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精選16篇)

檢討書1.99W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1

一 序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精選16篇)

日前,區教育局教研室精心組織了一次以“如何提高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為主題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觀摩課活動。來自區內四所高中以及部分國中的50多名英語老師濟濟一堂,傾聽了應邀前來的鄞州區優秀青年教師駱敏潔和溫巨集娟老師執教的兩堂閱讀教學課。

剛剛在本次市教壇新秀評比中脫穎而出的兩位年輕老師對高二必修5 Unit 3 Reading和高一必修1 Unit 5 Reading兩課進行了精彩的演繹。她們為明港中學高二(8)班和高一(6)班同學送來了兩堂精品課,為聽課老師就“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展示了模本,明港中學英語組對兩位老師的課進行了全程錄影,老師們就事先設計的“課堂45分鐘觀察”有序分工,認真記錄。並按教研室要求徵集了與會教師對《高中閱讀觀摩課教學活動聽課反饋》的問卷調研。

課後,鄞州區英語教研員屠一寶老師從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對兩堂課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區教研室主任張曙波老師參加了本次活動,並與在座的一線英語老師們就如何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問題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大家暢所欲言,受益匪淺。

二 悟

一堂好的閱讀課,往往給人感悟和啟迪。辦公室的老師在一起交流時,幾乎異口同聲稱讚這兩堂課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張曙波老師在給與會的老師的交流中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教師往往花很大精力備文字,卻易忽視學生與文字,以及教師學生文字三者之間的交流;在挖掘文字時更不能忽視語言,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後續的無限閱讀能力的延伸。”其實這席話是很對症下藥的。因為課堂45分鐘效益的有無,優劣直接影響學生語言習得,感悟與內化吸收。

兩堂課中,溫老師的課給我的感觸比較深,尤其是其中的兩點。第一點,在上曼德拉這單元的第二篇閱讀中,Elias 之所以會義無反顧地為曼德拉去效力,黑人們會炸燬政府辦公大樓,是因為當時黑人面臨的三個狀況將黑人幾乎逼至絕境。當時我記得自己在備課時,找了一些“黑人遇見白人警察總有事情發生”的圖片,也在腦中湧現出三個觀點:黑人好像當時沒有受教育權,沒有與白人一樣工作的權利,沒有選舉權。因為我看見過一副漫畫,一個黑人小孩坐在旋轉的木馬上,吶喊:在這旋轉的木馬上,我們和白人孩子有無區別?!但溫老師卻獨到地採用表格形式將黑人的現狀列為:選舉權;工作權;生存權。為閱讀文章曼艾兩人關係作了鋪墊,掃清了閱讀障礙,一目瞭然,上課指令很清晰,我印象很深。

第二點難忘的是:賞讀文字。記得我們明港中學英語組上次去杭州源清中學聽課,一節語文課上,上的是《湖心亭看雪》,當時源清中學的老師就是將這篇文言文閱讀課的賞析作為一個重點來突破。課堂上,用啟發式提問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加以概括和提煉,與溫老師的相似,尤其在最後都選取了原文字中精華的片段,打到PPT上,讓學生劃分“句子意群”,把握朗讀的停頓與節奏,然後再要求學生在配了音樂背景的情況下把它有感情的朗讀出來。學生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倒也讀得饒有趣味。這一幕,讓我感懷良久。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梳理文脈,解釋語言點,句子聯展翻譯,短文填空中“糾結”和“悲摧”,一節課幾乎沒怎麼留給學生有獨自朗讀,進入文字語境的時間。但,文字的語言首先是可讀可背誦的。語言教學在高中階段閱讀課裡往往被我們給護忽視了;而高中階段的閱讀文章,是介紹地震也好,保護野生動物也好,介紹人物曼德拉也好,較之國中Go for it 教材3a文字而言,語言是很地道很流暢的,跟其同樣具有美感的文字語言還有就是近幾年大學聯考的閱讀理解篇目考題,有些為經典英文原著的節選——語言行文是很流暢一氣呵成的,具有磅礴的氣勢和音韻美。像詩歌單元,像馬丁路德的I have a dream,完全可以在高階句式的成分被劃分後,找到節奏感,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讀文字,領悟文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讓他們自信滿滿,於抑揚頓挫中實現學生之間,學生與文字,與作者的融入和交流。

三 感

我覺得人分三種:感性,理性,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

我想最後談談對屠老師的感覺。很幽默很風趣——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第一句話,與我們交流的竟然馬上把我“震撼”了:

“在座的北侖的英語老師:

解開了一艘 波光粼粼裡小舟的 羅曼蒂克的纜 風光迷離 在我們的眼前”(我關注到我們很多英語老師都馬上被感染了)”,接著,屠老師給我們細緻分析了兩位上課老師的閱讀課思路:從把握文字作者情感的變化到過渡銜接的無痕自然;從上課設定懸念到畫龍點睛地去回顧;從交際法的上課使用到文字每個段落點出的動詞,形容詞運用。

語言都是相通的,正如普天下“媽媽”的發音一樣。因為有緣,我拜讀過屠老師寫的中英文詩集《緣督詩心》,我跟他交流時,他問我感覺怎麼樣,寫得怎樣。我說,有點像徐志摩(都有對英國劍橋大學的回憶),也有些像余光中,比如“李白醉酒 呵成劍氣成霜 吐出一個盛唐”,屠老師笑了。但真性情,倒是實在。一般真性情的人都喜歡喝酒,酒裡面的境界,也確實多多;我想,高中文字閱讀也如飲酒,足以值得我們一試二嘗三醉。

感謝這樣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讓我們攜手努力改進教學吧!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2

對一名高中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首先是對數學概念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想,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用數學的精神來學習。而對於數學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去挖掘數學,他不僅要能“做”、“會理解”,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去“理解”,去挖掘、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辨證等方面去展開。

以函式為例:

●從邏輯的角度看,函式概念主要包含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三要素,以及函式的單調性、奇偶性、週期性、對稱性等性質和一些具體的特殊函式,如:指數函式、對數函式等這些內容是函式教學的基礎,但不是函式的全部。

●從關係的角度來看,不僅函式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著種種實質性的聯絡,函式與其他中學數學內容也有著密切的聯絡。

方程的根可以作為函式的圖象與軸交點的橫座標;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式的圖象在軸上的某一部分所對應的橫座標的集合;

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式;

同樣的幾何內容也與函式有著密切的聯絡。

教師在教學生是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裡“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高中數學教學幾點反思

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工作已將兩年了。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何儘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40分鐘的學習效率,這對於剛剛接觸高中教學的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要把握以下幾點:①要對新課標和新教材有整體的把握和認識,這樣才能將知識系統化,注意知識前後的聯絡,形成知識框架;②要了解學生的現狀和認知結構,瞭解學生此階段的知識水平,以便因材施教;③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關係;④要把握教學課堂的氣氛。課堂教學是實施高中新課程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不但要加強雙基而且要提高智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特別是自學,並在此基礎之上自主去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尤其是在課堂上,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裡,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和媒體,把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備課時要依據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要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教學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著教學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適當地還可以插入與此類知識有關的笑話,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選擇例題時,例題最好是呈階梯式展現,我在準備一堂課時,通常是將一節或一章的題目先做完,再結合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型和本節的知識內容選擇相關題目,往往每節課都涉及好幾種題型。

三、要善於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師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顯著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從而把原來40分鐘的內容在35分鐘中就加以解決;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通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板演量大的內容,如立體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複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藉助於投影儀來完成。可能的話,教學可以自編電腦課件,藉助電腦來生動形象地展示所教內容。如講授正弦曲線、餘弦曲線的圖形、稜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都可以用電腦來演示。

四、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物件的變化,教學裝置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而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如在教授立體幾何之前,要求學生每人用鉛絲做一個立方體的幾何模型,觀察其各條稜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各條稜與正方體對角線之間、各個側面的對角線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這樣在講授空間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係時,就可以通過這些幾何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五、關愛學生,及時鼓勵

高中新課程的宗旨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並處理好課堂的偶發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

在一堂課中,教師儘量少講,讓學生多動手,動腦操作,剛畢業那會,每次上課,看到學生一道題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點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們即將做出答案的時候將方法告訴他們。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學生的思維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庫,學生往往會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來。

7、切實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眾所周知,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證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通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證的過程就蘊含著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掘其內在的規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通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律,理解浮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於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不少學生說: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見,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8、滲透教學思想方法,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與類比聯想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換元法、待定係數法、反證法等。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滲透在中學數學教材的條章節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恰當在講解與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從而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用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3

我們學校的新課程改革已經有兩年了,在這兩年的時間裡,各個學科都已經較好地完成了從舊課程向新課程的平穩過渡,全校教師在學校的領導下都認真學習新課改的理念,積極開展教研活動,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作為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沒有任何理由不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語文教育要走出低谷,只有不斷反思自我,瓶頸一破才會別有洞天。如何在課改新形勢下建立高效的語文課堂,我覺得必須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同時,對存在的問題,應引起我們冷靜的思考和探索。

語文是一門內涵十分豐富的人文學科.語文之所以充滿魅力,就在於其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以及解讀語文的靈活性與不確定性. 但是,傳統的語文教學,給別人的印象就是老師在不斷地對每一篇文章的字詞句進行不厭其煩的講解,而學生就是大量地背誦,花的時間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學生普遍對學習語文興趣不大,覺得學的東西與考的東西不一樣,沒有能意識到學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的過程.所以,為了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教師要內修外治

學無止境。見賢思齊。一位語文教師要想很好的進行新課改,就必須注重修養和才學的提高,於內要提高文化修養,於外要勤奮治學,要做專家型老師,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控課堂。高瞻才能遠矚,深入才能淺出。

對當今的教改教研動態,要入乎其內,也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是指作為一個課改參與者的身份積極融入其中去親身踐行;“出乎其外”是指作為一個評判者的身份對我們付出的勞動和成果進行冷靜的審視和探討。有了深厚的學識和才幹,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對“課標”以及一些新思潮新流派就不會出現全盤照搬的情形,而是會採取“拿來主義”。點滴的積累成不了海洋,也能成為小溪甚至是江河。

二、自主·合作·探究應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課程標準》提到,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學生自主學習,學案是關鍵

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步是學案,新課程通過問題的解決進行學習是教學的主要途徑,因此編寫學案的關鍵核心是問題,問題的設定是需要我們教師集體備課完成的,要根據課本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問題,問題要有梯度化。

萬丈高樓平地起。高一的同學基礎還比較薄弱,所以我們在編寫學案時要重基礎知識,學案上的內容讓大家通過預習課解決百分之五十,通過小組討論課解決百分之七八十,剩餘的百分之二十屬於課外拓展,開闊大家的眼界,訓練大家的能力,充分發揮同學們的想象力。

2、討論·交流是課堂的重點

課堂上的討論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和合作研究的習慣。正所謂“取他人之長,補一己之短”“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每個學習小組中都有語文程度較好的同學,他們在小組學習討論中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可以促進本小組成績的提高。

三、注重課堂教師“導”的作用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合作”不等同於“幾個人圍坐在一起”;不能由過去的“填鴨子”變為“放羊”,不能把學生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對立起來。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如何學。”這裡強調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教法,二是學生的學法,絲毫沒有貶低或削弱教師“導”的意思。學生如何能學會學習?主要是依靠教師的導:誘導、引導、指導。離開教師的科學指導,則勢必如一盤散沙,學習具有極大的盲目性。因此,在用課改新理念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做到民主而不遷就,自由而不放任,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才能向科學的方向發展。

四、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

1、口頭的讚揚和鼓勵

很多同學在課堂上不敢站立起來獨自發言,害怕回答錯了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因此我們要給大家以口頭的讚揚和鼓勵,讓他們多些自信敢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愛默生曾說:“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祕訣”。只有大家敢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才能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

2、 適當的分數獎勵更能讓學生有自我肯定的價值。

我在課堂給學生制定了一個標準,比如課堂展示討論成果可得1分,若答案百分之八十正確就可得2分,課堂上提出質疑即可的1分,回答質疑可得1分,有了分數的獎勵同學們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只是慢慢我發現學案上的難題被遺留了下來,一瞭解才知道,大家為了讓自己小組分數增加更快都不願意做難題,這樣一些語文程度好的同學優勢體現不出來,長此以往大家的答題水平和能力可能會降低的,於是我改變了一下策略,既然在意分數我就在分數上做文章。我就把分值直接標在導學案上且對分數進行了區分,根據提的難易程度,分值設在2分至5分之間。分值有區別了,同學們就可以根據自己小組的實際情況來自主選擇展示的題目,同學們開始積極挑戰有難度的題目,這樣不僅學案上的問題都解決了,而且學生的探究能力比以前有了明顯的提高。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多質疑,只有在質疑釋疑過程中,只是才得以鞏固。

五、學案落實要到位。

在經歷自主學習和課堂討論後,同學們應該把自己的答案整理到學案上,學案上的重點內容一定要畫出來,並寫好課堂反思。這個步驟需要我們教師好好檢查,督促同學們把學案完成,教師需要對學案進行批改。

課改之路註定是充滿荊棘的,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世界上所有的桂冠不都是用荊棘編織而成的嗎?所以我們要做好應對各種問題的準備,披荊斬棘贏得屬於自己的桂冠。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4

本學期擔高二兩個班的語文,日子過的真快,不知不覺期會考試已經結束,反思這匆忙的兩個月的教學,我感悟頗深:

首先,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教學上,語文該學什麼?怎麼學?這是學生很困惑的問題,只有明白這些,學生才有學習動力,也同時掌握語文學習資訊途徑和方法。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師生天天教和學,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問題的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那就是語言材料的豐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所以,通過這一學期的教學,我讓學生感受“積累”的重要,體會精讀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我對學生明確要求:兩條腿走路,課內外結合;一手抓基礎,一手抓訓練。

其次,單元教學法具體操作還需細心揣摩。本學期我在散文和文言文教學中,按照高三複習的策略,每個單元重點貫穿學法指導,然後再涉及幾個知識,能力、情感方面的要點,關注學生答題的規範,但學生基礎差,能力有限,不少學生還不能掌握其中的學法,只能支離破碎的掌握一點,結果在期會考試時學生得分並不理想;在學生現在基礎相對薄弱和課時緊張的情況下如何更有效進行單元教學,如何大範圍的貫徹學法指導,將是下一階段要面對研究的問題。 再次,談談學生的考試結果。本學期高二學生要會考,所以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聽課“偷雞摸狗”,有的對語文不太感興趣認為語文成績非常偶然,知識點落實情況不太好,完成作業不認真,所以基礎部分得分情況不好。平時在課堂上雖強調過,但沒有經常訓練,以及基礎知識鞏固不到位,導致部分學生試卷未完成。在作文審題上,不懂抓關鍵句,雖然我進行過系統的審題立意訓練,但面對材料時,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跑題。因此下一階段,要花時間督促學生將知識點落實到位,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並對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對症下藥”。

這學期的課堂閱讀教學,我要求自己“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而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一味追求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有時,我也會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學預設的教學目標也就順利達到了。 俗話說:“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讀”就是語文教學的根。非讀無以廣積,它可以發展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通過閱讀激發出來的思維,猶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

另外,我在教學中也特別注重寫作教學工作。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重點,在大學聯考試卷中,佔了很大的分值。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說,以前,我們有點“空”,每次作文的教學程式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評語、講評這幾個“固定招式”,然後又佈置新作文,進入下一輪“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難道就沒有一個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嗎? 我試圖改進,一開始是輕批改過程而重講評過程,即輕對個體作文的批改而重對優秀作文的表揚和差作文的講評式修改,還將學生的優秀作文展出交流,以“激勵優秀帶動後進”。這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關鍵是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後來,我在作文批改中引進“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讓學生按小組互評,把本小組最優秀的作文和最有問題的作文寫出評語,交給老師,全班交流。這樣,可以真正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下一階段,教師要完善自己的教學,揚長避短,爭取讓學生的基礎變得紮實,讓學生學習成績有明顯進步。而這一切,必須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方法做基礎。閱讀方法有好多種,也許,有的老師喜愛齊讀,但是,我認為,教學中,齊讀是可以的,但小說和散文是不合適齊讀的,因為學生要照顧讀得整齊,因而無法用心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唸經”罷了。所以,我在講授散文和小說時,每節課都會留給學生默讀的時間,此時教室裡雖然一片靜悄悄,而學生的大腦卻處於亢奮狀態。默讀能讓他們真正進入文字、感悟文字、沉浸於文字。默讀,因為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恰恰能使學生從文字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到課文語言的魅力。

當然,以上都是我在教學中的不太成熟的反思,我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5

近幾年,為適應新時期教學要求,語文教學正朝著改革的方向迅猛前進。新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期以來我採用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努力實現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語文學習打下紮實基礎。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開發智力,培養想象和創造力,增強世界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結合實際情況學習了別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設想,訓練發展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認真備課,堅持提前備課,做到深入鑽研教材寫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3、注重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把課前預習、聽課學習、訓練拓展、反饋遷移各學習環節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學習與課後練習相結合,做到聽、說、讀、寫協調發展。 在寫作教學方面,將課堂作文和課下週記結合起來處理,既完成了教材規定的寫作教學任務,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本冊教材課文教學與寫作訓練脫節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水平較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語文背誦。一般來說,學生善於背誦和記憶,我利用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加強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5、關心愛護和轉變差生。總的說學生語文基礎較一般,當學生取得一點點進步時,我就給學生很大的鼓勵,使學生充滿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6、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每週一節的閱讀課,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同時積累更多的知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總的來說,通過學校領導的關懷指導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本學期高二語文教學取得了一點點進步,但在工作中也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如我們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工作經驗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不足,需要向優秀的老教師借鑑學習和改善提高,對語文理念的深度把握還要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將不斷鞭策自己,繼續紮紮實實幹好本職工作,力爭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6

《雷雨》(節選)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因為其中包含著太過複雜的人性,也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一部頗多爭議的作品。而課文僅僅節選了第二幕,不利於學生完整的瞭解、感受其中的豐富內涵。而只是由老師來介紹前後關聯、人物關係,似乎又缺少一些直觀的感受。在上選修課時我發現通過播放影視片段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因此我決定在教學《雷雨》時也嘗試著採用播放《雷雨》影片這種教學手段。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四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作者和作品的相關資訊。第二、三課時播放《雷雨》影片,第四課時請學生就第一節課所佈置的問題,結合自己看電影的感受,來展開討論。並將自己的看法寫成作文,作為課後作業。

在備課組會議上,我介紹了自己初步的構思,大家一致認為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自主的思考和學習,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一旦沒有設計好課堂,缺少問題的引導,就無法促使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更深的思考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再一次通讀了《雷雨》全劇,設計了教學思路:

首先,把對作者和作品的介紹融入到當時的現實背景中,側重於環境對作者的影響,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特點。同時儘量減少對劇中人物的性格、結局等的介紹,以免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了學生的自主思考。

其次,圍繞周樸園在課文中的表現設計問題。

採用這種教學方式的關鍵是確定這篇課文討論的主題。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出最廣泛的討論,並在這討論中挖掘文章的豐富內涵,加深對人性的理解。設計什麼樣的問題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呢?我考慮了很久。最先進入我的視線的是對《雷雨》主題的探討,但很快又被自己否決了,因為作為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現什麼主題,歷來眾說紛紜,在高中語文課堂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探討或解決“《雷雨》的主題”這個問題。接著我把目光轉向了對人物行為、性格的分析。《雷雨》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充滿了矛盾、掙扎的人物形象,他們的遭遇和命運激動著人們的心絃,他們的言行、心理充分暴露了人性的複雜多變。那麼誰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引出最廣泛的討論呢?考慮再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節選的這一幕;而在這一幕中,最可圈可點的莫過於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所以我決定了把這篇課文討論的焦點鎖定在周樸園身上,我定下的話題是:“說不盡的周樸園”。

最後,本專題的中心是“人性”,通過文學作品讓學生初步瞭解人性的豐富內涵,同時我試圖聯絡現實生活,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真正思考一些問題,特別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為此我搜集了相關的一些新聞和學生的週記,準備在最後一課時拋磚引玉。

為了保證這堂試驗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我還安排了一項調查報告作為預習作業,即閱讀《雷雨》節選部分,寫出最能引起你思考的問題。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了“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愧疚是否是真實的”等問題。這說明我對課文把握的方向是正確的。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對周樸園這個人物的分析了。

把周樸園看作是一個“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的解讀,在今天應該不是主流了,如教材的練習中就已經把“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否有感情?”作為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但這樣的討論仍然不夠。如果不是或不僅僅是“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那又怎麼樣呢?我們從中又可以讀到什麼?在這個問題上我引入了福勒的《小說面面觀》中“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即人物性格是豐富的甚至多面的,鑑賞作品不能滿足於區別“好人”和“壞人”。

另外,周樸園明明三十年中對侍萍滿懷思念與愧疚,但為什麼一認出侍萍,就表現出那樣一副嘴臉呢?僅僅用“虛偽”一言蔽之是不夠的,那他這樣做的原因什麼呢?他是在努力維護著什麼。周樸園在劇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家庭,我自認是最圓滿的,最有秩序的;我所教育出來的子女,我也自認是些健全的子弟。”這其實就告訴了我們,他一向以建立一個“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為已任,在家人面前保持著高大正直威嚴的形象。瞭解這點,我們不難想象到,一旦當年的侍萍今天又進入他的生活,對他的家庭、事業、名譽、地位等來說,將會造成怎樣致命的影響。所以他一旦認出侍萍後,就只能做出我們所看到的那些事。

這裡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周樸園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與年輕的妻子繁漪連貎合神離都談不上,與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父子感情。獨自一人時,他經常深陷孤獨寂寞,只能靠端詳當年侍萍的照片排遣內心的空虛。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周樸園為什麼還要苦苦維繫呢?我認為:周樸園維護的實際上是他所從屬的那個階層。三十年前他的確愛過侍萍,但為了所屬於的那個封建家庭的利益,他拋棄了她;三十年中他對侍萍抱著的愧疚的感情,是真誠的,但不止是為著生死不明的侍萍,更多的是藉此懷念少年時代,就像希臘神話中顧影自憐的水仙,透過回憶他憐惜的是現在空虛寂寞中的自己。少年情懷不過象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中更多的不如意,引出了他對不幸生活的自我哀悼。。而相認後對侍萍冷酷無情,則是因為作為一名“成功人士”,他不能被他生長的階層所拋棄,不能被原屬於他的名譽、地位、財產等等拋開。它們已經象烙印一樣,深深的刻到周樸園的骨髓裡去了,他和他的階級已經化為了一體,他就是這個所謂名門豪族的上流階層,而這個藏汙納詬的上流階層也就是他的全部。走到了這一步,周樸園對侍萍種種反覆的舉動也就不難解釋了。

帶著這樣的思路,我忐忑不安的上完了課。應該說效果是相當不錯的,在看過電影后,大部分學生都是有一定想法的。所以一開始,關於周樸園與侍萍的愛情及周的愧疚是否真實等問題的探討,學生都能夠被調動起來,積極從文字中尋找相關內容,並得出自己的結論,甚至有同學提出周樸園自身也是一個悲劇:他傷害了別人自己卻沒有得到幸福。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7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半壁河山”。順應教學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學對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教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信心,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此,有必要對之進行一番考察,從而匡正除謬,使我們的作文教學走上正軌,並取得最大效果。

一、當前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

1.作文觀念:抒寫情感,見證生命。許多人認為,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是生命體驗。生活感悟的一種外化”,有“‘生命傾訴’的特點,是學生生命活動的一種需要”。①中學生作文應“以對生存意義的揭示去喚醒人類的靈魂,去洞見遮蔽的生活底蘊”。②因此,作文就是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寫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實的心聲,或者如一篇談“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題目所言“寫那想的,想那新的”③。

2.教學目的:讓學生寫出好文章。平時的作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每次都寫出一篇優秀作文,可以對全班朗讀,也可以拿出去發表。每一次作文,教師又都希望學生能夠創新,能夠寫出一般人不能寫或沒有寫出的內容。

3.作文備課:既無計劃也無教案。多數教師只在寫教學計劃時點明安排幾次作文,而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又不寫作文教案。不僅沒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個作文教學中的作用是什麼,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慮。

4.進行方式:就是“寫”。作文課幾乎都是教師佈置題目學生去寫。不放心的教師會對作文題作一些簡單的解釋或提示,說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在課堂上進行,安排在課外的多因課文教學時間緊而不得已而為之。5.作文題目:話題作文一統天下。隨著大學聯考採用話題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學無論平時還是考試便一股腦地採用活題作文題目,彷彿不如此就不能趕上時髦跟上大學聯考。話題作文從高中延伸到了國中,甚至連國小也在實行話題作文教學了。

6.作文批改:選優說劣。優秀作文一般會在全班朗讀,教師簡單總結其優點所在。對於較差的作文,多是總體評價其不足,具體到一篇較差的作文,則是多鼓勵少批評。本來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訓練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學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別出心裁地寫了一篇可讀的文章,教師也會認為這是本次作文中的優秀篇章。這就等於寫什麼都可以,寫歪了,還會被認為是創新呢。

7.教學效果:效果堪憂,能力不高。有教師指出:“中學生對作文所持的消極態度和低下的寫作能力,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學作文的結果是令人遺憾的。”④張志公先生也曾說:“現在,學生最習慣於寫抒情散文,別的不會。”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往往是這一次作文寫得好,得到老師表揚,但多數時候則寫不好

平時作文常受表揚的學生大學聯考作文未必能拿一個好分數。事實上學生對於自己的作文水平達到何種程度也說不清楚。

對上述七個方面作一下總結,不難發現這樣兩個問題:(1)高中作文教學基本上是在引導“創作”,引導文學寫作。隨著新世紀語文教學人文教育文學教育比重的加強,作文的文學化傾向更為顯著。(2)整個中學作文教學的過程及形式極其簡單:它的備課就是出出題目,上課就是讓學生寫作,批改就是選優評劣。

二、作文教學的文學化問題

高中作文教學的文學化是怎樣形成的?它與哪些因素有

1.它與社會對寫作的認識和評價方式有關。在一般社會人士看來,作家詩人才是寫作的高手,只有寫詩寫散文寫小說才是寫作,作家詩人那樣的“創作”能力才是寫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寫專業論文那是專業人士理所當然的事,那只是證明你的專業水平高,並非是寫作能力高。

2.它與教師把作文的內容定位於抒寫心靈有關。在許多教師看來,“寫作,原本是寫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渲洩,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時要“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寫作中擁有絕對的選擇權力,寫自己想寫的內容,選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以我手寫我心”。這樣的“自我”中心論,必然使作文教學重體驗、感悟、表現等。這樣一來,“寫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類的創新便瀰漫了中學作文教學,獨特、怪異、體現個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睞的。而這些正是文學創作的特質。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不自覺地鑽進了文學的圈內。

3.它與教師把作文的目的定位於促進人的發展有關。許多教師認為,作文是為了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思想,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純化學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於是無論是“作文——生活”論者,還是“作文——做人”論者等等,都把作文當做塑造人的手段,作文於是從一種素質一種能力變成了一種手段——文學的塑造人的手段。在這樣一種思想觀念驅導下,作文不是為了去敘寫學生人格思想,而是為了去提升學生人格思想;不是為了去再現學生人文情懷,而是為了去培養學生人文情懷;不是為了去表述學生生活,而是為了去開拓學生生活。

4.它還與大學聯考導向及教師對文學的偏愛偏重有關。大學聯考的話題作文倡導學生髮揮個性,表現自己所體驗的生活,即使是寫議論文,也要求寫得具有文學味,要能“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這實質上就是在倡導文學創作。由於大學聯考的影響,廣大學生無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學化。而廣大教師無不“竭忠盡智”,作文教學幾乎都是圍繞文學寫作來進行,辦“文學社”,“寫作興趣小組”,等等。

誠然,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文學寫作引導,讓學生進行文學寫作,這是完全必要的。但問題是,文學寫作教學並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全部,甚至還應該強調的是,文學寫作教學並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主體。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1.從文章寫作的動機來看,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寫作的衝動與靈感,二是寫作的某種實際需要。前者即是文學創作,而後者卻並非文學創作,而是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實用型寫作。

2.從社會實際需要來看,“社會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公民,他們有良好的教養和審美能力當然好,但社會不需要那麼多的詩人、作家”。大多數學生將來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可能極少進行文學寫作,寫的最多的可能還是發言稿、實驗報告、法律文書、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等一類文章。

3.從作文教學的目的來看,其目的不是培養作家、詩人,作文教學也沒有必要主動地承擔這一任務,任何文學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學作文教學來產生。極少數寫詩歌、散文、小說的學生,大概也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結果。當了作家、詩人的人也並不感謝中學作文教學。

4.從國外中學作文教學的情況來看,像德國、日本、美國等,他們的作文教學大都以社會實用為目的,立足於學生進入社會實際的需要。如日本寫作教材中設“書信和日記”、“生活和意見”。“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等作文題,實用性的特點顯著。

著眼於實用,著眼於學生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學,才是健全的作文教學。高中作文教學,可以讓一些學生盡顯文學才華,但不能讓一個學生缺失實用寫作能力。

三、作文教學過程的簡單化問題

首先,單一化的“寫”及其每次作文都要求寫出優秀作文的教學形式,使作文教學缺失了訓練過程。這樣的作文教學客觀上一開始就把學生當作具備寫作能力的人,而省去教師科學有序的作文指導,省去學生“創作”出優秀作品之前的較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這樣,就必然把多寫(也即多創作)等同於訓練或達成能力的手段,把結果等同於過程

而“寫”的時間和“寫”的量又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定,什麼時間寫僅憑教師的工作緩急或興趣去決定,寫多少就全憑教師的“經驗”或“感覺”去決定。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變得無比簡單和隨意。

其次,“多讀多寫”的“感悟”“自得”式的傳統方法論,嚴重阻礙了作文教學的科學化程序。直到今天,人們還津津樂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悟得”方法,還沉浸在“功到自然成”的超然境界。作文教學既無學科體系,也無科學的訓練體系,除了一味地“寫”,也就別無他路了,也就顯得無比的茫然和盲目。

再次,由於文學化傾向的影響,一些人強調寫作“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有了寫作的衝動再寫”,這使得作文教學研究放棄了對“沒有寫作衝動也要寫”的探索與訓練。我們知道,寫作並非都是因衝動而生,並非都是有感而發。比如領導要求你寫一篇發言稿,或工作總結,或先進人物的事蹟材料等等。朱光潛先生曾說:“前人寫舊詩,標題常用‘偶成’和‘賦得’的字樣,‘偶成’者觸興而發,隨時口占;‘賦得’者定題分韻,拈得一字,就用它為韻作詩。”“‘偶成’的作品全憑作者自己高興,迫他寫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現的一個內心衝動,不假外力。‘賦得’的作品大半起於外力催促,或者要滿足一種實用的需要,如宣傳、應酬、求名謀利、練習技巧之類。”由此可看出,“偶成”當是因“衝動”而生,但“賦得”卻不是因“衝動”而生,恰恰是寫不出來也要硬寫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狀態。又如唐人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顯然也是“硬寫”。中學作文教學在這些方面卻一直棄之不顧,因此也就不可能作出有意義的深入的探索。

可見,中學作文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有效的訓練。

四、新的思考

從以上情況看來,當今中學作文教學已經嚴重滯後於時代的發展,已經不能擔當起全面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特別是適應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能力的任務。為此,我們有必要對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思考。

1.必須把中學作文作為一個學科來看待,它是與中學數學、外語等學科相併列的一門基礎學科,甚至是應該從語文學科中獨立出來的一門學科。作為一門學科,它應該有自己的科學有序的內容體系,有自己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用以來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寫作基礎。

2.必須明確作文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來達成,這就需要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訓練體系,這種訓練體系還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能為廣大教師所採用。

3.要有嚴密的教學計劃,必須明確學生在中學各學段及整個中學階段應達到的寫作水平或寫作能力。教師的上課及學生的訓練應體現出漸進性,並且要考慮每一個作文單元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要考慮每一次訓練是為了達成何種能力。

4.要改革大學聯考只考話題作文的局面,努力探索真正能檢測學生作文能力的考試方式。平時的教學,作文最好單獨設科教學、設科考試,這樣作文就不限於只是一道寫作大題,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作文學科考試題,以便全面地檢測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個人的寫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學階段打下基礎,特別是理科學生,他們幾乎只在中學學習寫作。可見,中學作文教學對於一個人的未來及人生是多麼重要!願廣大語文教師及其寫作教學專家對當今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探索,為作文教學做出嶄新的貢獻。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8

對一名高中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首先是對數學概念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想,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用數學的精神來學習。而對於數學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去挖掘數學,他不僅要能“做”、“會理解”,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去“理解”,去挖掘、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辨證等方面去展開。

以函式為例:

●從邏輯的角度看,函式概念主要包含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三要素,以及函式的單調性、奇偶性、週期性、對稱性等性質和一些具體的特殊函式,如:指數函式、對數函式等這些內容是函式教學的基礎,但不是函式的全部。

●從關係的角度來看,不僅函式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著種.種實質性的聯絡,函式與其他中學數學內容也有著密切的聯絡。

方程的根可以作為函式的圖象與軸交點的橫座標;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式的圖象在軸上的某一部分所對應的橫座標的集合;

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式;

同樣的幾何內容也與函式有著密切的聯絡。

教師在教學生是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裡“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高中數學教學幾點反思

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工作已將兩年了。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何儘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40分鐘的學習效率,這對於剛剛接觸高中教學的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要把握以下幾點:①要對新課標和新教材有整體的把握和認識,這樣才能將知識系統化,注意知識前後的聯絡,形成知識框架;②要了解學生的現狀和認知結構,瞭解學生此階段的知識水平,以便因材施教;③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關係;④要把握教學課堂的氣氛。課堂教學是實施高中新課程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不但要加強雙基而且要提高智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特別是自學,並在此基礎之上自主去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尤其是在課堂上,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裡,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和媒體,把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備課時要依據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要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教學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著教學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適當地還可以插入與此類知識有關的笑話,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選擇例題時,例題最好是呈階梯式展現,我在準備一堂課時,通常是將一節或一章的題目先做完,再結合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型和本節的知識內容選擇相關題目,往往每節課都涉及好幾種題型。

三、要善於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師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顯著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從而把原來40分鐘的內容在35分鐘中就加以解決;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通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板演量大的內容,如立體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複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藉助於投影儀來完成。可能的話,教學可以自編電腦課件,藉助電腦來生動形象地展示所教內容。如講授正弦曲線、餘弦曲線的圖形、稜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都可以用電腦來演示。

四、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物件的變化,教學裝置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而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如在教授立體幾何之前,要求學生每人用鉛絲做一個立方體的幾何模型,觀察其各條稜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各條稜與正方體對角線之間、各個側面的對角線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這樣在講授空間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係時,就可以通過這些幾何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五、關愛學生,及時鼓勵

高中新課程的宗旨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並處理好課堂的偶發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

在一堂課中,教師儘量少講,讓學生多動手,動腦操作,剛畢業那會,每次上課,看到學生一道題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點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們即將做出答案的時候將方法告訴他們。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學生的思維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庫,學生往往會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來。

7、切實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眾所周知,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證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通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證的過程就蘊含著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掘其內在的規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通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律,理解浮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於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不少學生說: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見,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8、滲透教學思想方法,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與類比聯想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換元法、待定係數法、反證法等。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滲透在中學數學教材的條章節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恰當在講解與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從而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用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9

今天上午我給學生上來開學後第一次作文課,一說作文學生總有畏難情緒,有學生一節課寫不了幾個字,上完這節作文課後我對我的作文教學進行了反思。

1、今後我將嘗試作文課寫作樣式的調整。今天這節作文課我提前一天命題,為了降低難度讓學生有話可說,我出了兩個題目讓課代表選,選好後給我反饋,並把作文題寫在黑板上,讓同學構思選材。今天上午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間由原先的兩節課減為一節課,並嘗試模擬考試情景,增加寫作緊迫感,加快寫作速度,增強學生精神集中程度,先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夠字數,再慢慢訓練其文采,下課鈴一響就收卷,不交者登記姓名,課後不再收作文,也就是說不在規定時間內寫完的不收其作文。節省下的一節課作為點評作文之用。我會盡量縮短評作文的週期,增加面批的機率,遇到佳作要進行表揚,或在教室張貼,或在班內宣讀,或往學校投稿,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2、積極轉變學生的觀念,讓其明白自己不是寫作文而是寫作品。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應付老師,而是要努力寫出讓人稱讚和欣賞的佳作。寫之前就要有寫這篇是用來發表的意識。觀念一變品味就變,對自己的要求也會不一樣,往往會精心構思,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3、要培養學生的修改意識,好文章是需要修改的,並且是自己修改。自己要有一個反覆揣摩的過程,那真是“吟定一個字,捻斷數頸須”。可以嘗試有作文修改課,上一節學生寫好的作文,讓學生自己大聲朗讀自己的作文,覺得不好的地方就進行修改,一直改到自己滿意為止,可把修改好的再寫一遍,讓學生對比前後兩篇文章,這有助於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因為這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其實這一個修改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寫作水平提高的過程。

4、要嘗試上閱讀課,因為讀和寫是不可分割的,古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有道理的。不讀書、沒有豐富的素材積累,要想下筆千言,一揮而就是不可能的。要不斷探索閱讀課的形式,我在上海嘉定二中參觀時,發現他們的閱讀課是很有特色的,他們的閱讀課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銜接,讓學生讀書時,必須記錄下自己的點滴感受,也就是自己心靈思維的火花,如果靈感來了可當場進行自由創作,閱讀課的時間一般是兩節課聯排,上完課本子要馬上交給老師。這期間老師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5、寫文章是練出來的,熟能生巧,越寫越快,越寫越能寫,如果一個月還不寫篇文章,別說寫好文章,可能連字數都湊不夠了,這是我有深刻體會的,在華東師大學習時,老師總是逼著你寫,我們也可借鑑,逼著我們的學生寫,寫不出我就進圖書館,在圖書館讀書,讀書是享受,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我現在還懷念華東師大圖書館的搖鈴聲,那是說要關門了,當從圖書館出來,看看天上的星斗,你會覺得收穫很多,那也算是幸福的感覺吧。看書看到有了想法,就寫出了,堅持寫,越寫越多,從剛開始的無從下筆到後來的幾千字一揮而就,這是練出來的,寫出了還要反覆修改,當聽說有雜誌社給自己匯款時,心裡是興奮的。這也就是學語文的過程,自己讀書,自己感悟,有了想法,抓緊形成文字,反覆修改,周而復始,語文素養會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平時應加強學生練習寫作的量,只靠作文課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採取多種形式,如日記、週記等,並鼓勵學生多參加寫作比賽,鼓勵學生進行創作。

6、老師要經常下水寫作,和學生分享創作的樂趣,這樣老師就不是光說不練了,也就容易發現學生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時就不是隔靴搔癢,空洞無物。而是和學生去進行共同創作。

7、要探索作文教學的序列化,平時做好檔案整理,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作文訓練,而不是漫無目的的雜亂無章的,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需要我們去研究。不過剛開始可進行研究的準備階段,比如這一學期,作文教學都做了些什麼,效果如何,都有哪些作文題目,學生習作範文,平時教學反思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對其進行研究,這將是一篇很好的碩士論文。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10

音樂欣賞課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發展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這兩週的音樂欣賞課內容中,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對音樂欣賞課不感興趣,當我一播放欣賞歌曲的時候,這幫孩子聽都沒聽就叫著:“老師,能不能不要聽啊,好難聽啊,能不能聽流行音樂啊。。。”等等。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讓孩子懂得欣賞音樂,到學會聽音樂欣賞,這一過程,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值得思考,也是值得挑戰的任務。

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內容大部分跟我們的生活及我們一些歷史掛鉤的,並且每一首歌曲都有自己表達的內在涵意,但是由於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知道這個道理,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要讓學生懂得歷史,懂得每首歌曲的故事背景和表達的意義,不能只讓學生唱會歌曲就算交任務了。

如何在欣賞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音樂欣賞的興趣,其中最有效的放飛是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愉快的音樂情境,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最簡單、通俗、藝術化的語言敘述是我們在音樂欣賞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欣賞課中,我們還可以運用引導法,把學生引入我們創設的情境中,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圖片的引導、講述音樂背景,把學生帶入音樂的海洋裡,跟著旋律作畫,還可以讓學帶著問題去聽音樂,這樣也可以引起他們的主意力。

我想,這樣的話應該就能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審美能力,上好音樂欣賞課是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的起點。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11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12

一、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呼喚本色語文

筆者認為,課改以後幾十年的語文教學,教法紛紛出臺,其目的和結果不外乎兩個:

1、標新立異,“亂花漸欲迷人眼”

課改之後,如何上好語文課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批判了過去填鴨式教學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語文教學的嘗試:討論式教學,活動式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等,這些語文教學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老師只是一個站在旁邊看熱鬧的觀眾,課堂氣氛活躍,但效果如何呢?一位高中老師說:“很熱鬧,但收效甚微。”

2、死守大學聯考,“不敢越雷池一步”

教育重功名已是眾人皆知的現象。能否培養出“當官的人”“出名的人”,能否考出狀元,能否培養出少數尖子生,考取高等院校人數的多少,成為衡量一所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於是語文教學瞄準大學聯考,一切為了大學聯考的做法越來越普遍,七年級,高一,甚至國小都是如此。

貴族化,戲劇化的語文教學象一場戲,可能很完美,但也只能是幾個人在舞臺上演演而已得了。大學聯考化,應試化的語文教學象一次機械化的操作,但我們培養出的只能是一大批規格相同的產品。這兩種語文教學方式使許多有心上好高中語文課的老師越來越不知道該怎樣上語文課。迴歸語文課的本色,彰顯語文的本色,已成為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的心聲。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呼喚本色語文。

什麼是本色語文?全國優秀教師黃厚江教師的闡述非常精闢。

本色語文,就是必須把語文當作語文教,就是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語文課必須以語言為核心,必須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必須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的。

本色語文展現了語文最本質的特徵,沒有過多的修飾,也沒有固定的教條式的約束,它具有語文學科的特點,契合語文學習的規律,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價值,教與學相互促進。

二、“本色語文”課怎麼上?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學科,如何實現“兩性”統一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本色語文以學生為本,以語言為本,以學科為本,從而實現二者有機統一、

(一)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強化教師的角色作用。

課改以前,語文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課改之後,又有人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論是前一種填鴨式的做法還是後一種冒進式的做法,都不能充分反應高中語文教學的特徵。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要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不能淡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二者是交織融合的關係。

學生主體的真正實現離不開教師的主體作用。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明確指出:“教師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換句話說,就是教學效果的好壞,決定的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學生不主動地去學,單憑老師硬灌是不行的。所以,學生主體的實現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啟發。

教師不但應把教材上的內容講清楚正確,而且還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能夠“舉一反三”。絕對不能讓學生覺得老師講完了,自己也學完了,老師說對則對,說錯則錯。教師講得透徹,能讓學生真正領會教學內容的精神實質,這是課堂教學的一方面,但還應注意教學的另一方面,即要求學生在教師“舉一例”的基礎上能夠從這一例類推而知道得更多。因此教師講課在“舉一例”時要講得深透,講得明白,讓學生在疑難的問題上通曉,才能對學習發生興趣。對於其他類似問題留給學生自己去解決,敦促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這樣,則推動了學生向著知識更深層次去探索。最後尋求出問題的答案。這就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是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主體的實現應該體現在學生主體的實現之中。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共同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外因)必須通過“學”(內因)起作用。在課堂上學生聽得有味,積極思考,踴躍參與課堂討論,想問、敢問、好問、會問,並且能自主解決問題,與教師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分不開的。

語文教學過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兩個主體有機構成。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則是教的物件、客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風格等則成為學生的物件、客體。二者不是兩個抗衡的主體,而是主體與客體的辨證統一。二者在課堂教學中也不是對立的,而是交織融合的共時互動的行為。忽略任何一種行為,教師只能“抱怨”著教書,成為教材、課標的奴隸,學生只能“埋頭”學習,成為書本、考試的奴隸。成功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師生兩個主體在行為方面的互動結果。我們語文教師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師生的“雙主”作用。

二者交織融合的紐帶是“問題”。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體作用就體現在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提出問題的目的,主要在於激發學生提出問題,而不是讓學生去尋找教師的答案。所以,一個好的問題,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引發學生的思考,使他們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從而更全面的理解課文,甚至產生一系列的古代或現實生活的聯想,得出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和認識,使教學達到激疑起智的目的。如在講解高中現代文閱讀文段時,我不僅把它作為考試的文段,而且重點闡述作者的觀點和思想,並進行相關聯想,也請學生闡述對文段的理解和進行的相關聯想。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激發了他們想象和聯想的能力,加深了他們對某一問題的看法。

問題解決的過程,正是學生主動學習進而真正實現學生主體的過程,也是教師發揮引導作用進而真正實現教師主體的過程。

(二)以語言為本,把語言實踐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活動。

語文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在這一個活動中,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語言示範和學生的語言訓練同等重要。

教師上課的語言,往往體現了教師的學科素養和職業氣質,滲透著教師的智慧和人格,展現出一種精神境界和生命氣象。教師細心揣摩課文內容,精心組織課堂語言,恰當而有激情地進行語言表達,才能既體現教師個人的氣質特徵和素養,又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語言示範,使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

第一,選擇語言的能力。

對應不同的課文內容,語言組織應該有所不同。在教學《再別康橋》時,對應詩人對康橋深深的喜愛和眷戀之情,選擇輕柔而優美的語言能引導學生進入康橋的世界和詩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紀念劉和珍君》時,選擇激憤而鏗鏘的語言,能讓學生明白劉和珍君的無悔選擇和魯迅先生悲憤的情感,在教學《項脊軒志》時,選擇舒緩而哀傷的語言,才能表達出歸有光對親人深深的愛和想念之情。

通過不同特色的語言示範,讓學生在長期的薰陶中,體會不同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逐漸培養出對文學作品的敏銳感知能力,形成一種選擇語言的能力。

第二,組織語言的能力。

從學生的作文中可知,大多數學生的詞彙量少的可憐,口語化現象嚴重,一般只用陳述句,還不時有錯別字和病句,可見,現在大多數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很差,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積累少。平常文學類的書讀得少,優美的新鮮的詞彙接觸的少,更不用說有意識的去記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詞彙儲備少,用起來怎麼可能隨心所欲?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二,運用少。大部分學生寫作文是為寫作文而寫作文,也就是為了完成700字的任務。雖然寫作時絞盡腦汁,但搜腸刮肚擠出來的,還是少的可憐的幾個詞彙,使人讀起來很乾癟,味同嚼蠟。作文的語言有幾個層次:有較多的錯字與病句,這是最低層次;語言基本通順,這是第三層次;語言樸實流暢且富有文采,這是第二層次;語言優美,辭藻華麗,富有文采,這是最高層次。就學生的現狀而言,要達到最高層次是比較難的,但第二層次通過努力一般能達到。如在寫作時,有意識地採用新鮮優美的詞語,運用多種句式,以及多種修辭,並且能持之以恆,作文的語言就會越來越豐富,也會越來越有文采。積累少,無詞彙可用,運用少,不能激發自己去積累,這樣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導致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出作文,寫作文變成了“擠牙膏”。

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豐富教案內容,精心組織授課的語言,使課堂語言優美,流暢,富有文采。這樣的課往往能吸引學生,他們在獲得課堂的知識含量的同時,自己也在品位老師的美言,美句,美文,從而思考,這個詞用在這比別的詞都好,這個句子換一種表述會是怎樣的效果?這種思考也是學生潛意識中提高自己組織語言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如果能夠長期持續,學生就會由被動變為主動,有意識地去積累詞彙,組織語言,組織語言的能力自然會提高。有了源頭活水,何愁作文之水不清?

第三,朗讀的能力。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對語文課的一個基本要求,朗誦是語文課中一朵永不凋零花,沒有朗讀的語文課,總給人一種沉悶之感。怎樣的朗讀才是最好的朗讀呢?一位老師在教學《淚珠與珍珠》時,最後插入了一個朗讀片段。朗讀的內容是這位老師自己所寫的有關汶川大地震之後的感言。朗讀結束後,學生眼裡都溢滿了淚水,沉寂了兩分鐘左右,教室內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這一次成功的朗讀告訴我們,除了讀準字音,掌握斷句外,濃厚的感情和飽滿的激情是朗讀必不可少的因素。

課堂上一次成功的朗讀之後馬上給學生集體朗讀或單獨朗讀的機會,往往能事半功倍,因為這既給了學生一個朗讀示範,也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唸經式的讀書變成充滿激情的朗讀,其間的進步不言而喻。

在課堂教學中,對比朗讀給學生的啟發性也許更大。有比較才能明優劣,有比較才能明得失。在教學《將進酒》時,我將自己的現場朗讀和著名朗讀家的朗讀錄音進行對比,讓學生評價優劣,最後把問題集中在朗讀這首詩時,應有怎樣的的感情歷程。經過對比,學生了解了詩歌的朗誦方法,也瞭解了詩歌的主旨,真是一箭雙鵰。

在課堂中,教師的一切語言活動都是圍繞學生而進行的,一切為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而不只是為了使課堂氛圍感人或展示自己的朗讀功力。

所以,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容忽略的是語文教師講課,語言必須有藝術,有特色,要言之簡略,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生情,總之教師要講得津津樂道,學生才能聽得津津有味。好的語言課,最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那就是教師在挖掘教材中深含情感色彩的內容後,要通過自己抑揚頓挫的語調,還要輔之以表情,將文中的思想感情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思想受到感染,受到教育,獲得知識,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語言教學質量。語言教學不能像一潭死水,總是一個腔調,一種語速,一味地平鋪直敘,只能把學生帶人昏昏欲睡的境界。在語言教學中,生動的語言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工具,既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示範,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就會願意讀書,就會產生一種執著的追求。

(三)以學科為本,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和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少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的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現狀:語文課人文性的缺失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的內涵一直比較模糊。黃厚江老師立足學科本位,闡發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基本內涵:培養學生對母語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豐富健康的感情。

現在,教育的功利性使得人文性在課堂上逐漸消失。人們過分注重學生的智力開發和知識的獲得,所以,幼兒園學國小的課程,國小學中學的課程,中學學大學的課程,大學學做人。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培養了一批畸形兒:高智商,低情商。大掃除時家長上陣,讀大學時帶保姆已不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大學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學,____大學生因承受不了學習和生活的壓力而自殺的事情也時有耳聞;更有甚者如殺室友,殺親人。“救救孩子!”是時下許多有識之士發出的感嘆。

如何救孩子?這既需要社會這個大環境少些功利,多些人道主義關懷,也需要教育更多地關注思想道德教育,並將這一點落到實處。就語文教育而言,就是要增強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培養學生對母語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豐富健康的情感。這也許是杯水車薪,但如果能細水長流,物質水平高而文化素質低這樣一種畸形現象,或許能慢慢解決。

時代的形勢要求增強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但這並不是說要忽視其工具性,如果這樣,必然會導致人文性的泛化,模糊其學科的個性特徵,語文學科價值的體現,必須以其工具價值的實現為基礎。

實踐: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怎樣在教學實踐中實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學的實踐主要是讀與寫。讀的過程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過程。反覆讀,讀出感情,讀出精神,讀懂道理,就達到了文道統一。而寫作的過程,更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過程,作文的內容與形式相協調,相統一,文章才能優美、深刻,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討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激發學生思想的靈光,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也容易引導學生從人文角度去感悟課文。但在討論時應要求學生“手不離書,言必有據”,“據”就是文字。只有這樣,才算面對文字,進入文字,體驗和感悟文字。脫離文字,任其天馬行空地亂談,談得再好,也不是語文課。感悟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人文的角度去感悟,同時也應該而且有必要讓學生抓住語言文字去感悟,明白為什麼這裡邊要用這個詞?為什麼這個句式更能表達出這種感受?然後習得方法,在以後的閱讀與寫作中學會遷移,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價值所在,也實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不提倡本色語文,高中語文教學就難有出路,教師就沒有辦法教學,學生也沒有辦法真正學到語文。洗盡鉛華,返璞歸真,還語文課以本色,才能上出語文味,實現語文課的價值。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13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圓錐曲線的定義反映了圓錐曲線的本質屬性,它是無數次實踐後的高度抽象.恰當地利用定義解題,許多時候能以簡馭繁.因此,在學習了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及標準方程、幾何性質後,再一次強調定義,學會利用圓錐曲線定義來熟練的解題”。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強,思維活躍,但計算能力較差,推理能力較弱,使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略顯不足。

三、設計思想

由於這部分知識較為抽象,如果離開感性認識,容易使學生陷入困境,降低學習熱情.在教學時,藉助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教學,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發現、獲取新知,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目標

1.深刻理解並熟練掌握圓錐曲線的定義,能靈活應用定義解決問題;熟練掌握焦點座標、頂點座標、焦距、離心率、準線方程、漸近線、焦半徑等概念和求法;能結合平面幾何的基本知識求解圓錐曲線的方程。

2.通過對練習,強化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問題的不斷引申,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學習解題的一般方法。

3.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

2.利用圓錐曲線的定義求“最值”

3.“定義法”求軌跡方程

教學難點:

巧用圓錐曲線定義解題

六、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思路】

(一)開門見山,提出問題

一上課,我就直截了當地給出——

例題1:(1) 已知A(-2,0), B(2,0)動點M滿足|MA|+|MB|=2,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線段 (D)不存在

(2)已知動點 M(x,y)滿足(x1)2(y2)2|3x4y|,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拋物線 (D)兩條相交直線

【設計意圖】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義方式,是學習和研究數學的一個必備條件,而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學生們對圓錐曲線的定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是否能真正掌握它們的本質,是我本節課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

為了加深學生對圓錐曲線定義理解,我以圓錐曲線的定義的運用為主線,精心準備了兩道練習題。

【學情預設】

估計多數學生能夠很快回答出正確答案,但是部分學生對於圓錐曲線的定義可能並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學生們回答後,我將要求學生接著說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選項的話,條件要怎麼改?這對於已學完圓錐曲線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但問題(2)就可能讓學生們費一番周折—— 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利用變形來解決問題,那麼我就可以循著他的思路,先對原等式做變形:(x1)2(y2)2

5這樣,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結果。如若不然,我將啟發他們從等式兩端的式子|3x4y|

5

入手,考慮通過適當的變形,轉化為學生們熟知的兩個距離公式。

在對學生們的解答做出判斷後,我將把問題引申為:該雙曲線的中心座標是 ,實軸長為 ,焦距為 。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義、解決問題

例2 (1)已知動圓A過定圓B:x2y26x70的圓心,且與定圓C:xy6x910 相內切,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2)在(1)的條件下,給定點P(-2,2), 求|PA|

【設計意圖】

運用圓錐曲線定義中的數量關係進行轉化,使問題化歸為幾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幾何問題中的一種常見題型,也是學生們比較容易混淆的一類問題。例2的設定就是為了方便學生的辨析。

【學情預設】

根據以往的經驗,多數學生看上去都能順利解答本題,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並不多。事實上,解決本題的關鍵在於能準確寫出點A的軌跡,有了練習題1的鋪墊,這個問題對學生們來講就顯得頗為簡單,因此面對例2(1),多數學生應該能準確給出解答,但是對於例2(2)這樣相對比較陌生的問題,學生就無從下手。我提醒學生把3/5和離心率聯絡起來,這樣就容易和第二定義聯絡起來,從而找到解決本題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認識

如果時間允許,練習題將為學生們提供一次數學猜想、試驗的機會——

練習:設點Q是圓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動點,點A(1,0)是圓內一點,AQ的垂直平分線與CQ交於點M,求點M的軌跡方程。

引申:若將點A移到圓C外,點M的軌跡會是什麼?

【設計意圖】 練習題設定的目的是為學生課外自主探究學習提供平臺,當然,如果課堂上時間允許的話,

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論進行驗證。

【知識連結】

(一)圓錐曲線的定義

1. 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

2. 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

(二)圓錐曲線定義的應用舉例

x2y2

1.雙曲線1的兩焦點為F1、F2,P為曲線上一點,若P到左焦點F1的距離為12,求P169

到右準線的距離。

|PF1||PF2|2.P為等軸雙曲線x2y2a2上一點, F1、F2為兩焦點,O為雙曲線的中心,求的|PO|

取值範圍。

3.在拋物線y22px上有一點A(4,m),A點到拋物線的焦點F的距離為5,求拋物線的方程和點A的座標。

x2y2

4.(1)已知點F是橢圓1的右焦點,M是這橢圓上的動點,A(2,2)是一個定點,求259

|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為一定點,F為雙曲線1的右焦點,M在雙曲線右支上移動,當9272

1|AM||MF|最小時,求M點的座標。 2

x2

(3)已知點P(-2,3)及焦點為F的拋物線y,在拋物線上求一點M,使|PM|+|FM|最小。 8

x2y2

5.已知A(4,0),B(2,2)是橢圓1內的點,M是橢圓上的動點,求|MA|+|MB|的最259

小值與最大值。

七、教學反思

1.本課將藉助於“POWERPOINT課件”,將使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成為可能,使原來令人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數學理論變得形象,生動且通俗易懂,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節省了板演的時間,從而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自悟、自練、自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充分顯示出“多媒體課件”與探究合作式教學理念的有機結合的教學優勢。

2.利用兩個例題及其引申,通過一題多變,層層深入的探索,以及對猜測結果的檢測研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學會一個問題的求解到掌握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把握這類問題的解法;將學生容易混淆的兩類求“最值問題”併為一道題,方便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雖然從表面上看,我這一堂課的教學容量不大,但事實上,學生們的思維運動量並不會小。

總之,如何更好地選擇符合學生具體情況,滿足教學目標的例題與練習、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節奏仍是我今後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而要能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己首先必須更新觀念——在教學中適度使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有參與教學實踐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發起求知的慾望,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於不知不覺中改善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14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只是應付老師,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術,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那麼,如何改變現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國小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後,聽說讀寫的能力得不到明顯的提高。從國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九年級的會考使許多國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於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內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採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誇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資訊、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3.大語文化現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輕了文字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體不當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許多語文課上,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為中心,而不是相反。脫離了語言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功能。

由此看來,不當的課堂教學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最後,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啟用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月滿西樓》,《但願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講寫作人物描寫時,引入《小芳》的歌詞:“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具體的動作,肖像等描寫就會讓文章生動。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絡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絡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裡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人,讀的書,或者受某一個人的影響,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吧。俗話說,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可能對於今天沒有捱過餓的孩子來說,是有點難理解了。看看大學聯考的滿分作文,多少在用舊的材料,所謂新瓶裝老酒。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巧婦有米不會“炊”,這不是找餓嗎?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狀元,留下了幾篇讓你記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國小的時候特別羨慕文章語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個。可以寫寫帶有哲理性的話語啊,這個對現在的學生很簡單了,誰沒有個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溝”,現在叫“憤青”,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優點”啊,正如說的,恰同學少年。可不要貪玩啊,呵呵,狗尾續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練練,也會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此言甚之。那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而且一般語文好的同學都有點才,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從語文老師那裡學來了什麼。到底思考一下,學到了什麼?你是不是突然發現沒有啊,其實在語文老師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語文好的同學不是教出來的。雖然這句話值得商榷,但是也說明了語文的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過多的依賴老師,可是當我們會過頭來看看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道理。但是別忘記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話。水平再凹(音wa,山東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碼他能給你一個指導啊。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老師幾乎都特別喜歡好問的學生,而這恰恰是一些同學的“壞習慣”啊,不要擔心你給他難堪。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定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15

高三這一年,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次磨礪。現在距離大學聯考只有3個月左右的時間了,我覺得自己非常有必要梳理一下自己的教學,及時發現自己和學生的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一)三(一)班學生對英語學習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對英語學習普遍缺乏興趣、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在英語課堂上不積極參與,缺少主動學習,發言不積極或根本不願意發言;

2、學生對英語課堂知識的掌握不踏實、理解不全面,課外不花時間在英語上;而大部分學生對書本知識不夠重視,找不到英語學科複習的有效載體,不能有效的利用課本,適時地迴歸課本,英語複習缺乏根本,甚至本末倒置;學生沒有習慣性地進行課前預習、認真聽課、課後及時複習的習慣,英語學習缺乏主動性。

3、部分學生在複習時缺乏系統地安排和科學地計劃,或者學習和複習沒有個性化特點,導致學習效果不明顯。

(二)我存在的問題

1、沒有太注重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和討論;

2、對學生的考試技巧指導及訓練是有些盲目、針對性不強;

3、沒有用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研究新題型和大學聯考真題;

4、只注重部分學生並未面向全體,值得注意!

二、下學期的計劃

我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把複習分為三個階段。

1、夯實基礎,發展能力。

近年來大學聯考英語逐漸側重於語言能力的考查,對語言知識的直接考查相對地減少了。因此,在複習過程中,首先組織學生鞏固各項基礎知識,同時通過不斷的語言練習,掌握一定的技巧。在此基礎上,再通過科學系統的訓練,發展能力。

2、降低難度,迴歸基礎,強化專題訓練。

進入後半學期,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把握中檔、低檔題,這對學生取得高分是非常有利的。學生普遍都有這樣的感覺:很多題目“一看就會,一做就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牢固。這時,複習的重點要放在查漏補缺上,進行強化記憶和訓練。

3、整理基礎知識,適當多做一些大學聯考題。

要在大學聯考前夕找到良好的語言知識感覺和運用能力感覺就必須迴歸基礎,整理鞏固基礎知識,用最充實、最滿意的感覺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同時,利用這段時間試著做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學會找出每道題的切入點,從中總結命題利益和命題手法。

三、信心教育

儘管我們學校學生英語成績一直比較弱,但是還是要在每一次的月考當中儘量的找到學生的閃光點和進步點,不斷的鼓勵學生,樹立信心,更好的面對這一學科的複習和最終的大學聯考。

高中英語聽課反思 篇16

對這篇課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蘊含深情的語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課時緊扣“情”字主要圍繞著四個問題展開:第一,本文的關鍵句是什麼?為什麼?設計這樣的問題在於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個問題是,圍繞“悲”“喜”二字作者敘寫了哪些人事?通過這些敘寫文章表達了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這是對文章的具體感知,需要對文章作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敘述中所隱藏的深情。隨之而來第三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悲和喜的?這是從理性層面的思考,從而瞭解作者的創作上的特點,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我用兩幅對聯概括:“事細而情深,文短而意長”,“景不必奇譎瑰麗唯幽靜能怡性,事無須驚心動魄是真情才動人”。第四個問題是,如何理解“悲”、“喜”兩種情感在文章中的統一?這是對文章主題和內在結構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深層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因為教兩個班級,又是面對全市的一節課,所以我先在不開課的班級上了一課。

開課了。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一切按我原來的估計進行。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較快的解決,很快的找到關鍵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過渡句,承上啟下;點明瞭寫作《項脊軒志》的原因。對第二問題,我預先的概括是:怡然讀書之樂,

家道中落之傷,慈母早逝之哀,辜負祖母之悲,懷念亡妻之痛。我先讓學生思考五分鐘,然後讓學生回答。其實對這個問題,我早做好對學生點撥的準備。因為在另一班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總不能中的,特別是對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開課時心理上也對學生作了定位,並設計了很多的小問題準備用來引導。如“喜”部分:為什麼修葺項脊軒?為什麼不另起書房?你覺得那些地方能夠表達作者的喜悅?“悲”部分:母親是怎樣的人?回憶祖母側重寫了什麼?回憶母親用“泣”,回憶祖母用“長號”,而對妻子卻沒有直接的詞語表現感情,這是為什麼?……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引導閱讀課文,推敲字詞,品味語言,然後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個學生在回答時概括得相當到位:“重修項脊軒的讀書之樂,回憶母親時光流逝之悲,回憶祖母功名難就之悲,回憶妻子英年早逝之悲。”當時他的回答引起聽課老師的一片驚呼,我也很感突然,雖然和我原來的概括比較還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來設計的所謂引導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馬上改變問題:“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樣的‘喜’和‘悲’?”在隨後的閱讀和品味的教學過程雖然尚算順利,但自己也發覺有些地方出現了不應有的重複,使得其中的一個練筆環節(圍繞一個“情”字,概括《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內容)因為時間的緊張不得不捨棄。

課後,和幾位同學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對我上課時注重文字,側重語言品味的教學持肯定意見,但我總覺若有所失。其間也談到一位特級教師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課的事,說他那節課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體現特級教師的水平。有一位甚至開玩笑:“特級教師的課不過如此,還不如小曾老師的課呢。”另有一位說可能特級教師不瞭解那所學校學生的情況。這句話讓我剛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為教師,上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生。其實備學生太難了。一個班級五十多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語文素養是不同的;同一個學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態、情緒等一切的心理和身體的狀況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第二,所學內容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教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充分。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或不同思想傾向的文字都會因學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著不同的閱讀效果。而任何一點的不同都可能影響一節課的教學環節,影響一節課的精緻甚至常態。這樣,我們可以說,備學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個大略的層次上做一個大概的估計。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備教材,因為只有教師對教材備充分了,才能任憑它“八方風來,我自巍然不動”。怎樣算是備好了教材?我覺得一是對教材爛熟於胸,從字詞句到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等都瞭然,二是要選擇授課內容,確定授課重點,不可能把教師知道的全部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只能根據文章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選擇性的講授。

我覺得,備教材要比備學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學生卻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我們很難因勢利導,這樣對學生是一種挫傷;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學生課堂上的疑問將無言以答,這樣對教師一種打擊;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課堂上節外生枝的問題將無法控制,這對課堂時間是一種浪費。當然,這樣說絕不是說教學可以不顧學生,恰恰相反,課堂的教學絕對不能脫離學生進行,這是最重要的。備教材是前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則是關鍵。而教學的藝術,正是在這樣不可預知中才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識到學生的不同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凝滯。

所以,我想,所謂的教學藝術,絕對不是用已經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根據教學目的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重組教學環節。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

對於特級教師的課,如果幾年前我聽到“也不過如此”這樣的話,我可能會相信,並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級教師的課也有人說不好,何況是你?但現在的感覺卻不一樣了。在自己也開過一些公開課後深深地感受到憑一節課就來判定一個老師的好壞那是不夠恰當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學生的狀態、師生的瞭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響一節課。

一篇課文向學生講什麼、怎樣講,可能每一位老師的處理都不同,所以每一節語文課都可能招來異議。而優秀的老師決不是把一篇課文只當成一篇課文。他把這課文當成是整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在某節課中,他可能什麼都不做,只引導學生讀,而另一節課可能會深挖細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經末梢。如果我們不瞭解他的教學思想,不瞭解他的整體教學設計,而對他的某一個環節中的處理可能不以為然。正如我們看到一座花園,如果一看到枯枝敗葉就判斷它的殘破,而沒有想到這些枯枝敗葉正是營養花木的養料,這是錯誤的。

在一些課堂上,作秀成為了一種時髦。課堂的活躍、教師的風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卻很少有人去顧問這種表演之後還留下什麼。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系統,它有些時候表現為樸素甚至是單調無聊的操作,有些時候表現為精彩紛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時候為精心的品讀體悟,有些時候為深思奮筆疾書……

語文教學可以看成是一項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還要複雜。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精心安排,課文和知識點的網路更要精心構建。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有積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從教學實踐中來的教學思想再運用到實際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學王國。

所以我想,所謂教學藝術,它首先是對教材通盤熟悉的前提下,明確每一冊課文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其次是在課堂教學中能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合理的教學結構,完成教學目標。這正像是一位畫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學系統),那麼無論是條幅還是長卷(具體的教學內容)他都能根據材料(學生的實際表現)自如的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