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文帮

位置: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关于露天电影的文章:那渐行渐远的电影

本站:朴素的文字,生动的描述,记录了童年的乐趣,勾起了人们美好的回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那渐行渐远的电影》。

关于露天电影的文章:那渐行渐远的电影

县城的电影院也开始拆迁了!至此,县城里能放电影的两个场所:电影院和影剧院,一个改成了大型超市,一个拆迁准备建购物广场。站在拆迁成一片废墟的电影院前,心中惆怅起来:曾经喜欢的电影已渐行渐远。

印象中第一次看电影,还是在上国小时,放学后赶紧回家,拿上两个馒头,跟着哥哥他们,步行到离家4公里的街上去看电影。放映的是《少林寺》和《牧马人》,那晚看电影的人很多, 都是站着看,前面个高的人挡住了后面的人,后面的人就直往前挤,会场一片混乱,就有人拿着一根大长竹竿,站在一张桌子上,看哪里挤了,拿着竹竿往那里的人群中打,拥挤立即停止了。

放映员换片的空隙,电影放映机上方的大灯泡亮了,照亮了全场,有些妇女便骂挤的太近的人,可骂归骂,人太多,不想让别人挨近很难,除非跑出来到人群外边去看。在人群的后面看,前面大片的人群挡的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转到大屏幕背面去看,大屏幕后面几乎没人,大家都认为那样看的图像是相反的,看着别扭。

那时,放电影是一个大队(村)放完,第二天晚上到挨着的村,继续重复放映。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便跟随大些的孩子,从街上一直追着看了五个村,把《少林寺》看了五遍,最后一场看时,下一个情节是啥都知道了,却还是屁颠屁颠的追着去看。

看完《少林寺》,我们男孩子理发时就一律光头了,还学着电影上的样子,用墨水在头上画上九个圆点,见面就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地打招呼。

后来,只要听说有电影放映,离家又不太远,就会缠着哥哥,让他带着我,跟着大伙去看电影。看完电影,月光下,一群人就往家里跑。遇到月黑夜,前面一个打手电筒的领着路,后面跟着一大溜孩子,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家赶。第二天到班里,与同学炫耀昨晚电影的细节,劳累也就被欢乐代替。只有在本庄放电影时,才能搬上凳子,太阳不落,就把凳子放在屏幕的前边,提前“占位”,才有机会舒舒服服的坐那看上一场电影。说来也怪,站那看电影都很精神,一坐到凳子上舒服的看电影,瞌睡就来了,每次都有电影结束还在熟睡的小伙伴,被大人喊回家,路上还在迷糊着。

上师范读书后,学校离电影院比较近,周末时间总喜欢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喊上一两个同学,买上一包花生或瓜子,舒服的坐在椅子上,边吃边看电影,倒也舒心。周日逛街的时候便会留意电影院门口的海报,记准自己喜欢看的电影的日期。到那一天的下午放学铃声一落,就直奔电影院而去,那时电影院都是连着放映,放完上一场,中间休息20分钟,也不清场。因为下午放学到夜自习之前的时间比较短,没有充足的时间看整场的电影,为了不耽误上自习,总是买票之后,赶快进去,找个空位,看完下半场,等人走的差不多了,重新找一好的位置,静等电影放映,等看到接着上一场的地方,一场电影也算“完整”的看完了,赶紧往学校赶。到学校时离晚自习也就十多分钟了,吃晚饭已是来不及了,只有等到自习结束到寝室吃碗泡的快速面了。

最难忘的那次下大雪看电影:周三下午放学后,爱一块看电影的伟同学和才同学喊上我,相约一起去看电影,我们踏着厚厚的积雪,想着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少,空旷的电影院会冷,怕坐那冻着脚了,就在街边店里买上厚厚的棉袜,买好票进场时却没有检票的。哈,检票的冻得躲进了值班房!进去坐下之后,先套上厚棉袜,才开始看电影。看完半场休息时,滑稽的才同学拿着未检的三张票,对验票员说:“我们还有三个同学嫌冷没来,我们用票去换花生。”验票员点头同意之后,才同学拿着三张未检的票去卖瓜子的摊位换了三大包瓜子,一阵狂嗑,看到与上一场的“接头”后,赶紧踏雪回去上自习。

每周二晚自习是我们班到琴房练琴时间,不爱弹琴的我和东同学,只要遇到爱弹琴的外班学生来练琴,我俩便大度的把琴让出去,让他们练琴,替我俩签到、点名,我俩跑去看一场完整的电影,在夜自习下课之前赶回学校。

如果学校组织爱国主义影片放映,每次都是吃完晚饭,全校同学排上长队,去电影院看电影,免费的,满场都是同学,却没有那种看两个“半场”的感觉好。

师范毕业,分配到了镇上的国小上班,镇上没有电影院,看电影就少了。只有周末去县城,遇到好看的电影,才会进去看上一场,遇上学校组织教师去看电影,大伙一块骑上自行车,结伴去看电影,仿佛又回到了上学时看电影的场景。

家里买了电视后,爱人喜欢看电视连续剧,我却更喜欢那短小、精简的电影,不受每天一集的限制,斜躺在沙发上,泡上一壶茶,静静欣赏一部电影。可总怀念上国小时跑几里地,站上两三个小时,看上一场电影;更怀念趁放学和晚自习前的空隙,抽空看上两个“半场”的电影,感觉那时的味道才最浓。

公众号:红罗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