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檢討書5.89K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1

一、 語法教學的重要性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通用12篇)

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語言技能和提高交際能力的任務。英語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四者與語法都有密切的關係,語法具備生成力,學會一種語法規則可產生出無窮無盡的句子。那麼,掌握語法是提高英語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語法教學,不斷探索教學方法,提高語法教學質量,為提高英語教學的總體水平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 任務型教學與語法教學

任務型教學強調在“做中學,用中學”,即倡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各種任務活動,讓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並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形成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到:“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要為學生獨立學習留有空間和時間,使學生有機會通過聯想、推理和歸納等思維活動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增強自信,提高能力。”“要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交際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交際策略。”

然而,至今仍有部分教師固守傳統的語法教學理念,將大量課堂時間用來講解語法知識,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上述做法與新課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因此,正確領會新課程精神,優化語法教學的方法,避免語法教學走極端,是英語語法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下面我將結合一堂英語語法隨堂課談一點感悟。

三、 兩次語法教學例項的設計與反思

1.教學背景

(1)學情分析:

上課課型:高中英語隨堂課—“倒裝句”語法課

(2)教學內容分析:

人教版NSEFC M5U4的主題是“Making the News”,閱讀課My First Work Assignment講述了Zhou Yang在一家英語報社第一天上班時,和上司Hu Xin的談話,引導學生了解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的素質,新聞採訪的基本程式以及採訪時要注意的要點等等。文章裡出現了四句倒裝句:

“Never will Zhou Yang forget his first assignment at the office of a popular English newspaper.”

“Not only am I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but I took an amateur course at university to update my skills.”

“Only if you ask many different questions will you acquire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know.”

“Here comes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3)教學目標設計:

①教學內容: NSEFC M5U4 Making the News, Grammar: inversion

②教學目標:

learn the two forms of “inversion”— “full inversion” and “partial inversion”;

grasp inversion and learn to use it in various real life situations.

(4)學生基本情況:這是高二的第一個學期,文理平行班剛分不久。高二(16)班是文科班,英語基礎較好,高二(8)班是理科班,英語基礎比較差,能開口講英語的同學寥寥無幾,但兩個班的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都是比較高的。而且大部分學生都能主動複習課文My First Work Assignment,記住成長為一名好記者需要的基本素質。同時,根據教師的要求,背誦並默寫文中提到的四句倒裝句(見教學實踐,只讓他們背誦,並未告訴他們這是倒裝句)。

2.第一次語法教學例項

在高二(16)班,我採用了PPP教學法,就是:(Presentation)展示語言材料,(Practice)對語言進行實踐,(Production) 自由運用、產出。

Step one: Lead in and Presentation;

Lead into the topic—“inversion” by going over the text “My First Work Assignment”, especially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some basic skills on how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journalist.

While reviewing the major information, present the inverse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Never will Zhou Yang forget his first assignment at the office of a popular English newspaper.”

“Not only am I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but I took an amateur course at university to update my skills.”

“Only if you ask many different questions will you acquire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know.”

“Here comes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Present the related sentences in normal order, ask students to compare and discover the differences. Then conclude and lead into “inversion”.

其次,運用演繹法講授倒裝的諸多情況,即羅列大量倒裝句的語法規則,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現,然後再輔以各種練習鞏固,也就是練習階段(Practice)。

最後,我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進而引導學生如何運用該語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輸出(production)。

First, work in pairs and do exercise2 and 3 on page29

Second, now write down some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the adverbs below. Make them into a story. Then finish that story and write one of your own.

There, here, out, in, away, up

There came a loud series of knocks on the door. So I opened it. In the doorway stood a small boy and his father. In front of them was a broken bicycle lying on the ground. “Here’s my son’s bike,” explained the man.

最後,佈置回家作業,要求各個小組完成自編的故事內容,並再次複習倒裝的句型以及語法規則。

我原以為以上的課堂設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掌握語言知識上,而且更加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能夠讓學生在特定的場合和情景中運用語言形式來實現交際的目的;既不脫離教材,又不侷限於教材。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一些低效現象,值得反思。

第一:學生主體地位不到位

在呈現大量的倒裝句的語法規則時候,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忙著抄寫倒裝的句型、看著呈現的例句,做著重複的習題,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機會發言,感到十分的枯燥乏味,而且有一小部分基礎差的學生甚至趴在桌上,昏昏欲睡。

反思: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教師忽略了“以生為本”的教學中心。在教學中,由於我採用了演繹法,即羅列了大量的倒裝句的語法規則向學生展現,然後又輔以各種練習鞏固,學生基本處於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因此,教師應把語法規律的發現、討論、學習和吸收交於學生自己去進行,語法規則是自己“發現”的,學生才感覺到學習語法的樂趣。所以,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善於引導學生用腦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用手做,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使課堂煥發無限的生命力。

第二:缺乏趣味性

在課堂中,大部分學生都一直在機械地背誦、記憶,然後強化練習,一堂課下來,既沒有高潮也沒有低谷,枯燥無味,老師和學生都累得夠嗆,實際效用無從得知。

反思:出現上述這個現象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師羅列了大量的語法規則,為了教語法而教語法,拼命向學生灌輸語法規則,學生很快就因枯燥乏味而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語法的時候,要重視學生的參與,教學形式豐富多彩,才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第三:教學任務設計難度偏大

在輸出階段,我提供了文章的開頭和放在句首的幾個副詞,而接下來的都需要學生自己發揮想象空間,自己編寫故事。本以為這樣的開放性作文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並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但在實踐中,卻發現大多數小組的作文了了幾筆,內容貧乏,句式單一,而有一個小組甚至沒有按照倒裝句的要求進行寫作。

反思:這個現象,關鍵在於教師的任務實施設計環節。在任務實施環節,教師所設計的任務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後貫通,層層深入,構建階梯性任務鏈。只有這樣,才能使任務具有可操作性。在此,要特別注意的是,防止把任務設計得過於簡單,而使學生索然無味,或把任務設計得太難,而使學生產生畏懼感,失去對學習的信心。

第四:學生的互動性相對缺乏

二人活動和小組討論的合作學習的確增強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但是多半是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在發言,在代表小組彙報;而一些學生卻習慣於作為聽眾,很少甚至不發表個人意見,漸漸地他們對一切語言學習活動都漠不關心。

反思:出現上述現象與教師的教學方式不無關係。不少教師喜歡叫成績好的學生回答問題,而且對他們肯定和表揚,漸漸的,基礎較差的學生都習慣做“看客”。 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曾說過:“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人格和差異,以適合學生特點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對待每個學生,才能使學生的身心自由地發展,創造性的成長”。所以,小組分工必須明確,力爭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有話可說,有活可幹,任務的結果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併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

3.第二次語法教學實踐

通過對第一次教學實踐的反思,我對第二次語法教學實踐作了適當的調整。雖然高二(8)班英語基礎比較差,但是大多數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第二次語法教學設計主要是對第二階段(practice)和第三階段(production)進行了修改:

Step 2: practice and summing up (1)

Rewri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Only then did I realize I was wrong.

(Key: I realized I was wrong then.)

(2)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ake progress.

(Key: We can make progress in this way.)

(3)Only when we help others do we become happy.

(Key: We become happy when we help others.)

Q: Work in pairs. Compare the three pairs of sentences and discover what usually makes a sentence with “only” at the beginning inverse.

Summary:

“only+ 詞/ 短語/ 從句”位於句首,句子常部分倒裝。

謂語部分結構為:

1. 動詞

動詞 2. +主語+謂語其餘部分

3. 動詞

4.

Practice:

Describe the pictures with “only + adverbial” at the beginning of your sentence. Next, lead into the second form of inversion— “negative words”.

(設計意圖:學生合作,比較正常語序和倒裝語序的三組句子,歸納出only引起倒裝的三種情況,進而推論出部分倒裝句的謂語部分的特點。然後,我選了本班學生的圖片(王旭霞和史陳昌:她們兩位同學上學期成績進步很大,此話題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用“Only…can you…”的結構面對面去祝賀。通過虛擬情景的練習,學生能夠“現學現賣”,掌握only引起的倒裝句。 )

Step 3: practice and summing up (2)

Without hard work, Wang Xuxia couldn’t succeed.

Without hard work, Shi Chenchang couldn’t succeed.

→Without hard work, Wang Xuxia couldn’t succeed.

(key: Shi Chenchang couldn’t succeed, either.)

→Without hard work, Wang Xuxia couldn’t succeed.

(key: Neither/ Nor could Shi Chenchang.)

(設計意圖:繼續運用王旭霞和史陳昌為話題,由“Only…can you…”的結構順利引入新知識—“否定詞位於句首引起倒裝”。同時,以舊引新,印象深刻。)

Summary:

當前面的情況也適用於另一人或事物時,可用結構:

So + 助動詞+主語(肯定句中) Neither/ Nor+助動詞+主語(否定句中)

Exercises:

(1)My cousin is not 19. .

A. So am I. B. Neither am I. C. Neither is I.

(2)I haven’t been to New York. .

A. So haven’t we. B. Nor have we.

(3)Mary can speak English. .

A. So can we. B. So do we.

(4)Bonnie enjoys classical music. .

A. So can I. B. So do we.

(5)Lily went shopping yesterday. .

A. So went Tony. B. So did Tony.

(設計意圖:讓學生做到“在做中學”,快速掌握新知識。)

Well, in fact, Wang Xuxia and Shi Chenchang will not only work hard at present, but they will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in the future.

→Not only (key: will Wang Xuxia and Shi Chenchang work hard at present), but they will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in the future.

(設計意圖:再次回到王旭霞和史陳昌,道出他們的內心想法:今日多努力,明日多貢獻。同時,通過觀察法讓學生主動去發現並列連詞not only…but also…的倒裝特點。)

Summary:

not only…but also…並列兩個句子時,(not only)分句部分倒裝,(but also)分句不變。

→(Not only)Wang Xuxia(but also) Shi Chenchang will work hard at present, and they will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in the future.

注意:not only…but also…並列(主語)時,句子順序不變。

拓展:

否定詞位於句首,使用部分倒裝。常見的否定詞有: never, not, not only, little, seldom, hardly, in no time, by no means…

(設計意圖:在拓展前,我展示了三位奧運冠軍──郭晶晶、張怡寧和楊威的照片,並在他們的照片上打出他們的“口號” ──“I will never give up!”改寫為“Never will I give up!”運用演繹法,引導學生運用從“特殊”到“一般”概括理論。)

Game:

Work in pairs, rewrite the sentence in inversion. Do it orally. One reads out the original sentence, the other rewrites it. The pair which rewrites the sentence correctly wins a star for the group. And the group with the most stars will win.

(設計意圖: 課間分發紙條任務時,結合學生的英語水平:52位學生倆倆合作,26個小題各不相同。故這個活動從合作教學和交際教學的原則出發,不僅提供情景教學的多樣性,而且讓學生整堂課都處於新鮮感不斷的亢奮狀態中,促進有效學習。)

Step 4: practice and summing up (3)

Here comes the result. (一語道出本節課的最後一個語法——完全倒裝)

Open your mind and find one more example in this unit.

(key: Here comes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Rewrite the sentence above in normal order.

(key :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comes here.)

Group work── Compare the following pairs and find the rule:

(1)①Today many teachers come here. ② Here come many teachers today.

(2)①Mr. Black went there. ② There went Mr. Black

(3)①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② On the table is a book.

(4)①He went away. ② Away she went.

(設計意圖:提供四組句子,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探究法、觀察法、發現法等找出每組句子的不同點。從而歸納出下面的結論。)

Summary:

句子中表方向和地點的 (副)詞、(介詞)短語可置於句首,以示強調。主語是(名詞)時,完全倒裝;主語是 (人稱代詞) 時,主語和謂語的語序不變。

Practice: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first normal then inversion.

(1)她已經來了。

(2)我的建議如下。

(3)我們教室前面有一排高高的樹。

(4)前面做著一個老婦人。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用正常語序翻譯,再結合剛才summary中完全倒裝句的特點改寫為倒裝句。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超強的模仿力的特點。)

Step5: consolidation:

Work in group of 4 and do use inversion!

Make up a short story (about 5-8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Fairy tale DIY(自編童話版)

Title: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Help: a small wooden house小木屋

(1) In no time Snow White .

(2)In front of her .

(3) Nearby a river .

(4)Not only Snow White , but also .

(5) (否定詞) (助動詞)Snow White forget t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he seven dwarfs(小矮人也不會忘記。)

Here is the beginning of your story :

One day outside was Snow White swinging. Suddenly…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One day outside was Snow White swinging. Suddenly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熟悉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貼近學生的閱歷,能迅速調動他們的創作熱情。而且我採用了造句和連句成文的半開放式作文,最後才過渡到作文,使任務具有可操作性。)

Step6: homework

Finish DIY your story and write it down in your exercise book.

(設計意圖: 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旨在鞏固學生所建構的知識。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程度,設計了造句、連句成文的半開放式作文,使任務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任務的結果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併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

四、 實踐反思

第二次案例遵循任務型教學在“做中學”的原則,把課堂時間更多地交給學生,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通過體驗、實踐、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全面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課堂內容取材於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表現欲;課堂設計的每項任務都有明確目的,層層推進;課堂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表演型任務”,“展示型任務”和“小組討論觀察法”等;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能夠提高語言實際的運用能力,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

兩次語法教學實踐使我深刻的認識到語法教學的重要位置。作為教師,一定要辨證地處理好語言設計基礎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之間的關係,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活動,注意語法教學與其他方面知識的整合,特別是,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做中學”的學習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法基礎知識,有效地提高其語言交際能力。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2

高中英語語法作為語言知識的組成部分,歷來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傳統的高中英語教學甚至把語法課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在新課改形式下,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開始對語法課進行深刻的思考,並不斷嘗試新的語法課堂形式,力求提高語法課的課堂效益。

前不久,筆者聽了本校的一節公開課,教學內容就是人教版Book 1 Unit 4 Earthquake 中的定語從句。筆者通過對本堂課的觀察,對目前高中英語語法課的課堂形式及其效益作了一些反思。

一、案例回顧

Step 1: 授課老師通過中文提示,讓學生在本單元學過的文字中找出以下句子:

1. But 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 who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 were 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

2. It was felt in Beijing, which is more than two hundred kilometers away.

3. A huge crack that was eight kilometers long and thirty meters wide cut across houses, roads and canals.

4.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were killed or injured reached more than 400,000.

5. Then, later that afternoon, another big quake which was almost as strong as the first one shook Tangshan.

6. The army organized teams to dig out those who were trapped and to bury the dead.

7. Workers built shelters for survivors whose homes had been destroyed.

Step 2: 教師通過PPT列出上述句子,並對它們的句子結構特點做解釋之後,引出

定語從句的概念和先行詞的稱謂。

Step 3: 教師通過PPT向學生展示另外6個例句,讓學生翻譯成中文並找出例句中

的定語從句和先行詞。

Step 4:學生造句, 教師點評並做修改。

Step 5: 教師在上述6個例句中劃出關係詞: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

解釋這些關係詞分別在從句中充當的成分(在黑板上板書)。隨後,教師陳述這些關係代詞在指代先行詞時的用法區別。

Step 6: 教師繼續呈現以關係副詞 “when , where, why” 等引導的定語從句例句。

Step 7: 學生翻譯成中文,教師講述關係副詞在定語從句中的成分(在黑板上板書)。

Step 8: 教師對比、小結關係代詞 “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和關係

副詞“when, where, why”等引導的定語從句之間的區別。(製作成表格)

Step 9:學生選擇題練習(定語從句專項訓練)

Step 10: 教師講析,並簡要回顧定語從句語法規則。

Step 11: 佈置作業:定語從句專項訓練。

二、問題分析

1.教學目標設定過高

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從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出發。目標過高或過低都會削弱學生的學習動機。本堂課的授課物件是高一新生,對複雜句型接觸較少,還不能熟練運用五種基本句型。定語從句對這些學生來說還是全新的知識,因此,教學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讓學生在一堂課僅有的45分鐘內,從瞭解定語從句的概念開始到學會區分各種關係詞引導的定語從句,並能解答大學聯考難度的綜合題,這無疑是脫離了學生實際水平,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成了“拔苗助長”。

2.課堂教學模式過於教條

教師為了能夠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想方設法地在課堂上把有關定語從句的知識展現在課堂上,單一地採用了“老師講,學生記”的辦法。表面上看,老師煞費苦心地把定語從句的用法特點以及例句一一寫在黑板上,學生也不辭辛勞地在筆記本上記錄,但是過於模式化的語法課堂沒有激情,沒有創造,沒有靈性,沒有活力,有的只是教師的平鋪直敘,有的只是學生的機械性的勞動,有的只是教師簡單的重複活動,有的只是學生的應付與無奈。教學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大打折扣。學生在枯燥乏味的教條主義下,縱然是被灌輸,被記憶,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氣之所在而不知其之所以來,更不知其之所去”,語法課堂缺乏生動的語言情境,學生缺乏積極深刻的思考,沒有真實的語言運用練習,最後還是不能正確運用定語從句。

3.課堂活動缺乏學生主體參與

學生在本堂課中的參與成分很少。僅僅體現在這樣幾個活動中:找文中例句——找例句中的關係詞和定語從句——模仿造句——做單項選擇題。從活動形式看,即使存在著一些師生交往,如教師問、學生答,但這種交往有不少僅僅是形式上的,是教師為了延伸教學、推進教學進度所設計的。整堂課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往,教師無法在課堂上去了解學生的認知需求,無從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無法體系新課標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4.應試色彩過濃

很多教師把語法課的最終目標設定為能讓學生順利應付大學聯考,為此,他們在課堂上常常惟考試惟上,以練習大學聯考題為常規手段。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無論是定語從句知識的內容的廣度還是深度上來看,本堂課都是以考試為準則,以考試為指揮棒,以傳授語法細則和講練語法題為主要活動形式,沒有從語言的實際運用性出發來設定、開展課堂活動,致使語法課失去真正的意義。

5.教學環節出現“斷鏈”

在這堂語法課上,各環節之間的銜接看似緊密,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上一個環節的目標達成和下一個步驟的實施出現了“斷鏈”。如 “Step 3”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能從位置上來判斷例句中的先行詞和定語從句,或者說,是從一個複合句中 “認出”定語從句部分,而“Step 4”的目標則是讓學生能模仿例句造句,重在運用。為此,這兩個步驟之間缺乏一個過渡,中間需要有更多的活動來輸入足夠的知識,最終達成“模仿造句”的輸出。

三、教學建議

1.樹立正確的語法課課堂理念

高中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而語法是語言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教師一味地遵循傳統的語法教學理念,過度地看重考試,過度地強調語法規則,僅注重語言的形式,忽視語言的實際運用,結果只會導致語法教學的失敗。語法課是最終運用語言的課堂,不是考試的課堂。因此,高中英語教師首先應該摒棄傳統的語法課堂教學理念,堅持新課標倡導的“優化而不淡化語法教學”原則,採用“歸納為主,演繹為輔”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獲得語法知識,藉助情景,通過實踐活動,形成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為其真實的交際打下基礎,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2.設定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支配、控制和調節者整個過程。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從學生認知現狀出發去考慮學生“能學會什麼”、“能學多少”、 “喜歡怎麼學”、“不希望怎麼學”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鑑於高一新生對定語從句瞭解不多,本堂課應設定成入門課而不是複習課。課堂應著眼於讓學生認識定語從句,瞭解定語從句和先行詞的修飾關係,基本掌握關係代詞“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的用法特徵,並通過語境創設,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加以簡單模仿。教師應該在今後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掌握定語從句的知識,並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切不可一步登天,把高中定語從句所有知識在這一堂入門課灌輸給學生。

3.優化教學方法

語法課並不代表教師對大量語法規則的羅列和口述,並不意味著學生的死記硬背。新課程標準建議教師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而應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實踐性強、具有明確目標的任務型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下,通過積極的思考、調查、討論,研究、合作和交流,在實踐中學習語法,把語法用於實踐交流中。因此,本堂課可以從以下幾個環節中去實施課堂活動:

1)猜謎遊戲:教師預先準備一些常見的生活用品,用定語從句描述,讓學生來說出物品名稱。

2)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教師提供多種場景讓學生自由選擇,情景扮演中要儘量使用定語從句。

3)做統計調查:班級分成幾個小組,要求每個組員用定語從句來描述自己喜歡的衣服型別。組長進行記錄並向班級彙報。

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儘量提供豐富的定語從句,讓定語從句的課堂教學始終處於學生感興趣的氛圍中,讓情景帶動概念,以交際運用代替枯燥的聽和記,讓課堂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進行,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讓師生共同智慧在合作中碰撞出火花。

4.注重教學過程的銜接

教學過程的鋪展一般要求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由資訊到識別,再到應用。教學程式的設計要求活動前後相關,前面的環節應該能夠為後面的活動做準備,做鋪墊。為此,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不妨調整為:

Step 1: 教師從已學課文中或身邊事引用例項,引出定語從句的概念及先行詞的稱謂。(這步做法主要是由已知知識轉換到新的知識)

Step 2: 學生在教師提供的例句中找出定語從句和先行詞,並歸納定出語從句和先行詞之間的修飾關係和位置特徵。(通過學生自我觀察,從形式和概念上學會判斷定語從句。)

Step 3: 學生找出例句的關係代詞,並通過小組討論,分清各關係代詞在語境中的具體指代,和指代時的用法區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分析,最終找出定語從句各關係代詞的用法區別,體驗定語從句的修飾功能。)

Step 4: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通過各種活潑、生動的活動,如遊戲、對話、訪談、表演等形式,通過聽、看、讀、轉述等途徑來鞏固前面學過的知識。

Step 5: 學生通過上述環節,通過觀察、思考,小結出個關係代詞在從句中可充當的成分。(培養學生有效的學習策略)

Step 6: 學生練習一些典型題目,鞏固本堂課的定語從句知識。

Step 7: 課後作業:用5-6個定語從句來描寫身邊的一些人或物。

四、結束語

高中英語語法課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最終目標。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語言情景中,以聽、說、讀、寫等多種維度去探索語法規律,運用語法規則,內化語法知識,最後能得體地綜合運用語言,為今後的實際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打下基礎。唯有這樣,語法課的有效性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3

送走繁忙充實的X年,又迎來充滿希望的虎年,回顧過去的一年,自己在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知識上都有所收穫。現將20xx年的個人工作作如下總結:

一、加強學習,堅定信念,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作為一名中年教師,我自覺加強政治學習,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平時,我認真學習了xx大精神,仔細體會“三個代表”滲透在教育領域的意義,學習教育戰線中先進人物的事蹟,時刻鞭策激勵自己。

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我的學生。在工作中能夠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大膽創新、樂於奉獻,努力教好每一堂課,帶好每一次訓練,圓滿地完成本職工作。我能夠師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時時處處做學生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我還能夠尊敬領導,團結同事,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

二、深鑽教材,認真教學,圓滿完成任務。

體育課教、學、練三者之間的統一。俗話說:施教之功,貴在引導。教師的教學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引導水平的體現。只有教師正確而巧妙的引導,才能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引爆”作用,實現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統一,獲得教學最佳效果。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體育運動技能,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在區優質課比賽中,我動腦筋、想辦法,將教材進行分段教學,每段之間都是遞進關係。同時,考慮到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按能力分組,教學因人而異,是每位學生各需所求,各揮其能,各展其才。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合理安排,這節課上的有聲有色,效果很好,獲區優質課一等獎。

學生普遍都害怕長跑50m×8這個專案。為了讓學生達標,必須樹立他們的信心,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我給他們講“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道理,讓他們認識到凡事在於人為,堅持就是勝利。在教學設計中,我安排課課練,學生每節課準備活動中沿操場跑三圈,每位學生每週有兩次練習的機會,一學期結束時,五、六年級的學生達標合格率為98%,效果明顯,從而達到了鍛鍊身體,磨練意志,提高素質的目的。

三、發揮特長,刻苦訓練,辦好女子田徑隊。

我是田徑運動員出身,訓練田徑是我的特長之一。圍繞著把我校田徑隊保住全區領先指導思想,組建田徑隊要從長計議,長要有規劃,近要有打算。在選材時,我要求二年級至六年級都有學生參加,不僅要考慮眼前隊伍的適用構成,而且要考慮隊伍的後繼有人。在訓練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素質能力,制定了合理有效的科學訓練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狠抓隊員的基本功訓練,要求每個隊員動作規範,從小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在訓練中,我不僅對隊員們嚴格要求,而且對自己也嚴於律己,要求隊員做到的,我也必須做到。無論是冰冷的寒冬,還是炎熱的夏季,我都能堅持訓練,每次都提前早早到校為隊員們做好訓練前的準備工作。此外,我還經常找隊員們談心,增加師生之間的瞭解,關心她們,愛護她們,為她們排憂解難,讓每位隊員都能感受到田徑隊就是自己的家。

在訓練中,我給予了誠摯的愛生之心,端正了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採取了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運用了多種多樣的工作方法。正因為如此,在參加區組織的田徑運動會中獲團體總分第四名好成績,受到了學校領導、教師及家長的好評。同時,為在周邊社會上樹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4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5

(一)用足教材,以“本”為本針對學生實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也發揮讀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抓實讀本中的文言文,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常重點篇目快,甚至讓學生課外自讀的原則,有變化地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這樣,我們一方面抓實了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思路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到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閱讀中去,擴大閱讀量,提高其語文素養。

(二)分步前進,學寫作文在作文教學上,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據教材編寫體例,從話題作文開始,逐步訓練學生的各種論力,縱的方面要求學生學會區別寫作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詔題作文,橫的方面,讓學生先列並列式,層進式結構提綱,進而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認真評改,評改方式靈活變化。一是學生自評,二是學生互評,三是分組評改,四是教師評改。每一次評改之後,卻令有充分的交流過程,讓學生討論、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來。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6

在市優質課比賽中,我抽定了《雷雨》作為自己講課的篇目。《雷雨》是經典話劇,也講過三遍,感覺比較熟悉。但是就是這種熟悉,這種經典,給自己講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一是大家都講過,如果老生常談,毫無新意,這個課就讓人感覺很一般,創新難度很大;二是這部話劇潛臺詞太豐富,沒有一定的閱歷,有些地方讀得不透徹,難以解讀到位;三是篇幅長,可講的點太多,很難梳理出一條非常清晰的帶點創新意味的思路。所以,這次備課讓我感覺難度很大。

教案寫了三次,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第一次定在賞析語言,分析形象上,感覺太傳統,毫無新意,被推翻;第二次從情節設計、場景選擇等角度來解讀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又感覺為了創新而丟掉了話劇的本色,被推翻;第三次從場景選擇的匠心處來分析,有新意,品讀語言感受形象,又體現了話劇的特點,二者結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最終的教案。而這時已經是週三了,時間很緊,任務很重,熟悉稿子的時間很短,好在沒有因為這個亂了陣腳,認真準備,認真參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發揮自己的水平。

這次備課、講課的過程雖然讓人飽受煎熬,但讓我收穫很大。

一是從選課的角度來說,越是經典,越難講,越是講課的點多,越難講,從選課上我有了一點經驗。

以前講《湘夫人》時,也沒選課的經驗,就感覺這首詩歌講的故事很感人,就選了。沒想到正是這個大家都避開的篇目,讓我開墾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解讀出了大家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內容,這是我的成功之處。所以,選課還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的,能將常炒的白菜炒出新的花樣新的口味,那技藝就高一籌了。

二是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可能是當班主任當的吧,現在總害怕學生沒有聽清要求,於是會反覆言說,這樣不僅使得自己的語言聽起來不簡練,還會嚴重干擾學生的思維。以後上課,要求在前,說過了之後就不再講話,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充分思考,再來回答。語文課堂的語言應力求優美、有文采,讓學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這一點也是今後我努力的方向。

三是讀的書少,見到的優秀課例不多。

這次講課前我翻閱了語文的很多雜誌,特別是《語文學習》《語文教學通訊》等雜誌,感覺上面的文章非常打動人心,在這一片土地上有很多真正熱愛語文的人在這片田地裡默默耕耘,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執著給我很大的心靈震撼。雖然平時的工作很累,也有諸多抱怨,我相信語文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會讓我們受益終生。這上面的優秀課例也很多,如果我們平時多加參考,多思多想,我們的觀念不僅會得到提升,我們的課堂會有很大的改進。

第四是外出講課的經驗不多,接觸到的不同型別的學生少。

在調動學生髮言的積極性上,還需要我做出更多的努力。

課上完了,按照自己的預期講出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雖然還有種種的不足,但不管怎樣,每一個比賽的環節我都認真準備了,雖歷經磨難,但收穫頗豐。這就是這一次參賽的感受和得到的經驗教訓。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7

"培優補差"是高三教師的一個很響亮的工作口號.從字面理解,似乎頗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還體現著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理念;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質卻與這樣的理解相反.首先,那裡"優""差"評定的依據,就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其次,這種考試都是大學聯考的模擬性質的,具有十分剛性的選拔性.如此有悖於高中課程目標的"培優補差",何以如此響亮地喊出來呢除了外部的體制等現實原因外,可能與人們對高三語文教學及其"培優補差"的本質認識不無關係.

高三語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麼何謂"培",怎樣"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仍然是"面向大眾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它就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潛力和必須的語文審美潛力,探究潛力,構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關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那裡,不難理解高三語文,同樣具有大眾,素質,基礎教育的性質.

然而,在應試的背景下,高三語文教學似乎就只是留下:盯著"考分",對"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對"差生"加大"補習"強度.但是語文"考分"與"培養""補習"的努力沒有正比關係.一個期會考分全班第一的"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後,到了期末考試,她卻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榮;而並沒怎樣對"一模"考試中的"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二模"時,他的考分卻擠進了"優生"的行列.語文考分像股票漲落曲線一樣,讓有的學生意外驚喜,又讓有的學生莫名失落,更讓語文教師尷尬無奈;不管"培養"多有力度,也無論"補習"多有強度,高三語文教學的信度,卻遭到這種的考分漲落曲線的無情嘲諷!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一方面,作為選拔考試,區分度是其重要的質量指標,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數的高低排出名次來;而參加考試的人數必須,無論考生考試狀態怎樣變化,其名次序列總是必須的.在同一考試選拔中,"優"與"差"是互為參照的;也就是說張三考分"優"了多少名次,就意味著有個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知識與潛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很難用考分量化的.目前大學聯考命題技術很難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設題,甚至在"潛力"目標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強設題(如詩歌鑑賞,現代文閱讀難點重點探究,作文等),但評分標準也很難把握,而這些目標又恰恰是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因此,用考分來界定"教"的好壞,決定"學"的"優""差",就很不科學;而把學生考分提升了若干名次看出是"培優"的成果,不是無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數和錄取指標必須的大學聯考選拔中,"優""差"的競爭,就有"你死(優)我活(差)"的殘酷性.正如跑步比賽一樣,按名次取勝,名次只取決參賽者彼此實力的比較關係;比賽名次的改變,也只是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改變.如果同時加大"培訓"的力度和強度,並也確實"提速"了,但只要"提速"的幅度並沒使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發生改變,那麼彼此的名次關係就不會改變;相反,"培訓"力度和強度並沒有怎樣加大,那麼彼此的"優""差"的關係同樣會因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不變而不發生變化.從這個好處上看,"優""差"的名次,與單方面的"培優補差"無關,只取決參加這種選拔賽各方實力的比較關係.

用這樣一種選拔性質的考試作為基礎教育評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礎教育階段的每個學生,教師,校園陷入一種殘酷而無聊的競賽中,彼此使盡解數地爭奪更快,更強,更大,更"優",就成為一種教學競爭的常態.但是人的能耐總是有限的,惡性競爭使彼此疲憊不堪,但捆綁在這種競爭中的巨大利益,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使得參賽各方不得不把"喝興奮劑"或"偷跑"等違規手段當作取勝的絕招,嚴重破壞了基礎教育的正常秩序,將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公民教育異化了一場滿足"精英"對社會資源佔有慾望的爭奪戰.

"選拔人才"的應試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線"不斷地"前移"到國中國小乃至幼兒園,同時又將起終點"後推"到了碩士博士生的考試,以致中國所有校園都籠罩在一場起點和終點都很模糊的擇校升學跑步比賽的緊張氣氛裡.而高中階段普遍"加班加點"的補課,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為,所謂"培優補差"自然就具有了賽前違禁偷"喝興奮劑"的性質;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質,使得高三語文的"培優補差"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令參賽者"興奮"罷了.

本來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就應具備的語文素養,併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帶給更大的學習空間".這種素質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評估就應採用定性考核的形式,即便採用定量的考試形式,其性質也應淡化考試的選拔性的,突出其診斷性或甄別性,高中畢業考試,也只能是類似駕駛執照獲取性質的水平達標考試.唯有如此,"偷跑"和"喝興奮劑"似的"培優補差",才可能得以遏制.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卻處在以升學率為為重要的教學評估指標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語文教學除了這種"喝興奮劑"的"培優補差"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作為了.然而,不管"培優"還是"補差",其實都是選用年度,地區不同而格式一樣的考試題折磨學生;"培優"也罷,"補差"也罷,其實都是"題海戰術".在這樣的"題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讀寫潛力又怎樣"訓練"得出來呢

"訓練"是這樣進行的:首先,學生像在考場一樣,選取一個答案,然後,教師公佈答案或答案說明;如果學生對帶給的答案及說明有質疑,教師再進行答疑;最後,歸納諸如什麼"排除法"之類的解題方法.但是陷入"題海"的學生,往往像摸體育彩票對中將號碼一樣.沒選中的,便失意地把自己選的字母叉掉,換成正確的字母,更認真的學生,會把這幾個詞語的解釋抄一遍;選中了的,常常得意地懶得聽教師嗦.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因為考題只是為了"區分"高下,要到達這樣的目的,命題者就必須要"刁鑽";利用詞語的義項複雜,感情色彩模糊,適用物件不清等狀況來設定"陷阱".像上面這道題"無所不為""過江之鯽"感情色彩,就能把不少在理解詞語方面有"色盲"的學生"干擾"下去;而"梅開二度"的多個義項,更會讓考生為難,如果只記住其中"再次結婚"的義項,那麼就會掉進"不合語境"的"陷阱".

為了加大"區分度",命題者還常常利用一些詞義發展變化的詞語設題,這又會讓那些學習主動思維活躍的考生無所適從.比如"鋌而走險",按照目前詞典裡靜止的解釋有兩句話:"快跑著奔向危險.指因走投無路而採取冒險行為"(見《新華成語詞典》第697頁).命題者認為酒後開車者並非走投無路,所以a項不正確.但是在動態的話語中卻多有這樣的說法:某些貪官,總是頂風作案,鋌而走險,把中央懲治腐敗的警告當耳邊風.那裡鋌而走險搞腐敗的官員,似乎並沒有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這就應是此詞語發展為"貶義色彩也越來越濃,指為了不正當利益而冒險"的動態詞義.

檢測考生正確運用詞語的潛力,不僅僅要求對靜止詞義的記識理解,更要求對詞語動態好處的感悟把握.從學生選答這道"訓練"題的狀態看,就出現了這種狀況:一個平時沒把多少時間精力投入到書本,卻十分喜歡足球等體育比賽的學生,他對d項"梅開二度"的"特指一名球員在同一場比賽中連進兩個球"的用法十分熟悉,因此,透過"排除法",就鎖定了正確的選項,結果他被"優選";相反,一個平時把更多精力花在書本上,恰恰只記識了"梅開二度"第一義項,同時因為主動從各種媒體話語中積累詞語,對"鋌而走險"的上述的"動態好處"有所感悟,這樣,他反而排除d項而選a項,結果他卻成了"差生".

正確運用詞語的潛力本來就應在規範的聽說讀寫的活動積累習得,但是這樣,反而在大學聯考模擬"訓練"遭受打擊,那麼,用如此"訓練"方式來"培優補差",最後究竟能"培"什麼"優",又能"補"什麼"差",就只有天明白了.

理論上,語文教學的水平,就應透過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來顯現的,但是語文學習成績又不應等同語文考試分數,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更是如此.這是因為,語文的工具性教學任務,其實在國小最多在國中階段就基本完成了,高中語文更主要任務是語文的人文性教學;換句話說,作為一般的交際手段的技術問題,高中之前基本解決,而成熟思想,豐富美感,提升文化等更本質的問題,則需要高中語文教學來解決.但這些卻又很難用考分來呈現.另外,作為高中語文教學最高成果,當屬於學生透過語文教學而獲得的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閱讀思考寫作的良好習慣,而這些,更不是考分量化得了的.

事實上,那些語文考試高分的"優生",大多是對語文學習有著濃厚興趣和的,他們優異的學習成績的取得,主要與他們原有的文化素養喜歡讀書勤于思考寫作的良好習慣有關,而與應試背景的高三語文教學的"培訓"沒有多大關係.

"培優"之"培",就是"培養";作為生物學中移用來的一個詞語,它本質的要義,是對生命體的呵護和尊重,"培養"的所有作為,都就應是為著更有利於生命的自然成長.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培養"的本質行為,就是就應對學生個體的尊重,呵護學習的好奇心,激發求知的慾望,促使其思想文化的正常生長;或者說為學生成人成才的排除各種干擾,帶給更有利成長的條件.但是應試背景下的高三語文教學的"培優補差",只是一種以"考題"為主要手段的"培訓".作為"培養",它沒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更不允許其自由生長;作為"訓練",它又沒有明確的具體的目標,也沒有清晰的難易梯度,更沒有可操作的動作分解示範.說它是一種思想壓迫一種文化的專橫也不算過分,因為,在這樣"培訓"裡,學生的生命本質要求遭到最無情的打壓;學生原有的語文學習熱情,也在一次次"考分"的作弄下喪失殆盡.

迷信這種"培優補差"的人,殊不知,高中生考分的"優""差",很大程度上是在高中招生搶奪戰決定的.那些考分的"優生",與其說是"培訓"出來的,不如說是被"搶奪"或被重金收買來的,每年大學聯考的所謂語文"狀元",有多少是"培訓"出來的如果那些"欽定"的"重點高中"的名校真的有很強的"加工"潛力,那麼,何不招收些考分"差生"去"加工"一把呢按說這樣的學生考分上升的空間最大,也是最能顯示名校名師"加工"能耐的.事實上,名校所謂的"加工"潛力,更多地體此刻搶奪壟斷優質生源上.

因此,應試背景下的高中語文的"培優補差",本質上,就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忽悠".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8

本學期擔高二兩個班的語文,日子過的真快,不知不覺期會考試已經結束,反思這匆忙的兩個月的教學,我感悟頗深:

首先,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教學上,語文該學什麼?怎麼學?這是學生很困惑的問題,只有明白這些,學生才有學習動力,也同時掌握語文學習資訊途徑和方法。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師生天天教和學,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問題的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那就是語言材料的豐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所以,通過這一學期的教學,我讓學生感受“積累”的重要,體會精讀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我對學生明確要求:兩條腿走路,課內外結合;一手抓基礎,一手抓訓練。

其次,單元教學法具體操作還需細心揣摩。本學期我在散文和文言文教學中,按照高三複習的策略,每個單元重點貫穿學法指導,然後再涉及幾個知識,能力、情感方面的要點,關注學生答題的規範,但學生基礎差,能力有限,不少學生還不能掌握其中的學法,只能支離破碎的掌握一點,結果在期會考試時學生得分並不理想;在學生現在基礎相對薄弱和課時緊張的情況下如何更有效進行單元教學,如何大範圍的貫徹學法指導,將是下一階段要面對研究的問題。 再次,談談學生的考試結果。本學期高二學生要會考,所以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聽課“偷雞摸狗”,有的對語文不太感興趣認為語文成績非常偶然,知識點落實情況不太好,完成作業不認真,所以基礎部分得分情況不好。平時在課堂上雖強調過,但沒有經常訓練,以及基礎知識鞏固不到位,導致部分學生試卷未完成。在作文審題上,不懂抓關鍵句,雖然我進行過系統的審題立意訓練,但面對材料時,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跑題。因此下一階段,要花時間督促學生將知識點落實到位,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並對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對症下藥”。

這學期的課堂閱讀教學,我要求自己“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而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一味追求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有時,我也會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學預設的教學目標也就順利達到了。 俗話說:“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讀”就是語文教學的根。非讀無以廣積,它可以發展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通過閱讀激發出來的思維,猶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

另外,我在教學中也特別注重寫作教學工作。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重點,在大學聯考試卷中,佔了很大的分值。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說,以前,我們有點“空”,每次作文的教學程式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評語、講評這幾個“固定招式”,然後又佈置新作文,進入下一輪“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難道就沒有一個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嗎? 我試圖改進,一開始是輕批改過程而重講評過程,即輕對個體作文的批改而重對優秀作文的表揚和差作文的講評式修改,還將學生的優秀作文展出交流,以“激勵優秀帶動後進”。這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關鍵是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後來,我在作文批改中引進“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讓學生按小組互評,把本小組最優秀的作文和最有問題的作文寫出評語,交給老師,全班交流。這樣,可以真正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下一階段,教師要完善自己的教學,揚長避短,爭取讓學生的基礎變得紮實,讓學生學習成績有明顯進步。而這一切,必須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方法做基礎。閱讀方法有好多種,也許,有的老師喜愛齊讀,但是,我認為,教學中,齊讀是可以的,但小說和散文是不合適齊讀的,因為學生要照顧讀得整齊,因而無法用心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唸經”罷了。所以,我在講授散文和小說時,每節課都會留給學生默讀的時間,此時教室裡雖然一片靜悄悄,而學生的大腦卻處於亢奮狀態。默讀能讓他們真正進入文字、感悟文字、沉浸於文字。默讀,因為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恰恰能使學生從文字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到課文語言的魅力。

當然,以上都是我在教學中的不太成熟的反思,我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9

當前,我們的作文教學正處於一個怪圈,教師指導累,費了九牛二虎之功,收效甚微;學生寫作寫了多年,提筆仍需千鈞之力,艱難異常。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作文教學有這樣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要讓學生成為寫作的主人,使學生在寫作中能更加自如,有話可說。 一、自由作文

和很多老師一樣,我以前喜歡讓學生按自己的統一要求作文,認為這樣利於批改,便於評講,能更好地發現學生的問題,也可以使作文教學具有一定的系統性。但從我們自己的寫作體會看,要按照一個比較狹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湊巧這一方面恰好有所積累,要寫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學生的情況各不一樣,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求他們寫自己並無積累並不想寫的文章呢?考試作文是看結果,平時作文是重過程。如果學生根本不想寫、無法寫,又怎麼能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證學生的寫作自由,倡導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如這學期在重點班就嘗試學生進行詩歌創作,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課外作文

我始終認為高中作文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大學聯考,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學中就注重了課內作文與課外作文相結合,側重於課外作文訓練。在學生的課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豐富學生課外作文的內容,我經常利用學校閱讀課的時間引導他們學會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寫作的觸發點,關注國內外焦點問題,以敏感的心去體察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的變化,。同時利用週記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外將自己一時的感悟,點滴隨想用語言文字的形式再現出來。既能使學生感到有內容可寫,又能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事實證明學生的課外習作中。 三、對話式講評

對話式講評,能激發大家的寫作熱情,給大家寫作得失的啟發。作者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同學們可以發表自己的評論,不同意見可以辯論,老師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對話者。不是說我就完全喪失了教師的角色,不發揮我應該有的作用,而是說我不以自己的意見為核心,學生常常和我的意見相左,而且批評我的作文評價標準“太舊”“太實用化”“框框太多”,我既據理力爭,也虛心接受。我們討論的話題,也不是糾纏於所謂寫作的知識和寫作的理論,包括教材的寫作內容也絕不拘泥,甚至有時會把它作為我們批評的物件。這樣的作文評講課,學生往往能成為“主體”。結合學生情況,尤其對於普通班學生來說,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顯然更為重要和實際。

總之,作文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其終極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實現《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相關的目標任務。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10

不經意,抬頭望見父母前額悄然爬上的皺紋,越發清晰;不經意,轉身看見門前不知何時高過頭頂的小樹,越發茂盛;不經意,翻開存放小時候照片的相簿,看著那一張張純真稚氣的笑臉,覺得有些陌生;不經意,發現媽媽從衣櫃裡疊出的我的那些早已短小的衣服,裝滿了好幾袋……驀然回首,飛逝度過的歲月,卻被我忽略。

似乎漫長的國小6年,我有過歡笑,有過快樂;也有過傷心,有過迷茫,但卻從未想過放棄。可能是我骨子裡有著一股傲氣,決不允許我失敗。任何時候都在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做最優秀的!”伴著努力,在班上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說是一直保持第一名。沉浸在老師的誇獎,同學的羨慕中,我終於面臨了“滑鐵盧”,畢業考前的第一次模擬考,我竟被擠出了前三名。沒有了誇獎,沒有了羨慕,我第一次被老師叫去談話,第一次相遇了同學們詫異的眼神。我選擇了逃避,寧願相信這只是幻覺。看見那些超過我的同學臉上輕鬆滿足的笑容,我第一次覺得是那樣“刺眼”,心中竟有了一絲“嫉妒”!我皺緊眉頭,捏緊拳頭,臉上再也看不見往日的微笑。可就是那麼一次,我不管怎樣告訴自己,一定要拿回只屬於我的第一名。可面對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終於,帶著一絲無奈,我面對了,鬆開捏緊的拳頭,不再逃避。遇上失敗又怎樣呢?我要接受,微笑著接受。

即將步入國中,我會脫去了那層傲氣?不管發生什麼,是好,是壞,我都不那樣在乎了。只要盡力做了,就夠了。儘管我現在學習成績依然名列年級前茅。可我在乎的不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它們是那麼美麗,那麼詩意……猛然間,我發現自己脫去了無知和稚氣,換上了成熟和深沉。雖然沒有了與哥哥姐姐到農村玩耍于田間溪澗的隨心,告別了無憂無慮的歲月,失去了孩子般整天在大人面前撒嬌的童真。但是我卻擁有了更多,擁有了更廣闊的一片天,只屬於我自己的一片天,它等待著我張開翅膀去翱翔……

突然,我發現,我在長大……

不再是孩子了?我在長大……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11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為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區域性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絡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為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為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於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佔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週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範文相結合。因為範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後,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於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為範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著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徵,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裡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麼寫。

3、對文言文的複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複習文言最好是貫穿於每天語文課裡,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閱讀的語感,有助於今後獨立閱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鑽研不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反思 篇12

在2-2X學年度,我擔任高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教學上。

這一學期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留 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閱讀課上,我總是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為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

這一學年度我是從高三下到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物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十分投入十分積極的,畢竟他們面對自己人生的關鍵選擇。而這屆高一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沒有什麼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