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精選14篇)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1

清淡、樸實,這是我開啟《林清玄散文集》所閱讀到的氣息和獨屬於它的那一份味道。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精選14篇)

其實,在手拿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開它的第一頁,閱讀第一篇文章時,我就被它那淡雅、細膩的文字所震驚。因為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當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筆風應都是充滿陽剛、堅毅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筆風婉轉、細膩,絲毫不遜色於當代女性作者,可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許傲然,這種柔與剛的結合,被他的文字詮釋得恰到好處,即不會太做作,也不會過於剛強。猶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漣漪,在我們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憶及其源頭時,卻發現那痕跡早已消失不見,我想,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給我們帶來的感覺,若隱若現,隨風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為《空白筆記簿》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過多的優美景物描寫,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生活的一點兒個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們卻從未發現。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去一家精緻、講究品位的書店買書,卻發現每本筆記本的價錢都要比一本書要貴上許多,對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詢問店員小姐,店員小姐卻給了作者這樣意想不到的一席話:書都是別人寫的,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思想,筆記是給自己買的,自己的想法當然比別人的想法賣得貴了。看到這裡,我有和作者同樣的感受,在這家書店裡的筆記本之所以賣得比書貴,就在於它所要記錄的是單獨自己的想法,不與別人相同。為自己的內心而寫,然而,自己的想法自是他人無法隨意剽竊與買賣的,因為它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可以用金錢所去衡量的。

我喜歡文中的這一幾句話:“可是有誰願意給自己的今天寫些什麼呢?願意給生活的靈光一閃寫些什麼呢?唯有我們抓住生活的真實,才能填補筆記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筆記就永遠空白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過的一次評論當今都市人們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電視欄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不過,在生活中,我們必定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慢下來,這或許,便會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發現的樂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實。這樣的一絲一縷,便會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筆記本。

在急速流過的生活中,我們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滿了生活氣息的筆記。只不過,在從前,我們缺少了一顆甘於安定的心與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罷了。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2

林清玄的散文中的奧祕不比的之前的兩位作家的散文顯而易見,但細膩的程度卻與之前的兩位作家不相上下。

父親給我買的是少年版的,是林清玄專門寫給孩子們的。他說:我並不期許我的孩子在課業上得第一,但我期許他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渾濁的世界,能保持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世界,擁有快樂。

這本自選集是他對少年的期許,不止是寫給他自己的孩子的,還是寫給世界上所以的孩子的。他希望世上所以的孩子可以永遠擁有這四顆心。

我在這本自選集中最喜歡的散文是《軟枝楊桃》,是選自天真的心。散文大概的意思是:作者在鄉下看見了兩棵野生的軟枝楊桃樹。楊桃樹的盛產使作者吃驚,因為不使用肥料,楊桃樹竟然可以如此高大、結如此多的果實。更讓作者吃驚的是,這麼好的楊桃卻沒有人採收、也沒有人願意吃,任其凋落一地,作者十分困惑。當作者站在楊桃樹下一看,就明白了。這兩顆楊桃樹由於沒有使用過農藥,所以楊桃比一般的小,而且表面多少有蟲鳥咬過的痕跡。所以沒有人會吃這樣的楊桃。這就讓作者想起他的一位明堂表哥曾對作者說:我們人自以為聰明,其實比蟲鳥還笨。那些沒有噴農藥的水果外表雖醜,蟲鳥都喜歡吃;而那些噴了農藥的水果,外表雖美,蟲鳥的不會吃,知道吃了有害健康。人只注意外表的美醜,蟲鳥卻看見了更深的內在啊!

讀完這篇散文,通篇沒有華麗的語言卻有深層的含義。

這片散文使我頓悟:我們不論看人或者事,都不能只看表面,而應該注重內在。蟲鳥愛吃的楊桃由於相貌不揚被我們拒之門外;蟲鳥不愛吃的楊桃由於相貌美麗是我們敞開大門。這是我們的短時近利所造成的。當整個社會的人都只重視表面的好看,而忽視內在的毒素時,真正清淨的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們應該多注意實而不華的事物而不是華而不實的。

林清玄的散文就是如此,一件小事對於林清玄而講都有不同的道理,在他神奇的筆下,每一個道理都需要你慢慢發掘……

林清玄散文的風格是細膩、溫暖、深入人心的。與他那粗獷的相貌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未看他的資料就閱讀他的散文,那麼你定會認為林清玄是位秀氣的女作者。

他的散文的道理是你發現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描述的,這個只能慢慢的研究,琢磨了。可當你回過頭品味時,你可能就會領悟到人生了。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3

細細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種享受!

他的文體風格細膩得像個女作家,別看林清玄是一位留著長長鬍子的老人,但細心地觀察世界、論談世界的文章卻令我們讚歎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無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經過或聽說的故事,由故事而發出感慨,教會我很多人生的價值觀。

有這樣一篇文章令我百讀不厭:《陶器與紙屑》。散文講述的是林清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國香港買了一個石灣的陶器,陶器是一個刺身羅漢騎在一匹向前疾馳的犀牛上,氣勢雄渾,非常生動,很能象徵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著陶器回中國臺灣很不方便,因為陶器被包裝得十分嚴實,而託運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決定捨去包裝用手袋拎上飛機。結果這次冒險失敗了,陶器在上飛機時被撞碎了,所有的嘗試與考慮都破滅了。

通過這次沉痛的教訓,讓他明白了:“對一個珍貴的陶器,包裝它的破報紙和碎紙屑是與它同等珍貴的。”也讓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許多這樣看似平凡、不重要的東西,但我們不能忽略其價值,因為沒有了它們,也許我們所珍惜的東西就不能得以襯托或完整!而我們就不能得到教訓、啟發、鍛鍊!”

翻開各個章節,你會驚喜地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這些主題都是談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無關風月與一生一會四個篇章,都是教會我們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他的語句包含著他對讀者們的教誨,他的言詞包含著他對世界萬物的讚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著他對大自然的嚮往與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數是來自於他小時在鄉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與親人們發生的事情,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回憶與深思,再用他那細膩柔美的文筆寫出感人肺腑的散文,這便是他的獨特寫作風格!

我從他的幾篇散文中不難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這樣回憶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臺階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擊鼓,不禁痴了。”不過,或許他是很痴迷、很喜歡這種佛寺的氛圍。

其或,我讀過他那極具特色的散文之後,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寫作熱情,不僅僅只有這樣罷了,他還帶予我的是不盡的堅持!因為我認為林清玄能夠克服重重難關,從偏遠的地方走出來,成為一個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堅持與勇氣都未必能達到的。

“我想著,在這悠長的時間中,在這廣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與我心靈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溫柔的安慰,得到幾許智慧的啟發,以及得到藏匿於俗世的浪漫情懷。”我想我在這句話、這本書中學到了寫散文的方法與運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寫出好文章。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4

凡幼年失怙者,往往在青年之後便會發跡,不是官運亨通,仕途暢達,就是學業精進,名動千秋,或者財源茂盛,極盡豪華.古者如孔子、孟子、李密、歐陽修,范仲淹,岳飛等等,不計其數。近者,因本人足跡視眼有限,名人顯士,一概不觸,單就身邊與我同齡一二人言之:一是我幼時同村的鄭發,他十五歲高中最後一年的上學期,也就是一九七九年下半年,他父親挖耐火礦被礦石砸傷,不治身亡,他是家中老大,下有四個弟弟,其寡母尊其夫臨終遺言,“騰雲(鄭發小名)一定要讀下去。”在第二年的大學聯考中,他考了317分,比我整整少40分,我上了師範類大專,他考入地屬中專——漣源地區供銷學校.那時候,專業人才稀缺,他一畢業便分到麻陽縣計委,爾後入黨,其後幾十年,仕途暢達,官運亨通,現在聽說是某大局局長,二十年前,他便在一次回鄉省母時與人說:“現在我不愁無人給我送錢送物,我只考慮自己能不能接。”他手可通天,人一隔壁縣任職,手卻伸到了他的祖籍之縣,幾個小弟均是在他的提攜下,城裡置地購房,鄉里還享受低保。

二是我出外打工後華茂的同事陳風,也是十五歲失父,後考入師範中專,畢業後分入一中學教書,草娶了一個普通人家女兒為妻,並育有一女,如此,便基本註定了他的貧民一生,草根一族了,可是,鬼使神差,他卻被一女中豪傑愛得死去活來,此女子便是易瓊,她工作不讓鬚眉,又是一相父教子之能手,尤其是精於理財,目光遠大而敏銳。陳在易的輔弼之下,一路穩打穩紮,順風順水,搭乘房地產颳起的狂風,適時買賣,幾個來回,竟賺得盆滿缽滿,現已在深圳站穩腳跟,立家置業,業已躋入有產階級之行列.幾次酒後,他放情自抒,“現在我就是不做,也可安享晚年了,我兩口子現已制定了一個規劃,每年起碼出遠門旅遊一次,或國外,或國內,日子可以休休閒閒地過了。”相較於我這個與之職業同類,甚至當年起點比他略高的人而言,現已是天上人間了。

人過五十,不識《易經》皮毛者亦是一算命先生。我過五十後,愈益相信天命,相信因果報應。

我相信幼時受大難者,成年當亨達;小時享至福者,中景或晚景必淒涼;嗜殺成性者,必死於非命;貪財圖貨者,終兩手空空;見色起淫者,妻女必報;位高權重,炙手可熱、倚勢凌人者,必臨門衰祚薄,門庭長草之殃。行善者,必有平安之福;作惡者,必應天遺。我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我相信人生一世皆公平.君不見和紳、石崇前半生富可敵國,享盡奢華,卻均死於非命,財貨充公;明朝福王朱常洵幾十年極盡人間之福,卻成為農民軍的福祿宴品。

吳三桂殺人無數,死後子孫滅絕,襁褓中嬰兒也不免其禍;君不見洪秀全享盡人間之福,其子九歲便擁五絕色美女,而洪秀全天不予年,其子十六歲便遭凌遲。一人權勢福祿太過,必用家族災禍相抵,一人受盡人間慘苦,子嗣必承其未享之福。

才能卓絕者生前多災多難,死後當留芳百世,如司馬遷,岳飛;奸軌狡頑之徒生前逍遙猖狂,死後當遺臭萬年,如秦檜,李林甫.

縱觀歷史,放眼現時,仰視環宇萬物,俯察塵土眾生,到頭來,無不是一個公平。日被月替,月遭日沒,水被土淹,土遇水衝。羊吃草,羊喂狼,狼死養草終養羊。

不必羨慕奢華,不必仰視權貴,平平淡淡才是真,亦是真正之福。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5

在格林童話中,灰姑娘扮演了一個美麗的角色。她從小忍受繼母和姐姐的虐待,最後成為了王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自從看了舞會後的灰姑娘後,我覺得灰姑娘她一點也不幸福。

是這樣的,舞會以後的灰姑娘被王子接進了富麗堂皇的王宮,人們都說她“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而事實是什麼樣呢?灰姑娘艾拉進入王宮以後,就像是來到了一個異樣的世界,本以為自己可以和王子一起快樂的生活,無憂無慮。可是苛刻無謂的荒.唐宮廷禮儀讓她生活的十分辛苦,而她萬萬沒有想到那一見鍾情的王子徒有一副漂亮的外表,他的內心卻是冷漠和無知。所以宮殿就像一個監獄一樣囚禁著艾拉天真的心。而面對這一切,艾拉沮喪之極,當提出與王子解除婚約的時候,她被無情地投入了監獄。一個月朗風清之夜,近乎絕望的灰姑娘終於逃出了王宮。

到這兒,你們覺得她幸福嗎?你又知道她為什麼不幸福嗎,因為他的幸福掌握再別人手上。也許,在格林童話中灰姑娘真的幸福,王子真的愛她,宮裡的人都能寬讓她,可是,一旦發生了不好的改變,艾拉的幸福就毀了。這是多麼脆弱呀。所以,站起來吧!看看我們所擁有的幸福,是不是我們想要的,不是的話請放下吧!去尋找新的快樂。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6

本書作者黃仁宇在對歷史的研究中提出了“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在瞭解了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後,我發現之前對於歷史的粗淺理解應當屬於大歷史觀的範疇,不過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所以我總結我的大歷史觀為“制度完善趨於停滯,技術變革方能發展”。

中國的歷代王朝的經驗表明,凡是一個時期制度變得完善了,那麼社會就會停滯不前。比如明清兩朝,內閣制度建立後,中央集權統治達到頂峰,當時中國社會如一潭死水一般寂靜,除了短暫的康乾盛世,再無發展。直到鴉片戰爭時西方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這個仍處於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而反觀同時期的英法等國,百年來歷經數次資產階級革命,為一個適合本國的制度而抗爭,雖然動亂了一些,但從長遠的歷史觀點來看,實則是社會的進步、歷史的進步。

技術的進步推動社會的進步很容易理解,因為技術是生產力,它能夠推動生產關係的發展。我們現在通用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大致是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訊社會,這些社會演變的標誌都是技術的變革。火、石器、鐵器、蒸汽機、電力、網際網路等技術的出現徹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而且技術的發展並不是有規律的,有可能很長一段時期沒有太大的變化,也有可能在某一段時間突然爆發,形成“技術爆炸”,比如工業革命時期距今不過兩三百年的時間,但足以顛覆人類兩三千年的技術。現代社會已經初步進入到資訊化時代,通過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技術的快速、精準傳播,人類社會又將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甚至超越工業革命後的世界。

但也有例外,比如中國古代鐵器出現兩千多年後仍處於農業社會時期,沒有像西方社會那樣很早地進入到工業時代,這當然和社會制度密不可分,社會制度作為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即使明清時代有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也僅僅只是芽,當時中國的土壤環境長不出資本主義經濟的參天大樹!

在技術發展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貧富分化的產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會不平等。不過不要籠統地認為社會不平等是一件壞事,其實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有助於推動社會的發展。這是我借鑑社會學的一些觀點,比如考察社會不平等的一對範疇是穩定性不平等和流動性不平等。

穩定性不平等是指社會分層地位與處於這些地位上的社會成員具有長期固定的聯絡,即社會成員長時期(終身乃至世代)停留在同一個階級、階層之中。中國古代長期處於穩定性不平等的狀態,例如在明朝一個人為了獲得考取功名的物質條件,需要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辛勤積累,以及父母和賢妻的格外支援。所以當時一些晉商會資助那些考取功名之人,待那人功成名就之時再連本帶利還回來,那些初入官場的官員急於想撈取灰色收入,和身邊催債的師爺大有關係(很多師爺就是當初的放貸者)。可想而知在社會階層嚴重固化的時代,一個人想要出人頭地是多麼地困難,這種極端的不平等會逐漸激化社會矛盾,直到生存受到威脅的人們組織起來推翻當局政府,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暫時性不平等指分層地位與社會成員間的聯絡時短暫的、臨時性的,社會成員有可能或者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地位層次,或者是自動跨越地位層次。雖然很多人抱怨改革開放後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階層固化嚴重,但這種不平等只是暫時性的,一個人、一個家庭可以在幾年內的努力改變命運,比如通過教育可以改變一個在大山裡世代為農家庭的命運。

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今天,《萬曆十五年》是一本意義重大的史鑑。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78年,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暗藏殺機。這個王朝已經喪失了生機和活力,猶如一朵鮮豔的玫瑰,允許在外觀上簡單修飾,但若想真正改變內部的機制,鋒利的刺一定會把你扎得頭破血流。

反觀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在正直、經濟、文化、軍事、生態等各個領域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並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DP總量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並在未來幾年將超越美國。這些成就讓很多人都以為中國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的制度完善了,中國已經高枕無憂了,這種荒謬的想法越少越好。制度完美就是社會停止發展的前奏,即使像美國三權分立制度非常健全的國家也在不斷進行優化調整,所以不論中國社會發展到哪個階段,中國的改革需要永遠在路上。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7

書桌上,《朱自清散文集》靜靜地躺在那兒。一頁頁,一張張,都凝聚著朱自清畢生的心血,那頁的《背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一個普通的動作,一個普通的景象一,個普通的父親,觸動了多少讀者的心絃,這位平凡的父親演繹了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我看見他帶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下身子去,尚不大難……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

歲月在不經意間從身邊劃過,在每個匆忙的背影后,父親關愛的目光越來越遠,母親熟悉的話語漸漸淡忘,在你身心疲憊的時候,駐足下來,讀一讀書中的溫情故事,你會有感動的心跳。

世間所有的父母何嘗不是這樣,朱自清父親的背影是我們千千萬萬父母的縮影。從我們呱呱墜地到會走路、會講話,再到入學、就業。一切的一切都飽含著了父母親對我們無盡的愛。

是啊!朱自清筆下父親的背影打動了許多人。在我的印象裡父親的背影也同樣令我有相同的感受。

還記得那個冬天的早晨,雪將路面覆蓋得很厚,整條道路被裝扮成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滿眼裡都是樹枝被積雪壓斷的慘景。就快遲到了,父親從安全形度考慮放棄了汽車,不由分說地拖出了那輛自行車,載著我直奔學校。我在後座望著他那堅毅的背影,那洋溢著父愛的背影,不知不覺流下了滾燙的眼淚。到了校門口,他不斷叮囑我小心路滑,並拍掉了我身上的雪珠。我強忍著淚水使勁地點頭,他滿意地看了我一眼便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車漸漸遠了,父親轉過頭給了我一個燦爛無比的微笑,迎上這溫暖的回眸,我再也抑制不住了,原來我常常忽視了一些人和事,忽視了一種樸素的真實。就像現在,那個漸行漸遠的背影。低過屋簷、低過荒野、低過塵埃和此刻的寂靜,彷彿一撮燃過的灰燼。肅然諦聽,耳邊似乎有不絕如縷的歌聲。凝神而視,淚水悄然垂落……

父親把背影搖晃成歲月,歲月磨舊了那條從家通向學校的路。記憶中,他的背影是那樣的高大挺拔。是他,把背影擰成一根長長的線,而我則是被線繫著的風箏,每當看到他的那高大挺拔的背影,總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掠過我的心間,心靈深處那個背影,便逐漸串成絲,拉成線,牽著浪跡天涯的風箏。

那個堅毅的背影,那一次溫柔的回眸,無一不體現出父親對我濃濃的愛意。望著書桌上開啟的那本《朱自清散文集》,我的眼睛再一次溼潤了……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8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最為優秀的神話小說,深受人們喜愛。近日,我又在網上讀了文言文版的,獲益匪淺啊。

這《西遊記》啊,可謂是婦孺皆知啊。一些小孩子,一般是圖個新鮮,或者是看看裡面孫悟空的神氣,並沒有領悟其中的真諦。我這次看,與以往可謂是天差地別啊,對其中的一些道理,也算是有深刻領悟吧。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到西天去取經,一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後獲取了真經。故事情節引人入勝,風趣生動,但雖如此,在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種種看法。

雖然如此,但唐僧師徒四人在途中對那些所遇到的妖魔鬼怪時的不所畏懼的精神也深深打動了我,由於師徒四人團結一心,不畏艱險,最後終於如願以償,取得了真經。我想,這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一樣,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不要輕易放棄,可不能像豬八戒有時那樣喊散夥,只要堅持,我們就能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雖然在取得成功的過程中會遭遇許多磨難,但是這樣更能磨練我們的意志力,使我們得到鍛鍊,所以,一定要勇往直前!

《西遊記》給我的感想有太多太多,甚至又聯想到了許多,它被評為四大名著之一,可謂是當之無愧啊!《西遊記》,這顆在歷耀眼燦爛的明珠,正閃爍著那金色的光!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9

李密曾擔任蜀國的官,蜀亡後,晉武帝司馬炎徵召他出任太子洗馬。他呈上陳情表辭謝,懇請晉武帝允許他辭不赴命,供養祖母。這樣的請求要讓晉武帝接受,十分困難,但最終李密的請求獲得了恩准,那麼,是什麼打動了晉武帝呢?在讀了無數遍文章之後,在思索了很久之後,我頓悟,是李密的人品讓自己的心願得以實現,李密“知恩報恩”,不僅“知祖母的養育之恩、報祖母的疼愛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報皇上的重用之德”,這樣的人,還有誰會強行阻撓他的正義之舉呢?

李密詳細敘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出生六個月,慈父離世;四歲時,舅舅強迫母親改嫁;從小體弱多病,九歲還不能行走;既沒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說自己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他只是想表明祖母對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不能放棄盡孝而去朝廷為官。他希望自己像烏鴉反哺一樣能夠給祖母養老送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句句深情,字字血淚,讀者不得不感嘆李密乃真正的孝順,放棄名利的誘惑,只為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讓李密極度的惶恐。他真誠地向皇上做出解釋: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讓我擔當太子洗馬一職,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的。在李密的心裡,皇恩的確浩浩蕩蕩。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誠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直做官,原本謀求仕途宦達,而且,我現在只是亡國奴,不敢有所盤桓。為了報答皇上的重用應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諾,“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後,進朝為官,官至漢中太守。

李密向後人展示了他偉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圖報!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10

我一直是一個念舊之人,對那些已磨損或無用的舊物總有一種留戀之情,若將其丟棄,總會感到可惜,對故人也有一種難捨之情。

偶爾閒暇,總喜歡找出幼兒園及國小的畢業照,對照片上的人逐個進行回憶。幼兒園畢業照上一張張無邪的臉大多在我心中已沒有印象,只是依稀記得:啊!這人小時與我要好得很;嗯…他好像經常欺負我。可真要我完整的說出個故事來,我卻語塞了。只見照片上的小人笑的那麼燦爛

再看國小畢業照,一個個青澀懵懂的臉在我腦海逐漸清晰起來。一個個動人的場景也浮現出來。記得班主任的最後一個教師節;記得聖誕夜的狂歡;記得舞臺上的共歌。這些都成回憶,我們都已長大。

暑假裡,我如往常一樣去一位退休教師家中補課,與以往不同,這天老師的電話一直響個不停,老師更是興致勃勃的與電話那頭的人講個不停,時而眉飛色舞,時而緊皺眉頭。我很是好奇,又不敢問。倒是老師先與我提起:“誒,過幾天就要參加一個國小同學會了,可聽說已經有好幾個老同學不在認識了,悲傷的同時,我也感到幸運,至少,我還健康的活著。”他很是悵然,我默默地看著他沒有說話,看著他額頭的皺紋拉到眼角。我在想這場景是否就想《目送》裡的場景一樣,在人生八十歲的時候,他們是否已互相忘卻,又互相回憶,互相介紹,又互相想起。那應該是一個相聚的場景,一個溫馨的場景,也是一個令人感觸的場景。

老師的那番話,是他對流逝歲月的無奈,也是對自己沒有徹底對歲月妥協的慶幸。

“青春是手牽手坐上了,都不回頭的火車”正如歌中所唱,時光的旅途中,沒有站點,你無法回頭,無法退行,既然如此,何不好好欣賞沿途的風光,憧憬下一片大美光景呢?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11

我們永遠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住在一套公寓,躺在一起,坐在一張桌子前,永遠也不會,甚至不能在同一個城市……但,雖然不能生活在一起,至少我們可以同時幸福的躺著,等死。

——卡夫卡

當初論文選定了卡夫卡,*是因為好奇,這是一個我感興趣,並且想要找機會走*的作家,也許這正是一個機會。於是,我借來了很多關於卡夫卡的小說,書信,日記,評論想要寒假來讀。兩個月後,我放棄這個選題

至今仍記得高中二年級時讀到《變形記》時的驚駭,我相信這是一個奇異的作家,他所寫的和我以往讀過的作家都那麼的不同。如此清晰而又逼真地描述人變成甲蟲的故事,在他筆下卻那麼自然而平常,客觀,冷靜甚至冷漠的態度,讓我困惑。

一直到讀了卡夫卡的《致父親的信》,才開始真正的走*卡夫卡,拋開他那些被譽為*經典的玄之又玄的象徵和隱喻手法不談。卡夫卡的成長過程,不過是一個敏感,懦弱,內向,自省的孩子的成長罷了。當然他很會讀書,法學博士不是人人都拿得到的;他富有正義感,是那麼一個善良過分的仁慈的好人;而且他有清晰的頭腦和判斷,對於這個*有著*的認知。但他被扭曲的情感,自卑,逃避,軟弱,卻將他的*的顛覆了。

卡夫卡一生平淡無奇,默默無聞。他的生前,甚至沒有發表過什麼作品,雖然文學已經成為他*的愛好和寄託,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寫作是比死亡更深的睡眠……就像人們不能把死屍從墳墓裡拖出來一樣,在夜裡,誰也不能把我從桌前拽走。”他以*平常,*不引人注意的語氣和態度敘述與常理,習慣相悖的事件和境況,就像那是*普通不過是事,他寫下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議,卻體現了自己內心的真實,儘管在文字中他也一貫是堅持了他的自我壓抑和自我逃遁。

在給父親的信中他寫到:“可我在別處再也沒見過像我這樣無所謂,一個活在自己*裡的孩子,對外界漠不關心,沉浸在胡思亂想中,他的無動於衷不加掩飾,不可摧毀,孩子般無助。*乎可笑,盲目的自鳴得意。可這也是*的庇護,以防恐懼和內疚引起的神經錯亂。”他始終像是一個張著大眼睛的被放逐者,在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內心*”中尋找著自己的出路。

他找到了嗎?他死去前要求他的好友將自己的文字全部焚燬,可是他的好友卻將它們全部拿出來發表了。現在他被人們認為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可這與他的一生無關,與他已經*走向終結的隱祕人生無關。如今我們雖可窺見他夢幻似的內心圖景,卻仍舊無法找到揭示他的內心謎題的鑰匙。

但為什麼要有答案呢?人生本來就是難解的謎題,卡夫卡經歷的也不外如此,誰沒有夢幻式的內心生活,沒有因為思想個性與現實的覬覦而遭受痛苦?他只不過是被“神化“的那一個,儘管這也許並非是他本人所願。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12

中國是文明古國,讀經閱史、搬文弄墨之風源遠流長,文人行徑也極為世人關注。“讀書破萬卷”、“文如其人”諸說頻見史書,流傳於世,觸感世人。

宋太宗趙匡胤閱讀《大平御覽》時感言:“開卷有益,豈徒然也”。從那以後,“開卷有益”成了婦孺皆知的成語。其益在於:益於識字作文,益於借鑑先輩忠言良訓,好自為人處世。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然而,浩瀚書海,容清流也納濁水。固然有開啟智慧,增廣見識的好書,也有吟風嘆月、毀人意志的閒書,還有傳播黃毒、叫人奸詐的壞書。因此,須“善讀”方可“醫愚”。反之,不加選擇的“開卷”,反會愚上加愚。前人言:“凡讀書須識貨,方不錯用功夫”、“盡信書不如無書”,斯言善也。

諸葛亮《戒子書》雲:“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縱覽歷代文人巨士,無不是涉書海攀文山後勵志伏案而終成其才,故不波蘭群書,則難以成文。賈島言“”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曹雪芹經“十年辛苦”始成《紅樓夢》。“詩聖”杜甫窮困潦倒,“囊中羞澀,留的一錢看”。南宋詩人陸游在下雪天悲嘆“不衾歲久真如鐵”。宋應星寫《天工開物》時,“傷哉貧也!”蕭軍、蕭紅窮到揭不開鍋,仍奮筆疾書,各自寫成《八月的鄉村》和《生死場》,轟動當時中國文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筆耕之苦,凡文人無不經歷。無數人在文學陣地上辛苦筆耕一生,樂得其終。人窮志不短,文人之“至寶”。

讀書苦,作文難,做人更難!!!

馬謖“飽讀兵書”,卻逃不了兵敗街亭,人頭落地的厄運。歷代“文字獄”屈死多少說真話、寫真事的英才!另有某些好開卷弄文者,筆下慷慨激昂,行將起來卻大相徑庭。宋徽宗政和五年頭名狀元秦檜,可謂“才華卓絕”,卻變節為奸,遺臭萬年,是為史鑑。故為人須德才兼備始敢稱俊傑。

縱觀古今,“開卷”不可濫,作文須不惜窮苦,做人能行如其文,方能令人欽佩!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13

回到自然的生活

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叫《瓦登爾湖》的書。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很漫長,我希望能理解作者在書中描繪的情景和他的思想。因此,雖然讀一章可能只用半小時,但我要在一天的閱讀完成後,再重新慢慢地感受書中內容所帶給我的思考。我覺得每一本書每一次看都會帶來新的感受,而每一章都值得反覆體會。在這樣的閱讀體驗中,一天一天地,我將這本書讀完了。

讀完這本書後,我大致清楚了它描述的是怎樣的經歷:《瓦登爾湖》是記述作者亨利·戴維·梭羅在瓦爾登湖邊隱居兩年零兩個月生活的作品,在基本自給的過程中,與大自然相伴,並重塑自我生命的經歷。

這本書有一句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愈是富足的人,捨棄的事物就愈多。

那麼“富足”與“捨棄”有什麼關係?“富足”,如果是指擁有很多財物,那與“捨棄”是不是相沖突?

在文中,這句話出現在“我”選購即將要生活的土地時,卻並未像其他購買土地的人一樣,思考怎樣利用,而是覺得“其他的我都不在意”(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標)。這麼看來,他所說的“捨棄”應該是物質層面的捨棄,“富足”卻是精神上的富足。作者並不需要太多附加的裝飾,他覺得只要能夠欣賞眼前的美景,“無論我被置於何地,我都能在那裡安然地生活,家不過就是一個棲居之地……”。作者的這種態度也許可以用“隨遇而安”來形容,雖然他的生活態度我還不能完全的理解,但從書中的描寫中,我能夠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豐富。作文“富足”的,是作者的內心世界。

其實在我看來,這句“愈是富足的人,捨棄的事物就愈多”不僅可以在書中感嘆“我”的選擇,一定程度上也能用來形容人與自然資源的關係:如果只懂得一昧地向大自然索取,即使現在過上了舒適的生活,總會遇到一個淋滿鮮血的“將來”。畢竟將來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卻可以為之準備的。美國原住民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的地球,既是從父輩手裡繼承來的,也是向子孫手裡借來的”。試想,身為子孫,是否願意接下父輩的爛攤子?身為父輩,是否要有還子孫們一個宜居地球的義務?

將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有道理:“捨棄的事物愈多,就愈是富足”。如果能放下一時的貪念,是否會獲得更多?是的,總有人會認為只有擁有得越多才會越富有,於是在不斷掠奪資源的過程中破壞了生態的平衡。但像我思考過的,“富有”也能是精神上的富有,那麼,與美好的未來相比,美好的現在就顯得十分自私了。誠然,有什麼比過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更加舒心呢?但是,適度地放下,適度地捨棄,即使只是體驗一下新的生活,又有什麼不行的呢?只要捨棄那樣一時的貪念,這樣便能獲得擁有一個未來的富有,同時還子孫一個平等的可以去享受的未來。

在《瓦爾登湖》這本書中,作者描述的不僅是“身”的生活方式,也有“心”的生活方式。老實說,也許我不盡理解他的想法,也並沒有資格去說贊同或不贊同。但我仍然希望,也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

林清玄散文讀書心得高中 篇14

1255年前,有一個王朝的叫做唐,有一個皇帝叫做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個矮胖子叫做安祿山。而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徹底的改變了唐朝的命運,曾經繁榮的唐朝從此陷入衰弱。這個年份成為歷史的轉折點,被載入史冊。

420xx年前,有一個王朝叫做明,有一個皇帝叫做明神宗朱翊鈞,有一個神祕的年份叫做萬曆十五年(1587年),這個年份也是歷史的轉折點,被載入史冊。

這一年發生了三件大事兒。

第一件大事:戚繼光去世

戚繼光,在張居正死後的被調離薊州前線,前往廣州,職務未變。但是那曾經的舞臺,曾經的時代已經不再屬於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三十六年前,他從這裡出發,進京,趕考,征戰,練兵;三十六年後,戚繼光重返家鄉,妻子王氏棄他而去。曾經征戰三十餘載,曾經獲得無數榮譽的老將軍;曾經橫掃倭寇、蒙古的老將軍,在孤獨與淒涼中安然死去,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二月去世,年60,諡號“武毅”。

第二件大事:海瑞去世

海瑞,一代清官,死後僅留下紋銀十兩,生前倍受同僚攻擊、百姓崇拜,不貪汙受賄、剛正不阿。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對海瑞的評價:“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在張居正死後,應詔前後擔任右僉都御史、南京吏部侍郎,與萬曆十五年(1587年)死在任上,年享73。

第三件大事:萬曆皇帝徹底改變了

曾經一貫勤奮的萬曆皇帝突然變了,不上朝、不願意接見大臣,此時朝廷的內爭是十分嚴重。張居正死了,朝廷便像是無人看管的一盤散沙,彈劾奏章不斷,各黨相爭。

世間已無張居正,雖然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仍然在執行,但是已經無人能控制朝政了。所有的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官位、自己的利益不斷努力著。

在這樣一個時代,當首輔是困難的,必須面對眾官員的反對,必須贏得皇帝的贊同,必須付出時間與精力……這些限制著無數首輔們。張居正排除異己、爭奪權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他對明朝是有巨大貢獻的,他開創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時代,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作者黃仁宇也是在書中表達出了對張居正的推崇,作者在書中這樣說道: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它正在慢慢地陷於一個“憲法危機”之中。在開始的時候這種危機還令人難於理解,隨著歲月的流逝,政事的每下愈況,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復正常步伐的機會卻已經一去而不復返了。

這本書中主要以人物為主線,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活著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戚繼光——孤獨的將領、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作者主要突出的介紹了當首輔的困難與當皇帝的煩惱,作者在書的末端這樣說道:“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是的,大明王朝正在走向沒落,沒有張居正,或許大明會早多少年滅亡。一切都是未知數啊!

萬曆十五年,英文名aYearof NoSignificance,直譯成漢語也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一年”,這是常常被史學家所忽略的一年,作者卻將這一被人早已忽略的一年寫出了萬曆十五年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