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抗震救災思想彙報:團結一致,眾志成城

尊敬的黨組織:

抗震救災思想彙報:團結一致,眾志成城

2008對於中國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震災,疫情,地震,挑戰著中國人的毅力和韌勁.而這段日子以來,我感受的更多的是國人的團結與眾志成城,感受到祖國的強大與不可戰勝……這次地震應該算是我們這代人自出生以後真正經歷的一件大事。雖然事發時我們並不一定身在四川,但那裡多少會有我們的同胞,有我們關心的人,所以我們的心情同樣會隨著災區的情況起著波瀾。這次地震使我們或多或少的思考了一些問題,反思了一下自己之前經歷過的人生以及看似遙遠的未來。

一、關於捐款

小到4.5歲的孩子,大到幾十歲的翁嫗,無不慷慨解囊,踴躍捐款.恨不能為災區人民多分擔一些苦難.民間自發捐款額也創歷史之最.。這就證明了在大災難面前我們一定會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二、關於志願者

自覺,自發,自費……無數的志願者奔赴災區,為了只給災區提供幫助。無論什麼職業、無論什麼年齡,大家都爭相想為災區盡一份綿薄之力。

三、關於我們的人民子弟兵

災難面前,舍小家顧大家.;危險面前,毫不畏懼;心裡想的還是遭遇災難的人民群眾.5000米高空跳傘,決絕的寫下了遺書。哪裡有受傷群眾,他們就往哪裡敢;哪裡最危險,他們就往哪裡救援。不禁地想對他們說:“解放軍同志,你們辛苦了,請保重好你們的身體,因為你們永遠是最可愛的人!有了你們,才會有我們的幸福生活!”

四、關於我們的總理,書記,我們敬愛的黨

“一線希望,百倍努力.”的鏗鏘許諾,總理的話讓老百姓的心放進了肚子裡並感到了安心。4小時便奔赴到受災前線,給民眾帶來的是感激和感動.。

胡主席一回國,便馬不停蹄的奔赴受災最重的一線,飛機上的一個不經意的鏡頭,讓百姓看到了您的眉頭緊鎖,發自內心地想說一句:“您辛苦了!”

分工合作,有條不紊,這就是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從這些,百姓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心……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和周密部署下,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和中央各有關部門緊急行動起來,全力做好各項抗震救災工作。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和醫療衛生人員以最快速度趕赴災區,全力搶救受傷人員。中國國際救援隊和四川、重慶、山東等地的地震救援隊分別抵達災區,全力搜救埋壓在廢墟下的群眾的生命。各相關搶險救援隊伍爭分奪秒搶修公路和受損公共設施,努力爭取救援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抵達重災區。這充分表明,在黨和政府心中,在全體救援人員心中,人民生命高於一切。

五、奧運之年,關於國哀,關於燭光祈福……

5月19日到22日為過哀日,為受難民眾默哀,這是第一次為國家領導人以外舉辦全國性的哀悼.這是一種及大的人文主義關懷,是對於”中國缺少”謬論的有力回擊.

全國各大高校,,自發組織了三分鐘的默哀儀式,燭光祈福,為中國祈禱平安……林林總總,無不體現了中國人的大團結.災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積極投入救災就是最好的愛國表達。在那些被掩埋與被隔絕之地,依然隱藏著我們所有人的祈求與祝福。我們哀悼死者,更祈望生還者的名錄上能夠儘量多地增加一些鮮活的姓名。各級政府與部隊在緊急行動,民間組織和國際社會在迅速響應。“早一秒鐘就可能救活一個人”,“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盡百倍努力”,“不惜採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價”,總理所言即為災難之下的國家表達,國民訴求,更是對所有愛國者的動員令。

奧運之年,聖火經行之處點燃蓬勃愛國熱情。然而災難來了,它以另外一種方式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那些排隊捐贈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獻出熱血的大學生,那些趕赴災區的志願者,包括所有那些時刻關注災情、為災區祈福的人們,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書寫最有力的愛國大字。這是大災難後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將是大悲痛後的大團結。

六、關於心理學,關於自己

國家在發展,祖國在強大.在這次災難中,國家不僅僅重視對生命的救援,同時也沒有忽視從心理上給受難者撫平創傷。

作為一名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學生,我極度地想到災區一線做一名志願者,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然而,目前的狀況是,短時間內,我們去不了一線。所以我決定,利用有限的時間,努力的充實自己,多掌握一些危機干預方面的心理學知識,等到以後有機會的話,說不定可以為災區的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天佑中華,天佑災區。從來大難興邦,手足同胞之情將我們繫於一脈。汶川“5·12”大地震,更是一條迎風飄揚的黃絲帶,高懸中國。這條上書sos的黃絲帶,是親人離散後的求助標誌。那些身在震區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所要竭力尋找的離散於災難、血濃於水的親人。

當悲傷傾盡,有我們眾志成城;當淚盡血續,有我們守望相助。若此,則天變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們仍將因此獲得文明與前行之力。

大災難面前,國人空前團結.在與黨和國家共同遭受考驗與磨難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長與成熟,思想境界和覺悟也在一步步提高。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命,熱愛我們的同胞,眾志成城,共度難關.在歷練中成長成熟,接受組織的考驗,向組織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