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文祕 > 新聞報道

踏莎行的評課稿

一、教學目標

踏莎行的評課稿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清晰:

(一)、通過反覆美讀詞作,引導學生體會作品表達出的離愁別緒。

(二)、賞析手法、品味語言。

(三)、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方法和重難點處理

對於詩詞教學,朗讀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本課也是如此。但本課的五遍朗讀沒有流於形式,而是始終與文字的分析緊密結合在一起。第一邊朗讀側重於整體情感的把握,當然,這遍朗讀的效果是一般的,因為學生的注意力還停留在字音字形上。於是,教師再帶領同學找出了“詞眼”之後,再次朗讀詞作,學生的情感明顯充沛了。之後的二遍朗讀,都是在具體分析了景物、動作,揣摩了情感之後進行的。一遍讀上片,側重對早春景物的品析;一遍讀下片,側重於對人物神態、動作的體會。二遍讀完,學生已經在教師的引領下很好的沉浸到了作品的意境中去,教學的難點“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很好地突破了。但是教師沒有就此結束朗讀,最後引領學生從音韻、格律上去體味美感,突出了“疊詞”在聽覺上的審美體驗,那麼在這樣對字詞的細緻分析中,教學重點也得以突出。

三、教學過程

這堂課的匯入將詞放在了整個古典詩歌的背景中去分析。注意到了其與詩的關係。提示同學注意詞與詩的不同之處。這一點我認為很重要,從傳統觀點來看,詩側重於言志、詞側重於抒情。二者是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詞在剛產生的時候,基本以歌席酒筵、離愁別緒為主要的吟詠物件,這與詩歌側重表現個人意志、胸襟抱負有很大的不同。從詞的體式來說,調式豐富、長短靈活,也更有利於抒發細膩、曲折的個人情感,因此教師提到“最動人”“最具抒情色彩”,可謂一語中的。接下來,教師指出北宋早期的詞作以晏歐為代表,點出了本詞作者在詞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課的匯入雖然平實、簡短,但句句到位。始終把詞這一文體及作者放在整個詩歌史的背景中進行介紹,使學生有了巨集觀的把握。簡明扼要。

下面通過五次朗讀,解讀詞作。

第一遍朗讀,初步體會情感。

由於本詞中直接出現了“離愁”的字樣,學生很容易就體會到這一情感。但教師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啟發學生認識到這樣最能表現作品中心的詞語就稱作“詞眼”,這也就提示學生,作品的一切景物、手法都是為表現這一情感服務的,對於這一情感的揣摩,成為本課的一條主線。

第二遍朗讀,將體會到的情感融入朗讀過程中,學生逐漸進入情境。

第三遍朗讀。這邊朗讀結合了具體形容詞和動詞的分析,落實了教學難點,學生通過這個環節,體會了江南早春的獨特景象及送別的場景,對詞的表現手法有了初步的瞭解

第四遍朗讀。側重對人物神態的揣摩。學生積極性很高,品讀也很到位。

最後,教師還設定了討論環節來品析詞語,那麼在前面環節中沒有發言的同學有了展示的機會,有很多的新的觀點,活躍了課堂氛圍。

四、教學效果

本堂課的教學效果良好,主要表現在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學生由於沉浸到詞作纏綿悠遠的離愁當中,對於關鍵字詞產生了很多獨到的見解。雖然解讀的思路是教師預設的,但是學生的答案和思維卻是動態生成的。教師也沒有硬把學生束縛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下。因此學生對“殘”“細”“薰”“暖”“搖”等形容詞、動詞的分析精彩紛呈,參與度很高。

二是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詞作的賞析基本以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品讀為主,特別是朗讀法的運用。使得所有同學都在知識、方法、情感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的提問並沒有侷限於基礎好的同學,我也看到很多思路不是很開闊的同學,但是他們都在老師的靈活啟發下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五、教師基本功

本堂課的教師普通話標準,教態自然,與同學交流平等親切。板書字跡清晰、內容簡介、脈絡清晰。從學生反映來看,教師的教風得到了認可。

六、不足與建議

第一點,師生略顯緊張,在分析下闋“語淡情深”的特點時,學生沒有完全領悟,以教師的講解為主。

第二點,教師把詞作放在詞史的背景下去考察,那麼個人認為應該點出本詞在北宋早期詞作中的代表意義,那就是以描寫酒筵歌席的場景及抒發離愁別緒為主的選材抒情特點。

標籤:踏莎行 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