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通用28篇)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1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擁有無窮的文化底蘊,中國傳統文化美如山河,擁有高尚的精神品質。悠悠漫漫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風骨猶存,源遠流長,獨樹一幟,而又熠熠生輝,深深念念中華悠久歷史古蹟,風韻猶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通用28篇)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培養我們的文化氣質,還可以開闊我們的人生境界,啟悟生命的智慧。學習誦讀名家經典,領悟傳統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是仁愛精神的象徵,“色思溫,貌思恭,居處恭,執事敬”那是禮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是和的終極追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那是內聖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觸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瞭解道家,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古聖先賢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見性,睿智篤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洞察體悟人生,開闊心胸。也許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但是人心卻在逐漸的泯滅,高貴的道德修養又有幾人能擁有。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體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應學習感悟與行動。人的處世之法其實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至今,風雨無阻,彩虹依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不去做到它!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如今的你應該倍加珍惜與運用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學習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學習。那麼,我們的學習也許會是一件和諧愜意的事,至於學,而樂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曉了,學習了,懂得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心領神會方可。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2

最近,我學習了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國小校長李成泉專家的《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學校方略》的講座視訊,我很受鼓舞,收穫很大。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目前學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

當今學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親人寵愛,儼然是家中的“小太陽”、“小公主”,

因而他們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獻精神,缺少“謙讓”、“友善”等品質,為人很自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應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教育學生,促其成長,使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建設者。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廣大學生個人成長髮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應走進現代學校,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中國現代的教育理應具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風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啟發、指導意義。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現代學校中的運用

孔子曾言“有教無類”,並將此言落在實處。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官府、貴族壟斷學校教育的特權,使普通大眾有了學習的機會。今天,我國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為目前教育上還存在著不公平現象,如城鄉差異,東西差異,沿海與內地的差異等。

孔子說:“仁者愛人”。教師應用“仁”去熱愛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從而受到好的啟示。關愛學生是師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今天的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要明白:只有瀰漫著儒雅文化氣息的校園才能造就溫文爾雅的一代君子。教師要從孔子思想等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教育學生,使其成為我國現代的“四有”新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孔子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言論,啟示我們:教師要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這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們今天的師生仍然具有啟發、教育意義。教師要研究教法,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教師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學中體會到成就感、幸福感,從而更加熱愛教育事業。

總之,學校,教師要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育學生,使他們成長為國家未來的有用之才。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3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群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學問裡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資訊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裡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4

對於傳統文化,我最開始以為就是學生時代學習的“之乎者也”,但當我真正接觸時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剛開始,看到董事長、汪總、秦總等其他各位領導學完傳統文化後的變化,我內心非常期待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但是呢,聽說6天的課程壓縮到4天、特別是看到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就產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本來就博大精深,4天的時間能學到什麼東西,用老師的話說就是如果把傳統文化比作一個人,那麼在我看來四天的學習可能連這個人腳趾甲裡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費生命,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呢,我就開始了四天的培訓,但是結果卻讓我又恨又喜,恨是因為相見恨晚,喜是因為如夢初醒。四天的封閉學習使我這顆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澱和洗禮,也給我的心靈也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兩點,也是我這次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非常非常重要的兩點:1、知道我以前錯哪了;2、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那麼先我就談談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

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孝、忠、禮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說孝那誰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覺得我非常懂孝,就覺得自己挺孝順父母的,有時發工資了給爸媽打點錢,有時他們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網上給他們一買郵回去,或者回去的時候買點吃的、用的,從小到大也非常聽我爸我媽的話,爸爸媽媽讓去幹的活也都會去做,而且我這個人不抽菸,不酗酒,不賭錢,自我感覺也沒有好吃懶惰的惡習,我總覺得在同齡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學習了傳統文化以後,我覺得我就是老師口中所說的那個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從來沒有給我爸我媽洗過一次腳;想起了我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打架鬥毆、晚上去網咖上網玩遊戲;想起了我大學時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渾渾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槓、吵架;想起了我媽每一次嘮叨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媽眼角的魚尾紋越來越深,面板也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時已經直不起來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光芒。儘管我很不願意承認,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老了。

課堂上肖老師說孝順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給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對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點:

1。孝就是愛惜自己。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下河洗澡,因為安康河特別多,但是我媽不讓我去,只有她去河裡洗衣服時才帶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結果第二天著涼生病了,起都起不來,整個身體都是軟的,難受的我直哭,那時我媽就做我床邊也哭,她就坐那邊哭邊說:難受也沒辦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難受就好了。就是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深。所以說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那是咱們行孝的工具,如果咱們抽菸、喝酒、打架、違法犯罪、和別人生氣等等做出一些不愛護自己的身體的行為,使身體有絲毫損傷,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

2。孝就是養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養父母之身就要關心爸爸媽媽的冷暖、溫飽,要時時刻刻去關懷爸爸媽媽的身體,年紀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嚀他們不可以吃太鹹,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帶他們去醫院檢查一次身體,抽時間應該去研究一些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爸爸媽媽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藥物來度過。養父母之心就是恆順爸爸媽媽的心,就是要時時能夠關注到爸爸媽媽的心情,主動陪爸爸媽媽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讓爸爸媽媽不再為咱們操心,這就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給爸爸媽媽增添了光彩,為家族光宗耀祖,讓爸媽臉上有面子,因為在爸爸媽媽的眼中,他們一生的成就就是看見咱們有出息,這就是養父母之志。所以,我們在企業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說,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時候,再去孝順父母,其實不然。在我上大學時,我加入了青年志願者協會,有一次我們社團組織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時候因為我們社團經費不怎麼多,就買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開始我以為那些都是無人贍養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談過程中,我才發現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有兒女,但是由於兒女太忙所以只能委託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經連續好幾年沒有看見子女。我們給老人們剝香蕉、喂水果、演節目、幫忙做飯。。。。臨走時,那些老人們眼裡含著淚花把我們送了很遠很遠,我在想他們的兒女就算是億萬富也不過如此吧,這個在我QQ空間都有照片……所以說其實孝是隨時隨地存在著的,也許是偶爾的洗一次腳,也許是偶爾身邊陪伴的身影,也許是一個問寒問暖的電話,不見得贈與爸爸媽媽錢財萬貫就是孝順,也不見得給他們買一個幾十塊錢的小禮物就是不孝,雖然他們嘴上說亂花錢,其實他們心裡是特別的高興,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行動,爸爸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嘮叨,但是我們

千萬不要嫌他們煩躁,陪他們說說話,聊家長裡短,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裡唱的“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遺憾就是的孝。

有人說,你說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自相矛盾,既說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養父母,又說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們。其實這兩者一點也不衝突,為什麼這麼說呢,古話說“物極必反”,而且咱們中國的“陰陽五行說”裡也特別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平衡,這個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陽東昇西落也是道,火車脫離軌道就會車毀人亡,飛機脫離軌道就會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所以說盡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麼孝、忠、禮三者又有什麼關聯呢?孝道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孝養之父母,中孝報效國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業盡忠、在社會有禮,這才是所謂真正的孝道。

我的第二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工作的重新定義:

對於剛剛畢業一年的我來說,不知何時已經忘記畢業時的豪言壯志,更在蹉跎歲月中泯滅的曾經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記得剛進入蓮花時,自己把未來的規劃做過無數次推敲與肯定,卻從來沒有想到會被時間這個小人吞噬了一切,在我的每一個筆記本的第一頁我都會寫一句話“我不是在幹工作,我是在幹事業”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我的第三個如夢初醒就是對義工的重新概念:

我的第四個如夢初醒就是對自己的重新定位:

四天的學習正本清源,智慧煥發,四天的學習心懷感恩,棄惡揚善,四天的學習反躬自省,明示人生,四天的學習雖然疲憊辛苦,但是卻碩果累累。有人問我,你到底收穫了多少,其實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我敢說的就是:知道我以前錯哪了,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學習完傳統文化後,我喜歡把我收穫的成果,比作紀檢委,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以後的人生中,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我

自己的內心會給它一個最準確的判斷:它是對,還是錯。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身體力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把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落差降到最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再次感恩企業、感恩華學恩學、感恩老師、感恩義工、感恩學長。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5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這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聯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齊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禮貌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一樣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能夠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職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6

在我們椒江有許多文化牆,烈士山腳下就有一處。在那幽靜的小路旁是一排圖字結合的文化牆。

在大年初五的早上,我和爸爸吃過飯,一起來到烈士山腳下參觀文化牆。我們來到了山腳的小路上,映入眼簾的是《千字文》三個大字,接下來是千字文的簡介,我從介紹中知道了《千字文》是周興嗣所編的,《千字文》是四言長詩,首尾連貫,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結尾。全文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複,據句押韻,前後貫通,內容有條不絮的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性、人倫首理、地理、歷史、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各方面。

《千字文》前四句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辰宿列張。”說的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混沌矇昧的狀態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佈滿在無邊的太空中的`天文現象。接下來是有關自然地理的“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說的是雲氣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裡露水遇冷就形成霜。黃金產地在金沙江,玉石產在崑崙山岡。有修身養性的“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說的是養成了好的道德就會有好的名聲:就如同形體端莊了,儀表就正直了一樣。空曠的山谷口呼喊聲傳得遠,寬敞的廳堂裡說話聲非常清晰。還有關人倫道理的“罔談彼短,靡恃已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說的是不要談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長處就不思進取。誠實的話要經得起考驗。

我一邊走一邊看使我受益匪淺,學到了許多的知識,懂得了很多的做人道理。我要向他們學習,繼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7

文字之所以比煙花更璀璨,是因為,我們可以看著它在光滑的紙頁間靜靜旋舞,演繹出永恆,淺唱低吟出歲月的旋律。

——題記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血脈中流淌的是中華民族賜予的光榮。長江、黃河交織成幾千年歷史的經緯,我們的文明,以文字為載體的中華文明,便這樣地衝出了歷史的變遷,綿延了中華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橫跨了千年的時空,為我們世代所傳承、發揚。

從傳說的“倉頡造字”開始,文字歷經了幾千年的風霜,經歷歲月風風雨雨的洗禮。文字構成的漢語,更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漢語它可以很豪邁,很大氣,亦可以很精緻,很婉約。它可以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式感慨,演繹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亦能傳達“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李式風情,慨嘆著人生“花自飄零水自流”的哀怨。

中國文化,千年風韻,文字夾帶著紙墨的香氣,被深深儲存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文人素來就有一份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千秋萬古,世事浮沉不會使文人骨氣和情懷泯滅,卻只能激發文人的悲愴和責任。厚重文化漸漸被冷落,又有多少人會在意其背後的點點滴滴?在漂迫流浪中,餘秋雨演繹了一次文化的苦旅;在煙雨迷霧中,餘秋雨用平淡卻又璀璨的文字再現了中國文人的情懷和辛酸。漂泊流浪,煙雨平生。中國的文化,落在山重水複中,是歷史的多情造就中國千年的內涵。文字穿過時間,越過空間,碧水驚秋,黃雲凝暮,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穿山越水,踏雪飛鴻。漢字,她承載了中華兒女的魂!

在西方文化無休止地湧進街頭巷尾時,在《論語》與《三國》《紅樓夢》被相繼戲說時,在全球化的呼聲下學英語的浪潮正鋪天蓋地時,為什麼我們卻很難尋到一個國學教育機構呢?夢裡花飄落,這不是春的悲傷,而是夏天的果實已經孕育。在漫天飄飛的花瓣裡,光復漢語文明是多麼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責任。

淺吟低唱,我聽到她如詩的歌聲;沉思凝望,我嗅到她淡雅的氣息;舉目遙望,我看到她婀娜的身影。樓蘭古國消亡了,瑪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倫文明也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為語言的覆滅,語言喪失了載體便漸漸葬於荒漠中乾涸的河床裡,幽幽地嘆息。

中國傳統文化曾經一代傳一代的輝煌到如今的沒落,傳統文化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讓人不禁遺憾。毛筆,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文字的代表。沒有毛筆,就沒有那千古絕唱的《離騷》和《史記》,就沒有中國燦爛的文化,然而現在,毛筆已逐漸走向了歷史的博物館。但是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每週都要開設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會寫書法。日本的毛筆是由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而我們呢?這也許是一面鏡子,唐太宗曾說過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漢字的態度。漢語,它絕不是“母語”兩個字那麼簡單。我們的祖先經歷了泛黃的歷史所賦予我們的,是它背後沉沉的文化使命。漢語不是我們文化載體的工具,它是我們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失卻的民族骨氣與精髓!

縱觀歷史長河,在眾多文明的誕生與消失、衰落與興盛中,在與我們一同到來的古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文明。它就這樣延續至今,而這一切或多或少與我們統一的文字有著關聯吧!我們有孔孟哲學,有百家爭鳴,有杜甫有李白,有唐詩有宋詞有元曲,有四大名著……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與豐富多彩,我們又怎麼能忘,怎麼敢忘呢?它豈是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能承載得起的?

任憑時代如何發展,任憑世界如何變遷,縈繞在我們心頭的仍是那一個個精緻的方塊字,仍是那一句句親切的漢語。體內流動著的華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變,也不能改變。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是一種深深的哀怨與憂傷。我們不是文化的閉關鎖國者,所以也應尊重我們自己的文化,珍惜祖宗留下的珍寶,保護我們大樹的根基。拯救我們的文化之“根”,也是補救國人的精神內傷!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十三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一、什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來自真如自性,而傳承不悖、真常普適,充滿智慧的文化。其意有六:一是原始性,即其內容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為加工,完全順承宇宙人生規律的自然屬性,如果經過所謂的發展或完善,則會失去其原有的真如實性。二是真理性,即其內涵完全與宇宙人生自然規律相符合,是自然屬性的真實表露,是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真理,就與之契合的程度而言,過與不及皆非絕對真理。三是恆常性,即其內涵不但具有連續性、完整性,而且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歷久而彌新,永遠不會過時。四是普適性,即其精神內涵適應任何不同時代的國家、地區、民族、黨派、組織和個人等,是真正意義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歷歷可考,顛覆不破。五是涵容性,即其不但能夠適應融入一切文化,而且能夠包容涵蓋一切文化,圓融無礙,潤物無形。六是實用性,即其來自真如實性,應用於實際,效用真實微妙,只要肯遵循順應,皆得其益,其受益多少隨契入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別。上述六個方面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的根本屬性。傳統文化是具有圓滿道德的聖哲智慧與宇宙萬有本體完全契合的產物,即是宇宙人生規律通過聖哲智慧的完美表露。它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反映,是聖哲親證聖現量境界的真實展現,是絕對真理,而不是經過實驗或實踐總結概括所得到的比量結論,即相對真理,此即傳統文化產生的客觀本質條件。通過對世界主要文化歷史的學習考察認為,一種文化要被確認為傳統文化,一般要經過千年的承傳作用。即使放寬條件,至少也要經過五百年的傳承作用才能確認。那些歷經滄桑、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下來,光芒永不磨滅的才稱得上傳統文化。這是傳統文化產生的主觀認知條件。

據上所述,代表中華民族文明的原始儒釋道三家文化(簡稱傳統三家文化,下同),完全符合相應標準,具備傳統文化六種根本屬性,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不但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核心成分,而且矯正和提升了人們對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認知。

由於傳統文化傳承作用的主要載體是語言及文字典籍等,其中以原始經典最為可靠,所以本文所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要指儒釋道三家文化原始經典,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文化最純正的精華部分。不包括因演變退化而失真,甚至與相應傳統內涵相悖的現代三家文化,也暫不含傳統儒釋道三家文化以外的其他國學(因無暇全面考察,故寧缺毋濫)。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承傳至今,綿延幾千年而不絕,至少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表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其六種根本屬性,如果缺少其中一個,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而人類有認知真理、掌握真理、應運真理的迫切需要(任何組織與個人都很難阻止和改變人類這最根本而又最崇高的追求)。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

延幾千年而不絕,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被世界其他文化所宗崇的主要原因。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我們必須樹立民族文化堅定的自信之心!

第二,由於聖哲和祖師大德們慈悲濟世的弘願,和圓滿智慧起用的結果,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承傳幾千年而不絕。如果沒有他們善巧方便的闡發、演說和承傳宇宙人生的圓妙真理,我們人類至今還會處在黑暗迷濛之中。因此,我們應真誠的感恩聖哲及祖師大德,和所有為傳統文化承傳做出貢獻的人們。第三,由於中華民族的先祖們創造了人類獨有而充滿智慧且先進實用的漢字和文言文,這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絕妙工具。中國的漢字是智慧的符號,文言文是智慧傳承的絕妙載體。如果不把語言和文字分開,隨著時代的演化變遷,過若干年後就不會有人懂得三家文化典籍內容的真實含義。因而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遠遠超過世界其他任何人類文明,包括中國的四大發明在內。因之,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也必將成為引領世界文化交流和傳承的理想而先進的工具,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在內)已經開始學習漢語了。因此,我們應真誠的感恩具有偉大智慧的先祖們。

第四,由於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來,形成了傳統文化完備的教育傳承體系: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祖輩世代沿襲的家文化(包括家道、家學、家風、家業等),尤其是傳統文化世家,做到了言傳身教、信解行證,使傳統文化枝繁葉茂、根深蒂固;二是私塾獨特的教學方式和選賢用能的科舉制度,扶助、鞏固和加深了人們的傳統文化理念;三是不可忽視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培養了人的良好習性,保護了人的善良稟性,開發了人的純真本性;四是整個社會大環境有崇尚學習和落實傳統文化的風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這四者分別體現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國家教育,其內容均未超出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的智慧教育範疇。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一脈相承,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的感恩偉大的祖國,熱愛勤勞純樸的人民。

第五,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本源和渾厚的底蘊,與宇宙人生規律暗合道妙。因而,使佛家這一外來文化能夠根植於華夏大地,並且提升與矯正了我們對本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認知和篤行,從而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崇德興仁,具備人

類優良傳統和智慧,胸懷博大、善於包容的偉大中華民族;同時,也為能夠出生在這樣的國度而倍感慶幸。

由於上述原因,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傳承幾千年而不絕,成為人類文化傳承應用成果卓著的唯一獨特典型範例,這絕非偶然,世界著名歷史學家(英)阿諾爾德.約瑟.湯恩比博士對此認識可謂深刻而又透徹。

二、必須糾正和化解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錯誤誘導和認知。

幾千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充滿智慧的圓滿真理,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但是唯一完美的倫理、道德及因果規律寶典,而且是唯一圓滿的哲學大典,同時也是唯一終極的科學盛典。但在現今社會,一提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相當一部分人則認為是封建、是宗教、是迷信、是糟粕。其實這些觀點純屬主觀臆斷,完全不符合事實,只要有這樣觀點的人,就可以肯定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很粗淺,甚至根本不瞭解,這樣一味否定是很不科學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由其產生的主客觀條件和六種根本屬性所決定,因而不是封建,亦非宗教,不存在迷信,更不是糟粕。就以誤會最深的佛家文化而論(下同),正如著名學者高志其所說:「佛學不是純粹的宗教,但它卻具有宗教的功能與使命;佛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但它卻能涵蓋與闡述科學發展的原理;佛學也不是純粹的哲學,但它卻具有超越哲學而抵達哲學本源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實際上佛學包容了文化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科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哲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同時也包容了宗教的根本原理與精義。由於它既可闡述物質領域的科學原理,又可闡述精神領域的科學原理;既具至高無上的理性思惟,又具深入透達的實證境界,所以可稱為是大科學。」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身不是封建。儒釋道三家傳統文化,就其產生的社會形態而言,均在封建社會以前就早已形成,絕非封建分封制下的產物。就其根本屬性及其形成的主客觀條件而言,封建社會及人類任何社會制度本身不會產生宇宙人生規律,而揭示宇宙人生規律的聖哲智慧不受任何社會制度限制。所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能強加「封建」而予以否定。德國馬克斯.米勒說:我們在聖哲所倡導的美德上,找不到一點人性的弱點和低劣的東西,它是迄今所知最完美無上的道德準則。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受到世界上那麼多大師級專家學者的尊崇,有那麼多仁人志士身體力行,而且被無數實踐所檢驗,被現今諸多科學領域的大量成果所證實,也絕不是以。

就能否定得了的。況且,封建社會也曾較長時期多次出現過讓世界矚目的太平盛世,同樣也產生了讓世界尊崇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以短暫的末代衰落而否定一個朝代乃至整個民族文化,否定民族文化就等於摧毀整個民族的精神靈魂,這豈不是彌天之大謬!

或有人問,儒家男尊女卑的觀點難道不是封建嗎?其實,此封建並非彼封建。這裡所說的男尊女卑最早是來自《周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其意是在闡述男幹(天)女坤(地)的人生哲理,即:男子要自尊自愛、仁義忠恕,為家國天下樹立良好形象;女子要謙卑柔順,承托維系家庭的和諧運營,給家人以溫暖和安寧。男女分別依大自然所賦予的稟性及能力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維護天道人倫,這樣家庭社會才能和諧,進而達到民族團結、國家穩定、天下太平。然而,許多辭書將「雖不曾夫貴妻榮,我只知是男尊女卑」中的男尊女卑解釋為,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會裡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這是重男輕女的不平等封建禮教。顯然,「男尊女卑」至少有兩種不同解釋,不能將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強加給周朝的「男尊女卑」,然後又批判周朝的男尊女卑是不平等的封建禮教。其實如果細細體會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也有周朝男尊女卑的韻味,因為它是出自內心的真誠,沒有絲毫強迫的意味。類似於這種張冠李戴、誤解和錯解,甚至歪曲之處很多,諸如「致知在格物」、「割不正不食」、「仁者無敵」、「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唯我獨尊」、「人定勝天」等等,是以自我見解望文生義解錯了,而不是古聖先賢表錯了。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宗教。現有宗教概念可概括為四類。一是進行了較深入研究,明白事理,瞭解真實情況的專家學者及大師們所稱的宗教,其含義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就此意義而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名符其實的宗教,這樣的宗教也可稱為傳統的宗教,而絕不是現在社會上所認為的宗教。二是佛家自稱的宗教,宗指宗門,即禪宗;教指宗門以外的九個宗派,即教下,宗門與教下合稱為宗教,即佛家十個宗派的簡稱,與現在社會上所謂的宗教毫不相干。三是一般學術界所稱的宗教。這實際是外來語,由於對其闡釋定義很多,「一般認為,宗教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為核心的社會意識,是由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和宗教體制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社會文化體系」。此宗教的主要特徵是,一般都有唯一創造並主宰宇宙(萬能)的神,神與教徒是父子或主僕關係,教徒不能懷疑質問神,不可妄稱神名,不許信奉其他宗教,更不能升格為神。而傳統的儒釋道沒有樹立這樣的神,教學中只有師生關係,學生對導師的教導不懂可存疑,允許質詢。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9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做好弘揚中華美德,這是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在學校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於同學團結友善,學習生活上勤儉節約,在社會中,多為他人做好事,樂於助人,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我們只要想做,一定會做到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本身就要有一正確的觀念,從子身觀念意識上做到弘揚中華美德。

現在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中華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德優秀精華髮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當前我們這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要求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中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的醜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醜惡行為的影響,因此急需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振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名利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

弘揚中華美德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要從小做起。成為社會建設的骨幹,因此我們必須有健康的價值觀念,樹立健康的社會美德。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10

__年2月5日,我有幸參加了__市“十二五”第一批骨幹教師培訓。並聆聽了由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書記、副館長馬曉雄老師關於《傳統文化與師德新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佛更要金裝》的專題報告。深受啟發,受益匪淺。馬曉雄老師以鮮活的案例、豐富的知識及深刻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很多指導、引領和啟發,使我進一步開拓了視野,更新了觀念。

馬老師從當前傳統文化現象談起。並從以下切入點進行詳盡分析:

1.認識現代教育之特點是開放而非封閉的。因此務必要實現從培養勞動者、建設者到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轉身;

2.鼓勵教師自由發展、自我提升,倡導依靠崗位實現個人價值和利益最大化;

3.尊重、關愛教師而非強化約束和控制。

4.幫助教師享受職業樂趣而非增加職業和心理壓力。

5.幫助教師塑造“師道尊嚴”而非銷蝕和詆譭“師道尊嚴”。

6.幫助教師實現家庭文化的傳承和提升。

馬老師的報告中,著重強調的六個方面的問題,目的是要求教師要認真把握現代教育的基本特點。要認清人的發展關鍵,在教育實踐中,應當努力使“個性化教育”要成為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並通過學生教育之成功重塑“自身師德建設與師道尊嚴”。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11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裡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著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夥伴們玩戶外遊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個人若能在孩童時期就汲取人類最好的精神營養,早早培養起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廣泛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養大有好處。相信通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給他們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用傳統文化的教育來點亮孩子的心靈。

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學校教育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12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簡訊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斷章取義、曲解傳統思想是謬誤產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員在闡述執政理念時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口號,認為控制民眾輿論,堵住民眾之口是重中之重,於是拒絕民眾批評意見,粉飾工作失誤。君不見,某些部門在此種方針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獻策,信訪局門口成批上訪者被黑心執政者以“維穩”為由遣送回家。這句話本出自《國語》,原文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本意是勸諫執政者要重視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評之聲,否則後果嚴重,並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理河流還重要”。愚昧的執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觀點翻轉,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隱有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中國小生作文乃至不少報刊雜誌中,這句話被用來讚頌人民教師的無私奉獻。讚美教師本無可厚非,問題在於鋪天蓋地地頻繁使用在學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觀念:李商隱的這句詩只能被用來歌頌教師。殊不知原詩的意境與教師風馬牛不相及,“春蠶”一句緊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含一語雙關之意,絲與思諧音,表達著詩人對心上人的思念,而蠟炬的意象與人流淚相似,傳遞出詩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狀態。因此,這一句的最正確用法是形容思念,與原詩最為貼切。中學生寫牽掛親人,懷念故土的文章時皆可借用此詩句,事實情況卻是鮮有出現,可見以訛傳訛地誤解古語抑制了年輕作者的發揮。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優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們如果不假思索地亂用,無異於讓古人的謬誤與自己的歪理疊加,錯上加錯。儒家思想中有“三綱五常”,其中“五常”為仁、義、禮、智、信,屬於中華傳統優良品質,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相比之下,“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由於時代的侷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則顯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義的丈夫一心要凌駕於妻子之上,自恃為一家之主,處處專制獨裁,美其名曰遵循中華傳統的綱常之道,結果往往是導致妻子不堪重負,情感破裂。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一文中說:“一個沒有偉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偉大人物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敬畏去紀念去珍惜的.民族,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這句話煞尾:“一個沒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悠久文化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珍惜去傳承去發揚的民族,也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13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14

一、學習傳統文化可以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修養,規範思想品德。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倡導的以道德實踐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對自己對社會都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倡導應建立的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的協調有序的人際關係,特別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實踐要義,時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對大學生具有重大意義。愛國主義思想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涵,後一時代的人們總是把前一時代的優秀思想精華繼承下來,而且有新的補充,發揚光大。在新的時代,愛國主義的傳承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經過世世代代的沉積、凝集、昇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思想總是圍繞著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這個中心。

三、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種處貧賤而樂在其中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精神享受,而此時的人格世界是一種安然、充實又自得的世界。

四、學習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禮儀道德的培養

禮儀道德,是貫穿於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可以說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礎。而以儒家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構成中華文化的主要因子,幾千年來,人們一切生命活動,皆以其為基礎。“內修外教”、“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雖體解吾猶未變兮,雖就死其猶未悔”等等。這種古老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於塑造大學生自身品格,有著重要意義。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15

中華民族,這一個歷史悠久,有著龐大智慧,傳承淵博文化的精神民族。中國歷史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巨大轉變和變化過程。從古至今,中國文化承載著歷史重任,無論國內外考古專家或精神文化的探究者。毫無疑問的,中國成了世界矚目的研究物件。

傳承經典,是在傳承文化精神。經典文明,經典書籍,精神美德,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深入來看其內有。

所謂經典文明,不僅僅包含行為方面的舉止談吐。亦說從古至今人們維持的狀態發展與生活常規。現在籠統的說法便是言語文明。當然,現代人亦不可缺少這一方面的文明所需,而經典文明中最重要的則是生活常規。追隨到封建社會,人們不可否認,封建社會中有一個理想繁盛的狀興局面—“貞觀之治”。此時期的人們生活狀態與常規與現代無差異,若是以古代劃分,則是中國史上最為鼎盛的統治時期。

那麼,為何可擁有如此豐繁的局面呢?李世民的賢仁是其主要原因。他與前人共有的思想則是以民安樂為國家之繁榮根基。他傳承了古賢人的思想使其百姓安居樂業,他採納雅言令民眾避免戰亂之苦。實質上,他以開拓了貞觀之治的重要一步。是啊,試問一位得民心的君主,還何需擔憂不可得天下呢?他廣閱書籍,使他形成一種重要思想。

無時無刻懷揣一本經典書籍,則像是同時與前人交流,隱隱地傳承著中華文化。李世民閱讀書籍雖是句句落實,深鑽其意,但令他最為感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他曾多次以書中所述的故事為例告誡他的子嗣們。與魯迅的同樣思想,不愧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後,魯迅這一代文人絕筆承載著賢人的妙點,寫下部部鉅著。誰能否認這一經典書籍對偉大的影響起著漠大的重要性呢?傳承經典書籍,則無他論的傳承著精神美德。

無論是人,軍事家,文學家。他們的幼年故事與人們生活形影不離。隨時隨地,人們都能脫口而出一個故事,他們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是在評論精神美德。有意無意地吐露出中華民族由古至今不敗壞的傳統。如今的發展亦是離不開這種精神。

人們懂得謙卑禮讓,是從一個普通、耳聞能詳的故事受到啟發的。“孔融讓梨”變成口頭禪,形成一個定向模型謹慎地告誡這一精神要領。

由此可見,經典文明,經典書籍,精神美德是與傳承文化精神密不可分的,是其精要致髓所在。

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傳承在每個時代,影響著每個發展邏輯,滋潤在每個人的心裡。不可辯駁地說,傳承同樣是一種美德。

以古賢人的見解理論來摸索自身缺乏精神;以傳統思維方式淡化錯誤思想;以承載作為雨露滋潤人生。

傳承中華文化,體現在積極於領略前有的精神記憶體。

傳承中華文化,尋索在古今文籍言論談吐中。

傳承中華文化,紮根在現代文明被滋潤的每個豐富人生。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16

早晨四節課的時間聆聽了王老師的演講,自己受益非淺。王竑錡老師的演講猶如一縷陽光照入了我的心房,讓我看清了黑暗中的道路。

王竑錡老師說人的煩惱來自有所求,對啊,你想要做的事而達不成的時候你會煩惱。去做一件事有對有錯不能用不成熟的思想去衡量別人的思想,畢竟每個人所在的位置高度,看待問題思想都是不一樣的。其中老師放了一部宣傳片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出生是原點也是起點,讓我感觸很深幫助別人成就自己,印象最深的便是王竑錡老師講出的一粒種子的故事,當別人播種下這裡種子時,用了各種方法,對現在還是一粒種子來說,憑什麼自己要屈尊在這小小的泥土裡,可等種子慢慢長大的時候,那粒種子不會再去埋怨別人把它種下,更不會去埋怨踩它一腳的人,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吸收著,它還是那粒種子時別人給予它的養分,它會感激。同樣,當我們在感到受別人折磨時,不要難過,不要埋怨,那是別人在為你以後的成長與發展做鋪墊,不經歷風雨那能遇到彩虹?

我們應該要無時無刻的感激別人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他讓我們得到了不一樣的成長,也獲得了更多的力量,慢慢的儲存能量,等待時機能成熟時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震撼著那些曾經“幫助”自己的每一位人,感謝他們的存在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感謝人生旅途中每一位拉引者,帶我們走向光明。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17

隨著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不斷湧入,“愚人節”等西方的民間傳統節日在我國也隨之流行起來,體現的是文化的包容並蓄,互融互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作為黨員幹部來說,更應該在傳統文化中去找到參“愚”感。

以“愚公”的身影,踐行不懈的奮鬥。“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愚公移山的故事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子孫相繼、挖山不止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知難而進、艱苦奮鬥的偉大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要弘揚愚公精神,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被稱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李保國同志、被讚譽為“當代愚公”的黃大發同志都是實現深刻踐行愚公精神的先進代表,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他們身上紮實苦幹、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精神,面臨艱難困苦時,始終保有樂觀向上的態度,敢於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啃硬骨頭,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用“愚誠”的舉動,彰顯無悔的擔當。“半生蹤跡浮滄海,一片愚誠唱赤旗。縱有繁霜摧兩鬢,更磨利劍擊蒼鷹。”是著名劇作家、詩人杜宣同志跌宕起伏、絢麗多姿傳奇人生的真實寫照。當民族危難、家園破碎之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國抗戰,成為了隱蔽戰線上的文人,85歲之後,他還堅持創作,用文字書寫他那激情噴湧的赤子情懷。黨員幹部要秉持這種“愚誠”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把群眾的冷暖時刻放在心上,增強服務群眾的本領,創新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斷開啟新局面、開闢新境界,讓敢於擔當在新時代蔚然成風。

表“愚見”的實言,打撈真誠的民意。《晉書·王渾傳》“私慕魯女存國之志,敢陳愚見,觸犯天威”講的是為了國家安危,不惜代價而敢於發表意見。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幹部在公共場合說官話、講套話的“群體失語”現象時有發生,把真話藏在肚子裡,卻讓假大澀言語成了場面上的“硬通貨”,這種語言上的形式主義勢必會影響民情民意的表達,導致黨和政府政策決定失去依據。在工作中,黨員幹部既要在講真話、講實話上樹立榜樣,又要有“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胸襟氣度,在服務群眾中營造寬鬆、愉悅的談話氛圍,主動打撈來自基層的真實聲音,讓黨的幹部真正成為人民的貼心人。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18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澱,以百餘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隻浴火重生的鳳凰!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計數。如:中國陶瓷、文房四寶、四大發明、皮影、樂器等等。今天,我就著重說一說元雜劇和文房四寶。元雜劇第一人是關漢卿,這位中國第一位戲劇作家一生寫了60多種雜劇,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劇作700年來一直上演不衰。關漢卿的劇作有描寫社會矛盾、歌頌人們鬥爭的《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

文房四寶就是人們說的筆墨、紙、硯。筆因王羲之的緣故,李渡毛筆名聲大振。墨: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紙: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鉛山造紙狀況,對連四紙作了說明,並給予很高評價。硯:星子的金星硯和婺源的龍尾硯都具有1000多年曆史。

是啊,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歷史悠久呀!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孔子在《論語》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麼是好事情,什麼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園長面對老師,尤其女性,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員工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身為一名教師,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給學生做出表率,正確引導員學生的行為,樹立良好的風氣,只有員工心平氣順,工作才能有積極性,才能達到和諧共處,更好的工作。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19

姑且不說北京舊城牆被拆除所帶來的物質文化和傳統精神文化的丟失,有的地方爭先把古代名人當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創造收入,就讓人大跌眼界。試問:有誰還在真正捍衛民族文化?20__年,韓國人把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向聯合國申請了文化遺產保護,並獲得了成功,這件事曾讓無數的中國人感到痛心疾首。如何保護好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從這份痛中,要不要更深思、更反省一下自己呢?

節日是一種文化習俗,節日的意義,主要在於弘揚一種文化,倡導一種精神,如果借節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節日的文化價值,讓節日埋沒於集中進行的物質消費中,依附於它的休閒活動,自然會變得乏味。節日,不能僅僅被當作是消費和休閒,人們更應注重享受文化的滋養。因此,“黃金週”不能只有“黃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春節,這高懸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燈,以其獨特而永恆的光芒映照著當代社會生活。這樣的光芒,明亮又溫暖,從滿滿羈旅風雪夜歸,到春運期間滾滾人潮,構成了從古到今中國春節來臨之際永恆的景觀。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係的更新。現代化的程序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是改變不了春節返鄉的洶湧人潮,改變不了天下游子們的一片歸心。它是中國民眾一年一度的情感釋放日,我們應該努力使充滿活力與溫情的傳統春節,永遠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文化多樣性中閃現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節,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季節儀式。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大節。起源與人們對月亮天體的崇拜,複合了古代秋嘗與祈求子嗣等內容,蘊含了中國人家庭團聚、分享親情、嚮往美好的人倫理想,具有整合與調節社會關係的重要意義。賞月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溝通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係協調的有效途徑。在人心日漸疏遠的今天,中秋賞月仍然寄託著中國人“天上月團圓,地上人團圓”的情懷。對於今日的中國人來說,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說:“只有整個社會具有文化良心,我們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長的路上,我那不變的初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始終伴我左右、牽著我的手,於是我成長的腳步更沉穩、更堅定!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20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

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說的那個歌星的經歷,正是由於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形成的。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可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幾乎全都置於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說到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提倡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傳統的中化文化不能丟!因此,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會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須靠我們用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共同保護,共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警後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人淚?看今昔,是誰苦心鑽研十餘載,終使兩星成?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巨集博。他們是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於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著。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21

欲為人師表,先學會做人。

剛剛學完《傳統文化教育》,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麼失敗!多麼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學校領導給我們這個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機會。讓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顆丟失已久的良心!

傳統文化的`學習,剛好有吳老師講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讓傳統教育滲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覺自己對“弟子規”還是停留在“聖人訓”的階段?慚愧啊,可見自己的確不是上根之弟子?不過“勿畏難、勿輕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至”,要知恥近乎勇,只要嚴格堅持按照恩師的教導,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勇猛精進,相信一定會得到身心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乃至社會和諧的理想生活。

傳統文學並不是談玄說妙,“話說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聖賢留下的經典,沒有一句是多餘的話,正如“聖賢乃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這些經典,都是從聖賢人的自

性中流出,自己只有時時刻刻提起恭敬心,才能與古之先賢心心相應。自己修學不得力,正是因為對恩師、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缺乏恭敬心,才會讓煩惱習氣障礙自己。而恭敬心不夠,也就證明了自已的孝心不夠,自己是否時時刻刻念著父母的恩德?是否時時刻刻想著父母的健康?是否做到了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自己身體不健康,已是大不孝,檢討仁、義、禮、智、信,自己沒有一樣做得及格?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感恩“傳統文化講座”!感恩父母養育之恩!

感恩領導辛勤教導!

感恩農夫辛勤勞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也通過此次學習,讓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是多麼的榮幸。教師這個職位是多麼的神聖。要想成為師之典範,必先成為一個好人!對於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感悟到了以下幾點:

1:教師須是有道德修養的人,須修身養性讓自己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2:教學生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真正意義。

3: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於魚。

4:增強教師業務素質,努力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汪源源不斷的泉水,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努力把傳統文化持之以恆的滲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刻警惕自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22

泱泱華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雖歷經歲月滄桑,卻更顯芳香。中國書法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已經歷了兩年多年的傳承和發展。在數字化與傳統書寫衝突尖銳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拋棄傳統的書寫轉而依賴於鍵盤,不必再傳承中國書法?

在我看來,中國書法必須傳承和發展。對中國書法的廢棄,會嚴重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數字化的今天,我們應該認真解讀中國書法的內涵,感受中國書法的魅力,感悟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聖火更好地傳承下去。

中國書法生於文人的世界。文人們用優美的線條、剛柔兼濟的筆鋒對漢字進行藝術化創造,將其形態與意蘊之美詮釋得淋漓盡致。且看顏體,停而不斷,直而不僵,彎而不弱,正氣凌然,展現出其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氣質;而懷素的狂草則全然不同,筆畫簡練飄逸,瀟灑自如,無需刻意而為,筆下自有一番乾坤,展現出的則是其存天地於心的浩蕩,以及遨遊天地無所待的逍遙。可見,書法並不僅僅是一種書寫形式,更是歷代讀書人展現自身審美與理想的重要途徑,也是讀書人修身養性,積極入世的重要表達。

中國書法長於文人的世界,興盛於文人的時代。從追求曲線美的金文書法到派別眾多的兩漢書法,我們看到了讀書人對於書法的熱愛與初步探索;從平和瀟灑的魏晉書法到剛健大氣的隋唐書法,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繁榮,更是一代又一代文人對於前人成果的繼承與發展。可以說,書法藝術能夠擁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在於人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繼承與大膽創新。

從這番對中國書法的解讀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書法之所以能代代相傳,經久不衰,正是因為中國書法融入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內外兼修的人文情懷。而天人合一、內外兼修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中國曆代書法愛好者把中國書法這種中國傳統文華的表現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內外兼修之根緊密連線起來,中國書法才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作為新青年的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數字化與漢字書寫和中國書法並不是完全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我們應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內外兼修的情懷融入書寫和書法中,將書法的精髓融入到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潮流中,將數字化的快速傳播等優勢與書法發展相結合,促進二者共同發展,和諧共生。

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大中華。中華文明之所以長盛不衰,正是因為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表現形式豐富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其中。新時代的青年們,我們更應該深刻解讀中國書法的文化內涵,感悟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內外兼修之根,更好地傳承中國書法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併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願中國書法,更具魅力;願中國文化,與天地並存;願中華文明,與日月齊光!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23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弟子規》開篇就提到了“孝”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首先具備的行為品格。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講座上,姜老師給我們上了關於“孝”的一課。

前半節課,姜老師給我們講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很快了解了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比美國要長很多。一個人的五個行為境界,以及自古以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姜老師一直在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一致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把它傳承下去。姜老師沒有作答,而是迅速地講起了有關親情的動人故事。當聽到白猴媽媽在臨死前還一心想著孩子,把孩子的一切都照顧好後才放心地讓獵人開槍;當聽到一位偉大的母親在地震中捨命護住自己的孩子,並留給他一條感人的簡訊;當聽到兩位父母在災難來臨之前分離把孩子託舉起來讓他得以存活時,很多同學都流下來感動的淚水。父母為了孩子,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心中,孩子比自己佔據的空間要大得多。只要孩子平安,他們在所不惜。我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父母,深感慚愧。我的生活,雖沒有大起大落,但誰說父母不是在為我默默地、辛勤地付出?身上穿的衣服,口裡吃的飯食是從哪來的?品學兼優、多才多藝又是誰給你的?有兩個人,一直在我身上寄予了厚望,可我怎麼不感謝他們的信賴,反而有時要不聽他們的話呢?

為什麼學習傳統文化?是為了在我們身上得到傳承。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我漸漸明白,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只有做到了孝親愛親,在心中播下一顆孝的種子,才能讓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加發揚光大!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24

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書法藝術是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之一。書法大體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我從小就認識了幾位藝術家,比如,書法家潘傑和畫家蔣耀輝。我很崇拜他們,他們還送我一些毛筆、宣紙,蔣耀輝伯伯還精心給我刻了一枚篆章。

我的爸爸媽媽都喜歡書法。我家的書房裡擺放著一個硯臺和許多毛筆,只要有空,爸爸媽媽都會練習一會兒。爸爸最喜歡臨寫“柳體”。媽媽最喜歡臨寫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媽媽告訴我這是天下第一行書,與我們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清明上河圖》一起被稱為“書畫雙絕”。著名書法家丁夢周爺爺還專門為我爸爸媽媽題寫了一首《白梅》。有時爸爸媽媽還教我寫,要我從楷書寫起。一開始,毛筆在我手中一點也“不聽話”,寫出來的字也東倒西歪,難看極了,爸爸媽媽就鼓勵我堅持下去。當我寫得好的時候,他們就為我鼓掌加油。漸漸地,我寫的字也有了進步!

今後,我要好好學習,努力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25

9月28日,也就是昨天是我們偉大的聖人孔子誕辰2565週年的紀念日。也正是這個週末,得益於公司董事長周總非常熱愛這類培訓,亦或是公益講座,所以,只要有機會,他總是積極鼓動員工參加這一類的培訓。這個週末很充實,感謝周總讓我們有這個機會,參加這次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第6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共建文明幸福家園“公益論壇。

國際會議中心是舉辦國際經濟會議的地方,也是海峽兩岸交流開會的地方,能夠容納_餘人。這次論壇場面也非常巨集大。主辦方是廈門市委宣傳部和中共廈門市委文明辦。主要承辦單位有廈門京閩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廈門大學孔子學院辦公室、廈門大學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等。還有一些友情單位的贊助等。

會場,有好多熱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熱心義工,辛苦地為到場的人士服務著,也從未體現出他們的疲憊。每當,參會的人們進門,他們總是行師者禮(90°彎腰行禮,還帶上他們特有的歡迎詞:老師,歡迎您!),好多義工,舉牌子,帶領入場的人派對,入場,總是秩序井然。我想到了那句古話:”有禮則安,無禮必危。“在這麼有禮節的環境下,總是很舒心。熱心的義工們,真的辛苦啦!在講座期間,京閩酒店的員工(淑女和紳士們)還帶來京閩酒店的企業文化,禮儀風采展示以及演唱團的精彩歌聲。五星級酒店真是名副其實,培養的員工也是那麼有涵養。還有義工們的手語展示,都給我們帶來了愉悅的氣氛。

聽了2天的講座,收益也是頗豐的!每一個老師都很用心,都用自己真實的例子來講述,我被他們每一個故事深深地吸引著。論壇主要的主講老師有:張瑞局長《中國傳統文化給黨員幹部帶來的真實利益》;曾越華老師《傳統文化是家庭教育的根》;王紅校長《涵養女德傳家興業》;王春來警官《人生忠孝能兩全》;吳健敏老師《弘揚傳統文化 共鑄幸福企業》;彭鑫博士《弘揚中醫文化 造福人類社會》;史立明老師《弘揚傳統文化共建幸福家園》。

這些課裡面我最喜歡的是王紅校長講的《涵養女德傳家興業》這個講座。王紅校長是女子德慧大學堂校長,王紅校長就是很有女人味,真是溫柔如水,聲音溫柔,體態優雅,看到她,就想認真聽她講課。女子德慧大學堂_年由國學大師南公懷瑾倡辦,親自命名並題。大學堂致力於喚醒女性本自具足的智慧與能量,光大母教,承繼德風,身心康寧,齊家治國。從而提升生命質量,促進社會發展,開創美好世界。德慧大學堂的校訓是彭鑫博士提出的:柔軟、潔白、厚德、明慧。在講的過程中,有提到了婦德、婦言、婦功、婦容。每個方面王校長都舉出例項來解釋。針對婦言舉出的例子印象最深:她舉出來的是他們學堂中的一個真實發生的事情,一個女人和丈夫吵架了,心情不爽,最後老師問她是不是跟丈夫吵架了,最後說到了不吉利的話,最後她的丈夫真的車禍死了。婦言,要擇其辭而說。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學會語善。婦容,不明思議,就是女子要在意自己的容貌啦;婦功,我只記得一句是:專心紡織……,現在的姑娘,能紡織真的好難得的,哈哈!婦德:講的主要是做女人應如水,水很溫柔,但是很有力量。女人要做最低的大海,容納所有的江河,這便是婦德。還講到了7種妻子,我只記得宋美齡是屬於知識婦,她用她自己的知識,始終幫著蔣介石,妻子的一言一行也是會影響著丈夫,比如宋美齡是信仰教會,所以無論蔣介石在哪,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做禱告。最最深刻的是錢鍾書的妻子——楊絳。她的婆婆對她的評價是:”搖得了筆桿,握得了鍋鏟,做的了粗活,正所謂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啦“,在她丈夫眼裡,她是世界上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還有降到其他的一些妻子的型別我沒怎麼記住,還提到婚姻,結婚是與這個人結婚還是與與這個人結婚的同時,還需要與這個時代背景結婚。例如,南懷瑾的原配妻子挽翠就是不僅與南懷瑾老師結婚了,還與南懷瑾老師所處的背景結婚了,守著婆婆盡孝道,待著兩個孩子長大成人。

對於張瑞局長的講座印象最深的是黨員幹部一定要廉潔從政,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他提到了最重要的兩本小書:《弟子規》和《太上感應》。他舉出了很多真實的案例來證明這種禍福。就拿天下第一貪的和珅來說,最後在_年間,子孫斷絕。而天下廉潔的官員有很多,岳飛,林則徐等。最最廉潔的是范仲淹,據調查,現在范仲淹的後人有很多,當的官或從事的職業一個比一個好嘞!太上還曰:其曾行惡事。後自悔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說明之前犯錯,只要能改之,都可以獲得福報的!

接下來講講王警官的忠孝兩雙全。王警官是河南省一個監獄警官,寫書,也陸續被出版。還榮獲全國孝子的稱號。他用他自己真實的故事來講述,今天會場上,燈光微暗,加上王警官的豐富情感,也許在場的很多人都熱淚盈眶吧。他的父親從小給他灌輸,是男人就得像個爺們。母親總給他鼓勵。在父母親都癱瘓的時候,他總能為父母親著想,放棄自己的業餘生活,還為他父母親製造出許多癱瘓老人使用的小發明。真是不容易啊,在可以有提拔的機會的時候,他還是毅然放棄了這個寶貴的機會,留在父母身邊。他的孝心感天動地。

下午,是彭鑫博士講的中醫文化。彭鑫博士幽默風趣,總喜歡用相反的例子來講述,哈哈!我記得最深的是,生氣容易導致生病;人活著要難得糊塗,當下安心;如果想造病啊,那就得做到想盡辦法讓自己心情不好啊;吃不下睡不著也是容易造病的哦!如果想養生啊,那就需要向嬰兒本站!據美國調查,嬰兒一天笑170次,而成年人每天才笑7次;哈哈,3歲之前,都是純陽之體;總之就是要做到心無掛礙——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最重要的是家和萬事興——健康!這裡又再次提及女人在家庭的重要啦!哈哈!彭鑫博士還舉出好多他診斷的真例項子,教訓深刻。

史立明老師是本次論壇主持人,也在今天下午最後做了總結,再次強調了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很感謝有這麼一群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士,還有花及精力、財力、物力的公益論壇。京閩酒店還提供了這兩天的愛心午餐,我們都吃的好幸福,為了不浪費,午餐前,我們誦讀感恩詞,哈哈,最後,我們同事幾個都硬撐著把愛心午餐吃的粒粒不剩,做到真正的不浪費!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真的覺得認真研究每句話,感覺那些書,那些話都是我們當代人的照妖鏡,那些精髓都是過來人的經歷告訴我們要怎麼做。即使公益論壇培訓時間短暫,但是關鍵我們人人都要做個旗手,弘揚傳播我們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26

初學《弟子規》,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好像真沒怎麼盡過孝,慚愧!想起小時上學,教師就講的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總以為是自己有錢了,有能力了,才能儘儘孝心。在外上學了,上班了,結婚了,有孩子了,感覺跟父母離的更遠了,也更少了關懷與孝順。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溝通,很少做過什麼家務,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讓幹個什麼也懶的去幹,就是做也不及時,彷彿是個外人一樣的處之。甚至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小事跟他們頂嘴,鬧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沒有顧及他們的心情。現在讀了《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感覺很無地自容。教養自己那麼大,怎麼我依然像個孩子一樣的不懂事呢?現在自己孩子也上學了,自己做的榜樣在哪裡呢?深深自責的同時,我因為工作原因,爭取一星期或兩星期回去一次。說實話,看到父母不知何時變白的頭髮,累彎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動去搶著幹家務,只要他們能幹動的,我也一定能幹動。其實他們也不圖我多有錢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時間一家人陪著吃頓飯,聊會,就已經很滿足了。這點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盡心做到,這也是《弟子規》讓我學會一個做人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對“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的思考,以前一直覺得,人比人氣死人,人家有才華,比什麼,再學也趕不上,就這樣吧,抱著破罐破摔的心態安慰自己。學了這幾句後,覺得自己很頹廢,很墮落,怎麼會沒有上進心呢?就算不如別人,也應該努力的去充實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遠趕不上別人,天資短淺,勤能補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總算努力過吧!

然後是對“寬有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的理解。聯絡到工作當中,感覺沒有個計劃。這也急著做,那也等著完成,這個沒做完就忙於另一個,眼高手低,結果一件也不能圓滿完成,還會給工作造成麻煩,不能及時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反而還感到委屈,是在幹啊,怎麼達不到效果呢?原來是犯了“緊有限,寬用功”了,只是想著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事倍功半。理解“寬有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後,對工作方法有了重新的認識,要一頭一頭的來,仔細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不可急,要用心下功夫的做好每一樣工作。再一個要專心,一切以大局為重,不可做工作以外的事,不然不但不能完成領導交託的任務,反而會令自己手忙腳亂,得不償失!

以上,是我學習《弟子規》淺顯的認識,以後繼續學習,領悟,努力改善,把它用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努力踐行。正確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以身作則,為社會和諧貢獻自己的一已之力!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27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近年來,我們有幸接受越來越多的感恩教育,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要進行道德教育就無法離開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中華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諧,要和諧就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壞自然,去“人定勝天”。我們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賦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感恩大自然賦予了與人類生生不息、和諧相處的萬物。有了這份感恩之心,我們就會讚美天地、讚美萬物,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我們人類長久生存的金鑰匙。1988年,75位諾貝尓獎得主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21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從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孔老夫子那裡汲取智慧;二十世紀70年代,英國大哲學家湯恩比教授說:要解決21世紀的人類問題,只有孔、孟學說。這些世界頂尖級的人物,懂得我們中華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與大道,而我們更應感念祖恩,以中華文化之精神,重視我們的地球,重視我們的家園。

念及恩情,大莫過於父母的生養之恩。“大愛無疆”、“大道至簡”、“大恩不言謝”;要真知和踐行感恩,莫過於孝。如果說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盡孝,那麼很難相信他能對別人真誠。沒有真誠就談不上信用。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是告訴人們要從真誠開始,自立於社會,成就於和諧,踐行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孝,要有一體的觀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體的觀念落實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我們從對父母開始盡孝心,然後推廣開來,對兄弟姐妹、對所有的親人也有這樣的愛心;對老師同學、對領導同事、對社會大眾,不管到哪裡,都用這種愛心對待所有的人。宇宙萬物與我一體,愛別人就是愛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愛。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懷,就懂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續,不僅愛現在的大眾,還要愛未來的大眾。我們要關照未來,不能因為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孫未來的資源糟蹋了。如果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大自然的資源被破壞,將來吞嚥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們的子孫後代。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長久發展,就要對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親人,感恩社會。孔子的門人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謂“忠恕”?盡已之為忠,就是要竭盡自己之力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學、同事、親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認真對待工作,處理好各種關係,就能夠“團結幹事”。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自立於社會,成就於和諧。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中華民族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 篇28

中國,最貼切的形容詞便是:文明古國、千年大國、禮儀之邦。可不管是哪個形容詞,都凸顯出中國是一個文明的特性。是的,因為有文明,中國才會有千年的底蘊。因為有文明,中國才會成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大國。中國是一個千年的大國,其中不知道湧現出了多少影響世界的文明。四大發明:造紙術,因為有造紙術,中國的文化才得以傳承。活字印刷,因為有活字印刷,中國的文化得以傳向世界。指南針被廣泛用於航海和指向。炸藥更是礦物開採的必備品。四大發明是影響世界的文明,是中華文明最傑出的著作之一。除了四大發明,在科技方面,中國更是有許多其他的著作:趙州橋凸顯出我國古代先人的智慧,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更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結晶,古代中國王權所在的故宮及其文化也是我國的寶貴遺產。

中國,一個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中間經歷了數十個朝代,從夏商的青銅文化到現代56個民族多樣的文化,哪一個不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中國文明從唐朝開始興盛,唐代的詩詞是最著名的。其中出現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著名詩人,李白的詩飄逸嚮往自由,詩聖杜甫的詩悠閒恬靜,唐詩是中國詩歌的一顆明珠。宋代詩詞更以詞曲聞名中外,出現了李清照、“三蘇”等大詞人。明清小說將白話文推向高峰,《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並稱四大名著,流傳後世。

雖然我們華夏文明曾經是影響世界的文明,可是我們不得不沉痛的看到,我們的傳統文明正慢慢被丟棄和竊取,從基本禮儀到科技發明,為什麼我們還要向韓國學習拜孔儀式,為什麼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祖先?為什麼日本人說我們的武術是從日本學的?我們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別人就將之竊為己有,我們紀念屈原端午節居然是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人們,覺醒吧,不好好保護自己的文明,我們就丟棄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定有自己燦爛的文明,我們應該以史為鑑,珍視傳統文化,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傳承我們的五千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