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0篇)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1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0篇)

——題記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莉迪亞是家中的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作為中國人父親的黑頭髮和美國人母親的藍眼睛,這對夫妻對她寄予厚望,將所有注意力傾注在她身上,在她的屍體被發現後,家裡一直維持著表面的平靜終於被打破,最終一家人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莉迪亞自殺的真相,將會永遠埋藏在小妹妹漢娜的心底。

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的美國,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沒有世界名著那樣的波瀾壯闊,但它是如此的扣人心絃,這本書的感情是如此的力透紙背,就好像在一個明媚的秋天的下午,你剛睡醒午覺,帶著再好不過的心情,你拉開了房間的窗簾,然後你發現——陽光灑滿了房間。

也許我們這輩子不會遇到與種族有關的敏感問題,但就如書的封面上的那句話一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有找尋過真正的自己嗎?

沉浸在題海里,因為覺得自己總有一天能出人頭地,參加各種補習班,一步一步走向父母給自己設定好的未來,沉迷網路,試圖在虛幻的世界中尋找真實,在所謂的愛情裡糾纏不清,因為自已還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或者是認為自己再也無法面對那一雙雙充滿期盼的眼睛,像懦夫那樣逝去。

我們到底忘記了什麼?

忙忙碌碌地過著每一天,自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偉大的理想並且要去實踐它,結果卻在現實中不斷迷失自己,辨不清方向,看不清前途,感受不到親情的溫度,體味不到四季的輪迴……

我們被虛妄的希望拖下水,然後溺亡在希望的深淵。

站起來吧,捫心自省,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靈的皈依。

我輕輕的合上散發書香的《無聲告白》,站在窗前,看著窗外滿眼的透著生命氣息的綠色,感受初秋的涼意,卸下一身的燥熱,此時,清風拂面,鳴蟲靜默。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2

前幾天在微博上參加送書活動,得了一本日本推理小說《告白》,從拿到全部讀完大概花了一下午,連我這種看書極慢的人,都捨不得放下想要一口氣看完,的確是很抓人的一本書.很好看,看完的時候有很多話想說,後來又說不出來,但是答應了人家要寫讀後感,就不能言而無信.

故事講得是:一個四歲小女孩意外死在學校游泳池,雖然警察認定為意外事件,但聰明的單親媽媽(學校的女教師)非但查出了女兒死亡的真相,也找到了殺人犯a同學和b同學,並且對他們實施了報復的故事.

主角是個單親媽媽,四歲的小女兒被自己的學生殺死在游泳池裡,起因只是毫不起眼的一件事.女教師的復仇無論是從方法上還是從效果上甚至從道德觀上來說,我都覺得幾近完美.能夠做到這樣理智、清醒而果斷,著實不易.很多看完書的媽媽都說,贊同這個女教師的做法,我也一直以為單憑法律來制裁罪犯並不是最有利的方式.然而個人制裁這種行為從法律上來說,本身也是違法的.女教師的做法,不僅是對罪犯肉體上的懲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報復,她的“告白”只是之後一系列結果的一個引子,這樣的女子是讓人敬佩也讓人覺得恐怖的.

說說殺人犯學生a和b,只是兩個不起眼的少年.都不滿十四歲,正如女教師所言,殺了人也不會被判死刑,頂多只是去勞教一下,對受害人家屬來說,又算是什麼呢?並且即使參加勞教,他們就真的能反省嗎?真的能感受到受害人家屬的心情嗎?

傷害別人的人不覺的自己在傷害別人.a不覺的自己殺了女孩有什麼問題,那只是他想要證明自己引起母親注意的的一個手段.b也不覺的自己殺死女孩有什麼問題,那只是他對於同學們長期欺負,被人瞧不起甚至被稱作“失敗作品”的一種強烈的反抗.不過,有句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不能不說女教師也好,a和b也好,都是冥冥中被一股力量牽引著採取了對或者錯的行動.

日本小說很多都喜歡用第一人稱,這本《告白》對人物心理的把握相當到位,作者在同一本書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殺人犯a和b,冷靜復仇的女教師,b同學的媽媽,同班級的女班長,其中尤其以少年犯a和b的心理描寫為甚.b同學雖然懦弱但一直很善良,被b的母親稱讚為善良的孩子.b母親是個要求很高很努力的人,但最終卻導致b同學殺死了自己的母親.b的母親會覺得很冤枉吧?對自己的兒子那麼好,一直那麼努力,為什麼最後會被兒子殺死呢?很多母親都不能理解吧.但看了這段描寫之後會覺得,b同學最後的舉動不過就是像穿好鞋要繫鞋帶一樣,太過自然和順理成章了.

a同學是執念派,這種少年估計國內不大會有.日本的文化教育出來的典型少年犯,偏執聰明高傲並且有強烈的目標感和自制力.要懲罰這種人相當不易,因為偏執,有自己獨立的世界觀價值觀認為即使自己是千分之一,也是唯一的真理.即使艾滋病毒也並沒有對他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是復仇女教師在最後扳回一局,狠狠將少年犯a擊倒.其實人致命的弱點都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別處.就像小時候聽童話說,妖怪把心放在別處,所以妖怪殺不死,要找到那顆心才能把妖怪殺死.

我本來不想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它有些陰暗晦澀,並且非常能夠抓得住讀者的心.但讀後兩三天,腦子裡反覆回想著這些人物和情節,覺得這實在是一本不錯的小說.看後能發人深省,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小說.

想當初看完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恨不能向每個朋友推薦一番,但你若說他好在哪裡,我真的說不上來.只是看完全文最後的那一剎那,覺得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作者已經將他發揮到淋漓盡致了,實在是愛不釋手,至今如此.

《告白》,聽名字像是愛情小說,但其實它是宗教意義上的告白.

是每個人在臨死前,對神父的懺悔,對人生的告白.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3

整本書最值得讓人稱道的是寫作手法。在故事推移中選取五個人來作為描寫視角,每一位作為描寫視角的主人公對於該事件的思考也寫的入木三分。

至於全書主旨,私以為有三。一,反思日本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社會的危害性。作為選取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消極面來作為全書的背景以及框架,選題有新意。二,反思不健全的家庭環境對孩子人品塑造的影響。作者在書中提到過這樣一個論點: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比學校對孩子的影響大。書中的角色大都生活在殘缺的家庭環境中。主人公女老師是孤兒,學習能力強,能輕鬆勝任教師職業,故走上育人之路,但是並非十分熱愛這個行業,同時該老師也有些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學生都處於自己的掌控之中。雖然她的確有這個領導才能,以及不凡的洞察力,但是也被她的自大矇蔽雙眼。天才少年生活在單親家庭,有極端的戀母情結。

至於老實少年,則生活在標準的日本家庭,父親忙於工作,母親持家。母親希望複製其弟弟的成功模式,故對兒子期望值非常高,卻忽略兒子自身的極限,同時也忽視兒子的缺點,企圖掩蓋之。老實少年也有戀母情結。最終兩人都弒母,老師功不可沒。老師都利用了他們性格的缺陷。一言以蔽之,他們性格都有問題。三,該書反思三類老師,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學生身上的老師”。這樣的老師將學生塑造成老師喜歡的人,而非學生希望成為的人。表面上看到去老師很努力、很無私,其實他們很自私,他們很自私,他們只是希望在學生身上印證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讚,他們喜愛學生的崇拜,喜歡家長的稱讚,喜歡領導的賞識,他們一意孤行,以為這樣對孩子最好,卻忽略學生最根本的需求。雖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我認為教育應該像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那樣,由老師來幫助同學們尋找自己的不足、自己的人生目標。學生的目標是學生自己的,而不是老師的,更不是老師未實現將其寄託於學生身上實現的,此理放置家長處亦可。女主老師看透了這一點,卻無法成為優秀的教師,拋開環境因素,私以為“要達至成功,看願意犧牲什麼”,她不願意犧牲,只完成分內事,自然只能是普通的老師。至於作為一名母親,置於生活複雜的洪流中,難以保全自身,意外難免,復仇或許扣人心絃,但讀後總有不安,法與情之間的碰撞,在所難免,但是由感情主導的復仇,已經喪失人的品質,迴歸原始本能。私作為旁人,道貌岸然,災難不在自己頭上時,總能儲存著理性。

為女復仇的人談不上偉大,卻總有那麼一絲喜聞樂見的英雄主義。在正義無法伸張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英雄,沒有英雄來拯救我們,我們就自己變成英雄。看上去是一個美好的童話,現實會將它摔得粉碎。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4

作為一個三觀不正的人,這本書的讀後感概括起來就是好嗨好贊……

雖然說森口作為一個老師,形象似乎顯得不夠聖母,正義感道德觀什麼的也有點崩壞,尤其是她的所作所為,牽連到了一些其他與事件無直接相關的人,並且對此也表現得冷血,但是這所有的一切,都掩蓋不了她的透徹。她的復仇固然是後續悲劇的推動力之一,但那也不過是犯了罪的人所理應承擔的,而罪犯是重來還是淪落,至少在森口這種程度的復仇來說,是很難被其左右的。

表面上看來,渡邊和下村似乎各種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苦難或者壓抑的成長過程造就了扭曲的內心。姑且這麼說吧,既不考慮是不是每一個苦難的少年都長歪了,也不考慮在何種程度上的苦難或者壓抑會造就何種程度的扭曲。重要的地方在於,少年們的心是纖弱剔透的,少年們的影是我見猶憐的。想要而得不到的讚賞是生命全部的意義,他人不能理解的哀愁是一切灰暗的源頭。於是兩個重度中二病患者的病情就這麼瘋長下去,為了一些正常人不可能理解接受的理由,受害者被奪取的一切不值一提。

既然做了這樣的事,由之而來的一切都該是自己承受的,這與罪犯是少年還是成人無關,給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從來不等於不用承擔。於是表面上似乎下村一次又一次想要重新走出來,卻總被各種巧合或者設計而再度打回泥沼,對於對少年犯有同情心的人來說,這些黑暗的巧合似乎顯得太刻意,像是作者執意如此。然而若是假設沒有這些偶發事件呢,假設沒有濺到下村身上的牛奶,也沒有寺田最後一次聲勢浩大的家訪,難道下村就能重新來過嗎?我們考慮他這期間的所有痛苦,有多少是來自於自己親手殺死了一個四歲小女孩呢?我幾乎沒有找到,他的一切痛苦幾乎都來自於可能感染HIV可能發病可能會死。這樣殘缺的人格、纖弱的小心靈,所能承受的一切,即便在他假想自己重新站起來之後,也仍然會是不堪一擊的空殼。更不用再多提他那個中二病成長的母親了,當然我並不認為他的現狀的主因是他母親的教養,少年情懷總是詩,這首詩太高深莫測,無人能解~唯一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除非他幸運地遇到某些神一般的契機,否則以事態的正常發展來看,不論是他所在的環境還是他自己的特質,都註定了他的淪落。而這一切,仍然是他自己造成的。

更不用講渡邊的情況了,他從頭至尾的勢態,都有如一把下落的尖刀,下落的尖刀不能用手去接。在北原和他談戀愛的時候,我幾乎時時都在為北原提心吊膽,果然悲劇了。

這個故事裡的人性真的很黑暗嗎?或者故事裡的情節發展真的很刻意做作嗎?至少我沒有看出來。成人尚且容易鑽入各種死衚衕,脫韁的少年們更是容易把不知所云的一些事情看作一切。我並不想把這個故事看作一些揭示啊反諷啊什麼的,人性是不是黑暗,社會問題是不是發人深省,母愛教養是不是值得反思,少年心理是不是需要關愛,這些在故事面前都顯得太不單純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講得很好,聽著很喜歡,覺得很真實的故事,標籤要怎麼貼完全就是個人的標準了。

其實我覺得書裡的逗比還是挺多的,比如我還是覺得,森口夫婦骨子裡都挺逗比的,認為自己是露娜希的北原也挺逗比,但是逗比人都挺好的。其實就像北原說的,森口並沒有審判懲罰渡邊和下村的權利,如果我三觀再正一點就好了……

還有森口開嘲諷的技能實在美呆了……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5

很久之前就看過電影,但那時實在不知道什麼,不知道那陰沉的色調講述的到底是什麼意思,直到最近聽說是個大黑暗,我才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看看。

修哉童年被母親拋棄,留下陰影,他想得到母親的讚美,於是努力參加發明比賽,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可是現在得到榮譽和去做了好事並不能引起媒體和大眾的關注,大多數人都只對“路娜希事件”等類似充滿強大感官刺激,讓人滿足偷窺獵奇慾望的東西才感興趣。好事不能引起母親的注意,那就用母親給我的才華做壞事吧,不加思考的拉上了“笨蛋”小直做“夥伴”,把年幼不懂事的愛美殺害。但這種充滿爆炸性的新聞也沒有引起母親的注意,於是他在學校安裝下炸彈,當然學校沒有爆炸,修哉也嚐到了惡果。

小直是個對自己充滿否定,又想通過某事追求確立自己不是失敗品的小孩,究其來源也是父母教育問題。修哉的話刺激了他,於是不甘當失敗品的他把醒來的愛美扔下游泳池。母親也刺激了他,於是不甘當失敗品的他把刀刺向了母親。

森口老師之前是想通過艾滋病病毒和同學壓力對他們進行報復,班級裡的同學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紛紛加入“表演正義”的行列,“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既能做好人又能發洩日常的壓力”這有什麼不好?但就如書裡借班長之口說出:“愚蠢的凡人忘記了自己並沒有制裁他人的權利。”

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件,父母家庭的影響不能忽視,其次是媒體的宣傳作用,就如森口老師所說,“為什麼要把路娜希事件給了特殊待遇,給某些孩子心中的黑暗面烙下了這樣的存在,煽動可悲的孩子們崇拜愚蠢的罪犯。”媒體有罪。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6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中國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史記》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和列傳70篇,記敘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之初年間大約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閱讀《史記》,我們可以在作文中旁徵博引,因為《史記》中的典故、成語、人物、史實能使我們妙筆生花,使文章生動,具有深度和廣度。記得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鑑“,這在我閱讀《史記》的過程中心領其會。

司馬遷在遭遇腐刑的不幸之後,並沒有氣餒,而是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歷經20餘年的專心著述,他終於完成了”窮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由此,我深深地被司馬遷這種發憤著書,且不畏人生險阻的精神所感動。自我反思:現在的我成長在日趨小康的幸福生活裡,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去氣惱?人生坎坷,我應用心去面對每一天的新鮮,健康,快樂!

閱讀了《史記》,再加上聽了古代文學老師的講解,我對其中項羽這一歷史人物,頗感興趣。項羽不再是自己心裡原先所認識的那個人物,而是對其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史記》中主要描寫了項羽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鉅鹿之戰、鴻門宴和垓下之圍。在鉅鹿之戰中,項羽充分顯示了其驍勇善戰的軍事才能,進而為其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鴻門宴裡,又由於他的不善於考慮後果,沒有聽順其謀士范增的計策,而使得劉邦順利脫逃。這也就預示了他會因此次的疏忽(即沒有為後來的統一大業掃除障礙),而不能堅固其西楚霸王的地位。因而,在垓下之圍的兵敗情形下,他落得個自刎的悲慘結果。其中也充分表現了一代英雄在面對愛姬時,不忍分離而又不得不離別的兒女情長,和那種不服輸的倔強性格。我認為項羽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英雄,只是他的勇大於他的謀。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們不能片面地評價項羽,更不能僅僅從他的失敗中而否認他也是一個有謀略的人。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7

在書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針見血:把說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說話,知不知道聽你講話的人想聽到什麼。賣了這樣的一個關子,確實能把人吸引住,引發讀者繼續閱讀下去的興趣。看來,深諳“說話之道”的作者果然功力不淺,很會抓住人心。

全書一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實都是一個故事,當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節中,末了就會發現在愉快的閱讀中已經不知不覺學到了蔡康永的“說話之術”,閱讀的過程是愉悅的,學習的過程也就變得輕鬆有趣。而不像有些教人說話的書,理論一大堆,說教的方式又讓讀者難以忍受,完全像在學“術”而不是學“道”,心理距離遠,效果自然不會好。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應該就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這本書最大的特點。

如果你想要升職加薪,該怎麼說話討好老闆呢?一群朋友聚會,如何炒熱氣氛呢?和女(男)朋友吵架了,如何打破僵局,和好如初呢?聊天時話題卡住了,又該怎麼解決呢?……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完全會碰到的事情,因此學上一招真的非常有用。作者認為,從我們嘴巴說出去的話,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別人評價我們的依據,不可小看,如果稍加玩味自己說話的內容和說話的方式,會比較懂得別人是怎麼形成對自己的印象、怎樣定位我們在他人的心中該佔的比重。

所以讀了這本書以後,真的是很多的感觸,學會了很多,為人處事之道,我會像書中說的那樣,很努力的去學習一切。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8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為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為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著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

全書裡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著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裡,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著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著、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說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9

早在30年前,周樸園和女僕侍萍相愛,生出了兩個兒子,後來為了與繁漪結親在大年三十晚上趕走了侍萍,留下了大兒子周萍,帶走了魯大海。當晚,侍萍跳河自殺了,可是被人救上來活了下去,從此她與魯貴結婚,自己也該姓魯,生出了女兒四鳳,後來魯貴在周樸園家裡打工,四鳳也當侍女了。周樸園與後妻繁漪生下了周衝。但是周萍居然與繁漪產生了亂倫關係,還好周萍提早覺醒,喜歡上了四鳳。而周衝也暗戀著四鳳很長時間了。繁漪請侍萍來辭退四鳳,侍萍一下就認出了周樸園。周萍想和四鳳遠走高飛,繁漪不服氣,決定當著周樸園及眾人的面揭發他們。這時四鳳出門自殺了,周衝也不顧一切衝出去與四鳳一起被電死。周萍在房間裡用搶自殺,侍萍又昏倒在地上……

《雷雨》反映了當時的一個社會狀況,這一家則是封建社會的代表,從而我們可以看出曹禺對封建社會的無比厭惡以及新的社會制度必定替代舊制度的信心,這篇劇本看起來只不過寫的是封建社會腐敗以及人民如何的被社會所殘害的過程的一個縮影。這寫的是一個家庭,一個典型的封建社會家庭,這裡面的每一個人物都可謂個性鮮明——

周衝是雷雨這個劇本中最天真最無辜也是最可憐的一個人物,自己有著對真正愛情的美好向往,在他的心中一切都是美好的,才會釀就了最後悲慘的結局,也許整個事情的罪魁禍首還是封建社會,他們都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他們生於封建社會,也都因為封建社會而死亡。

繁漪要屬是因為愛情而最悲慘的人了,曹禺先生在序中這樣評價蘩漪:“蘩漪是個最動人憐憫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執勤的馬,毫不猶豫地踏著艱難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夢而救出自己,因這條路也引向了死亡。”正是在當時“雷雨”的環境下,造就了這一結果,將一位原本好好的女子變成一個精神崩潰的精神病。

比起他們,現在我們生活得那麼幸福,我們應該想到僅僅在不到一百年前,人民的生活是多麼地悲慘啊,社會是那麼地腐敗與陰暗,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發奮學習,爭取為這個社會與祖國發展作出貢獻,不讓雷雨的悲劇再次出現。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之前讓寫讀後感,其實心裡想到了很多,但到真正提筆,又不知道從何開始。

每個人心裡都裝著一個翠翠,每次讀,心裡都會出現的同一個片段。鳳凰古鎮之邊,青蔥群山之中,涓涓流水之上,翠翠瘦小的背影隨竹排遠去,從晨曦,到黃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待舊人歸來。

一直以為自己是被翠翠的的單純、質樸還有她與儺送之間至真至性,卻陰差陽錯無疾而終的愛情所感動。懷著神聖的情感去揣測他們的內心,懷著同樣一顆少女之心去對比和感動。自然憐惜般的在心裡為他們續寫著一個大團圓般美好的結局。

今天上課聽了老劉和娟娟的看法,才發現,我錯了。之所以情感很複雜,感受很多,卻說不出的原因,是因為那份她堅守的執著。正如腦海中的片段,若干年後,這邊城之邊,仍是那條船,那隻大黃狗,那個擺渡的人。只是年華已逝,青春不在,只是心中的執著和等待依舊。她對感情的朦朧似乎是每個少女心中的夢,只是,那份堅持與執著,沒有幾人能擁有吧。

像老劉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大老,二老最終都選擇了離開。翠翠因為執著選擇一直守候和等待,因為太過單純的守候著心中朦朧的情愫選擇不去大膽的追尋那份愛情的來臨,也因為沉浸太過夢幻的夢裡選擇等待終其一生。不能怪儺送的無情離去,也不能怪翠翠不去更熱烈些表達自己的情感。她無法啟齒向爺爺訴說心中的感受,也沒有母親交給她如何去愛。她從小生活在自然之中,她的世界太過純淨單純,她不瞭解外面的世界,她只活在自己的心城裡。所以當爺爺死去,儺送離開,她便斷了一切與外界的聯絡,選擇躲在心城,獨自等待。

說到執著和等待,一下子把自己拉進回憶。回憶,大概就是我心中的那座城。曾以為自己會一直守著回憶過下去,的確,有很多美好,但又有太多太多的淚水和疤痕。如果當初選擇靜靜的接受離開,靜靜的守著回憶,大概還會一直繼續下去。只是,糾纏之中,自己給它畫上一道又一道鮮紅的印記,直到有一天發現,那些美好的,也終被磨滅。原本覺得自己很偉大,守了那麼久,關注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把自己的喜怒完全付給了外界,但一次又一次證明我錯了,對方毫不猶豫的走了出去,追尋陽光,快樂,和新的生活。自己卻在不應該的執著,讓心中城變為死城,頹廢消極陰暗,甚至嫉妒和憤恨。這本不是我的本意,也並非初衷。

當真的被冷漠傷的深到骨髓,我沒有勇氣繼續了,終於選擇了放棄,饒了自己,也放了他人。回憶之城瞬間崩塌,也才發現,自己一直放不下的只是回憶,而大多又是自己所臆造的。從那一刻起,真真正正的,走了出來。

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陽光正好,用心去向往和感受,反而收穫了不一樣的,更真實的快樂。活在現實中的,真實的,快樂。

我的心有一道牆,但你發現一扇窗。謝謝打開了那扇窗的人。讓我,活在當下。大概永遠不會有像翠翠一樣執著一生,這大概就是我心裡描繪不出感受的原因,還是很複雜,有崇敬,她的守候是那麼神聖。雖然被她的執著所感動,但也不會後悔我的選擇,我註定不是聖人,也不會守著回憶過一生。更何況,她守望的是一片純淨,而我卻在死城中掙扎。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安妮日記》裡的小主人公安妮·弗蘭克把我深深的感動了,為什麼呢?那就跟我來吧!

《安妮日記》講述的是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和人在密室裡的真實記錄。安妮原來是居住德國的法蘭克福,由於有外來人侵犯,她的一家就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歲的生日,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禮物——一本精美的日記本,從這時開始她把日記本當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並且把它取了個名字——吉蔕。也從這時開始,她用她的筆以一個作家的夢想記錄下了在密室生活的點點滴滴,也寫下了關於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種.種問題。

他們從1942年7月6日躲進密室,到1944年8月4日,在這漫長的25個月裡,安妮也用日記恢復了原來的鎮定。雖然她寫的每一篇日記非常簡短,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安妮很想恢復自由。我想:在密室裡那麼泛味、苦悶,安妮也面對著種.種恐懼、不安,可是她怎樣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寫日記來消除這些呢?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安妮日記》裡的日記很簡短,但是給人的印象卻很深刻,這本書之所以可以選為世界名著,也因為它的真實和樸素,而也是它的真實、樸素,安妮的堅強自信把我給感動了。《安妮日記》是媽媽推薦給我讀的一本書,據媽媽說她小時候讀完這本書很受震撼。我在寒假期間也閱讀了這本書,讀了之後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我還想把這本書介紹給更多的讀者。《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這本書記敘了在荷蘭被德國納粹佔領的兩年中,13歲的猶太少女安妮一家躲進狹小的密室中,他們猶如坐在一個即將噴發的火山口上,腳下是滾燙的岩漿,火山隨時都有噴發的可能,憤怒、恐懼、絕望、悲傷、甚至瀕臨崩潰,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端與特殊的環境下,安妮從沒有絕望!堅持學習寫日記,記錄了周圍環境、人與事對自己的考驗、磨礪和成長的經歷。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為社會做出貢獻。她用她的堅強快樂去鼓舞身邊那些絕望到極點的大人們,使他們重燃信心和勇氣。

也許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會因為一點小小的困難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會給我們啟迪和激勵。她那種歷經磨難而樂觀向上的態度,身處絕境卻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學會在逆境中磨練自己,在困難面前知難而進,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嗎?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彙——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安妮,你讓我們知道,溫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你讓我們知道,頹廢,空虛,迷茫,不過是糟踐自己;你讓我們懷念,你讓我們振作;你讓我們知道,要好好去愛,好好生活。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這個春節花了半天時間看《時間簡史》,實話說雖然這本書已然經過編撰,評述已經更加通俗易懂,可是從小物理成績就差的我讀起來依然稀裡糊塗,貿貿然寫下一點讀後感表示一下對自我的嘲諷。

看過《時》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個物理學是人類在總結對宇宙和時間的一個漸進認識的過程,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馬赫,牛頓,以及之後的愛因斯坦再到當代的霍金。都是後人在總結前人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然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牛頓說他不是個偉人,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這個道理。伽利略經過研究哥白尼的地心說而提出日心說和地動說,牛頓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再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再到此刻霍金的時間簡史,他們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加上自我的思考,總結提出了新的理論。可見沒有事物的發展是一觸而就的,人類社會的提高就是來源於人類對未知事物不斷地孜孜以求的思考,辯證和總結。

雖然從小物理很差,可是我一向以來對天文和地理很感興趣,會考時候地理甚至還拿過滿分,只是對理論物理這樣的抽象的純理論基礎學科理解起來很困難,肯能是抽象思維本事不足吧。所以看了《時間簡史》後對其中所闡述的理論還是有一些自我的看法。

《時間簡史》在我膚淺的認識看來是向讀者描述這樣一個世界:整個宇宙是一個伺服器,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小行星,彗星,行星,恆星甚至星系都是跟這個伺服器連線的一個節點,他們獨自執行又經過伺服器相互關聯,依靠各種基本物理法則相互作用。伺服器的執行是單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存檔當然也不可能回檔。各個節點之間經過各種光波等來通訊,因為相互之間的距離以及各種光波在傳播路徑上受到的各種影響等原因產生網路延遲,導致節點之間的通訊並不一樣步。節點由於自身執行速度的質量等等原因導致相對於其他節點的執行時間是不確定的,可是每個節點相對於整個伺服器的執行時間確是固定的。所以在A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和在D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而在伺服器觀察A,B,C,D節點狀態的結果是確定和一致的。這又讓我聯想到人類社會,人類社會也是一個伺服器,每個人都是這個伺服器的一個節點,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特點,各自生活的圈子。很多人看似遙不可及,卻在這個大的伺服器下頭相互影響,哪怕是十分細微的。有一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認為哪怕完全不可能認識的兩個人之間只要經過6箇中間人就能夠建立聯絡,這是經過很多統計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反過來

看這個宇宙,我認為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節點能夠讓宇宙中遙不可及的兩個互不關聯的節點建立最短的聯絡路徑。這就像一些物理學家正在研究的蟲洞理論。

我相信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用不了多少代人就能夠讓我們人類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在宇宙這個伺服器肆意漫遊。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讀完《雷雨》,感受,這是一部偉大的悲劇,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家庭悲劇,是通過血緣倫常糾葛與性愛衝突,探索人性複雜性與人的悲劇。

《雷雨》寫的是周樸園家庭內、外各成員之間前後三十年的錯綜糾葛的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劇。

印象最深的是周樸園這個中心人物,他的形象具有複雜性,他年輕時愛上了年輕美麗的侍萍,但是為了娶一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周家人逼使侍萍投河自盡,其實侍萍的悲劇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也是必然的。但我認為周樸園對侍萍的愛是真誠的,有他後來的內疚,懺悔,他的愛是真誠的。為她保留的舊傢俱,無論搬過多少次的家,也沒有換過這些舊傢俱,當他向侍萍打聽三十年前的事時,對侍萍的評價是“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惠,也很規矩。”以前的舊雨衣,舊襯衫,還有夏天為侍萍保留的關窗習慣,以及那張僅存的侍萍的照片

……都深深的體現了他對侍萍真摯的感情。但當活著的侍萍再次出現在他的面前,他立即逼問:“你來幹什麼?”這又暴露了他的本性,他對蘩漪的態度,這就充分展現了他的形象的複雜性。

周樸園的複雜性形象時當時封建社會的特徵,他只不過是當時封建社會中普普通通悲劇中的一員,但他折射著當時封建社會的特徵。周樸園逼迫蘩漪“喝藥”這個典型的令人厭惡的事情,讓我們體會到的是當時封建家庭的統治,他自認為他維持著家庭的固有秩序,“我的家庭是我認為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我認為周樸園的心靈深處是善良的,當他經歷了一天人世滄桑後,以沉痛的口吻命令周萍去認生母,並向侍萍懺悔,這正是他心靈深處的真實性。人在懺悔時往往是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這也能使我想到這是周樸園的三十年來所向往的吧!

《雷雨》最讓我感到血緣倫常糾葛與性愛衝突的就是周萍,蘩漪,四鳳之間的關係了。也正是因為蘩漪與周萍之間的愛恨衝突,她對周萍的死抓不放,才揭露了這場悲劇,促使這場悲劇真正的發生。蘩漪是一位精神覺醒的女子,她所爆發出的力量使她不顧一切的追求周萍的愛情,不顧一切的反抗以報復,對生活與愛情的熱切渴望。然而周樸園對她的精神折磨,周萍對她的愛情背棄,使她在要求擺脫封建壓迫中,在愛情追求中遭受拋棄,再一次陷入絕望的悲劇,逼使她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也正是因為這樣,最後的悲劇由她展開,是她挖掘了這場悲劇,同時也體現了她的悲劇形象。

四鳳是一個雖沒有文化卻知書達理的人,她敢愛,敢於追求自己的愛,同時也是一個孝順的女兒,無論他的父親魯貴怎麼無恥的賭博,欠債,她還都忍了,對母親也是深深的愛。然而,這也正是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不公,讓這麼一個純潔善良的,美麗的姑娘落的這般下場,這麼無辜的她,讓我由內心深處而替她感到惋惜。

周衝的性格與當時的封建社會最不符合了,顯得他是那麼的另類,然而他的心是純潔的,善良的,他想讓四鳳讀書受教育,他這種性格不適合在當時的封建社會生活,給我的感覺是在那樣的背景中,他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的。

魯大海的魯莽性格,我對他沒什麼感想,只能隱隱感覺到他對他妹妹四鳳的愛,以及對母親的孝順,以及他也代表了當時封建社會的一類人,打抱不平,對有錢人的偏見,認為所有的有錢人都不是東西。但他也是一個被封建社會的封建思想所根深蒂固的人,認為妹妹就應該做一個家庭主婦,嫁給跟他一樣的人家。這是封建社會的另一大悲哀。

魯貴折射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那種吃裡爬外的,愛好賭博的,自作聰明的,對錢極其崇拜的那種人,他真是社會的悲哀。

最後來說說侍萍吧,她因為三十年前的經歷,極力反對四鳳在有錢人家做事,怕的是悲劇重演,然而上天就是這麼的愛捉弄人,就是這麼的不公平,人們往往越怕什麼,越想躲避什麼,卻越來什麼。最後的悲劇還是發生了,她是一個有骨氣的人,這也正是周樸園愛她的原因之一吧!總之,讀完《雷雨》我對曹禺產生深深的敬意,他把人物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與當時的社會完全匹配,他對中國的戲劇做了一大貢獻,悲劇的發生時必然的,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性格分析,使我對當時的封建會有了更深的理解。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讀完《金鎖記》後,心中油然而生一種同情感。這既是對曹七巧的人生悲劇的同情又是對被曹七巧傷害國的人的同情。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形成這種畸形性格有時也是難以避免的。在我看來,曹七巧形成如此畸形心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她個人的欲求無法得到滿足,因此才企圖以這種果為因向社會,向周圍的人報復!而她說所想要得到滿足的只不過是簡簡單單的親情、愛情和友情罷了。

親情,對她來說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她不願看透卻早已看透。她曾是那麻油鋪子裡掌權的姑娘,生活的自由自在,甚至還帶著些許天真爛漫的純真。自哥嫂將她嫁進姜家以換取金錢財富的時候,她才明白原來這麼珍貴的親情也可以用來進行買賣交易的。而每次哥嫂來訪時,目的也並不在於探望她,只是圖她的錢,盤算著貪點小利。於是她徹底不相信親情了,她覺得世間的冷暖都無關痛癢了。她認為自己在姜公館裡受苦受委屈卻不能得到親人的一絲安慰,反而還要受他們的氣,給他們自己辛苦攢起來的錢,心理極其憤恨,極其不平衡。而在後來,兒女們對她的反抗也使她的心更加涼了。

愛情,她也只能默默地在心裡幻想。她被迫嫁給二爺這個身心俱殘的人,整日衣不解帶地照顧他。可是作為一個女人,她渴求性慾,渴求一個正常人的男歡女愛。然而殘廢的二爺卻始終滿足不了她,這使她急於在其他人身上尋找她心目中的愛情。於是,她對季澤哭泣,對季澤萌生了情愫!季澤雖然荒.唐去逛窯子,但他也是有原則的一個人,他畢竟還是顧忌著倫理道德,懂得避諱的,再亂來他也不會把目標往家裡定。這樣,她的愛情又一次的希望渺茫了。她的失望使她在季澤登門表白時親手徹底毀掉了她的愛情夢。七巧急待愛情卻始終缺失,她無法體驗被愛、被呵護的幸福感,她的不滿使她一步步地走向心理扭曲、心理變態,以致後來她親手毀滅兒女的愛情和幸福!

友情,她奢求不來。她是個有自知之名的女人,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和大奶奶、三奶奶的大家閨秀的身份截然不同,她也深知自己能夠嫁進姜家的緣由。在姜家大院裡,她沒有地位,甚至連底下的丫鬟也看不起她。儘管如此,她依然希望和大家和諧共處,和大家相親相愛。她總是沒話找話,找新來不久的三奶奶聊天、討好季澤等,可是大家都不領情。正因為如此,她本就寂寞孤單的心更加的冰涼,這無疑於雪上加霜。感覺不到世間溫暖的七巧漸漸地變得冷酷無情,開始報復周圍得罪過她的人,企圖以這種方式來提醒人們她的存在。

此外,環境的變化也可以作為她心裡畸形的另一個原因。頓時將一個單純地賣麻油姑娘置於一個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的大家族之中,逼迫著她不得不適應這樣的生活。為了生存,她學會了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慾望的增長,貪婪的快感也暗暗地推進了她心裡畸形的程序!

在封建社會裡,女人是悲哀的;在象徵權利的大家族制度中,女人是悲哀的;然而不能自己、不被周圍理解和認同的女人更悲哀!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小說裡的主人公已經換了好幾個學校,這次是因為五科考試有四科不及格而被學校退學了。忘記說了,這次是國中。小說講的就是主人公在自己認為家長應該知道訊息的前三天所做的一些事情。短短的三天,哦不,確切的說應該是還不到兩天,作者就把這一天多的時間裡發生的事寫成了本小說,你可以想像有多麼細緻。其實也不到那麼細緻。或者你可以想像一下在這一天多的'時間裡,對於一個不太聽話,稍有些叛逆的男孩來說都會發生什麼。

呵呵,以主人公的語氣就是離開了那所混賬學校後,他做了些混賬的事。對於發生了什麼事情我不想多說,總之是不太好的事情。如果非要我說些什麼的話,那我想在這裡多說一下主人公的妹妹。她太可愛了,可愛到主人公半夜沒地方可去的時候都情不自禁的偷跑回家看一下這個可愛的妹妹。可愛到主人公想離家出走都不得不想和她道個別。更是因為這樣,在道別的時候沒想到她既然收拾了自己的行李準備和主人公一起出走。簡直太可愛了。當然主人公太愛這個妹妹了,所以他最後決定不離家出走了。

每個叛逆的孩子內心也都存在著純潔和善良的一面,就像主人公一樣,他最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看著一些小孩子在麥田裡玩。有時會提醒他們會有危險。

想想叛逆期是不是人人都會經歷呢?只是每個人對於這個時期的承受力,自制力都有所不同吧。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我想卻是隨機的,誰會知道當時會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呢?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不管是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內心的修養,或者說自身的意志也會決定了什麼樣的結果。如果在叛逆期前多和孩子分享一些所謂對他們有幫助的故事是不是會好點呢?人生的慢慢長路,我算是在叛逆的十字路口走過來了。回想我的那個時期,我好像還蠻聽話的,哈哈!但是有些事經歷了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就要看能否以一個正解的心態走出來!算了,不說了,再說都比書搶眼了。這次可真成了讀後感了。再說一句,我真的不否人這是一本好書。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故事是這樣的:女媧創造了人類後大地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景象。可是有一天,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為了,爭霸天下霸主的地位,炸開殊死搏鬥,兩個人打破了人間的祥和與寧靜。水神因為戰敗覺得很丟人,就一頭撞向不周山,把支撐天空的不周山撞倒。霎時,大地變成了一片汪洋山林燃成了一片火海。女媧看到人類的生活環境如此惡劣。

於是,她從四面八方不停地蒐集五彩巨石,歷經千辛萬苦,最後,終於湊足了三萬六千五百塊。之後女媧用蘆柴把五彩巨石嚴嚴的把裹起來,然後點燃蘆柴 ,五彩巨石很快就融化了變成了色彩斑斕的石漿。女媧操起一把長勺,冒著被滾燙的石漿灼傷的危險,一勺勺舀起五彩石漿罐向天上的窟窿。女媧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終於把天補好了。

又開始發愁用什麼把天撐起來。這是,一隻巨鯊來到了女媧的面前,並甘願意奉獻自己的四條腿,立在大地的四方支撐天空,女媧答應了。天空被支撐了起來,女媧有用蘆灰平息了洪水,恢復了大地的本來面目。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17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讀完《德伯家的苔絲》,不由得掩卷嘆息,是誰讓這位美麗淳樸的姑娘走上了不歸路,兩位男人的愛卻得到了恨的結局,命運如此地捉弄人,又如此地悲愴,我們為苔絲掬上一把同情淚,低頭沉思,悲劇的背後是什麼?

善良質樸的尤物苔絲出身在貧寒的家庭,父母一心想讓她攀高枝,結果卻把她推進了火坑。遭遇花花公子亞雷,他貪圖她的美貌,伺機佔有了她。苔絲不得不背井離鄉,過上隱姓埋名的生活。在打工的牛奶廠,“風光流轉,由平淡變成了絢爛”,苔絲與牧師的兒子克萊日久生情,私定終身。

書中描寫苔絲與克萊的愛情的段落,任何人讀到都會心動不已:“她看他的全身,到處都是十全的男性美。他的靈魂就是聖徒的靈魂,他的智慧是先知的智慧。她既是愛他,而她這種愛本身就是一種智慧……而他愛她,在她看來,則是一種憐憫,因此她就傾心相委,披肝瀝膽。”自卑的苔絲起初不敢接受克萊的愛情,儘管她也深深地愛上了他。那些疑慮、恐懼、鬱悶、煩惱、羞恥常常盤踞在她的心頭,揮之不去。但兩人的真心相愛,又令苔絲把往事忘記,雖處在愛戀中,但那些陰影蠢蠢思動,不能消除。

克萊知道苔絲很愛他,“但是那時候,他還不知道,她對他的愛,究竟有多深,有多專,有多柔順;不知道她都怎樣能為他忍痛受苦,為他赴湯蹈火,她都怎樣矢志靡它,至死不渝。”每每讀到這裡,都會心痛柔美的苔絲,她的愛情堅貞不渝,可之後她是遭了多大的罪,受了多少苦,是有多絕望,是有多悽苦……

結婚當晚,苔絲鼓起勇氣向克萊坦承過去,克萊無法接受事實,一走了之,令苔絲重新跌回深淵。純真的愛情敵不過世俗的觀念,在克萊看來,貞操是原則性的問題,一切都不一樣了,他無法在得知真相後再度去愛苔絲,留下她獨自去面對一切。

堅強的苔絲不得不再次出去謀生,又苦又累的活兒沒能把她壓倒,她一直苦苦地等著克萊回來。可苔絲竟然碰上了亞雷,他搖身一變,成為了宗教的傳道人。再次的相遇激起了亞雷心中的慾火,他糾纏著苔絲,她無從躲避。面對著父親的離世,房屋被易主,看到母親和弟妹們居無住所,生活困難,倔強的苔絲低下了頭,重新回到亞雷的身邊,成為他的情人。

苔絲是位純潔、能幹、正直、剛強、美好的姑娘,她的光芒將她身邊的兩位男人照得原形畢露。亞雷本著玩弄女人的態度出現,一度洗心革面,狂熱愛上了宗教。但本性難移,依然不改花心本色,在苔絲最危難時乘機而入,佔有了她。而克萊,本可以救苔絲於深淵中,但因著他的自私、狹隘以及不夠堅定的愛,使得悲劇發生。當他發現自己真的可以完全原諒苔絲時,卻得知苔絲已經重新回到了亞雷的懷抱中。克萊的出現,無疑加速了亞雷的死亡,苔絲壓抑許久的感情一觸即發,她親手殺死了亞雷,也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

悲劇的背後滿是淚水,滿是憐憫,滿是痛惜,滿是無奈。如果亞雷被宗教所感悟,走上正義的道路,幫助苔絲走出困境,或許會贏得苔絲真正的愛;如果克萊對苔絲的愛始終不移,他內心包容,原諒過往(其實這不是苔絲的錯,卻都由苔絲承擔了一切的後果),苔絲可以和他過上相互愛戀的生活,美滿幸福;如果苔絲的父母不被困苦所迫,勇敢面對,或許不會讓苔絲早早地走出家門,跌入痛苦的泥潭……如果,如果,生活沒有如果,現實就是如此,鮮血淋淋,滿目傷痕,但仍有美好,仍有希望。

故事儘管悲壯不已,但在結局時卻有一絲暖意。苔絲在與克萊最後相處的時間裡,仍不忘記將自己的妹妹麗莎交託給克萊,希望他和她可以在一起幸福地生活。克萊和麗莎同行在山上,當他們從山頂往監獄處看去,苔絲的生命結束了。“那兩位無言注視的人,好像祈禱似的,把身子低俯到地上,一動不動地停了許久;同時黑旗仍舊默默地招展。他們剛一有了氣力,就站了起來,又手拉手往前走去。”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18

友情是光明的象徵,是正義的象徵,它往往能夠創造奇蹟。的確,當年伯牙遇上子期,才足以讓《高山流水》流傳千古。藺相如和廉頗互幫互助,才不使趙國收到入侵。卓文君為了司馬相如,別豪門赴街市,當爐賣酒不言貧富;是啊,我們縱然可以得到數不清的財富,卻無法得到數不清的友情。友情不能拿去揮霍攀比,卻往往比金錢更重要,一個人可以貧困一生,但卻不能沒有朋友,朋友可以在你悲傷時帶來安慰,在你沮喪時帶來動力。沒有朋友,就如同一隻雄鷹沒有了雙翼,永遠無法飛翔。友情不能強加給一個人,只能把它說做是一種緣,它能架起一座橋,把那些志趣相投的人的心相通,讓他們萍水相逢,一個真正的朋友,能做到在患難前不離不棄,在利益前巋然不動,這就叫真正的友情。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19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讀名著,發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然而我們寫的讀後感可能達不到那麼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就好了,這也是名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夏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並不以死為終結,這裡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說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才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就像初美說的:“不迷茫和痛苦的人哪裡找得到!”

《挪威的森林》裡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裡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歲――死在一個成長的年齡。他以死來作為迴避成熟的方式。而對於直子來說,本來她可以握著他的手,小心但是堅定地走過成長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帶給她的是,要自己去對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說的那樣:“在他(木月)死了以後,我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同別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才算愛上一個人。”對成長的恐懼最後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淵。即使有療養基地可以讓直子身心放鬆,即使渡邊作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連的鏈條”,也無法把直子從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來。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親的弟弟,不都是在這個成熟的年齡段,在對成熟的恐懼,迷茫和痛苦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嗎?玲子,也是作為其中的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像主人公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我們自己並不瞭解為何迷茫,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是,永澤的內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這種轉變,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鬥”成功逼自己完成轉變,而不是等社會來逼他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告白的讀書心得感想 篇20

這天,我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篇小說,使我受益匪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艱苦黯淡的鄉村生活,蘊藏著苔絲的夢想和期望。十六歲的苔絲,在家人虛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門貴親。她躍身成為了幸福的貴婦人,之後從此墮入萬劫不復的痛苦深淵。

故事的情節並不複雜:純樸美麗的農村故娘苔絲來到貴族德伯維爾家當女傭,被惡棍少爺亞雷克誘騙失身懷孕,因而受到鄰里的恥笑和指責,從此開始陷入痛苦的深淵。之後苔絲遇到了出身富裕牧師家庭的克萊爾,兩人真心相愛。新婚之夜苔絲將自己過去的悲慘遭遇告訴了克萊爾,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克萊爾的無情離去。苔絲吃盡了難以想象的各種苦頭,卻沒有得到克萊爾的原諒和任何訊息。為潦困的生活所迫,絕望中的苔絲再次落入亞雷克手中。此後醒悟了的克萊爾重新找到了苔絲,苔絲追悔莫及。為了與心上的愛人克萊爾生活在一齊,苔絲殺死了毀掉自己一生的亞雷克。幾天後苔絲被捕,以殺人罪被判處絞刑,克萊爾則遵照苔絲的遺願,帶著她的妹妹麗莎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我讀過的外國小說中,《苔絲》大概是最具詩化最吸引人的作品了。作者對19世紀英國西南部農村自然景色的優美描述,字裡行間無不浸透著濃郁的詩情畫意。尤其是他採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自然界的優美景色與人物的細膩感情結合起來描述:透過自然景色來揭示人的心境,又透過人的心境來使自然景象充滿人的情感,這種巧妙的結合產生出詩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來真覺得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小說中哈代以生動的筆觸,深摯的情感塑造出了一個善良美麗的少女苔絲:宛若“一個清新、純潔的大自然的女兒”,“在氣質和體貌兩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尊貴的端莊,儼然是個皇后”,“她周身洋溢著詩意,一舉一動都是詩,把詩人只在紙上寫寫的詩,活生生地顯現出來了”。雖然苔絲是個失貞的女人,甚至最後淪為了殺人犯,但作者還是大膽地摒棄了世俗的觀念,讚揚她為“一個純潔的女人”,“遠遠勝過別的處女的清新”。

苔絲是個杯具式的人物,究竟誰應當為這一杯具負責呢恐怕許多讀者都會認為,罪魁禍首是惡棍少爺亞雷克。而在我看來,導致這一杯具起因的固然是亞雷克,但導致杯具結局的還有苔絲名義上的丈夫克萊爾。亞雷克只是赤裸裸的剝奪了苔絲的貞潔,從肉體上揭開了杯具的序幕;克萊爾卻在新婚之夜拋棄了苔絲,從精神上導致了杯具的發展,並最終使這場杯具落下了幃幕。倘若克萊爾沒有拋棄苔絲,沒有披著那層虛偽的道德面紗,也就不會有這場杯具的發展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