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總結(精選5篇)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總結 篇1

寒假中,利用閒暇認真拜讀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編的《觀察課堂: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之所以選擇讀這本書,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完成本次卓越教師培訓的任務,以提升自我,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二是開展工作的需要,本人在教務處工作,組織教師聽評課是常規的教研活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借鑑他人的經驗和方法來改善我校教師聽評課的方式,從而提高教師的課堂效益。這也是選擇讀這本書的目的之一。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總結(精選5篇)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是一本有關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指導青年教師提高課堂觀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書,也是一本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活動的書,還可以看作是一本指導老師如何聽課評課的書。讀來深受啟迪,頗感獲益匪淺。現把我的讀書心得交流如下。

一、總體印象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專案“素質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專案“基於理論與實踐對話的教學創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是華東師範大學“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成果之一。再加上崔允漷教授也是主編之一,它應該是一本理論性、指導性都很強的新課程實踐的成果書。我認真地把全書看完,明白了它同時也是以浙江餘杭高中為主、銀川一中和中關村中學等校教師參與的一份校本教研工作總結整合。是這幾個學校對國家級的實驗專案進行實驗並對其過程進行經驗總結的產物。我讀後感覺本書最大的可取之處是“聽課要有觀察點”,通過課堂的觀察點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同時也感到本書的不足之處是做法太繁瑣,操作難度大,加重教師負擔,要想在所有學校推廣應用,肯定會遇到很大的難度與阻力,必須進行靈活變通。

該書共有四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記錄了浙江省餘杭高階中學與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聯手,在課堂觀察的研究與實踐中所經歷的思考,所經歷的喜悅,所經歷的不平凡的歷程,以及北京海淀、寧夏銀川等若干學校探索課堂觀察的故事。所寫的故事都是敘述他們是如何做起課堂觀察這個實驗課題的過程,其中不乏他們實驗的快樂和艱辛,同時記載了他們的困惑和疑慮,讀這部分內容有助於我們瞭解實驗的大體情況;第二部分“問題解答”。該部分從認識課堂觀察、開展課堂觀察、展望課堂觀察三個方面選擇了20個問題,用問答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概念、意義、操作技術與流程、侷限性,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第三部分“正規化創新”。這一部分的核心是《課堂觀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觀察與記錄工具,這是該書的精華部分,也是該書的創新。第四部分“課例研究”。該部分呈現了完整的課堂觀察活動過程,它是課堂觀察研究的實踐層面意義上的延伸。共舉了四個課例,其中兩個生物課例,一個化學課例,還有一個政治課例。我重點讀了一下政治課例(因為我是政治老師),這些課例對我們有很好的示範和借鑑作用。

這四部分當中,參考價值大的是第二、三部分,說的是課堂觀察如何操作,也就是我們讀這本書後想做課堂觀察的話該怎麼做。“聽課要有觀察點,通過課堂的觀察點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這是我讀完《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後最大的收穫。

這是一本很實用的寶書。作者說得真切,講的實在。讀完這本書,我對課堂觀察的課堂研究方法有了更新的認識,也有一些感悟。

讀一讀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可以引起一些思考,這就是對本書的總體印象。

二、讀書收穫

1.明晰了課堂觀察的含義

課堂觀察,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執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

課堂觀察,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影裝置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它是一種教師的日常專業生活,一種專業的學習活動,一種合作研究的活動。

它是一種行為系統,它由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為構成;它是一種研究方法,把將研究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它是一種工作流程,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後會議三個階段;課堂觀察也是一種團隊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這樣看來,課堂觀察,它有明確的目標性,計劃性,組織相當嚴密。這與傳統的聽評課大相徑庭。傳統的聽評課隨意性較大,看到什麼記什麼,觀察的問題過於分散,一個人觀察多個方面的問題,看似面面俱到,卻是面面不到,不夠深入。在聽課過程中往往關注老師多一些,關注學生卻很少。發現的問題儘管能進行一些必要的探討,但是沒有系統和深刻的分析總結,是一種不自覺的研究行為,是一種基於感覺印象(主觀感受)而不是基於證據的研究方法。而課堂觀察,觀察的點是課前就確定的,無論課前說課、討論、還是課上的觀察,課後的反思、討論,都是圍繞研究目標進行的。而且課堂觀察有明確的分工,觀察點具體,觀察者就一門心思觀察一個方面的問題,配以量表等觀察工具,可操作性強。課堂觀察讓我們聽課、評課者消除了很多疑慮,因為它所關注的問題不再是對教師的評價,不再是為教師的教學劃分等級,它指向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從起點和歸宿都指向學生學習的改善。課堂觀察的過程是合作體關注學習,研究學習和促進學習的過程。它旨在提高課堂效率。

“觀察課堂”較之於以前的“聽評課”無疑是巨大的層次提升。因為“觀察”不但要“聽”,還要“看”,還要“記”,手、耳、眼的綜合運用,無疑會大大的提升效率。

課堂觀察主要關注的是證據而不是感覺;

課堂觀察研究的是有針對性的問題而不是所有問題;

課堂觀察依靠的是團隊協作而不是教師個體;

課堂觀察不是評與被評而是共同參與、共同提高。

2.認識了課堂觀察的框架

課堂觀察框架:4維度20視角68觀察點(部分)

3.掌握了課堂觀察的程式

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與課後會議三個階段。從課前會議的討論與確定,課堂中的觀察與記錄,到課後會議的分析與反饋,構成了確定問題——收集資訊——解決問題的工作流程。基於課堂觀察,教師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事件,澄清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並在資料分析的基礎之上反思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學改進策略與方式。

課前會議解決哪些問題?

(1)上課教師(被觀察者)說課

本課內容主題,在該課程中的關係和地位;

本班學生情況介紹,包括學優生與學困生座位在哪裡?

我想讓學生明白什麼?重點難點?如何解決;

介紹一下本課的大致結構,包括創新點與困惑;

學習過程的監控

(2)觀察者提問與上課教師進一步說明(交流)

(3)通過商議確定觀察點

課中觀察要注意的問題

課前會議後,一定要獨立或合作開發觀察或記錄工具,體現課堂觀察具有任務導向或問題解決的性質。

提前進入課堂

明確觀察任務

選擇觀察位置

如實做好記錄

避免影響教學

課後會議著重解決哪些問題?

(1)上課教師(被觀察者)課後反思(陳述)

這節課是怎樣獲得成功的?學習目標達成了嗎?

談談各種主要教學行為(如活動或情景創設、講解、對話、指導和資源利用等)的有效性?

談談有無偏離自己的教案。如有,請繼續說說有何不同?為什麼?

(2)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報告並交流課堂觀察的結果及簡要結論(立足證據,必要推論)

(3)協商得出幾點結論和行為改進建議(成功之處;個人特色;改進建議)一是擺事實,多分析,少評價;二是注意邊界,立足課堂教學情境,基於證據,適當推論;三是三分法,肯定優點,明確改進措施,挖掘個人特色。

4.瞭解了課堂觀察的意義

(1)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

在真實的課堂裡,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學生通過傾聽、與教師對話、交流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行為,獲得新的認知與情感體驗。可以說,教師的課堂行為、學生的學習習慣及課堂環境都在影響學生的學習。當觀察者進入課堂觀察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會不會學習、以及學得怎樣時,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學生行為上的改變。觀察課堂中的其他行為或事件,如教師教學、課堂文化等,通過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或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教師參與課堂觀察始終指向學生學習的改善,這也是課堂觀察與傳統聽評課最大的功能區別。

(2)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活動,它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途徑。通過課堂觀察,教師藉助合作的力量在實踐性知識、反省能力等方面將獲得新的發展,進而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質量。

(3)營造學校的合作文化

教師要開展課堂觀察,就要改變原來單兵作戰的工作方式,從教學上的孤立的個人主義走向合作的專業主義,因為完整的課堂觀察程式不能沒有教師的合作行動。每個教師都要主動向課堂觀察合作共同體的成員開放自己的教室,接納不同的力量進入課堂,共同來探討課堂教學與學習的專業問題。通過課堂觀察,教師在心理與行為上會發生一些變化,變得開放、民主與善於合作,這些變化會感染同伴,影響組織,進而使學校變成合作共同體的聯合體。

三、困惑與思考

1.課堂觀察量表的設計太複雜了,操作起來也很費時費力。(太繁瑣,操作難度大)

觀察量表設計——課堂觀察的關鍵。基層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重,這麼專業的研究工作放到日常教學中同時進行,真的感到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如第39頁設計觀察量表時,把教師的課堂反應列舉了五種情況,把教師的課堂行為列舉了九種情況,把學生的錯誤型別列舉了六種情況,其中有許多狀態是稍縱即失的事情,哪能觀察得過來呢?況且,即使能觀察出來,有許多狀態能說明什麼問題呢?第58頁提到的課堂觀察中的困惑:一節課觀察教師提問學生30多次,觀察教師利用教學資源圖片12次、圖表3次、視訊1次、文字資料8次,這樣的統計有什麼用呢?第105頁觀察點舉例中的傾聽一項,觀察有多少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多少時間;有多少學生傾聽學生的發言,有多少學生在記錄和查閱,有多少學生能複述等等。試問,這些內容是能夠量化得了的嗎?假如放音樂時,學生閉著眼睛傾聽和享受,你能觀察出來他是在傾聽還是在打瞌睡嗎?這些東西只能看整體的氛圍和氣氛,去感受,而不可能去量化。特別是在文科的課堂教學中,有些東西是很難量化的。我認為讀這本書需要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取其所長,為我所用。

2.課堂觀察只能作為教師研究課堂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課堂觀察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它將研究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複雜性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蒐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資訊,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

課堂觀察善於對課堂行為的區域性的分析與診斷,而不善於對課堂事件的整體的、綜合的、巨集觀的把握。其實,課堂觀察的發展需要更為綜合的視角。課堂觀察不能取代傳統的聽評課對課堂教學整體性的把握。因此在進行課堂觀察的同時要結合傳統的聽評課方式,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結合起來,不要走進純技術性的數字化分析的泥淖中去,從而避免出現“盲人摸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定性的方法著眼於綜合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文化等要素,而定量方法在於使研究有理有據,兩者相互補充,有利於對教師課堂行為從整體到細節的把握,更為客觀、合理。“量表”,是一個機械化非常明顯的工具。它過於注重數字的定量,而少敘述性定性。而我們要知道,單純的數字,並不能涵蓋一堂課的有效性。比如從教師的提問次數,能解讀出什麼結論?是次數多好還是次數少好?再比如教師講授的時間,是時間長好還是時間少好?這樣的數字,對一堂課的評價和提升,沒有任何意義。

要在傳統聽評課方式的基礎上學習借鑑新的課堂觀察理論,使二者完美結合。傳統的聽評課也有可取之處,課堂觀察要與傳統的聽評方式相結合,不宜矯枉過正,如果什麼東西都脫離了傳統,另起爐灶,那是不可想象的,也是難以成功的。把傳統與創新結合起來,讓課堂觀察有新的做法,取得新的成效。

3.課堂觀察的成效如何,其推廣價值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開展課堂觀察之後,究竟會取得什麼具體的效果,特別是對提高教學成績方面有哪些有說服力的資料或成就,書中還沒有給以重視。倡導任何一種觀點或做法,都要有充分的證據作支撐。如果一項實驗不能與提高學校教學成績結合起來(雖然這種想法有點急功近利,但卻是一線老師最實際的想法),那麼,它很難進行推廣的,難以調動一線老師課堂觀察的積極性,或者說它是不會受到廣大老師和社會家長認可的。本書還缺乏大面積實驗推廣應用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僅僅是餘杭中學和寧夏一中等校的部分學科進行了幾次課堂觀察實驗,看看他們印在書上的實際課堂觀察量表的記錄也不像設計的那麼理想,甚至某些地方還脫離不了傳統聽課時做記錄的影子,除了是表格的形式外,記錄的內容與傳統的聽課記錄似乎沒有什麼非常大的區別。比如220頁下面所記錄的4個問題就是如此。這些表格雖然很真實,但說明不了多大問題。沒有成功的經驗,說服力不強,推廣的價值還有待檢驗。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總結 篇2

通過學習《課堂教學觀察、診斷與評價》收穫頗豐,使得我對課堂教學觀察、診斷與評價有了更新的認識,對教育教學有了更新、更高的理念,使我耳目一新。

課堂教學觀察診斷是指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的,以教學評價的理念和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為指導,由教學專家、有經驗的教師及被評教師等組成診斷小組,運用科學的觀察手段來收集課堂教學資訊,對資訊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教師的教學特色和存在的問題,並據此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指出發展方向。

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是教師研究課堂的一種方式或方法,類似於以前的評課,但是它又比以前的評課更具有科學性,內容也更具體、細緻。傳統的聽課評課多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終結性評價,具有狹義性、隨意性,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新課程在課程的設計上、在教師的施教行為上、在學生的學習行為上等等方面都發生了重要變化,這使得傳統的的聽課評課缺乏科學性、技術性,不再適應新課程的實施。而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是指觀察者帶著明確目的,憑藉自身的多種感官及有關的輔助工具,多角度、多層次地蒐集課堂資訊,判斷篩選出有價值的資訊,並依據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和判斷,從而做出合理、科學的評價,提出改進建議,提煉教學經驗,幫助教師改進教學。

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是如何把教學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中的最佳途徑,也是教學理論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的成功與否的試金石,對提升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都有著顯著的作用。正如專家所講的“在現代教育中,課堂觀察是教師獲得教學反饋資訊、捕捉教學複雜現象,分析研究教學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時能夠喚醒隱藏在教師心中的教學智慧,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的實施與完善,就需要廣大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走科學發展的路子,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形成新的認識回饋,以發展個人的教學實踐與智慧。而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發展,對糾正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孩子創造一個更有活力的環境,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的教學研究方法。教學觀察與診斷對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日常教學中,課堂觀察與診斷的意義,集中體現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改進師生的生存狀態等方面。

1、課堂觀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教學診斷使教師專業有自身獨特的專業理論和技能。教學診斷是在教學實踐中產生、發展的,是借鑑了其他學科的成果,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有一套教育教學自己的話語系統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模式。

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既是教研活動,又是科研活動,它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因此既是一個驗證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實踐操作、昇華為理論的過程,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途徑。通過課堂觀察,教師藉助合作的力量在實踐性知識、反省能力等方面將獲得新的發展,進而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質量。

正是通過教師對自己的和同事的課堂的觀察,增進了教師對自己行為的意識以及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促進其系統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學行為,發展其自主性的專業判斷力,並通過觀察研究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校得到發展的同時,也使自己的職業成為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如果在一個學校裡,課堂觀察在教師之間形成風氣,它就像一箇中樞活動,連線了個別教師,促進教師成對或成組地協作,使教師成為一個整體,使學校更有活力。

2、課堂觀察能為教育決策與評價提供較為客觀的依據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在新開發的課程中,教師需要適應一種新的課程,即他需要重構已經習慣的教學模式。為了確保課程改革按照預想的方向進行,在新課程的執行階段,需要了解教師是否在做課程開發者打算做的事情以及教師是否在做他自己打算做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觀察的目的在於檢視目的、策略和行動之間是否配合得當。同時,由觀察而獲得的反饋資訊也應當被教師用作理智地反思和改進實踐的依據,這樣課程開發的過程才是充滿活力的。在新課程的評價階段,課堂觀察則關注於課程的有效性,要檢視教師是否達到了課程開發者和他們自己的意圖,還要檢視學生實際獲得的發展,包括知識、態度、學習策略等等。

3、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是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

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具有“臨床指導”的性質。為了查清教師教學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成績,通過課堂教學觀察與評價進行“臨床診斷”,對教師鑽研教材、處理教材、分析學生、選擇教學策略、制定教學程式、反思研究教學等等方面做出觀察透視,分析問題的所在及其因果,判斷其價值,總結提出具體改進意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教學診斷是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載體和平臺。

教師專業化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職業平淡和厭倦。教學診斷使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了一個有效的載體,教師的教學工作不再是簡單的重複勞動,教師要經常記錄、觀察自身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每天面對的都是發展中的學生,面對著新情況、新問題的挑戰。可以說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診斷,幫助學生排除學習障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不竭的動力。

5、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切實改善學生學習方式

課堂觀察通過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推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最終的落腳點仍然是促進學生的學習,開展課堂觀察活動必然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進與提升。

在真實的課堂裡,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學生通過傾聽、與教師對話、交流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行為,獲得新的認知與情感體驗。

6、促進教師間形成學習共同體,營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課堂觀察與診斷的過程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在課堂觀察中,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在課堂觀察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教師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教師藉助於課堂觀察共同體,探究、應對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課堂觀察與診斷主要完成三項任務:一是描述教與學的行為,診斷教學問題;二是幫助教師改進課堂中具體的教學問題;三是改變教師日常的課堂研究行為。因此,教師參與課堂觀察必然會受到種種限制,也就是要滿足一些條件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課堂觀察與診斷活動。

總之,課堂觀察與診斷是伴隨新課程實施的產物,是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反思的鏡子,通過觀察診斷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同時課堂觀察與診斷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因此,研究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技術對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十分必要。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總結 篇3

本學期我參加了徐老師開講的《聽評課與課堂觀察》,參加本次培訓是相當有意義的。因為在徐老師的指導之下,我深深地體會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徐老師對於課程的安排也很周到科學。不僅從理論知識上闡述了說課的意義與作用。而且在老師與學員間的互動平臺上,同組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同伴之間互相討論的方式也讓我解決了很多的在學習中出現的疑問。而且也開闊了教學思路。

在本次學習中,我仔細學習了模組一,覺得七節課每一節講得都很精彩,也讓我對有效聽課基本知識有了全面而客觀的認識。在第二節中新課程理念下聽課誤區,我覺得看了以後不禁慚愧,似乎說的就是自己,認識了錯誤才能改正。此外,聽課要求也讓我充分學習到了該如何聽課,特別是談到的轉變聽課中的關注點從偏重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師生互動、關注學生如何自主、主動學習。以前聽課,主要是聽老師講課,目光都集中在老師身上,看老師表演式的講授、提問、示範,看老師如何有條不紊地安排一節課的教學程式,看老師如何控制學生的活動,欣賞老師的板書設計等等。總之,聽課時偏重關注老師的教,而忽視注意學生的學。現在,課堂上教師的角色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變了,聽課的關注點也變了。教師要更多地觀察師生之間如何互動,更多地觀察全班的每一個學生是否都自主、主動地參與到發現、思維、探索、操作的學習過程中,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情感和態度的變化。

通過這次培訓,我對新課程理論下聽評課與課堂觀察有了深刻的瞭解,受益匪淺。讓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能更好的聽課打了堅實的基礎,我也十分感激老師對此次課程的指導,以後有機會還需要多多參加這樣的培訓,以此來鍛鍊自己。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總結 篇4

捧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注視著書名,心想:何為課堂觀察?怎樣進行課堂觀察呢?認真拜讀後覺得受益匪淺。

課堂觀察,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執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作為專業活動的觀察與一般的觀察活動相比。它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 (觀察表、錄音錄影裝置),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

那麼,課堂觀察有什麼價值呢?首先,有利於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教學研究的本質在於追求更合理的教學實踐。教師在教學中,對某一教學現象,如:課堂上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並實施在自己教學活動中,得以驗證,以形成對現象的新的理解和鑑賞。這不僅有助於改善教學實踐上的不足,而且有助於教師間教學研究氛圍的形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其次,有利於教師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換。當代教師職業要求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而研究型教師就體現在他的教學研究和反思上。

課堂觀察的內容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觀察:教師的語言(提問、評價、引入語、過渡語、小結總結語、)、板書、媒體的使用、情感的投入、教學活動的組織、課堂引入、學習情境的創設、學習效果的監測、包括班級生活環境的營造、關注學生的課堂感受等;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與同伴合作的實效、掌握知識的情況、情感體驗等。

怎樣進行課堂觀察呢?首先,課堂觀察前的準備,確定觀察的目的和規劃;接著,課堂觀察,進入課堂及記錄資料;最後,課堂觀察後的工作,資料的分析和結果的呈現。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介紹了許多與傳統聽評課截然不同的方法,他將過去一個人做的事,分成很多部分,由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參與,彙集集體智慧,讓聽評課活動變得更專業、更有實效性。我相信,在我們今後的工作實踐中,定會有更多意外的收穫!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總結 篇5

平時教學已很是辛苦,加之本次假期實在太短。十多天的假期,又逢春節,每天迎來送往。要想靜下心來,讀完兩本專業著作,實屬勉強。加之,本人才疏學淺,知識有限,只能就《課堂觀察Ⅱ——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談點淺見。

一。課堂觀察對教師的重要性。課堂觀察是一種課堂研究的科學方法。進入21世紀,課堂觀察作為”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進入教育界的主流視野。隨著”有效教學“的深入,課堂觀察在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意義和價值被重新挖掘,教育研究者們對課堂觀察的關注熱度逐年上升。而教師天然是課堂觀察的研究者、使用者、反思者。課堂觀察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執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討論和發現課堂中各個環節、因素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探討課堂教學種.種可能,從而認識課堂、理解課堂、改進課堂。通過課堂觀察,營造相互借鑑、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和工作環境,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提升課堂教學研究的水平和質量,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 如何進行課堂觀察?

明確課堂觀察的四個維度——學生、教師、課程及課堂文化。學生,觀察學生怎麼學,學得怎麼樣,學生是否有效學習是課堂成敗的核心因素。教師是課堂成敗的關鍵因素,觀察教師教什麼,怎麼教,教師是否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程性質指的是教和學的內容是什麼,它是師生在課堂中共同面對的教與學的的客體,明白學科性表現在哪裡?課堂文化充盈於課堂之內、滲透於師生之間,是課堂的重要養分,也是聽這節課的整體感受。

(一)觀察課堂的演員──學生

從學生的維度看,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真正確立,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興趣、熱情是否得到激發,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調動,學生的語言、思想、情感、審美等素養是否得到應有提升。課堂所組織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是否都是圍繞明確的學習目標進行的,學生通過活動是否獲得了新的感悟體驗或新的收穫。具體從以下五方面進行觀察:

1。 學生課堂參與的廣度。課堂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是否能達到全員參與,也就是每個教學環節中學生的參與率達到百分比是多少,個人展示的次數是否適度。

2。 學生課堂參與的深度。觀察課堂上是否有學生思維的空間。觀察師生、生生之間是否有思維的碰撞的火花,學生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是否敢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探究問題是否積極主動,是否具有獨創性。

3。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是否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否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否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能否從其他同學的回答中獲得收穫、啟迪。

4。 學生的情感狀態。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能否自我調控學習情緒。學生能否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之中,並能自我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對學習能否保持較長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

5。 學生的反饋狀態。通過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態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效課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高。所以課堂上教師要使用多種形式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觀察統計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為觀後交流提供更充分的材料和依據。

(二)觀察課堂的導演──教師

從教師的維度看,教師自身的學科專業素養是否厚實,教學的基本功是否紮實,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否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能否獨立處理教材、設計教案,課堂教學中能否體現自身的教學個性與風格,教師是否具有較強的駕馭課堂,處理預設與生成關係的能力。總之,教師對”教什麼“和”怎麼教“是否瞭然於胸。具體包括:

1。組織能力:包括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核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

2。調控能力:教師能否根據課堂教學進展情況與出現的問題,靈活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採取有效措施,能否關注學生,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資源,尋求應對策略,努力構建開放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潛能,追求教學的真實、自然,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3。教學策略:教師能否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對其所教學科愛學、會學、善學。觀察學生能夠自學的內容,教師是否讓學生自學;學生能夠自己表達的,教師是否鼓勵學生去表達;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是否放手讓學生去做,等等;觀課時要關注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以探究為特徵的研究性學習,使接受與探究相輔相成,使學生的學習境界更高,學習效果更好;觀察教師能否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情感、態度及時給予有價值的反饋,發揮課堂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導向、激勵、診斷和反思提高的作用。

4。練習設計:教師能否依據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典型而適合學生的練習題,達到鞏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滿足不同型別學生的需要。

(三)分析課堂的劇本──課程性質

教師是否根據課程標準、學情、教材內容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課堂上有無生成新的學習目標,怎樣處理新生成的目標的?為了達成目標怎樣處理教材?設計了哪些教學環節?採用了哪些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怎樣體現了本學科的特點?有沒有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

(四)分析課堂的感受──課堂文化

課堂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場所,課堂學習是學生傳承人類文化的基本形式。課堂文化就是通過智慧型教師的教育智慧,建立、激發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課堂,從而形成一種對生命的理解、關懷與尊重;開放、自由、和諧、智慧的;提升教師和學生生命質量的課堂。這一特殊的文化,帶有一定的情境性,體現的是一種氛圍,一種人的精神氣象,只有從人的角度出發,建立在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之上,才能體現對人的關懷與重視,也才能展現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的風貌、風氣。從文化的角度上,教育教學留給學生的,除了知識的接受和智慧的開啟,還應包括心靈的點化和人格的潤澤。

總之,課堂觀察的起點和歸宿都是指向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每一堂課入手,經過觀察,借別人的眼睛看到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不足,才能在教學上不斷進步、不斷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