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精選20篇)

檢討書1.78W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1

《蒲公英的夢》是一則讓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講述一棵生長在城市街心公園的蒲公英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後來她的願望在夢中實現了。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精選20篇)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理。

這 篇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再用圖片的方式對環境汙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 汽車尾氣、河流汙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反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 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著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一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裡的快樂與高興。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2

《蒲公英的夢》這篇科學童話寫的是在城市的街心公園,一棵蒲公英開花了,但是她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後來在夢中實現了她的願望。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所以教學過程中我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

在學習蒲公英深受環境汙染困擾這一部分內容時,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蒲公英的“難受”,我就讓學生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到蒲公英的“難受”,對蒲公英的遭遇產生同情,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是那樣生動形象,從而也體會到的擬人寫法的好處。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連平時不愛學習,比較沉靜的伍銘鋒同學也躍躍欲試,並且進行了“汽車發出震耳欲聾的尖叫,從蒲公英身邊呼嘯而過”這部分內容的表演。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3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對童話這種題材的講解不透側,用這種方式有什麼具體的好處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只能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比如說生動、具體、形象,沒有深入瞭解。

2、學生的環保意識只是理解,沒有對此引發出來的內容進行鞏固和進一步瞭解,應該讓學生以寫作的形式或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加深對環保意識的認識,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挖掘的不夠透徹。

3、課堂學習方式比較單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時間,只是一味的讓孩子自己品悟,對於童話的方式,學生也沒過多的體會,也沒發現孩子對這種文體的喜愛。這也是老師的失敗之處,童話以它生動的語言描寫,發散的思維方式,應該能贏得更多孩子的喜愛!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4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7冊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裡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對話。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後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在設計本課時,我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字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之間真誠的對話。

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課文偏重於工具性,有的偏重於人文性。因此,我覺得語文老師要把握好側重點。而《去年的樹》則是側重於人文性的課文。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抓住文中的幾次對話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讓學生從朗讀中感悟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捨,鳥兒尋找大樹時的焦急與艱辛。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最後3個自然段的學習中,我提出問題: 小鳥深情地注視著油燈的火苗,然後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麼歌,你能知道嗎?有的學生說:“樹啊,我的好朋友,我終於找到你了。”有的學生說:“大樹啊,大樹,我們是好朋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之間的友誼天長地久。”……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表達,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穫很多。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5

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6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組第33課,本教材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說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材料。在研讀教材的時候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字。

一、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由於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和文字進行了很好地對話,所以,學生的智慧得到昇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比如郭俊含同學說:嗨,大家好!我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我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我生活在江河裡,身上披著大片的硬鱗。我的眼睛有核桃那麼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張又大又尖又長的嘴。你們說:我的樣子奇怪嗎?如果大家喜歡我,可要好好保護我喲!

因為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與同學交流,既訓練他們的膽子,又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二、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裡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7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遊”和“畫”的對比朗讀;想象魚的動態的詞語進行擴充套件讀;將文字還原成真實的畫面來讀;通過音樂感受文字來讀。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滲透,即抓住關鍵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發展。問題的設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給了學生充分展示的空間。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遺憾。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我應當引導學生總結“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裡”之間的關係。雖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時候學生對這層關係已經有所感悟,但還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學生的思維將更加的清晰。這節課的整體感覺比較“緊”,作為教師,我自己的情緒都沒有調動起來,更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在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上不是那麼的自然,這裡還需要好好去設計。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該怎麼設計,我事先制定了兩套方案,第一套是以“這名聾啞青年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中心輻射到全篇,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和教師的引導去實現教學目標。第二套方案是從文章的最後一句“魚先游到了我的心裡”入手品“遊”字,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究魚怎樣游到心裡的,然後又怎樣游到紙上的。後來我確定的教學設計有很多地方都借鑑了名師王崧舟的教學設計,但並不是簡單地搬過來,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意圖之後進行了再創造,如:王崧舟老師抓“靜”字,引導學生“靜心悟禪”,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層次。通過我對學生學情的瞭解,我認為學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因而在教學中是降低了難度的,去尋找學生情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進行情感的薰陶。還有對描寫人物的動作這一段的品讀,對人物“堅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學版塊之間的銜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對學生有益的、對老師的個人發展有益的,仿效名師未嘗不可。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8

1.在課堂上努力體現“輕鬆愉快,活潑民主”的和諧音樂課堂教學理念。

在教學第二環節中先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發表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只要孩子們能正確表達出自己對音樂作品的見解,我都是贊同的;在拍擊節奏時,只要能體現出四二拍節奏的強弱特點的動作,我都是允許的;因為每個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力是不同的,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規範格式化學生,有效避免了扼殺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想象力。在一貫的教學中我習慣於把音樂課堂當做一個舞臺在這個舞臺上由學生來盡情發揮,比如在第三環節學唱歌曲時,我引導學生來當小老師帶領同學們學習歌曲內容,提倡他們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一直在等待學生慢慢地領悟和接受知識。

2.關於音樂素養的培養

每個學生的家庭文化氛圍不同,視野的開闊性就不同,我在平日的教學中力求找到一個支點,尊重每個孩子音樂能力的同時,力求促進他們均衡發展。比如在第一環節的遊戲中,節奏、旋律等等這些詞完全可以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但我總是強調關注他們使用專業術語來表達意思,規範語言;最後合奏打擊樂器豐富了孩子們的體驗過程,也增強了學生的音樂技能。

當然,本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比如還可以針對內容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光陰的德育滲透,我忽略了。

2也是我個人認為本課的最大敗筆,普通話不標準,錄音之後產生的效果更不盡人意。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不光需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個人各方面素養也是極為重要的,需要我繼續摸索、學習,從一次次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更加完善自己。希望不妥之處大家提出寶貴意見,使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新臺階。

謝謝大家。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9

本節課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設定一系列活動由各組去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歸納總結、語言表達的能力。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小組學習如何發揮合作與競爭之利,又不妨礙並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而不依賴的品質,這些考慮的還不夠周全。

小組合作學習時應該有一定的評價機制,在這節課中我沒有設定小組評價,通過小組評價如何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部分學生沒有融入到集體之中,體現不出這種團結互助的精神,如何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在這方面還要努力。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10

揭示課題後,先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課文題目中雙引號的作用,自然的對今天所學課題的產生疑惑:“閃光的金子指什麼呢?”然後讓孩子們讀課文,嘗試著自己解決“為什麼加雙引號”的問題。學生們通過聯絡前面幾篇課文和本篇課文內容,找到了答案:“閃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一顆心。我又問孩子們:“那徐虎到底有一顆怎樣的心呢?為什麼說他的一顆心像閃光的金子?”讓孩子們帶著問題讀課文,帶著思考學習課文。通過自學討論,他們知道了徐虎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有一顆無私的心。

教學第一節時,我抓住“普通”一詞,引導學生思考:“徐虎為何普通?他真的普通嗎?”。引導學生從他的職業,從插圖中他的樣子等方面來理解,他真的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然而,一個普通的人能一直堅持做一件事那就是不普通。徐虎的普通在於他的職業,可他的不普通之處在於他的一顆心,為民服務的心。從徐虎所做的一系列小事中,引導感悟“這個普通的人有著一顆為人民服務、樂於奉獻的偉大的像金子一般的心”。這時再將第一節與第五節中的“普通”與“閃光的金子”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展開教學。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11

聽同事講《再見了,北京!》一課,在聽課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路和設想,後來在自己的課堂中去驗證,有感而發,就有了這篇反思。

一、整體輸入,拎出一條情感主線

課的開始,老師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細讀詞語,體會情感

教師把這幾個句子出示出來,其中“緩緩、漸漸、遲遲”用紅色字型顯示,學生找到並板書“深情回望”“以微笑告別北京”等詞語。

學生逐句練習朗讀背誦。習得背誦方法。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12

《尊嚴》是一篇教育性很強的文章,講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在教學前,我想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尊嚴,文章是通過怎樣的表達方式和描寫來表現哈默的尊嚴的以及聯絡生活實際說說。通過教學,感覺前面兩個方面還是落實的比較好的,聯絡生活實際方面做得很失敗。

(1)通過學生自己的感悟,體會尊嚴的含義。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逃難人的語句細細品讀,再讓學生找出描寫哈默的句子對比著讀,在兩種對比強烈的語句中,學生們初步體會了尊嚴的含義,然後梳理出鎮長和哈默的對話以及描寫哈默動作的語句,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在朗讀中進一步體會尊嚴的含義,通過以上兩方面的鋪墊,對理解鎮長對女兒講的話的含義就容易多了,學生們真正理解了尊嚴的含義。

(2) 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明白課文為什麼會具體傳神地表現了哈默的尊嚴,離不開外貌、動作的描寫,動作上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可以淋漓盡致地展現人物的性格。比如“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嚥地吃起來。”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具體的範本研讀,學生初步明白了寫作的要領。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13

本節課上得成功在於: 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在上課前一節課先和學生講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告訴學生: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講臺並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要常常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裡施展自己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顆種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陽光。我對學生提出幾個“允許”: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保留不同於老師的差點,允許隨時質疑老師的講述。在把新課改的理念滲透給學生的基礎上開始上新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班上有個學生叫王偉凡,一回到家裡,就嚷著要爸爸媽媽也和她是平等的關係,因為老師今天告訴她們: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由此看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相當大。

對一節課成功了,我們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找準癥結所在,以便於彌補不足。教學第四自然段“風箏事件”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上臺表演整個事件的過程,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幾分鐘後,全班沒有一位同學舉手,我只好點名兩位同學上臺表演,結果效果相當差。兩位同學用非常生硬的動作、語言,斷斷續續地說完整個過程,引得全班同學議論紛紛,我也覺得十分尷尬。課後我自我反思:學生表演時沒有道具,憑空想象,加上也沒有對話描寫,只能通過動作、表情等來表達,因此,學生做起來困難。並不是所有課文都能通過表演來增加學生的空間,要因文而異,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14

它與《賣火柴的小女孩》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比凸顯。而在本文教學中所要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長文短教?”,第二如何體現對比凸顯的寫作手法?第三文章末段暗示的寫法如何講明?為此,我是這樣設計來解決這三個難題的。

第一、解決長文短教的問題。我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預習時,便讓學生找出“凡卡寫信內容部分”“凡卡回憶部分”“凡卡寄信部分”。而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我集中力量塑造凡卡所受的非人待遇的悲慘命運,藉此來營造一個對比的氛圍。而這個環節其實就已經開始在“凡卡寫信內容部分”中品味了。而第二課時便有時間來解決後兩個部分的內容了。

第二、為了凸顯對比的寫作手法。除了第一課時極力渲染凡卡悲慘的遭遇外,在第二課時,我以此為引子“凡卡寫信時腦海回想到的只有非人的悲慘遭遇嗎?”以此引出學生對凡卡寫信時回憶部分的學習。那麼通過朗讀相關的內容,同學不怎麼費力就發現在回憶中是很快樂。

這時,對比的感受已經初具模型了。進一步,我讓學生思考“凡卡是在什麼情況下回憶起這些歡樂的回憶的?”根據前文對凡卡悲慘遭遇的理解,學生自然而然地能夠感覺到是在諸種痛苦之下,進而他們也就對現實的殘酷與歡樂回憶構成對比理解到位了。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15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文,我設計了學案配合教學,主要抓住奧斯維辛給遊客的感受來牽出整篇課文重點。課件根據設想的課堂情形設計調整了好幾次,教學思路更是在腦海中過了無數遍,可是上課時因為太過緊張,教學思路被打亂了些許,原本製作好的幻燈片沒有在合適的時候播放出來,原本設計好的板書也沒能按照預想完整地寫在黑板上。尤其是一緊張,我的教學語言也變得很枯燥呆板,所以上完課我自己感覺並不是太好。好在組裡的同事們都對我給予了極大的鼓勵,讓我寬慰了很多。

但是我覺得本堂課還是有許多問題,需要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改進。第一是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仍然不夠靈活,所以在設計被打亂之後,不能很好地進行調整,另外有些問題的處理過於片面,可以適當地進行擴充套件,讓學生嘗試著從多方面,多角度來理解課文。另外,可以逐步讓學生自主研究課文並提出問題,而不是一貫由老師提問,學生根據課文解答,這樣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經過這次公開課,我還意識到了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例如教學常規在課堂中落實得還不夠到位,教學語言不夠簡練,課堂應變能力不強等等。這些,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逐步規範和提升。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努力,力求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為港臺校的教學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16

上一週我上了《世說新語》兩則,由於這篇課文短小精悍,再加上備課較充分,所以上完後自我感覺良好。

亮點一:創設情景生動巧妙,貼近實際。在《詠雪》中我上課伊始和學生介紹:我們大家知道在祖國的北方,每到冬季就能看見那美麗的雪花紛紛揚揚的在空中飛舞,你能想到可以把它們比作什麼嗎?學生由此產生各種各樣的聯想與想象。我不失時機的和他們說:古代有兩個孩子也像大家一樣打了兩個特別好的比方,你們想知道嗎?

亮點二:備課時,我想:何不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學這篇課文呢?這樣有利於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於是,在我的引導下經過多種形式的熟讀課文後,我說:“同學們,今天這篇課文比較短小精悍,有關字詞的學習就由我們自己動手解決了,大家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找出重點字詞、語句,弄明白它們的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組討論解決,還是解決不了的,咱們放到課堂上來一起解決。記住,遇到不會的問題,一定要提出來。哪個組做好了,就可以先舉手。”

很快學生拿起來筆,在書上寫寫畫畫,非常投入。我也不用聲嘶力竭的反覆講解了,在他們中間比較輕鬆的做一下指導。很快有的學習小組展開了討論,接著其他小組也相繼展開了。討論幾分鐘後,也沒見哪個學生舉起手來提問問題。我知道這個班的學生有些膽怯,於是,我說:“看來同學們的文言知識掌握的很好呀!沒有什麼問題要問,是真的沒有呢?還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們不提問題,我可要提問了。”話音一落有個同學舉起了手,接著很多同學也舉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學生們共提了好幾個問題,多數不用我來解答,還是學生解答的。課堂氣氛由原來的沉悶變得活躍起來。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17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著姚老師的樣子,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是我今天這兩節課最大的收穫。不過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後,我也和姚老師一樣,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也寫寫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後我在想,學生現在才四年級,他們能寫得出來嗎?如果要他們寫,我又該如何指導他們寫呢?如果也照作者這樣用散文的格式寫,肯定是不行的,我想還是用一般的記事方式教他們寫吧,畢竟他們才剛剛升入四年級。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18

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表現一直是活潑靈動的,他們常常是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今天的課堂孩子們表現的卻沉悶異常,我想了很多辦法去調動他們,後半節課他們才漸漸活躍起來。下課後,我一直問自己:怎麼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氣特別的陰沉,我上課的時候已經快十點了,可是教室裡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裡坐滿了聽課的老師,多少還是有一點緊張的吧。另外,學生從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等,一坐就是兩個小時,思維變得倦怠了,興奮點或者已經過去,或者還沒有到來,而當時的我忽視了這一點,還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預想的設計進行了匯入,結果第一個環節就遇到了阻礙。我現在想想,如果我當時能從陰晦蕭索的景色入手匯入,就會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調動起他們的興奮點,使整節課的氣氛活躍起來。這讓我想起了李鎮西老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這需要智慧需要細心需要對學情真正意義上的認識,這是一個教訓,更是一個收穫。

這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讓學生在讀中領悟課文內容,在說中感受奇麗景色,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學生的發言會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作為教師只是在引導學生如何去感受和領悟。

我們班本來就是公認的紀律好,但學習不積極,懶於思考,不主動發言的同學很多,這節課讓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改變這種狀況還是很有希望的,我也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不能小看了他們的能耐,相信一定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19

國小二年級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總目標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培養品德優良,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而《秋天在哪裡》這一課正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讓孩子們在校園裡、在路上、在公園裡,在真真切切的實際生活中尋找秋天的特徵,雖然他們的發現不是那麼全面的,但卻是真實、密切聯絡生活實際的。我在課前做準備的時候,就引導他們從身邊出發,到身邊去找,到生活中的秋天,充分體現課程的生活化。

其次,把課堂延伸到家庭、社群及兒童的生活的空間,體現了課程的開放性。經過課前的尋找、發現,課中的資訊收集和操作,讓學生們從大自然到教室,在找秋天、贊秋天的環節中,學生多渠道、多學科的去尋找,從而感受秋天無處不在,從而體現出課內外的相結合,突出了活動的開放性。

學生尋找秋天、交流秋天、感受秋天是這節課的主要環節。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從多種學科已有的資源中,通過誦、唱、畫等多種形式來獲取有關秋天的知識,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如果沒有學生的課前的尋找、就沒有課堂上交流活動的真實充分的資訊反饋;如果沒有交流活動中學生相互間的互動,就沒有學生的領悟、進步和發展;沒有快樂的唱唱、畫畫的遊戲活動,學生便不能充分地發現和感受創造帶來的快樂。這也正是品德與生活課的活動性的充分體現。

縱觀整堂課,我也發現了不足:沒有充分利用文字與活動連結;活動的版塊還可以更分明些;還要注意拓展的問題,課前的準備可以分類進行,這樣學生從中獲得的事物會更多,比如可以讓學生去搜集各地秋天的圖片,讓學生感知不同的秋,更清楚地認識秋天。

教師反思《蒲公英的夢》課堂總結 篇20

我沒有通過說理的方法讓孩子明白要全面地去看待問題。我出示了一個情景:獅口逃生的鹿啊,來到溪邊,看著自己映在水裡的影子,越看越生氣,恨不得把那兩隻角給磨平。時間一天天過去,有一天,森林裡召開小動物的選美比賽,好多小動物都去參加了。

小鹿這時想起自己頭上美麗的角來,於是就去報名參加比賽了,結果,小鹿因為有著像珊瑚一樣美麗的角而贏得了比賽。那你說,這時候鹿又喜歡什麼呢?孩子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

不一定要與孩子們據理力爭也能達到教學效果。讓孩子看到另一個畫面,用事實說話,在事實中明白該怎麼去分析、看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