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檢討書1.78W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設下疑問:開課時,我在板書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寫,一下子,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師,你漏寫了一個‘第’字。”順著學生話我問:“不就漏了一個字嗎?都是寫杏花,沒有什麼不同?”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說:“老師,意思不一樣……”……一下子,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看著學生們紅撲撲的臉,知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把“第”也寫在了黑板上。

帶著問題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緊接著讓學生,我追問學生:“請你自讀課文,看看課文幾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並勾畫出來。”學生帶著激情,自讀,快速找到竺可楨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時間。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彙報等多種形式去自悟。進而明白了竺爺爺彎下腰來和小男孩說話可以說明竺爺爺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

想象寫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苟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2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敘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告訴學生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異同?反覆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斷:“一朵杏花”顯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來,都可以講是“一朵杏花”,誰也否認。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稱的,關鍵在於“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著“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陽光明媚,紅杏出牆,釀就了一派爛漫春色,作為老年人看了之後,一般會駐足欣賞,沉浸在美好的春光裡。可是這一句寫竺可楨爺爺卻迥然有異於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並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亦即 有的盛開,有的剛開,這是什麼原因?關鍵在於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於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於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麼留意,觀察多麼細緻,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本課教學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也體現得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較法“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相比較,產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發了對問題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的講座更趨於清晰,教者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提出比較方法,有利於學生將來更頻繁地使用比較法。

但教者也發現教學教程中的不足之處:文中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雖然課文也讀了,但對話部分朗讀不夠突出,教者並沒有重點引領學生通過對話朗讀去體會和感悟課文內容和作者對話部分的描寫手法。教者認為:語文教學中,不僅注意到課文內容的重難點,其實,課文朗讀也要注意到重難點,比如:美文誦讀應教會學生抒情的語氣朗讀;詩歌誦讀應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感;對話朗讀更應該教會學生讀出不同身份、不同語氣的那種感覺。學生只是為了讀課文而讀課文,這好比戲劇中跑龍套、走過場一樣,印象不深,淺讀輒止,而應該有的放矢,根據不同課文內容要求,訓練學生朗讀水平。否則,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很難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們陳校所說:“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樣的水……”

是的,語文教學是思想意識、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而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水平也是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

儘管課文不同,課型不一樣,但伴隨每天課文的朗讀重點訓練,必然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呈階升梯進之勢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3

林格倫說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裡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匯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為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著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溫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說“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為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說誰的家在哪裡,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著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說得比較多,但所說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說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裡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裡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說說“小鳥的家怎麼樣”,才不會導致學生不著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4

教學本篇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關心世界大事,培養熱愛和平的感情。在把握了單元教學目標,就不難把本課的思想內涵定位於”一個熱愛祖國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得到人們的尊重。這個思想內涵的把握很重要,因為它決定著教材內容的取捨,教學內容的分割,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這樣,教學設計是有方向的。

這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那麼語文課在把握這個內涵時必須通過語言這一載體實施,只有這樣,工具性才能得到體現。所以設計時,我才求突出四個特點:

一、 設計主線,重在人物感悟,不在於情節,主要抓兩個點進行教學。一是我的愛國情誼,二是麵包店老闆的態度轉變。在自由朗讀課文4到12自然段後,以一個大問題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究竟我是怎麼做的?勾畫出我的行為的句子,研讀體會,感悟是我的愛國情感促進老闆態度的轉變,而老闆的態度轉變又襯托了我的愛國情感。

二、咬文嚼字。本文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中國留學生不說一個字,也沒直接寫我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我的表情和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如”猶豫”、”凝望”“趔趔趄趄”等,這些無言的動作實際上更為有力的表現出我的深沉的愛國之心。在這些重點詞語的理解上,嘗試採用尋找一個角度,串起一組詞語,啟用課文與生活的聯絡,讓學生在一個個具體的語文不幸中理解詞語,從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內心。

三、朗讀指導。課文很長,主要幾個情感強烈的點來指導,而不是面面俱倒。如老闆前後態度變化的句子,如描寫我心理活動的句子。指導時突出層次感與理解的深度推進。

四、感悟說話。泡泡裡的問題是“這時候,你想對面包店老闆說什麼?”我沒有直接用這問題,而是換了“這時候,你想對這個中國留學生說什麼?”這個問題較之老闆個說的話來比較直接,孩子更容易說起,說好了此處的說話,對老闆說什麼就容易多了.孩子有的說:“我真佩服你,你真是一個愛國的人.”“你愛國旗,愛國家,維護我們祖國的尊嚴,我真欣賞你.”“你捍衛了祖國的尊嚴,真是一個愛國的人!我要向你學習.”這是明說的,他用了個“捍衛”這詞,真讓我表揚了他一番,把這詞語寫在黑板上.呵,閱讀面廣的孩子就是會用詞.”我太感動了,你不顧自己肚子多餓,還是堅持維護祖國尊嚴,真令人敬佩呀!”......孩子說了很多,說完了,我才用書上的泡泡問題“你想對面包店的老闆說什麼?”此時孩子們就能夠說出來”中國留學生的行為令人敬佩,而你的行為也是,你幫助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中國人,我也佩服你.”“我欣賞你,麵包店老闆,因為你幫助了一個急需幫助的中國人.” “老闆,謝謝你!你幫助了一個這麼愛國的人,說明你也非常愛國,值得我們敬佩!” “老闆,謝謝你!你是一個善良的、充滿愛心的人,你救了一個愛護國旗連生命都不顧的人,值得!”“我想你肯定是非常敬佩那個留學生才救他的吧!”……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是新開學的第一課,教學中注意了學法的指導,不僅讓孩子熟悉課文,更讓學生將生疏了一學期的學習方法加以熟悉。本課描寫的是美麗的春天,可以用畫圖結合講解,更易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開始就激發孩子求知慾,用疑問的語氣說:小朋友,一年有哪四個季節?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你有哪些話可以來讚美她?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學找春天的課文吧。孩子們興高采烈地開啟書本大聲地朗讀起來了。在讀書過程中學生藉助拼音讀準生字。這時我出示生字卡片,通過個別、男女讀等多種形式讓孩子讀準字音。通過動作理解“害羞”“躲躲藏藏”“遮遮掩掩”頓時笑聲一片,學生在愉快中體會字詞理解字義。我們看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聽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聞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觸到了春天的什麼?學生帶著問題精讀課文。激發學生朗讀:“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嗎?”……讀著這些語句,領會其中的情與趣,我們會感到回味無窮。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6

語文學習重在感悟,《地球萬歲》是一首獻給地球的詩,它包含著對地球無私奉獻的讚美,更包含著對地球美好未來的企盼。全詩包含這兩方面的內容:熱愛世界和平,反對侵略,讓人類享受平等與自由;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反對貪婪索取,讓地球充滿生機與活力。所以瞭解詩歌內容,理解世人對地球未來的企盼,體會詩歌蘊含的情感是教學重點。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詩歌的意境,我讓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然後進行彙報。我始終關注活動的進展,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如:兩個小組學生暢想地球未來,有著不同的看法,一組認為未來是美好的,另一組認為是不美好的。據此,讓學生討論,引起思辨,由關注地球的現狀引起對地球未來的關注,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們意識到肩負的綠色責任。為了和平、自由、友誼和愛,我們要反對戰爭,反對貪婪,讓大家一起保護環境 ,讓地球充滿生機和活力。

不過,在進行此課教學時,我依然還能回味起當時王丹老師的這一課教學,孩子們對課文的感悟和老師的引導,向她學習。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7

《愛之鏈》這篇課文並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喬依這兩件事情,說明愛是可以延續,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更美好。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二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來交流。第二個片段換了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於,由“扶”到“放”,滲透方法。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又形成了一個愛的鏈子。學生積極參與此次活動,都能抓住主要內容完成練習,填的很好。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得樂觀態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8

在講《父親和鳥》這課時我先讓學生們回顧了一下七單元的一些文章,讓他們自主發現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愛護環境”,在七單元中識字七是愛護動物的拍手歌,《“紅領巾”真好》中表達了“紅領巾”對小鳥的呵護,《淺水窪裡的小魚》小孩子對小魚的在乎,所以在讀本節課課題,我就說:同學們猜猜父親和鳥的關係?或是父親對鳥兒會怎樣?輕鬆認識到本節課的主旨後,利用一個問題“從哪些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父親愛鳥”貫穿始末。

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句子畫出來,很多孩子很快找到了句子,我發現大多數孩子能找到“喃喃的,輕手輕腳”這些動詞,體會出父親愛鳥。接著讓同學們反覆讀引導孩子在讀中體會父親愛鳥,因為愛所以才會輕手輕腳,但是大部分同學沒發現父親瞭解鳥也是愛鳥的一種表現,我適當的加以指導,我說:“同學們你們喜歡幹什麼?”他們有的說:玩遊戲、有的說下棋,等等。我就說:“你喜歡這些東西你先得怎麼樣?是不是必須知道它怎麼玩,怎麼操作,瞭解這個東西才能說明自己喜歡。”孩子們一下子明白了父親懂鳥,對鳥的習性瞭如指掌:知道鳥什麼時候最快活,什麼時候最容易被打中,這些也是愛鳥的表現。“焐”這個字我採用演示法來解決,讓同學們做了做“焐”的動作,活躍了氛圍,提起了孩子們繼續學習的積極性。這時我順勢丟擲問題:父親這麼懂鳥,如果他是獵人,會有什麼結果?孩子們議論紛紛,有的說父親會打到很多鳥,有的說父親會是好獵人,收穫大大的……我見時機成熟,馬上問:為什麼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孩子們恍然大悟“我”受到父親的感染也很喜歡鳥,我很想保護鳥。這樣層層引導,由潛入深,不漏痕跡地解決問題,突破重點和難點,效果不錯。

總的來說這節課感覺還是比較滿意的,學生們比較輕鬆的就把課文的重點與難點解決了。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9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朝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到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資訊,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成功之處: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小綠龜的命運牽動著“我和同伴”及“嚮導”的心,也清晰的展現出各自思想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時,我採取了聯絡上下文、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等多種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人物的情感:“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進而發展到震驚與後悔;“嚮導”由心平氣和進而發展到發出十分難過的悲嘆。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0

“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在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經給過我快樂的小熊來練拳時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我就創設了一個語境,學生真正領悟了作者的自責、內疚、慚愧,那種情很自然的溢於言表。

通過圈畫有關的詞句,朗讀句子,瞭解作者內心的不平靜,既有回憶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對自己的自責。在練習指導這個環節中,重點讓學生體會聯想句的作用,引導學生體會,加上作者的想象,小熊彷彿有了生命,更加突出了作者與它的深厚友誼。班中有一部分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較上層次,他們能抓住重點地詞來說或自己的感受,並聲情並茂地朗讀,帶動了其他的學生,故而,對課文地朗讀也有了情感上的推動。

只有當老師也融入到課文中去,才能帶著學生進入課文,體會深刻的寓意。最後環節,我讓學生寫寫和自己玩具朋友的故事,我先給學生作一個示範:“課文學到這兒,喬老師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朋友,我們……我真想對他說:朋友,你曾經……因為有了你,我的童年才那麼精彩!”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童年朋友,仿照課文第二、三小節進行說話訓練,學生紛紛拿起筆寫著自己的心理話,雖然語言簡樸,可感情真摯,真正體會到了朋友的真諦。師生互動,讓學生在心靈上得到了共鳴,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課後,我深深體會到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才會進入高潮。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1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三個特點,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這篇課文在三校聯合體的群眾備課中是討論過的,我的教案也是在那個基礎上修改的。當時沒覺得這樣上課有什麼不好,反而覺得很實在的一節語文課。但是當我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很大的問題了。

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為什麼能聞名於世呢?然後期望學生能找出趙州橋的三個特點。但是這樣做效果並不好,學生對這個問題似乎無從下手。而我這時又不懂的怎樣去引導,所以造成課堂氣氛沉悶。開始設定了這麼難的問題給學生,導致之後學生都有點不願意去思考了,也就造成整節課的沉悶氣氛。之後的教學中,我仍然沒有改變原先的教學設計,以老師的講來進行教學,所以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就不高了。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的這節課最失敗的地方就在那裡了。學生沒有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我想如果能夠,我會重新設計教案:第一,不用“為什麼趙州橋能聞名於世”作為第一個問題了,我會問“你覺得趙州橋是一座什麼橋?在文中找一找依據。”這樣學生就不至於無從下手了。第二,在講第二自然段時,能夠讓學生畫一畫趙州橋,透過畫橋,檢查學生是否瞭解了橋的設計特點,透過訂正畫,糾正了學生對課文錯誤的理解。第三,在理解寫趙州橋美觀的第三段時,讓學生表演課文中講的龍的姿態,幫忙學生理解一些難懂的詞語,然後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造句,訓練學生的語言潛力。這樣學生的用心性和主動性就應能得到提高,課堂氣氛就不會這麼沉悶了。

又或者在教學時直接採用讓學生來當導遊的形式貫穿全文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我到課文中去獲得資訊,自我去學習、領悟其中的特點和優點。在自我質疑、思考的基礎上,老師適時地幫忙他們解決一些問題,使他們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蒐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圖片,讓學生從各個不一樣的方面展示出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讓學生在當導遊介紹的時候能更好的找出趙州橋的三個特點和設計的優點。但這樣的教學就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在課堂的設計上要頗費一番心思,而且這樣一來對老師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更高了。這就勢必要求老師不斷給自我充電,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老師,來適應如今的課堂。

雖然這是一篇傳統課文,但是並不代表就要以老師的講代替學生的學,傳統課文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用心性,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文上起來是有必須的難度,但是隻要能把握住課文的重難點,想一想怎樣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就是我的這節課給我的深深的教訓。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2

《鯨》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常識性說明文.這篇精讀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課文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說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在教學時,考慮到鯨對於學生來講是種不常見的東西,所以我運用了課件,讓學生不僅從書上,更從視覺上深深體會到了鯨的各種特點和生活習性.首先,我讓孩子們初讀課文,抓住要點,引導他們讀通讀熟課文,弄清課文講了關於鯨的哪些內容,接著,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特點.組織他們自讀課文,認真體會鯨的特點.之後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研讀,並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以第一自然段為例,研究作者是怎樣說明鯨的"大"的.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並分析說明鯨大的方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讓學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最後,我根據課後作業題的要求,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分別畫出鯨睡覺,呼吸,進食的樣子,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又讓他們進行了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通過作業訓練,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從而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3

面對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已經差不多有兩年了,這段時間來,從當初對學生的情況把握不準到基本瞭解這地區這階段的學生情況了。在教學中我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是我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1、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①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發音不準,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我在教學中比較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現階段,生字拼音教學仍然是必須的,它不僅體現的書面表達上,還表現在口頭交流中,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書面和口頭的教學,這方面顯得重要,如果單單是為了考試而教學,那麼語文教學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②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儲存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儲存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③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閱讀速度慢。一篇課文他們閱讀完了後,沒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閱讀速度比較慢,往往耗費很多時間。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就明顯提高,在閱讀速度的基礎上做到快、準、狠,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校效率,不然學生的基礎仍然原有階段,絲毫沒感到自己在進步,讀過了哪些書?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不僅注重課內的文章,更重視課外閱讀的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於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於學生的理解。

②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③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④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絡。

語文的教學是一項重要工作,它注重培養人的基礎知識,培養人的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能力,我在教學中當會重視基礎教育,挖掘學生的潛力,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4

1、本教學設計是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班學情而來的。在教學中通過“讀、想、議、寫、吟”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詩意、體驗詩情、積累詩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興致勃勃地試著用不同的方式讀詩。從他們那興奮的臉上我看到了他們對詩歌的喜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節課我創設了多種情境,引導學生在想象中體會情感。愛因斯坦說過:“ 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無限的,而知識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學生儘快地走進文中和作者產生共鳴,受到心靈的震撼。本節課我運用畫面、朗讀、音樂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使他們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詩句,談理解和感受,達到進一步理解詩句,體會詩情,走進詩心的目的。

3、都說語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載體,是人的精神家園,因此語文教育要重視精神的薰陶感染。本節課我就把對學生精神的薰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讀熟詩歌、感悟詩意最終都是為了體悟詩情。這種薰陶感染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去自信地學、自主地學、自覺地學。

4、語文課中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融合體。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詩面的資訊”來重構學生情感?讓學生如何更主動地走進古詩,與詩人共呼吸?是否還有更適合與學生對話的切入點?這是課後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5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課文描寫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葉茂,眾寫歡樂歌唱。作者巴金以樸實優美的語言讚頌了這自然景觀。首先,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網路這個資訊渠獲取資料、運用資料,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時代飛速發展,資訊科技衝擊著我們的生活。教學要創新,首先要緊隨時代步伐。在學習課文時,學生不僅渴望瞭解作者,更想身臨其境去看一看那榕樹、那鳥。網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課堂教學插上了翅膀,學生的實踐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得以不斷激發。其次,課文課程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也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及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影響。

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師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語文課上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文字身就有語言形式上的美,並從中可以展開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並結合生活實踐受到沒的感染,培養了審美的情趣。這節課中學生感受到了動物間以及人與自然間的和諧統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飽滿的情感,培養了發現美、感受美的樂趣。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教學中將學生引入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我既是樹,你既是鳥,樹鳥相互欣賞,形成整體。最後,在課堂中倡導學生充分朗讀,自主體會,獨立創作,力求體現主動參與,合作互動的教學境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但由於教學時間調空不當,致使學生在讀文時讀得不夠充分,後面的自主感悟、換位整合沒有充分展開,使學生未能淋漓盡致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今後,我應倍加努力鑽研、探索、提高自身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