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淡忘传统,会忘掉来时的路

编者按:文化传统是我们这个华夏民族的根,传统节日包含的不止是这些仪式,更多的承载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和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淡忘传统,会忘掉来时的路

1

十月一,送寒衣。每年农历十月七年级,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相传起源于周代。

寒衣节和春季的清明节和秋季的中元节,还有下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

这一天,寄托了人们对故人的思念,通过送寒衣、烧冥币的方式送去温暖。人们祈愿,在另一个世界,那些故去的人在寒冬不再孤冷,愿天堂美好。

这是活着的人们和故去的先人的一种精神维系,代代相传,每一代都承前启后。

有时候,一个节日包含的不止是这些仪式,更多的承载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和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偶尔看朋友转发文章,知道今天是寒衣节,除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多的时候根本不看阴历,也不知节气。

就知道阳历几月几号,星期几,周一到周五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周末休息。

大多的传统节日,都是老人们记得,张罗着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立冬吃饺子,端午包粽子。

老一辈的人对节日的仪式感很强,到那天一定会记得,做好了一桌子吃的,打电话叫来儿子女儿几家子。

大家吃完聊聊天就各回各家了,没有这些节日,聚会似乎少了理由。

习惯了工作餐,快餐,连做饭都懒得做,隆重谈不上了,更别提节日的细节了。

现代人在忙碌的同时生活变得粗糙了,心理也越来越粗粝了,没有了传统中的温润,细腻和风雅,拼命挣钱的时候谈文化有些不合时宜,有些奢侈。

2

传承似乎在60后、70后的记忆里渐渐淡漠了,不再重视传统。

尤其是十年寒窗的苦读,二十几年在城市的打拼,好不容易脱离了乡土,种庄稼不会,必须熟稔的节气自然不太懂了。

老辈人如数家珍的二十四节气歌,在我们的记忆里似乎没有存储。

老人们念念不忘的一些老工匠,像木匠、铁匠都被工业化迅速取代了,渐渐失传了。

吹糖人的,捏泥娃娃的,也几乎绝迹了,孩子们不缺玩具,不缺零食。

“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声音悠长的吆喝也听不见了,那些都是小时候的事儿了。

我们是生活在传统和现代对接的时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国内到国外。

观念中更重视创新、效率、时间、金钱,对传统中的春种秋收、男耕女织,对历史的来龙去脉更少有人坐下来去细细品味。

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故事、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实在是了解的太少。

3

90、00后的这一代人,更追求过洋节了,什么圣诞节、万圣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铺天盖地。

商家的炒作,推波助澜,孩子们的狂欢,乐在其中,父母们身在其中,迎合了孩子们的喜恶。

吃麦当劳、必胜客,韩国料理、日料,考雅思、托福,出国留学,移民。

印度国父甘地说过: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希望它把我连根拔走。

文化传统是我们这个华夏民族的根,是底蕴,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没有文化,还剩下什么。

如果过于尊崇西方,把英语说得比汉语还漂亮,我们怎么能用母语顺畅地表达。

在我们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真实的有力量的正剧很少,大多是戏说,胡编乱造,背离历史,这对形成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下一代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

多少书籍是玄幻、穿越,多少综艺是娱乐至死,浅薄搞笑。

文化产品赋予的如果不是正能量,不能带来正引导,这种产品就是伪劣产品,应该下架。

记住传统,记住我们来时的路,真正地过过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发掘带有厚重感的文化传承,才是正道。

作者:心飞扬

公众号:心灵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