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貓讀書心得4篇

《貓》是紅袖簽約作家非往生髮表的第一篇中長篇現代都市小說,講述了女主殷藍茜和兩個男主白浪、鄭星之間的愛恨糾葛。下面是本站帶來的《貓》讀書心得,歡迎檢視。

貓讀書心得4篇

《貓》讀書心得一:

從我的觀點看,貓是個討人喜歡,又很能幹的好手。《貓》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三次養貓的經歷和結果,作者對這三隻貓的態度很不相同,因為這三隻貓擁有不同的性格和外貌。

第一隻貓性情活潑,大家都非常寵愛她,可竟然病死了,這使作者感到一縷酸辛。第二隻貓活潑、有趣,又會捉老鼠,最後卻被路人捉走了,作者非常傷心。隔了很久,作者養起了第三隻貓,這原是一隻流浪貓,又瘦又髒,後來在作者的悉心照料下漸漸喂胖了,但它是那麼懶,使大家都不怎麼喜歡它。一直芙蓉鳥的離奇死亡,大家自然把這件事和這隻貓聯絡在了一起。作者因此還打了它,最終,它死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是一隻黑貓幹出的壞事。作者很愧疚,再也不養貓了。

作者對第三隻貓的態度和做法我很不認同,因為雖然它很懶,但它的內心是善良的。大家並沒有客觀的分析芙蓉鳥之死這件事,而是單憑對貓的喜惡而下定論,這也許是作者打貓後愧疚的原因了。

分析一件事要用客觀的眼光,而不能憑藉主觀因素下定論,這樣的結果不一定準確,有時還會偏離真相十萬八千里,甚至這樣的定論會使一條生命喪失。為了讓事實的真相浮出水面,請將你的眼光放長遠,從多個角度考慮,千萬不要被假象迷惑,更不能在分析的過程中新增感情的色彩,這樣的結果不會真實,不要讓主觀因素害了你!

《貓》讀書心得二:

老舍喜歡帶“小”字的東西:小貓,小狗,小雞、小鴨,小花,小草,小孩兒,小人物,全喜歡。而至今令我影響深的文章,是老舍的短片散文《貓》。

老舍通過細節描寫,用京味十足、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刻畫了他家貓的性格。把一隻機靈、貪玩的,盡職盡責的貓展現的讀者眼前,讓人不禁喜歡上了這隻貓。

而《貓》這篇短文中間的重點部分,是寫貓的貪玩的:“它會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麼呼喚,它也不肯回來。”這兩句話寫出了貓的出去玩的時間長,與老舍等待貓回來的急切心情。讀到這裡,我忽然發現,老舍家的貓與我們家的貓性格大多相似,它會在空閒時間,出去“遊玩”,這出去的是間有長有短。短則一天一夜,長則四五六天,而且每次回家身上可掛了不少彩,是不是還會從身上掉下來有傷疤皮的一撮毛。老舍家的貓與我家的貓完全沒有家貓的本性。

而這篇文章吸引我的部分,是老舍用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貓的警惕性高、盡職盡責:“屏氣凝視”、“一連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通過這些描寫細節的語句,把貓的動作、神態展現在讀者眼前。我彷彿看到:一隻黃花色的公貓,正瞪大眼睛,放大瞳孔,伏在老鼠洞前,一絲不動地等著老鼠出來,這真是一隻盡職盡責的貓。

老舍愛貓,但他也愛花,這隻貓剛來到院子裡的 時候,對花充滿了好奇,去那根花枝上盪鞦韆,在花盆之間蹦來蹦去,最後把院中的花弄得枝折花落。老舍並沒有生氣,反而覺得眼前這隻貓變得更可愛了。在老舍眼裡,貓雖把花弄壞,但愛貓與愛花是不相矛盾的,。

讀完《貓》這篇文章。讓我深受體會,令我覺得老舍是一個愛生活,有愛心的人。而他的文字中並沒有華麗的語言來描寫這隻貓,這可能是他的一個寫作特點吧,巴金曾說過:“老舍先生永遠活在他的作品中,活在一代代讀者心中,活在人民中間!”

《貓》讀書心得三:

不知大家有沒有養過貓:綠綠的大眼睛,透出一絲機敏:絨絨一身毛,透出聰明與活潑。我是怕貓的,奶奶家過去養過兩隻貓,那時年幼,我見了它總是大哭,離它最近也就三米。而貓呢?一雙大眼睛友好的看著我,似乎想讓我給它梳梳毛。結果,下次我就沒見過那隻貓——不是餓死就是吃了有毒的東西。當時只覺得老天保佑,總算這隻貓死了。可今天看了《貓》這篇課文,卻讓我對貓有了新的見解,

作者養過三隻貓,第一隻貓花白的毛,很活潑,但是這隻貓得了病,死了。

第二隻貓是黃色的,比第一隻更活潑。抓蝴蝶,爬樹,抓老鼠樣樣精通。但這隻貓被別人抱走了,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第三隻貓作者用大量篇幅去寫它,但這隻貓並不活潑,也不討人喜歡,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它不會捉老鼠,吃的胖胖的。

這樣一隻饞貓,為何作者有這樣寫它呢?

作者妻子買了兩隻芙蓉鳥,那隻貓常常凝視著它們。令人心中發毛。

一天,一隻芙蓉鳥死了,籠板上全是血,少了一根腿。作者認為貓把它吃掉了,怒氣沖天,拿起一根木棒就去打貓。貓被打了一棒子。但是,是另一隻貓吃的鳥兒。

不久,那隻貓便死了。也許因為作者那一棒子。

作者的良心宛如被千針萬針刺。從此,再不養貓。這隻被人誤解的貓就這樣不聲不響的死去了,原因一是它無法與人交流。二是作者誤解了它,給了它那致命的一棒子。

你誤解過別人嗎?別人誤解過你嗎?

我們要學會分析,若作者當時冷靜的思考一下問題,或許這隻貓就不會成為冤死鬼了。如果對方不是貓,而是一個人,你會你分析一下,再做結論嗎?

《貓》讀書心得四:

不少同學有這樣的體會:同是一班學生,別人如驕人的牡丹,鮮豔奪目,光芒四射,自己卻如牆邊的小草,默默無聞,倍受冷落;別人與老師從容交流,談笑風生,自己在老師面前卻是唯唯喏喏,如鼠見貓。犯同樣的錯誤,別人得到的是和風細雨般的開導,自己卻招來暴風驟雨樣的批評。為什麼同班同學、同樣錯誤,得到的“待遇”卻迥然不同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筆者從教多年,也常自省對學生有無一視同仁,對差生是否存在偏見。近日教學鄭振鐸先生的《貓》,文中第三隻貓的命運似乎讓我們找到了答案。

這隻貓,與文中另兩隻相比,可以說一無是處:看長相,它毛色花白,一點也不好看;論性格,它天生憂鬱、滿臉的“舊社會”;說工作,它從來不逮老鼠,一點敬業精神沒有。這樣的貓誰會喜歡?它在主人那裡得不到青睞自在情理之中。最後這隻貓被“冤苦”而死,主人的主觀臆斷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歸根結底,這悲劇還是由它自己的不完善造成的。

貓如此,人亦如此。活在世上,總要給別人帶來一些快樂,作出一些貢獻,創造一些價值。農民種出糧食,工人造出機器,官員管理國家,歌星奉獻歌曲。它們都獲得了尊重。相反,小偷不摸為大家不齒,貪官汙吏被世人唾罵,因為這些人帶給我們的,只有傷害。社會如此,班級亦如此。一個班級建立之初,在老師眼裡學生都是一個模樣,有時摸錯了教室上了一節課還渾然不覺。這時所有同學都享受著同等的待遇。但一段時間之後,情況變化了:有人憑優異的成績得到青睞,有人靠出色的才能獲得重用,有人因誠實守信贏得信任,有人以助人為樂換來尊重。但也有一少部分同學,或行事懶惰,從不掃地;或待人冷漠,性格孤僻;或行為不檢,經常口出髒言,還不守紀律;或極端自私,心裡從無別人,只裝著他自己。這樣的表現,當然得不到老師的好臉色,大多數同學們也會對其側目而視。

如果你有被冷落的感受,或者有被“歧視”的經歷,請不要嘆息自己命運太悲苦,也不要抱怨老師偏心好學生;努力完善自己,做只可愛、勤勞的好貓吧,給大家帶來快樂,大家一定會喜歡你。

標籤: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