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公文寫作心得體會大綱

宋秀紅

公文寫作心得體會大綱

(開篇)

非常榮幸有機會和自治州群教辦的各位領導、同志一起學習、探討、分享公文寫作的一些心得和體會。首先衷心感謝領導的信任,其次也是懷著誠惶誠恐、班門弄斧的心情和大家交流。

常言說“文以載道”,意思是文章要把天下的道理說給人們知道,因此有人說文章寫作是天底下一大難。但是,寫作能力又是機關幹部必備的一項重要能力(機關都喜歡有事能辦、張口能說、提筆能寫的“三能”型人才),體現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統籌安排能力、駕馭全域性能力。寫作特別是公文寫作,是個苦差事,有時甚至苦不堪言(我的感覺,有時寫個大材料,好像死過一回。材料不定稿,茶不思、飯不香、睡不寧,心裡總裝個事)。但是,苦在其中,也樂在其中。苦在其中,其間的酸甜苦辣,主要是辛苦、委屈、鬱悶、糾結,箇中滋味,非常人所能理解。樂在其中,一個報告獲獎,一篇文稿見諸報刊,一份大材料得到領導認可,一條真知灼見進入到決策,或者自己感覺,在寫材料方面摸到一些門道了、豁然開竅了,不是那麼怕了,或者說對各類材料都駕輕就熟、遊刃有餘了,也就是駕馭文字的能力有明顯長進了,那份快樂、欣慰和成就感,又是常人所不能體會的。

我從寫作前的積累、儲備——“功夫在詩外”、培植自己的知識樹(智慧樹)、寫作中的構思醞釀、謀篇佈局、遣詞造句——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實踐和怎樣寫好領導講話等三個部分入手,和大家一起分享公文寫作的一些體會或者經驗教訓。

(框架)

一、寫作前的積累、儲備——“功夫在詩外”、培植自己的知識樹、智慧樹

二、寫作中的構思醞釀、謀篇佈局、遣詞造句——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實踐。

三、怎樣寫好領導講話

(導語)

公文,指黨政機關在實施領導和行政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規範體式的文書,是進行領導管理和公務活動的重要工具。公文:包括常用規範文種(如決定、意見、通知、請示、通報等,一般帶文號,以正式檔案的形式印發)和常用非規範文種(如工作報告、工作總結、領導講話和典型材料等,一般不帶文號)。

公文寫作,到底有沒有“祕訣”或者“竅門”?說有也沒有。說沒有,是因為古人說過:文無定法。但是,公文寫作有沒有規律可循、方法可求呢?回答又是肯定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的必然聯絡即規律性,任何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製作都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技巧,公文寫作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就公文寫作來說,雖無定法,卻有無形的規範和規律,即有一些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是寫好公文必須遵循和把握的。

一、寫作前的積累、儲備——“功夫在詩外”、培植自己的知識樹、智慧樹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意即一篇高品質的公文,離不開撰稿人的高素質。公文的高品質,實際上是撰稿人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也體現了撰稿人的文化底蘊。寫作,功夫既要下在文稿內,更要下在文稿外,意即“功夫在詩外”、“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一)在寫作上要有“出人頭地”的雄心壯志,充滿寫得一手好文章的決心和激情。寫文章難不難,確實難。一個秀才在家寫材料,苦思冥想寫不出來,她老婆看到了說,“寫材料再難,有我們女人生孩子難嗎?”秀才答:“女人生孩子終歸肚裡有貨,我難的是肚裡沒貨”。(我寧願借錢給別人,也不願幫人寫改材料。“寧挖十座菜窖,不寫一篇材料”)。但在機關工作,寫作又是必備本領。既然繞不開、躲不過,就得直面這個問題。1、端正態度——態度決定一切。我們都有切身體會,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不管做什麼事,如果有一個好的態度,就成功了一半。寫作亦如此,我們不說人人成為數一數二的“筆桿子”,至少不怕寫。(有的人:你讓我幹什麼都行,跑腿、打雜,一提寫材料,就跟要了命似的)。提高寫作能力,同樣需要有一個好的態度。這比你努力工作和擁有知識更加重要。一句名言,它與英文字母的分數巧合。態度(attitude,100分)>努力工作(hardwork,98分)>知識(knowledge,96分)。­我們不說“以文輔政”,從小的方面講,能夠清晰、準確、生動、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也是一種幸福。2、後天努力——要相信,寫作能力通過勤學苦練是能夠培養出來的 “事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誰都不是生下來就會寫材料的,都是經過後天努力、培養,成為寫作高手甚至“筆桿子”的。土話:常說嘴不笨,常寫手必順。統計局同志根據資料寫經濟執行分析、就某一方面進行專題分析都寫得很專業、很到位,當然這是我們的看家本領。3、吃苦耐勞——寫材料是個苦差事,不下苦功夫,肯定不行,加班加點、通宵達旦是常有的事,甚至節假日都要在辦公室度過。此刻,別人流連在花前月下、商場歌廳、公園景點、灑桌牌桌、把酒言歡、不亦樂乎,自己沒白沒黑、夜以繼日,還不見得領導滿意,不說功勞,連苦勞都沒有,那個委屈、鬱悶無法言表。我有切身體會,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哪份材料自己下了功夫,自己比較滿意,送到領導那裡,就八九不離十。如果自己偷懶了、懷有僥倖心理,絕對過不了關,屢試不爽。

(二)善於學習、勤於積累、厚積薄發

蘇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意即只有經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才能大有可為、施展作為。寫作更是如此。

1、提高自己的學習力。學習力是一個人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之總和。當今社會,“一次性學習時代”已告終結,學歷教育已被終身學習所取代。廣泛涉獵政治理論、經濟、社會、科技、管理、法律、人文、歷史、網路、文學、領導科學等方方面面知識。為什麼學政治?中國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所長講課:雞為什麼沒有鷹飛得高?是因為雞沒有鷹的眼睛和翅膀。政治理論就是領導幹部的眼睛和翅膀。理論知識的貧乏必然導致思維的蒼白。通過打牢理論功底,增強對實際問題的理性思考,並貫穿於文稿寫作中(評價一個人:有較為深厚的理論功底)。為什麼學歷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不懂歷史意味著淺薄。講話中運用史實,或用於探討事物發展規律,或用於闡釋某種道理,或用於印證觀點、警示世人。如果不懂得一定的歷史知識,常常會陷入對某個問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說清楚但說不清楚,想說透徹但說不透徹的窘境,文章就會欠缺深意和厚度而顯得單薄、乾澀。為什麼學經濟?發展是硬道理、硬實力。掌握必要的經濟理論、經濟發展規律、經濟政策及常用名詞術語等。時間是有限的,白天要上班、處理公務,只能利用八小時之外的晚上、節假日時間加油充電。愛因斯坦說“人之差距關鍵在於業餘時間”。“白天干工作、晚上讀寫想”。不說多,每天擠1個小時學習,日積月累,就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富和收穫。我很欣賞這樣一句話:每天迎著晨風想一想,今天我該怎樣去努力?踏著夕陽問一問,今天我又有什麼新收穫?

2、善於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常言道: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雙敏銳的眼、一顆敏感的心,善於觀察、發現、感悟。注意培養對周圍事物發生、發展及變化的洞察力。只要做到了認真觀察,就能夠發現重點工作及與之相關事物發展動態,就能在反映情況和問題時把握全域性,有的放矢(中國屬“自行車經濟”,豬週期),而不是就事論事、人云亦云或主觀臆斷。

3、多讀、會讀、善讀。人的眼睛能看多遠,他就能走多遠。而眼睛能看多遠,就是指的讀書學習。多讀——養成經常讀書、看報、看電視、聽新聞的良好習慣。會讀——掌握讀書看報的方法。當今是資訊時代,亦稱大資料時代,資訊海量,瞬息萬變,令人眼花瞭亂、目不睱接,所以我們要會讀。要揀重要的內容讀,要選好的文章讀。什麼內容重要?因人而異。若從工作的需要出發,那麼,與你工作有關的就重要,也就是說,你關心的東西對你來講就是最重要的東西(群教、經濟)。一般來講,全國性、全疆性的報刊、雜誌和檔案、會議材料,其文章質量普遍較高,內容觀點豐富,一定要作為閱讀的首選。善讀——不僅體現在對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方法的選擇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章要精讀、反覆讀,達到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重要觀點信手拈來、運用自如的程度(xx大報告許多提法、觀點、有氣勢的段落爛熟於心、提筆就來。反覆閱讀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國務院、區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區經濟執行分析材料等)。 首先看文章的觀點,這是讀書看報的主要目的(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新疆穩定工作,新聞稿不長,但觀點鮮明、透露出許多重要訊號,如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群環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其次瞭解情況,記住大資料,掌握事態的發展動向;第三是研究文章的結構與寫法,更有利於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研究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寫州政府工作報告)。

(三)廣泛積累素材、博採眾長。給別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寫個大的材料,先要查閱大量相關材料,腦子裡裝滿東西,思路無形中就形成和打開了。受材料啟發,怎麼寫也就心中有數、胸有成竹了。提高對各類有用資訊的佔有量非常重要。那麼,怎麼去收集,收集什麼?我認為,一是要收集來自“上面”的資訊,如黨的方針政策、法規檔案、上級領導講話等,保證寫作思路不跑偏;二是收集來自“裡面”的資訊,如收集涉及問題的理論研究成果,把握理論前沿和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佔領寫作的“制高點”;三是要收集來自“外面”的資訊,如兄弟地州、同行業其他部門的先進經驗和作法,博採眾長,完善和拓展寫作思路;四是收集來自“下面”的資訊,如實際工作的進展情況、成功經驗、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增強寫作的針對性。在實踐中,只要堅持遵循“四個收集”,就能積累越來越豐富的資訊和素材,寫作取捨範圍就寬,公文融入的資訊量就大。因此,廣泛收集情況和素材,是寫好公文的基礎。如寫工作總結、典型經驗、群教綜述等(點面結合、有血有肉)。

(四)培植自己的知識樹(智慧樹)。培植一棵根深蒂固、枝繁葉茂的知識樹,這是寫作的基礎和源泉,根越深、枝越茂,可以汲取的營養就越充分。根是自己從事本職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枝葉是與本職工作相關的發散性知識。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的方針政策(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群教活動一系列要求、習蘭考講話、黨對新疆工作的要求(圍繞長治久安抓發展、xx視察新疆講話)、新疆對群教活動的安排部署、“訪惠聚”活動、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昌吉州對群教活動的安排部署、基層的創新舉措、典型經驗等。統計工作:經濟知識、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總基調(穩中求進、微刺激等)、新疆經濟形勢、昌吉州發展目標(三個率先)、特點、存在問題(制約因素)、轉型升級的方向等。一二三產,工農商、房地產、金融、國家產業政策、投資、消費政策等等。

(五)建立自己的素材庫、資料庫。“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打仗如此,寫文章同樣如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平時的日積月累,儲備不足,肚子裡沒貨,接到寫作任務,就會一籌莫展、無從入手,臨時抱佛腳,往往來不及。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a形式:剪貼本、記錄本、電子文件、部落格等。b分門別類、便於查詢。理論類、觀點類(進入7上8下時代;經濟下行,但仍處於合理區間)、資料類(全國、區、各地、30個自治州)、事例類、名言佳句類,等等。名言佳句:“在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更寶貴”。 “面對挫折,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努力”。拿破崙“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民族團結:“兄弟團結有馬騎、妯娌和睦有飯吃”(哈薩克諺語,習來新疆引用)。新疆精神詮釋勤勞:砂石裡可以淘出金子,汗水裡可以找到幸福(維吾爾諺語)。群眾路線:拜人民為師;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老百姓好比土地,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走到哪裡,就要和當地的老百姓結合、生根發芽;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讓你坐在臺上,等等。作用何在?一是備查,以防遺忘。二是引用,方便寫作。三是啟發,幫助思考。四是營養,充實知識。有時積累的材料可能平時用不上,但關鍵時候用上一個觀點、一個事例、一句畫龍點睛、增色添彩的話,這個材料就沒有白白積累。即使有些東西永遠也用不上,但由於經過記載,印象加深,實際上對你的知識功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州上開民族團結教育月動員會,記者臨時採訪我。怎麼說才能不落俗套?我想到了以前儲備的一個觀點(妯娌和睦)。後來看新聞,習來新疆視察也用這句話了。

(六)多寫多練、勤能補拙。 “文貴於精,精在於練”。除了勤學苦練,寫作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天道酬勤,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多寫常練, 堅持不懈,才會熟能生巧,運筆自如,妙筆生花。“常看胸中有本,常寫筆下生花”。我們都當過學生,只滿足於聽老師講課聽懂了、看書看懂了,不做題,考試一樣抓瞎。只有把題做出來,才是真懂真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說和提筆寫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有些人講起來,滔滔不絕,讓他寫,未必能寫好。一定要多寫多練。從寫通知、寫會議紀要、寫方案、寫資訊、寫宣傳稿件等豆腐塊開始,到寫工作總結、調研報告、典型材料、工作報告、領導講話等大材料。寫好小材料,才能駕馭大材料;才能從菜鳥變高手(不要小看資訊,資訊寫好了,對材料的取捨、重點內容的把握、高度的概括、語言的提做到位了,把大材料拿下來就是不遠的事了。我就是從寫資訊起家。在政府5年的辛苦沒有白廢。公選前,各類題材,練筆10篇;怎麼開個好頭,抓住評委眼球,怎麼有個漂亮的結尾,讓評委給高分。經濟執行分析:重點放在全年分析和季度分析上,月度分析,其他人寫。自己感覺:經常寫,越寫越順;擱一陣筆,手生、大腦短路、語言乾澀生硬。寫部落格,為的是潤筆,不讓文思枯竭)。

(七)總結反思,提高“悟性”。有寫好文章的態度了,有觀察了,有積累了,有練筆了,算是“入門”了,但還得有“悟性”,善於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才能從寫小材料,發展到駕馭大材料;從菜鳥變高手。有的人,寫了多年材料,沒有明顯長進,低水平重複,領導批評沒“悟性”。什麼叫“悟性”:簡單說,悟性就是對事物理解、分析、感悟、覺悟的能力。所謂悟性好,就是反應快,一點就通。從方法論角度而言:悟性是把已有的經驗和觸類旁通的思維方式相嫁接。有態度、有積累、有努力、有悟性,離大筆桿子就不遠了。“悟性”怎麼來?就是多反思、多總結成敗得失:這篇文章寫成了、通過了、領導認可了,得益於什麼?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引起注意和改進?這篇文章寫失敗了,敗筆在哪裡?下次如何規避?拿自己寫的初稿同領導修改後或報刊發表後的定稿進行比較,看一看領導和編輯都做了哪些修改,琢磨一下為什麼這樣修改,修改後的高明之處在哪兒,從中悟出一些門道,以供今後完善,等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孔子提倡的一種讀書方法,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寫作亦如此。

二、寫作中的構思醞釀、謀篇佈局、遣詞造句

——常用規範文種寫作基本要求:做到文種正確、格式規範、要素齊全、目的明確、表述精準、語言精煉。公文種類繁多,每個文種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寫法、行文方式,但總的要求是:文種要準確(請示、報告,不能混淆;)、格式要規範(請示是請示的格式,報告是報告的格式。一事一請,一事一議、一事一報)、要素齊全(會議通知:內容、時間、地點、參會人員、要求等;規劃: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目的明確(行文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語言精煉(不說理、不闡述)。

——常用非規範文種寫作:工作報告、領導講話、經驗材料、工作總結等,文種不同,寫法各異。大致規律、程式:

(一)構思醞釀:任何文字材料,外在表現是“寫”出來的,實質上首先是“想”出來的。李瑞環講“不是文字上搬來搬去,而是腦子裡想來想去”。寫作水平首先是思想水平決定的,有多高的思想水平,才有可能寫出多高理論水平的文稿。可以說,“想”是“寫”的前提,“寫”是“想”的表現。接到一個任務,弄清來龍去脈之後,必須認真地構思。要從創新上想,克服一般化,文稿不能讓人一聽就感到沒有什麼新意,老一套(經濟執行分析是我們的看家本領,但不能老面孔。必須賦予新意,常寫常新。XX年全年分析,縱向(歷史層面)、橫向(全疆層面)提煉出5大亮點,擺在文章的最前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和衝擊,不一樣的效果就出來了);要從指導性上想,文稿的重點是什麼,物件是什麼,要有針對性;要從語言的運用上去想,使語言既精煉又有力;要從結構上想,做到更合理科學、符合邏輯,等等。思考的過程就是醞釀準備的過程。這是起草時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腦子從來不能有清閒的時候,上班想,下班想,白天想,晚上想,甚至深更半夜一軲轆爬起來記下一閃而過、稍縱即逝的思想火花。 寧思考一天,不硬寫兩日。

有些人寫文章時行雲流水、出手不凡,很厲害。但是我們只看到他善寫的一面,而沒有看到他善思的一面。他在寫這一篇文章之前其實已經做了許多構思工作。有時寫的時間並不長,但佈局謀篇、綜合構思的時間卻往往很長。寫文章前有好的構思,好的框架,寫起來才能事半功倍。思考不成熟不能輕易動手,思路不通,文路不通,這是顯而易見的事。

(二)謀篇佈局:有一種說法,公文寫作要注重雙層思維。所謂雙層思維,就是公文寫作分兩個層次完成(換言之就是戰略與戰術相結合的方法):第一層是指首先考慮安排結構、選擇素材,也就是按照內容的要求著眼於“搭架子”的謀篇(戰略意義上)。第二層就是基本框架通過後再圍繞主題,在語言、邏輯方面進行“精煉”,挖掘中心思想。撰寫中按這兩層次執行,提出一個較細綱目,形成基本雛形(戰略),然後再從觀點、論述、事例修辭等方面進行邏輯、系統地加工(戰術)。在“精於戰略”的同時,“嫻於戰術”。這樣做,進展的順風順水,往往可以節省不少的時間和精力。

時間緊或小材料,打腹稿即可。大材料,一般要構思醞釀,用什麼結構;分幾個段落,每個段落各寫什麼,哪段詳寫(重點)、哪段略寫(非重點、一筆帶過);用什麼事例、典型、資料支撐、用哪些名言佳句點睛出彩、錦上添花?黨代會報告、全委擴大會議上講話、政府工作報告,都是成立寫作班子,集思廣益,拿出提綱,分頭去寫,最後由一個人彙總統稿。這是個很重要的過程。思路對、方向就對,只是在高度的提升、順序的調整、語言的凝練等方面下功夫,事半功倍,否則,南轅北轍、事倍功半、推倒重來、造成被動。寫領導講話等重要材料,如有可能,應當面聆聽領導教誨,自己沒譜,可問領導想講什麼;要做兩手準備,有的領導可能反問,你們準備怎麼寫,把大致思路、提綱合盤托出,領導受到啟發,可能會給你一些非常有益的指示(對你的思路、提綱是極好的啟發、補充和完善)。

圍繞主題設計結構是起草文稿的重要方略。一個寫作任務下來,撰寫者首先應當在這方面下功夫,不能一見任務就作戰術考慮,馬上鑽到具體材料的遣詞造句的技術工作中去。檔案起草,首先是從巨集觀上考慮,如同蓋房子先要有設計,有骨架一樣,如果結構設計不行,只是在粉刷裝修上下功夫,房子質量就沒有根本上的保證,甚至還會塌下來。材料返工,一般是內容、結構上出問題。所以,撰寫者首先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人,會謀篇佈局。

結構就是言之有序,就是文章內容的組織和排列形式。安排結構的基本原則是四個字:不板不亂。意即不死板,不雜亂。具體要求有四:一是綱目清楚,思路貫通;二是層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銜接緊密,符合邏輯;四是開頭明快,結尾有力。

(三)邏輯嚴謹。有的材料、講話稿乍看還可以,但如果細看一下,就感覺不對頭、經不起推敲。問題出在哪裡?關鍵是一層層寫什麼,沒有邏輯性可言,結構鬆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上一句、地上一句”,或叫“東一句、西一句;高一句、低一句”,叫人摸不著頭腦,這就是動腦不夠、簡單堆砌造成的。用心分析,好的文章,在層次上都有內在規律,一層接一層,一環套一環,層層遞進、步步銜接、環環相扣、條條是理。這就要求我們寫材料不能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要根據材料主題,理出若干層次,或是從低到高,或是從小到大,或是從虛到實等等,一條紅線貫穿始終,有規律性,有層次感。

把握三個方面:一是“寫什麼”和“怎麼寫”。“寫什麼”是對內容的思考,主要與辯證邏輯相關聯。“怎麼寫”是對形式的思考,主要與形式邏輯相關聯。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在地位上是不同的。前者指思想方法(唯物辯證法),後者指寫作的一般方法;後者服從於前者,前者統領後者。二是學會聯想,也就是要有大局觀念和領導意識,跳出圈外看事物,從不同角度和側面思考問題,按客觀規律去聯想、推理、判斷、提煉,舉一反三,注重公文的思想性,而非就事論事;三是學會整合,也就是綜合百家之言和實際情況,提出獨到的見解,對要採用的觀點、素材和情況融會貫通,用辯證邏輯和形式邏輯來重新整合,明確思路,解決“寫什麼”和“怎麼寫”。長此以往,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我感覺經過這麼多年的磨鍊,在寫作上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用的效果還不錯)。

(四)綱舉目張、提綱挈領。突出重點,不可平均用力,該濃墨重彩的地方,濃墨重彩;該輕描淡寫的地方,輕描淡寫;可一筆帶過的地方,一筆帶過,否則都說了,又等於什麼都沒說,聽眾或讀者不知你要表達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要幹什麼。如房地產調研:房地產發展是否健康、科學、協調,主要指商品房;重點是三個支點城市特別是昌吉市。木、呼無關緊要。物業、保障房無關緊要。

(五)廣徵博引(博於選材、巧於借鑑)。博於選材:撰寫公文有兩條最基本的要求:“上要著天,下要著地”。著天就是知上曉上;著地就是掌握資訊、立足現實,用現在的話就是接地氣。這時候,你的智慧樹、資料庫就派上用場了。也可以臨時上網路搜尋,但一定要鑑別比較,不能良莠不分,把垃圾材料當寶貝。一是“備料” ,就是掌握必須的素材,包括綜合情況、重要資料、生動事例等。備料一定要充裕,如同蓋房子,必須備有足夠的鋼筋、水泥、磚等。二是要儲備一些具有真知灼見的觀點,亦即一些富有戰略性的重要思想觀點。好文章要有真知灼見,這是文章的骨架。但真知灼見不是“天上掉陷餅”,必須有積累、思考、提煉、昇華,是在思想認識達到一定程度,形成觀點群並有較強的邏輯線索之下才能形成。歷史上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相當的思想積累、生活積累、感性積累,觀念積累之下,經過提煉加工完成的。這樣在寫文章時,就可以在分析、選擇、提煉材料的基礎上以邏輯思維為經,以事實敘述加必要的形象描述為緯,織出美麗的綾羅綢緞來。否則現學現賣、現想現賣根本不行。一個沒有觀點儲備的領導不是稱職的領導,同樣一個沒有觀點儲備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不合格的(經濟執行分析)。評價一個領導:有思路、有想法、有創新。

巧於借鑑:萬木皆有綠,好樹花不同。好的文章必須“錦上添花”。文章的花,就是在文章的關鍵之處,在最能體現觀點的地方,點綴上具有韻律、富有哲理、精彩易記的句子。寫作者可以引用前人名言,可以引用有關領導的精闢論述,也可以引用群眾“接地氣”的鮮活語言,還可以自己獨創發明。文章有了“花”,便會進一步加深讀者、聽眾對文章的接受程度。雖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說,但抄文章也是大有學問的。個人的能力和智慧是有限的,要善於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我比較注重從各種途徑借鑑他人的鮮明觀點、成功經驗、鮮活語言,但這種借鑑不是機械的照搬照抄,而是有選擇、有加工、有創新並與實際結合。

這些都有賴於大量查閱有用材料,博採眾長,為我所用。

(六)精雕細琢(字斟句酌、精於修改) 。寫作時要儘可能地排除干擾,一氣呵成,以保持旺盛的寫作激情和完整連續的思路。我寫大材料一般在家寫,一鼓作氣寫成。而當文章草就之後,則須一絲不苟、字斟句酌地進行修改。修改是文稿形成過程中最後一個環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玉不琢不成器。有人說:“一成文章半成改”、“文章不厭千回改”。我個人對此深信不疑,“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呂叔相),可見修改在寫作中非常重要。

公文修改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斟酌主題,看是否正確、深刻和突出;二是研究結構,看前後是否銜接,整體是否協調,層次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照應是否緊密,過渡是否自然;三是檢查素材,看是否真實、典型、新鮮、生動,是否恰到好處地說明了主題;四是推敲文字,看每個段落、每句話、每個詞、每個標點是否得當。一旦發現毛病,無論大小,都要嚴肅對待,認真修改。

修改基本方法:一是靜思默改法。一個人靜靜地修改。二是朗讀修改法。自讀自改或一人讀大家改,在大聲朗讀的過程中,根據語感,發現問題,隨筆修改。尤其是領導同志的講話,採取這種辦法最好(政府工作報告,我一般要連續半個月,每天早晨在家讀一遍,根據口感、順不順口,字斟句酌。要不要“的”,放在哪裡,更順)。三是冷卻修改法。文稿擬就之後,暫時擱置一旁,冷靜地思索一番,或閱讀一些相關的材料,開闊思路,然後再拿出來修改,往往可以發現其中的許多毛病。我常用此法。四是集體會診法。“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一個人再高明,總有侷限性。特別是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幾天後,精神高度集中、神經崩得過緊,思維僵化,迸不出一點創意和火花來,有些該寫的東西可能會有遺漏或沒有寫到位。稿子寫成之後,請熟悉文字或相關業務的同志共同討論,集思廣益,一起修改,這樣可以打破個人能力的侷限或認識上的偏執。時間和條件允許,可以發徵求意見稿,在較大範圍內修改。五是求助高手。可請領導或文字經驗豐富的同志幫助修改。在修改時最忌諱的是保殘守缺、固執已見,怕別人對自己的文章挑剔、修改。人性的弱點,都喜歡聽表揚的、肯定的話,不喜歡聽挑刺的意見,特別是這個材料是自己辛辛苦苦、絞盡腦汁寫出來、自我感覺比較好的,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修改意見。其實事後冷靜下來想想,有些意見還是很有見地的。若想在寫作方面有長進,必須有聽得進“逆耳忠言”的雅量、有忍痛割愛的氣度(哪怕是自己苦思冥想的神來之筆,不合適的堅決要改刪)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胸懷。

(七)咬文嚼字(精煉語言、潤色文字):相當於產品出來了,包裝一下。相當於女同志化妝中的塗口紅、腮紅、眼影程式,不再是素面朝天,而是有色彩了、出彩了。文章有血有肉,才豐滿鮮活。語言是組成公文的細胞,必須準確、鮮明、生動。“百鍊成字、千煉成句”。培養用最少的、最恰當的、最鮮活的語言或文字來表述觀點的能力,實現語言表述的準確、鮮明、生動、簡練。這是寫好公文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評價一個人“文字功底較為深厚”。要惜字如金、言簡意賅,刪繁就簡、摘帽脫靴、直奔主題、開門見山、一針見血。語言要富於變換,多用一些鮮活水靈的文字,不要老一套,乾巴巴(增長:逆勢上揚、大幅攀升、再攀新高、持續走高等。物價溫和上漲,樓市車市不溫不火)。領導讀起來,朗朗上口、有氣勢、有語言的美感,聽眾聽起來,也不覺得乏味、枯燥。語言既要用準、用活,還要用響,如適當採用排比的方式,使公文生動,增強感染力。一篇公文中,如果有幾句叫得響的語言,往往大增其色,甚至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只有努力才能改變,只要努力就能改變”, “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等。

三、怎樣寫好領導講話?

(一)講話稿怎樣寫出領導與眾不同的風格來?

領導講話稿的特點:1、有一定的高度和理論色彩。2、務實,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3、 體現鮮明的領導個人風格和魅力(決策風格、做事風格、語言風格)。

1、揣摸領導的意圖。俗話說:幹活不依東,累死也白搭。對起草講話來說,領導的意圖就是講話稿的主旨。起草者的全部任務就是要準確地領會、表達領導意圖,創造性地深化、拓展領導意圖。重點了解和掌握:領導者關於講話稿“寫什麼”和“怎麼寫”的想法和要求;領導者的思維習慣;領導者的工作方法和性格特徵;領導者的語言風格。瞭解領導意圖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作長期不懈的努力,特別是要善於通過各種途徑去揣摩領導的意圖。那麼,怎樣才能揣摩領導的意圖呢?我感覺,一要“跟蹤”。對領導在各種場合、不同時期的講話要多聽多記。比如儘可能地參加一些有領導同志參加的會議,及時摸清領導的思路,特別是領導者脫稿講的話要馬上記下來;比如在隨領導下基層調研時,對他的即席講話,要認真地記錄,細心地揣摩(在政辦,跟大型調研,不僅調研點記,在車上和其他領導、部門同志交流的話也記,回來整理出在**調研時的講話)。時間長了,通過點點滴滴的積累,“觀點整合”、連綴成篇,在寫一些講話時,這些觀點就是你的可用之材,闡述鋪開(文稿靠觀點支撐)。總的講,就是要善於從領導零碎的、甚至是隨意流露的言談中發現大話題,不僅聽、記,還要用眼睛觀察,透過場景、表情、行動,挖掘言語背後的東西,使自己產生聯想,借題發揮,由此鋪開。二要“加工”。必須敢於和善於對領導的觀點進行加工,經過一番再創作的過程。怎麼進行“加工”,通常的手法是:①“昇華法”,合理地進行裁剪、裝飾;②鋪墊法,瞻前顧後,放在一定的語境之中。三要“交流”。要與領導者之間進行“雙向交流”,比如,經常交換觀點,平等討論問題,相互啟發,溝通感情,使彼此之間產生“共鳴”,也就是說要知道在不同的場合和會議上,領導想講哪幾個方面的問題,想講到什麼程度,等等。

2、掌握領導的風格。(1)講話稿的措詞語氣與領導的氣質風度相一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氣質和風度。一篇好的講話文稿,不僅僅讓人感受到領導幹部的思想深度,給人以啟發和教育,而且還要讓人感受到領導幹部個人的氣質、風采、神韻和人格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老一輩革命領袖在這方面樹立了榜樣。毛澤東同志的講話文稿氣勢恢巨集、行雲流水、文采飛揚,使人感受到巨集大的氣魄和深厚的文化修養;鄧小平同志的講話文稿短小精悍,有的放矢,寓深刻哲理於樸實的敘述之中,使人感受到務實的精神和果敢的作風。我們就是要把握好領導的這種氣質和風度,起草出不同風格的講話稿,才會收到好的效果。另外,不同層次的領導幹部運用理論的高度、採用的角度各不相同。越是層次高的領導講話其理論性原則性越強,講情、說理、敘事的層次越高;而一個基層單位、一個部門的領導講話的基點和定位,除符合自己的身份外,關鍵還應放在知“上情”、明“下情”、抓“結合”上。即掌握上級組織、領導同志對涉及相關事物的講話、要求;分析把握本單位、部門對同類事物的態度及現狀;結合自身特點,搞好組織、指揮、指導和協調工作,重點是搞好工作的貫徹執行(上層領導講道理,下層領導講情況)­。

(2)講話稿觀點的透明度及其表達角度應與領導人愛好相一致。有的闡明觀點喜歡單刀直入,開門見山,一針見血(鄧小平);有的喜歡旁敲側擊,拐彎抹角,讓人尋味(毛澤東),等等。所以我們在起草領導講話時應根據其性格愛好確定觀點的透明度和表達形式,儘量接近領導人的性格特點。比如說,喜歡“一句一個意思”,就要注意多用單句、短句,做到短促有力,簡潔明快。有的喜歡邏輯推理,就要適當選用長句、複句,增加修飾成分,來表達複雜的道理。

要做到以上“兩個一致”,寫作者自身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素質:1、廣博的知識結構。這是寫好不同物件、不同內容的講話稿的關鍵。2、細緻地心理分析。要多學點領導心理學,在起草之前,對領導的氣質、風度、性格愛好、知識、口才進行全面的心理分析。3、自覺地主體轉移。起草之前應該有一個主體轉移的過程,也就是起草者要進入領導的角色,當好領導的“外腦”,替領導想問題、提建議、出點子。身在兵位,胸為帥謀。“拿起筆來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筆來老老實實做人”。­

自覺地進行主體轉移:為了起草好領導講話稿,在起草講話時要自覺地把自己擺到領導人的位置,從領導的角度去分析和確立“該講什麼,不該講什麼”、“該怎樣講,不該怎樣講”。形象地說法是“關起門來當領導”,其實質就是模擬領導。模擬的越逼真,就越能對上領導的“口味”。要在寫作時“演好角色”,平常就得“進入角色”。有句話叫“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承擔為領導起草講話稿的同志,要“不在其位,學謀其政”。身在兵位,胸為帥謀。要自覺地養成“踱方步”、想大事的習慣。凡領導瞭解的大事都應當瞭解,領導考慮的重要問題都應當考慮,尤其要把注意力放在對全域性工作的瞭解和考慮上。但是,起草人要始終牢記是為領導“代言”,“立言”的是領導,講什麼、怎樣講,最終只能以領導拍板決定。這就要求準確地把握好度,一不能自作聰明,以自己的主觀想象代替領導的意見;二不能自以為是,當自己的建議被領導否決以後,仍然固執已見,甚至發牢騷,講怪話,這都是不行的,也是不對的。

3、處理好兩個重要關係­。(1)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就象蓋房子,有好的建築材料,還要有好的設計框架。因此,一篇精彩的講話稿,要注意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這裡說的形式也就是講話的結構,當然結構是由內容決定的,但只有結構上的巧妙佈局,才能增強內容的邏輯力量,為內容增色、增輝。­(2)觀點與材料的關係。講話稿要宣傳觀點和主張,這要靠判斷和推理,一般採用夾敘夾議的手法。在觀點和材料這個問題上,通常會出現兩種毛病:一是佔有材料少,觀察不深刻,缺乏具體分析;二是缺乏概括,沒有高度。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要大量地佔有材料,在此基礎上,加以科學分析,對來自實踐的認識給予高度概括,分析得越科學,概括得越接近實際,才能達到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寫文章用材料證明主題,要精挑細選、以一當十,材料越精越好。這很象戰場上殺敵,材料是子彈,主題是消滅敵人,如果你一顆子彈就能命中敵人的心臟,就沒有必要在胳膊腿上各補一槍。­

如何攝取觀點:最基本的方法是善於積累正確、鮮明、尖銳、有力的觀點。悉心從領導的智慧中攝取觀點是一條捷徑。三個方法:­一是從領導的隻言片語中捕捉觀點。就一個問題、一項工作,或者一項活動,領導者往往闡發一些零碎的、片斷的觀點。這些觀點儘管有時不夠全面,不夠完整,但往往三言兩語,切中要害,道出實質。對此,要仔細揣摩,認真分析,留心積累,對於新鮮、精闢、獨到的觀點要努力提煉、修補,儲存備用(州長:房地產、私家車:健康科學,不能無序發展)。二是從領導大段、成篇的講話中提煉觀點。有時領導者對某一問題或某段工作等,有感而發,往往興之所致,靈感迸發,發表大段、甚至成篇的講話。這大都是領導同志嚴謹思考,積累多年的經驗之談,言詞有力,內容豐富,觀點鮮明、深刻。對此,要根據所講內容的特點和種類,理出脈絡,抽出筋骨,排列清晰,隨用隨取。­三要從領導者親自起草的文稿中採擷觀點。有些領導者往往忙中偷閒,自己動手撰寫文稿。這些文稿因為出自領導之手,最明確地體現了領導的思想觀點,為我們研究領導思想,把握領導觀點,提供了最豐富、最直接的材料。從這些文章中採擷觀點,以一當十,事半功倍。­

4、寫作者個人要做到“三個吃透”、 “四個弄清”、具備六項素質。 “三個吃透”:吃透領導,吃透上級,吃透基層。領導是怎麼想的,上級的政策意圖是怎樣的,基層是怎麼一回事。“四個弄清”:一要弄清講話的人是誰,弄清了我們才能達到什麼人講什麼話的目的。二要弄清聽眾是誰,即“見什麼人講什麼話”。三要弄清講話的時間,即“什麼時候講什麼話”。四要弄清什麼地方,“即在什麼地方講什麼話”。具備六項素質:第一,必須有一個開闊的視野,看問題應當高人一籌;第二,要有很強的綜合分析能力;第三要有很強的文字駕馭能力。第四,擁有大量的素材。第五,對領導個性意圖的把握。第六,擁有豐富的知識底蘊。

(二)領導講話稿怎麼寫出高度、新意、氣勢來?

1、怎麼寫出高度來?討論材料時,一些領導會說,“沒有高度,太平了,再拔高一些。”怎麼寫出高度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站在理論的高度和領導的高度。站在理論的高度,有一些理論色彩:如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州長政府全體會講話)。站在領導的高度:胸懷全域性、把握大勢、站得高、看得遠、謀得深,寫出來的材料才氣勢恢弘、高屋建瓴、不同凡響,而不是小裡小氣。全面、客觀地看問題,防止片面性和主觀隨意性。辯證地看問題,防止和糾正“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看問題要深刻,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防止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2、怎麼寫出新意來?討論材料時,還有一些領導會說,“沒有新意,老生常談”。如寫民族團結,翻來覆去,就是那麼幾句話。提出新的問題,確定新的觀念,運用新的語言,也就是一種“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新知識、新概括、新見解。 1、新主題。主題,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主基調。它是貫穿文章的靈魂,是文章的主線。抓住這根主線,文章就不會跑調,就能中心突出,形散神聚(如圍繞長治久安抓發展。民族團結、從我做起,等等)。 2、新思路。思路出新,領導講話就有新意。3、新舉措。同樣的工作,提出不同的推進措施,講話稿的新意就出來了。4 、新目標。目標變新了,講話也就新了。5 、新數字。講話中引用的數字必須始終是最新的。7、新典型。講話稿中適當引用一些典型事例,效果也非常好。8 、新表述。就是通過表述方式的創新而達到講話稿出新的目的(豬糧比)。 9、新手法。就是通過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而達到“出新”的目的。在強調經濟發展速度時,打比方,“中國經濟屬自行車經濟,好比人騎自行車,達不到一定的速度,肯定要摔跟頭”。通過排比出新。使用排比句式,能使文章產生整齊美、雄渾美、連貫美,進而達到“出新”的目的。在撰寫各種動員性大會講話的時候,在分析形勢的時候,在統一思想的時候,在提具體要求的時候,排比是最常用的手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群眾語言出新(今年白饃吃上了。能力上有危機感,名利上有滿足感)。在領導講話中適當用一點群眾語言,可以增強講話的感染力。­ 10、新標題。形式是內容的依託。標題新,可以給講話內容增色,增強內容的感染力、說服力。

3、怎麼寫出氣勢來?一些講話稿說理平平、語言平平,平鋪直敘,領導念起來平平,沒有鼓舞人心的氣勢。在開頭、結尾或者關鍵處適當用幾個排比句勢,可增加文章的氣勢。如60年州慶講話,迎新春茶話會致辭等等,運用排比句勢,都可起到令人熱血沸騰、催人奮進的效果(打出我們的威風來,打退敵人的囂張氣焰,打出人民的安寧來,等)。

(結束語)

提高公文寫作能力絕非一朝一夕,但也不是難於上青山。用魯迅先生的幾句老話和大家共勉:1、“文章得失不由天”。意思是寫好文章完全靠你自己努力。2、“我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來工作”。意思是要勤奮,付出。3、“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是改出來的”。這幾句話從做文的態度、寫作的方法技巧方面都給了我們指導。祝願大家經過艱苦的歷練和錘鍊,成為爐火純青、出類拔萃的文字高手,由公文寫作的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