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工作報告 > 調研報告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十篇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篇1

為了準確把握湖南農村經濟運行狀況,科學研判全年農業經濟走勢,近日,湖南省統計局農經隊在芷江、會同、洪江、湘潭、攸縣、茶陵、衡陽、祁東、邵東、洞口等縣區進行了農村經濟形勢調研。調研組通過實地走訪、與農口部門人員座談、與農户深入交流等方式,對糧食生產、蔬菜瓜果種植、養殖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瞭解。調研結果顯示,當前農業經濟運行亮點紛呈,總體向好,同時存在一定的發展困境,下階段要多措並舉確保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十篇

一、農村經濟運行的亮點

(一)中晚稻長勢較為良好。此次調研時期正處於中稻成熟收割期和晚稻灌漿期,據實地走訪湘潭縣石潭鎮、攸縣新市鎮等地水稻高產創建片瞭解到,今年中晚稻生長期陽光充沛,雨水充裕,時間分佈均勻,未出現“寒露風”等不利天氣,氣象條件良好,稻穀結實率較高,有效穗增加。在芷江縣,中稻和晚稻長勢普遍良好,中稻成熟期比往年提前了一週。芷江中稻與一季晚稻播種面積xx年同期增加1.53千公頃,增長8.1%,產量達148483噸,較上年同期增加13775噸,增長10.23%。但是在懷化部分地區,晚稻抽穗揚花期遇到了雨水和低温,稻曲病等病蟲害偏重。

(二)農產品基地建設順利。各地注重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打造優勢品牌,農產品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進程加快。芷江正在建設9大優勢農產品基地,包括優質超級稻基地建設、優質柑桔原料加工基地建設、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等;洪江區巖壠鄉星火村形成了1400餘畝的蔬菜基地,其中黑木耳基地佔地38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成為了當地的支柱產業,當地農民工資達到了2100-3000元月;攸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13.4萬畝,比去年淨增加5700畝,同比增長4.5%;祁東縣已建成和在建的蔬菜標準園達32個,其中國家級標準園5個,露地栽培蔬菜標準園面積1000畝以上的6個,蔬菜生產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三)養殖業持續向上向好。通過詢問規模養殖户瞭解到,生豬價格自3月底開始反彈,至9月下旬約為8.8-9元斤,出欄生豬頭均盈利400元左右,市場行情較好,養殖效益可觀,預計此輪上漲行情可持續至明年上半年。養殖户補欄積極性回升,但大量散養户在此輪上漲行情到來前,扛不住長時間持續虧損紛紛暫時退出,由於受挫較大,養殖信心尚未恢復,多呈謹慎觀望態勢,生豬產能仍處於調整階段。此外,特色養殖發展勢頭良好。如茶陵縣充分利用山地資源較多和農民養殖黃牛經驗豐富的雙重優勢,開展本地特色黃牛養殖。由於茶陵黃牛以放牧為主,茶陵縣林豐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建立繁育示範基地,帶動當地農户養殖,並延長產業鏈,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四)農機合作社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是湖南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必由之路。漵浦縣政府每年初制定農機技術服務集團承包獎勵辦法,規定獲獎條件,每年底由農機部門對各農機合作社進行考核,對符合條件的農機合作社,由縣政府給予2萬元獎勵。芷江大力推進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例如,XX年芷江綠葉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生產油菜100多公斤畝,每畝收益達到了400多元。

二、農業經濟發展的困境

(一)蔬菜惠農政策不足。相比水稻生產有國家託市政策,蔬菜生產未納入農業保險範疇,抗風險能力不強,且國家惠農政策不足。在調研湘潭縣某蔬菜種植基地瞭解到,由於未能準確把握市場行情,且缺乏相應的農業保險政策,XX年該基地的絲瓜嚴重滯銷,種植户虧損嚴重。在洪江區巖壠鄉星火村調研過程中,當地農民反映,當前蔬菜種植成本偏高,政府補貼力度不夠。例如,一個蔬菜大棚的成本大概為5800元,其中大部分成本由農民自己承擔,此外,當地被調查的農民稱對省內相關的蔬菜惠農政策知曉率很低,甚至完全不知道。

(二)糧食價格偏低。在芷江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示範片,農民反映今年玉米價格約為95元100斤,比去年價格降低了15元左右。價格偏低導致農民出售意願下降,大量玉米囤積。在玉米播種面積達到幾百畝的曉坪鄉枇杷垠村,堆積在倉庫的玉米也成為當地農民的最大問題。除玉米外,今年稻穀收購價格同樣偏低。XX年中糧儲早稻收購價格為135元100斤左右,而市場收購價格為xx年來,生豬市場價格週期性變化對生豬養殖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養殖虧損時間延長、虧損程度加深、養殖信心受到重創。今年3月底以來,豬價逐漸上漲,養殖户由轉虧為盈到盈利頗豐,目前盈利空間仍然較大。但是,較大的盈利空間也隱藏了市場高風險,養殖户對此不無擔心,因此,投資擴張養豬規模的意願不強。

三、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一)進一步加大支農惠農力度。在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政策落實,強化各項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督查,確保已有惠農政策落到實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重點支持水利設施、大棚建設、農村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加強專業技術培訓和指導,積極邀請技術專家到村組、基地開展蔬菜專業技術培訓,現場解答疑難問題,提高全省蔬菜種植水平。進一步推進土地流轉,以轉包、出租、轉讓、互換、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向種菜能手、種植大户集中,促進規模化經營,提升規模效益。

(二)廣泛拓展農產品銷路。健全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農產品安全監督共管體系和信息服務共享平台,大力培育一批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的經營主體,如農產品協會,繼續推進“農超對接”、網上平台、平價商店,縮短流通環節,降低成本,讓廣大居民在家就能方便快捷的購買到經濟實惠、新鮮名優農產品。

(三)着力搭建農產品營銷平台。一方面,要加強市場信息服務。建立健全農產品信息網絡,加強農產品價格監測制度和預測預警機制,及時向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準確可靠、系統完整的市場信息。另一方面,以“互聯網+”思維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探索構建農產品現貨交易平台,着力打造茶葉、糧油、果蔬、生鮮等大宗農產品電商平台,積極拓展銷售渠道,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四)多方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不斷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在產業發展中增加農民收入。通過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引導發展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服務業,鼓勵農民在發展服務業過程中增加收入。此外,在整合培訓資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積極引導、激勵和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擴大農民工就業增收空間。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篇2

為全面掌握20xx年上半年全市農業生產形勢,客觀分析目前農業、農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張掖市統計局按照省統計局調研要求,會同省局農村處調研組到高台、臨澤、甘州、山丹四個縣區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組一行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查看農作物長勢,通過與企業負責人、養殖户户主進行深入交流座談,對全市上半年農業生產形勢和全年農村經濟運行態勢有了比較全面客觀的瞭解認識。現將上半年全市農業農村經濟情況報告如下:

一、上半年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一)農作物播種面積繼續增加。今年以來,張掖境內氣候條件較好,特別是進入5月份以來,降雨充沛,夏糧長勢良好,農業生產形勢健康向好,經初步統計,20xx年上半年完成農作物正茬播種面積414.2萬畝,同比增長2.4%,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7.8萬畝,同比增加5.6萬畝,增長1.99%.在糧食作物面積中,夏糧面積106.45萬畝,同比減少0.45萬畝,下降0.42%;秋糧面積181.3萬畝,同比增加6.05萬畝,增長3.5%.制種面積128.46萬畝,同比增加9.97萬畝,增長8.4%.其中玉米制種面積109.68萬畝,同比增加10.62萬畝,增長10.7%.

(二)糧食總產量呈現"夏減秋增"態勢。預計夏糧總產量達到4.14億公斤,同比減少572.4萬公斤,下降1.36%;如果後期農業生產不再有大的自然災害發生,秋糧單產按530公斤/畝計算,秋糧總產將達到96099萬公斤,同比增加3002萬公斤,增長3%左右。預計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3.75億公斤,增長2%左右。

(三)經濟作物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作物面積增加的絕對量和速度均有上升,油料、蔬菜、中藥材和蔬菜及其它制種分別達到38.21萬畝、32.09萬畝、23.55萬畝和15.56萬畝,其中蔬菜及其它制種面積增幅較大,增長13%,四大作物佔到經濟作物面積的94.8%.

(四)畜牧業生產穩步健康發展。從青飼料面積達到10.96萬畝,增長42.5%;預計大牲畜存欄90.38萬頭,增長2.1;牛存欄78.22萬頭,增長5.09%;牛出欄10.35萬頭,增長5.5%豬存欄72.13萬頭,增長2.53%;豬出欄48.19萬頭,增長3.1;羊存欄341.67萬頭,增長6.6%;羊出欄77.37萬頭,增長7.81%。

二、上半年農業生產主要特點

20xx全市上下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對新建日光温室、鋼架大棚等設施農業建設,發展高原夏菜、綠色有機農產品、草食畜牧產業,建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予以大力支持。

(一)設施農業發展加快。縣區通過整合惠農資金、政府貼息貸款、協調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設施農業發展得到長足發展。如甘州區對連片新建5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每座補助5000元;臨澤縣從20xx開始每年整合涉農項目資金5000萬元,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高台縣對當年採用新型材料連片打建,種植温室30座、50座、100座以上的,每座分別給予1000元、20__元、3000元獎勵補助;民樂縣對連片新建10座以上的高標準層架式食用菌大棚,每座一次性補助資金6000元。由於各級政府扶持力度加大,進一步調動了種植大户、農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從事設施種植的積極性。20xx年新建日光温室4890座、鋼架大棚9250畝,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6.5萬畝,設施種植業面積呈兩位數增長態勢。

(二)創新經營機制增活力。將創新農業經營機制作為激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積極培育專業大户、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資源大量流轉,催生了一大批專業種植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了農作物制種、馬鈴薯、高原夏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了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步伐。20xx年,全市農地流轉面積122.35萬畝,比上年增加5.6萬畝。整村流轉60 個,面積20.67萬畝。全市50-100畝規模經營單位3148個,100-500畝規模經營單位2093個,500-1000畝規模經營單位497個,1000畝以上規模經營單位245個。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規模化經營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高台縣綠洲農業有限公司,在高台縣的南華、宣化兩鎮以畝均800—1000元價格流傳農民土地1.8萬畝,新建活動式鋼架大棚3000座,陸地標準化種植蔬菜1.5萬畝,今年畝均收入可達到5000元以上。

(三)龍頭企業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生力軍。各級政府把扶持龍頭企業作為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激發農業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培育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農業企業、專業種植大户、家庭農場為主體的新型經營主體呈快速發展勢頭。20xx年農業龍頭企業國家級1個,省級41個,市級101家。如張掖市綠涵公司積極發展以高原夏菜為主的特色蔬菜產業,先後投資1.3億元在荒灘上修建5萬噸、佔地2萬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蔬菜水果保鮮庫、6000平米集約化全自動育苗中心、618座鋼架拱棚標準化設施蔬菜示範區,採取訂單種植、最低保本價收購、保鮮貯藏、定點運銷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在甘州,高台,臨澤、民樂等地落實高原夏菜面積4萬多畝,年銷售收入達到2.2億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20xx年2月28日,綠涵公司與俄羅斯CTK貿易公司成功簽訂了50萬噸果蔬出口協議,首批300噸果蔬產品於5月27日正式啟運。今年1-4月份,張掖市農產品外貿出口逆勢上揚,實現自營出口總額6437萬元,同比增長29%.

(四)畜牧業生產健康穩定發展。以建成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市建設為主線,狠抓政策扶持、規模養殖、疫病防控、項目建設等關鍵環節,全市畜牧業生產呈顯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年初,市、縣區黨委、政府均以1號文件形式出台扶持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採取引導鼓勵扶持的辦法支持散養户出院入區,鼓勵養殖大户以區建場,以區帶户,以户促場,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勢頭強勁。今年已新建各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117個,其中:肉牛36個、肉羊65個、奶牛11個、生豬5個。20xx年張掖調查隊畜禽監測大型規模養殖户,生豬飼養量5000頭以上27户,比上年增加2户;牛飼養量1000頭以上的32户,比上年增加13户;羊飼養量1000頭只以上的149户,比上年增加6户,禽飼養量10萬隻以上的3户,比上年增加2户。

三、農畜產品價格形勢分析

根據這次調研及農業、畜牧部門提供的資料分析,今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基本保持穩定波動不大,畜產品價格起伏較大。

(一)糧食價格基本穩定。上半年主要農產品小麥、大麥、馬鈴薯價格維持在2.1元/公斤、1.8元/公斤、1.5元/公斤,與上年同期相比基本穩定,略有上漲,玉米價格從去年年底的1.7元/公斤,恢復性上漲到目前的2.1元/元左右。

(二)蔬菜價格波動較大。今年春節前,受冰雪冷凍災害天氣影響,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影響春節期間蔬菜價格大幅度上漲,同比上漲2-3倍。進入5月份以來,以娃娃菜、甘藍、西蘭花、葉菜等為主的大宗蔬菜出現價格大幅度下跌,下跌幅度達到50%以上,蔬菜批發市場娃娃菜、甘藍、葉菜類批發價格在0.4-0.5元/公斤之間,種菜效益大幅度下滑,特別是規模種植户出現嚴重虧損狀態。

(三)牛肉價格保持穩定,羊肉價格開始回升。二季度,牛肉價格達到54元/公斤,與一季度環比基本持平;肉羊生產經過一年多的價格低位運行,現已企穩回升,平均價格在42元/公斤左右。

(四)生豬產品價格繼續走高。一季度,生豬及豬肉價格平穩,分別達到19元/公斤和27元/公斤。二季度,生豬和豬肉價格持續走高,分別達到22元/公斤和32元/公斤,環比分別上漲15.8%和18.5%。受生豬價格大幅上漲影響,仔豬價格居高不下,15公斤仔豬出售價格達到800-900元,20公斤仔豬價格達到1200元,仔豬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

生豬價格大幅度上漲的主要原因:一是生豬產能下降,供小於求。經歷了20xx-20xx年近2年的養殖虧損之後,大量中小散户退出養豬業,淘汰自繁母豬,壓縮存欄量,縮小養殖規模,導致母豬存欄下降,仔豬補欄不足,產能下降;二是部分自繁自育規模養殖户,囤欄惜售仔豬,導致仔豬價格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或待賈而沽,不願出售,造成有意願養豬的養殖户望而卻步;三是在微利和虧損的情況下,很多散養户堅持不下來,從事散養的人越來越少。

(五)禽類產品價格逐步回暖。一季度,雞蛋和活雞價格走低,分別達到8.2元/公斤和16元/公斤。二季度,雞蛋和活雞價格逐步回暖,分別達到8.8元/公斤和18元/公斤,環比分別上漲7.3%和12.5%.麩皮、胡麻餅、育肥豬料、蛋雞飼料、肉雞飼料價格上漲,環比漲幅分別為2.9%、3%、17.2%、20.7%、7.5%.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災害性天氣影響農業生產。進入4月下旬,全市出現大風、揚沙天氣,部分地方發生沙塵暴,使日光温室、鋼架大棚、拱棚和大田覆膜作物受損。4、5月份氣温温差波幅較大,甚至出現極端低温、霜凍,導致正值出苗的玉米制種及沿山地區油菜幼苗受到低温凍害的影響。

(二)農畜產品價格波動大。進入5月份以來,以娃娃、甘藍,葉菜等為代表的大宗蔬菜價格創歷年新低,菜農種植效益嚴重受損,種植效益下滑,規模種植户出現嚴重虧損狀態;羊出欄價格連續兩年持續走低,進入5月份以來價格雖有所回升,但規模養殖户仍處於虧損狀態,養殖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傷,補欄積極性不高;生豬價格近期居高不下, 價格超出了理性上漲預期,加大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費支出,嚴重影響到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五、意見建議

一是切實抓好農作物田間管理。抓好"三夏"、"三秋"農業生產,指導農户加強以玉米、馬鈴薯為主的秋收作物田間管理。加強病蟲害的預報和防控,降低病蟲危害損失。加強與氣象、水務部門的協作,及早預防乾旱、冰雹、洪澇等災害,確保農業豐產豐收。

二是強化科技指導和信息服務。加強對農民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和其他技能的培訓,大力推廣設施農業、循環農業和高效節水農業實用技術。加強對農產品市場前景、供需狀況、價格趨勢等調查和預測,及時提供農產品供求信息服務,確保農民羣眾產得下、銷得出,價格穩、收益高。

三是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力度。落實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確保各項支農惠農補貼資金髮放到位,讓農户在最需要資金的時候拿到直補款,使惠農政策的效果發揮好,最大限度地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對新建的設施農業,實行傾斜性政策資金扶持。引導農村能人、種養大户、運銷大户、龍頭企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辦農產品流通實體。加強綠色有機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穩步推進特色農產品生產向無公害、綠色化、有機化方向發展,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市場佔有率。

四是加快生豬生產供給側改革。生豬行情的變化,是市場規律調節的結果,也是基於2年虧損期的恢復性補償。政府相關部門應未雨綢繆,統籌協調,防止豬肉價格大起大落。一方面促進生豬市場供給總量平衡,防止下一個"豬週期"的到來。另一方面應促進生豬生產適應在產品結構和品質方面上檔升級,扶持生豬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產業化飼養,支持養殖户和龍頭企業引進良種、繁育良種,擴大和提升養殖規模和水平。同時,建立健全生豬預警體系,政府相關部門全面掌握全國及周邊地區生豬產銷形勢,對生豬生產形勢做出準確判斷,準確調控生豬市場,促進生豬生產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篇3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户,總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為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着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xx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xx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xx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

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

現全村共有xx人,其中:男性xx人,女性xx人,18歲以下人數為xx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xx人,60歲以上人數為xx人,勞動力人口數為xx人。根據20__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xx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xx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從事二、三產業的為xx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其中:xx人從事交通運輸業,xx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xx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

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20xx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xx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xx畝,總產量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截止今年xx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xx條,約xx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xx條,約xx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xx個,小水池xx個,沼氣池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

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

現交麻組建有xx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xx户xx人,困難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xx人,參合率%;全村有 户農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所,適齡兒童入學率%,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税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村“兩委”班子共xx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xx人,村民委員會委員xx人;全村共有黨員xx人,其中:男性黨員xx人,女性黨員xx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xx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

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

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衞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

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衞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

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於“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

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

當前,全村仍面臨着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

20xx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xx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於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薑、核桃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佈局。

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

在宣傳、發動羣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製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

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

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一是全村組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國小、國中程度文化還佔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後勁不強,在帶領羣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

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

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

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羣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

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羣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

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羣眾積極性。

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

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羣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羣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羣眾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

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佈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

對於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國小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

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

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着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薑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xx畝核桃種植。

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户的養殖力度,為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並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為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

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範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幹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羣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户,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羣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

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幹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篇4

柏林村兩委班子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縣鄉兩級會議精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堅持 “菜畜富民”的村域特色經濟發展思路,積極引導村民發展蔬菜大棚種植和生豬獺兔飼養,走出了一條調整產業結構的成功之路。通過近3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大棚蔬菜已經成為我鄉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有效途徑。為了進一步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目的,近期我們對柏林村蔬菜大棚的現狀、存在的一些不足進行了深入調研。

一、大棚發展現況

西屏鄉柏林村位於江油市城西12公里處,距綿陽市不到30公里車程,區域優勢明顯。盤江新河穿村而過,屬盤江二級階地,水利資源豐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轄6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456户,1559口人,基本農田900餘畝。地震前有種植大户1户,種植面積200餘畝,現有蔬菜大棚10棚,養殖大户3户。20__年,村民耕地畝產值約1000元,而蔬菜畝產值約4800元,約為耕地畝產值的5位。現階段我村大棚特點是菜棚建築質量低,防寒能力弱,種植環境差,冬季不易生產。

二、存在的問題

大棚蔬菜種植經歷了近3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我村產業開發的重頭戲,成為農民脱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取得的成績讓人鼓舞,可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集中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於傳統農耕思想觀念較重,村民認識不到位,限制了大棚蔬菜發展

由於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不少農户對發展大棚的認識不夠,種棚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不能將種植大棚當作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嚴重束縛了思想解放。絕大部分農民思想觀念陳舊,接受新事物意識淡薄,種植停留在傳統的農作物上;還有部分村民缺乏種植技術,別人種啥他種啥,別人幹啥他幹啥,邊種植邊摸索,完全處於被動狀態;也有一部分農民形成了“以土為本”過分依附土地的思想;還有部分村民存在“小富即安”的現象,易滿足於現狀,不能把結餘投入擴大再生產,無法獲得更多更大的結餘,缺乏改變現狀的衝動和慾望;另外,絕大多數農民缺乏開放意識、商品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在生產過程中害怕失敗,怕擔風險,缺乏戰略性和前瞻性眼光。此外,抱有種地不如打工思想的人很多,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靠種植生活的村民很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

二是大棚種植缺乏專業技術支撐,經濟效益低下,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集中反映在:

1、農民缺少蔬菜生產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知識,蔬菜技術人員數量不能滿足需要,且缺乏在田間地頭的實地指導。

2、農户對引進特優品種力度不夠,主要還是以往的西紅柿、茄子、黃瓜、辣椒等大眾化品種,沒有依據本村資源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規模化種植。

3、一些種植户一遇到蔬菜產品及農藥化肥種子市場價格波動,就會迅速減少種植面積,有的甚至放棄,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村裏大棚蔬菜發展的良好氛圍,不利於大棚蔬菜的穩定協調發展。

4、5.12大地震後,大棚蔬菜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基礎設施受損嚴重,地震時期蔬菜賣不出去,再加上唐家山堰塞湖泄洪,蔬菜不能採摘,很多種植户資金積壓,大棚種植面積大量減少,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挫。

三是銷售渠道不暢,受外地蔬菜市場衝擊,抑制菜農種植大棚的積極性。

我村的蔬菜種植總體上講,由於數量少,技術含量低,種植成本大,在市場上競爭能力太弱,大部分菜農是自種自銷。再加上外地蔬菜的調入,影響了大棚種植菜農的銷售和種菜的積極性。

三、對策和建議

為切實有效解決大棚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推動我村大棚產業開發不斷向前發展,經過深入調研,認真分析,形成的解決思路如下:

1、加強宣傳力度,幫助村民轉變思想,提高認識

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村民小組會等形式,讓他們認識到:種植大棚蔬菜是投資低、收益高、見效快、適合農村發展的好項目。同時,也可以採取帶出去到我縣九嶺鎮大棚種植成功的示範點實地學習參觀,增長見識,讓廣大農民朋友切身感覺到在身邊的真實例子。包村幹部與村幹部要各盡職責,逐門逐户做大棚種植宣傳思想工作,通過深入細緻地講解和引導,讓羣眾在思想觀念上有所轉變。

2、實施跑動戰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擴大種植規模 引導農户自身盡力籌集建設資金,完善大棚菜地基礎設施,改善種棚環境條件。如在大棚間建設各種管網和道路,同時,協調水利部門實施打井和防滲滴灌工程。當然這些工程單靠農户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還要靠各級政府的強力推動,兩委班子一定要抓住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契機,積極與縣、鄉兩級相關部門聯繫,爭取資金上的扶持。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小額貸款的優惠條件,加大投資;或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吸引外資。農業發展必須形成規模優勢。有規模才能有效益,產業化必須規模化。因為只有當生產有一定規模來自周邊縣市的商販才會源源不斷,產品才不愁銷路。

所以我村蔬菜生產還應再接再厲,逐步形成區域化、規模化,最終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

3、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高蔬菜產量,促進農民增收 菜農種植户一定要繼續加強理論知識學習,通過書本、網絡等方式不斷了解種植技術方面的知識。村兩委班子要定期組織農户召開村民小組會,通過交流學習的方式,不斷提高種植技術。同時,要與縣、鄉農業部門及時聯繫,聘請農業技術員到我村進行實地指導,使大棚生產各環節都有可靠的技術保證。

4、積極發展宣傳作用,打通銷售渠道,形成公司與農户訂單銷售模式

5、充分發揮好農業局大棚蔬菜建設項目的帶頭作用,塑造龍頭企業,打造蔬菜品牌,吸引更多的投資,形成產業化。

要通過電視、報紙、廣告牌、打電話等各種形式廣泛宣傳,成立配菜公司,打造我村蔬菜品牌,拓寬銷售渠道,爭取將蔬菜打入城市超市和批發市場進行銷售,提高村民的收益。

通過這次調研,使我村村民對發展大棚蔬菜有了新的認識,為我村今後大棚蔬菜發展規模化提供了一個參考思路。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篇5

為了全面貫徹實踐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改進幹部作風,着力推進和諧靈璧,發展靈璧經濟,根據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為此,就農村經濟發展問題進行調研。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雖然中央和省委出台一系列惠農政策措施,有力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但農村多年積累下來的突出問題很難在一朝一夕予以解決,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仍然很多。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

一是水利設施抗災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庫溝渠等水利設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澇設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險水庫面大,農業抗災能力弱。

二是標準化農田比例不高。“田成塊、路成網、渠相通、溝相連”的標準化農業比例低,綜合生產效益低,難以形成農業規模經營。

三是農村生產生活“四難”問題突出。即行路難、用水難、看病難和信息交流難比較突出農,生產生活條件太差,農村的資源優勢很難轉變為經濟優勢,農業基礎薄弱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二、農村基層運轉困難,基層組織戰鬥力不強。

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十分緩慢,村級公益事業長期投入不足,生產和生活條件難以得到改善,部分村幹部待遇過低,基層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造成農村基層運轉困難;另一方面多年來形成的沉重鎮村債務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在鎮村頭上,鎮村債務不能妥善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將長期受到制約。

三、農村土地糾紛不斷,二輪土地延包完善工作較困難。

由於好政策給農業帶來了很多實惠,農村土地從過去的包袱變成了今天的搶手貨。土地的一輪承包已過去30年,二輪延包也過去七八年,農村土地結構、人員結構和經營關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土地多年來不值錢,土地和承包者之間的經營關係沒有理順和規範,而造成當前大量的土地糾紛問題,再加上由於過去的二輪延包極不規範,許多土地一時難以確權、確地到户,所以二輪土地延包的完善工作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困難。

四、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全市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民的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應對和抗禦市場能力弱,這些都制約着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就我縣而言,農業科技投入增長比嚴重滯後於經濟增長速度,在科技隊伍建設、科技機構的健全、科技宣傳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投入不足,再加之服務機構機制不活、體制不新等問題,使服務體系很難發揮自身作用,科技人員素質不高,科技隊伍人心不穩,多數人知識老化,農村普遍存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不開,農業信息獲取缺乏有效渠道等問題。

六、城鄉統籌程度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國家城鄉統籌發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個過程,縣鄉統籌發展尚未起步,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缺乏後勁。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程度。

針對存在的問題,今年我市將採取以下五項措施。

一、解決“四難”,建設“四網”。

一是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在抓好通鄉油路建設的同時,利用國家實施“村村通”工程,徹底消滅斷頭路、泥巴路。

二是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規範村級醫療機構,解決農民小病不就醫,大病難就醫的問題。

三是進一步擴大廣播、電視網的覆蓋面,開設農業信息專欄,延伸互聯網信息到農村,設立村組信息中心户,採用高科技手段為農民搞好農業信息服務。同時,抓好農村投資體制改革,逐步改革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體制,大力推行“民主謀水利,民營興水利,民眾幹水利”,把水利經營推向市場,利用民間資本改造農村水利設施。

二、落實黨的農村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

一是繼續落實好農村税費改革政策,把農業税免徵政策落實到千家萬户;

二是進一步深化鄉鎮綜合配套改革,開展合併村組工作,力爭合組在現有的基礎上減少三分之一以上,把減人、減事、減支落到實處;

三是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努力化解村債務,繼續加強涉農收費的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專項整治,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切實維護好、保護好、發揮好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三、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綜合經營能力。

一是強化對產業化經營的領導;

二是培植壯大產業龍頭;

三是大力發展專業協會,積極發展以專業協會為重點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協會延伸產業鏈,扭緊農户與企業和市場的利益關係,網絡更多的農户,逐步形成真正意義的產業化經營。

四是建立激勵機制,對推動產業化經營發展貢獻較大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培育村組“科技明白人”,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組織農業技術服務團,農機、水利維修服務團下鄉巡迴服務,通過實施“陽光工程”培訓農民工;建立農機、農資、農技、農金一體化的綜合農業服務體系。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篇6

敦煌市肅州鎮是城郊農業大鎮,多年來為城鄉一體化建設做了積極貢獻,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成績。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後,如何在當前形勢下進一步促進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發展城郊農村經濟,成為我鎮亟需思考的問題。根據要求,通過對我鎮城郊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調研,現彙報如下:

一、肅州鎮基本情況

肅州鎮位於敦煌市西郊,東連市區沙州鎮,西連青海石油管理基地,南靠敦七公路開發區,北與黃渠鄉接壤,敦煌城區主幹道陽關路橫穿東西,新城區古城路南北貫通,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鎮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2萬畝,現轄祁家橋、高台堡、魏家橋、肅州廟、板橋、武威廟、河州堡、孟家橋、楊家堡、姚家溝10個行政村, 5783户,2.1萬人,XX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預計達到4.2億元,農業總產值3.0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126元。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探索城郊型農業發展模式,核心就是以負責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務實的舉措,積極化解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綜合我鎮農業和農村工作實際,在發展城郊經濟工作中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加強和改進。一是在跳出農業抓農業方面,雖然確立了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但在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統籌發展方面研究的還不全面,還存在協調性不強、統籌性不夠的問題。由於受發展空間、思想觀念、投入能力等諸多條件限制,規模化、優質化發展還停留在追求單位產出、單位效益這一層面上,綜合運用生產、經營、銷售、流通手段提高產出效益的實際招法還不多。由於受基地、規模、市場等因素的制約,產業化發展還不夠平衡,農產品多屬於初級加工,在跳出肅州、整合力量、集全市資源為我所用方面步子邁得還不大。二是在提高組織化程度方面,雖然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對如何組織農民、如何發揮合作組織作用等問題研究的還不到位,還存在專業化水平不高、扶持力度不大的問題。在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方面始終處於主體地位的廣大農民,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如何有效克服小家小户、單打獨鬥生產模式,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強化合作意識,不斷提高面向市場、進入市場、駕馭市場和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走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發展之路,是當前推進"三農"工作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實際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是在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方面,雖然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建設對此進行了有力推進,但實際工作中對基層組織如何強化管理、如何調動積極性研究的還不深入,還存在基礎工作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就是面對農業農村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基層幹部大多還停留在已有的思維定勢和工作模式之中,在組織農民進行產業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繁榮農村文化、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方面,一些農村幹部還存在等靠思想、處於茫然狀態,思想觀念亟待轉變,促進發展促進和諧的能力亟待提高。四是在建立健全農村新型管理體制方面,雖然按照省市部署和要求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但實際工作中對新型管理體制的配套性、長效性、激勵性研究的還不全面,還存在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的問題。

三、加速發展城郊經濟的幾點思考

(一)明確發展目標,走城郊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城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圍繞休閒、生態、觀光、旅遊農業以及名優農產品進行項目包裝,積極開展各類相關招商活動,做精有限資源農業。

2、充分利用地處城郊結合部的區位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生產為城市配套的蔬菜、畜禽等副食品類農副產品,搞活三產服務業,形成新型的城鄉產業結構和城郊農村經濟體系。

3、以城帶鄉,以鄉促城。面對耕地逐年減少的現實,引導農民向城市集聚,以"城鄉一體,共同發展"為目標,借鑑城市管理的成功經驗,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整治鄉容村貌,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郊農村城市化、城郊農民市民化,使城郊農村經濟成為城市經濟的一部分。

(二)發揮特色優勢,打造農村品牌效應

1、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在種植結構上創特色。隨着城市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城郊農業的功能和作用不斷延伸,發展生態農業、精品農業、旅遊農業、觀光農業、花卉農業、農業度假村成為發展城郊經濟的捷徑,每個地方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特色農業。

2、堅持在發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別,在差別上創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林果、特色餐飲等產業,形成特色優勢和規模效應,推動城郊型特色農業的發展。用工業化手段推進城郊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用工業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農業當工業抓、把農業當項目搞,實現企業化運作、產業化經營、工業化發展。

(三)我鎮加快城郊經濟發展的一些做法

近年來,我鎮在快速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提煉,在發展城郊經濟上形成了一些適合自身發展的思路。按照"科學佈局、擴張規模、完善功能、彰顯魅力"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在城郊的祁家橋、魏家橋、板橋等村發展以住宅、商貿、娛樂、餐飲為主的商貿服務業,助推城郊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在祁家橋村一組開發建設高標準出租公寓和配套設施,為外來經商務工人員提供優良的生活環境,規劃建設外來人口生活服務區和勞務市場。二是依託沿黨河風情線和濕地公園優勢,在祁家橋村、高台堡村發展以農家客棧、農家餐飲、田園採摘為主的農家旅遊觀光區。三是依託北外環線和敦格鐵路過境及鐵路貨站建設,大力發展以專業市場、礦產流通、物流中心為主的倉儲物流集散區。四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打通鎮域內"四縱四橫"的交通網絡,打造"四縱四橫"的產業框架。

四、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全市農業資源科學整合利用力度。通過優化全市農業生產力佈局,建立完善的農業市場體系和完備的農業信息網絡交流平台,全面整合全市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力量,建立行業與產業聯動機制,構建農產品價格預警機制,在全市形成統籌發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全市農業農村實用型人才培養力度。以培養新型農民為重點,制定全市新農村人才建設規劃,通過實施新型農民素質提升戰略和城市人才服務農村戰略,加快全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涉農專業人才隊伍、農村基層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是加大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品牌打造力度。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去,是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現實選擇。要通過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和力量,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培訓力度,提高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篇7

市委組織部牽頭,從市人大、市委黨校、市財政局、民政局、農業局、中小企業局等單位抽調15名同志組成三個調研組,由市委組織部三名縣級領導幹部帶隊,深入六個縣市區,對全市村級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調研採取聽取縣市區委彙報,召開由鄉鎮黨委書記,縣市區人大、農業、民政、財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及村級經濟組織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進村與村幹部、黨員羣眾代表、致富能手等個別座談、發放調查統計表等形式進行。共調查24個鄉鎮、97個村(其中經濟強村35個,中間狀態村18個,經濟薄弱村44個),召開座談會30個,座談黨員幹部羣眾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級經濟發展現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全市3705個行政村(居),20__年村級經濟總收入共304.3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除農業税附加和公益金)3.6億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125個,佔3.41%;50100萬元的142個,佔3.88%;1050萬元的433個,佔11.83%;510萬元的421個,佔11.5%;35萬元的522個,佔14.26%;3萬元以下的1148個,佔31.4%;經濟空殼村813個,佔22.2%。

總的看,我市村級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各級對發展壯大村級經濟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級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積極適應農村税費改革的新形勢,把加快村級經濟發展作為增強村級服務功能,保證基層組織運轉,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議程,緊緊抓在手上。各縣市區專門組織調研,分析現狀,研究措施,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制定文件,明確目標任務,落實領導責任,強化督促調度,推動了村級經濟健康發展。岱嶽區在成功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實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發展規劃,落實幫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發展;肥城市落實大班子領導幹部聯、鄉鎮領導幹部包、市直部門幫、經濟強村或強企業帶的幫扶制度;寧陽縣把村級經濟發展情況作為考核鄉村班子的硬指標,嚴格獎懲,調動了鄉村發展村級經濟的積極性。各鄉鎮也都通過組織村幹部外出參觀等形式,教育引導他們解放思想,增強發展慾望,還通過制定扶持政策,落實年度目標責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級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機遇,加快發展。

二是村級經濟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寬。各級廣泛引入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由單一的生產經營向資產經營、資本運營轉變,以農為主向多業並舉、一二三產業並重發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發展格局。20__年,全市村級集體收入構成中,集體經營或承包企業收入2.2111億元,佔44.28%,果園、魚塘、四荒和機動地承包收入0.9095億元,佔18.21%,有償服務收入3810萬元 ,佔7.63%,盤活閒置資產收入2152.38萬元,佔4.31%,化解、清欠債務收入1175.52 萬元,佔2.35%,其他收入12517萬元,佔25.07%。村級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日益多樣化,呈現出收入來源渠道不斷拓寬的趨勢。三是村級經濟發展兩極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地由於受自然環境、基礎條件、區位優勢、班子狀況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村與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20__年,除農業税附加外,全市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僅佔三分之一,而3萬元以下的村佔到53.6%。經濟強村幹部精神狀態好,發展氛圍濃,發展環境好,路子越走越寬,發展後勁十足。這些村,羣眾生活富裕,社會穩定,各項公益事業發展快。而村級經濟薄弱村基礎差、底子薄,缺資金、缺人才,村幹部待遇無着落,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靈,發展難起步,增收無門路。這些村,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公益事業難興辦,正常運轉難保證,村級經濟及社會各項發展緩慢。

二、主要做法

在發展村級經濟中,各級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

拓寬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

調查發現,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選準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子,不斷拓展增加村級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

一是靠企業

對原有村辦企業,不斷加強管理,挖潛增效,並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多種經營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村級經濟增長。新泰市小協鎮小協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讓位子的口號,直接經營的8處企業,今年可上交村利潤700多萬元,5處改制企業可為村裏增加收入300多萬元。有的村,依託區位優勢,大力招商引資,興辦企業,通過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各類服務增加收入,有的還以租賃土地、以土地參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級收入。肥城市老城鎮楊莊村以260畝土地折價入股,與楊莊煤礦合作新上了廢紙脱墨漿項目,村集體每年分紅100多萬元。有的村,選準項目,利用公共積累新上企業,增加村級收入。新泰市東都鎮南鮑村依靠原有集體積累,先後建成了電線廠等10餘家企業,20__年集體增收416萬元。目前,全市有383個村靠發展企業實現了強村富民。

二是靠服務

一些村在推進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積極圍繞農户需求,通過成立致富協會、行業協會等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建立批發市場等形式,為羣眾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償服務,以服務促經營,以經營養服務,增加村級收入。寧陽縣東疏鎮鄭莊村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村裏建起了養殖小區,為養殖户集中提供場地、技術、防疫、銷售等服務,年增集體收入30多萬元。肥城市邊院鎮濟河堂村積極發展有機蔬菜1400多畝,通過有償服務年增加村級收入40多萬元。目前,全市農村共建立了63個批發市場、186個農村經濟合作社,237個致富協會。一些村發揮勞動力比較富足的優勢,積極與一些有資質、有信譽的勞務中介組織聯合,組織跨省、跨國勞務輸出,收取服務費,增加村級收入。全市依靠有償服務增收的村共有207個。

三是靠資源

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資源優勢,通過租賃、拍賣、承包、入股等方式,穩定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範家莊村針對村裏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引進泰山茶苑、茶廠等項目,每年集體增收10多萬元。肥城市孫伯鎮莊頭村在路邊、溝邊種植速生楊8萬多株,實行村集體統栽統管,收益分成,村集體每年增收100多萬元。東平縣彭集鎮後亭村公開拍賣河砂資源開採權,村集體年增收20多萬元。有的村充分揮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業,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慄行村、沙嶺村,岱嶽區下港鄉木營村、肥城市儀陽鄉劉台村、東平縣樑林村等山區村,積極開發旅遊資源,集體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全市依靠資源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1290個。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篇8

按照年初市委部署包村領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所包村在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了解掌握河南村現狀和今後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為了研究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計生局抽調兩名包村幹部與鄉農業助理及計生助理,深入到河南村同村委會共同深入280户農户進行調查問卷,對所涉及的人口、勞動力、經濟發展、村屯建設等10類25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河南村地處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間,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鄉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從村北緩緩流過,河水清澈,環鄉公路從村邊經過,交通便利,為河南村富民產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發展環境。

1、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完成情況

海南鄉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為新農村建設“一區”示範村,結合河南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規劃為基礎,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為重點,“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話、通廣播電視;“五改”即:改廁、改圈、改灶、改房、改變傳統落後的生活習慣;“三新”即:培養新型農民、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創建農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設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一項有特色的支柱產業,一個暢通的公路網絡,一套完整齊全的配套設施,一個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和一個文明進步的村規民約。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達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寬裕,村內環境整潔優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級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設施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力爭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00元以上,人民羣眾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標準。

2、今年的目標任務和推進情況

河南村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大力實施村屯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壯大綠稻、西香瓜、食用菌產業,着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想方設法增加羣眾收入。

2.1產業發展。

根據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挖掘潛力,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主要發展綠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個主導產業。

一是發展綠稻產業。由於河南村種植水稻具有多年的歷史,種植水稻栽培技術經驗豐富,對發展綠稻產業有一定優勢,創意包裝綠稻品牌,廣開銷售渠道,提高知名度,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採取大中棚育秧技術,提高綠稻品質,實現綠稻種植1500畝。同時還將積極引導廣大農户大力發展有機稻產業。

二是壯大食用菌產業。利用河南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食用菌規模計劃發展到15萬袋,到20__年發展到100萬袋。

三是推進西香瓜產業。根據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譽,種植經驗嫻熟,村兩委班子規劃三處西香瓜種植園區,集中推進發展西香瓜產業。到20__年西香瓜種植面積穩步發展到1000畝。

2.2、環境衞生。

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達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邊溝、清路障、清糞便)的標準,實現村內環境整潔美觀。

②對於村內產生的垃圾,實行各家各户園內堆放,由每户自行將垃圾運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處理場,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日處理。

③畜禽實行户户圈養,牲畜羣路過散落的糞便及時清理。

④人畜飲用水達到衞生標準,自來水入户率達到70%,到達到100%。

⑤村民庭院內外環境衞生清潔,無三堆存放,花草樹木成簇,生機盎然。

⑥環境保潔,落實專人,負責村內垃圾清運,保證道路及公共場所環境清潔,空氣清新,提高羣眾生活環境。

2.3道路建設。

①硬質路建設。河南村共有道路6條,3000延長米。已修水泥道路2條,1000延長米,還剩4條延長米沒修。河南村採取村民自籌,集體出資、向上爭取的方式,總投資30萬元,在基礎上,新修水泥硬質路4條,延長米,計生局包扶河南村,並積極出面與交通局協調,修建水泥路1000延長米,計生局協調相關領導無償給付河南村水泥100噸,用於硬質路改造建設,基本實現村屯道路硬質化,硬質化率96%。

②邊溝。全長6.2公里,已修2.2公里,還剩4公里沒修邊溝。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兩年內實現邊溝硬質化達到100%,保證邊溝排水暢通。

2.4、綠化美化。

①環境綠化美化。本着不留死角,不留裸露土地的原則,科學規劃,實現路旁、村旁、溝旁及房前屋後全部栽種綠化樹。投入2萬元,村內主次幹道栽植垂榆600株,實現街道綠化100%。邊溝外側進行徹底平整,栽植花草,達到美化綠化。計劃再投入2萬元,在每兩棵垂榆中間 栽植雲杉樹種600棵,做到綠化樹種高低錯落有致。

②庭院淨化美化。庭院內栽種花草,設置盆景,有條件農户沿房屋和杖牆壁栽種攀巖藤條式花果或花木。

③公共場所綠化美化。河南村現有村辦公室,村供銷商店公共場所兩處,對這兩處場所分別設置花壇,栽植花期長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環境。

2.5杖牆和房屋外飾。

①杖牆。河南村主次幹道兩側的杖牆投資1萬元,用白灰粉刷一新,達到整齊劃一。

②房屋外飾。對主幹道路兩側房屋外牆採用帖面、粉刷或彩繪等形式進行裝飾,形成統一格式,效果鮮明,特點突出。

2.6公益事業。

①為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活躍鄉村文化娛樂生活,河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計劃在投資20萬元,修建一處佔地面積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廣場,並安裝體育健身器材,供人們享受新農村帶來的喜悦成果。

②以村辦公室為中心,修建完善佔地面積700平方米的農民服務中心,建成集辦公室、黨員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圖書閲覽、村民培訓等多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活動場所,並在村委會廣場安裝上了計生局為河南村協調解決體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入户調查問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談中發現,在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個別問題及認識上的誤區。

(一)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不夠。雖然中央、省級媒體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較大,部分黨員羣眾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位。同時,由於對不同的少數民族、不同類型的村民組、不同的經濟實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應的建設標準,目標不明確,具體操作中難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積極性。

(二)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與誤區。一是存在着尚有較為嚴重的“等、靠、要”思想。調研發現,基層幹部雖然對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很清楚,但是説起如何結合實際推進工作,卻要等上面佈置;多數農民也沒有把自己擺進去,表示“上面要幹啥就幹啥”。村幹部認為提不提新農村建設,對抓建設促發展沒有區別。幹部對於新農村建設存在模糊認識,思想上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兩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農村。

(三)農業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分散、小規模的粗放經營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四)農民增收既面臨着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發展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着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提高農民、轉移農民、致富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免徵農業税後,農村財政“缺口”大,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很難開展,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制約着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六)農村穩定工作亟待加強。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現,件增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開發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一是帶領羣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二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眾的感情。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正常的辦公費用難以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好,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對策及建議

通過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還需進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為促進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快速跨越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新形勢。要利用明白紙、標語橫幅、羣眾會議等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標準、進行全方位宣傳,在全社會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羣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要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領導。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羣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組幹部羣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要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以示範村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範村建設的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於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要堅持20年不落後,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於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範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

(四)要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通過工業拉動、城鎮帶動、招商推動、民營激活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快速轉移。要採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級經濟開發,發展第三產業,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着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羣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採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着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並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五)要打造農村新經濟。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村經濟。要着眼於壯大村級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養殖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六)要建立農民新保障。做好學校危房改造和減免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工作,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規範化衞生所、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敬老院建設。特別按市政府關於建設“和諧新農村幸福新農家”項目文本,建立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機制,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七)要培養造就新農民。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為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網絡和勞務輸出服務機構,開闢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全面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合理轉移,增加務工收入。

(八)要弘揚農村新風尚。要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人口科技文化陣地建設。一是以文明村建設為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口素質教育、婚育文明教育,推進農村人口計生工作和諧穩定發展。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豐富廣大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篇9

摘要

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並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隨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當前,廣大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相當普遍,嚴重製約着我縣農村的發展及穩定。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20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1元,同比增長14%;20xx年為4218元,同比增長16%;20xx年達到4881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20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於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20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1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1462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1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佔農民收入的1%;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1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户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為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户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20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30%以上,特別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20xx年上漲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20萬元,實際加工能力達到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税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户達到3。7萬户。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户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户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税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户,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户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户,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户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户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着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税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徵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徵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税費改革後,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於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於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徵農業税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20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19個,已投入生產併產生利税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台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税”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羣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穀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户,必須具有很強的抗禦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户,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後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闢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户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於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户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註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1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麼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幹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户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三是要着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餐飲、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於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並安裝設備,力爭20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佈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1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户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產8—1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200—300斤,畝增效益200元以上,總增產水稻400萬斤以上,增收400多萬元。經費投入是農業科技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我縣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用於行政事業費用支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於事業經費無着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脱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着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篇10

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為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

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户和專業大户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

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衞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衞生服務、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為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為內容的高半山脱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衞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為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葱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眾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葱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20xx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户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為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脱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脱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畝,為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户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户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為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眾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眾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國小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

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衞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衞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衞生醫療機構為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衞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衞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

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温”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户、“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