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專題 > 熱點專題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通用7篇)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篇1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安排,近日,肥西縣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對縣醫、養、健結合工作試點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聽取縣衛計委、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等部門工作情況彙報,深入到嚴店鄉五保供養中心實地考察、瞭解情況,召開相關人員參加的座談會,聽取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調研報告。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通用7篇)

一、基本情況

自國家、省、市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檔案下發後,縣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認真落實相關檔案精神,整合養老及醫療資源,在推進醫養結合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初步摸索出一條符合實際的五保老人醫、養結合模式,較好地解決了集中供養五保老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問題。如嚴店鄉五保供養中心,自20xx年5月設立老人醫療專護區以來,累計得到及時救治的五保老人2600多人次,五保老人生病救治不及時和無人護理難題得到有效解決。目前,全縣十五個五保供養中心均設立醫療專護區。

二、試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呼喚醫、養、健結合。目前,此項工作正在進行試點,但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在嚴店鄉五保供養中心調研時瞭解到:醫療專護區運轉經費不足、醫務人員缺乏等,影響和制約了醫、養、健結合試點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縣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傾注更多的支援、關懷。

三、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政策保障。

要根據國家、省、市有關醫養結合檔案精神,立足我縣實際和試點工作經驗,特別是要針對試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明確解決辦法,落實鼓勵措施,引導醫養結合機構有序、加快發展。要根據全縣老年人群醫療服務需求和養老、醫療資源分佈狀況,統籌做好各類醫養結合機構的科學規劃和合理佈局,實現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機銜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對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財政投入,研究出臺推動民間投資的政策,激發民間投入的積極性。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劃分好“醫”、“養”界限,尤其是要解決好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政策問題,要認真進行研究,搞好政策銜接,支援醫、養結合機構逐步步入良性迴圈。

(二)強化資源整合。

要認真研究建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日常合作、業務協作機制,統籌協調養老醫療資源,促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資源的有效整合,推動“吃不飽”的鄉、村醫療機構就近和“住不滿”的養老機構等“結對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良性互動。鄉鎮衛生院要逐步把村(居)衛生室的醫療資源和老人健康診療融為一體,限度地發揮公益醫療資源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要認真落實有關政策,為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提供便捷服務,特別是為民營醫療機構發展醫、養結合事業留出空間。

(三)推進融合發展。

要按照國家、省、市檔案要求,結合我縣養老和醫療資源分佈情況,督促全縣各類養老機構與各級醫療機構建立協議合作關係,確保到20xx年底,50%以上的養老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到20__年實現全覆蓋。要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創辦老年康復中心、老年醫院、護理院,支援部分閒置床位過多的縣、鄉醫院和專科醫院轉型為老年人護理院,開展養老服務;鼓勵支援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為社群與居家養老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健康養老需求。

(四)突出人才支撐。

要不斷強化醫養結合發展的人才保障,提高醫養結合機構的養老服務水平。建議縣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將老年醫學、康復、護理人才作為急需人才,納入衛生技術人員培訓規劃和臨床骨幹醫師培訓範圍;積極探索建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在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合作機制,鼓勵醫療機構內優秀的執業醫師和執業護士到養老機構中開展服務,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對養老機構從事醫護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在申報、評定職稱方面,給予與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同等待遇。

(五)強化對試點工作的領導。

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將醫、養、健結合工作進一步擺上位置,搶抓政策機遇,強化組織領導,增加財政投入,有序推開卓有成效的試點,合力推進我縣醫養結合事業健康發展,為建設健康幸福的新肥西作出新的貢獻。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篇2

“530萬”“14.45%”,這兩個數字是我省60歲及以上人口數和所佔比例。而這兩個數字在今後的每年還會呈增長態勢。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前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山西在推行醫養結合的過程中取得了些許成效: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能力初步提升、老年醫療護理體系逐步完善、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步入新常態、老年醫療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但也同時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期,我們對太原、大同、運城、長治、晉中等5市醫養結合發展現狀進行了解,不僅是為了梳理近年來山西在醫養結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為山西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衝擊,推動健康山西發展提供些許務實之舉。

醫養結合的山西模式

山西省自20__年邁入老齡化社會後,人口老齡化程序不斷加快。20__年,全省60歲及以上人口達530萬人,佔總人口的14.45%,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33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9.10%。同時,隨著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老年,未來25年將是我省老年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老年人口會不斷增多,高齡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病殘老人、“空巢”老人數量會急劇增加。

據統計,目前我省失能、半失能老人達101.1萬人,佔全省老年人口總數的19.1%,慢病防治、醫療、康復、護理、心理慰藉等問題已成為老年群體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因此,“全面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的融合發展,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更重要的是推行醫養結合是推進健康養老產業盤活現有社會資源的重要途徑。”省衛計委黨組成員、省計生協會專職副會長李躍珍直言不諱。

政府主導頂層設計推進醫養結合

近年來,國務院及各部門先後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醫養結合的發展環境初步形成。近兩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健康養老產業作為全省經濟轉型發展新動力的支撐點,並納入了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了支援健康養老業發展的推進意見。

去年7月,省衛計委、省民政廳等九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施意見》,並由省政府轉發,就全省醫養結合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和組織實施等具體內容予以了明確,確定了太原市、大同市、呂梁市、晉中市為省級首批試點市。這些檔案的出臺,為全省加強醫養結合、推進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援。

截至目前,全省有5個市以政府或部門名義制定出臺了推進醫養結合工作的實施方案。特別是太原市,作為省會、全省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領頭羊,大膽探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醫養結合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實踐。晉中、陽泉、臨汾、長治等市在醫養結合工作上不等不靠,從本地實際出發,積極主動地開展試點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績。

“醫養結合”是應對老齡化的長久之計,山西四種模式初顯成效

我國未來“醫養結合”的目標,是面向社群在全國建成一個覆蓋城鄉、規模適宜的醫療服務網路,明顯提升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的能力與水平。

梳理近年來山西各地推進醫養結合的經驗做法,山西醫養結合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一是“醫中有養”模式,這類模式較為普遍的做法是依託醫療機構強大的醫護資源,在老年病科的基礎上多數針對失能、失智、半失能老年人開展養老醫護服務。

第二種是“養中有醫”模式,如山西省老年公寓開辦的康復院、太航馨悅養護院設立的醫務室等,以及部分鄉鎮敬老院、村級日間照料中心與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的合作共建等。

第三種是“居家醫養”模式。主要是公辦或民辦社會機構通過承擔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運用創新的手段,將服務觸角延伸至千家萬戶。

第四種是“醫養結合綜合體”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民間資本參與較多。如侯馬市的山西怡之福中心專案,就是由山西瑞景養老產業有限公司投資打造的一個集養老、康復、醫療、護理、科研、培訓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融合式、綜合體醫養結合專案,預算投資16億元,目前正有序推進。

山西醫養結合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當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李躍珍中肯地說道。“政策滯後、沒有形成真正的合力、工作基礎薄弱、工作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一定要想方設法儘快解決。”

對於山西醫養結合的未來發展,李躍珍表示,在去年釋出的《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施意見的通知》中明確了全省醫養結合工作的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此外,我省還提出確保到20__年,50%的三級綜合醫院、20%的二級綜合醫院開設老年病科的任務完成。大力支援閒置床位較多的一級、二級醫院或其它醫療機構根據自身條件,開辦康復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等實現轉型發展;各級衛生部門要積極支援符合條件的現有養老機構通過內設護理院、門診部、醫務室等形式開展醫療服務。

針對目前山西90%以上的老年人都選擇社群養老和居家養老。李躍珍表示,今後,我們將繼續推進醫療服務與居家養老和社群養老相結合,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醫療的紅利。

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強強聯手,打造頤養天年的理想地

在大同,有一所集醫療、教學、養老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機構——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在大同,他們率先把醫療和養老融合為一體,解決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頤養天年的問題,探索出了一條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新路子,有效地解決了老年人的養老就醫問題,不僅實現了老有所依,更讓老人們感受到老有所醫的好處,讓兒女們放心地從事自己的工作。

在大同,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的15%,其中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佔老年人口4%,全失能的老人佔老年人口2%,在這些失能、半失能的群體中,80%以上的家庭子女由於忙於工作,外出務工等因素而疏於照顧老人。

如何解決老人們的養老與醫療困難?

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與大同魏都醫院強強聯合,經過前期的探索,將傳統的養老與醫療進行功能整合,優勢互補,重點推出入住老年人生活照料與醫療康復護理相結合,從而形成了新型的養老服務模式。“我們始終堅持一切為了老人們的需求,努力辦好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機構,給老人們創造一個頤養天年的理想聖地。”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孟新華副院長說道。

在老人日常生活照料中,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為老人們提供量血壓、測血糖、康復訓練、醫療護理等康養服務,讓自理老人健康生活其樂融融,不能自理老人達到全面護理醫養,同時對老人24小時實行醫療監控,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還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做到多元化的.休閒娛樂服務,有效地豐富了老年人的文化娛樂生活和醫療服務水平,提升了入住老人的生活健康質量。

此外,該中心將醫院與康復中心進行了封閉式長廊連線,方便了生病老人的及時救治,也有效緩解了老年人懼怕住養老院的不良心態。

據瞭解,大同市魏都頤養康復中心自開業以來,運營不足兩年內,共收治康養老人1162人,其中康復好轉739人,安寧護理62人,成功搶救老人38次,現有常住老人151人,康養老人66人,其中常住老人中失能者佔50%以上。

孟新華副院長還告訴記者,針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投入大,運營成本高,需要大量的醫療技術支撐等一些問題,該中心已經大同魏都醫院、大同三醫院結成醫聯體合作單位,遠端會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醫聯體醫療與養老有效的融合發展。

河津福逸家園養老院:亦醫亦養樂在其中

福逸家園養老院是河津市鋁基地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內設的養老機構,是河津市第一家提供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也是河津市的一家集醫療康復、保健護理、餐飲娛樂等於一體的適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綜合性養老機構。

院長姚自芳說,自20__年元月開業以來,該院就從醫院抽調正規有執業資質的醫護人員到養老機構做具體的醫護服務工作,同時面向社會招聘能吃苦、有耐心、熱愛養老事業的人員做生活護理服務工作。“我們的醫養結合工作在運城市範圍內算是起步較早的,如今,已經有一套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以及規範的醫療、護理工作記錄了。”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該養老院會為每一位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開展風險評估和自理能力評估,根據護理等級對老人進行分級護理,針對不同老人的健康狀況,制定個性化的健康養生處方。該院還配備了24小時急診呼叫服務,入住老人自申請入住之日起,就有各種與健康相關的表格全程記錄老人的健康狀況與治療情況。

此外,該院成立入住老人夕陽紅康樂協會,每天安排一個小組開展活動,豐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其實,養老院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比如機構執行、醫療費用報銷、機構風險防範、養老服務培訓等。”但對於未來醫養結合的發展,姚自芳院長還是充滿信心的,“今後,我們首先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其次要開展居家養老服務,藉助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開展,藉助機構養老的先天優勢,積極探索開展居家養老,為社群居民解決養老難題。入住養老院的老人多來自河津市及周邊縣市區,常年居住養老機構,其中慢性病住院結算遇到困難,因此,下一步我們會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為入住老人排憂解難。最後,我們會努力爭取資金扶持,用於居住環境改造、醫療裝置更新、人才引進等方面。”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篇3

為積極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提高老齡人口健康服務能力,滿足“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基本需求,近年來,我區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進展及成效

(一)探索醫養結合體系建設,推動資源優勢互補。

按照國務院及省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醫養結合的指示精神,區政府制定了《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方案(試行)》,待政府常務會研究通過。按照方案,大力推進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整合:

一是支援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開設老年病區、老年護理床位。

二是推動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舉辦醫養結合聯合體。

三是鼓勵轄區內部分醫院轉型為養老護理院。

四是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有機結合。

五是支援養老機構按相關規定申請設立醫務室或護理站,提高養老機構提供基本醫療、護理服務的能力。

截至目前,區民政部門管理養老機構11個,設養老床位1186張(其中批准新民醫院開設老年護理床位300張)。區衛生部門核批了樂年長者之家等3家社群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護理站,區民政部門牽頭組織我區6家養老機構與市一院建立了醫養結合聯合體,初步實現養老機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

(二)創新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構築居家養老服務基礎。

依託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基層優勢,建立以家庭醫生為主的“點對點”健康服務體系。家庭醫生服務團隊主動深入社群和家庭,通過實施“積分制”、“健康儲蓄銀行”、“粉絲簽約”和老年人健康俱樂部等形式,對社群老年人實施分級分類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區組建57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簽約服務3.8萬餘戶7.8萬餘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4.3萬餘人。

建立以“醫聯體”為專業技術支撐的“個性化”健康服務體系。各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分別與市一院、省鍼灸醫院建立“醫聯體”,把綜合醫療專家和中醫康復專家納入到家庭醫生服務團隊,開展“個性化”簽約服務。今年4月,雙崗中心創新組建“2+2”家庭醫生專業服務團隊,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病、糖尿病和腦卒中康復4個專業服務小組,已與56位居家老人簽訂了有償簽約服務包,以滿足多元服務需求。

(三)豐富醫養結合服務內涵,建立機構養老服務機制。

為強化養老機構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從今年6月起,區屬各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與轄區養老機構建立固定服務關係:

一是每季度主動上門對養老機構開展1次健康教育講座,對老年人進行常規健康體檢,並指導康復治療。

二是與養老機構建立24小時服務熱線,對常見病、多發病隨時進行上門診療。

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療和康復,根據康復情況及時轉回養老機構。

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選擇性藥物免費治療等衛生惠民政策。20xx年以來,我區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免費發藥人次分別達8。9萬人次、4。3萬人次,免費金額達310餘萬元,其中老年人發藥比例佔98%以上。

二、存在困難和問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持續發展,老年人的健康和養老是當今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而解決健康和養老問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醫養結合。從全國範圍看,醫養結合是一個新興課題,都處於積極探索中。實際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醫養結合服務需求與承載力不對稱。

據統計,20xx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16.1%,而且每年處於上升趨勢;預計20xx年超過20%,20xx年超過30%,並於2050年達到近34%的水平。我區20xx年60歲以上老年人8.4萬人,達到全區戶籍人口的17%,老齡化趨勢與全國同步。而我區在養老機構養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長期醫療、護理、康復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絕大多數老人包括“失獨”、“獨殘”等計生特殊群體選擇居家養老。龐大的。養老和老年人醫療服務需求,給現行養老和健康體系帶來嚴重挑戰,已成為全社會不可迴避的問題。

(二)醫養結合行業管理體制不完善。

目前養老機構由民政部門設定審批和管理,社群養老和居家養老服務由街居負責,醫療服務由衛計部門主管,醫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門制定。由於制度、行政職能和資金分割等因素,各相關部門在實施醫養結合時存在行業壁壘、職責交叉、業務交織等情況,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勢必造成醫療和養老資源相互阻隔,難以做到目標一致,優勢互補,協調統一和橫向整合,老人的醫養統一問題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醫養結合機構定性定位不明確。

從實際服務看,完整功能的醫養結合機構既不能完全替代養老機構,也不能替代醫療機構,應該有其鮮明的特點和需求群體,在設定審批上也必須進一步明確標準體系和審批部門。按現行政策,完整的醫養結合機構審批權歸屬不明確,即使同一投資主體在設定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時分別由衛生和民政部門審批,執行機制相對獨立,沒有解決醫養結合到底姓“醫”還是姓“養”的問題。

(四)醫養結合醫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

以疾病醫療為中心的現行醫保支付政策,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預防、早期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家庭病房等醫療健康服務專案均未出臺相關支付標準。即便是最新出臺的醫養結合病床醫保支付辦法,對老年人的患病病種有明確規定,且病種數較少。可以說,當前醫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醫養結合服務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放開。

三、對策和建議

針對當前人口發展現狀、老齡化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發展醫養結合將會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當前,在積極實踐和探索的基礎上,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基本建立醫養結合體制機制,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法規體系,多元化、多途徑形成醫養結合服務網路,為老年人提供生命過程中各個時期所需的可負擔的公共服務。為此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做好醫養結合頂層設計。

一是出臺意見,分類明確定位。各級政府要從上而下出臺實施意見,成立領導小組,明確部門職責和牽頭單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據不同型別,分類明確醫養結合機構姓“醫”或姓“養”的問題。凡是養老機構開設醫療診室由民政部門為主管單位;凡是醫療機構增設養老機構,由衛生行政部門為主管單位;凡是以醫療、護理、康復為主的護理院(完整功能的醫養結合機構)增設養老床位,由衛生行政部門為主管單位。以上三種形式醫養結合機構,同級民政、衛生行政部門要相互備案,並針對老年人群“醫”或“養”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導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執行機制。衛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門儘快聯合出臺相關政策,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審批准入、行業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援。規劃、房產部門要出臺相關規定,在新建的一定規模的社群中同步規劃建設醫療、養老配套用房。要積極改革醫保政策,將完整功能的醫養結合機構優先納入醫保定點範圍,將醫養結合服務專案、居家養老診療費用逐步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消除行業障礙和“瓶頸”。

(二)堅持多元資本發展,完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

積極探索社會資本參與機制。建立和完善社會資本發展醫養結合的扶植政策,引入專業醫養結合品牌企業入駐。規劃、土地、財稅等部門為社會資本舉辦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在規劃佈局、土地使用、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有步驟、有規劃地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

加快醫療養老機構轉型升級。鼓勵二級以下醫療機構增設醫養結合病床或轉型為醫養結合機構;提高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護理科室覆蓋率;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的有機融合,開展簽約服務;鼓勵綜合性醫院與養老機構建立“醫聯體”,實行對口支援、雙向轉診、醫護培訓等。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原則,為計生“失獨”、“獨殘”家庭及農村“五保”戶提供基本醫療和養老服務保障。

(三)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強化醫養結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專業人才培養、評聘和使用機制。民政、人社和衛生等部門應加大養老專業服務人才的培養培訓力度,加強對醫養結合機構中的醫生、護士、管理人員和護理員的培訓;鼓勵專業院校畢業生到醫養結合機構從事養老服務工作,並給予相應的特殊崗位補貼;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及其醫護人員在資格認定、職稱評定、技術准入等方面,與其他醫療機構同等對待,激發醫護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二是建立人員崗位配套政策。對政府主導的醫養結合型醫療機構,合理增加護工型人員崗位,保障基本服務需求;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合理增加醫護人員崗位,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對社會力量舉辦的醫養結合機構,根據投資規模合理核定醫療技術崗位、護工崗位和一般服務性崗位,並根據多部門考核情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四)強化行業監管考核,確保醫養結合取得成效。

推進醫養結合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聚焦健康產業發展,推進健康合肥建設的創新之舉,必由之路。在大力發展醫養結合服務的同時,各相關部門要依據職責分工,加強監管,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執法查處力度。探索建立醫養結合服務質量評估制度和退出機制,定期組織有關方面專家或者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綜合績效評估。評價結果作為政府購買服務和對機構獎懲的重要依據,確保政府資金投入發揮效益,醫養結合護理質量和服務水平得到穩步提升,老年人群的滿意度得到較大提高。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篇4

“醫養結合”是實施健康中國的關鍵環節,是市委、市政府推進的重點工作,也是我市建立健康城市的重要抓手。近期,通過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詳細深入瞭解了我市養老機構的運營情況,並對我市“醫養結合”工作提出了思考。

我市目前已經設有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但還處於發展階段,存在較多的問題,通過實地瞭解其它城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情況,從而找出適合我市發展的路徑。

一、我市醫養結合的現狀

(一)我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xx市從x年起進入老齡化社會。x年—x年間,xx市總人口由x萬人增至x萬人,xx歲以上老年人由xx萬人增至xx萬人,佔總人口數的比例由 %增至 % ,xx歲以上老年人由xx萬人增至xx萬人,佔總人口數的比例由%增至%(以上資料來源於全員人口資訊資料庫)。預計到十三五末,我市xx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xx萬人,按照我市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相關政策,實現x%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養老,全市將有x萬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

(二)我市醫養結合工作進展

我市現有養老機構家,有家與周邊醫療機構建立了簽約的醫療綠色通道,其中內設醫院x家,內設衛生室、門診x家,%的養老機構以不同形式開展醫療、康復、保健服務。打造計劃生育家庭養老照護試點xx個,醫養結合試點xx個。

目前,我市醫養結合有以下x種模式:

依託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建立計劃生育家庭居家養老照護醫療支援體系。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並進行分類,動態掌握轄區老年人基本資訊,並對其需求變化進行動態跟蹤,提高養老服務供給方的服務效率。重點對轄區xx歲以上老年人開展“六位一體+簽約”服務(預防、保健、康復、醫療、健教、心理諮詢、家庭醫生簽約)。xx社群服務中心作為國家養老照護試點實施單位,除了持續為老年人開展常規居家養老服務外,在全市率先啟用了智慧之家遠端養老系統。x年,在社群居家養老的老人中選擇了x戶位xx歲左右的患有慢性病的老人開展試執行。為將智慧養老平臺試點擴大,x年x月,正式啟動醫養結合居家健康養老平臺,目前,先期只智慧手環已經投放使用。下一步,共計只智慧健康手環將陸續投放轄區,守護居家老人健康。

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促進“醫”、“養”有機結合。一是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我市老年公寓等x家養老機構內設醫院,老年公寓等x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門診或衛生室。二是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xx區老年綜合養護院建在核工業二〇二醫院內,養護院與二○二醫院簽訂合作協議,老人入住前,由醫院進行健康評估,按疾病譜進行分類,雙方共享疾病資訊。養護院和醫院病房之間還建立了綠色通道,入駐養老機構的老人可享受日常的衛生診療、護理服務,以及先入院後辦理住院手續的服務等。三是成立老年護理院,突出醫藥、中醫藥在健康養老中的作用。我市將醫中醫醫療、養生、保健、康復融入醫養結合全過程,為老年人提供內容豐富的醫藥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市中醫院與奧林老年公寓建立合作關係,成立了奧林老年公寓護理院。內設床位張,設有醫科、中醫科、婦產科、骨傷科、心身醫學科、治未病科、體檢科、急診科、藥劑科、影像科、超聲科、臨終關懷科等xx餘個科室,由xx名醫護人員組建成醫療護理團隊,全天全年為入駐老人提供醫療保障服務。醫療設施、病區設施全面,老年人不出公寓即可辦理就醫住院手續,享受醫保劃卡及其他醫療健康服務,打造了“醫養結合”智慧養老服務試點。

“兩院一體”,提供醫養結合服務。老年公寓老年慢病康復醫院和“中環國際”衛生服務中心都是集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為一體的醫養結合型機構,為入住老年人提供日常醫護診療、健康教育、預防保健、養生養老、康復訓練、護理為一體的“醫養結合”型服務。

政府投資,“抱團”養老。xx區共投資x萬元,在xx村分別建成互助幸福大院。xx週歲以上農牧民按照“自願搬遷、拆舊搬新”原則,可免費入住互助幸福大院,xx區衛健委為每位入住老人排查疾病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並開展具有中醫特色養生、保健、治療為一體的醫療保障服務。

(三)我市醫養結合工作存在問題及困難

由於“醫”、“養”分屬不同專業領域,相應的公共資源也由衛健、民政等不同部門分配,而且“醫”、“養”又受到社保、財政等因素制約,各部門對相關政策的認識、調整和落實難以做到協調一致和橫向整合。要真正實現“醫”“養”統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資源壁壘,加大工作協同力度。

養老院設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急需納入醫保定點報銷範圍。居家老人的醫養結合,家庭醫生簽約、設立家庭病床、家庭醫療康復納入醫療報銷等制度仍需完善。

目前我市家養老機構,除規模較大、設施較好的老年公寓等x家內設醫療機構外,其餘養老機構由於硬體條件所限,尚沒有力量自建內設醫療機構,入住老人的醫療護理需求還不能得到滿足。

社群醫養服務總量不足,居家養老供需矛盾突出。受到個人習慣和現實條件影響,目前%的老年人還是選擇居家養老。他們最關注的是日常治療護理、慢性病管理、健康諮詢及中醫保健服務,失能半失能老人還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礎上進行醫療診斷、康復護理等服務。但是目前全市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配置尚不均衡,特別是鄉鎮、社群衛生服務資源缺乏,基層醫療服務設施薄弱,現有的醫療衛生服務難以滿足養老服務需求,且存在藥品單一、設施簡單、醫務人員缺乏的問題,要想實現為居家老人提供服務還有很大難度。

二、關於我市醫養結合工作的思考

我市老齡化情況較為嚴重,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推動我市的醫養結合工作。

(一)增加投入,引入多部門合作

根據市老年人情況合理預測老年人支出,增加財政撥款的同時,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醫養服務。積極探索老年人長期照料保險制度。醫養結合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民政的工作或是衛健的工作,政府在做好有效的監管的同時還要擔任重要的協調職能,要協調民政、衛健、醫保、財政等相關職能部門的融合參與,成立市級層面的醫養結合工作機構,完善我市醫養結合政策統一管理,建立醫養結合一體化協調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分工協作機制,增加部門間的凝聚力。完善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意外傷害、重大疾病保險制度,構建養老服務行業風險合理分擔機制;將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醫保範圍,並適當提高報銷比例和擴大報銷範圍;將醫養結合作為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的重要內容,對由醫院轉型的符合養老機構設立條件的老人護理院給予審批。

(二)利用現有醫療資源,佈局醫養結合專案

借鑑xx省常州市金東方頤養園專案經驗,擬利用我市醫療資源豐富的`優勢,結合在建的中醫院二期專案、包醫國際醫院專案、市第八醫院養護樓專案,引入地產專案合作,發揮醫療優勢,建設高標準的醫養結合居住區,把醫院融入到住宅區,實現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的有機結合,讓老人生活在社群,既能切實感受到家的氛圍、享受貼心服務,又能在健康出現狀況時得到及時醫治和專業護理。

(三)發揮基層衛生機構優勢,開展居家養老

從目前我市的養老情況來看,居家養老還是老年人養老的首選,相比農村地區,城市中心的老年人機構養老的意願較高。利用基層醫療機構優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轉變職能,開設日間照料中心,提供社群老人的醫養結合服務,實現居家養老,建立社會養老分層服務模式,健康能自理的老年人可以居家養老為主,鼓勵社群或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創造條件,開展社群養老服務,例如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開展社群老年人健康分類管理,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上門服務,同時社群和醫院等機構緊密合作, 構成我市養老網路。也可以借鑑常州金東方醫養機構模式,發展社群建立機構化、一體化運營,為老人提供自理、介助、介護的居住設施和服務,使老人在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變化時,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環境繼續居住, 並獲得與身體狀況相對應的照料、醫療、護理等全方位服務,從而實現醫養康護一體化。

(四)利用資訊化優勢,搭建現代化醫養結合平臺

全面推進醫養結合資訊化程序,通過網際網路、IPTV數字電視等多個渠道,藉助電腦屏、手機屏、電視屏等多種載體,推廣應用家用健康檢測、治療智慧終端,實現網路覆蓋,實現個人健康管理。利用資訊化平臺建立市內所有xx歲老年人的資訊資料,並加快對健康資訊情況檔案的使用,重點關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情況,及時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務。

(五)加強與院校合作,搭建醫養人才隊伍

通過多種渠道引進養老服務人員,建立合理的酬薪保障機制;醫養機構和醫學院合作設立人才培養基地,提供實習就業一站式服務平臺,穩定養老部門的醫護人才,同時學校也可以根據養老服務的多元化需求相應開設相關專業。發揮職業技術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的作用,對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人員進行有計劃的專業教育和在職培訓,不斷規範護理人員的服務內容與服務行為,提升老年護理服務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健全養老服務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對各類養老機構的從業人員實行定期考核與職業資格認證,持證上崗,逐步實現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篇5

為探索符合我區實際的醫養結合模式,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區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我區在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醫養結合是在做好傳統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為老服務基礎上,更加註重老年人的醫療保健服務,既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含健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務,也體現在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緊密合作,為入住機構的老年人提供養老和醫療服務。醫養結合是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其優勢在於整合了養老和醫療的兩方面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連續性、協調性和整體性的醫養護一體化服務。近年來,我區認真落實國家和市裡檔案精神,充分發揮服務資源優勢,積極滿足不同群體養老服務需求,在推進醫養結合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基本形成三種醫養結合模式:

1、整體照料模式。由單一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醫療養老服務,主要分兩種情況:一是養老院辦醫院,即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衛生設施。如天頤和養老院和區養老中心先後引進華泰醫院,為入住老人提供醫療、護理和健康檢查服務。二是醫院辦養老院,即在有條件的一級醫院增設養老病房。如學府醫院和長江醫院建設了醫養護一體化病房,為老年患者提供醫療、養老、護理綜合服務。另外我區明豐醫院將部分病房改建為自費養老病房,收治了一批老年病及心腦血管病患者。

2、聯合執行模式。即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醫療機構到養老機構開展駐點服務,在方便老人就醫的同時,實現互利共贏。如幾年前康泰養老院建院初期就與鄰近長江醫院建立合作關係,長江醫院在康泰養老院內設社群衛生服務站,為入住老人以及周邊居民服務。

3、支撐輻射模式。即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或社會醫療機構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近年來我區各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為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體檢、開設老年號、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設立家庭責任醫生等多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同時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或社會醫療機構還進駐社群日間照料中心,為社群老人服務。

二、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區在推行醫養結合模式方面取得一些進展,但目前仍處於初試階段,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

1、政府多頭管理,缺乏統籌協調。由於醫養分屬不同專業領域,相應的公共資源也由衛生、民政等不同部門分配,而且醫養又受到社保、財政等因素制約,各部門對相關政策的認識、調整和落實難以做到協調一致和橫向整合。要真正實現醫養統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資源壁壘,加大工作協同力度。

2、發展規劃不清晰,政策指引不明確。目前我市對推進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尚沒有系統的規劃和明確的政策支援,給區級政府推動此項工作帶來了阻礙。如,我市對內設養老床位的醫療機構除現有醫保政策外,沒有來自財政和民政方面的資金補助,在實際運營中也沒有統一收費標準。又如醫養結合需要醫保體系的支撐,養老機構推行醫養結合首先要解決下屬醫院納入醫保結算問題,但實際上醫保資源有限,民辦養老機構等非醫療單位能搭上醫保的車很難。

3、優質資源少,提升標準高。養老機構在向醫養機構轉型硬體方面要具有足夠的空間、房屋設施和相當水平的醫療器械,軟體方面要醫院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診療專案,具備有資質的數量充足的醫師和護士。目前我區24家區管養老機構絕大部分為民辦,除規模較大、設施較好的天頤和養老院、康泰老年公寓等4家實現醫養結合外,其餘規模較小的由於硬體條件所限,尚沒有力量自建內設醫療機構,入住老人的醫療護理需求還不能得到滿足。

4、社群醫養服務總量不足,居家養老供需矛盾突出。 受到個人習慣和現實條件影響,目前90%的老年人還是選擇居家養老。他們最關注的是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健康諮詢及中醫保健服務,失能半失能老人還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礎上進行醫療診斷、康復護理等服務。但是目前全區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配置尚不均衡,且存在藥品單一、設施簡單、醫務人員缺乏的問題,要想實現為居家老人提供服務還有很大難度。

三、對策建議

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是人們在養老理念、醫療理念和消費理念上的重大轉變,也是對現有行政管理體制、公共服務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必須依靠全市乃至國家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指引,其中涉及的制度和政策不是區級層面所能改變的。但就我區來講,面對21萬老年人的現實需求,應立足實際主動作為,力爭成為全市開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試點區。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規劃引導,健全協調機制

醫養結合涉及多個部門,需要明確的規劃引領和統籌聯動的機制。一是將發展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規劃,明確發展思路、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在十三五期間根據全區老年人群醫療服務需求和養老、醫療資源分佈狀況,統籌做好各類醫養結合機構的科學規劃和合理佈局,實現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設的有效配置和有機銜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對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出臺《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將此項工作作為全區20xx年改善群眾生活20件實事之一,成為惠及全區老年人的重要舉措。三是建立民政、衛生、人力社保、財政等部門組成的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部門間的橫向聯絡,定期召開會議,及時協調解決問題。

2、加大資金投入,落實政策措施

全方位的政策導向是保證醫養結合模式順利推進的基礎,據報道,國家民政部已經協調衛生、人社等部門,簡化優化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醫保定點審批手續,推動解決異地就醫結算問題,鼓勵有條件的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國家衛計委、人社部、財政部也在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我區應在認真落實國家和我市政策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區情實際,加大對醫養結合專門機構的政策優惠力度,制定更加全面具體、操作性強的措施。在土地使用方面,做好養老機構用地的預留和儲備,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建設用地,對新建專案的土地出讓金可適當優惠,同時強化對醫養結合設施建設用地的監管,嚴禁改變用途。在機構管理方面,儘快建立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意外傷害、重大疾病保險制度,構建養老服務行業風險合理分擔機制。在醫保政策方面,協調有關部門將更多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醫保範圍,並適當提高報銷比例和擴大報銷範圍。在市場準入方面,將醫養結合作為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的重要內容,對由醫院轉型的符合養老機構設立條件的老人護理院給予審批;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法規,對養老機構內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給予審批,並加大對這些醫療機構的業務指導力度。

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援力度,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資金保障機制。民營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運營成本很高,政府應探索建立對醫養結合機構的財政補貼制度,使各類符合條件的機構均可享受國家扶持政策,包括相關法律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建設經費、床位資助、運營補貼、醫保定點等方面與公立機構相同政策;在水電氣熱費用上與居民價格持平等。另外,除公立機構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要嚴格執行政府價格政策外,其他服務主體可實行經營者自主定價或供需雙方議價,以維持機構正常運營。在社會融資方面,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採用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護理院、康復醫院等專業服務機構,激發醫養結合市場的活力。在金融支援方面,應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嘗試設立由政府統籌協調、金融和產業資本共同籌資的南開區健康產業投資基金,為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提供金融信貸支援。

3、結合區情實際,完善服務方式

在統籌推進現有三種模式的基礎上,探索不同型別的醫養結合模式,形成功能互補、有序發展的醫療養老服務格局,努力實現醫療與養老的無縫對接。一是鼓勵有一定規模的養老機構附設醫院或醫務室,鼓勵有條件的區屬一、二級醫療機構開設老年醫療護理病房,可借鑑上海市以獎代補的扶持政策,對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設定醫療機構給予一次性補貼(其中護理站、醫務室補貼10萬元;門診部、護理院補貼50萬元),招用專職醫護人員按醫護人員數乘以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資40%標準給予補貼。二是充分發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作用,將其作為醫養結合的支援平臺,鼓勵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機構合作,委派醫生上門提供基本醫療護理服務;鼓勵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與社群老年日間服務中心合作,會同社群志願者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完善家庭醫生制度,增設家庭病床,開展居家護理服務。三是優先考慮解決失能半失能老人醫療照護問題,在全區新建、改建23所醫養結合護理院(或稱失能老人醫護養老中心),緩解了醫院病床緊張問題,也使老人得到專業護理,有尊嚴、有質量的安度晚年。

4、發揮科技優勢,推動服務創新

將醫養結合納入智慧南開惠民工程,以數字化健康管理為核心,全面推進醫養結合資訊化程序。一是在南開區養老服務管理雲平臺的基礎上,繼續整合來自區域醫療衛生系統的資訊資源,打造老年人群數字化健康管理雲平臺,為老年人提供實時健康管理服務資訊,為醫護人員提供線上遠端醫療服務平臺,為衛生管理部門提供老年人群健康情況動態資料,並通過三方的有機結合形成大資料庫,推動醫養結合的有效實施。二是廣泛複製昔陽里社區經驗,建立居家養老一鍵通網路服務平臺,通過網際網路、IPTV數字電視等多個渠道,藉助電腦屏、手機屏、電視屏等多種載體,推廣應用家用健康檢測、治療智慧終端,實現網路覆蓋。三是引導電子資訊企業投資養老市場,與專業醫療機構對接,開發可穿戴式健康監護裝置,開展遠端醫療監控服務,實現個人健康管理。

5、加強人才培養,提升服務水平

加快推進醫養結合模式,應加強專業護理人員和醫養結合人才隊伍建設。一是通過多種渠道引進養老服務人員,建立合理的酬薪保障機制,從薪資水平、薪資結構及福利待遇方面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對符合條件的參加養老護理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簽定的人員按規定給予補貼,採取多種方式提升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養老護理隊伍中。二是發揮南開區社群學院和社會培訓機構的作用,對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人員進行有計劃的專業教育和在職培訓,不斷規範護理人員的服務內容與服務行為,提升老年護理服務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三是健全養老服務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對各類養老機構的從業人員實行定期考核與職業資格認證,持證上崗,逐步實現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篇6

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和家庭結構變化,家庭養老難這一問題漸趨突出,尤其是養老中的醫護需求愈來愈旺盛。面對養老的醫護需求,傳統的養老機構缺乏醫療服務能力,醫院又無法提供養老基本服務,而“醫養結合”模式既能給醫院減輕病人長期“壓床”的壓力,讓優質醫療資源得以合理利用,還能解決老人養老過程中的醫療問題。為加快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威海市榮成市民政局在對全市老年人身體狀況進行統計的基礎上,組成調研組,先後深入到3個機關科局、8家養老機構、4家醫療機構、5個城鄉社群,採取聽取情況介紹、開展座談討論、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圍繞如何有效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摸清了榮成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的基本情況,查詢分析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一、榮成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的現狀

截止20xx年末,榮成市60歲以上老年人達18.7萬人,人口老齡化率達28%,超過了全國16.1%、山東19%、威海25%的比例,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2.8萬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達3.37萬人,分別佔老年人口總量的3%、15%。近年來,榮成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形勢,針對老年人對生活照料需求和健康服務需求相疊加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實際,圍繞“老有頤養、病有良醫”目標,大力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有效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養老需求。綜合起來,主要探索並逐步推行了四種“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

(一)養中有醫。養老機構根據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和自身能力開辦醫療機構,按照床位在500張以上、150—500張、150張以下的標準,分類設定護理院、醫務室、巡診室。比如,榮成市萬福苑老年公寓建設老年護理院,一期工程投資20xx萬元,設定床位230張,設立了內科、中醫科、慢性病康復科等特色科室,醫療設施裝置達到二級以上醫院標準,並與榮成市人民醫院簽訂對口支援合作協議,到20xx年8月底已經收住患有各種慢性病的老人161名,入住率達70%,投資3000萬元的二期工程將於20xx年年底前投入使用;榮成市社會福利中心養老服務園區,配套設立了專業康復機構—榮成中康醫院,主要以康復為特色,集康復、治療、保健、預防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榮成市盛泉養老公寓投資4000萬元建設養老護理院,設定床位360張,設立康復理療、中藥保健、臨終關懷等4個科室,配備醫護人員23人。

(二)醫中有養。醫療衛生機構發揮自身設施資源、技術和人才優勢,通過增設、轉型等方式,拓展老年養護、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服務專案。以石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為例,該中心利用閒置的樓房資源,投資360萬元建設老年養護院,設定專業護理床位50張,成為威海市第一家由醫療機構主辦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機構,目前已經進入試運營階段。榮成市今年計劃採用這種模式,利用人和鎮中心衛生院現有的8000平方米閒置房屋和土地再改造建設一處。同時,榮成市還規劃在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和石島人民醫院開設老年病區,主要收治處於康復期、療養期和病情穩定期的老年人。

(三)養醫簽約。全市26處基層醫療機構與周邊的養老機構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醫療機構在養老機構內設定巡診室,將入住老人納入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檔案,每週派醫護人員進行巡診,每年開展健康體檢服務,對慢性病患者每年提供不少於4次的隨訪服務,並對突發疾病的老年人開設“綠色通道”,確保其得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救治,逐步構建起“小病就地診治,急危重病人到醫院,經醫院治療好轉或痊癒送回養老院”的模式。以榮成市老年公寓為例,榮成市人民醫院在該公寓內設定了醫療診所,由專職醫生全天候坐班就診,每週對入駐的90多名老人例行一次健康查體,小病在診所內進行治療,重病去醫院予以救治。

(四)居家巡診。依託社群各類服務和資訊網路平臺,推動醫療衛生服務進社群、進家庭,建立健全全科醫師團隊家庭簽約和鄉村醫生家庭簽約“雙簽約服務”模式,為居家養老人員提供定期體檢、上門巡診、社群護理等服務。比如,榮成市在推進H型高血壓防控新模式過程中,市、鎮、村三級醫療機構與2萬多名患者簽約,由醫生提供定期送藥隨訪和健康查體服務,使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相應的醫療服務。

二、制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

“醫養結合”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既能夠有效破解傳統單一機構養老的弊端,也能滿足廣大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需求,是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之計。但從工作實踐看,由於醫保政策瓶頸、專業人才匱乏等多重問題,醫療與養老有機融合之路並不好走,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從養老機構看“醫養結合”。主要表現為“三難”:

一是執照難辦。“醫養結合”的“醫”,並不是單純的吃藥、打針那麼簡單,應該至少達到一級以上醫院的醫療水平,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診療專案、醫療器械和醫師護士,並納入醫保定點範圍。目前養老機構開辦醫療機構設定的門檻過高,申請執業許可證的難度較大,納入醫保定點的要求較嚴,榮成市僅有萬福苑、盛泉2家養老機構達標並於20xx年獲批,其它大多數養老機構並不具備醫護條件。目前,全市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佔總床位比重僅為10.4%,與山東省確定的30%的目標要求相距甚遠。

二是醫生難招。醫護人員在養老機構執業,業務範圍變窄,工資收入過低,缺乏發展前景和崗位吸引力,造成醫護人員不願到養老機構就業,即使進入了也是頻繁流動,隊伍不夠穩定,目前全市養老機構招錄醫護人員57人,僅佔護理人員總數的10.8%。而養老機構現有護理人員素質較低、年齡偏大,缺乏系統化、專業化培訓,1/4左右沒有持證上崗,特別是鎮街敬老院的護理人員中,83.5%為“4050”農村婦女,很難為老人提供醫護服務。

三是資金難籌。榮成市目前建有養老機構40家,儘管養老機構數量不少,但大多規模小、實力弱,床位利用率只有52.8%左右,再加上微利經營甚至虧本經營,實在沒有更多的資金再去設定醫療機構或聘請職業醫生。以鎮街敬老院為例,入住的老年人90%以上為農村五保供養老人,每人每年6500元的五保集中供養經費較難維持,只能通過壓縮人力成本來保障運轉,而五保供養費用中又沒有單獨列支醫療費用,一旦某個敬老院中有多名老人生病需要住院治療,事後救助的模式使得住院治療費用擠佔正常運轉經費的現象經常發生,拿出更多的資金來增加醫療設施、聘請醫護人員,對他們來說確實成為一種奢望。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 篇7

關於20xx醫養結合模式的調研報告一: 我市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98.6萬人,佔全市人口21%,老年人口將以年均3.5%的速度持續增長,到20xx年全市老年人口將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隨著高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市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因此醫養融合發展對我市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養老服務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基本情況

(一)積極探索居家、社群醫養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層醫療機構在轄區內組建全科醫生團隊,對60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摸底,建立健康檔案,對孤寡老人實行免掛號費、降低檢查治療費等優惠。各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全面實施家庭醫生制度,與60歲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簽約。20xx年以來,組織多輪企業退休人員免費體檢,週期免費體檢率達83.29%。

一是建立家庭醫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團隊服務。我市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啟動實施家庭醫生制度,重點為60歲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簽約服務。目前,政府舉辦的39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實施家庭醫生制度,與60歲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簽約率達76.7%。全市62家鄉鎮衛生院全部開展健康管理團隊服務,組建健康管理團隊342個,覆蓋912個村衛生室,開展團隊服務8304場次。二是開展居家老人醫療緊急救助活動。20xx年,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經營、市場運作、公益服務”的建設運營模式,建成市養老服務平臺,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為服務主旨,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緊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務。目前,平臺“12349”養老服務熱線已覆蓋整個市區,24小時為老年人提供服務。三是開展醫療定點服務。由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與轄區內社群衛生服務機構聯絡,簽訂服務協議,充分發揮社群養老服務平臺功能。四是開展健康知識諮詢服務活動。全市以“健康揚州社群行”活動為載體,定期組織講師團成員以及有關醫學專家深入社群、鄉村,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健康知識講座。今年僅市專業照料協會就組織社群健康諮詢服務活動4場,培訓養老護理員近200名。

(二)著力提升專業養老機構醫養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養老機構99家,其中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農村敬老院)72家,社會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辦養老機構8家,老年公寓等社會辦養老機構19家。全市共有養老床位數29820張,床位佔全市老年人口總數的3.08%。社會辦養老機構19所,床位2284張。全市有護理型床位1843張,佔床位總數的6.2%。

一是公辦養老機構醫養支撐輻射能力強。揚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成立頤和養老康復中心,通過與東方醫院合作,在全國首創“金柺杖”養老服務標準體系,通過“親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務模式、ABC管理模式、GOT執行模式”四大專屬模式,實現示範引導、專業推廣、輻射社群的作用。二是社會辦養老機構醫養分類保障。曜陽國際老年公寓通過與蘇北醫院合作建立康復醫院,完善急診急救綠色通道機制,為老人開展保健醫療、康復護理、緊急救護、體格檢查、健康管理等多項綜合性醫療服務。中小型社會辦養老機構重點收治自理和僅需基礎護理服務的物件。三是農村敬老院基礎醫療覆蓋廣。我市72家農村敬老院,均擁有基礎性醫療功能的醫務室。敬老院與當地衛生服務機構建立雙向轉治機制,確保政府兜底保障物件的基本醫療。保險機制作為醫療的重要補充。20xx年,通過市慈善總會的資助,對城區685名城市“三無”、農村五保物件投保“愛老無憂”意外保險。四是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不斷深化。我局與養老護理員培訓基地揚大醫學院聯合開展初級護理員免費培訓,截止目前,已培訓養老護理員592名。全市養老護理員822名,其中持證上崗養老護理員620名(初級592名,中級20名,高階8名),持證上崗率達75%以上,養老護理員專業化水平不斷增強。

(三)加快醫養融合醫養融合政策創制

20xx年,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健康和養老服務產業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大力鼓勵養老醫養融合發展和社會力量發展養老服務,為助推我市養老機構轉型升級發展提供了指導性意見。同年8月,我局與市財政局聯合出臺《揚州市城區養老機構新增床位經費補助辦法》和《揚州市城區養老機構運營經費補助辦法》。辦法對市區按標準建設、依規定運營的新增社會養老機構床位市財政給予每張床位3000元的建設補貼,對市區已開業的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機構和公建民營的養老機構,依據實際入住老年人數按全護理、半護理、自理、分別給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補貼。兩項具體的惠民舉措對大力扶持社會力量興辦和鼓勵發展醫養型養老機構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經費保障,同時,也為各縣(市、區)出臺養老機構補助辦法提供了參考依據。針對老年人保健市衛生局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城市(農村)社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揚州市城市(農村)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設定標準》、《揚州市城市社群衛生服務機構設定規劃》等多個政策性檔案,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全市社群衛生髮展的總體目標和工作重點,對推進城鄉基層衛生服務網路體系建設、完善社群衛生服務工作機制和提升社群衛生服務質量等作出明確的部署。

二、存在問題

總體上看,我市養老服務醫養融合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與人口老齡化形勢下的養老社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醫療康復要求不相適應,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適應,與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養老服務業的要求不相適應,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規、管理手段、服務水平、思想認識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醫養融合制約因素較多

我市在推進醫養融合方面雖然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是在服務能力、醫保結算、政策引導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一是缺乏醫保支援政策。由於養老不屬於診療專案,因醫保報銷金額和住院時間的限制,造成需要長期康復治療的老年人不得不連續出院轉院,既造成過度醫療,也對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發展不利。二是醫療護理能力欠缺。我市社群養老服務設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間照料服務,大部分養老機構雖然有醫務室和護理人員,但是醫療和護理水平不高。而診療水平高的醫療機構,本身醫療資源十分緊張,使得優質醫療資源無法滿足居家、社群、機構養老需求。三是養老護理隊伍建設亟待加強。根據民政部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中4-5張床位就需要1名護理人員來推算,全市約2.9萬張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護理人員,而我市99所養老機構中,養老床位與護理人員的比例僅為25:1,50歲以上的養老護理員佔護理員總數的70%以上,數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同時,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勞動強度大,薪酬待遇過低,社會認可度不高和工作環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業吸引力有限。

(二)養老機構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現有養老機構的存量與龐大的、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醫養需求不相匹配,社會養老服務的壓力較大。一是機構養老供養物件結構性失衡。養老機構照顧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強度高,同時也缺乏必要的醫療條件,因此養老機構願意選擇可自理老人,不願意接受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會上最需要入住養老機構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機構養老之外。通過《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結果和我市調研的實際來看,養老機構在收住物件定位上,近一半的機構只願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為主,其中城區將近三分之二的養老機構,不願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別是社會辦養老機構,對入住老人身體因素作為重要的入住條件。二是專業老年護理院的缺失。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江蘇省失能老年人佔老年人總數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萬人,以此推算,我市約有失能老人2.3萬人,而我市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僅為1843張,可見我市失能老年人醫養型養老需要巨大。老年護理院作為以護理服務和維持生命的基本醫療服務為主的醫療機構,具備對長期需要生活護理和醫療護理、康復、臨終關懷的服務物件提供治療性護理服務的能力,對緩解綜合性醫療壓力、構建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互通平臺和解決老年患者出院後康復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護理院蘇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無錫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蘇州、無錫的老年護理院同時具備養老機構性質。我市尚無一家專業老年護理院。三是養老機構供給結構不合理。一為醫養融合護理型床位缺失較多,全市護理型床位僅佔養老床位總數的6.2%,與省政府要求“到20xx年,護理型床位佔養老床位總數的比例達到30%以上”存在較大差距。二為部分地區高檔豪華的`養老機構,由於床位收費相對較高,入住率較低,而適合廣大普通老年人,特別是寄養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養老機構卻排隊難進,一床難求。四是城鄉機構養老發展不平衡。在全市2.9萬張機構養老床位中,大部分為農村敬老院床位,城市養老機構的床位佔比遠低於農村,與城市龐大的需求形成較大的反差。

(三)社會辦養老機構醫養髮展艱難

社會辦養老機構不僅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扮演著“填補空缺”的角色,也是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上看,我市社會辦養老機構床位數僅佔養老機構床位總數的8%,與省政府要求“到20xx年,社會投資興辦的養老機構床位佔養老床位總數的比例達到50%以上。”存在較大差距,其中護理型床位所佔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會辦養老機構發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約,租賃等形式的養老機構又難以符合規劃、消防、審批的要求。二是對公辦、社會辦養老機構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僅以對養老機構的省級資助為例,20xx年―20xx年,省對按“江蘇省示範性養老機構標準新建、床位150張以上的”公辦養老機構,每張床位補助標準為3萬元,而對社會辦養老機構僅補助0.3萬元。我市對社會辦養老機構的床位建設為每張3000元,與省內兄弟市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鎮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優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強,難於落實。如對於養老服務專案的土地供應政策,檔案普遍作了以下規定:養老機構建設應當採取劃撥方式供地的,一律劃撥供地。由於上述政策過於籠統、原則,社會辦養老機構獲優惠供地很難實現。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議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當前揚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問題,要做好重點醫養融合發展的工作不僅時間十分緊迫,而且壓力十分巨大。為此,我市應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為導向、以財政投入為推手、政府與社會力量互聯互動互補、覆蓋城鄉的社會醫養服務新格局。

(一)創新手段、統籌規劃,夯實居家社群醫養融合基礎

一是提升居家醫養能力。大力推廣智慧社群建設,推廣“虛擬養老院”模式,通過可穿戴裝置、視訊診斷等手段,藉助網際網路技術、雲技術和物聯網技術,以資訊化、智慧化服務為支撐,為老年人提供及時周到的遠端健康服務。在便民服務進萬家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家庭醫生制度,實現生活護理、康復護理進家庭,定期巡診與應需施診相結合的診療、護理服務,為居家養老提供醫療保障。二是強化社群醫養融合功能。結合城鄉發展規劃,統籌佈局建設城鄉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養老互助幸福院等社群養老服務設施,並在其中配備健康小屋、康復室等,築牢社群醫養融合基礎;條件不具備的老居民區,按照就近原則與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建立契約合作機制;鼓勵新開發住宅配套建設醫養融合服務設施,為社群老人提供完備的醫養融合服務。三是大力開展醫養融合志願服務活動。成立服務老人的“時間銀行”,倡導“服務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採取“時間儲蓄”的方式,發動志願者為老年人提供醫養融合服務。

(二)結對合作、政策支援,加快養老服務醫養融合

今年,我局將與市衛生局聯合出臺《關於推進醫療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以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長效合作關係為依託,建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模式,重點鼓勵建設或轉型老年護理院發展。20xx年,全市養老機構全面完成“567工程”即:護理型床位佔養老床位總數達到50%以上;醫養型養老機構佔總數的60%;收住全護理、半護理老年人佔總人數70%以上的養老機構應具有基礎醫療服務功能。一是建議醫保支援政策引入養老服務業,通過將需要中長期專業護理、康復、診療的養老物件納入醫保範疇,推進醫養融合良性循壞發展。二是提升機構養老醫療融合服務能力。通過醫療機構在養老機構內設定分支機構、養老機構在內部設定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上門服務等完善醫養服務結構。三是加強醫療資源機構養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衛生資源,鼓勵醫院將閒置資源改造成康復醫療機構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援社會資本舉辦專科護理院,鼓勵部分非建制鄉鎮衛生院積極開展養老服務。四是建立居家、社群、機構養老與醫療機構聯動機制。對基層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轉送的老年病人,在掛號、就診、檢查及辦理住院手續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務。五是提升養老護理員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可以通過設定崗位津貼和以獎代補的手段,逐步引導養老護理員隊伍向專業化和年輕化轉型。繼續加大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力度,明確對取得國家養老護理員技師、高階工、中級工、初級工職業資格證書後,在養老機構護理崗位連續從業2年以上的人員,分別給予每人3000元、20xx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補貼。

(三)加大投入、積極融資,夯實醫養服務基礎

一是積極與財政部門做好對接,貫徹執行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xx〕39號)中對自建產權用房養老機構每張護理型床位給予1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和租賃用房舉辦且租期5年的養老機構,每張護理型床位給予不低於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補助政策。二是積極引導各縣(市、區)民政部門與養老機構建立專職養老護理員績效考核機制,績效考核資金可由縣、鄉兩級財政按比例分擔。三是建議研究制定針對新建或轉型床位150張床位以上且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醫養型老年護理院給予一次性20萬元以獎代補政策。四是建議設立支援醫養髮展的投資引導基金,採取投入資本金、直接補助、財政貼息、小額貸款、專案補貼、風險補償金、參股產業基金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加速進入醫養服務領域。

(四)搭建平臺、延伸保險,推進社會辦養老機構醫養髮展

一是積極推動《揚州市社會養老機構設立辦法》的出臺,聯合財政、衛生、國土、工商、金融、安監及消防等職能部門,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服務機構融合發展,根據許可權分級職責,搭建平臺協調解決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員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問題,切實降低准入門檻,觸發醫養融合發展的“鯰魚效應”。二是鼓勵醫養型社會辦養老機構和老年護理院建設,針對機構身份定位問題,可在發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業”定性,仿照企業運作模式融資入股、收益分紅、擴張規模等,對其經費尚有少量缺口的,銀行給予小額貸款,待其進入成長髮展期開始歸還貸款。三是拓展“愛老無憂”保險計劃延伸醫養型社會辦養老機構,通過個人自籌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方式,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養老人辦理護理保險或意外保險,分釋社會辦養老機構風險。四是發揮社會福利協會服務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業管理規範性檔案,明確社會辦醫養型養老機構的性質地位,各方權利、義務關係,開辦養老機構籌資方式與待遇,糾紛處理機構與理賠等要求。

(五)明確責任、創新模式,積極延伸五保供養機構醫養服務

在有條件的地區試點開展農村社會福利服務,率先將敬老院轉型為集養老、醫療、康復為一體的農村社會福利中心。積極將農村養老機構工作納入了鄉鎮公共體系建設範疇,納入新農村建設內容,列入鄉鎮考核目標。利用或創造條件開設社會化養老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擴大養老覆蓋面,科學制定發展農村養老工作整體規劃,將農村敬老院建設和管理作為農村機構養老系統工程的重要方面,變敬老院單純的“收養”少數“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擴面向廣大農村老年人服務。積極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支援五保供養事業發展,出臺土地、稅收等各項優惠政策,通過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和購買服務等形式,引導社會力量興建敬老院。

關於20xx醫養結合模式的調研報告二: 目前養老服務問題倍受社會各界關注,國家、省、市日前也相繼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可見黨和政府對於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重視。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醫療戰線的醫務工作者,我想就傳統服務業轉型方面的課題談一下以醫養老、醫養結合的問題,不當之處,請予以指正。

一、養老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醫、養脫節問題突出。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序加快,我市養老機構建設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機構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社會力量參與不充分、部分養老服務機構規模小、設施簡陋、功能單一,服務專案、服務水平跟不上,難以適應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另一方面,一些醫療機構存在吃不飽的困境,患者量少,醫療器械、裝置大部分時間處於閒置狀態。

(二)養老缺乏醫療常識,健康無從保證。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保障,特別是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去醫院體檢、看病困難已是嚴重社會問題。據調查瞭解,許多居住在養老院的老人們多數患有常見的老年疾病,因為不能夠得到及時正確的指導和診療,耽誤病情,導致病情加急加重,甚至會危及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當前,越來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進“醫養結合”養老機構。

(三)養老機構缺乏醫療支援,老人門診就醫難。一方面居住在養老院的老人們大多數行動遲緩,一些老人生病後不能夠及時去醫院診治,只能外請醫護人員上門靜點,這樣會導致用藥上的錯誤以及承擔高額的醫藥靜點等費用,從而增加了老人們的經濟壓力,他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會受到影響。

(四)社群養老服務工作缺乏專業人士的參與和服務。目前社會化居家養老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匱乏,且整體素質不高。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學校培養這方面人才的相關專業不多。專業人才的不足直接影響了服務專案和內容的擴充套件以及服務質量的提高。

二、幾點建議

(一)整合資源,為老人老有所依奠定良好基礎。養老工作是一項投入多,回報少的事業。鼓勵養老和醫療機構結合,走集團化發展道路,有利於融合資源,充分發揮整體優勢。一方面鼓勵大型和綜合型醫療機構依託現有的醫療資源,充實養老服務機構;另一方面鼓勵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聯姻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化醫療服務,建立醫療型護理院。以東風區為例,將小型民營養老院集中依託醫療機構進行資源整合,即可改善原有的基礎設施,又能夠在醫療上使老人們的健康得以保障,這種方式如果可以得以實現,老人將得到專業人員二十四小時的營養配餐,個人健康檔案的建立,並可提供專業護工為難以自理的老人施行專業護理,這樣可以使老人們無後顧之憂,安養晚年。

(二)以養老院為依託,建立家庭病房。針對老人們行動難、就醫難的實際問題,建議有關部門在民營養老院中實行家庭病房制度,一來可緩解各大醫院床位緊張的壓力,二來可使老人們足不出戶即可得到如同在醫院一般的治療。與養老院聯姻的醫療機構可派出專職人員為家庭病房中的患者定時、定期查房,觀察病情變化,適時調整治療方案,定時為老人體檢,達到早觀察,早診治的效果,為老人健康護航。

(三)加快出臺、落實優惠政策措施。養老政策方面,明確規定“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可以享受國家和省關於養老服務業的各種優惠政策,包括床位和運營補貼等;醫保政策方面,建議相關部門完善醫保有關政策措施,將“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納入醫保範圍,並提高醫保報銷比例和擴大醫保報銷範圍。允許醫院設定養老病房,讓老人一邊養老一邊醫療。一方面緩解當前“養老難”問題,另一方面老年人既能養老,又能共享醫療資源,緩解了“看病難”問題。制定醫院同養老院聯合制度,在符合醫療要求的前提下,養老院可作為診療基地,緩解各大醫院高峰期床位緊張的壓力。參保老人無論在醫院還是在養老院診療基地,診療過程中,均可享受醫保待遇。此外,“醫養結合”是一種新的養老模式,要從制度上加以規範,要有嚴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設標準和合理收費標準,對裝置配置、醫療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確要求。

相信有政府的扶持,有政策的傾斜,以醫養老、醫養結合能從老年人居住、健康、居家上得到有力保障,也是醫療機構服務轉型的一種嘗試,醫養結合之路將為推進我市的養老事業發展開闢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