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導遊詞 > 陝西導遊詞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精選18篇)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略陽縣靈崖寺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風景旅遊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堪稱蜀道明珠。靈崖寺素有“陝南小碑林”之稱,寺內藏有漢代至今的近二百餘通碑碣,著名的漢代書法名碑《甫閣頌》也在寺內。

《甫閣頌》,是東漢靈帝劉宏建寧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當時,是為紀念漢武者太守李翕修劍閣棧道而書刻的。故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裏橋甫阝閣頌》

《甫閣頌》摩崖是我國珍貴的漢代刻石。它的書法,自成一家,獨具丰標,為標準的漢隸八分──結構嚴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樸,風格濃郁,體態赫奕,在優美多姿的漢隸中,確為我國的藝術精品,是研究祖國文字、書法和東漢八分漢隸的重要實物資料。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名就遍及海內外,為歷代文學家、書法家所推崇,各種金石學專著和雜記,各種書法專論或專著,多有著錄,僅《隸辨》就錄有128處之多,其價值極高。近年來,日本書法界,多次遠渡重洋,長途跋涉,前來目睹這塊東漢摩崖刻石瑰寶,並進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漢《石門頌》,《西狹頌》,並稱我國的“漢三頌”。

靈崖寺景觀

石刻原在略陽徐家坪jie[穴且]口村郭家地,(古名,析裏;又名白崖)1979年12月,農民修鄉間公路,《甫阝閣頌》受損,後被遷至靈崖寺,粘接復原,嵌在前洞石崖邊,摩,崖高170公分,寬125公分,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為十一字,第十五行為十八字,其餘每行二十七字,共計四百七十二字,現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額有古代拉船纖繩磨損的印痕七道,最長約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處拐彎,古代縴夫藉此勒繩以省力所致,今可見其勒痕。

到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陽)太守田克仁幼時就很愛書法,曾臨摹過《甫閣頌》,當他任沔州太守後,得知《甫閣頌》就在沔州,喜之不盡。當他見原刻露處江邊,受風雨浸蝕,剝落日甚,恐久而絕跡,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於靈崖寺,即今靈崖寺奈何橋的右崖上。至明萬曆時,刻石右上角剝落尤甚,斜痕長102公分,知縣申如壎補刻,並在石尾加上“知縣申如壎重刻”七字。晚明以來,申如壎補刻而冒“重刻”的《甫閣頌》摩崖,因字跡清顯,拓印流傳,造成混亂,有的妄斷為申如壎重刻。

因《甫閣頌》摩崖的書法價值極高,長期以來傳為書法家蔡邕撰書的。到元末,又因高則誠編《琵琶記》戲曲時,將蔡邕演繹為“狀元”,流行廣泛。因此,羣眾就訛傳“蔡邕撰並書”的《甫阝閣頌》摩崖稱為“狀元碑”。訛誤相傳,一直至今,故舊的省、府、縣誌以訛而載。

但歷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隸釋》,明·趙[山函]《石墨鐫華》,清·翁方綱《西漢金石記》,清·王昶《金石萃編》,清·陳奕禧《金石遺文錄》以及朱劍心《金石學》等確認:析裏橋甫阝閣頌為仇靖文,仇紼書。二仇因當時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詳。

~小三峽導遊詞 ·陝西大雁塔 ·黃帝陵導遊詞 ·司馬遷墓導遊詞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位於略陽縣城環城西路,主要負責江神廟的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以及全縣民間藝術和民族習俗和研究與開發等。

博物館所在的江神廟,有名“龍王廟”,始建於明代,佔地近2千平方米,是長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羌族戲院建築羣,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江神廟是古代船幫聚會和祭祀的會館,按照我國傳統民居建築佈局,依地勢高差而建。整個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細部裝飾注重木雕板繪,外觀華麗。富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歷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價值。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靈崖寺位於略陽縣城東南3公里處,依山傍水,坐東向西,依託山巖上兩個天然大溶洞而建。寺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號稱“故道明珠”,“陝南小碑林”。靈崖寺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崖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20xx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這裏自古就是周邊地區的宗教旅遊勝地,加之歷史悠久,各種傳説軼聞舉不勝舉。李白、杜甫、吳道子、李可染、于右任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有筆墨。

寺廟依地勢而建,山道依山蜿蜒,幽靜雅緻,路邊古木參天,綠葉成蔭。寺內有漢、唐、宋、元、明、清等歷代碑刻,前洞洞壁四周也有不少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書法研究價值,例如武則天的造字刻石,杜甫詩作石刻,有宋哲宗皇帝御書碑等。其中公元172年的漢隸名刻《M閣頌》更是享譽海內外。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3

略陽位於陝、甘、川三省交界處的秦嶺南麓的嘉陵江畔,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山城,素有嘉陵江畔的“明珠”之稱,山川秀麗,風光宜人。歷代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如靈崖寺、吳王城、紫雲宮、江神廟……但首推靈崖寺。靈崖寺在距漢中略陽縣城東南3公里的嘉陵江畔,自古以來享有“靈崖洞天”的美譽。靈崖寺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風景旅遊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堪稱蜀道明珠。靈巖寺素有“陝南小碑林”之稱,寺內藏有漢代至今的近二百餘通碑碣,著名的漢代書法名碑《郙閣頌》也在寺內。

據洞內摩崖刻石和《明·嘉靖略陽縣誌》所載:靈崖寺建於唐開元年間。它以兩個天然的大洞穴著稱,吸引着歷代文人騷客。唐代大詩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都曾泛舟嘉陵江,一遊靈崖。據傳女皇武則天和其妹,隨賈博古先生遊靈崖,登望江樓,飽覽巍巍羣山,滔滔嘉陵江,並在此造字“模槽莫里”,讀作“撐支天地”。民國元年將這四字書刻在當年武則天用木棍寫字的地方——今日“矚奈何橋”邊。整個靈崖寺,真可謂:“藥水出靈崖雲深處有仙客自飲,名碑藏古寺月照時唯騷人獨吟。”

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撥專款,派專人修葺,復原彩畫,並拓寬了旅遊區。以漢隸《甫閣頌》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在靈崖寺內達130多塊,號稱“小碑林”,是研究書法和歷史的一個天然實物寶庫。著名的摩崖刻石有東漢摩崖刻石——《故閣頌》,大唐開成題記,靈崖敍別記,宋哲宗御書“忠清粹德之碑”,中國迄今最早的交通規則——“儀制令”石刻,杜甫詩刻, 《白骨塔序》碑及靈崖宋代以前石刻(25塊)等。

靈崖前洞洞口高約25米,寬50多米,進深約100米。洞口崖邊拔地而建的望江樓,絢麗多采,登樓倚欄,遠眺嘉陵江,蜿蜒曲折,渺渺茫茫,恰似一條白綢在秦嶺千山萬壑中飛飄舞動,勾思引情。始塑於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20xx年)的毗廬大佛,在大雄寶殿靜穆端坐,大佛身後“金龜”深藏洞中,誘發人往,探險攬勝,兩株“唐棕”在洞內佛前摩空而立,風起搖曳,彷彿這虎口般的洞穴在一張一合,身臨其境,如虎穴蟒桐。由前向左,經“奈何橋”,傍崖而行至後洞,又名“羅漢洞”。“玉柱”、睡佛,依次而列,別有情趣,更加神祕莫測。兩洞之間有一泉,西流而入嘉陵江,據説飲此泉水,上清頭目,中順腸胃,具有清心明目之功,解熱除煩之能,因此而叫“藥水”,後此洞之右即“藥水洞”,每逢春夏鳥語花香,林蔭氣爽,遊人流連。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4

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咸陽市禮泉縣九嵕山,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開始營建於貞觀十年(636年),是為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的長孫皇后而開鑿。1961年,國務院公佈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昭陵博物館建成,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瞭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餘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徵、温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墓,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徐懋功(李績)、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餘座陪葬墓,遂建成了佔地面積53畝,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xx平方米,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館。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遊客大家好!

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唐代帝王陵墓之冠-乾陵。位於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陝西渭北山地,藴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靈秀。在這羣優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錐狀山峯中,分佈着數十座中國漢唐帝王的山陵,給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線。我們眼前連綿起伏的三座山峯,遠遠望去宛如一個仰面而卧的婦人,頭北足南,仰面躺在藍天白雲之下,這就是梁山,是有“歷代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稱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是唐代帝王“因山為陵”葬制的典範和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是唯一一個沒有被盜過的唐代帝陵,關於乾陵,眾多的石像,山峯的高大形體烘托出它雄偉壯觀的氣勢。精緻的石棺,多彩的壁畫,再現了昔日的夢幻歲月。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長眠於此。無窮的懸念就藏在它隱祕地宮的深處。不同於我們昨天參觀的秦陵,這是一座因山為陵的陵墓。在秦漢時期,皇陵的主要建築封土堆,是由人工挖掘堆砌起來的。唐太宗李世民汲取歷史教訓,即古往今來無不亡之國,無不掘之墓,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而乾陵營建之時,正值唐朝盛世,國力強大,國庫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雖經一千四百年風雨滄桑,仍處處顯示當年風采!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母親是長孫皇后,因得到舅舅長孫無忌的幫助被選為太子。公元649年即位,成為唐朝第三代皇帝。因其體弱多病,實權操控在皇后武則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病死於洛陽觀貞殿,葬於乾陵。

武則天,名瞾,祖籍山西文水,生於四川廣元。父親是個木材商,隨李淵起兵反隋。唐初,因功被封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從小隨父母四處奔走,增加了許多見識。14歲時,因才貌出眾被唐太宗召入宮中,封為才人,賜名媚娘。因為其與皇太子李治早有接觸,太宗死後,她到感業寺做起了尼姑。高宗即位不久,便將她從感業寺迎回宮中,封為昭儀。武則天使用手段害死了蕭淑妃和王皇后,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從此,她開始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開始,朝廷大事幾乎全由武則天裁決,朝臣稱高宗和武則天為二聖,實際上掌握最高權力的是武則天。高宗死後,武則天先後廢中宗、睿宗、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繼承了“貞觀之治”開啟了“開元盛世”,不愧為封建社會傑出的女政治家。公元720xx年,她傳位於中宗李顯,不久因病死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次年5月,與高宗合葬於乾陵。因李治尊號為“大聖天皇”,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后”。二人尊號中都有“天”。在《易經八卦》中,乾為天。陵址又正好位於唐京都長安西北,即八卦之乾方,因此稱其陵園為乾陵公元620xx年唐王朝建立,定都長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唐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帝國的統治權也成為權利漩渦中所有人的夢想。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個皇帝,他的性格仁慈而懦弱,李治很信任自己能幹的妻子武則天把很多政務交給她處理,就這樣證券逐漸被皇后武則天掌握,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次年葬入乾陵。乾陵依梁山的自然山勢將山頭作為陵冢,在山腰出鑿出石洞,修建玄宮,唐高宗下葬時,乾陵還只是初具規模,真正促使它建成的是武則天,唐高宗死後,武則天在複雜的權力鬥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後來她乾脆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當武則天忙於宮廷鬥爭和國家大事時,始終牽掛着乾陵,既然在生時獲得了一般女人難以企及的權力,那麼,在百年之後,安息之所也要與眾不同。在武則天的主持下,乾陵的修建工程一直繼續。工程艱鉅而浩大。前後長達20xx年之久才告竣工。終於造就了一座空前的皇家陵寢。這是一座氣勢恢弘的陵墓,以司馬道為中軸,四周環繞着兩重城垣,城垣的西南方建有宮殿,東南方分佈有太子,公主及大臣的17座陪葬墓。整個領取周長四十公里,佔

地面積約20萬畝,從乾陵的俯瞰圖上不難發現,它的形狀就好似一座雄偉的城市。實際上,乾陵就是仿照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城建造的。《呂氏春秋》有一句話叫做:”陵墓若都邑”公元七世紀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設計周詳,佈局井然.一條南北中軸線貫穿全城,東西左右均衡對稱,城市的南部是商業區和平民居住區,中間是皇城,集中了唐朝中央的主要政治機構,北部中心是宮城,也就是皇家的領域。乾陵就是長安城的微縮景觀.乾陵的正門位於南面,自南向北建有三座高聳入雲的大門。他們象徵着帝國都城長安的三座城門,三座城門中間的區域分別象徵着長安城的外郭城,皇城和宮城。宮城和長安城一樣,在四個方向設有青龍門,朱雀門,白虎門,玄武門。裏面建有寢殿和地宮,這是帝王死後的宮城,在乾陵的東南部分分佈着17座陪葬墓,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地位高低,由遠及近地排列開來。乾陵規模之宏大,建築之雄偉,堪稱歷代皇陵之冠。歷經千年的滄桑之後,今天的乾陵,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當年地面上曾經建有很多建築,如今蕩然無存。但是陵墓曾有的氣勢,並沒有因此而減損。兩面的山峯形成一道自然的大門,陵前的登陵石階襯托了帝陵的宏偉氣勢。它的規模比南京的中山陵還大出三分之一,多出139級台階。匠心獨具的設計賦予了平台與台階種種深刻的含意。十八座平台象徵唐朝皇帝在關中的十八座陵墓;第一層34級台階象徵唐高宗在位34年;第二層的21級台階象徵女皇武則天執政20xx年;第九層的108級台階象徵佛教的108顆念珠。每月的初9為吉祥日,12個月的9相加起來正好為108,象徵每年會降下108個吉祥;第17層的21個台階象徵唐朝歷任21個皇帝;最後一個平台8級台階象徵八卦。八卦以乾為首、為上,因而乾陵也意味着天陵。由於這裏所處的位置獨特,左為山崖,右為深谷,前後為墨玉石台階,能產生迴音。尤其是在第8個平台中部,聲音特別響亮。據説在這裏輕擊四掌,可以聽到“消除煩惱”的四字迴音。再擊四掌。可以聽到“降來吉祥”的四字迴音。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不妨一試。寬闊的司馬道直通地宮墓門,長約4公里,兩旁排列着巨大的石刻羣。有動物和人像,統稱為石像生。在陵墓前安放石像生的做法,開創於唐朝,在唐朝第二個皇帝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有文明世界的精美石刻昭陵六駿。我們眼前這對石柱稱為華表又稱神道石柱。這種建築起源於遠古,最初是木質柱 身上端橫穿交叉橫木,用來標識路徑或讓國人在上面表示政見,因 此又叫“謗木”。後來逐漸演變成宮殿或陵墓的標誌物,東漢以後 發展為石料建造。乾陵華表高8米,由圓石、仰盆蓮花頂座、八菱形柱身、覆蓋蓮花座、雙層方形基座五部分組成。蓮花冰清玉潔,是佛門“善”的象徵。則天崇佛,又因蓮與憐諧音,所以又象徵佛以慈悲為懷,肩負普度眾生的大任。因此,華表上下皆刻有蓮花,其頂端的圓石,象徵着天降甘露,如意吉祥之意。這對華表巍然屹立於司馬道最前端是作為陵墓的象徵,後統洋洋百餘件巨型石雕,襯托出乾陵莊嚴肅穆的神聖氣氛。它意味這裏是神道(司馬道)的起端。司馬道上共有十對石人,五對葬馬,再往南走是鴕鳥,石刻雕刻的鴕鳥姿態十分活潑,鴕鳥是來自非洲的稀罕動物,史籍記載,唐高宗在位的時候,中亞地區的吐火羅國,曾經派遣特使獻鴕鳥,刻石鴕鳥與陵墓前,就是為了紀念這樁盛事。當時唐朝之所以能將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中亞地區與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是分不開的。而在當時的軍隊中戰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乾陵也有着這種長着翅膀的飛馬,這是古代傳説中,一種象徵吉祥的動物。它們昂首凸目,雙翼雕刻成優美的捲雲紋。四蹄蹬地,堅實有力,洗練而有力的刀法,使馬的神態英姿煥發,瀟灑自如。有些東西有吉祥意義。在乾陵所有石像生中,氣勢最磅礴的還是司馬神道兩側保留的這十對石人像。傳説,這些石人像的原型叫翁仲,翁仲為秦朝大將,曾經大勝北方的匈奴。他死後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為他鑄銅為像。置於自己的皇宮門外,以後帝王紛紛仿效,相沿成習。最為精妙的是,這些侍衞將軍,被雕刻大師賦予了不同個性神態。有的皺眉,若有所思;有的莊重嚴肅,氣宇軒昂;有的神態虔誠,小心謹慎;有的面帶憂慮,心情略顯悲傷;有的精神愉快,嘴

角掛着微笑。與將軍像相對的還有這些石獅子,它們使整個陵區蒙上一層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勢,一千多年來,它們默默佇立,在歷史的刀光劍影中巋然屹立。這一套組合奠定了從唐代一直到清代,就是所謂神道上的石刻,這套制度是從武則天那時確立的。乾陵對中國皇陵制度的影響,一直持續到公元十九世紀,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特別是在神道兩邊擺放石像生的形式成為中國古代皇陵的標誌之一。而這種方式確實能營造出肅穆和莊嚴的氣氛。我們無法得知這一創造是否源自武則天本人,但乾陵的墓葬形式確實表現了女皇帝獨特的氣魄,為則天作為唐朝的實際統治者,在幾十年的統治歷程中,功績卓著,正是她奠定了唐王朝走向興盛的基礎。在武則天時代,唐朝不僅擴大了疆土,而且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部世界,形成了中外交流的空前盛況。乾陵保留下來的很多文物,都記錄了這段盛世景象。在司馬神道北端坐落着與真人一般大小的61個石人像,分東西四行站立,這些石人多數身穿武士袍,和唐代一般官宦的打扮很不一樣,而從這尊殘留着頭部的石像來看,它的原型原本是一個大鬍子,頭髮在腦後梳成辮子。這肯定不是唐人的形象,那麼這些石人究竟是什麼身份呢?就是當時參加他的葬儀的61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它們在乾陵前恭敬地站立,雙足並立,兩手前拱。表現出對唐朝皇帝的尊敬與仰慕之情。這幅從乾陵陪葬墓中發現的壁畫,更加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國際交流的狀況,畫面上三名唐朝外交官員,正在商談接待事宜,另外三位服裝各異的外國使節站在一旁,耐心的等候謁見唐朝的太子。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即便如此,在那個以男子為中心的時代,武則天的行為還是備受質疑,武則天自己的內心也充滿了矛盾,公元720xx年武則天在臨終前還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唐中宗李顯,李顯並沒有把母親當做一個篡位者,而是下令重啟乾陵玄宮隧道,將她以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在朱雀門外的西闕樓前,是《述聖記碑》。這是安葬高宗李治時,武則天為他立的功德碑。碑文由武則天撰寫,中宗李顯書,8000餘字,內容是歌頌高宗的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的先例。碑高6.3米,重89.6噸,由七塊巨石組成,因此也稱為“七節碑”,象徵七曜,七曜是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七種基本物質:日、月、金、木、水、火、土。七節碑寓意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光耀千秋。 與《述聖記碑》遙遙相望的是《無字碑》。她高大雄偉,聞名於世。整個碑用一塊巨石雕成,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98.8噸,碑首刻8條蟠龍,碑身兩側各刻有冉冉騰飛的升龍圖一副,龍騰若翔,栩栩如生。龍首上有一振翅欲飛的金鳳凰,出神入化,形象逼真,令人歎為觀止。碑座陽面正中刻有獅馬圖,雄獅昂首怒目,十分威嚴,駿馬屈蹄俯首温順可愛。此碑初立時未刻一字,故名“無字碑”。關於它的由來,歷來説法很多:一説表示武則天功高德大,取《論語》“民無得而名焉”之意;一説:武則天雍容大度,立下此碑,供後人評説自己;一説:此碑乃中宗李顯所立,他既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背自己的心意去恭維她,又不願意以兒子的身份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而立下此碑。這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未解之謎。宋金以後,開始有人在“無字碑”上刻字,從此,無字碑成了有字碑。其中最珍貴的是用女真文字題寫,旁有漢字翻譯的《郎君行記》,女真文字早已絕跡,這段文字,為我們研究女真族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在乾陵聳立着這樣一個巨大的石碑,是紀念武則天的功績的,但是,這塊石碑上一片空白,沒有一個字,據説武則天臨終前,要求死後為自己立一塊無字碑,拒絕對自己的一生做出評論。直到今天這塊無字碑依然默默矗立,銘記着那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和那個色彩斑斕的時代.同樣沉默的是隱藏在乾陵地宮裏無盡的祕密.武則天死後兩百年,公元920xx年唐王朝滅亡.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混亂狀態.一個叫温韜的軍閥手裏握着唐代陵墓的圖紙,於是,包括昭陵在內的十多座唐陵盡遭浩劫.可惟獨乾陵的地宮沒有被盜鑿,這是為什麼呢?相傳當温韜和他的部隊企圖開掘乾陵時,朗朗的晴天突然間狂風驟雨,電閃雷鳴.温韜恐懼不已,慌忙停止挖掘帶兵撤退,七月份,雷雨交加.一直打不開,武則天的名聲也不好,不吉利,乾陵幸運地

逃過了這次浩劫.更然人感到難以置信的是,再往後的一千多年裏,很多盜墓賊企圖盜挖乾陵,但是都沒有成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對乾陵墓道進行了勘測,發現墓門和隧道內全由石條疊砌,並用鐵細腰嵌住,再用鐵漿灌注在石條與鐵細腰之間,石條的疊砌約有39層,非常牢固,但是乾陵裏的陪葬墓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這是乾陵的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墓.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永泰公主墓被髮掘,當考古工作者進入永泰公主墓發現墓室斜上方有一個從地面直通墓室的盜洞,在盜洞的下面還有一具骷髏,骷髏的手上緊握着一把斧頭,他很可能是一個盜墓賊,臨死前似乎還在和絕情的同夥做最後的拼搏.雖然遭受過盜墓的毀壞,但永泰公主墓中,還是得以保存了一些文物.在狹窄的雨道兩旁,洞牆內有6個小龕,裏面放着彩繪陶俑,騎馬俑和三彩馬等隨葬品,造型逼真,工藝精湛.更讓人驚喜的遺存文物在墓室的牆壁上,這裏繪有一幅精美的壁畫,堪稱絕妙的藝術品,通過這幅壁畫,我們或許能夠領略到當年唐代宮廷生活的原貌,特別是唐代女子的風采,圖中宮女們個個豐滿性感,留着特別的八字眉,梳着各式各樣的髮髻.人物比例勻稱,顧盼如生.特別是這位端杯宮女,雖然地位不高,但容貌出眾,氣質優雅,所有人第一眼都會被她的美麗所折服,美學家稱她為”東方第一美女”.永泰公主很可能也是這樣美麗的公主,她是武則天的孫女,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叫李仙蕙, 李仙蕙死於公元720xx年,時年僅僅十七歲,在永泰公主的墓誌銘上,記載有”珠胎毀月”的字樣,意思是她死於難產.1960年挖掘時,考古隊曾發現了,永泰公主的盆骨碎片,進行復原後,發現永泰公主的骨盆比正常婦女偏小,生育是容易難產,可是更為普遍的看法是她被自己的父親唐中宗李顯處死,據説武則天登基後,私生活不太檢點,有一次永泰公主和自己的哥哥李重潤以及丈夫在一起説了些不滿的話.武則天聞説後,盛怒之下,逼着李顯將參與議論的人,全部殺死.四年之後,李顯復位登基,四年前愛子愛女慘死的一幕,對李顯來説是刻骨銘心的傷痛,於是他追封李重潤為”懿德太子”追封李仙蕙為”永泰公主”.並隆重地將他們的屍骨放入乾陵埋葬,李顯特意提高了懿德太子墓的規格,使他在死後獲得了帝王的等級.今天,懿德太子墓也已經被打開,地下玄宮中的景象,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是安放懿德太子屍骨的石槨.槨身石板內外,用細膩的手法,雕刻有花卉,草木,及各種珍惜的動物.而這幅描繪宮女的石刻畫,更讓人着迷.畫面正中刻有兩扇大門,門上刻着相對而立的兩個美麗的宮女.她們頭上戴着鳳冠,上身穿着短衫,袖口寬大,下身穿長裙,形象豐滿.顯得優美而高貴有的手捧包裹、 有的手捧三足盤、 有的手捧蠟燭台,表現了墓主人的宮廷生活。甬道頂部平有團花、寶相花、海石榴等圖案花.在唐代的文物中,女子的形象總是特別突出,這是乾陵的另一個陪葬墓,章懷太子墓中的一幅壁畫《觀鳥捕蟬圖》,引人注目的是,畫中這位頭梳雙髻的少女,竟然穿着胡服的男裝,女性的社會地位.章懷太子墓中還有一些表現男子生活的壁畫,在這幅名為《打馬球圖》的壁畫中,二十多個年輕貴族騎馬在山巒間奔跑追逐,壁畫上的任務體態矯健,馬匹奮蹄疾馳,散發着一種雄健的氣息,除了馬球打獵也是當時貴族休閒的重要活動,唐代貴族熱衷於馴養獵豹,可見,在那個時代中國人十分崇尚健美的體形和強悍的氣質,不過在這些壁畫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墓主人真實的故事。章懷太子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唐中宗李顯的哥哥,曾被立為太子,但是因為反對武則天而被貶為平民,後來又被武則天逼着自殺,死時年僅31歲,唐中宗李顯復位後,也沒有忘記吧可憐的哥哥接到乾陵安葬,生前因為爭權奪利而反目成仇的親人,死後有被埋葬在一起。這死後是一種諷刺,我們無法揣測當年武則天下令殺死自己的兒子孫子和孫女時是什麼樣的心態,她有沒有過一絲懊悔呢?武則天身上表現出來的複雜的人性,使得人們對乾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幾座陪葬墓的挖掘,更引發人們對神祕地宮的嚮往。乾陵地面的恢宏氣勢壓倒了與它同時代的所有陵墓,與之相配的地宮,無疑也有着非同一般的規模。考古工作者通過局部探測,瞭解到了更多關於乾陵地宮的情況。墓道里的天井事實上是在挖掘墓室時用來運土的通道,所以墓室越大所需要的出口就越多,天井也就越多,那麼,安放帝王棺槨的墓室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天圓地方,後室裏頭有個天象圖,漢代就有。拱頂的下面是象徵廳堂的前室,擺放着皇帝生前的日用品。

地宮後室設有石牀上面放着兩具棺槨,左邊躺着唐高宗,右邊躺着武則天,據考證,乾陵地宮的空間約為五千立方米,按其四分之一的比例來計算陪葬品,那麼陪葬品的體積也在一千二百立方米左右,這些文物會是什麼樣的呢?在陝西曾經發掘過一座唐代的皇家寺院法門寺的地宮,出土了大量的皇室用品,特別是其中的金銀器,華美典雅令人眼花繚亂。法門寺地宮中還出土了一件武則天的繡裙,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武則天的遺物。而在神祕的乾陵地宮中,一定保存着更多炫目的皇家器物和武則天的遺物。這讓人們對乾陵地宮產生了巨大的探尋熱情,是否挖掘乾陵一度成為考古界爭論的一大熱點,但是,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貿然挖掘乾陵能不能對地下的文物有效地實行保護,還是一個疑問。學者們相信這座陵墓所藴藏的祕密,會與武則天傳奇的命運一樣,驚世駭俗。至於將來還有沒有可能目睹武則天的真容,還有多少出人意料的發現,這些懸念將長期困擾着世人。謎底的真正揭開,尚待來日。

遊客朋友們,乾陵之行快要結束了,留給大家一些時間自由活動,半個小時後我們集合返回。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6

釣魚台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潘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逝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釣魚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台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台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台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釣魚台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規劃的景點為釣魚台將再添新姿。

現在河邊有一巨石寬2米,長2.5米,石面平闊,上書“釣魚台”三字,石上有兩條平行光滑的凹印,傳説是姜太公跪在上面釣魚的痕跡。由這裏至西寶公路邊的一段土路,傳説是周王西伯邀請姜子牙時用繩拉車經過的道路,這裏還有唐建明修的姜太公廟和周文王廟,廟內有姜太公塑像,有周文王請姜太公連環壁畫。廟前有四棵古柏,傳為太公手植,枝葉茂盛。三清殿、武吉祠等古建築羣各具風格。

沿坡道再上行,便到新建的釣魚台水庫,壩高50米,蓄水45萬立方米,蔚為壯觀,現闢為水上樂園,可划船遊玩,釣魚台融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體,是一處極佳的旅遊勝地。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7

茂陵博物館位於陝西省咸陽與興平之間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約40公里,位於霍去病墓前,是一座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羣而蜚聲海內外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

茂陵博物館是融文物、古建、園林為一體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為全國最早的西漢歷史文物與陵墓現場保護管理機構。館藏文物數量多、品位高,展品絢麗多彩,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文化藝術結晶。

四十多年來,茂陵博物館從原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擴大到121486平方米,建築面積由原來的200平方米發展到15805平方米,館藏文物由原來的20件增加到4100餘件,國寶級14件。其中石刻伏虎、出土文物鎏金馬、玉雕鋪首、四神空心磚、陶水管等多次到美國、英國、日本、法國、韓國、摩納哥、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引起轟動。

博物館園林景色宜人,仿漢建築羣林立,亭台樓閣,碧波盪漾,蒼松翠柏,芬芳馥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形成融文物、古建、園林於一體的著名旅遊觀光勝地。遊覽內容豐富,“戲觀茂陵一絕、琳池魚追遊人”,千年編鐘展演,聆聽悦耳古曲,夜景流光溢彩,浮橋噴泉迷人;欣賞《漢武帝事蹟造像展覽》,領略西漢盛世風采,讓人歎為觀止,流連忘返。國家領導人李瑞環來茂陵視察時,欣喜的説:“茂陵不光有個很好的博物館,還有一個優美的環境,我走到那裏,就把茂陵宣傳到那裏,全國所有的博物館都應建成這樣的博物館。”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

中國有句古話: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在這20多萬的三秦大地上,隱藏了72座的皇帝的陵墓,僅唐代的就有18座,那今天我帶大家遊覽唐18陵中的最西邊的,最具代表性的、最有歷代皇陵之冠的、具有睡美人之稱的乾陵。

乾陵在乾縣以北的6公里的梁山上,地處位於長安的西北方,因在八卦的前位,而稱為乾陵。又因為墓主人兩人身前的封號分別為大聖天皇和則天大聖皇后都有天字,而在《易經》中乾為天的意思,所以叫乾陵。以山為零,依梁山而建,形成為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海拔1047米,南面兩峯稍低,東西對峙構成乾陵的第二道天然門户人稱乳峯山,若人極目遠望,整個乾陵恰似一位披髮仰卧的睡美人,有頭、有玉頸、有小腹,有乳峯,於朦朧飄渺中伸向一望無際的遠空。當地人説,這是武則天頭枕梁山,腳登渭水,靈魂不死,幻化於陵間。

按照唐代都城仿建的,內外兩層城牆而建,分為宮城、皇城和內城三個部分。平台樓閣、達到378間整個工程歷經三位皇帝,歷時20_年時間,而如今呢,我們來到乾陵,他雄偉的地面建築已經不復存在,我們能看到的就是保存較好的刻臨與陵前司馬道兩旁的100多件的陵前石刻。

就讓我們一起走上這段台階,現在大家我們走上的是國家投資150萬元,另經兩年修建的,比南京的還長75米,設計者別具匠心,還賦予了這些台階一定的象徵意義。這些台階一共十八個平台,象徵唐王朝在關中有18個陵墓,第一個平台有34個台階,象徵高宗在位執政34年,登上台階的頂端,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司馬道的起點,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華表,產生於藥膳時期,最初是木製的,也叫棒木。乾陵的華表讓國人在上面發表政見,乾陵的華表高8米,上圓下方,體現了唐人最古樸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遠遠望去華表巍巍矗立向我們訴説着整個陵園莊嚴肅穆的氣氛。

華表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石馬,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天莫如龍,在地莫如馬,這兩匹馬雖然形象相同,但風格大相徑庭,東邊這匹輪廓爽朗、稜角分明,西邊這匹手感柔和,細膩温順 它們都被稱為最具力量的馬。 我們又看到了鴕鳥是漢代從阿富汗傳入的可能是物以稀為貴吧,傳入之後視為吉祥的象徵,鴕鳥也是沙漠的母親,列在司馬道的兩側,守衞着乾陵 乾陵開創了鴕鳥石刻奉陵的先例。

好了,我們現在繼續北行,可以看到 石馬配有安燈, 旁邊還有千馬石,據説唐王朝為了誇耀顯示業績,都會在皇陵前都會列置千馬石

説話間,我們來到了石翁柱,姓阮名基,是秦始皇時期的一名大將鎮守邊疆,威震匈奴、百戰百勝。而深的始皇喜愛,但不幸病死,始皇大為悲泣,便雕刻温中像,利於咸陽宮前,所以歷代帝王都沿襲這一做法,立於帝陵之前,守衞帝陵。

好了,現在大家休息一下,我們來猜個謎語“身在高山,長在平地,頭頂日月,一身文氣”不錯是碑詩,乾陵裏的兩塊重要的碑這塊是唐高宗時的述聖記碑,由七塊巨石組成,人稱七曜碑,取自民間的七要,古人認為構成世間的即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種基本物質。藴涵着高宗的文治武功,是武則天這一生的寫照。就像這七要一樣,構成整個大千世界、光照陵園、光照世間,碑文是由武則天親自所撰。6000餘字的碑文,鑿刻好後,由金粉填平,光彩照人,一千年的風雨洗禮以後,我們也只能看到絲絲雨絲了。 這塊碑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前立的第一塊碑,第一塊歌功頌德碑,也是造型最獨特的歌功頌德碑,帝王陵前立碑這是武則天我們中國封建禮儀制度上的一大發明,這之前的碑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墓誌銘。

在述聖記碑對面就是著名的無字碑了,我們就要先了解下墓主人武則天了,乳名華姑,祖籍山西汶水人,父親是個木材商,她從小跟隨父母四處奔走,增長了許多見識也磨練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十四歲時由於才貌出眾,作為李世民的才人招進宮,李世民死後,便到感業寺做尼姑,當年26歲。高宗繼位後,又迎進宮中,封為昭儀,再次入宮不僅當上了皇后,並以她的精明能幹,政治才能,獨攬了所有的朝廷政事。公元前720_年,在那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於,武則天打破了太后臨政的慣例,廢掉睿宗親臨帝位,在則天門改國號為周她還為自己起了一個又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響亮的名字——日月當空的瞾。82歲的武則天,死於洛陽,中宗將她葬於乾陵,縱觀武則天這一生,她曾兩次踏入皇宮,當了20_年的皇后,6年的皇太后,20_年的女皇前後掌權時間達50年之久,使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人。我們今天參觀的乾陵,唯一的一座兩位皇帝合葬陵園,二者既是是夫妻,又先後稱帝,還一度更換國號這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好了瞭解了武則天,現在我們收回思緒,再回頭看一下無字碑。

通高7.5米,重約98噸。有一塊巨石,雕成高大雄渾碑首相互纏繞的八條赤龍 碑身兩側還有兩條飛身的刺龍長4.12米被稱為現刻中最大的龍,而無字碑正是因無字而奇特,也因無字而著名?為什麼武則天為他的丈夫豎碑又杜撰,而為自己只豎碑不立撰呢,千百年間人們爭論不休,歸納下來有三種説法,一是説武則天功高德大,無法用文字表述;二是説,武則天非常自謙認為自己這一生有功又有過,自己的千秋功罪應該由後人來評説;第三種説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碑石的一般由後人為其所立,唐中宗難定對武則天的稱謂,不知叫母后還是皇帝,再加上也不願以兒子的身份對她妄加非議乾脆一字未刻了。在唐朝的確是無字的。現在大家看到的大多是明清的文人墨客的“某某到此一遊”的字樣,其中最珍貴的是公元72年由契丹文撰寫的“朗君行記”這段碑文對於我們研究早已絕跡的女真文字留下了寶貴資料。 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二十世紀之謎”。

在這兩塊石碑之後是我們看到的這高大雄渾成梯形狀的建築,就是當時雀樓的遺址,用於張貼政令和守互陵園。所以説呢,乾陵裏雀樓的出現,才是中國封建禮制度體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雀樓的後面我們看到了61番菜,請大家走近看一下61樊城他們又是誰呢?據説他們是當時參加高宗葬禮的60個國家或者少數民族的首領,武則天為了記載當時的盛況,並將他們刻於石像立於陵前,當時他們的身後刻下了名字、國家和職位。但是他們為什麼有沒有頭呢?據説,他們的後代看到父輩或者祖輩,兩手前拱,兩足並立,恭恭敬敬侍衞武則天有失尊嚴,於是一怒之下,打掉所有的頭像,以便後人無法識別。又有人説在這千百年間石獅馬已成妖,就像毀壞莊家,吞食牛羊,於是砸下頭。但不管怎樣這封王眼視力成成,天馬行空這場面無不像世人訴説着盛唐時期波瀾壯闊的交流史,這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城”的真實體現了。

在朱雀門外,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對具興王威猛無比的石獅,訴説這這座帝王陵園不可侵犯的皇家氣勢,最後我們可以看到兩塊碑是這是由陝西鄙人所列的碑,也不承認也不滿武則天的地位,寫到了唐高宗的乾陵。郭沫若來到了乾陵看到了這塊碑後,覺得不太符合歷史事實。於是在這塊碑旁邊重新立下了一塊碑,寫到了乾陵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合葬之墓,所以這塊碑是我們今人所看到的,以及對她評價最公正的碑了。

乾陵在我國的考古界被譽為三峽工程,它不但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座兩位皇帝的合葬之墓,而且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過的陵園。歷經唐末王朝、我帶風湯、北洋軍閥的大肆盜陵的過程中,但都在風雨大作、雷雨交加之時倖免於難。保存完好。但是在乾陵腳下,分佈的大大小小十幾座陵墓已被不同程度的盜掘。

就請各位同我一同進入其中之一永泰公主之墓,據説永泰公主名叫李顯輝是憲宗的第七個女兒,是高宗和武則天的孫女,據説因議論武則天的私生活,被殺洛陽,在中宗即位後,追加為永泰公主,遷葬於此,劃墓為陵。這座也是唐十八陵中規模和等級最高的女性陪葬墓。永泰公墓冢分為六個部分。雖經過多次盜掘,但我們仍可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永泰公冢的前墓室,像這幅九輪仕女圖—大型唐代壁畫。這幅圖為什麼有名。髮髻高聳,刑部喚醒,

神態恭敬,不妨猜一下哪位美女最美,對了其中第四位她斜姿微傾,手捧高腳杯,站立的姿勢非常飄渺、婀娜多姿成S型典型的東方美女。愛美之心,雖然人皆有之,但美女前也不便久留。因為旁邊的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內同樣還有很多珍貴的文物等着我們去參觀。

那麼,我們的乾陵就參觀到這裏。待到乾陵挖掘之時,他的庸風雄起之日,相信石破天驚,讓國人震撼,讓世界為之吃驚,屆時盛唐的瑰麗國寶舉世矚目和盛唐國風的泱泱大計也會被我們大家所領略。歡迎朋友們在來我們乾陵參觀。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9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茂陵進行參觀,我叫王明,是各位參觀期間的導遊員,祝願大家在今天的遊覽中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金人趙秉文有詩云:“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其詩道出了咸陽原上的歷史場景。穿越時空距離,透過這些陳列着的蒼涼陵冢,人們似乎看到咸陽原的榮辱興衰,聽到古陵主人戰馬的嘶鳴聲,讀到咸陽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位於關中腹地、涇(河)渭(河)之交的咸陽,是西漢皇陵的主要集結地。西漢王朝,凡220xx年,歷經11位皇帝,建陵園11座,有9座位於咸陽原上,其中最為顯貴的有五陵,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這五陵當時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將其稱為“五陵原”。古詩中“五陵年少爭纏頭”,“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記述,即指當年居住在這些陵邑(縣)中的紈絝子弟鬥雞走馬、為非作歹的事情。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

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今興平縣南位鄉茂陵村,距興平縣城東15千米。西漢時,茂陵地屬槐裏縣之茂鄉,武帝在此建陵,故稱茂陵,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漢王朝達到了強盛的頂點。他在位時,是漢帝國的鼎盛時期,他採用獎勵農耕、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抗擊匈奴的宏偉戰略,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同時,在經濟上實行煮鹽、冶鐵、運輸和貿易的官營制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展對外貿易;在軍事上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格局,從而使漢帝國以統一、繁榮、強大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茂陵建築宏偉,墓內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鼈、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武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前139年),開始修建茂陵園,在漢諸陵中建築規模最大,修建時間最長,埋藏珍奇寶物最多。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築成,形似覆鬥,顯得莊嚴穩重。今實測,陵高46.5米,頂部東西長39.5米,南北寬35.5;墓冢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東西牆垣430.87米,南北牆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築,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當時在陵園內還建有祭祀的便殿、寢殿,以及宮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設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園,負責澆樹、灑掃等差事。而且在茂陵東南營建了茂陵縣城,許多文武大臣、名門豪富遷居於此,人口達277000多人。

茂陵封土為覆鬥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衞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於墓室後部槨室正中的棺牀上。墓室的後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並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築,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 “黃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向,故曰題湊。”漢武帝死後,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釐米,高寬各10釐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後,入殯未央宮前殿。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着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漢書·貢禹傳》雲:“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鼈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新唐書·虞世南傳》也載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鼈、飛禽等,也一併從葬。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閲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併埋入陵墓之中。

茂陵周圍有李夫人、衞青、霍去病等陪葬墓。霍去病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58年在這裏建立了茂陵博物館。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18歲領兵作戰,曾先後6次出兵塞外,獲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軍事家。18歲隨衞青出征匈奴,曾先後6次出擊,終於打敗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候。霍去病死時僅24歲。霍去病18歲隨大將軍衞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功。武帝愛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非常悲哀,決定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一道“為冢像祁連山”的聖旨,可就忙壞了茂陵工地的指揮官、設計師、工藝師、雕刻家以及各類能工巧匠。於是在一個月之內就造起了這座祁連山墓,又在一兩年之內,創作出巨石羣雕獸像,置於墓冢上下,這樣從靜態到生態就真像祁連山了。

歷代評價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墓前石刻現存16件,為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石象生實物資料。可辨識的石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體;不同物象12類。計有怪人、怪獸吃羊、卧牛、人抱獸、卧豬、躍馬、“馬踏匈奴”、卧馬、卧虎、卧象、短口魚、長口魚、獺、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手法簡練,個性突出,風格渾厚,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藝術珍品。

其中“馬踏匈奴”為墓前石刻的主像,長1.9米,高1.68米,為灰白細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昂首站立,尾長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長鬚仰面掙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刻都是將一塊整石運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兇猛,馬則表現躍起注視前方,牛、象則表現温順,神態各異。

從銘文刻石推斷,這批石刻當是少府左司空監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象、石虎等石刻,對以後中國曆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後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開渠,著名作家賈平凹以及前輩文史大師郭沫若等,都曾對其有“歎為觀止”的讚賞。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批巨雕中的“馬踏匈奴”、“躍馬”、“卧馬”,最受歷代學者和遊人的推崇,並認為這些“馬”的作品,可能出自漢武帝的授意。漢武帝痴愛寶馬,天下聞名。在中國歷史上,為能得到寶馬、良駒而出詩作的皇帝,漢武帝是第一人。

茂陵博物館的收藏的國寶級文物主要有下面幾件要突出為大家介紹一下:

1、鎏金馬:1981年5月在平陽公主墓南,西吳鄉豆馬村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這件文物。高62釐米,長76釐米,通體銅鑄鎏金,昂首,翹尾,四腿直立,體態矯健。頭部造型甚為生動,粉鼻亮眼,兩耳豎立。史書記載其為“金馬”,系以西漢時大宛國的汗血馬為原型而精製的工藝品。這件國寶,現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2、鎏金銀高擎竹節薰爐:這件國寶文物與“鎏金馬”同時被發現。高58釐米,底徑13.3釐米,口徑9釐米,蓋高6 釐米。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週35字:“內者未央尚卧,金黃塗竹節薰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宮造,五年十月輸,第九年級”。底座圈足外側刻銘文一週33字:“內者未央尚卧,黃金塗竹節薰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

3、錯金銀銅犀尊:重13.3公斤,高34.1釐米,長58.1釐米,寬20.4釐米。這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工藝品。1963年興平縣西吳鄉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村北土豪內發現。這件國寶文物現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4、四神紋玉雕鋪首:此件國寶文物繫於1975年在茂陵東側發現,是一件極為精緻的藍田玉工藝品,現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遊客們,茂陵及茂陵博物館就為您講解到這裏,灑下汗水、收穫友誼,歡迎您下次再來茂陵參觀。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10

茂陵形制,是漢興厚葬的典型。

一是梓宮。茂陵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是放在墓穴後部槨室正中的棺牀上。墓室後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冂”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其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檫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朽性強。

二是黃腸題湊。所謂“黃腸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據史籍載:天子死後,所作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釐米,高寬各10釐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三是便房。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設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簡單地説,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於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四是地宮。茂陵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核心建築——地宮,成為“方中”。張湯調任茂陵尉,他親自抓的一項具體工程就是“方中”建設。方中內部豐富多彩。

主陵形制

茂陵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底邊長:東邊243米,西邊238米,南邊239米,北邊234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步,惟茂陵高14丈,方140步。”

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佔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鬥,顯得莊嚴穩重。

陪葬墓羣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漢陵的陪葬墓的奇異之處在於都有“象徵”的説法和意義,例如衞青墓、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

霍去病墓

“為冢象祁連山”。元狩六年(前120xx年),24歲的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去世,諡號景桓侯。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玄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象“祁連山”,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101.50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佔地面積5841.33平方米,封土體積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圍,亂石嶙峋,蒼松翠柏,廕庇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南、北面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徑,通向墓頂,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

衞青墓

“為冢象廬山(陰山)”。衞青是霍去病的舅舅,為漢武時大司馬大將軍,七擊匈奴,在陰山腳下馳騁,收復了河套地區,立下汗馬功勞。衞青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他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元封五年(前120xx年),衞青去世,諡號烈侯,陪葬茂陵,緊鄰外甥霍去病墓“為冢象廬山(陰山)”。

衞青墓底部東邊邊長113.5米,南邊邊長90米,北邊邊長67.6米,西邊邊長62米,高24.72米,佔地面積8064.55平方米,體積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進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遙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中腰有平台。

李夫人墓

史稱英陵。皇后衞子夫因巫蠱之禍無法入葬茂陵,漢昭帝之母鈎弋也獲罪下葬甘泉宮,漢武帝去世後,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霍光追封了李夫人為皇后。漢書載李夫人以皇后之禮下葬。

墓冢高大,狀如磨盤,上小下大,中間有一道環線,俗稱磨子陵。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環周兩層台階,當地人稱其為“磨子陵”,亦名“英陵”。

經實測,該墓封土底部東長127米,西長127.7米,南寬108.3米,北寬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體積為15萬立方米,佔地面積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頂13米處內收成台,台東西兩邊各寬3.5米,南北兩邊各寬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磨子陵的傳説》是一個向善而動人的民間故事。李夫人美麗到“傾城傾國”,但她紅顏薄命,早逝。漢武帝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11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西安參觀了大雁塔,我高興極了。

大雁塔美麗極了!

大雁塔共分七層,每層都裝有四個小巧而精緻的小窗户。一層有個禪房,禪房裏放有佛經、佛像,其中有如來佛像和觀世音菩薩的佛像等。

大雁塔的門框上,有優美的線條雕刻着唐代建築圖案,美麗大方,是研究我國建築史的重要資料。大雁塔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爸爸對我説:“大雁塔凝聚着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汗水,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和毅力的結晶,我們現在要是不珍惜它,不保護它,怎能對的起我們祖先呢?”

順着樓梯向上攀登,到了第七層,舉目遠眺,西安市市容盡收眼底。看,前端是西北最高的建築物——電視塔,左端是規模宏大的小寨版。整個大雁塔氣勢雄偉,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最引人注目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師徒四人的佛像,我彷彿進入了一個夢幻世界。我彷彿看見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着師父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他們兄弟三人斬妖捉怪,擊退了妖怪們一次次的進攻,保護着師父最後終於取得了真經。

參觀完大雁塔後,爸爸媽媽還告訴我西安還有許多像大雁塔的古建築。我覺得我們陝西有那麼多名勝古蹟,真是了不起,作為陝西人我們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12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之巔。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偉大人物。他率先民製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音律,演算數,平定戰亂,統一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稱為“人文初祖”。

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為8500餘畝,下有沮水環繞,南與印台山相望,山上有古柏8萬餘株,千年以上古柏3餘萬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羣。黃帝陵園面積10餘畝,陵前設有祭亭,內立郭沫若親書“黃帝陵”碑。陵冢高3.6米,陵園周長48米。園內古柏參天,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海內外炎黃子孫聚集橋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陵園入口處有“漢武仙台”,高數10米,拾級而上,縣城、東灣盡收眼底。

橋山東麓有軒轅廟,廟內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龕內有用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院東碑廊內樹歷代古碑50餘幢,多是北宋以來的“御製祝文”與重修碑記。廟內有古柏13株,有高18米的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的“黃帝手植柏”和羣柏之奇的“漢武帝掛甲柏”,院內還有“黃帝腳印”和“夸父追日石”等景觀。孫中山、毛澤東、蔣中正及當代國家領導人-、李鵬的題文碑刻分佈於院內及碑亭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98年、20xx年清明節,由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迴歸紀念碑”及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親筆題寫的“澳門迴歸紀念碑”在廟內落成揭彩,為廟院增添新的景觀。

1990年4月,-同志來黃陵視察期間,明確指出黃帝陵必須立即整修擴建,使之與其本身內涵價值相適應。1992年8月,大規模的黃帝陵整修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投資8000萬元的一期工程已於1997年清明節竣工。新建的廟前廣場、山門、印池、軒轅橋等掩映在綠樹紅花、湖光山色之間,使黃帝陵更顯莊嚴、肅穆、古樸、典雅。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13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徐懋功、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餘座陪葬墓,建成了昭陵博物館。

昭陵博物館位於昭陵陵園中心的李勣(徐懋功)墓前,在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西距縣城15公里,北距陵山11公里,是一座遺址型博物館。館內藏有文物8000餘件,現有陳列室四座,即昭陵文物精品展陳列室,唐墓壁畫陳列室,碑石陳列室兩座(昭陵碑林),四座陳列室共集中展示昭陵陵園近40座陪葬墓出土的精品文物400餘件(組)。

在昭陵文物精華展廳裏,陳列着昭陵祭壇遺址和部分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有昭陵獨有的彩繪釉陶和絢麗多彩的唐三彩。張士貴墓出土的貼金彩繪文武官俑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唐墓壁畫陳列室展出諸多出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壁畫,是唐代政治、外交、文化和軍事活動的視覺再現。昭陵碑林始建於1974年,共收集昭陵六駿碑、唐太宗像碑、昭陵圖碑等60餘通,多件為國家一級文物。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14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於延安城北王家坪,建於1950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展館正門上方懸掛着紅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來延參觀時題寫的館名。1996年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xx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xx年3月起免費開放。

館藏文物31130件,其中一級文物l34件,二級文物2236件,是全國革命類博物館藏品最多的紀念館之一。藏品有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棉紡、石刻、鐵器、手稿、文件、書報雜誌、貨幣、郵票、-等。展出的重要文物有:劉志丹用過的硯台、皮帶、大衣、馬鞍;謝子長的眼鏡、手槍;紅二十七軍三團政委李赤然用過的公文包;毛澤東贈張明科的手槍;“小米加步槍”的文物組合;邊區參議會議員證;邊區政府紅色大印;李鼎銘的金屬私章和使用的狼皮褥子;中央醫院的出診箱、魏一齋用過的聽診器;延安時期氣象觀測設備;幹部學校的各種印章、教材、筆記、校旗;邊區軍民食用的豆錢錢、米糠、野菜,學習用的樺樹皮、馬蘭紙、自制的樺樹皮飯盒;新華化學廠生產的肥皂;兵工廠製造的武器;邊區銀行印鈔票的油滾、石板、印刷機及印刷紙幣、光華商品代價卷;大生產運動中頒發的獎狀、獎章、紀念證和宣傳材料;毛澤東等人的手稿及著作早期版本、題詞手跡;“四八”烈士遺物;延安時期出版的《新中華報》、《解放日報》、《解放週刊》、《邊區羣眾報》等等。其中有許多文物彌足珍貴,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實事求是”石刻:這是l943年毛澤東為中央黨校的題詞。鐫刻在四塊二尺見方的方石上,原嵌於中央黨校禮堂正門上方。1947年胡宗南軍隊進犯延安時,把禮堂全部毀壞。由於黨校師生事先將石刻從牆壁上取出,埋人地下,石刻倖免於難。建國後,延安師範學校在黨校原址上勞動時挖出了石刻,交於延安革命紀念館保存。石日晷:延安自然科學院使用過的計時器,採用當地粗沙石製成,長77釐米。寬41.5釐米,厚l9釐米,呈長方形,石塊上畫一半圓,圓心豎一短棍,棍影隨太陽升落不斷移動,對應於石塊所刻l.12鐘點。1947年國民黨軍隊進犯延安時,埋於地下,1953年出土,交紀念館保存。炕桌:長51釐米,寬37.5釐米,高31.5釐米,黑漆斑駁。l936年2月5日,毛澤東、彭德懷率東征紅軍駐進清澗縣袁家溝,當晚宿於農民白育才家中,毛澤東在此桌上辦公。次日,陝北大雪。2月7日,毛澤東伏案疾書,寫下千古絕唱《沁園春·雪》。毛澤東作詩的“書桌”就是這張小炕桌。毛澤東離開後,房東一直將之作為傳家寶,精心保護ol972年被紀念館從袁家溝徵回展出。黃呢大衣:劉志丹烈士遺物。劉志丹在從事兵運工作時,得到這件大衣。後來送給高維嵩,劉志丹犧牲後,高維嵩把它交給母親保存,l953年,他贈送給紀念館。小青馬:毛澤東的座騎標本。鞍轡齊全,栩栩如生。西北局從三邊草地選購回延安,毛澤東的警衞員賀清華在南門外體育場試騎後決定留為毛澤東的座騎。轉戰陝北途中,它是毛澤東的主要代步工具。一次,在部隊未發現敵情的情況下,它機警地把毛澤東馱在山崖隱蔽處,躲過了國民黨飛機的偵察。中共中央進駐北平後,小青馬作為軍功馬被送到北京動物園飼養。隨着歲數的增大,毛色漸白,成了一匹白馬,1962年衰老而終,馬皮被製成標本。l964年8月,運回延安。據説,它臨終前,頭向中南海方向長嘶三聲,似同主人告別。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15

寶雞市是亞歐大陸橋西隴海鐵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陝西省第二大工貿城市。

寶雞位於東經107°20'-108°10',北緯34°40'-35°08'。 她位於陝西關中平原西部,東和南部連接本省西安、咸陽,漢中, 西和北部與甘肅天水、隴南、平涼接壤。 寶雞市南和西部緊依秦嶺,北枕鄂爾多斯台地南緣,渭河自西向東穿市而過。地形以川原為主,海拔在450米至800米左右。 秦嶺主峯太白山位於太白縣境內,海拔3767米。

寶雞屬大陸性季風氣候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市年平均氣温在攝氏8度至13度之間, 年平均降水量為610至697毫米。

全市轄金台、渭濱2區和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隴縣、千陽、麟遊、鳳縣、 太白10縣,共計18 個街道辦事處,148個鎮,36個鄉, 2116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358.4萬人, 其中農業人口278.4萬人,非農業人口約80萬人,市區人口53萬人。全市東西寬162公里,南北長169公里, 幅員總面積為1819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55平方公里。

寶雞山川、平原相關,物產資源豐富,是糧油主產區,盛產小麥、玉米、辣椒、蘋果、花椒等。礦產資源豐富,種類齊全,太白、鳳縣鉛鋅礦帶金屬儲量大,位居中國第三.

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姐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市區東南雞峯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境內文物資源豐富,其中以青銅器為最多,現已陸續出土毛公鼎,大盂鼎等五萬餘件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鄉"。著名文物古蹟有:炎帝活動過的天台山,佛教聖地法門寺,著名道人張三丰主持修道的金台觀、典雅秀麗的五丈塬諸葛亮廟,姜子牙隱居垂釣的釣魚台,雄偉壯觀的周公廟,隋唐帝王皇家温泉--湯峪温泉,一代名流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鳳翔東湖等。境內的自然景觀更是獨樹一幟。有景觀奇特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原始風貌鮮明的嘉陵江源頭和具有歐洲風格的關山草原。寶雞的民間藝術更是多姿多彩,獨具一格、皮影戲、木偶、剪紙、刺繡、社火、臉譜、泥塑、草編等都始終散發着周秦文化的遺風古韻,閃爍着中華原始文明的奇光異彩。

寶雞是中華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境內擁有獲國家4級旅遊景區殊榮的“佛骨聖地”法門寺、秦嶺主峯太白山國愛森林公園,天台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姜太公直鈎垂釣的釣魚台,諸葛亮病逝之處五丈原,關山草原和嘉陵江源頭及眾多的渡假村。寶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具有人文始祖炎帝誕生的驕傲,又有佛祖舍利奉養於此的自豪;寶雞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畫卷,濃縮了華夏文明開啟的全部過程,又演澤出諸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和“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一幕幕歷史話劇;寶雞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嘉陵江源頭、關山草原風景區無不呈現着大自然絕妙無比的壯觀與絢麗多姿的秀麗。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16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夠叫我李導,很榮幸當你們的導遊。我們將要遊覽的是小雁塔。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於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20_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後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於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建於唐中宗景虎年間(720_年—720_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淨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並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於安仁坊,與位於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20_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願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小雁塔第一層塔身南北開闢門洞,以供出入,南北門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質門楣上線刻供養天人和蔓草、祥雲、迦陵頻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裝飾圖案,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飛天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後被佛教吸收於天龍八部眾神之內,成為佛教中常見的裝飾題材。

祥雲紋樣是仙界、理想和現實結合的浪漫主義產物,是古代紋飾的審美特徵;迦陵頻伽,佛教又稱“妙音鳥”,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聲譬喻佛菩薩之妙音。

這些與佛教內容密切關聯的裝飾紋樣,刻工精細,線條流暢,以跳動的迴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把外來的題材嵌入到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使之融合並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裝飾紋樣亦是小雁塔遺產區絲路文化特徵的體現之一。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0_年),陝西西寧衞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裏殿堂荒廢,遂發願重修。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後,向朝廷乞賜寺名。“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後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後,1920_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軍隊佔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D軍隊撤離西安後,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1958年後文物部門接管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復。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17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説:“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峯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後製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後大病痊癒。他親臨大香山崎峯洞還願,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裏,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於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牆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於檐前土牆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峯突起,峯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説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築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蹟來讓我們遊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陝西靈崖寺導遊詞範文 篇18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到西安遊覽。

歷史文化名城西安位於黃河西岸渭水平原的中部。這裏是良田縱橫,一目萬頃的八百里秦川,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中華大地上,鑲嵌在黃土高原南端的這顆耀眼的明珠,昔日曾有過名震寰宇、無比輝煌的歷史文化,也有着綠水青山、無比秀媚的自然景觀。

在西安南側的東西凡百里間,是峯巒疊峯、逶迤相連的有“東方阿爾卑斯山”之稱的秦嶺山脈。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上,有險峻挺拔號稱五嶽之首的西嶽華山,有以温泉湯池而聞名天下的臨潼驪山,有四季葱綠而內藏珍稀的終南山,有以六月積雪不化堪稱奇觀的太白山,它們共同形成了一道天然而獨特的景羣。在古代長安,周圍有渭水、滻水、灞水、澇水、灃水、滈水、潏(yu)水八條河流,碧波盪漾,環繞其間,即所謂“八水繞長安”。

這座秦嶺腳下、渭水之濱的`千年古都,東有潼關之固,西有散關之險。在北方,秦代所修寬達百米綿延千里的馳道直通蒙古草原,是抗擊匈奴、供給給養的主動脈;在南方,有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可越漢中而抵巴蜀;東南方向商洛山中的武關道,則是通往楚地的咽喉。古代長安交通便利,水陸並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帝王建功立業之地。

西安地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人類文明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也許還沒有一座城市能夠和西安相比,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無與倫比的輝煌:它是西周以來13個王朝的首都,中國封建社會前半期歷史的縮影。

周秦以來,西安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長期處於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11世紀,周族在關中西部的歧山、扶風一帶不斷壯大,最終滅商而立國,建都於灃京和鎬京。秦人先後在雍城、櫟陽和咸陽建都,東出函谷,消滅六國,建立起空前統一的秦帝國。秦仍以依塬面水的咸陽為都城,渭河兩岸,宮闕連綿不斷。漢高祖劉邦滅秦後,看中了沃野千里的八百里秦川,選定與秦咸陽一水之隔的渭河南岸立都。西漢之末,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承襲了漢家的國都和建制。及至黃巾軍起,董卓遍燒洛陽宮室,十八路諸侯討卓,董卓遂迫使獻帝西遷長安,東漢王朝在此有6年時間。

風景秀麗的灃河兩岸,藴藏着3000年前西周時期的大批文化瑰寶,是一塊充滿神奇而具有誘惑力的地方。西晉的愍帝在長安即皇帝位,僅3年即被滅掉。北朝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又先後在此建都。長安城在漢代的安康、祥和之後,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和兵荒。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再次統一中國,之後就在漢長安城的東南部,由著名建築師宇文愷設計督建了隋的都城大興城。大興城的規模佈局和科學設施顯然超過了漢長安城,它奠定了唐代長安的基礎。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也是中國都城史上無可比擬的輝煌典範。長安不但是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東方最大的一座國際性都市。

“秦中自古帝王州”。歷史選擇了西安,西安充實了歷史。今天,每當人們提起西安的昔日長安時,無不充滿了民族的自豪感,充滿了對中華幾千年豐厚和無與倫比的古文明的崇敬和仰慕。

如果説,是歷史選中了西安作為帝王之都,使這裏成為千餘年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舞台,那麼曾在這裏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歷代帝王們卻情有獨鍾地選取了關中深厚博大的黃土地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於是,密集而宏大的帝王陵墓以傲視古今的氣勢遍佈關中,成為西安一帶最為獨特的人文景觀之一。

陝西的帝王陵墓,最遠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陵。它是世所公認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古及今,年年歲歲,無數炎黃子孫華夏苗裔,來此謁陵祭奠,尋根問祖,緬懷聖德。除黃帝陵外,從西周到隋唐年間,大約有70多位帝王也埋葬在關中。

古代長安不但是長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也是宗教文化的中心。在政治安定、經濟發展的唐代,長安的宗教文化也達到了鼎盛。這時,不但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廣為傳佈,更重要的是外來的佛教文化居於社會生活的突出地位。

自漢代佛教傳入我國,經歷南北朝而成為門閥士族們的意識形態。唐代尊佛、崇佛蔚然成風。長安作為綿延萬里、橫跨亞歐的“絲綢之路”東端和世界性大都會,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各種教派的名僧和傳教者。唐長安的城內城外,塔寺林立,講經聽法者雲集。據歷史文獻記載,長安城內僧寺多達122座,尼寺31座,帝王和朝廷顯貴以建寺、度僧為榮。這些寺院的規模之大,也是非常驚人的,如慈恩寺即“重樓復殿,雲閣洞房,凡十餘院,總一千八百九十六間,佔地三百四十二畝”。在開明和開放的唐代,不但異彩紛呈的佛寺各個教派和作為國教的道教非常活躍,而且景教(基督_傳人東方的別稱)、摩尼教也相繼傳人中國,為中外文化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時至今日,長安城內外尚留有多處宗教文化遺存,巍峨的慈恩寺大雁塔和秀麗的薦福寺小雁塔,成為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象徵。法門寺因出土了唐代珍藏的四枚佛指舍利而重新成為佛教聖地。大興善寺、青龍寺、香積寺等著名寺院,也都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和觀光聖地。著名的道觀樓觀台、八仙宮和城內中西合璧的化覺巷清真大寺,則分別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傳播地。

古城西安在歷史上曾為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已偉大輝煌的身姿提供了寬廣而明亮的舞台,為中華民族的生存、進步和發展做出過不朽的貢獻。也許正是出於對西安的回報,歷史慷慨解囊,饋贈給這塊神奇的土地無數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存。這是一筆難以估價、享用不盡的寶藏,它不僅使每一個華夏兒女引以為自豪並感受到歷史的責任,而且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也讓全世界的人們從申領悟到社會文明發展的清晰軌跡和人類澎湃不息的創造力。

西安及其所在關中地區的歷史文物具有罕見的歷史序列的完整性。這一突出的優勢,是由於西安悠久歷史的大跨度特點所決定的,為許多歷史名城所難以企及。在這裏,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的舊石器與6000年前半坡母系氏族聚落團泥幻化的彩陶盆,共同勾畫出原始先民們生息、繁衍、發展的脈絡和足跡;深沉凝重、神祕詭譎的商周青銅器,再現了奴隸社會貴族們制禮作樂、鐘鳴鼎食的生活氣象;秦漢時代英姿勃勃的兵馬俑和精美的畫像石,挾裹着封建社會早期的政治風雲和烽火硝煙;隋唐絢麗奪目的壁畫和流光溢彩的金銀器,記載着黃金盛世的輝煌篇章;還有那宋元明清的碑石、瓷品、字畫,則是西安在失去帝京繁華之後,文明繼續延伸發展的見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將西安地區的文化遺存按時代順序排列檢索,無異於在讀一本濃縮的中國通史。

西安及其附近地區的文化遺存內容豐富,門類齊全是又一大優勢。且不説佔地面積廣闊的西周灃鎬、秦咸陽宮、漢唐長安城等大型遺址和美輪美免的歷代古建築、名剎古寺、石窟造像,單就可移動文物而言,據初步統計,館藏數量已達60餘萬件(組)之多。包括陶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壁畫、石雕磚刻、銘記碑帖、符節璽印等各種門類。從這個意義上看,古城西安本身就是一處天然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文化藝術品薈萃的殿堂。

西安的自然景觀亦是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號稱“奇險天下第一”的西嶽華山、全真派鼻祖王重陽修煉的終南山、有“天然地質博物館”美稱的太白山以及“女媧補天”之地驪山、“洞天第一福地”樓觀台、“中國山水故鄉”——輞川(蘇軾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猿人故鄉”——藍田溶洞等風景名勝區。西安的園林處處凸顯出皇家的風範。

華清宮以其天下第一的温泉、温馨浪漫的愛情故事講述着《長恨歌》的點點滴滴;興慶宮則描述着“李白醉酒”的千古佳話;一首“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讓樂遊原的黃昏成為量迷人的黃昏景觀。“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如果有機會去一趟韋曲,你一定會在那桃花樹下伴着“人面桃花”的美夢,感悟真愛。西安目前有森林公園11處,它們構成了這座古城的天然氧吧。

人文和山水情景交融,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西安作為中國的古都之首,在經歷3000多年發展史之後,又肩負着無數箇中華民族輝煌、光榮的夢想,正步履堅定地走向明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古城西安揭開了自已發展史上嶄新的篇章。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618萬西安人民,抓住時代機遇,以科技、旅遊、商貿為先導,以前人所未有的氣魄和速度,努力把西安建設成社會主義的外向型城市,一個欣欣向榮、充滿活力的西安城正屹立在世界城市之林。今日西安,是當代中國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的重要基地。全市現有各類科研機構3000餘個,不僅有機械、電力、電子、航空、航天、地質、化工、紡織、儀器、儀表和核工業等科研機構,而且全國唯一的鐘表工業研究所和航天測控網的中樞神經——衞星測控中心也設在西安。

今日西安,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市有各類高等院校42所,10多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約100處博士學位授予點和300多處碩士學位授予點,每年為國家培養大批的現代化人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的搖籃”。

今日西安,又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遊熱點城市。悠久浩瀚的歷史文化遺存,秀美而雄壯的中國西北自然風光,千姿百態、神奇濃郁的傳統民俗風情,構成了西安地區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吸引着無數海內外觀光者前來尋幽探勝。隨着旅遊業的發展,各項旅遊設施和市政工程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以西安為中心,高等級公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歐亞大陸橋的貫通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建成,使西安與國內外的聯繫更為頻繁和緊密。一大批星級飯店和現代化的娛樂設施和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這不僅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保障,也為古城市容市貌平添了風采和魅力。

為了豐富旅遊者的文化娛樂生活,滿足休閒度假的需要,西安市建成唐樂宮、古都大劇院、唐華歌舞劇院、陝歌大劇院、銀座夜總會、桃園湖保齡球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設施3700多個;推出了《唐長安樂舞》、《仿唐樂舞》、《秦俑魂》、《陝北民間樂舞》等文藝節目,久演不衰,贏得國內外遊客的讚譽。

西安的旅遊商品生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製品、仿古青銅器、秦繡、玉器、絲綢、工藝瓷器、户縣農民畫、唐三彩、瓷板畫、景觀表、麥稈畫、關中剪紙等民間工藝品十分豐富。全市有涉外旅遊定點商店26家,可以滿足各位遊客不同層次的購物需要。同時,西安的餐飲業可以為遊客提供獨具特色的陝派飲食,如仿唐菜、餃子宴、羊肉泡饃和享譽全國的地方小吃。

今日西安,還是一座內陸全方位開放的國際大都市。通過對歷史興衰的總結和對美好未來的懂懼,西安人民已深刻認識到,向世界敞開大門,讓西安走向世界,這是今日古城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

歷史曾經厚待了西安,西安也必將不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