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自我鑑定 > 自我評價

漢武帝在他在位期間他有什麼功勞(精選5篇)

漢武帝在他在位期間他有什麼功勞 篇1

漢武帝如果在此時結束戰爭,不糾結於他真實歷史中追求對匈奴問題的“徹底解決”,就等於提前輪臺詔了整整三十年,漢帝國有這三十年的休養生息,又何至於出現漢武帝后期的“海內虛耗”,“有亡秦之跡”。

漢武帝在他在位期間他有什麼功勞(精選5篇)

如此,漢武帝的歷史評價也不至於那麼充滿糾結,在暴君與“漢武大帝”兩個極端間搖擺。

甚至漢武帝的直系子孫都心情複雜的審視著這位“大帝”。武帝去世後沒幾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開的鹽鐵會議上,從民間來的賢良文學就試圖全面否定武帝時推行的各項經濟政策;宣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前72)圍繞祭祀武帝要不要增加廟樂,大漢朝廷又一次發生了分裂,大臣夏侯勝激烈攻擊了武帝,“人民相食”,“無德澤於民”,宣帝大怒將夏侯勝下獄,但之後又特赦出獄;漢哀帝時,朝臣甚至因為武帝過失太大,建議其廟“宜毀”,儘管最後保住了宗廟,但漢哀帝甚至一度持中立立場。

漢武帝在他在位期間他有什麼功勞 篇2

夏侯勝身居高位,如果閉口不言,他當然可以長保富貴,而不至於身陷牢獄之中。

可是,作為與漢武帝劉徹生活於同一時代的人,他本乎於樸素之良知,將漢武帝時代人民真實的慘狀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千載之下,我們感激他的直言。

如果沒有他的直言,後世之帝王不以此為惕警,那麼人民的苦難永無窮期。在撬開漢武帝劉徹的棺材板上,夏侯勝的力量當然是無比的微小,然而畢竟是撬開了。

隨著西漢王朝進入了晚期,對於劉徹的評價官方几乎已經達成了客觀的共識——

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校。乃探平城之事,錄冒頓以來數為邊害,厲兵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連諸國至於安息,東過碣石以玄菟、樂浪為郡,北卻匈奴萬里,更起營塞,制南海以為八郡,則天下斷獄萬數,民賦數百,造鹽、鐵、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猶不能足。

當此之時,寇賊並起,軍旅數發,父戰死於前,子鬥傷於後,女子乘亭障,孤兒號於道,老母寡婦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里之外。

淮南王盜寫虎符,陰聘名士,關東公孫勇等詐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漢武帝在他在位期間他有什麼功勞 篇3

更可怕的漢武帝一生所做的強化皇權而無所不為的暴政,讓中國歷史發展就此走上了歧途。

在漢武帝對暴政一系列創新,起用大量酷吏治國之後,從此中國文化喪失了本該有的制衡皇權的基因。

事實上,連漢武帝自己都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再不懸崖勒馬,陪葬的將是整個中國文明、劉邦創立的西漢王朝這份家業,受難的將是他治下千千萬萬的老百姓——

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

今天很多中國人之所以歌頌漢武帝劉徹當然可以理解,但是我相信絕對沒有一個普通老百姓願意和這樣一個暴君同處於一個時代。

對漢武帝劉徹這一獨裁者的功罪已經不是一個簡單蓋棺論定的問題了,而是要不要鞭屍,什麼時候鞭屍的問題?

即便是在封建王朝,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士大夫和歷史學家基於樸素的民本思想,對於漢武帝劉徹之鞭撻可謂是不遺餘力,前仆後繼。

在漢武帝劉徹去世的幾年後,西漢朝廷下令該不該為紀念他創作廟樂而展開討論。

在一片的頌歌聲中,主管太后宮的長信少府夏侯勝挺身而出,上書堅決反對——

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

蝗蟲大起,赤地數千裡,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

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

漢武帝在他在位期間他有什麼功勞 篇4

一個原本富庶繁榮之帝國,在漢武帝劉徹五十年的治理之下,整個中國大地淪為了人間地獄。

漢武帝之反擊匈奴,當然是無比正義。然而,在太平盛世反擊匈奴的目的乃是為了保護邊境人民的安全,而並不是將舉國人民拖入了苦難的深淵。

窮兵黷武的君主,必然在中國文明史上永遠訂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難道漢文帝漢景帝不知道匈奴為患,難道他們不知道反擊匈奴將為他們在後世史冊上留下光彩照人的英雄偉人形象。

然而,他們都剋制了這一衝動。

真正解決匈奴之患,功勞最大的乃是漢武帝劉徹之孫漢宣帝。

中國曆代成功解除來自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英主有的是。

在東漢有漢和帝,在隋朝有隋文帝,在唐朝有唐太宗,在明朝有朱元璋。

這些君主都制定出妥善的大戰略,以合理的成本代價拓展了我們中國文明的生存空間,而並沒有因為這些不遜色漢武帝的開邊戰爭而去鞭撻所有的老百姓。

更何況,漢武帝發起的多數戰爭,絕不是每一樣都道德名目正大的。

難道大宛國曾經入侵了中國?只不過是漢武帝聽聞了大宛國有良馬就發起一場侵略他國的戰爭。

難道西南夷、朝鮮、百越這些地區或國家也和匈奴一樣侵擾了中國邊境人民嗎?

事實上,漢武帝劉徹一生所發起的各種侵略戰爭,是遠遠超越了他反擊匈奴這一正義戰爭。

在任何時代的國際外交上,誰會歌頌這樣一個戰爭狂人呢?

將漢武帝劉徹樹立為反侵略的英雄毫無意義,因為他自身即是中國周邊列國的侵略者加害者。

今天,我們之所以鞭撻蒙元入侵、滿清入關,正在於他們是彼時東亞國際和平的破壞者,在任何時代時間,為了滿足本國利益而悍然將戰爭加之於人民頭上的執政者都不值得歌頌。

否則,我們今天鞭撻蒙元入侵、滿清入關對中國文明所造成的長遠的傷害也就毫無意義了。

今天的人,之所以歌頌漢武帝劉徹的很大一個原因,乃是認定他擴充套件了中國的疆土,如果從地圖上來看,彷彿如是。

漢武帝在他在位期間他有什麼功勞 篇5

漢武帝曾有一段針對匈奴、無比雞血的發言:“寇可為,我復亦為;寇可往,我復亦往。”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有為”之君,漢武帝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不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只知道一味強橫,不知道見好就收。在這一點上,他遠遠不如自己的子孫——光武帝劉秀。

公元45年,西域諸國主動上書要求“內附”,希望東漢政權能夠出兵西域,否則他們就只能被迫投靠匈奴了。誰料劉秀對開疆拓土大好良機不為所動,明確拒絕稱,“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戰爭年代的劉秀是親冒矢石的馬上天子,論打仗比漢武帝更有發言權,但統一天下之後,那個昆陽之戰中的軍事冒險家迅速投身反戰主義陣營,“未嘗復言軍旅”,還發出“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的和平宣言。

魯西奇先生在《何草不黃》中寫到,“以帝王的威權與強大的國家資源,去成就豐功偉業,固然不容易,而更困難的卻是承認自己的錯誤,甚至是否定自己的豐功偉績,這種否定所需要的勇氣和力量,遠遠大於建立豐功偉業所需要的勇氣和力量”。

在懸崖邊緣,漢武帝為漢帝國,也為他自己,抓住了最後的時間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