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檢討書1.52W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1

《日月明》一課共有13個生字,其中11個生字是會意字,所編排的韻文也朗朗上口,易讀易記,所以在備課時我最初認為學習會很容易的。但在實際上課時,學生的表現距離我預期的效果有很大差距。細分析,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首先,因為本課都是一些會意字,在備課時認為學生藉助韻文在讀書過程中就能明白會意字的構字特點,所以對於本課的生字並沒有進行詳細的講解高估了學生的實際水平。

其次,在處理本課生字上與以往相比過於倉促,學生認讀時間短、形式單一,以至於拿出某個生字,還有部分學生不認識。

鑑於以上不足,再來教學這樣的會意字,我會做好以下工作

1、首先結合韻文讓學生明白會意字的構字特點,:以“明”為例,先引導學生了解“日”、“月”所表達的事物,再進一步引導太陽也好,月亮也好,它們都會發光,給人帶來光明,所以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

2、結合漢字字形“表意”的特點進行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意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字形表意,例如:“休”字,一人靠在樹上歇歇腳,就是“休”字。聯絡字義識記和分辨字形這種方法比較簡便,經過一段時間的示範引導,學生就能基本掌握。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他們就能自主識字,提高識字能力。

3、拓展延伸。漢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對孩子來說,卻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將抽象的字元變得有意思起來,在結合漢字的構字特點、基本規律的同時,增強識記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月明》這一課,學完文中的會意字,還可以拓展想一想:自己認識的、熟悉的還有哪些類似的字。如:三口品,三日晶等等。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於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於識字,主動識字。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2

識字二第四課《日月明》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會意字的構字特點,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喜愛,並掌握一些識記漢字的方法。

備課時,我考慮到本課課文沒有情節,不知學生會不會感到枯燥?雖然課文短小、琅琅上口,但是學生會不會掌握後就對他不感興趣了?要怎樣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對課文感興趣,並能主動地學習,更能以課文為“磚”,拋磚引玉,激發學生喜歡識字,在課外更主動地學習漢字。

於是我設計了教學過程:

我先出示字卡“日、月、魚、羊、小、土、大”等已學過的獨體字。然後,我把字卡“日”“月”拿在手上,故作驕傲地說:“我能把這兩個字合成一個字…….”我故意拖長聲音,靈活的學生馬上接上:“明!”我因勢利導:“‘明’是什麼意思呢?”“是光明的意思,太陽和月亮都有光亮,合起來就是明。”我表揚這位學生,並乘機激勵學生自主要求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其餘的內容。於是我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我到各小組中指導,和他們一起討論。

彙報時,鈺欣搶先舉手:“老師我知道‘一’就像一張浸水的被子,蓋在‘火’上,火就‘滅’了。”他還運用了消防知識。有的說:“手放在眼上就是看。”還把手放在眼前,邊說邊比劃著。……大家七嘴八舌地將這把自己想到地說出來,唯獨沒人說“休”字。我因勢利導:“人幹活累了,靠在樹邊在幹什麼?”“休息!”大家不約而同地說。哲宇舉手說:“老師,我發現了一個祕密。明是左右結構,塵是上下結構。”我乘機表揚了他:“哲宇真聰明,能積極動腦筋,發現了別人沒發現的祕密。”並擁抱了他,學生們羨慕不已,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創新意識、認真觀察品質的教育。

這節課上得很輕鬆,我基本上是在做一個“旁觀者”,只是時不時給學生們點撥一下。課堂主要交給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們,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體現了輕鬆愉快、自主探知。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3

中國的漢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兩個字合起來的,本篇課文就根據漢字構字規律所編寫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兒歌,讀來朗朗上口。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必須徹底摒棄單調的認讀、繁瑣的分析,巧妙地藉助教材這一載體,精心設計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自主識字,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1、創設情境愉悅識字《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看圖、遊戲等一系列識字活動,讓學生在寬鬆、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情境,進入課文,去發現構字規律,掌握漢字結構,從而感悟漢字文化,積累語言文字。

2、以讀為本讀中感悟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中,我讓學生直接面對文字,主動地去讀,讀準生字、讀通課文、讀懂意思;興致勃勃地去讀,讀出情感。以達到在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中認識漢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3、小組交流合作探究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獨立或隨機組合的方式組成學習小組,選擇自己已經知道或者含糊不清的一些生字的意思,在小夥伴中進行交流,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被調動起來了,從而充分體驗合作的愉快。

4、提煉生活仿作創新提煉生活,想象模仿,是實現學生與文字對話的保證。教學《日月明》之前,我引導學生當一回“小小調查員”,通過電腦、電視、畫報、兒歌等多種途徑去了解漢字的特點,讓他們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對課文內容有個初步的瞭解,巧妙地架設起文字與生活的橋樑。在教學《日月明》時,我以課文為憑藉,由淺入深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語文訓練,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在努力實踐著讓學生與文字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4

中國的漢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兩個字合起來的,本篇課文就根據漢字構字規律所編寫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兒歌,讀來朗朗上口。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必 須徹底摒棄單調的認讀、繁瑣的分析,巧妙地藉助教材這一載體,精心設計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自主識字,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一、創設情境、快樂識字

《日 月明》這一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會意字的特點幫助學生識字。教這課時,教可將這些漢字畫成一幅圖畫,做成課件。如:教“明”,課件先演示出“紅日圖”,及 漢字“日”,提示學生注意“紅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然後演示“明月圖”,及漢字“月”,提示學生注意“明月皎潔”,日月交相輝映,讓學生看著課 件中的圖畫,說出明字的由來。這樣,學不僅記住了字形而且還理解了字義。又如教“休”字,課件演示“一棵大樹”,然後出現一個人靠在大樹上休息,讓學生說 說“休”字的由來。然後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認識其他生字,同時看課件中的其它圖畫,想想這麼記住這些字。學生自學完後,讓學生做小老師,彙報自學情況。學生 可能會說:“尖”上面小下面大就表示“尖”。“從”一人跟隨在別人後面表示從。“看”用手搭在眼睛上表示看等等。讓學生在寬鬆、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情境,進 入課文,去發現構字規律,掌握漢字結構,從而感悟漢字文化,積累語言文字。

二、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 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 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獨立或隨機組合的方式組成學習小組,去了解字的組成,猜想字的意思,在小夥伴中進行交 流,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難看出:孩 子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給他們機會、時間,孩子會發現很多很多。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會被調動起來,從而充分體驗合作的愉快。

三、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在 教學《日月明》時,我以課文為憑藉,由淺入深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語文訓練,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 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 是在努力實踐著讓學生與文字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枯燥的漢字學習為有趣的遊戲和生動的故事,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識字興趣。還 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趣的漢字,並試著用畫畫、出字謎等方式將漢字的有趣之處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同時注重拓展延伸。學生把自己在 生活中看見的會意字說了出來。如,“苗、災、採、掰”;品字形結構的“鑫、淼、晶、磊”。

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孩子們朗讀課文上還需要下功夫。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5

中國的漢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兩個字合起來的,本篇課文就根據漢字構字規律所編寫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兒歌,讀來朗朗上口。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必 須徹底摒棄單調的認讀、繁瑣的分析,巧妙地藉助教材這一載體,精心設計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自主識字,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一、創設情境、快樂識字

《日 月明》這一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會意字的特點幫助學生識字。教這課時,教可將這些漢字畫成一幅圖畫,做成課件。如:教“明”,課件先演示出“紅日圖”,及 漢字“日”,提示學生注意“紅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然後演示“明月圖”,及漢字“月”,提示學生注意“明月皎潔”,日月交相輝映,讓學生看著課 件中的圖畫,說出明字的由來。這樣,學不僅記住了字形而且還理解了字義。又如教“休”字,課件演示“一棵大樹”,然後出現一個人靠在大樹上休息,讓學生說 說“休”字的由來。然後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認識其他生字,同時看課件中的其它圖畫,想想這麼記住這些字。學生自學完後,讓學生做小老師,彙報自學情況。學生 可能會說:“尖”上面小下面大就表示“尖”。“從”一人跟隨在別人後面表示從。“看”用手搭在眼睛上表示看等等。讓學生在寬鬆、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情境,進 入課文,去發現構字規律,掌握漢字結構,從而感悟漢字文化,積累語言文字。

二、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 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 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獨立或隨機組合的方式組成學習小組,去了解字的組成,猜想字的意思,在小夥伴中進行交 流,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難看出:孩 子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給他們機會、時間,孩子會發現很多很多。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會被調動起來,從而充分體驗合作的愉快。

三、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在 教學《日月明》時,我以課文為憑藉,由淺入深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語文訓練,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 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 是在努力實踐著讓學生與文字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枯燥的漢字學習為有趣的遊戲和生動的故事,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識字興趣。還 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趣的漢字,並試著用畫畫、出字謎等方式將漢字的有趣之處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同時注重拓展延伸。學生把自己在 生活中看見的會意字說了出來。如,“苗、災、採、掰”;品字形結構的“鑫、淼、晶、磊”。

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孩子們朗讀課文上還需要下功夫。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6

《日月明》是一篇語言簡潔、節奏明快、音韻和諧,十分適合兒童朗讀的韻文。讀著這樣的文字似乎能聽到稚嫩的童音,那麼動聽、那麼美妙。短短的韻文,揭示了 會意字的構字特點。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瞭解了許多漢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組成的,而且知道它的意思就是這幾個漢字意思的組合。對於這樣的會意 字,學生非常感興趣,在學習中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課堂上,我先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再出示圖片讓學生猜意思,這樣學生很快理解了字的 意思。不過,這裡如果先出示圖片讓學生猜字再說意思,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在學習韻文時,我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組成學習小組,在小夥伴中交 流自己的發現,自己也試著編一編。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被調動起來了,從而充分體 驗合作的愉快。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在努力實踐著讓學生與文字進行 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7

【教學設計與意圖】

一、複習可能性

通過“在4個口袋中會摸到紅球嗎”的提問,引出之前表示可能性的三個關鍵詞:“一定”、“可能”、“不可能”,為本課教學奠定基礎。

二、幾分之一

首先,通過“在2號與3號袋中更想在哪兒摸”的提問,讓學生自主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再通過“ ”及“ ”的類推,讓學生初步認識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感受“分母”與什麼有關。

三、幾分之幾

首先,通過摸牌,從“ ”到“ ”、“ ”,讓學生體驗到“分子”與什麼有關,再通過換牌、加牌的變化,突出要點,初步總 結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分子、分母分別是如何確定的。

四、練習應用

1、通過兩個有針對性習題的訓練,進一步鞏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教學兩種特例,完善“一定”、“不可能”的表示方法,一定發生可能性是1,不可能發生可能性是0。

五、反例凸顯

通過“一次任意摸2張”類題的教學,進一步清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糾正“簡單看張數”的錯誤認識。

六、生活應用

判斷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因為用具體的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所以相對於以前的判斷更精確、更科學。

七、綜合拓展

通過對“劉星耍賴了嗎”問題的探討、辨析,進一步強化表示方法,並把討論引向深入,把課堂拓展到課外。

【亮點分析】

一、精心點播,自然生成。

通過巧妙的提問設疑,先判斷4個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其中兩個口袋是可能的,再設問更想去哪摸,引導用數來表示,使學生基本明白分母是如何確定的。

二、適當變化、突出要點

通過換牌、加牌,讓學生認清分子、分母分別與什麼有關,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模後對概念中的要點適當變化加深理解的要求。

三、練習注重思維價值

奇數、偶數、素數、合數新舊聯絡,既鞏固舊知,又夯實了新知;運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判斷遊戲規則公平性,能更精確、更科學。

四、有意義的創造性的改編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依據教材教學目標,難度不高,更主要的是學生很容易把“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同於“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類的問題。為防止、糾正學生可能的這一偏差,本課教學設計,重組、改編了教材,增加了“一次任意摸2張”類的題型,既增加了本課的深度,更通過這一“反例”糾正學生“簡單看張數”的偏差。

【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生缺乏獨立練習的時間與機會;( 勵志天下 )

2、“反例”教學位置是否合適,若提前至第三環節“幾分之幾”後,能立刻糾正學生的偏差,但學生還沒進行基礎性的練習鞏固,就教學這一內容是否嫌難,是否有“頭重腳輕”之嫌。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8

《早發白帝城》這一課,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激趣匯入。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非常強,因此,剛一上課,我就說:“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詩人,被人們稱為詩仙,你知道他是誰嗎?”學生回答後,我讓學生背誦以前學過的李白的詩作,學生興趣盎然。接著我告訴學生李白現在流傳於世的詩作有3000首,在學生的驚呼聲中,我開始介紹《早發白帝城》的寫作背景,激發學生學習《早發白帝城》的興趣,為學生理解詩意作準備。

二、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先提出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主學習生字,朗讀古詩理解詩意,找出詩中的多音字並組詞。

展示生字學習效果時,一個學生說:“人啼哭時要張大嘴巴哭,所以我就明白了‘啼’的部首是口字旁,口加帝就是‘啼’。這樣我不但記住了‘啼’和形,還理解了‘啼’的意思。”另一個學生說:“我發現‘舟’和‘丹’非常相似,但是‘舟’字比‘丹’多了兩筆:一筆是撇,一筆是點。希望同學們不要出錯。”……同學們對他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學生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盡情展示,體驗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學生學習興趣很高,下課時已能流利背誦全詩並熟記生字。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9

這一課我是作為學校教研組的公開課來上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內容涉及“詠雪”、“送別”兩個方面,和學生以往學習的唐詩相比,篇幅長了,內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難度。鑑於此,課文學習落在分析詩歌“奇景”、“奇情”兩個點上,使詩歌學習避免了支離破碎的圖解,簡單的理性分析。作為詩歌教學中最為重要的誦讀這個環節,為了很好的對學生進行指導,我從網上選取了一個比較好的配樂朗誦,讓學生在課題晚上進行反覆的仿讀,在仿讀中學生的朗讀水平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讀教學也落在了實處。 對重點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賞析,我播放了一組現代版的邊防軍營雪景圖片,學生理解起來就更直觀了。由於時間關係,送別部分的賞析稍微有點倉促。

在課快要結束之時,有一位學生提問:“老師,今後遇到古詩也這麼學嗎?”

當時提問引發了我對古詩教學的反思,到底古詩應當怎樣去鑑賞?

反思之一:應當重視古詩的思想內容。

古詩的思想內容,往往體現在作者的童趣、主張、觀點和態度上,有的含蓄,有的直白,有的隱晦,有的張揚。不管怎樣,我們都要藉助古詩的力量,來叩問作者的靈魂。

對古詩思想內容的鑑賞,就是對其分析、歸納和評價,一首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無外乎這樣一些方面:感嘆人生、抒發情懷、描寫自然、厭惡戰爭、痛斥黑暗等。評價思想內容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層面上,要站在形象、技巧、語言的高度上,做具體的整合。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揭示古詩的內涵。

反思之二:應不忽視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詩歌形象主要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包括人、事、景、物。這些形象無不受到詩人主觀情感的浸泡,因此,詩歌形象也是意向化的形象。

鑑賞古詩形象,可以分析形象的明與暗、動與靜、實與虛、強與弱;也可以把分析形象與民族歷史、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心理特徵結合起來。不同的形象,可以反映不同的感情基調和不同的藝術風格。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10

《威尼斯的小艇》是篇精讀課文,通過介紹威尼斯小艇的樣子,船伕駕駛小艇的高超技術的重要作用,來向我們展示威尼斯這座水上名城的特有風光。其結構十分嚴謹,語言的功力十分深厚,值得大家去品位與欣賞。

這篇課文如果逐個部分來講,就又落入了俗套,不符合新課標精神,因此,學習新課時我提出問題:“能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麼嗎?”學生不受老師的限制,自由發言,大膽展示自我。然後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決定教學思路,整個教學過程不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教學中,我還採用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比如教學小艇的樣子這一部分,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心中勾勒出小艇的樣子,然後,請同學上臺畫小艇的簡圖,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口述,歸納小艇的外型特點,為弄明寫作意圖,繼續深入,讓學生想想小艇奇特的外型與小艇的輕快靈活之間到底又何關係?這樣層層剖析,步步潛入,學生對重點部分理解得十分透徹;又如突破學生如何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這一難點,我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談感情、談體會:一是在將完威尼斯的小艇的特點後,讓學生談作者為何能將小艇的外型描寫得如此具體?學生很快得出要注意勤觀察、勤想象,注意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描繪的結論;二是講完船伕高超的駕駛技術後,又讓學生談作者為何能將船伕駕船的場面描寫得那麼精彩,學生理解到,只有善於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才能將文章寫得生動逼真。

除此之外,為了增加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我設計了船伕作導遊,帶領遊客遊覽威尼斯的情景活動,進行活動化教學。讓學生扮演船伕和遊客,以活動形式內化課文語言和積累運用課文語言,同時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增強了挑戰性和趣味性。學生自編自演,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被“啟動”,積極開動腦筋,豐富了想象力。課堂氣氛達到小高潮,熱烈而和諧,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逐漸加深。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讓學生朗讀課文,學生讀出了驚歎的語氣。我覺得,任何一節課都要相信學生,都要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本課教學中,我感覺教學過程還算比較順暢,但也有些方面不盡人意。如:學生收集的資料有限,對課文背景的理解還不深不透。又如:學生在小組交流導遊詞的時候,沒有交流完我就急於讓他們在班上彙報,學生的準備不充分,所以導遊介紹並沒有預想中精彩。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同時在課堂上多讓出一些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個性得到發展。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11

《小小的山村》是長春版三年級上冊第四板塊第一課。《小小的山村》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寧靜、質樸的小山村,學生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山村的“小、美”的特點,以及帶給大家的無限快樂。對於習慣了城市喧囂的孩子們來說,這的確是個世外桃源,是他們心靈得以休憩和放鬆的地方。從課文中,孩子們可以感受到不加任何修飾最質樸的東西,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美,和作者那寬廣的胸懷和對自然美的嚮往之情。選編本文意圖是: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生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本單元的主題是美麗的鄉村,《小小的山村》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對其他幾篇課文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其餘幾篇分別是《鄉村裡的大花園》《我從山裡回》《窗外》,4篇課文通過不同的體裁,描寫了家鄉的美景,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12

《梅花魂》是歸國華僑陳慧英所作,課文以梅花為線索,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在國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經歷,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熱情歌頌了老一代華僑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本課的重點是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寫愛梅花,是因為梅花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徵,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國的代表,愛梅花和愛祖國是統一的。本課的難點是理解《梅花魂》中的魂,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種"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的精神,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本課是略讀課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討論,使學生在下列幾方面有所感悟:一是要讓學生弄清外祖父為什麼常常教"我"讀唐詩,宋詞,而且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之類的句子,就流下眼淚。

二是要弄清外祖父愛梅花,送梅花圖和愛祖國之間的關係。

本課語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以便更好地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得不是很到位。我要是能通過欣賞梅花圖,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徵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對中華民族的讚美層層引出。並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託著外祖父的情感,定能深深地感動學生。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13

一、源於生活匯入,使學生感受親近的數學知識。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不確定現象,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概率知識太抽象了,怎樣使這一知識深入學生的生活,讓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直觀呢?這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老師和學生玩“猜牌”這一遊戲情境,簡單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導學生直奔這堂課的主題“可能性”。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充分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牌”“摸球遊戲”“小小設計師”等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遊戲中玩中學,樂中悟,獲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從而獲得有用的概率基礎知識,並用來解釋生活現象,更為全面地分析問題,作出一些簡單的判斷和推理。

三、加強活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進行“摸球遊戲”之前,教師先進行個示範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小組合作“摸球遊戲”的順利進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14

3月20日下午,按區繼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帶教學班,上了《沁園春·雪》這節課。為了上這節課,我雖然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但為了保證這節課的“原生態”,我既沒有在本班提前預演,也沒有在平行班級進行試講。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認為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課前的教學設計在推進,也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教學設計往往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設計,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反思這節課,我認為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1.學生的調動不盡人意。

因為是下午最後一節課錄課,考慮到學生的精神狀態可能不會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課之前,換上平時不愛穿的本裝,一走進教室,就聽到學生的一陣驚呼,加之平時與學生的關係比較融洽,我以為學生會因此而亢奮,在教學過程中會有積極的表現。但事實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並不盡人意。我想除了因為學生沒有見過這種架式有些膽怯外,可能還另外的原因:一是問題的設計,二是學生的活動設計。在設計問題時,我注意到儘可能只設計一些對學生體悟詩詞感情的問題,而且儘可能使問題指向明確,但在實踐中,有些學生的回答卻與我的問題相去甚遠,我想這也許是高估了學生的理解領悟能力所致。在學生的活動設計上,設計得不夠豐富,導致學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思考或回答問題,使課堂氣氛顯得有點沉悶,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

2.學生誦讀指導不夠細緻和充分。

在教學設計中,我是計劃通過關鍵字的品讀,讓學生領悟詩歌的感情,進而指導誦讀,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未能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例如在品讀上闋“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的滔滔”中的“惟”和“頓”字時,品讀了作用情感,但沒有即時指出該如何讀。在品讀下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幾句中的“略”、“稍”、“只”幾個字的作用和蘊含的感情時,也沒有及時指出應該如何處理朗讀時的重音與語速等問題,使朗讀指導的效果大打折扣。

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改進:

1.進一步縮減教學內容,重點放在朗讀上,並將朗讀與關鍵詞的品味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問題設計上少提一些問題,也沒有必要引導學生從上闋說到下闋,而是將上下闋的品讀任務分配給各小組,由他們先品再讀,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必要的引導的指導,我想這樣的話,品和讀會結合得更好,既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又能提高課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可以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先讀先品,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品和讀的實踐,談朗讀處理,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提高,學生由於有了說的實踐,課堂發言可能也會積極和精準一些。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15

有位專家曾經說過:“詩是領悟出來的,不是講解出來的。領悟詩的最好方法是多讀。”在設想本課教學設計前,我一直在想,要如何能引導學生體會出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深深的懷念親人之情呢?學生沒有遠離家鄉,故沒有鄉愁這樣的情感經歷與體驗。因次在第一步教學環節,我先讓學生複習,背誦李白的《靜月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啟發學生知道:李白因見月而思鄉,王安石因春風明月而思鄉,詩人總是因物而生情,因景而生情。板書,“秋”讓學生想象一見這個字,腦海中會出現怎樣的景象,引導學生見到這樣的景象會產生怎樣的情思呢?引入課題。再簡介作者和寫著背景。讓學生提前意會詩境,能更好地領悟詩人的情感。教學的過程,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預設這節課我安排學生多種多次誦讀。教學開始讓學生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再由老師引讀,讀出這首詩特有的憂傷。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老師的引讀、看意境讀、想像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鄉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並能抓住詩眼即關鍵詞,意會情境,體會情感。

預設教學時“見秋風” 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課前的設想只是理想,教學過程的實踐是現實,現實總是不盡如人意的!因為有怯場的心理素質,看到那麼多老師坐在那聽課,關鍵時刻掉鏈了。詩中的挖掘不夠深、細,解讀文字不夠精、準,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日月明的教學反思 篇16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絡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

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為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著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為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凶殘的虐待,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