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教育哲學閱讀心得(精選7篇)

教育哲學閱讀心得 篇1

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從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經驗總結,是對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進行哲學思考的結晶,我覺得就像是一篇寫得十分出色的綜述,他總結了美國眾多學者對高等教育的哲學問題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對立的觀點,直接還原了當時美國社會上關於這些問題熱火朝天地討論。

教育哲學閱讀心得(精選7篇)

布魯貝克寫這本書是在20世紀60、70年代,經歷了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時代”後,進入了“艱難時期”,是學術界“大為不滿”的“冬天”,由此引發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機”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國的高等教育內外部陷入了危機之中,經費緊缺,公眾對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會上充斥著一個問題“高等教育為何而存在?”這些都需要從本質上根源上探討高等教育的存在價值的哲學依據。這本書也應運而生。

坦白的說,讀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想到高等教育有這麼多哲學的問題需要回答,在開頭的導言裡,作者羅列了他認為自己將在本書裡論述的問題,閱讀完本書後,我想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幾個問題: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高深的學問在何時是可靠的?”

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當高深的學問來自學術自治的學術團體時它是可靠的。但是,這就引出新的問題,誰來監督或者評價這些高深的學問。首先,這些高深的學問是“超出一般的、複雜的甚至是神祕的知識”,這就排除了社會上大多數人能夠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為唯一能夠真正理解這些知識的複雜性的專家和學者,一方面是作為高深學問的發現者和創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們自己為自己的成果作出評價,顯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沒有誰能勝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這些學問,那對真理的探求來說是致命傷,學生作為高深學問的接受者是不能作為指導和評價的一方的。在現實生活中,完完全全的學術自治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主要有:經費上做不到完全獨立的,當然這也是一個主要的方面;政府和社會上各界團體包括宗教團體是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的;學生對於自己要接受的知識是有一定的知情權的,特別是在現在,學生的意願和需求越來越重要的情況下。

“高深的學問是否因為要躲避市場和政治競爭場所的曲解,而只好被關在密封 的象牙塔中,或者應該在具有這些成分和事件的熔爐中得到錘鍊?”

歷史是不可能倒退的,而且在真正的象牙塔中也不會追求到真理的,更何況現在的社會還沒發達到可以完全發展不用改善現有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的知識,那麼就不能不在社會中“摸打滾爬”,但是“躲避市場和政治競爭場所的曲解”對於高深學問來時也是很有必要的,但關鍵是要躲避的是“曲解”,而不是積極的影響,一定要在各種因素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受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是肯定的和不可避免的,但只是影響,不能讓它們“鳩佔鵲巢”。

“顯然,並不是被個人都具有掌握高深學問的才能的,那麼學院和大學之門應該向誰開放,選擇的標準應該是門第主義、功利主義還是平等主義?”

我覺得,學院和大學之門應該向那些願意接受並有能力完成對高深學問追求的所有人開放。這其中,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一個難點問題,我覺得,應該把高等教育建立成一個金字塔式的系統,能夠適應從低到高不同能力的人關於高等教育的需求。

以上是我對本書的一點看法,不足之處,請老師指正。

教育哲學閱讀心得 篇2

這兩天讀了《教育哲學》,這本書的邏輯性是很強的,從什麼是教育哲學,教育哲學的歷史,從人生與教育,知識與教育,理性與教育,自由與教育,民主與教育,公正與教育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其實,我也不是很明白裡面講的東西,主要的體會就是:教育哲學是個力量學科,研究人的發展問題,比如人生:書中講了很多的人生觀,宗教人,自然人,社會人,理性人等,可以講是用哲學的方法研究教育的問題,用教育來擴充套件哲學的界限。記得最早的時候教育學是從哲學中分出的一門學科。康德最早在大學裡講授這門課,隨後赫爾巴特在大學裡教授教育學。

(1)縮短師生距離,建立自信心。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在美術教學中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很大程度上,能影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強度及時間。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主動在美術課堂裡來回走動的方式“接近”後面的學生:拍拍頭、摸摸小手……主動借美術用具給膽怯的學生,縮短與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從而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為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創造條件。

(2)給予學生安全感,培養自信心。絕大部分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為了使學生主動地、充分地參與教學活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首先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問題不論對錯,都不會影響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回答錯誤時不會受到批評與嘲笑,還不斷鼓勵學生:“你說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補充一點,會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說的更流利些嗎?”……接著,多鼓勵所有學生參與各種美術課堂活動,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使用一些使人輕鬆愉快的教學手段:謎語、故事、遊戲……給學生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即使沒把握回答的問題,學生也會爭先恐後地參與,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創造性也會大大增強了。

(3)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鞏固自信心。

教育與人生,教育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可以從一般接受很好教育的人都有很好的素質和寬廣的胸懷。接受過教育的人遇事冷靜,沉著,認真地思考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而沒有接受很好教育的人會遇事衝動或盲從,他們更容易被感情所轄制。由此定義可知,教育哲學涵蓋的層面十分廣闊。在《教育哲學》這本書中,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反思。

教育哲學閱讀心得 篇3

這本教材從封面上就給人一種理論性很強的感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翻閱下來,你又能夠從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關於教育的理念和認知。

一直以來,教育哲學的研究和教學始終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質疑:教育哲學有必要嗎?有哲學就行了,何必又添一個教育哲學?書的開篇就為我們說明了哲學對於教育理論和實踐,重新闡述了哲學的概念,從而說明教育哲學獨立存在的意義。

就拿書中第三章第三節的人的境界與教育來說,聯絡的普遍性告訴我們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人的境界和教育內部間也存在著深刻的聯絡。對受教者來說,境界越高,對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自身的境界也會相應提升。同樣這個結論對施教者而言也適用。施教者的人生境界提升對受教者的教育也會起到促進作用。這樣環環相扣的關係怎麼能不引起我們重視?

書中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比如什麼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很多的屬性,而這些屬性的總和,就是人的存在性。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人的意識性。每個人都有意識,誰都不願意自己的意識被別人剝奪。讓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剝奪他人的意識。可熱衷於掌控他人意識的人不在少數。

這在教育領域,就體現為教師的灌輸,為教學設定過多的標準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忽略了學生主體意識的一種體現。按石中英教授的話來說,就是一種“不人道的精神虐殺”,當然這種措辭有些嚴厲。

我們總是想當然得認為學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師在各方面進行教育,但並不意味著教師就有權力剝奪他們意識。如果這樣,學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從眾,喪失自我,缺乏創新意識。因此,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意識來代替他們的,忽略他們最基本的作為人的存在性。

教師應當要尊重學生的發言,即使錯了也不急於反駁他們的觀點,而是要把正確的觀點陳述出來,讓學生做對比,從而得出最終的答案,並且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存在那些漏洞。不能心急,為了課程的流暢,把答案直接說出來。現在的教育應當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樹立主人翁的意識,教師則要成為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樑,成為教育的引導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以上只是我對《教育哲學》這本書部分章節的一些淺薄認識,相信在讀完全篇後,還能有更多的感悟。

教育哲學閱讀心得 篇4

近期購買《教育哲學》一書,平常時有接觸一些教育名家的書籍,但有關哲人關心或關注教育問題的書是便是頭次,試想他們能從更高的視角來思考教育,一些深邃的教育觀點和思考值得深思。

關於“開學第一課”事件,想必記憶猶新,微信、微博上引起了巨大反響,讓重新審視現階段社會培養怎樣的人呢,我們的教育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呢?按《春秋公羊傳》的分類,現在社會的形態是正處於昇平世(小康水平左右),教育也應該與之相適應以追求審美主義、自然主義和情感主義為核心的浪漫主義。但如果長期推行智育、美育與情感教育的“休養生息”必然導致國家或者社會的危機。在我們追求“柔性”教育過程中對於學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磨練或挫折的“剛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強大的個人或民族,並不見得頭腦多麼聰明,四肢多麼發達,重要的是這個人或民族是否有強大的意志力。因此培養學生勇敢果斷、剛毅堅韌的意志訓練尤為重要。

目前的學校教學還是偏向於智育,單向度地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學校被簡單理解主“學知識”或“讀書”的地方,學生的學習似乎與情感、情趣、信念、信仰沒有任何關係。常常聽到學生厭學、逃學的現象,而教師簡單地抱怨學生的怠慢、冷漠或墮落,更有甚者指責“世風日下”。“對牛彈琴”固然有牛的冥顧不化的責任,但首要的過失在於彈琴者的魯莽和盲目。對牛彈琴式的.教學屬於不顧物件、不顧時機的強迫教學。

在這個地方缺乏情感、情趣、信念、信仰等教育該有的溫度。如何使學生被喚醒、被激勵、被引領、被召喚、被興奮,更是我們教師教學藝術的反應和回饋。因此教師要把“興發”(興起和引發學生主動學習)作為自己的首要責任和使命,學生將自動進入“孔顏樂處”的自我興髮狀態。同時在評價上能夠以不同的形式滿足學生“被尊重”、“被承認”的情感需要,學生將會主動學習或自學。

教育哲學閱讀心得 篇5

登一山有一山的風光,看一書有一書的文韻。這個暑假,受學校影響“被迫”看了劉良華教授的《教育哲學》,看得雲裡霧裡,也不知是否點中書本要旨。我姑且對這幾日的讀書思考,做一個反思總結,以示這個暑假完成了任務。該書知識儲備豐厚,遠非我所寫的幾點認知,但由於時間緊迫,加之文字艱深難讀,我是採用跳躍式翻讀,只求貫穿主線,會明要旨,並沒有面面俱到。

表裡關係即在差異中找相同,從多樣和變化中找不變和恆久,其實就是在運動的事物中找永恆的規律。每此接手的班級同學都不一樣,教授的課文也會因時代變遷而變化,但為什麼教得越久反而越來越得心應手,而不是越來越糊塗煩亂,就是因為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在處理各種紛繁複雜的教學事務中潛移默化的產生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可能說不出來,但是做得出成效。只不過善於總結者有大成,疏於總結者有小成罷了。

價值中立,教育是一門研究人的藝術,是圍繞“人”為研究物件展開的。領悟到人的規律就可以正向遷移到教育規律上。人處於世,最先考慮的是自身利益,這就要向內探求人性,而後考慮在社會上立足,適應環境,這就要向外探求價值。很多時候,人性和價值是一對矛盾。多勞多得者多憂,從人性的角度考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是人之常情,可是為了利益的大小,人們就會做出不一樣的價值判斷。這就有了人性和價值的平衡。人的需求不同,對人性和價值的平衡點就有所差異。說明白點就是舍與得的關係。講求價值中立。在於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是老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價值中立。不僅老師在做選擇,學生、家長也在做選擇。哪個班能夠最好的達到三方價值中立的平衡點,哪個班的教學成效是最好的。價值中立表現在教學寫作中,即是教師要求、學生認知與家長理解三方價值判斷的博弈。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家長怎樣看,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效果。例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多少的自主權,直接決定了學生思考方向和完成度。如果這個矛盾處理不好,就會導致教師教得身心疲憊,學生被逼得心力憔悴,家長看得怨氣不絕。究其根本是因為大家所做所想不一致,寫作方面的價值判斷沒有達到較好的平衡點

《教育哲學》當中所講的《詩經》的情感教育、《尚書》的德主刑輔、《禮教》的“禮教”不是以教育方法對讀者進行教學指引,而是通過講解古代經典來讓讀者感悟教學方法。一個字為之就是“悟”。在讀中悟《詩經》如何以詩揚教;在讀中悟《尚書》如何德主刑輔;在讀中悟《禮教》如何宣揚禮教。一言而概之即是說《詩經》、《尚書》、《禮記》當中教育的知識並非學習的重點,而它們是怎樣用語言文字巧妙的教誨讀者,為讀者樹立作者想要的價值觀,這才是核心。在《詩經》中,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也即是說對於學生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勵喚醒、立榜銘志、交往協商、評判諫議。在《尚書》中,主張德主刑輔。借堯帝選賢的故事告訴我們以寬厚仁德待人,使他身心放鬆,並從他的日常行為中悄無聲息的觀察他的真實一言一行,最後達到委以重任或施予懲罰以望改正的目的。而在《禮記》當中,主張以禮樹人。其核心目的在於維護秩序。通過日常的禮儀規範,樹立教師榜樣,維繫教師,班幹部在班級中的地位,最終起到穩定班級秩序,維護同學友誼的作用。

教育哲學閱讀心得 篇6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因為愛,所以愛》。

人人都說教書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糧,不做孩子王"的說法。確實,做一個老師挺苦挺累的,做一個好教師就更苦更累了,但如果心中充滿了愛,我想就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在我的教育旅途中,有太多值得讓我回味的東西,在這裡我就採擷一朵小花,來與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吧。

張同學八年級時是從東莞一所中學轉過來的,聽熟悉他的人講,他在那邊可以說是"罪行累累",學習成績自不必說,光紀律方面就很讓人頭疼:上課睡覺、與老師頂嘴、打架鬥毆、上課端著一杯茶隨意進出校長辦公室等等。就是這樣的一個學生轉到我們班,當時的心情我不知道用什麼詞才能有很好的形容,不過我堅信,既然他分到我班,那就是緣分,我有責任挽救他,幫助他。

聽他爸爸講,他的語文,那我就從這裡入手吧,只要他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就大力表揚他,第一堂課,我讓學生默寫古詩,因他八年級重讀過一學期,我想這首詩對他來說應該不是問題,誰知他上黑板後除寫了個題目和作者之外,就什麼也寫不出來,另外更讓人吃驚的是杜甫的"杜"字寫成社會的"社"字,看來表揚他的理由就泡湯了,但我不罷休,我靈機一動,對全班同學說,你們看到沒有,這位新來的同學,能這麼鎮定的上黑板默寫古詩,他之所以沒有寫對我想是新環境還沒有適應吧,另外他很誠實,雖然不會寫,但絕沒有偷看旁邊同學的意思。下次讓他上來的時候,我相信他一定能完全寫對,我用鼓勵的目光看著他回到座位,雖然他當時沒說什麼,但我從他的眼神裡讀出一絲絲的感動。我想,有戲了,後來他果真上來默寫時全寫對了。我想我已經悄悄在他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誠實。

後來的一次平時的測驗中,他的語文考了59分,我也覺得很正常,畢竟他以前都不怎麼學習,也只有這個分數,誰知他找到我說:"老師,您就再給我加上1分吧,加上一分我就是60分了,就1分。求您了!"我問"為什麼呢"他說:"我還沒有考過60分,這次是第一次與60分最接近的。"我想他已經慢慢向學習靠攏了,我不能打擊他的積極性,但也不能滋長這種不好的習氣。於是我說:"分不能隨便加,但是,我可以給你把總分改成60分——我借給你1分。不過,你可要想好啊,這1分不能白借,要還利息的,借1還10,下次考試我要扣掉你10分,怎麼樣?要是覺得不划算就不要借了。"他猶豫了一下說:"我借。"結果,在下一次測試中,他得了66分,扣掉10分,還剩56分。通過這件事我感覺到,或許我又在他的心靈深處種下了另一顆種子——進取。

時間一天天過去,隨著我播種的種子越多,他也開始變得安分了許多,我很欣慰。從那以後,我開始試著和他交朋友,下課多和他說幾句。上課時也不會忘了他,總會記得多提問他,多用目光關注他。我知道是我和班上的同學真誠的鼓勵和讚揚使他發生了改變,漸漸的他也開始融入到我們的中間來。

對於問題學生而言,我想他們就像一片未被開墾的一塊荒地,雜草太多,而我們老師就像是一個農夫,要不停的向裡面撒播種子,天天澆水、天天施肥、天天除草,才能讓曾經荒蕪的一塊地長得鬱鬱蔥蔥。雖然他們有的可能學習成績不如人意,有的可能會反覆違反紀律,但他可能是運動會上的冠軍,可能是勞動中的能手,誰能說他不是個好學生,世界上又有誰是完美的呢?連佛桌上都能開出花朵,何況人呢?因為,因為愛,所以愛!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教育哲學閱讀心得 篇7

大家好!我是來自校的7號參賽選手——,同事們都愛親切地喚我一聲“燕子”,雖然我沒有古時齊國大夫——晏子,面對楚王時的聰慧機智、勇敢鎮定,但是我卻有跟他一樣瘦弱精悍的身材;雖然我性格內向、不善表白,但是此刻我還是勇敢地踏上了這神聖的演講臺,為的就是跟大家道上一句心靈的吶喊,那就是:愛可以改變一切!

“歲月如歌”這個詞真是不錯,就在歲月不經意地一唱一和中,我已從教12個春秋了。學生們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不經意間,我已先後做了五個班級的班主任了。孩子們給了我很多東西,他們讓我笑過,讓我哭過,也讓我感動過。在孩子們的成長中,我也逐漸成熟起來。我感謝他們,是他們讓我在過去那麼單調的生活中,感到了快樂和滿足;是他們讓我有了成就感。在這些孩子當中,只有07屆畢業班的40個男孩們,他們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他們帶給我的還有感動、傷心和震撼。他是最與眾不同的,他就是李嘉良。

李嘉良是個讓人一見就非常難忘的小傢伙:中等個頭,小臉白白的,小單眼皮裡裝的是滿眼的倔強與叛逆。四年級時,剛開學班級裡就轉來了他這樣一個問題人物,每天闖禍最多,而且無論你怎樣說服他,他也不會說一句“我錯了”。他對待任何一個老師的態度都是高昂起脖,用不信任的眼光看你,對我也是一樣。他的這種態度真的把我氣的不得了,有時我想:這哪裡是個孩子?分明是塊頑石。每當科任老師對我說李嘉良太難管的時候,我只能苦笑,因為我對他真的是軟硬皆施了,真的是無能為力了。就在我不知所措時,我驚異地發現了他的閃光點:他很聰明,寫字工整;也很愛勞動,愛打抱不平。從此,我每天都用愛的目光去迎視他的漠然。漸漸的,他的漠然淡了,也許他感受到了老師不嫌棄他,有時也很喜歡他,甚至對他比對別人還好。直到有一天,他又犯錯了,我輕輕地摸著他的頭對他說;“嘉良,你又犯錯了,老師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只是有時管不住自己,是嗎?只要你能知錯就改,老師是不會嫌棄你的。”此時,他不說話,把頭低下了,眼角也溼潤了,但是他的倔強,使他努力不讓眼淚流出來。

過了好一會兒,他輕輕地說:“老師,我錯了!”就在這個時刻,我的眼淚卻流了出來。一年多了,我終於等到了這句話,是多麼的不容易呀!從此以後,他能夠認錯了,雖然經常是改了犯,犯了還改,但是我很知足,因為他終於可以誠懇地聽我的勸告了。我相信我所給他的每一份叮嚀,每一份鼓勵都將使他向正確的人生路上靠近。

我想,在座的老師們都與我感同身受吧!愛每一個學生,用心來打動他們,在他們身上注入我點點滴滴的師愛:幫沒爹沒媽的孩子學會生活;幫調皮小子克服學習困難;幫自卑的小丫頭樹立信心;幫羞澀的小男孩敞開心懷……

三尺講臺,舞臺雖小,但我手捧師愛,憧憬明天;一間教室,視野雖短,但我熱愛學生,無悔青春。12載苗圃耕作,讓我頓悟:

擁有,我承擔著責任;奉獻,我體驗著喜悅;創造,我感悟著生命;育人,我享受著幸福!

老師們,善存於心,愛在於行!讓我們用愛心搭起橋樑,用關心凝成溫暖,用真心傳遞幸福,用時光鑄就“愛可以改變一切”的金色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