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精選25篇)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1

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在我的心裡也有一個夢想,它深深地埋藏著一顆孕育著我理想的種子,在我心底生根、發芽。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精選25篇)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當一名像楊利偉這樣的宇航員,自從有了這個夢想,我便越發的喜歡飛向太空的新聞和火箭,由其是喜歡其中的火箭,就這樣,火箭讓我發現了這顆埋藏已久的理想之種。

上了五年級之後,漸漸地領會了火箭的魅力,下課,我仔細得研究火箭的資料,當我知道其中火箭的好多奧祕,我明白了要努力上學,要抓住細節,才能讀好書。從那以後,我便每次都要努力讀書,抓住學習的技巧,讓我的夢一定實現。課下,我看課外書,去積累他人的精華,讓我的中國夢飛天夢更有可能成功,加油。

在我觀察中,我發現,我最喜歡的火箭又有新的了,尤其是神舟10號,最吸引我的眼球是電視上那所描述的令我感到驚奇、陌生而又新鮮的火箭世界。因為火箭能把我帶進一個我從未來過的太空世界,一切都讓我感到像是走進了外星王國。想象未來的故事,想象太空裡那一個個星員,想象我是主人的權力,這些幻想便接二連三變成了。

偶然,我又在圖書館中看到了火箭系列和太空系列的書,我喜歡上了這兩本書,並讓我想當一個楊利偉一樣的宇航員。太空,讓我喜愛火箭,火箭讓我感覺出,好的文章讓我讀到了火箭和太空的神奇,總之,在我心底,有一個當宇航員的理想之種!我的航天夢中國夢,我一定要實現我的飛天夢。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2

啟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眾主要是中國小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專案,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階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裡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祕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3

通過宇航員王亞平老師對太空的介紹,我覺得水在太空中真是有趣極了!

因為失重,重力向上,把水倒出來會變成一個個漂浮在空中的水球,所以宇航員喝水必須用專門的袋子,可不能像我們在地球上一樣,拿個杯子倒上一杯水,就可以痛快地飲用了。

還從王亞平老師的介紹裡我還知道了他們在太空中一天一共能看到16次日出,因為他們每90分鐘就會繞行地球一圈,其次,因為失重,人在太空中血液向上流,所以每個宇航員的臉看起來都是很浮腫的,同時我也能感覺到了他們在太空中生活的各種不便。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4

今天我上了一節此生中最寶貴的課——天宮課堂。寶貴之處在哪呢?這堂課是由目前在中國空間站工作的三名偉大的宇航員:翟志剛,葉光富,王亞平講解的。他們代表著中國航天頂端的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餘與我們遙遠連線直播並在距離地球400公里以外的空間站進行實驗,教給我了許多有意思的科學物理知識和現象。

太空授課的內容主要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我最感興趣的是人體運動實驗,航天員葉光富向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微重力的太空進行轉體運動,不僅幽默風趣,而且還告訴我們角動量的物理知識,也就是描述物體轉動的物理量。還有許多實驗非常有趣,耐人尋味,傳播了載人航天知識。我對變幻莫測的太空許多的疑惑都被解開,拓寬了我的知識面,科普了航天知識,為以後的科學物理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這堂課對我的影響和意義非常大,中國航天從之前的一窮二白到現在已成為世界一流之列,靠的是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宇航員等從事與航天事業的人們一路披荊斬棘的共同堅持與付出。中國一代代航天人為了祖國崇高的航天事業勇於奉獻,擔當時代重任,不負人民期望,追逐夢想不斷進步的精神讓我頗有感觸,我懂得了要不斷追夢,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握住機會,努力學習,長大後在祖國和社會需要的崗位上做貢獻,讓祖國屹立於世界之巔峰。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5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螢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示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溫暖。這也激勵著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絡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6

12月9日下午15:40,期待已久的“天宮課堂”第一課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

神舟十三號乘組的三位航天員老師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航空實驗,讓我感覺最神奇的就是“泡騰片實驗”了,水球裡放入泡騰片後,無數的小氣泡將藍色的水球變成了地球的模樣,而且還很Q彈。

上完這一課,讓我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讓從小就喜歡做實驗的我產生了無盡的遐想:努力成為一名航天員,遨遊太空,帶領大家開展科學實驗,為科技強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7

10月16日,綿綿秋雨中,“兩彈一星功勳”郭永懷事蹟陳列館在郭永懷家鄉榮成對外開放。

郭永懷曾工作過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有關領導,部分同事、學生、親屬共同緬懷郭永懷的豐功偉績,銘記那段光輝歷史,繼承和發揚他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偉大精神。

細雨憶故人,豪情樹豐碑。人們不會忘記:52年前,伴隨祖國邊陲大漠深處的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從此確立了我國的大國地位。52年後,不滅的郭永懷精神遺志已然定格在歷史的天空上,成為一種永恆。

“郭永懷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歷久彌新,永遠都不會過時,為我們榮成廣大黨員幹部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榮成市委書記江山說。

撫今追昔 珍貴展品講述動人故事

一進入陳列館,一尊郭永懷漢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簾,神態堅毅而安詳,目光深邃。他彷彿仍在思考和關注著我國導彈航天事業的新發展,期待著湧現出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

“永縈江山堪稱民族脊樑,懷忘九霄不愧中華英魂。”兩側柱子上的嵌名對聯,取自四川綿陽29基地,由國防部原部長張愛萍將軍手書題字的“永懷亭”上,這也是對郭永懷輝煌一生最生動的註腳。

陳列館中,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展現著郭永懷的傑出貢獻、感人事蹟和崇高品格,鑄成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令觀者心生景仰。

“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作為中國人,我有責任回到祖國。”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郭永懷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越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動身返回祖國。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仍然受到戰爭的威脅,包括核武器的威脅。1960年,我國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隊伍。郭永懷被任命為二機部九所副所長,九所正是現在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當時首要任務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兩彈”研製所在的青海二二一基地,海拔3800米,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五十多歲的郭永懷和科研人員一起,粗茶淡飯,同甘共苦,他們喝鹼水、住帳篷,睡鐵床,風餐露宿。

在展館內模擬的核爆區,只見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出現在遙遠的羅布泊腹地,接著升起一個巨大火球,驚天動地的響聲震耳欲聾,轟隆隆地滾過天際,剎那間,衝擊波的狂飆席捲了無邊的戈壁灘。

1964年10月,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當蘑菇雲騰空而起時,全體測試人員歡呼雀躍、一片沸騰,廣大科研人員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換來了新中國原子彈的第一聲爆響。而此時,郭永懷卻因勞累過度癱軟在試驗場,被工作人員架到了臨時帳篷裡。

隨後,郭永懷又陸續參與了氫彈研製和“東方紅”人造衛星的設計。1968年12月4日,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一個重要線索,連夜乘機趕往北京彙報。不幸飛機失事,壯烈殉國。

找到遺體時,在場每個人都失聲痛哭,他們看到了令人震驚的一幕。郭永懷與警衛員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費了很大力氣將他們分開後,人們赫然發現一個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就夾在兩人中間,資料資料完好無損。

大到導彈,機械,小到一塊破損的懷錶複製品,一份舊得發黃的信件……一張張照片,一幕幕場景,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將歷史的記憶鐫刻成為永恆,點燃了愛國熱情。

觀者或佇立凝視,或埋頭沉思,或側耳傾聽,循著那一件件文物,恍若回到當年的烽火歲月。“在這裡能切身感受我國國防事業開拓者篳路藍縷的艱辛,真實感受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優秀品格。”榮成黨員幹部說。

多方協作 全力打造“功在千秋”展館

傳承先輩遺志、深化黨性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匯聚復興力量。今年5月,榮成啟動郭永懷事蹟陳列館教育基地專案,經過3個月精心打造,7月底場館各項設施、展品及配套基本完成,達到高檔次、高標準、高效率的推進效果。

然而,建設工作絕非一帆風順:郭永懷1968年犧牲,至今近50年,且他年少離家,歸國從事絕密工作,現有的資料幾近空白,僅有一篇千餘字的生平介紹,人物挖掘之艱難以言表。

“我們始終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籌建陳列館,準確真實既是最低目標,也是最高要求。”榮成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要與郭永懷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就要用真情把一位優秀共產黨員、一位偉大人民科學家的形象展示給人們,擔當起這份精神傳承的使命。

憑著僅有的幾個人名和電話號碼,榮成設立了9個專業團隊,既有精細分工,又有統籌協作,集中力量解難題,跨過了場館設計、土建施工、館內布展等一道道難關。

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的目標定位是集黨性教育、科普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全方位展現郭永懷科學報國、以身許國精神的現代化複合型人物展館。要展示好、講述好、弘揚好郭永懷的事蹟與精神,真正達到吸引人、感染人、激勵人的效果,就必須打破以往習慣於依靠展示板、展示櫃的單調形式,用更多元化、更生動、更貼近人們感官需求的形式將展覽呈現出來,讓郭永懷真正在黨員幹部群眾的心中活起來。

“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由郭永懷曾任副院長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贈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1:1模型。”講解員說,除了實物,陳列館還規劃了青海二二一基地半掩體、新疆羅布泊核爆實驗區、風洞體驗廳和郭永懷中關村居所4處復原場景,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有了骨架,如何讓郭永懷展館有血有肉,真實、豐滿起來?榮成廣撒網、深挖掘,努力探尋郭永懷以身許國背後的故事。

榮成組織多支小分隊,拜訪郭永懷遺孀李佩先生,實地走訪中物院、29基地、中科大等多個郭永懷生前工作過的單位,採訪戴世強、胡文瑞、李家春、張翰信等10多位郭永懷的學生,形成採訪資料十多萬字,徵集到《郭永懷文集》、《郭永懷紀念文集》等文字資料近百冊以及研究、授課、書信等手稿50餘份,照片1000多張、資料200多份、文物100多件。

郭永懷從事的國防科研工作,保密度高、專業性強。經過多方努力,榮成與中物院、青海原子城陳列館達成合作,特別邀請科研專家和展覽館專業人士來榮指導,對展館設計、專業解讀、展品徵集、雕塑造型等廣泛徵求專業意見,達到以事動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嚴格說就是一部史書。作為一個科學家的陳列館,展館很全面、很生動,我很受教育。”郭永懷侄子郭普遠說。

正是在不厭其煩、精益求精的堅持和努力下,郭永懷事蹟陳列館以其豐滿的內容、精準的表達、細膩的情感打動了一批批的參觀者。試開放以來,已接待中央、省、市各級領導,黨員幹部代表、市民群眾、中國小生,以及外來交流團體等1700多人次,深受好評。

精神永駐 激勵“身邊人”奮發爭先

10月16日下午,一場郭永懷精神研討會在榮成舉行,郭永懷曾工作過的單位領導,郭永懷的部分學生、親屬,共同就郭永懷精神內涵進行交流研討,更好發揚郭永懷的精神。

郭永懷,似他的名字般永遠令人懷念。在列強對新中國進行露骨的核威脅之下,在國家三年自然災害“一窮二白”的經濟困難局面下,在新中國下決心研製原子彈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雲、每一片藍天都見證了那段絕密且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歷史,見證了郭永懷以生命為代價投身祖國核事業的無悔追求。

在致力於我國核武器發展的8年多時間裡,從原子彈到氫彈再到導彈核武器,郭永懷究竟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沒人說得清楚。然而,郭永懷在生前談及這些,經常掛在嘴邊的卻是這樣的話:“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中國強大了,在世界事務中就會發揮更大作用……”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已經被郭永懷等人鑄就成一座歷史豐碑。

緬懷,是為了更好地激勵。斯人已去,精神永駐。

“叔父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繼承他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精神,為國家效勞,為人民作出貢獻。”郭永懷侄女郭淑娥說。

王瑾是一名陳列館的講解員,看著修繕後的陳列館,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說,作為郭永懷先進事蹟講解員,今後會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學習領會郭永懷的精神,通過富含情感的講解,讓更多人全方位認識郭永懷、學習郭永懷。

大無畏的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當前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榮成來說,汲取郭永懷身上的精神動力迫在眉睫。

戰爭年代,榮成走出了100多位將軍,為全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如今,這裡已成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前三季度,榮成全市預計完成生產總值840億元,同比增長8%,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市名列前茅,實現由“速度經濟”向“素質經濟”的蛻變,由“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

永懷精神,常學常新。郭永懷的精神,鼓舞和激勵著67萬榮成人民在紮實推進創新發展、努力爭當走在前列排頭兵的征程上不斷超越。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8

黨章是黨的總章程,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的重要主張,規定了黨的重要制度和體制機制,是全黨必須共同遵守的根本行為規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黨章就是黨的根本大法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規矩。

身為一名即將準備入黨的積極分子,就要自覺遵守黨章強調政治紀律問題,組織紀律問題,到黨的紀律和規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五次全會強調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再到七次全會強調推進標本兼治、全面加強紀律建設,要求一以貫之。看黨員是否合格,能否講規矩有紀律就是一個重要方面。黨是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嚴守紀律是黨的優良傳統。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9

鄭孫怡

當看到宇航員出艙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動,他們代表著的不僅是他們自己,更是他們身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族,那一刻,我有一種無與倫比的自豪和驕傲。或許我無法像他們一樣偉大,但能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就是我的人生理想。我會努力地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後,致敬每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感恩我所擁有的一切。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10

相信這次疫情,對我們整個國家,對個人都會造成強大的衝擊,讓我們如夢初醒,是不是會想“哦,原來世事無常才是正常”。

是啊,年前年後這段時間,雖然後來知道疫情蔓延是因為初期的瞞報,但如洪水一樣襲來時,相信很多人,即便天天悶在家裡,還是覺得像做夢一樣,“這是真實的嗎?怎麼一下就像電影中的景象變成了現實?”

我也是一樣的同感,還是不太習慣,幾次出門都是走了幾步才發現忘記帶口罩。

這次疫情,像是一個人被煽了一個巴掌如夢初醒,不由的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當下的生活,原來死亡距離我那麼的近在咫尺,計劃的老了之後怎麼樣,只是計劃,真的趕不上變化快。

當下每天的拼命的工作,又是為了什麼,是不是一定要過這樣的生活?是不是 一定要取得“功名”?是不是要過上別人認為好的生活?

是一定要做一個成功人士嗎?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首先是一個不與任何人比較的人生,追尋內心真正自我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安靜了下,感受了下內心,對我而言,做一個善良的人,有愛別人和被愛的能力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其次呢?希望能逃脫人性的束縛,做一個能賺點錢,能讓自己和家人過得好的人,畢竟來世上一趟,還是想讓生命過得有質量。

如果,還有點能力,就好好學習,不斷提升自我能力,讓自己變的更加的強大,能成為一個家庭的支撐,能讓朋友覺得靠譜,能為社會創造點價值,人生足矣。

感覺今天寫的比較務實一些,接點地氣了。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11

“但願這場疫情早點結束,期盼很快能恢復從前的工作、生活……”這是蓬安縣人民醫院感染科護士長鄧春花1月30日深夜11時16分發出的朋友圈,一隻浮腫的手背上佈滿密密麻麻水泡的圖片,戳中了不少人的淚點。

1993年護士專業畢業後,鄧春花被分配至蓬安縣人民醫院,工作崗位從內一科、兒科、婦產科、急診科再到感染科。20__年抗擊“非典”那年,接到徵集志願者通知,她立即剪去齊腰長髮。後因志願名額已滿,給她留下了未能參戰抗擊“非典”的遺憾。

今年1月22日,鄧春花沒有絲毫猶豫,主動報名,“疫情來了,我身為護士長,非常時期要帶好頭。”沒有豪言壯語,她有的只是一份醫生的職責。她說,醫務工作者,就要時刻準備奔赴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前線。

“我們每天的工作強度很大,壓力也很大。”電話中,鄧春花坦言,隔離病房的護理工作平凡也不平凡。平凡的是,每天同往常一樣,要給患者測量體溫、輸液、發藥、抽血、打水、送飯、倒尿等。不平凡的是,這其中每一個步驟都伴隨著感染的高風險。

“寧願我倒下,也不希望看到我的同事感染。”作為護士長,鄧春花說,危險面前,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身邊的同事。

除了考慮醫務人員的安全,鄧春花還需要維護患者的尊嚴。她說,患者生病的時候是最無助的,醫護人員要做的,不僅僅是治療他們身體的疾病,也要維護他們的尊嚴,“每次進入隔離病房,雖然患者看不到我們臉上的表情,但一定能感受到所有醫護人員對他們的關心和鼓勵。”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12

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咄咄逼人。這次疫情,使原應熱熱鬧鬧的春節變得冷清,全國上下人心惶惶。雖是一次災難,卻也發生了很多讓我們感動的事情,同時也引起了我們深刻的反思。病毒起源於一隻小小的蝙蝠,使得武漢整體被感染。漸漸地,全國上下都得了同一種病。白衣天使們立即奔赴前線,跟病魔展開了鬥爭。他們大年三十回不了家,日日夜夜跟死神搶人,研究藥物。

新冠肺炎爆發後,出現了很多讓人感動的事件。

近來“老人捐款”頻繁上熱搜。老人家們捐出了自己為數不多的存款。民警不願收他們的存款,他們卻堅持要捐,並且堅持要捐到一線。他們都希望自己能為國家獻出一份力,國家能早日戰勝這場戰疫。也許因為他們都是見證過中國落後和捱打的人,所以才特別珍惜今天我們來之不易的崛起和強大。他們歷經滄桑卻仍保持著那顆善良的心。這份善良讓我們感動,也是我們要一代代傳承下去的。

我們能看到,一群90後學著前輩的模樣,披上白衣戰袍,成為眾人口中的“英雄”而去救死扶傷。但這世上,哪有什麼天生的英雄,只因為有人需要,才有人願意犧牲自己成為英雄。無數的白衣天使,汗水浸透他們的脊背,防護服在他們臉上勒出痕跡,他們只一笑而過,繼續投入戰鬥。他們堅韌不拔,無私奉獻,向後輩青年詮釋了奮鬥與擔當的真正意義。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待在家裡,做好防護措施,勤洗手,多通風,拒絕野味!請不要給國家添麻煩,待在家裡就是在給國家做貢獻!我們在家裡為武漢加油!為奔赴前線的白衣天使們加油!要堅信,國家一定會盡快研究出藥物的,我們一定會很快重返校園!加油,武漢!加油,白衣天使們!我們會在後方默默地為你們助力,愛我國家,共同戰“疫”!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13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疫情無情,人有情。疫情發生以來,黨員幹部衝鋒在前、守土盡責,醫護人員迎難而上、救死扶傷,人民群眾眾志成城、捐款捐物。億萬中華兒女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用奮鬥實幹定格戰“疫”中的最美鏡頭。

鏡頭一:心中有民的最美守門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疫情發生後,全國上下一盤棋,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堅持把為黨分憂、為國盡忠、為民造福作為使命感和責任感。黨員幹部主動放棄春節休假,積極投入抗疫一線。他們衝鋒在前,忠於職守,積極動員和組織群眾,在基層構築起了嚴密的疫情“防火牆”。危難關頭,他們不講條件、不計得失、全力以赴,用抗疫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初心和使命。河南連軸轉、不顧家的“三到”幹部楊俊志、山東民警李強、朝陽市衛生局幹部崔志剛等幹部都倒在了抗疫前線。戰役還在繼續,有戰士在戰役中不幸倒下了,但剩下的戰友還在繼續奮力作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他們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守好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門。

鏡頭二:心中有責的最美逆行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根據中央“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專家組成員和醫護工作人員在疫情發生後第一時間馳援武漢。截止20__年2月9日15時,逆行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已達到11000多人,其中包括全國最強、水平最高的重症救治專家團隊。在這些逆行者中有經驗豐富的老專家,也有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有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有剛剛遞交入黨申請書的新同志,有領導幹部也有普通群眾。他們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科室、不同家庭,但此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最美逆行者”。長滿紅斑的手、佈滿淚痕的臉、浸滿汗水的背都是他們在前線留給大家最難忘的記憶。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他們在替我們負重前行。所有的逆行者們,此刻,讓我們向你們致敬,願你們早日平安歸來,等你們回家!鏡頭三:心中有國的最美支持者病毒無情,人間有愛!有多少個瞬間,我們隔著螢幕為普通樸實的平凡人潸然淚下。45歲的菜農秦師傅、賠錢賣盒飯的店主小姐姐、捐1.8萬個口罩的90後湖南小夥、火神山醫院送菜的河南村支書、挨個店不計代價“掃街”的海外同胞等,他們中的很多人我們都不認識,但我們知道面對疫情他們都只有一個名字就是“中國人”。也許他們做的事沒有多偉大,卻值得每個人駐足稱讚。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兩相依。國難當頭,億萬中華兒女齊心協力,共渡難關。“人心齊、泰山移”,相信舉全國之力,我們一定會早日打贏戰役。等明天贏了,我們一定要舉杯歡慶,認真欣賞在抗疫前線定格的最美鏡頭,為自己今天的表現點贊!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14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__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遊,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13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臺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準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效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15

今天我觀看了由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三位“太空教師”為我們帶來的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知道了在太空上,我們空間站的構造,原來太空也可以研究細胞,在太空中不一樣的轉身。太空上水的浮力消失了,在太空上水還可以再生,在一個水球上可以看到三張不一樣的臉。這是看我們中國航天的進步。自1999年神州一號發射升空,到20__年6月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批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人在太空“安家”的願望正一步步實現。

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建立65週年。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奔向宇宙,中國人已經從太空的“訪客”變成“房客”。“身份”的變化,代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航天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是對無垠星空的嚮往。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16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是長遠,或是近期內。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出色的宇航員。不為什麼,因為我曾在電視上看到宇宙中那巨大而神祕的星球,又能瞭解到了宇宙中的長度單位—光年,光飛行一年就可以飛行9.4605億公里呢!而銀河系的直徑長達10萬光年,然而宇宙中這樣的星系就有幾千億個。太傳奇,太誘人了。所以,我就一定要去廣闊無垠的太空世界去看看。

我還從報紙雜誌上看到一些實拍的星雲、星球那多彩而有趣的照片,我總也是看不夠。如:直徑約25光年的獵戶星雲;不斷膨脹的蟹狀星雲,它的“肚子”裡竟然有一顆直徑不到了20千米的一顆中子星。所以,我就一定要去那奇妙有趣的太空世界裡看個究竟。

記得在電視上看了楊利偉,費俊龍與聶海勝三位偉大的宇宙英雄,成功的遨遊太空的訊息,還了解了科學家不斷的新發現。他們發現了另一個類似“太陽系”裡的“地球”很可能有生命存在;還發現了太陽系中小行星帶上有些星球上大量的金、銀、銅、固態石油與稀土礦等多種寶貴資源。簡直就是一顆金星,銀星啊。這更激起了我對太空探索的無限嚮往與激情。

我想與那些外星生物相互交流,想開發那些有價值的礦藏資源,為祖國做貢獻。現在我要努力學習,考一個好中學、上高中、大學我要考入航天系,接受模擬火箭升空、失重、太空穿行等專業訓練,為做一名優秀的宇航員做充分的準備。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17

《天宮課堂》終於和我們見面了,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這個振奮人心的節目,這次是把課堂搬到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

20__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航天員們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採取了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定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定地面分課堂。由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中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環境,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細胞在熒光顯微鏡下不停的跳動;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實驗現象更加直接和直觀。液體表面張力試驗,使水在太空中變成一張水膜;繼續注水後,形成水球;將氣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還有宇航員在無重力狀態下活動等現象,並實時與地面課堂進行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了我們對科學的興趣。

王亞平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著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宇宙是複雜多變的,宇宙中有許多奧祕值得探究。

昔日“上九天攬月”之巨集圖,不再是夢,中國航天人要把滿天的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據悉,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將在太空中駐留6個月,中國航天員們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航天員們來自太空的祝福。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更新、更大的“航天夢”,我們終將在星空中寫下精彩的一筆,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18

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宇宙探索無止境,太空奏響中華曲。每一次神舟發射總是激動人心,為祖國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總是鼓舞人心,為時代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美麗啟航,我們歡呼。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精彩!

飛天夢瑰麗,樂章總嘹亮。每一次神舟發射都會給我們奏響諸多“首次”交響樂——載人飛船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神舟十三乘組也將包括中國首次出艙的男女航天員;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等等。每一個“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創新的成果,每一個首次都是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結晶,正是在這些“首次”中,中國航天事業昂首闊步,中國復興偉業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榮,任務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壯美事業的偉大音符,是總結,是昇華,是更上層樓的力量凝聚。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通過神舟十三號任務,將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效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與協調性。神舟十三號任務結束後,還將組織進行全系統綜合評估,滿足要求後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所以說,其任務意義非凡而深遠。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征程壯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組合完美,“老中青”結合,抒寫完美中國太空新記錄。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兩彈一星”讓世界矚目,“載人航天”揮毫驚鴻之筆。“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麗傳奇,刮目奇蹟。九霄逐夢問天,闊步強國征程。上九天攬月,觀天上宮闕。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這是共和國發展壯美詩篇。

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偉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員王亞平說,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國必然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祕、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19

郭永懷(1909.04--1968.12.5) ,男,山東省榮成市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 應用數學家 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1年考入南開大學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生平經歷郭永懷,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座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我國的高超聲速流、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了優秀力學人才。擔負了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我國的導彈與核彈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09年4月4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榮成市。郭家世代務農,父親郭文吉粗通文墨。1918年,9歲的郭永懷在三叔郭文秀開辦的學堂裡讀書識字。1922年,在石島鎮(今石島管理區)明德國小就讀高小。1926年,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取青島大學附中。1929年夏,進入南開大學預科班學習。由於他勤奮好學,所以名列前茅。他還同胡世華、陳振漢等組織了一個新穎的讀書會——微社,切磋砥礪,鑽研學問。1931年,郭永懷轉入本科,攻讀物理。由於他對光學感興趣,於1933年轉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35年畢業後,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曾和吳大猷等一起研究過喇曼效應。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永懷曾回家鄉威海任教。1938年威海淪陷,郭永懷又輾轉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半工半讀,研究過湍流理論。在青少年時期,他先後得到過顧靜薇、饒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導,所以不僅具備了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而且也確立了“科學救國”的思想。

1939年,郭永懷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生。經過一些波折,於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在應用數學系主任辛格指導下從事研究。他僅以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可壓縮粘性流體在直管中的流動》的論文,並獲得了碩士學位。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導師辛格的讚賞。1941年5月,他又來到當時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在航空大師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工作。他主動提出要進行當時空氣動力學的前沿問題——跨聲速流下連續解的研究,並於1945年獲得博士學位。在留學期間,由於有名師指導和良好的研究環境,加之他本人的刻苦努力,為他在以後10年的研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奠定了基礎。

1946年,西爾斯在康奈爾大學創辦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懷前去參加業務領導工作,歷任副教授、教授之職。實際上,郭永懷在這10年間是當時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的三個主持人(即西爾斯、郭永懷、康脫洛維茨)之一。這10年也是郭永懷從事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他著重對跨聲速理論與粘性流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可壓縮無旋亞聲速和超聲速混合型流動和上臨界馬赫數》(與錢學森合作)、《關於中等雷諾數下不可壓縮粘性流體繞平板的流動》、《弱激波從沿平板的邊界層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決了跨聲速流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與此同時,為了解決邊界層的奇異性,他改進了龐加萊、萊特希爾的變形引數和變形座標法,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為此,錢學森於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雜誌上發表文章,將這一方法命名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懷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離超聲速流動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聲速激波邊界層干擾和離解效應。郭永懷因在空氣動力學與應用數學中的研究成果而馳名世界。

在國外工作期間,郭永懷一直在等待機會,要用他的科學知識為祖國服務。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終於出現了這種機會。這時,郭永懷毅然放棄了在國外的優越條件與待遇,於1956年11月回到了闊別16年的祖國,並立即投身於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在國內工作的12年期間,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領導國內的力學與國防科研上,並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九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國防科委空氣動力學專業組成員和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籌備組副組長、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等職。1956年,郭永懷參加了制訂“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規劃”,擔任了力學專業副組長。他和力學界的其他專家一起審時度勢,分析國際上力學研究的動向,並根據我國的國情,制訂出學科近期發展規劃與遠期奮鬥目標,確定高等學校力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定,為我國隨後若干年的發展方向確定方針大計。規劃的實施使我國的力學研究從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論工作的狀況發展到能夠通過現場測試、大型實驗、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等多種手段進行重大專案研究的現代力學階段。

郭永懷回國以後,就身體力行倡導高超聲速流動、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新興領域的研究。他親自參加力學所電磁流體組每週一次的學術討論會;60年代初,他組織了北京地區高超聲速討論班;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問題組人員踏踏實實地學一本書,一方面又鼓勵大家深入實際。他指導研究生從事這些新方向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對於新學科方向的發展,他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和精闢的見解。

郭永懷對於國防工業和科研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許多重大的專案。從1957年11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起,他就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星際航行座談會,大力倡導我國要發展航天事業,並就許多技術問題,如運載工具、推進劑、姿態控制、氣動力、氣動熱等發表了許多重要見解和主張。在第四次座談會上作了“宇宙飛船的回地問題”的中心發言,對氣動減速、氣動加熱、燒蝕防熱、回地軌道設計等問題進行了細緻的分析,還提出了利用舉力面的設想。隨後,當研製人造衛星提到議事日程上時,郭永懷參加了負責衛星本體設計的人造衛星研究院的領導工作。1964年,郭永懷參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籌備工作。他認為應將再入物理現象的研究作為這個專案的理論研究方向,並明確提出建立高溫物理所的主張,對實驗裝置的籌建工作他亦費盡心血;1967年,郭永懷參加了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籌建工作,擔任了主管技術工作的副組長。他首先就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服務物件、研究手段、重點裝置、測試方法等提出了建議,並和錢學森一起為該院規劃了藍圖,為以後空氣動力學研究發展中心的建設奠定了基礎;為了發展我國的“兩彈”事業,郭永懷更是嘔心瀝血,從理論到實踐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多次赴現場參加準備工作。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試驗基地赴北京彙報。飛機降落時發生墜毀事故,他不幸遇難,時年59歲。飛機失事臨難的最後一瞬間,他與警衛員抱在一起,用身體夾住了裝有寶貴科研資料的公文包。同年12月25日,國家內務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從外貌看,郭永懷身體瘦弱,年不到半百便已雙鬢斑白,平時不苟言笑,總愛沉思。他工作起來,精力卻是超人的。1963年遷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後,他與許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應。為了及時研究新情況,郭永懷頻繁往來於北京和基地之間,每次又會增加一次身體不適應,嚴重損害了健康。有人勸他少跑一些,他為了工作全然不顧。在生活上,郭永懷的簡樸也出了名,一支鋼筆從中學時代竟一直使用到犧牲。周恩來叮囑郭永懷等科學家不要乘飛機。郭永懷為趕進度仍經常飛來飛去。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發現一個重要資料,急於趕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飛機。12月5日凌晨,飛機飛臨北京機場,距地面約400米時,突然失去平衡,偏離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騰起一團火球。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檔案的公文包,競完好無損。可以說,在飛機遇險、生命將盡的最後瞬間,郭永懷想到的只是用身體保護對國家有重要價值的科技資料!周恩來得知郭永懷犧牲的訊息,眼睛頓時溼潤了。錢學森更是傷感不已地嘆息:“一個全世界知名的優秀力學專家離開了人世。”如今,我國空氣動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紀念亭,上面刻著張愛萍將軍所書的三個大字———“永懷亭”。

郭永懷的生活年代恰逢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登基到中華人民共和國_,也是人類從萊特兄弟第一次飛行到美國實現阿波羅登月計劃,跨入空間時代突飛猛進的60年。郭永懷為我國的力學事業,也為人類的航空航天事業奉獻了畢生的精力。他的學術成就和高尚品德是每個中國人、每個力學工作者值得引以自豪的。為了表彰郭永懷的功績,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於1968年12月25日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

主要貢獻

郭永懷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氫彈和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在中國開始研製核武器時,他負責動力專案研究。提出了“鐵條包布”的設計思想。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貢獻。

1956年年底,剛剛成立幾個月的力學研究所迅速發展為全國力學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懷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了化學物理系,郭永懷出任首任系主任。這期間,郭永懷創辦了《力學學報》和《力學譯叢》,並親任主編,翻譯出版了《流體力學概論》等多部學術名著,先後開展了新興的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電磁流體力學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其成果不斷引起國際科學界矚目。

在中科院組織的星際航行座談會上,郭永懷提出我國要發展航天事業,並就運載工具、推進技術等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見解。不久,他當選為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

1965年,我國將研製發射地球衛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郭永懷負責人造地球衛星設計院的領導工作。

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潛-地導彈、地對空導彈、氫氧火箭發動機和反導彈系統的研究試驗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郭永懷的努力下, 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郭永懷犧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了成功!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20

“太空授課”開闢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新方式,這是一次嶄新的教育改革,這個改革必然激發出更多社會領域與學生面對的授課方式。比如文學家與學生面對授課,比如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做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領域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都懂,但是都做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授課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我堅信,這偉大的一步,必然引領處更多領域的社會授課之步,必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嶄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聖職責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實、

“太空授課”以一人主講兩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圓滿的教學。這是一個創舉,這是對課堂一人授課傳統的打破,筆者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應該在地面試驗推廣,一方面,我們的班級人數很多,一人授課,老師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講課,更加生動,立體,多元,必然給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創舉。

“太空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感悟教學別具一格,教師與知識融為一體,與環境融為一體,教師身臨其境的教,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真正創造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的。作為地面授課的課堂,我們應該好好借鑑,要根據現場的環境,現在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的個性融為一體,創造的課堂。只有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

“太空授課”是高科技的結晶,是教育現代化的碩果,必然對我們教育中國夢有無數的啟迪,必然引領教育中國夢更加精彩紛呈。

我期盼我們的教育中國夢裡有更多這樣的太空授課,有種類豐富的工廠授課,商場授課,軍艦授課,飛機授課,等等,教育的中國夢,是教育的立體化,社會化,現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網路化的具體落實之夢。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21

今天下午在教室上了一節非常不一樣的課程。因為這節課是由離我們400公里的天核核心艙中的航天員老師來授課。他們分別是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老師。

王亞平老師先向我們介紹了天核核心船航中的太空家園。其中有跑步機、熱風加熱裝置、微波加熱裝置等。

三位老師還在太空家園中為我們做了幾個實驗,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個。葉光富老師展示了失重狀下胞生長髮育研究。細胞在太空中變得很神奇,我看到了跳動的心肌細胞,一閃一閃的,散發出一種光,這讓我感受到天上的生活和地上的生活大不相同。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展示了在太空中行走。二是,王亞平老師和女兒做的花在太空綻開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微重力下,水膜表面漲力大顯神威,水膜注水變水球。水球中光學實驗,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泡騰片一放入水球中,水球中會泡出很多氣泡,這我覺得水在太空中很神奇。

我們要感謝中國宇航員的勇敢和堅強,感謝科學家的辛苦付出,感謝國家的偉大。我們要好好學習,為中國航天事業做貢獻。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22

在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著無數顆充滿了雄心壯志的中國心。而我也有那麼一顆壯志凌雲的心。

每當我有煩惱的時候,我就會安靜地欣賞天空,這樣,我就會感到空前的平靜,忘乎所以,融入這美好而又靜謐的天空,而它呢,總能平復我內心起伏的情感波瀾,讓我重新振作起來,為了明天,為了未來,為了夢想而努力奮鬥。因此,我對天空有著一種獨特的感覺和幻想。

仰望星空,一顆顆美麗的星球掛在藍瑩瑩的夜空中,閃耀著迷人的光芒,天真無邪地眨著眼睛,似乎能把人的心靈變得空明、純潔。天空,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似乎那裡才是我真正的歸宿,是我能夠吐露真心的天地,更是我美好的願望和幻想。我相信你們已經猜出來了——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宇航員。

假如我成為了一名宇航員,我就能在宇宙中盡情地遨遊,飛過一顆顆美麗的星球,飛過一片片漂亮的星雲,盡情地去領略那洋溢著神祕氣息的宇宙的無限風采。我就能為祖國完成一些偉大的科學天文實驗,去探索宇宙無窮的奧祕。我還能去探索一些至今都沒能解開的謎團:宇宙真的沒盡頭嗎?外星人真的存在嗎?黑洞裡存在著另一個世界嗎?這些都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去探索,去更深入地瞭解宇宙。

在舉行升旗儀式時,每每聽到國歌在我耳邊緩緩地響起,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同學們肅立在操場上,對著國旗致敬,我的心就像那紅五星的熊熊烈火,燃起那顆充滿雄心壯志的報國之心。我就會付出比上次更多的努力,向夢想邁出堅定的一步,為了夢想,勇往直前。

其實我們都是那茫茫宇宙中小小的星辰,雖然渺小,但是經過不懈努力,終究能散發出絢麗的光彩。

宇宙,星空,等著我,總有一天我會來見你,實現我的中國航天夢!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23

參加空中課堂讓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下面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重課前交流

在課前,與學生進行簡單的交流,是整堂課成功的前提。課堂氣氛會直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此次觀課過程中,各位老師在課前都和學生進行了短短的交流,有的老師用遊戲交流,而有的老師則引導學生用家鄉話和大家問好。

二、重情境的創設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情境,看似無心,實則有意,學生在較為親切自然的情境中學習知識,興趣濃厚。首先採用孩子們最愛看的幾部動畫片的放映開始,輕而易舉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之後以學生喜歡哪部動畫片人的多少開始了這節課的“統計”教學。設計巧妙、自然;之後又獨到的讓學生推薦一種花讓老師帶回家這樣的方式,巧妙的使學生把剛學過的知識鞏固運用,這樣,學生就在無意識之中自然地掌握了初步的統計方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鮮活起來。

還有值得我學習的是各位老師的教態親切、自然、大方。語言清晰、準確,語調抑揚頓挫,每次學生髮言都能給一個適當、忠懇的評價與激勵。每一位教師的課都是實實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課堂追求花樣,華而不實。老師們的基本功都很紮實,組織調控課堂的能力都很強,理論水平也較高。

通過這次的學習,我感到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何把所學的經驗運用到以後的教學中去還需我去慢慢的摸索。相信只要努力的學習就一定會有收穫的。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24

今日我觀看了由"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所帶來的天空課堂。裡面內容有太空站生活展示,轉身實驗,細胞實驗展示,水球實驗,天地互動……個個讓我大開眼界!太空是多麼的神奇啊!在課堂中,還讓我知道了許多科學知識,如:如果沒有重力,在太空站中不能像地面上行走和水的浮力幾乎消失。在微重力下表面張力大顯神威!太空是多麼神奇與美妙啊!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讓我們的夢想在浩蕩的宇宙中綻放吧!

2023天宮課堂心得體會啟迪 篇25

當前,脫貧攻堅是從中央到地方的一件重大民生工程,從上到下無不在脫貧工作上下功夫。然而,當扶貧工作隊帶著政策、技術、專案而去駐村,村民卻伸手要錢、要水泥,不願意學技術,存在“等、靠、要”思想,一切都等著政府來解決。

究其原因是懶惰、得過且過思想在作祟,村民“等、靠、要”的觀念強,不願自食其力,發展產業,創業致富,等著政府給他“輸血”,堅信政府不會不管他們,更有勝者認為脫貧是政府的事情。最終,思想落後導致經濟落後,經濟落後加劇思想落後。

因此,扶貧要先扶思想,脫貧要先脫智,要脫貧,就必須破除貧困戶“等靠要”思想。扶貧,不是扶貧幹部著急,貧困戶觀望,而是貧困戶思想解放,扶貧幹部引路,兩者形成合力,相互促進,攻堅克難。扶貧不僅要送去政策、專案、資金,扶持產業;更要送思想觀念,讓貧困村民解放思想,先有富起來的思想,再有“動”的念頭,走出自我禁錮,振作精神,樹立起脫貧光榮的信心與鬥志,要變“要我幹”為“我要幹”。廣大扶貧幹部要克服畏難情緒,敢作為、快作為,要與群眾反覆溝通、耐心做思想工作,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增強脫貧的緊迫感和榮譽感,徹底擺脫思想的“窮根”,扶貧工作從“輸血”向“造血”功能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