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致辭 > 閉幕詞

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閉幕詞

閉幕詞1.72W

各位華文詩學專家:

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閉幕詞

經過兩天綜合論壇和專題論壇的交流與爭鳴,第三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即將降下帷幕。

“新詩二次革命”仍然是本次論壇的主題。駱寒超先生在前兩次論壇的基礎上,以“尊西方的新詩傳統”為切入點,第四次闡發了“新詩二次革命”的理念,參加本次論壇的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這一主題。比如朱先樹、王珂、潘頌德、萬龍生、葛乃福、沈用大、毛翰、王端誠、陳玉蘭、段樂三、王豔玲、曹丙燕、雷斌、泰國的曾心、紐西蘭的林爽、中國臺灣的林於弘等從詩體建設的角度深化了新詩二次革命的“詩體重建”;蔣登科、向天淵、譚五昌、陳福成、陸飄、中國臺灣的林芙蓉、鄧艮、李冰封、喬琦、任毅等從詩歌精神建設的角度深化了新詩二次革命的“詩歌精神重建”;李震、樑笑梅、於懷玉、楊繼暉、袁仕萍等從詩歌傳播方式建設的角度深化了新詩二次革命的“詩歌傳播方式重建”。

“當代華文詩歌的現狀與走向”是本次論壇的第二個主題。葉延濱對中國當代詩歌的概況與面臨的境遇的論述,古遠清對兩岸詩歌詮釋權力論爭的深究,趙毅衡在《從文化符號學看當代詩的走向》的發言中提出了華文詩歌可能的諸多發展路向,林靜助從臺灣立場來闡釋臺灣現代詩的當代意義,新加坡的方然對“新華”詩歌的分析,張德明對迷戀“先鋒”的詩歌創作路向的批評,晏紅對詩歌存在空間的透視等,顯示了本次論壇對華文詩歌現狀與走向的關注。華文詩歌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面臨著相似的機遇和挑戰,華文詩歌資源的整合與跨語境交流是促進華文詩歌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本次論壇的旨趣所在。

“抗戰時期的大後方詩歌研究”是本次論壇的第三個主題,郭小聰對抗戰新詩的反思、錢志富對胡風詩學思想的闡發、張傳敏對七月詩派重慶經驗的描述,張立新對重慶抗戰文藝報刊 “詩歌場”效應的挖掘等顯示了大後方詩歌的豐富性和研究價值。除了以上涉及到的三大主題之外,本次論壇談論較多的還有“歌詞研究”,傅宗洪、陸正蘭、童龍超的發言顯示了該領域研究的新成果;“現代詩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孫基林、曹萬生、段從學、朱美祿、雷文學、冬嬰、趙東等詩家的發言中;“現代新詩特質和創作技法”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的傅天虹、中國臺灣的臺客等人的發言中。此外,也有進行詩人詩派進行研究的,比如木斧對艾青《火把》的“重讀”,熊輝對馮至十四行詩創作的文體原因透析,熊家良對阿毛作品的研究、江臘生對“打工詩”的關注,臺灣鍾順文對謝佳樺詩歌的解讀,陳祖君從“節日體驗”的角度來分析以聞一多、何其芳、李瑛的詩歌等。

本屆論壇也旁涉到現代詩學的許多問題。比如呂進先生的主題發言《論“新來者”》提出了“新來者”一說就教於各位,認為在新時期有三個詩歌群落:歸來者,朦朧詩人和新來者。江弱水在《一辭有兩面,兩面各一辭——關於兩篇詩評的文字互參》的發言中對詩評文章的互參閱讀及新詩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思路,陳本益先生從文化比較的角度分析了詩歌的愛國主義精神,幹天全先生的《詩歌批評與研究的誤區》發言對我們從事新詩批評和研究敲響了警鐘。所有與會的專家學者在這次論壇中的發言都體現出了良好的學風和學術規範,使本次會議彰顯出濃厚的學術氣氛。這次論壇產生的優秀學術成果將在《西南大學學報》、《詩學》輯刊、《中外詩歌研究》等刊物上陸續選登。

值此論壇即將閉幕之際,我們要感謝那些因故不能到會的專家對論壇的支援和祝福,比如日本九州大學漢學家巖佐昌璋、韓國高麗大學漢學家許世旭、美國《中外論壇》主編王性初、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陳劍、蒙古的森·哈達、山東師範大學教授袁忠嶽等,他們有的還專門發來賀電。同時,本次論壇得到了國家教育部、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政府、西南大學的有力支援;以研究生為主體的近50名工作人員從上半年就為會議的籌辦、接待而開始忙碌。在此,讓我們對他們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屆論壇,我們收穫了知識,增進了友誼,願我們的學術交流能得以延續。各位專家,我們下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再會!祝願你們平安返還,在詩學研究中取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