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勵志演講稿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精選12篇)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1

這天,我們擁有比過去更完美的生活,但也面臨著比過去更嚴峻的問題: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不斷地耗損,破裂,超多的水被汙染浪費等等。所以此刻我們務必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用自己勤儉節約的美德,來改善浪費的現象。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精選12篇)

我在一次食堂值勤中深有體會。飯桌上一片狼藉,吃留下的飯菜到處都是:吃了一半的面,裡面的荷包蛋咬了一半,黃瓜,番茄一口沒動;還有吃了一兩口的荷包飯,裡面的肉還沒吃到就不吃了;各種各樣的小吃零食應有盡有,什麼薯片,雞塊,裡脊肉,羊肉串,可樂,雪碧……這些零食本就不就應吃,若是買了,就就應遵守買多少吃多少的原則。這些都是基本的常規。由此,我就開始反省自我,這些都做到了嗎

於是第二天,我照例來到食堂。與往常不同的是,我開始認真思忖怎樣搭配好一天的午飯,該吃什麼,該怎樣吃才能即節約又營養。至此以後,我每一天都買多少吃多少,天天吃得飽飽的,不光是吃飽的問題,更進一步的則是為能勤儉節約,愛惜糧食而感到驕傲,自豪。

勤儉節約不光在節約糧食上得以體現,還有例如節約用水,電,煤,節約用紙,節約一切能夠節約的資源。少開車,多搭乘公共交通出行或步行是最好的;多種植物,愛護花草;少用塑料製品,不亂扔垃圾等等都是綠色生活,低碳排放的行動和象徵。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不能永無止境地開採,勘探,一旦資源耗盡,我們就沒有辦法生存,到那時再意識到節約就已經來不及了。總之,儘早醒悟吧!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我呼籲:全世界人民一齊行動起來,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完美!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2

文明美德不僅僅僅是先輩的傳承,將來我們也會轉成先輩,他將是我們永久的呼喚和追求。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傳統美德,人人具備禮儀修養的文明古國。他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勤勞勇敢的華夏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而又獨特的文化,使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是文明的受益者、承載者、傳播者;有職責、有義務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數千年的文明之光照耀著當代中國熠熠生輝,發揚光大。給大家帶來快樂、帶來溫馨。

走進校園,環顧四周,秀麗的校園環境清潔,一塵不染,整整齊齊,空氣是那麼的新鮮。仰望天空。鮮豔的五星紅旗正迎風飄揚。此時,你是否會改掉你那出口成髒的壞習慣呢看到地面飛舞的垃圾,你是否會彎下腰來撿起它嗎你是否會做到人走燈滅,節約用水,不賤踏糧食嗎你是否會參與廢紙、塑料袋、非金屬等的回收利用和杜絕浪費一切的好習慣嗎

這些不良行為你以前有過嗎如果有,那就讓我們在國旗下暗下決心,從今日起,力爭做一名講文明、懂文明、有修養的文明人。文明禮儀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來的。遇見老師時主動向老師問好;進出他人家門先打招呼;坐公交車時主動給老人讓座;公共場所不亂扔垃圾……

大家團結起來,把先輩們傳承給我們的文明目標;用我們的實際行動與行為去創造一個寧靜、講文明、有文明的校園環境。不讓自己的腳亂踢牆壁和亂踩那些有靈性的一草一木;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品德高尚、語言出口成章的文明好學生;用我們的一雙雙不說話的小手去幫忙每一個有困難的人,讓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感受到在是一個和諧、歡樂、充滿愛心的世界——校園。相信我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到,那麼,遙望明天,我們彷彿看到天更藍了,樹更綠了,水更清了,我們的校園更清潔了、漂亮了。

同學們人我們一齊在國旗下共同祝願,祝願我們的學習和生活處處開滿文明之花,祝願我們自己一步步邁向文明!

做文明之人,永久的呼喚、一生的追求!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3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中華美德—弘揚民族精神》。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經典古籍構成了它的核心。經典古籍不僅傳承著中華民族奮鬥的歷史,而且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華文化被稱為倫理型文化。它的精華被世界譽為中華美德。它對於增強民族內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整合群體價值、協調社會秩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華傳統美德有著豐富的、系統的內容。它包含著: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例如:“與人為善”,“誠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個人自身修養的問題,例如:“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而且把個人、集體、國家聯成一體,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種倫理價值體系,在別的國家是很少見的。中華傳統美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今天,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因為: 第一,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傳統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作為意識形態的價值思想體系是生產關係的反映,新的生產關係的建立必然要伴隨新的價值思想體系的建立。但是,新的價值思想體系的建立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在對舊的價值思想體系的批判和改造中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提倡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中國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的優秀精華髮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理論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特色在哪裡?我的理解,一是社會主義的,二是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才能把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得有特色。 第二,在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帶來了許多外來的,特別是西方的價值觀念。“麥當勞文化”正在浸蝕著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包括它的價值觀念,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選擇先進的優秀的精華,例如他們的科學精神、民主精神、開放意識、進取精神等。同時要摒棄一切腐朽落後的,或者適合於西方而與我國國情不符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制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浸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新美德。

第三,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需要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醜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醜惡行為的影響。因此極需要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傳統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復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明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黨的xx大提出要用20xx年的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20xx年中,我們現在在校學習的青少年將成為祖國建設的骨幹,他們的成長將關係到中國傳統美德能否傳承下去,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敗問題。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要從少年兒童抓起,從小讓他們身體力行,形成習慣。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懂得這個道理,為了讓少年兒童牢記各種行為規則,編寫了許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讀本和格言。例如《三字經》、《千字文》等,一方面讓兒童識字學知識,另一方面學習傳統美德,身體力行,銘記在心,從而形成習慣。這些讀本今天當然不能再用了,裡面有許多封建的東西,但是其中有許多代表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還是應該傳承下去。因此,我們應該有新的讀本,選擇代表先進文化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編纂成冊,讓青少年廣為傳誦,並指導他們努力實踐,從而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因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彙編出版《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叢書》,很有意義。選擇經典古籍中適合青少年閱讀並具有時代生命力的內容,讓青少年閱讀背誦。有些內容可能青少年一時還不能理解,但隨著年齡學識的增長,他就會懂得其中深奧的道理。我小時候也讀過一點四書五經,如小時候背《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當時並不明白,現在才理解它的教人做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小時候讀《論語》時背誦的,現在成為我的座右銘。可見,小時候趁記性好的時候讀點、背點古籍是很有好處的。當然,我不提倡如過去意義上的讀經。中國的四書五經主要內容是宣揚封建道德,與今天倡導的民主和科學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經典中不乏待人接物的公共道德和教人修身養心的道理,即前面說到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這是我們今天仍然要繼承和發揚的。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因為美德代代相傳,因為美德在我們心中,因為我們是中華兒女。讓我們手拉手、心連心共同把文明美德傳承下去,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讓中華民族這朵美麗的生活之花開遍世界的每個角落。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4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禮儀之邦,講文明,懂文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名國小生,我們更要學習、遵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中華民族美德時刻記心中。

“懂文明,講文明”是傳統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何時何地,文明文明無處不在,它像綿綿細雨,滋潤著大地,像陣陣微風,吹進人們的心田。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教育我要講文明,懂文明,告訴我“講文明,懂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那時起,“講文明,懂文明”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裡,也使我養成了“懂文明,講文明”的好習慣。此刻,隨著社會各界人士不斷的呼籲人們:懂文明,講文明,漸漸地人們不再那麼沒有文明瞭。公交車讓座的人越來越多了;在大街上沒有人隨地扔垃圾、隨地吐痰了;公共場所沒有人再吸菸、大聲喧譁了……這些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也能體現出人們的變化。所以,我們人人都就應“懂文明,講文明”。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你務必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回報。”“誠實是人生永久最完美的品格。”等名言都是寫“誠信”在生活中必不可少。誠信待人,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有一個真實的例子:一次,宋慶齡奶奶去幼兒園對小朋友許下承諾,“六一”兒童節那天和小朋友們一齊過節日。但是那天天氣突變,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老師和同學們都以為宋慶齡奶奶不會來了,當她們失望地望著窗外灰濛濛的天時,宋慶齡奶奶的車奇蹟般地出此刻校園門口,孩子們驚喜地笑了,老師用激動的情緒緊緊握住了宋慶齡奶奶的手,宋慶齡奶奶對老師說了一句話:“既然我說了,就得守信。”從宋慶齡奶奶的故事中,我們明白了,誠是誠懇,信是守信,誠信是一句承諾,誠信是許諾後的行動,誠信更是一根堅強不屈的脊樑。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無論家裡的收入高低,再有多富裕,我們都就應勤儉節約,我們要從此刻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養成良好的勤儉節約習慣。

尊老愛幼是我們每個中學生以及大人們都就應做到的事。乘公車的時候主動讓個座位,攙扶年邁的老人過馬路,幫忙年邁老人搬東西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所以,我們人人都要尊老愛幼。

遵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中學生的職責。我們務必要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5

如同堅韌的白楊,不論沙漠何等的炎熱、乾燥,他們確始終保持著生機勃勃的綠色;如同草叢中的野花,雖然沒有牡丹的富麗堂皇,玫瑰的嬌豔欲滴,他們,確始終以不變的姿態展示最真實的自己。他們,就是美德少年!

一樣的身軀,他們卻能背起癱瘓的親人;一樣的年齡,他們確已擔起家庭的重擔;一樣的肩膀,他們確能撐起一片天空。然而,不一樣的是他們忍著嚴寒在昏暗的燈光下完成作業,我們卻在溫暖的空調房裡吃著零食看著電視;他們擠在狹小的教室裡學習,我們卻在寬闊的操場上享受陽光雨露。短短四十分鐘的《開學第一課》,一群美德少年,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反省與頓悟。

短短四十分鐘的視訊,教會了我們友愛。友愛是什麼?是幫朋友兩肋插刀,是幫朋友解決煩惱,但更是如那個瘦弱的女孩一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求回報地照顧癱瘓的同桌。其實,友誼並不需要贈送多貴重的禮物;不需要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只需要兩個人帶著一顆真心交往;只需要一個人在另一個人需要安慰與幫助時,全心全意的付出;當兩人互相交換真心後,彼此相視一笑,一切便已心領神會。

短短的四十分鐘視訊,教會了我們孝順。孝順是什麼?那個與我們一般高的女孩用實際行動做出了最好的詮釋:她每天放學回家,在做完所有的家務活後,草草地吃了飯,還要一口一口地喂臥病在床的奶奶吃飯。幾乎七點鐘後,她才能開始寫作業。可即便如此,她的成績依舊是名列前茅。孝順其實就這麼簡單,它並不是我們用錢就可以擺平的,而是從百忙之中抽出些時間陪伴與父母左右,從心靈中帶給他們快樂。若家是一輛汽車,兒時,父母是駕駛人,我們坐在後面看著好奇的世界;而我們長大了,便應肩負起駕駛的責任,帶父母去兜兜風,看看人生路上的美麗風景。

美德少年,美在哪兒?我們是否有資格成為美德少年?若沒有資格,該如何改進?我想,這三個問號應該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6

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凝練而成的社會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我們重視自身修養,同時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樂觀進取精神。可以說,中華傳統美德早已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那麼,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呢?

一、堅定不移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後人作出了榜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僅具有找尋民族氣節,挽救民族危亡的積極意義,而且突出了要求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所以每當中華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起到了救亡圖存的戰鬥號角作用。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諸如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強烈的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以上種種愛國例項,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我們當代大學生要銘記在心,體現在行動上,繼承並把它們發揚下去。

二、奮發進取,立志報國奮發進取,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決定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歷史上擁有大志者不乏其人。明代戚繼光年僅十七就任文職官,當上了登州衛指揮僉事。他對父親表示,要做一個“身先士卒,臨敵忘身”之士,還寫下了“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詩句。日後在蕩平東南沿海倭寇和防止北方異族的入侵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成為名垂史冊的民族英雄。一代偉人_在前去廣州革命根據地,途經長沙寫下的《沁園春·長沙》,其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表現出_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併為之奮鬥終身。十九歲的周恩來所作“大江歌罷掉頭東”也體現了他改造舊中國的遠大志向。可謂少年壯志凌雲。

我們大學生應把個人的理想抱負與祖國民族利益聯絡在一起,把作為跨世紀的一代與為民造福聯絡起來。更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自我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在人生途中不斷地砥礪操行,從而完成大志。

三、開拓進取,不斷創新開拓進取,

中華民族雖也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於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與中華民族的一批優秀人物跟隨時代的潮流,銳意進取,勇於改革創新是分不開的。慘遭車裂的商鞅,雖犧牲了生命,卻使秦國後來居上,超出東方六國,成為兵革強大,請侯畏懼的天下雄國,為秦始皇“滅諸侯成帝業”的統一中國大業奠定了基礎。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對北宋中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正統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是何等的針鋒相對。王安石這種反對守舊,勇於進取的.思想及大膽變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領先於時代,為後人推崇和尊敬。

四、勤學好問,最大限度地豐富自己勤學好問,

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極為豐富,這與古人的勤學分不開的。錐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的故事。蘇秦為吸取廣博知識,夜以繼日發憤苦讀,當睏乏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堅持學習。“三上”是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充分利用時間的一種學習方法,乃馬上,枕上,廁上,爭分奪秒,積少成多,終於在文學上大有作為。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說明勤學的道理。

讀書光好學還不夠,還需善疑好問。孔子從小入太廟“每事問”。他主張“疑思問”,“不恥下問”。荀子把“不知則問”和“不能則學”相提並論。他們都把學和問聯在一起。不學不問怎能成為學問家,學貴在問,這樣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古人這些勤學好問的事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我們要從中受到啟迪,逐步形成勤學好問的良好品德。

五、尊敬師長,明禮誠信尊敬師長,

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連封建帝王也不例外。“西伯善養老”指的是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時帶頭敬長。他上孝父母,下關心窮苦平民,並設立“三老五更”制度來侍奉老人。共產黨人的敬老境界更高一籌。李大釗曾說過:“……我不主張兒子對自己行孝,可是我疼愛自己的老人,因為他撫養了我,教育了我,為我付出過很大的心血,疼愛自己的老人這是人

人之常情”。朱德自1909年離開家鄉後僅見過其母一次,抗戰時期,朱老總工作繁忙,生活艱苦,但仍節省下一部分錢寄給母親。母親去世了,朱老總非常悲痛地說:“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一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過快樂的生活”。朱德把熱愛母親,熱愛人民,熱愛黨緊緊聯絡在一起。今天敬長傳統美德不僅不能丟,更應提倡和發揚,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範。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又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就深刻反映了這一點。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是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是內在優秀品質的

外化。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大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所以,明禮誠信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完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勇於進取、開拓創新、尊敬師長、明禮誠信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最後,讓我們時刻牢記同志在《中華傳統美德格言》一書中的題詞"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民族精神"。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一定要繼承這些傳統美德,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它發揚光大。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在這烈日炎炎、熱情如火的季節,很榮幸能在這裡同大家交流我對加強作風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感受體會。今天,我給大家演講的題目是《發揚優良作風弘揚勤廉美德》。

作風問題,事關我們事業的興衰成敗。可以說,一個地方的工作,成在幹部作風,敗也在幹部作風;幹部的形象,好在作風,壞也在作風;人民群眾對幹部的態度,敬佩的是作風,不滿的還是作風。法院歷來重視作風建設,始終把作風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實踐,到提倡“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從“三講”活動的實施到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從做“四有”新人到樹立“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從發揚“五種革命精神”到倡導“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作風建設始終貫穿法院建設的全過程,成為我們不斷提高審判能力、加強勤政廉政建設的重要法寶。在新世紀新階段,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核心在人,關鍵在作風。

黨風廉政建設是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法院黨風廉政建設就要弘揚勤廉的美德。古往今來,有多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事久久傳頌。君不見,一代清吏包公、於廉、海瑞的故事熱映熒屏,久演不衰;人民公僕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的事蹟震撼人心,影響甚廣。是的,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廉潔清正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勤政廉政永遠是人民的期盼。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我們盡享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時候,我們無法忘記,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翻越了一道又一道坎,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現在的我們正朝著一個更加美好的目標不斷邁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美好的明天需要我們共同去描繪,光明的前景需要我們共同去開創。然而,在現實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一個個反腐大案浮出水面,一個個貪官紛紛落馬,一次又一次地為我們敲響了反腐倡廉的警鐘。如今,市場經濟浪潮風起雲湧,各種利益和誘惑不斷交織,人們的思想意識更趨多元化,來自各種渠道的挑戰和考驗讓人目不暇接。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現實背景下,我們開展了這次演講比賽。應當說,演講比賽的舉行,猶如這個盛夏裡的一場及時雨,讓我們在重溫那些清正廉潔的楷模的先進事蹟、感受心靈的震撼的同時,認真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勤政廉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實,更加穩健!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正如多次強調所言,反腐敗工作是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巨集偉目標的重要保證。腐敗猛於虎,這已經是全黨、全國、全社會形成的共識。孟子曰:“路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就讓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立足自己的本職崗位,以務實的態度,勤奮的精神,廉潔的作風投入工作中,共同創造法院更加輝煌的明天!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8

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山美,雄偉壯麗;水美,清澈迂迴;人更美,擁有美德。

美德就在我身邊。一次下課時,牆上的掛圖掉在了地上。有的同學不慎在上面踩了幾個腳印,原本乾乾淨淨的掛圖成了“花貓臉”了。還有幾個同學視而不見,繞著走了過去。這時,劉芳意看到了,立即撿了起來,放在書桌上,從兜裡掏出潔白的手帕,擦了一遍又一遍。嗬!“花貓臉”變成了“小白臉”;白手絹變成了黑手絹。之後,她又跑到小賣店,從午飯錢中節省了一元錢買了一瓶膠水,將掛圖牢牢地粘在了牆上。她這才滿意地笑了。此時,同學們紛紛向她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美德仍在我身邊。有一次,我和同學吳可迪去南環廣場玩兒,正玩到興頭上,卻看見一塊西瓜皮躺在地上睡“美容覺”,一大群螞蟻和幾隻蒼蠅在上面開“party”,讓人看一眼就覺得胃裡翻江倒海,況且還散發出令人作嘔的異味。我立刻捂住鼻子,以每秒180邁的速度跑開了。等我回頭一看,吳可迪正彎腰撿起西瓜皮,丟進了垃圾箱裡。我問他:“你不覺得噁心嗎?”他一邊擦著手,一邊笑著說:“農安是我家,‘創城’靠大家嘛!”頓時,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美德總在我身邊。一天放學,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我不禁加快了腳步低著頭向前跑去。突然,我撞到了一個拄著柺杖的老爺爺,我連忙說:“對不起,對不起!”“不要緊的。”為了表示我的歉意,我攙扶著老爺爺向前走去。走著走著,一個“攔路虎”——下水井蓋出現在眼前,我忙說“下水井蓋開了,老爺爺走這邊。”老爺爺一聽停了下來,放下柺杖,蹲了下去,一邊摸索著,一邊說:“如果不蓋上的話,說不定有人經過會絆倒的。”他摸呀摸,終於摸到了井蓋,吃力地將井蓋一點一點地拖到了井上蓋好,站了起來。我這才發現老爺爺原來是盲人啊!不!盲人老爺爺卻是我前進路上的引路人!

美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旋律,它就像涓涓細流,匯成了充滿愛的海洋。生活中並不是缺少美,而是我們缺少發現。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看到光芒四射的最美麗的人性,它會感染著你我他。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9

無數的中華兒女,一代接一代,傳承著中華美德,傳遞著中華民族奮進的聖火。以下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傳承中華美德演講稿”,歡迎大家閱讀,供大家參考。更多內容還請關注本站哦。

時間如水,生命如歌。21世紀的朝陽已冉冉升起,歷史飛越,譜寫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昂揚銳氣,“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等等。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來,中華傳統美德就熔鑄在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我們不能忘記!

無數的中華兒女,一代接一代,傳承著中華美德,傳遞著中華民族奮進的聖火。在發展的道路上,我們不難看到道德規範的實踐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環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貴於獸者,從有禮也”的孔融讓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的陶母拒魚。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朱衝還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將永遠銘刻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然而,在傳承美德的路上,我們也不難發現諸多難堪與困惑。

某些人總是感嘆“世風日下”,在這個經濟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貶值呢?我覺得不能這樣簡單的認為。畢竟,作為一箇中國人,在他的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有著千百年來民族美德的沉積,都有著對道德的認知與認同。因為美德在我心中,在每一箇中華子民的心中。

我們是21世紀的新少年,走在建設祖國的長征路上,任重而道遠。我深深體味到,我們既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又是體現時代進步要求的新道德規範的實踐者。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我們身上,寄託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因此,我們更要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民族精神。

2.古人描繪的美好生活,龍鳳成祥,仙鶴長鳴,神鹿奔躍,日月輪迴,世代不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東方文化美德幾千年長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與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復興,才有完整意義上的民族偉大復興。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靈魂,也是民族的價值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傳統社會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從親緣關係開始,靠的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幼兒從小就感受到親情的薰陶:

中華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並不斷調整和更新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她既有強烈的歷史遺傳性,又有鮮活的現實變異性;她作為文化的基因,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個中國人和自己的後代。

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對民族傳統的繼承,又要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使歷史與現實相聯,使民族精神真正體現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 育”,但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繼承是前提,創新才是根本,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恆動力。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僅有歷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惟有創新,才能發展;惟有創新,才能不朽。歷史沒有止步,創新就不應該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會終結。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無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還是建設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精神的延續與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

正是這種閃爍著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並頑強奮鬥精神的傑出人物:林則徐、譚嗣同、瞿秋白、魯迅、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他們為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動了歷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著時代的面貌,他們高揚著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漢唐氣象,時代華章。與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種昂揚向上、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揚。

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在他們身上有沒有優秀秀的民族精神,是關係到社會主義千秋大業的大事。因此,我們一定要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

要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成長和發展規律的研究,結合青少年的學習、社會參與、休閒娛樂、課外活動等多層次需求,提供具體有形的服務,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心、寬容心、誠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義、責任、參與、奉獻、仁愛、尚義、敬業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時,還要注意從小培美學生勇於擔當責任的意識,友愛互助的團結意識和堅毅自信的強勢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學生善於面對困難和危難,在困難和危難面前,要不僅不怕,還要能從內心激發一種力量去戰勝困難和危難。這就不僅要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浩然之氣,還要培養其處變不驚,知難而上的堅強品格。

一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氣長存正氣磅礴的絢麗詩史,在這個歷史長河中,不斷有正氣人物,正氣故事出現。在我們巨集偉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蹟也是層出不窮的,在他們的身上真正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美德和社會公德,也張揚著浩然的民族正氣和民族精神,這些是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動教材。因此,我們要善於運用歷史上的正氣人物、正氣故事來教育青少年學生。特別是要善於運用我們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代培養起來的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來教育青少年學生。這些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培養出來的符合時代特徵的民族精神,我們應該將其歸納整理,寫入教材,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長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斷弘揚和培育符合時代特徵的民族精神,並用它來哺育下一代,我們的民族振興才會有希望。

祖國大廈的擎天柱農行吉林省琿春市支行張世軍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無論身在故土還是異國他鄉,每當聽到這雄壯激昂、催人奮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刻,深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驕傲,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便會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為此而流下激動的熱淚。就像看到“神州五號”飛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門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中國女排二十年後重新登上奧運冠軍領獎臺時一樣,心朝澎湃,熱血沸騰,淚水再也無法忍祝這僅僅是平凡的淚花嗎?不!她是一種化身,一種超越時間、空間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個崇高而偉大、流芳百世傳頌萬年的名——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蘊和更深一層的則是純真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燦爛文明的國家,我們偉大的民族是一個不屈不撓、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的民族。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不甘忍受恥辱,前赴後繼,用血肉長城驅逐了侵略者,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戰歌。今天,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得繁榮富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個中國人的崇高理想,是愛國主義的本質所在。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歷史範疇,在不同社會發展時期、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在我國曆史上,中華民族精神從來就是動員和激勵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每一個真正的炎黃子孫所應有的骨氣和膽識,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對自己祖國的感情時刻蘊含在心底,如同與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樣,永遠割不斷。這種真摯的感情使多少海外遊子常常心懷一腔鄉愁,盼望落葉歸根;這種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國的人們,深感熱土難離。一代偉人鄧小平對祖國懷有一腔樸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時,從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著堅韌,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和熱愛。他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此乃炎黃子孫之鐵骨柔腸!

愛國是中國人發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植根於我們中華民族的那種不甘恥辱、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對敵人的屠刀視死如歸。是無數夏明翰式的共產黨員用血肉之軀把我們多難的民族拖出了地獄;無數優秀中華學子,身在異國他鄉刻苦鑽研,為國爭氣,學成之後不為國外榮華富貴所動,毅然回國投身祖國的建設事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在少年時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並與同代人相約“願相會於中華騰飛於世界之時!”這是何等遠大的志向、何等堅定的信念啊!……是的,無論何時何地在中華兒女心中價值的天平上,祖國永遠是最重的砝碼。如今,在中華民族精神的滋養下,愛國的激-情、愛國的信念發芽、長大,並結出累累碩果。事實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歷史、一部民族自強不息的歷史,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永遠伴隨著我們遠行。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中華子孫的美德,愛國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生動的詮釋。而中華民族精神則是中國革命勝利和建設的精神動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偉大的中華之魂。

奉獻作為一種真誠自願的付出行為,是一種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獻精神是全社會大力弘揚的時代精神。奉獻精神是永恆的,沒有奉獻,就沒有人類社會的今天。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奉獻精神的民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一千古流傳的名句,是奉獻精神的生動寫照。奉獻既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種平凡的精神,既表現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也滲透在人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導奉獻精神,這樣才能弘揚美德,使人充實,使人高尚。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和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認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無私奉獻做起。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10

美德是什麼顏色?說它是紅色,因為助人為樂的美德助人者常常有一顆紅色而火熱的心;說它是黃色,是因為尊老愛幼的美德,敬老者常常是陽光樂觀向上的;說它是綠色,是因為綠色環保的美德環保者願意為植樹造林和低碳環保而做出奉獻。

3月12日是植樹節,這一天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們自發組織,來到野外,挖出一個個小坑,把一棵棵蒼翠挺拔的小樹埋下去,於是不一會兒,山坡上就長滿了一棵棵小樹。但是植樹節一年只有一次,每年人們似乎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能想起來植樹造林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班級裡組織了一個活動,就是倡導大家低碳環保,為綠色社會做出貢獻,我們分配好了任務,我是要畫一張綠色環保主題的手抄報,於是,大家信心滿滿地回到家準備各自的任務,我也開始從網上搜集關於植樹的資料,一切都準備充分以後我開始了我的創作,我先在刊頭上畫上了植樹節的標誌,並給手抄報起了個名字就叫“綠色手抄報”並給他用綠色熒光筆上色,讓刊頭看上去漂亮又顯眼,接著我用綠色樹枝的形象,給手抄報加上了花邊,用一個個綠色的小精靈,把手抄報分隔開來。

最後把分隔開來的空白部分畫上一條條綵線,終於,排版全部排完了,接下來,就只剩下謄抄文字了,我抄下了關於“植樹造林好處多”的內容,還有“一畝森林的巨大作用”和“沒有森林就沒有人類”更有震撼人心的沒有了森林土地沙漠化和生活在靠近森林的人們壽命更長的圖片,關於環保和植樹造林比比皆是。經過了兩個多小時的努力,我終於完成了這幅手抄報,第二天帶到班級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大家用一塊巨大的木板,張貼出大家的作品,放在學校的門口展覽,當聽見別人指著那塊木板嘖嘖讚歎之時,我的心裡也美滋滋的。

綠色環保的美德是我們不能沒有的,如果人人都能夠自覺的低碳節能環保,那麼地球將是一片多麼美好的天地啊!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11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今年的10月7日是農曆九月初九,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又一個傳統佳節——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為什麼叫重陽?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農曆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又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重陽節這個傳統的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從而將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俗話說“最美莫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年的酒……”。每天,我們迎著朝陽上學,沐浴著夕陽回家,不知不覺又走進這秋風送爽、瓜果飄香的日子,即將迎來今年的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敬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古代思想家孔子說:做子女的能活下來,是因為有父母的養育;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求人們不僅要尊敬自己的老人,還要尊敬社會上所有的老人。古往今來,我們有許多敬老愛老的故事:古有木蘭代父從軍、黃香扇枕溫席、王祥臥冰求鯉、孟宗哭竹生筍的佳話;今有陳毅探母等感人肺腑、潤人胸襟的故事。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實際上就是尊重我們自己!

同學們,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急劇增多,維護敬老愛老這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德更顯得重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夕陽的幸福要朝陽的回報,讓我們用一顆真誠的敬老之心、感人的助老之行影響全社會,使所有的老人“老有所樂”。

今天,在“9.9重陽節”到來之際,我們衷心祝願天下的老人健康長壽,幸福美滿!我們衷心希望“敬老、愛老、助老”的中華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永放光彩!也更希望同學們在重陽節之際為你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你周圍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孝敬老人的好事,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篇12

《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一箇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勝天、銳意進取、浩然正氣、居安思危、愛國愛民等等,始終是我們民族脊樑們在不斷變化著的社會政治實踐中面對各種矛盾和危機,逐步積累起來的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意識以危機感為基礎,寄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長江與黃河,在世界的東方一路前行。同學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承繼傳統美德 弘揚民族精神,我們義不容辭。我從以下兩方面與同學講講。

一. 勤學、好問

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極為豐富,這與古人的勤學是分不開的。錐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的故事。蘇秦為吸取廣博知識,夜以繼日發憤苦讀,當睏乏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堅持學習。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說明勤學的道理。

讀書光好學還不夠,還需善疑好問。孔子從小入太廟“每事問”。他主張“疑思問”,“不恥下問”。荀子把“不知則問”和“不能則學”相提並論。王充更是“智慧之上,不學不行,不問不知”。他們都把學和問聯在一起。不學不問怎能成為學問家,學貴在問,這樣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來,勤學好問對我們中學生來說是尤為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多思考,大膽質疑,逐步形成勤學好問的良好品德。

二. 敬長、知禮

敬長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大釗曾說過:“……我不主張兒子對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愛自己的老人,因為他撫養了我,教育了我,為我付出過很大的心血,疼愛自己的老人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長傳統美德更應提倡和發揚,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範。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左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廣為傳誦,深刻反映了這一點。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 ,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 ,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同學們,承繼傳統美德 弘揚民族精神,讓我們為擁有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而自豪,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裡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讓我們每一個多倫人都文明、高雅、有氣度、有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