用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出來,與大家分享,更能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學校要求三、四年級加強指導學生出手抄報。學校還舉辦優秀手抄報評選活動。優勝者參加鎮中心國小全面性優秀手抄報評比。

5、經典美文誦讀,共抒心中激情。

學校要求各班利用午讀及早讀加強經典詩文的誦讀與背誦工作,要求學生理解經典詩文的大意,並熟讀成誦。各班利用少先隊活動課,開展了班裏的經典詩文誦讀比賽,表演形式多樣,學生參與熱情高漲,本次活動提高了學生閲讀的興趣、朗讀的水平。學生們個個精神飽滿,聲情並茂,他們以優美的語言為大家誦讀了名家們膾炙人口的傳世美文,從而培養了國小生對閲讀的興趣,逐步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經過參與,提升了學生的欣賞品位、審美情趣和文學藝術修養,豐厚校園人文底藴,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精神,形成積極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更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

6、評閲讀之星,激發閲讀興趣。

為了進一步擴大書香校園建設成果,我們一、二年級舉辦了賽詩會,講故事比賽,中高年級舉行了精讀篇目知識競賽。優勝者將有機會被評為班級“閲讀之星”或“故事在王”,引導學生養成熱愛讀書的好習慣,讓同學們在讀書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本學期我們學校共評選出21名“讀書之星”,並要求“閲讀之星”分享自己的閲讀心得與收穫,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讀書風采。

通過本次讀書節活動的開展,陶冶了學生情操,學生與書為伴,與書為友,學會愛書,學會讀書。但讀書絕非只是讀書節活動中的事,讀書應該成為每位學生的最大愛好,更是每位老師一生的事情。我校的全體同學應保持高漲的讀書熱情,一如既往地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讀整本的書。

讀書報告 篇15

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並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

在有暇之餘,我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脣,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醜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讚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採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温宛的醜婦人,生着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着《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於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一歲),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持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城邑中過着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後,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最終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成為了“俄-國的一面鏡子”

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保持一顆堅強的心

讀書報告 篇16

《城南舊事》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説,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裏,住着英子温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説一百強”。

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着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着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羣、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着爸爸媽媽從中國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衚衕裏。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着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悽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裏,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着我。看《城南英子在她的心中默唸着,在她得到自己父親離去的時候。驪歌的樂音在耳畔縈迴着,一縷哀愁淡淡,一抹相思沉沉……去了,“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太年輕的時候,為何卻早已體驗了“知交半零落”的愁苦?惠安會館的瘋女秀貞,飽受養父虐待的夥伴妞兒,為供弟弟上學而偷竊的無名青年,從小在悽風苦雨中生長的蘭姨娘,朝夕相伴的奶孃宋媽和沉痾染身的慈父……涉世未深的小英子的思緒,久久縈繞在時光與命運的變遷之中。夾竹桃零落滿地,她在懵懂與靜默之中送別了自己的童年……

讀書報告 篇17

一、書名:苦澀的成長

二、著者:朱炎

三、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19版/台北市/爾雅出版社

四、頁數:141

五、內容大意:

這本書包括十篇文章,可稱為給青年的十封信,十個主題,每個都有對象。

首篇「愛」,闡釋愛的作用,同時辨明時下對愛的曲解以及贏得真愛之道。

次篇「青春」,從描述誤解青春的特質中,勉勵青年應有刻苦耐勞,獨立自主又淳樸謙虛氣質,進而體認出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對人類社會的實際貢獻。

第三篇「火鳳凰」,系以火鳳凰的行徑為喻,勉青年要有理想,要有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第四篇「挫折」,以「衣衫的領子、袖子最易磨損」之巧喻,勉青年要有面對挫折,不畏挑戰的勇氣,並體認領導人物,註定要比別人承受更大的挫折。

第五篇「孤獨」,簡介離羣索居以獨立思考的生活方法,鼓勵能不畏寂寞,進而領略孤獨的況味,以及學習多單獨思考問題。

第六篇「怨尤」,説明報怨之害,便是自動地放棄了自己生存的權利與否定自己生命的意義,勉人行事宜務實,切忌好高騖遠。

第七篇「蠱惑」,勉青年由自持、制欲、去私、不惑使自己清醒之後,進而慎思明辨,知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質與優良傳統,進而培養有為光明遠景獻身的氣概。

第八篇「孝道」,闡明踐行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年長的父母、祖父母適應這個變遷的社會,讓他們由陰暗的角落裏走進陽光,享受現代生活的樂趣。

第九篇「生活的藝術」,説明生活本是一種需要勇氣與魄力的大藝術,並且唯有從生活的簡化中,才能使心靈蘇活,提高生活的境界。

末篇「人類的母親」,闡釋女性的尊嚴乃人性尊嚴的基石,肯定人性必須有尊嚴,就得從尊重女性人格做起,盡力維護女性尊嚴。

書末還有朱炎先生寫作年表,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從前吃苦,現在有成就而將來成就不可限量的人,其閲歷足可為青年之導師。

六、讀後心得:

朱炎先生是一個從前吃過苦,現在有成就的人,他的豐富閲歷使他能穿過人生重疊的層面,看得深,看得遠,有智慧。他在備嘗生長的痛苦,又把痛苦轉化為喜悦之後,用心寫一本小書,一本形體小而價值大的書。他費盡苦心,辛苦寫成,成果是甜美的。在這個紛紛用悲觀來表示深度的時代,他這本書從深處發掘樂觀,在這個用偏激表示造詣的時代,他這本書完備而中和,更顯得難能可貴。他在走完了人生最艱難的一段長途之後,佇足回頭,看看後面的人走得怎麼樣,鼓勵能好好的走。這一份奉獻,令我敬佩也使我感動。

這十篇文章雖各自獨立,但脈絡相通,渾然如一,像一條山脈十座山峯,根本上,他提供人生在世的一種觀點,一種哲學。沒有哲學和沒有面包同樣令人活不下去。他從上游解決人生問題,正本清源。這種建設工作,可以使醫生、警察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忙碌。這十篇文章,一方面探討了人生潛藏於內的幽微,一方面勾勒了人生形之於外的崢嶸,同時也給理想的中國青年摹出風貌典型。人在青年時期辛苦尋覓的東西,大半都在這本書裏。

七、評語:

朱炎先生是一位熱愛學問而有學問,熱愛真理而認識真理,熱愛青年而瞭解青年,熱愛人生而能奉獻自己,不但是一個卓越的散文家,更是一個把墨水變成熱血的人。他的筆是一座橋,從他的內心到讀者內心,交流互通,如響斯應。

推銷鋼琴的廣告有一句話:「學琴的孩子不會學壞」,意思是説音樂能淨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境界,使人發現並追求較完美的模式。我也要説,熟讀朱炎教授這本書的人也不會學壞,因為他不會走錯路。

中國多一本這樣的書,就可以少一座監獄。

八、附註:本書六十七年初版,時著者年四十二歲。

讀書報告 篇18

《西遊記》是一部長篇章回體神魔小説,它記載了唐僧師徒一起去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師徒四人中,最忠厚的是沙僧,他為人忠厚老實,一心隨師父去西天取經,他的決心實在讓我讚歎不已。

豬八戒,大家都知道,他有三大惡習:好吃、好色、好睡,而且他非常貪婪,並且做事沒有決心,一遇到困難就想退縮,他想取真經時,還求佛祖讓他下凡來玩呢!

孫悟空的優點是非常勇敢,他從不向困難低頭,一直勇往直前,一路幫師傅降妖除魔,師傅被妖怪抓走了,他或者靠自己、或者尋求外援,總之想方設法營救師傅。他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意志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唐僧有時會很固執,但他的優點是非常善良,雖然有時會顯得有些懦弱,但柔弱的外表下,卻有一顆堅持目標、永不懈怠的心。憑藉着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真經。

《西遊記》讓我領悟到:想做成一件偉大的事情,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因此我們要學着勇敢,要有一顆執着的心,不斷努力奮鬥,只有這樣最終才能取得成功。

讀書報告 篇19

父母是我們身邊最貼近的人們,他們時刻關懷着我們,在身邊教導着我們,同樣是父母,傅雷通過書信的方式溝通。正是這一封封的書信,感動着我們,打動着我們。

傅雷是我國着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温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説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裏,文字就到哪裏。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

標籤:讀書 通用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