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通用15篇)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1

3:0完勝美國隊!23日的20__女排世界盃“天王山之戰”沒有想象中膠著,中國女排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實現七連勝,同時在衛冕冠軍的道路上邁出最堅實的一步。這是中國女排的勝利,更是女排精神的勝利。30多年前,中國女排創下世界大賽“五連冠”的壯舉,在國門初開的那個時代,女排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崛起的縮影,也激勵著一代國人發憤圖強、銳意進取,不斷譜寫時代壯歌。30多年過去了,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朝著民族復興的巨集偉目標邁步前進。當此之時,雖然我們已經不需要用金牌來證明強大,但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敢於爭先的頑強拼搏精神,永遠是振奮民族自信心的強大力量。此時此刻重提女排精神,不僅是因為過去五年裡中國女排勇奪20__年世錦賽亞軍、20__年世界盃冠軍、20__年奧運會冠軍、20__年大冠軍盃冠軍和20__年世錦賽季軍,始終位列世界頂尖行列,更是因為女排精神歷久彌新,在新時代不斷地豐富和擴充著自己的,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本次世界盃,中國女排已經迎來七連勝,戰勝了美國、巴西等主要爭冠對手,距離衛冕又近了一步。但郎平和中國女排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對她們來說,每一場比賽都是一次“從零開始”,每一次比賽都要拼盡全力,惟其如此,才鑄就了強大的中國女排和傳承至今的女排精神。說到底,女排精神之所以為女排精神,最根本的正是為國爭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無論何時何地,中國女排勝不驕敗不餒,始終把為國爭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贏要贏得光明磊落,就算輸也永不放棄、超越自我,打出中國人的精氣神來。美國隊我們已經贏了,但世界盃還沒有結束。中國女排,加油!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通用15篇)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2

3:0零封美國隊,打破了世界盃8年逢美不勝的歷史,取得七連勝,這是23日在20__年女排世界盃第七輪比賽中中國女排取得的成績。

零封韓國隊、喀麥隆隊、俄羅斯隊、多明尼加隊、日本隊,戰勝巴西隊。中國女排是整場比賽截至目前唯一一支保持不敗的隊伍,接下來還有4場比賽,總教練郎平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的目標都是升國旗,奏國歌!”

這個目標讓無數中國人沸騰,贏得全網刷屏級點贊,聽起來簡單的目標,要付出的卻不止汗水那麼簡單,不止是取得的驕人成績。這些背後的故事,更令人心潮澎湃——史無前例的五連冠,國人的激情被中國女排徹底點燃,七連勝,這個戰績讓人想起:1981年11月16日的傍晚,第三屆女排世界盃的決賽正在進行,緊張時刻,整個國家都安靜了下來,人們緊張地守在,黑白電視機和收音機前,中國女排和號稱“東洋魔女”的,東道主日本隊,正進行慘烈的冠軍爭奪戰:“中國隊把球傳起來!”在主場球迷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主攻手郎平頂住壓力,瞅準來球,高高躍起,一記重扣,“鐵榔頭”扳平了比分。中國女排最終以3-2戰勝日本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

17:15!中國隊勝利啦!隊員們都跑在一起!中國隊以3-2,勝了日本隊,以7戰7勝的優異成績,奪得了本屆世界盃的冠軍!這是主持人激動到哽咽的聲音,成千上萬的中國人也是熱淚盈眶,他們高呼:“中國萬歲!”

一時間,女排奪冠新聞佔據了國內幾乎所有報紙的頭版頭條。“在那個年代,再沒有比女排酣暢淋漓的扣球,更能讓中國人感到揚眉吐氣的事了。”當時正主管女排的魏紀中在回憶錄中寫道

然而,這只是一波五連冠的開頭一個屬於中國女排的黃金時代才正式拉開帷幕。

1982年第9屆女排世錦賽中國女排完勝東道主祕魯女排,首次摘得世錦賽桂冠。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女排在逆境中不可思議地扭轉了局勢,中國女排摘得金牌,五星紅旗又一次在賽場上高高升起。

1985年女排世界盃重回日本,中國女排決賽大敗古巴女排,再次封王。郎平高高躍起的畫面永恆定格成一個時代的經典。1986年,再到女排世錦賽,中國女排實現前無古人的“五連冠”戰績,王者之師的名號

響徹中華大地。天安門前人潮人海的歡呼,優秀隊員被印上郵票,女排姑娘們參與國慶遊行,接受山呼海嘯的致敬,只有那個年代的中國女排,能穿透黑白電視螢幕變成彩色。

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意識到,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體育水平,我們和世界強國相比都存在不小差距,必須奮起直追,國人的激情被中國女排徹底點燃,“振興中華”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中國女排成為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女排精神也成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寫照,追溯歷史,女排精神是在艱苦奮鬥中磨練出來的。

1951年11月,新中國第一支中國女排在北京成立,當時條件艱苦,沒有特定的訓練場地,全隊就進行全國拉練,據首任主教練馬啟偉回憶:他們揹著行囊“行軍”,相當於游擊隊,可以說是另一種長征。

1964年東京奧運會,大鬆博文率日本女排奪取奧運會冠軍,1965年4月,周恩來總理邀請大鬆博文來華訓練中國女排。

當週總理詢問女排訓練情況時,大鬆毫不客氣地說:“我正在訓練的中國選手,連日本一半的訓練量都不到。”周總理嚴肅地說“請你把大鬆精神移植到中國女排的訓練中。”大鬆博文在回憶錄裡寫道:“中國姑娘聰慧勤勞,將來中國女排必定超越日本隊,她們總有一天會奪取世界冠軍!”

1972年中國女排漳州訓練基地建成,所謂的排球場就是搭建的竹棚,每天姑娘們進去是個人,出來卻是一團泥。一天至少8個小時的訓練,衣服破了,球鞋開口了“三合土”場地的沙粒,嵌進隊員們的皮肉中,要用小鑷子才能揀出來,女排老隊員回憶說:“每天訓練完,我們就開始相互拔刺,並樂著比誰身上的刺兒多。”

低谷期的堅持,她甚至都不敢抱自己女兒,時間回到90年代,中國女排在經過五連冠的戰績之後陷入了新老交替的陣痛,中國女排主教練和隊員更換頻繁,此消彼長,十餘年間,中國女排再沒能站上三大賽世界之巔,在低谷時,中國女排一直在奮力堅持,從未選擇過放棄。

1995 年退役後赴美留學的郎平“臨危受命”,回國擔任女排主教,她拋家別女一個人回到北京。

回國執教,不僅薪水不高,風險和壓力都是巨大的,工作也特別辛苦,豐厚的待遇和優裕的生活條件都沒有了,還要長期面對同丈夫、女兒兩地分居之苦。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病痛的折磨,讓郎平心力交瘁。

1999年之前,包括在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郎平昏厥了好幾次,醫生在給郎平做手術時,發現她的膝蓋已經老化到70歲的水平。

“女兒向我跑來時,我不敢抱她,我怕抱不動她。”這是昔日的世界第一主攻手發出的無奈感嘆,不到四十歲的她身體已幾近崩潰,作為主攻手,郎平的兩個小指斷是經常斷掉的。

此時女兒已入青春期,正是最需要母親的時刻,郎平考慮再三,主動辭去了中國女排的帥位。

好在女排精神已是一個烙印,一直在姑娘們心中流傳。

20__年雅典奧運會,中國女排主力隊員因傷退賽,決賽對陣俄羅斯隊時,在先負兩場的情況下實現激情澎湃的驚天逆轉。

中國女排在低谷中,逐漸找回自己的狀態,第二個黃金時代正在來臨。

20__年國際排聯公佈的世界排名,中國僅列第五位。很多人把這時的中國女排形容成一塊“燙手山芋”,4年換了3位教練,已經沒有第二個能夠接手或敢於接手的教練。

“三十年前我可以,三十年後依然沒問題!”同年5月郎平在中國女排最危難的關頭再次選擇了挺身而出!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會竭盡全力。”重新出山的路,並不好走

但郎平上演了王者歸來。

20__年亞錦賽,中國女排戰勝韓國隊,重回亞洲巔峰。

20__年裡約奧運決賽,中國女排迎戰塞爾維亞,在先失一局的情況下絕地反擊,連扳三局,

時隔12年,再奪奧運冠軍。千萬臺電視機前,裁判的最後一個哨聲響起解說員喊道“中國隊冠軍”!無數中國人相擁而泣,心中的熱血前所未有的洶湧翻騰!

20__年女排奧運會資格賽上,中國女排以三戰全勝的戰績第一時間拿到奧運門票,如今在奧運前最後一次大考——20__女排世界盃中,女排姑娘們又贏得七連勝!

看比分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那般複雜,但女排姑娘力拼下的每一個球都重若千鈞!

“只要穿上帶有中國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國出征。”平時訓練時郎平經常親自上陣,不斷地給隊員喂球、指導訓練細節,用她的話說就是:我一個快60歲的老太婆都還在拼,沒有人好意思偷懶!

輸過贏過奮鬥過,哭著笑著堅持著,這支隊伍用一次次的拼搏展現體育的本質,更讓人看到了不畏競爭、執著堅持的女排精神!

30年前女排精神激勵,振興中華!30年後女排精神已紮根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中國為什麼行?因為有一種精神叫女排精神!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3

中國女排一路走來,數次絕地反擊,上演驚天逆轉。比的是實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氣,奮勇拼搏,決不放棄。這是女排精神,是激勵中國前行的力量。

9月23日,在日本札幌舉行的20__年女排世界盃賽第二階段A組迴圈賽中,中國隊以3比0戰勝“老對手”美國隊。此次勝利不僅成就了中國女排世界盃7連勝,也打破了中國女排世界盃8年逢美不勝的尷尬紀錄。中國女排團結拼搏、無懼挑戰,在賽場上勢如破竹的英姿再次點燃了國人內心的澎湃豪氣。

說到中國女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

中國體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軍,各種專案的世界冠軍數不勝數,但冠軍背後能夠總結成精神的專案卻不多。改革開放前,中國體育界有兩面紅旗:一個是中國登山隊,另一個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兩支隊伍是當時中國體育界最優秀的團隊,分別創造了“中國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而在改革開放後,“女排精神”叫得更響,更深入人心。

1981年,在日本舉辦的世界盃上,中國女排同樣以七戰全勝的戰績,先後戰勝美國、日本等世界勁旅,首得世界冠軍。從排球運動本身來講,東方人能夠拿到排球專案的世界冠軍並非易事。排球是集體專案,又是“高人”專案,有它自身的規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訓練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和動力的鼓舞和追求。中國女排隊員在賽場拼搏的身影,讓無數國人熱血沸騰。

此後,以袁偉民指導為教練核心的團隊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們,在“五連冠”(1981—1986年)中凝聚締造了“女排精神”。這種精神就是“頑強拼搏、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

袁偉民受到了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啟發,他認為陳景潤在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依然攻克了這個數學謎題,靠的就是“迷”。於是,袁偉民將這股“迷”勁兒帶入中國女排,要求隊員們對排球也要極度專注和熱愛。在訓練時,他要求隊員們拼盡全力,克服苦累和傷病等困難。在比賽中,他要求隊員們極度專注,無論對手強弱都不能鬆懈。為了讓隊員記住比賽中的一個教訓,袁偉民會在賽後把所有球員留下加練,一直練到很晚才離開。

精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從嘴裡喊出來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比賽中奮鬥出來的,歷練出來的,凝聚出來的。袁偉民一再強調“拼搏”“嚴格”“協作”,說出來感覺很虛,但這正是女排精神的體現。憑著在日常訓練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和紮實的技術,中國女排連續拿下了五個世界冠軍,創造了輝煌,成為中國女排不斷攻堅克難,勇往直前的“傳家寶”。

“女排精神”代代相傳。以陳忠和為主教練的時期,是女排精神傳承和發揚的一個重要時期。

中國女排幾十年來都是以“奪取獎牌,爭取金牌”為目標的。取得“五連冠”後,中國女排成績起起伏伏。教練換了好幾任,但都沒有奪得世界冠軍。直到20__年2月,陳忠和接隊。當時,中國女排在世界所有女排強隊中是平均身高最矮的一支球隊,這對一項需要“高度”的專案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取得世界冠軍的。然而,就是這麼一群“小個子”,被陳忠和帶到了一個新高度。經過幾年的艱苦訓練,這支隊伍取得了世界盃冠軍、奧運會冠軍以及大冠軍盃的第一名。

陳忠和曾在袁偉民執掌中國女排教鞭時期擔任過陪打教練。為了將中國女排的訓練質量提上來,陳忠和實施了一系列的“魔鬼訓練”。如果沒有中國女排精神的支撐,那麼幾乎沒有人能承受陳忠和的“魔鬼訓練”。

湖南郴州基地的蘇仙嶺,就是傳說中的魔鬼訓練場。蘇仙嶺的海拔並不高,但上、下石階加起來有3600級。陳忠和要求所有的隊員必須在22分鐘之內跑上去,只要有一個人超過1秒鐘,二話不說,全隊一起下去,重新來。

登山既可訓練隊員們的腰腿力量、膝踝關節,又可以磨鍊隊員們的體能、意志和團隊精神。這一“魔鬼訓練”使姑娘們的身體和精神幾近崩潰,但是每一個姑娘都告訴自己:不能掉隊,不能拖累大家,不能拖累全隊,一定要堅持,哪怕有人堅持不住,也得兩個人拖著她往上走,一定要把她拖上去,堅持、再堅持。每當筆者回想起年輕的隊員們手拉手、強幫弱,汗水混著淚水,滴在一級級的石階上,艱難地向蘇仙嶺衝刺的畫面,仍然激動不已。

陳忠和時期,中國女排精神得到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同時也有了新的發展。中國女排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間取得過三次奧運會冠軍,第一次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第二次則是20年後的20__年雅典奧運會。在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在決賽中逆轉俄羅斯女排取得冠軍,無疑是中國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示、發揚和傳承。當時中國女排隊員整體條件都不算太好,正是因為堅定地走中國女排的發展道路、發揚女排的頑強拼搏精神,才能有所作為,再次取得了非凡成績。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4

周秀芳是一位古稀之年的寧波退休教師。20__年3月,她聽說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北斗溪鎮農村教育條件差、缺人手,就從東海之濱來到湘西大山,開始了支教助學。兩年時間裡,經周秀芳牽線搭橋,當地建起了5所希望國小,目前還有幾所學校也在籌建中。

周秀芳的善舉為湘西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點燃了希望之燈。1700多名孩子搬進了新教室,穿上了新校服,背上新書包,有了新文具。周秀芳還結對幫扶了132多位貧困生上學,直至他們大學畢業,累計資助達280萬元。

據悉,20__年11月,20__年度“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人物評選正式啟動。湖南省各市州委宣傳部、文明辦以及網友推薦的候選人超過 1100人。20__年1月,經感動湖南推選委員會委員打分,加上網路投票的綜合,從70位候選人中最終產生“感動湖南特別貢獻人物”、“感動湖南十佳人物”以及“感動湖南提名人物”共13人。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5

“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就像早春的約會在中央電視臺如期播出。

身影清瘦、眼神堅毅,行動堅決、步伐堅定……張桂梅猶如一枝面對重重困難卻傲然迎著寒風怒放的梅花一樣,在雲嶺大地散發著丹桂般濃郁的幽香。品讀“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一位堅韌純粹、迎難而上,甘做人梯、無私奉獻的師者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動容,令人感佩。她的精神值得學習、值得傳揚。

張桂梅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階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她40年如一日,紮根雲貴高原的偏遠山區,義無反顧投身教育事業,幫助1800多名貧困山區的女孩走出大山,改變了三代人的貧窮命運。她堅持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用言行引導孩子從小樹立志向、追逐夢想,注重言傳身教,傳揚紅色基因,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廣大學生自覺追求;她實幹苦幹、甘於奉獻,用愛心和智慧點亮山村千萬女孩的夢想之燈,詮釋了為人師者的師德與擔當。她用實際行動,勾勒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當代“四有”好老師形象。她的先進事蹟和高貴品質,值得學習,更值得見賢思齊,傳承弘揚。

“我這輩子的價值,不管怎麼著,我救了一代人的,不管是多還是少,畢竟她們後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幸福的詮釋各種各樣,但幸福的笑顏確是一樣的;幸福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幸福的價值卻是萬宗歸一。為了貧困山區千萬女孩子的實現自己的夢想,張桂梅如燃燒在山中的蠟燭,心無旁騖、無怨無悔,踐行著當初立下的誓言。張桂梅是千千萬萬新時代勞動者中的普通一員,但卻充滿力量、充滿激情,散發出溫暖山區兒童、溫暖世界的光和熱,是新時代婦女投身脫貧攻堅巾幗建功的傑出代表,是為教育事業奉獻、為孩子夢想鋪路的優秀人民教師。她的事蹟,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充盈著激盪人心的力量。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回望張桂梅投身教育事業的道路,她正如一條小溪,潺潺流進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山區,用崇高的精神、可貴的品質,滋潤著貧困山區兒童的心靈,在山區潤養出一片精神的“綠洲”。張桂梅同志紮根山區教育40餘年的時間裡,克服著病魔纏繞帶來的病痛,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孩子身上,在病危時拉著縣長的手要求提前支取喪葬費……張桂梅是脫貧攻堅中湧現出來的先進教師代表。以張桂梅同志為鏡,照一照自身有沒有迎難而上的自覺擔當,缺不缺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少不少甘為事業燃盡自己的“無我”境界,通過對鏡自照,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不斷補足精神之鈣,彌補能力短板、扛起崗位責任,努力成為新時代黨和人民事業的擔當者、燃燈者。

“教師的天職就是奉獻,沒有任何其他條件”。張桂梅紮根邊遠少數民族山區,就像一盞點亮在山區的“燈盞”,不但深深紮根山區,還在12年前創辦起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12年間行程10萬多公里,走訪了麗江大山裡的1527名學生的家庭……她用一生堅守了立德樹人的初心,踐行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她的學生不僅遍佈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學生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回到華坪縣為家鄉建設奉獻力量。她的品質,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她,無愧於“時代楷模”這個稱號。典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踐行榜樣的精神,要始終扎牢思想根子、篤定前行方向,厚植人民至上情懷,始終為群眾謀福利、添福祉。要甘於做一顆“火種”,立足本職崗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點燃自己的同時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用實際行動奉獻社會、造福社會。

學習先進,重在實踐,貴在篤行。新時代新徵程,我們都應自覺把學習張桂梅老師的先進事蹟與自身做人、創業、成事相結合起來,讓先進典型的精神力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汲取榜樣精神力量中實幹苦幹、擔當有為,讓初心在堅定信念、愛崗敬業中砥礪,讓奉獻在擔當、實幹中燃放,讓人生在奉獻、作為中昇華。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6

“回想56年前,我還是一名中學生,我學雷鋒、唱雷鋒、演雷鋒(女扮男裝)。56年中我一直都在努力盡自己能力所及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沒想到現在我居然會成為學雷鋒活動中的代表出席表彰大會。”剛剛領到大獎的周秀芳感慨說。

這次作為“最美志願者”代表參加大會,周秀芳認為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大家的。

今年71歲的周秀芳是鄞州區一名退休教師,多年來,她懷揣支教夢想,退而不休、不遠千里,遠赴貴州、湖南漵浦等地支教助學,用大愛情懷、用暖心溫情為貧困山區孩子點燃了希望與夢想之燈,為山區脫貧架起了愛心之橋。

至今,“愛心搬運工”周秀芳已將寧波、上海、杭州數萬市民的愛心和物資源源不斷地搬運到漵浦山區,捐建希望國小28所,目前已建成17所,讓近400名貧困生得到結對幫扶,建校和資助貧困生累計捐獻款物達2300餘萬元。

周秀芳先後被授予“中國好人”、“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人物、全國扶貧攻堅“奉獻獎”、湖南省“最美湘女”、“最美浙江人·浙江驕傲”、寧波市道德模範、“最美寧波人”等榮譽稱號。

在赴北京領獎前,周秀芳忙著落實新一批漵浦山區村民到寧波就業以及第三批漵浦教師到鄞州掛職的事情。2月26日下午,她還專門到善園,和一批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分享了她一路走來的艱辛和心得。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7

中國女排從三年前的亞洲第四,短短三年創造奇蹟,主教練郎平是奇蹟之源!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多年的教師,興奮激動之餘,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郎平教練有很多特點:

第一,她心中有“大愛”,“大情懷”,“大責任”。郎平在20__年已計劃退休,但當時中國女排陷入歷史最低谷,無人願接教鞭,郎平毅然挺身而出,願為國家放棄個人生活與待遇。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郎平帶著滿身的傷病,義不容辭的挑起了國家女排的大梁。

第二,郎平是團隊的精神領袖。首先,郎平敢想敢為,崇尚實幹,有過硬的業務功底,堅持做正確的事,無疑是“打鐵還要自身硬”的典範。其次,郎平百折不撓,無論面對任何困難與挫折,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張藍圖幹到底。再次,郎平善於在引領團隊時“統一思想與行動,凝聚智慧與力量”。最後,郎平有開闊的視野與理念,“熔鑄中外精華,堅持綜合創新”。郎平和中國女排將“女排精神”演繹得出神入化,讓國人為之熱淚盈眶。

第三,郎平的目標明確,“攀山要攀山絕頂”。郎平帶隊直指世界冠軍,她在女排僅為亞洲第四的時候,不是隻想著小富即安,而是直接瞄準世界冠軍,雖然過程坎坷不平,雖然歷經艱辛,但是中國女排還是站在了奧運會最高領獎臺上!

第四,郎平始終堅持戰鬥在最前線,理念與時俱進,業務精益求精。念念不忘,必有反響!郎平始終堅持執教,對現代排球的技戰術發展瞭若指掌,調兵遣將能夠隨心所欲,每佈置一次戰術都能夠見成效,此外,郎指導不忘初心,永遠前進,這就是我們要學習她的地方!

第五,善於創新,培養與大膽啟用新人。郎平力排眾議,培養新人,招來不少非議,但是在她的堅持下,朱婷已成世界頂級攻擊手,就連十九歲的小將龔翔宇也發揮重要作用。新女排的年輕球員關鍵時刻頂得住,所以中國女排能打硬仗。

郎平是我最敬佩的現代巾幗英雄,沒有之一,我覺得我們要學習郎平指導心繫祖國,敢於夢想,堅持探索,與時俱進,勇於擔當,精神強大,國際視野,大膽創新的精神,讓女排精神永遠伴著我們前行。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8

應該說全身很多地方的機器都有損壞。但是你做高原,你沒有這樣的獻出你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獲得。

身體屢遭重創,而理想的火焰卻愈然愈旺,吳天一對於高原病學的研究也愈發深入、透徹。20__年,青藏鐵路修建,吳天一擔任醫學專家組組長,他主持修建了45個高壓氧艙、38個低壓艙,建立了三級救援體系,以確保每一位築路工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高原救治。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9

7月27日,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播出《葉連平:與時間賽跑》節目後,全國億萬觀眾被葉連平的感人事蹟深深打動。30日晚央視王牌欄目《焦點訪談》以《一位九旬老人的初心》為題,再次播發了葉連平先進事蹟,引起我市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7月31日上午,和縣宣傳部集中組織部門工作人員收看30日晚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播出的節目。今年已92歲高齡的葉老,退而不休,淡泊名利,一心關愛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他不在意物質生活的貧乏,只在乎精神世界的高遠。葉老師超然物外的心態、樸實無華的話語讓大家深受感動。

和縣宣傳部新聞室主任常興勝:看了節目以後,我深受感動,一位九旬的耄耋老人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三尺講臺,他的這種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黨員學習,在當前開展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我們要以葉連平老師為榜樣,牢記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把學習成效運用到工作中去。

和縣縣委講師組副組長郭長兵:葉連平一個平凡的老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蹟,葉老師是我們和縣人的驕傲,更是我們年輕黨員同志學習的楷模。

花山區珍珠園社群組織轄區黨員、社群工作人員及部分居民集中觀看了節目視訊,大家為葉連平堅守三尺講壇,義務為鄉村留守兒童補課,心繫留守兒童的先進事蹟而深深感動,並表示要學習葉老的高尚情操,立足崗位,無私奉獻。

花山區珍珠園社群組織員孫勁鬆: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個人幹好工作不難,難的是一輩子的堅守崗位,同時葉老師的事蹟也告訴我們,幹一行愛一行,最為可貴的是堅守。

馬鞍山師專教師鮑峰和家人在通過電視收看了節目後表示,葉老師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了大愛無疆,崇德向善的師德,是大家學習的榜樣與楷模。

馬鞍山師專教師鮑峰:這讓我們深受感動,作為一名大學思政課老師,在今後工作中,我們一定要以葉老師為榜樣,用我們的愛心,耐心,為學生繫好人生第一粒釦子,指導他們走好人生的路。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10

吳天一院士在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60多年,從他身上折射出來的就是堅定和堅守。吳院士是我們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後到現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動了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_世紀50年代末,吳院士和他的妻子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新中國成立之後,全國各地五湖四海建設大軍來到青海建設青海,吳院士發現這些建設者都不同程度的有高原不適症,特別是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而痛苦不堪,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作為一名醫生的他,當時他下了一個決心,說我要攻克高原病,我要守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個決定他矢志不渝,正如他個人所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價值追求。

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還尚屬空白,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的生涯中,吳院士常年與高山、冰川、雪地、草地為伴,遭遇過多次的車禍,他本人也有14處骨折,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剛才短片裡他也說到,耳朵鼓膜曾經被擊穿,40多歲的時候就罹患白內障,這60年來他不僅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還在安第斯山、洛磯山、天山、帕米爾和喜馬拉雅等地進行了長期的綜合考察和探索,不畏艱險、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使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吳院士的民族是塔吉克族,所以他大學畢業後回到了新疆,又來到了青海。20世紀80年代,吳院士父母、妹妹都去了美國,而且定居在美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玻利維亞高原所都曾邀請他去那裡工作,但他毅然放棄了美國綠卡。他說我的一生要奉獻於青藏高原。20__年,青海玉樹發生了7.1級的強烈地震,年逾古稀的吳院士,不顧同事和家人的勸阻,帶領醫療隊連夜奔赴災區。他說,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區的地震,我們要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戰勝高原地震災害,在災區他往返救治點,指導搶救高原病患者,輾轉醫療點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深入臨時居住點宣傳防病科普知識,並在震後全面總結面向國際介紹高原醫學救援的經驗。吳院士就高原醫學知識宣傳、防治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吳院士為什麼要紮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醫學研究?

我想正是因為他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於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鬥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階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的職業精神。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11

1948年春,葉嘉瑩離開北平南下結婚,之後便再沒機會見到顧隨。葉嘉瑩在懷念顧隨的文章中這樣寫道:“(離開北平)三十年來我的一個的願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謁先生於故都……”然而直到1974年葉嘉瑩第一次回國探親,她才得知顧隨早於1960年在天津病逝。

關於婚姻,對於很多女人來說可能是人生的全部或者說絕大部分,但是對於葉嘉瑩來說,只是不願提起的一小段往事,儘管她不願提起,然而這段婚姻還是給她帶來了太多的不幸,1948年,葉嘉瑩在上海和趙鍾孫結婚,對於這段婚姻沒有愛情的基礎,婚後也沒有產生任何的愛情,兩人的結合不過是葉嘉瑩一時錯誤的選擇,這一錯,便錯了一生。

婚後兩人沒有住所,借住在大姑姐家,生下大女兒後,初為人母的快樂還未來得及享受,丈夫就因思想問題入了獄,剛剛安下的家也被抄了個乾淨,葉嘉瑩後來也連母帶子的被抓入獄,後來她找到警察局長寫了自白書出來,帶著四個月大的孩子居無定所,借住在朋友家的過道上,晚上不敢早睡,白天不敢晚起,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

為了生活她到處去找工作,同時去很多所學校任教,夜以繼日的像個機器一樣工作,勉強能夠養活女兒和自己,丈夫出獄後,葉嘉瑩還未來得及歡喜,另一個陰影立馬籠罩上來,丈夫性情大變樣,心理扭曲,對葉嘉瑩多次實施家暴,在千難萬險中都堅強的走過來的葉嘉瑩,看見自己遍體鱗傷的那一刻陷入了絕望,她多次產生了自殺的想法,卻為了孩子不得不活下去。

隨著在教育界的成就越來越大,對詩詞的研究愈加深刻,葉嘉瑩的教學事業也逐步上升,由中學轉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後來作為交換教師去了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任教,受到了很多外國詩詞愛好者的喜歡。

1966年,葉嘉瑩帶著兩個女兒來到哈佛做交流者,她打算回國把父親接到美國,在美國定居,不料遭到阻擊,無法返回美國,只得去加拿大,再把女兒丈夫都接到加拿大,在加拿大那段時間,葉嘉瑩一個人承受了很多壓力,幾乎要把她壓垮。

首先是語言關,加拿大的UBC大學要求葉嘉瑩用英文給學生們講授中國古典詩詞,雖然之前在美國的時候已經接觸了英語,但是要用它來授課談何容易,但是為了生計,她只得答應下來;

第二個是生計,改居家拿大是突然之舉,兩個女兒要從美國接來加拿大,父親也要接來加拿大,丈夫也要來加拿大,於是葉嘉瑩獨自一人到處找合適的房子,添傢俱和生活用品,這些繁雜的工作在對於一個身在異國他鄉的弱女子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三是家庭關係,錯的人永遠不能指望他會改變,儘管葉嘉瑩無數次的容忍,寬容,沉默,丈夫既無用又大男子主義的惡劣性情絲毫都不知收斂,家內家外什麼都做不好,那大男子主義的虛榮心和存在感怎麼捍衛?那就家暴好了,通過對妻子發威來顯示做丈夫權威的作風。這讓葉嘉瑩身心俱疲,她把所有的苦悶都寫進了詩裡:

異國霜紅又滿枝,飄零今更甚年時。初心已負原難白,獨木危傾強自支。忍吏為家甘受辱,寄人非故剩堪悲。行前一卜言真驗,留向天涯哭水湄。

獨木危傾強自支,多麼無助,多麼無力又多麼無可奈何呀!

因為在授課方式和學術成就得到了UBC大學的肯定,不到半年時間,葉嘉瑩就被授予了終生聘約,本以為一生的苦難已經結束,不料人生的痛苦還在後面,

1971年,父親因病去世,葉嘉瑩悲痛萬分,從此葉嘉瑩的人生就沒有了來處,寫下一首輓詩《父歿》後,開啟了自己的歐洲之行。

老父天涯歿,餘生海外懸。更無根可託,空有淚如泉。昆弟今雖在,鄉書遠莫傳。植碑芳草碧,何日是歸年。

好不容易走出了痛失慈父的痛苦,好景不長,1976年春天,她的大女兒又出事了。在送母親去機場參加亞洲學會回來的路上,夫婦倆開車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出了車禍,雙雙身亡。

女兒的驟然離去,讓葉嘉瑩的人生猝不及防,她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見任何人,她知道:

人與人的理解談何容易,哪裡有什麼感同身受。那切膚之痛旁人是無法想象的。因此,所有勸慰的話都是那麼的乏力。既然如此,就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和精力。她寧願自己忍!

她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哭女詩,在她人生最痛苦之際,又是詩歌給了她光明和安慰,或許是一個人一生要經歷的災難也是有限的,葉嘉瑩之後的人生倒是沒有什麼大災大難了,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再有什麼也只是一陣小風罷了。

1990年,葉嘉瑩從UBC大學光榮地退休了。得知葉嘉瑩退休後,國內不少大學,包括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都先後向她丟擲了橄欖枝。但葉嘉瑩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留在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決定建立一箇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由葉嘉瑩擔任研究所所長,葉嘉瑩開始雷厲風行的去海外籌款,還把自己在美國領到的九十多萬人民幣退休金捐贈出來,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她由衷地希望領到獎學金的同學,所看到的不僅是這一點微薄的金錢,而是透過“駝庵”的名稱,瞭解到薪火相傳的重要意義和責任。

南開大學也對這個一生漂泊,半世艱辛的老先生做出了回報,為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校園裡修建了一座以她的號為名的四合院式的書院——迦陵學舍,以此作為葉嘉瑩的歸宿,庭院種滿了蓮花,蓮心不死,先生永在!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12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就像早春約會在中央電視臺如期播出。通過投票等多種方式在全國範圍內評出年度人物事蹟,在晚會現場陸續與觀眾見面,分別用他們不同親身經歷講述了感動中國真實故事,用感動力量再次喚醒了心靈春天。

感動是人類最直接一種情感。生活中總會有那麼一些人,時時感動著我們。他們是宋兆普、黃大年、王鈺、鄧迎香他們是一個人,他們是一群人;他們是一種精神代表,他們在用一種心靈力量,喚醒沉睡春天。

我們常說,好人就在身邊。“感動中國”人物也都來自我們身邊。它傳遞出了中國人好人觀,行善觀。“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小善者必成大德。在生活裡,我們感動中國觀後感與往年一樣,感動中國總影響著千千萬萬中國人。在這些感動人物中有國之大器精英,也有百姓草根凡人,但卻都以不同偉大事蹟感動著這個民族人民。又是一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我內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撞擊與神聖洗禮,在感動與眼淚交織背後,我收穫不僅僅是文字上樸實與感動,更多是內心中無法言喻那份震撼與動容。

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對感動中國中是教師職業感動人物也會有更多感觸。莫振高就是一位打心眼裡佩服和尊敬人物。他是學生口中“莫爸爸”“校長爸爸”,是廣西都安高中原校長。都安是全國貧困縣,這個大山裡瑤鄉,有著眾多因貧困上不起學孩子。莫振高將“讓瑤鄉兒女走向世界”作為自己座右銘,任教三十多年來跑遍每一位貧困生家,將瞭解情況一一記錄在冊,並用自己微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學生,圓了他們大學夢。

然而,自己工資畢竟只是杯水車薪。面對數量眾多貧困學生,這位從未向別人伸手“莫爸爸”走上了“化緣”之路。他利用休息時間,來到全國各地機關、企事業單位,做演講、做動員,只為通過社會力量,幫助更多瑤鄉兒女走出大山。就這樣,莫振高一共籌集了3000多萬元善款,讓1.8萬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最後因積勞成疾,莫振高於3月9日突發心臟病去世。他“化緣”之路改變了數以萬計貧困孩子命運。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老師用生命譜寫出了人民教師關榮與偉大,讓我們看到了國人一種從物質至上到精神至上轉變。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13

張桂梅同志深深紮根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愛教育,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別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愛學校,不顧身患多種疾病,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經常超負荷地工作在教學崗位上;她愛學生,拿出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名共產黨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張桂梅同志是教師的優秀代表,是教師的榜樣。張桂梅同志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張桂梅同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張桂梅同志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成才,認真執行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切實加強師德建設,真正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張桂梅同志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勤奮工作、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著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著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

通過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以後,我們要更加熱愛和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培養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和接班人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甘為園丁,做到教育安心和專心,全心全意為教育事業服務。熱愛本職,踏實工作,不追逐名利。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與能力。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認真聽取他們的教誨。講好普通話,使用規範字,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上好每堂課。絕不得過且過和放任遷就學生,而要以又紅又專的高標準要求學生,以滿腔的愛心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積極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誘,管教管導,既教書又育人,對學生一視同仁。做到深入學生,為學生排憂解難,為學生多辦實事。

敬業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人生的價值在於奮鬥、進步與奉獻。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條。有人說,偉大的科學發現和重要的崗位,容易調動敬業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業也敬不起來。道理並非如此。教師們發揚敬業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可感召成千上萬人投身到教育事業建設中,推動社會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在平凡的教師崗位上長期能愛崗敬業,創造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業績,需要我們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14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題記

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親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上國小到國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為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燃燒著自己,點亮著他人。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是否你在父母親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為有名的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的國小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偉人也同樣在佳節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親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親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親,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汙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有關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的心得體會作文 篇15

今天我看了一場激動人心的頒獎典禮,也就是20x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這個頒獎典禮讓我心潮澎湃。

有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87歲;為了事業,為了中國的發展,他任勞任怨,連回家也很少。也有拾荒助學的“五保”老人劉盛蘭,92歲,老人家庭並不富裕,老人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卻在貧苦交加的17年裡,將自己,辛辛苦苦拾荒的來的錢,毫不猶豫地捐獻給了全國各地的貧困學子。更有為了兒子,願意付出一切的方俊明的母親,姜春梅,84歲,有一年,有一個小孩溺水,方俊明見了,二話不說一頭扎入湖底救人,不料頸椎骨折並導致高位截癱。母親勸導他,並背了他整整23年。

還有許多許多讓人感動的人物,他們不畏困難,堅持不懈,只為了能夠幫助到別人,也幫助祖國!最令我難忘的還是方俊明的母親。

她任勞任怨地照顧她的兒子,也從不說苦,也從不說累。自從那件事發生之後,方俊明媽媽就一直開導她的兒子,讓他兒子也不再傷心,但是這些年也發生了許多事,方俊明妻子的離開,方俊明爸爸的去世,也對他們的生活有不少打擊。家裡的重擔也都壓在了方俊明媽媽身上,她每天起早貪黑,早上五點起來做早飯,晚上等到兒子,孫女都入睡了,才敢漸漸入睡。23年來方俊明的生活無法自理,都是靠母親來背,她為兒子洗衣、做飯、洗腳、擦身子,有時候腸胃不好,大小便失禁,都是母親及時的'換洗。

在天氣好的時候,想讓方俊明下樓透透風,散散心,就從二樓,一步一步艱難的背下來,即使再苦再累,都要堅持。現在方俊明女兒長大了,也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方俊明心裡也少了一份負擔。但是方俊明最擔心的還是自己的母親,母親已經老了,也漸漸背不動他了,他就是希望自己的母親能夠歇一歇,享享清福。但是方俊明母親並不是這樣想的,她覺得兒子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還是自己照顧的比較放心,只要還走的動,就要把兒子背下去,照顧下去!

母愛是多麼的偉大,母愛是多麼的無私,讓人催人淚下,看了這次頒獎典禮,我的感觸很深,覺得看的很有意義,也有很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