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專題 > 熱點專題

教育經驗交流會紀實: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經驗交流

人類“DNA”,是一種生命密碼,決定生命的本質;深圳海濱實驗國小“DNA”,則是一種新的藝術評價方式,引領學校美育的改革發展。在全面落實教育部《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的過程中,我校探索出了具有“發展性(Development)、網路化(Network)、常態化(Anytime+Anywhere)”特質的藝術測評模式。

教育經驗交流會紀實: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經驗交流

一、認識引領行動——讓測評迴歸本真

我們根據《深圳市學校藝術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南山區“1+7”特色教育建設方案》對藝術素質測評工作進行了定位:為發展而評價,在評價中互享,在互享中共進。為此,我們確立了一個基本工作思路:在測評標準上——堅持“適度性”,體現學生髮展的階段要求;在測評方法上——堅持“適切性”,測評方法要適應每一個學生;在測評效果上——堅持“適宜性”,測評結果要反映學生的真實素養。基於上述定位與思路,真正讓測評迴歸本真,促進學校美育的改革發展,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二、實踐生成智慧——讓測評走向科學

一是構建測評體系,體現“發展性”。教育測評要建立在科學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我們成立了科研團隊,聘請了市區指導專家,構建了新的學生藝術素質評價體系。這一評價體系是基於教育部《中國小藝術素養測評指標》來設立的,在一、二級指標的基礎上,我們增設了“評價專案及權重”和“測評辦法”,充分考慮了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體現了測評工作對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的促進功能。

二是優化測評方法,實現“網路化”。在“網際網路+”背景下,我們找到了一個簡易、可行的途徑:藉助學校已有的社交學習平臺——“糖堂APP軟體”,開發了“學生藝術電子成長檔案”:

學生“六個一”藝術電子成長檔案(框架圖)

學校所有教師、學生和家長都開通了賬號,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學生用文件、圖片、音訊和視訊等多種載體上傳藝術作品,記錄自己的成長足跡。

三是開展多元評價,堅持“常態化”。在學生上傳自己的藝術作品後,教師、家長和學生利用賬號進入“糖堂APP軟體”平臺進行鑑賞和點評,教師最後利用《海濱實驗國小學生藝術素質綜合測評表》作出終結性評價。資訊化和網路化的評價,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了隨時、隨地的常態化評價。同時還改變了過去由教師單一主體進行評價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參與到評價中來,有效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

三、反思提升效益——讓測評服務成長

我校對測評效果進行了評估和反思,用大資料來求證海濱藝術“DNA”實踐的效果,讓評價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助推器。實踐表明,這一全新的測評模式,給我校的藝術教育帶來了與過去不一樣的變化:

一是讓學生人人都是創造者,人人都是評價者。實驗班級參與評價的學生達到了100%。其中,有以獎勵“虛擬棒棒糖”方式來評價的,也有對作品進行鑑賞點評的,促進了相互交流,也促進了自我學習。二是讓藝術教育更加註重實踐經歷,更加註重個人體驗。通過測評,改善了過去藝術教育“重理論、輕體驗”的現象,把測評過程變成了藝術實踐、藝術體驗、藝術享受的過程。學生作品被點評、被認可、被欣賞,讓學生獲得了一種成功體驗,激發了他們藝術學習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藝術學習喜愛的比例由過去的85%提高到了96%。三是讓測評視角更加完整,測評記錄更加持久。一份“電子成長檔案”,把學生課程學習、課外活動、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校外學習、藝術特長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概況全面覆蓋,這是其它測評方式做不到的。同時,電子檔案具有持久儲存的特性,能連續長久地記錄下學生成長的歷程,這也是其它評價方式所不及的。四是助推了藝術技能的提升,促進了藝術素養的內化。藝術素質測評實施兩年來,我校學生的藝術素養得到了明顯提升,實現了學校提出的“讓每一個孩子親近藝術、體驗藝術、享受藝術”的目標。藝術素養的提升,也促進了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學生陽光、自信、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