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醜石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檢討書2.01W

醜石教學反思 篇1

《醜石》是一篇新課文,備課時還是花了點時間好好讀了讀。作者先言醜石之醜,那是極盡渲染:一是外貌之醜,“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樣”;二是一無用處,不能壘山牆,不能壓臺階,甚至想鑿一方石磨人家也沒看上;三是不但無用,而且孩子們在玩的時候還要當心,一不小心那坑窪不平的表面還會讓人摔破膝蓋。而就是這樣一塊醜得不能再醜的石頭,卻被天文學家發現,被奉為至寶,最後被“小心翼翼”地運走了。美與醜都在一塊石頭上,關鍵是看人們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

醜石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初讀課文之後,先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後再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因為作者的層次清晰,解決起來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文中“天文學家”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表演,融入課堂,融入學生中間。我以“天文學家”的身份出現,我介紹說:“這塊‘醜石’原來是天上的隕石,它曾補過天,在天上發過光,發過熱,輝煌過,給我們的祖先帶來光明等等。”學生的眼睛馬上亮起來了,個個都很好奇。於是,我就趁機出示了作者家門前那一塊巨大的“醜石”的圖片,然後再把一些隕石的圖片給學生看,學生很好奇,馬上激發起他們那種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急著想去了解“這塊‘醜石’的地位發生的如此巨大的變化後,村名們是怎樣對待這塊‘醜石’(隕石)的呢?”接著,我就因勢利導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就是讓學生也跟著作者“對‘醜石’的醜和美有了重新的認識。”從而引匯出本文的兩個中心句“以醜為美”和“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的理解,讓學生各抒己見,這節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醜石教學反思 篇2

《醜石》一文通過發現一塊醜石其實是隕石的前前後後發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真美、大美可能深藏於大丑之內,不能完全用世俗的、淺陋的眼光去評判事物的美和醜。

教完這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我樂意學”。

同時,也讓我感受到這種對比託理的教學方法的好處所在,對於高年級的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滲進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和推動的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於創新的緊迫,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與學生同進步前進,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醜石教學反思 篇3

《醜石》是一篇新課文,備課時還是花了點時間好好讀了讀。作者先言醜石之醜,那是極盡渲染:一是外貌之醜,“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樣”;二是一無用處,不能壘山牆,不能壓臺階,甚至想鑿一方石磨人家也沒看上;三是不但無用,而且孩子們在玩的時候還要當心,一不小心那坑窪不平的表面還會讓人摔破膝蓋。而就是這樣一塊醜得不能再醜的石頭,卻被天文學家發現,被奉為至寶,最後被“小心翼翼”地運走了。美與醜都在一塊石頭上,關鍵是看人們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

初讀課文之後,先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後再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因為作者的層次清晰,解決起來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文中“天文學家”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表演,融入課堂,融入學生中間。我以“天文學家”的身份出現,我介紹說:“這塊‘醜石’原來是天上的隕石,它曾補過天,在天上發過光,發過熱,輝煌過,給我們的祖先帶來光明等等。”學生的眼睛馬上亮起來了,個個都很好奇。於是,我就趁機出示了作者家門前那一塊巨大的“醜石”的圖片,然後再把一些隕石的圖片給學生看,學生很好奇,馬上激發起他們那種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急著想去了解“這塊‘醜石’的地位發生的如此巨大的變化後,村名們是怎樣對待這塊‘醜石’(隕石)的呢?”接著,我就因勢利導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就是讓學生也跟著作者“對‘醜石’的醜和美有了重新的認識。”從而引匯出本文的兩個中心句“以醜為美”和“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的理解,讓學生各抒己見,這節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醜石教學反思 篇4

品讀課文,重點放在了讓孩子們找出關鍵句和關鍵詞。醜石之醜,孩子們基本能找到內容,但能按條理歸納出來的極少。彙報時,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對醜石“美”的理解上,反覆讓孩子們品讀“這又怪又醜的石頭,原來是天上的呢!它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我們的先祖或許仰望過它,它給了他們光明,嚮往,憧憬;而它落下來了,在汙土裡,荒草裡,一躺就是幾百年了?!”這句話,引導孩子們通過文字型味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一遍一遍的朗讀,孩子們的理解也逐漸加深了,從最初的認為表達了作者的“驚奇”,到“讚賞”,到“遺憾”,到“愧疚”……其實很多時候,對一段文字的理解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只沉下心來,走進文字,才能真正進一步理解作者,感受作品。而這也正是這幫孩子們最欠缺,又最不願意去做的事。對於我們來說,只有一次次地引導,一次次有意識地訓練,才能有些許的收穫,別無它法。

總結時,讓孩子們說說文章的寫法,可能有人預習了,說出這是先抑後揚,於是今天的日記就要求學習先抑後揚的寫法,寫一段文字。具體效果還要等下週收上本子才能知道了。

醜石教學反思 篇5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單元主要內容為“感受自然”。本課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觀察視角,採用聯想和想象,賦予山中萬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璣珠,句句含情,讀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給人美的享受。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國小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閱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通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通過音樂渲染、影象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資料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說清楚以他為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說說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裡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為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說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醜石教學反思 篇6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經典課文,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在,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青睞。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悵。對這篇文章的主題有很多的解讀,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本文中,作者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在我的“樂園”裡,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地裡捕鳥的樂趣;即使在三味書屋裡,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同樣能找到樂趣,新奇的追問,園內嬉戲,課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設計了“各抒己見”這一環節。預設的問題是:“有人認為,百草園是樂園,三味書屋是苦屋,你贊同這種觀點嗎?為什麼?”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課堂上本環節是學生參與人數最多,積極性最高的一個環節。有的說三味書屋是苦屋,理由是學習內容枯燥無味;有的說三味書屋不是苦屋,因為作者也寫了一些趣事,如尋蟬蛻、折臘梅枝……經過學生的探究,再由教師點撥,提煉出這樣一個觀點:三味書屋中既有苦也有樂,應該說是一個“苦中有樂”的書屋。再聯絡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題自然得以凸現,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中的問題迎刃而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課堂上問題的提出很關鍵。老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有效性,必須能撥動學生的心絃,必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這樣學生才樂於回答,急於回答。問題必須提到點子上,課文的難點才能得以突破。

當然,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其它環節的設計不太合理,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讀課文的方式有些單一……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摸索,力求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

醜石教學反思 篇7

在本次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遵循語文教學的原則。從整體—部分—整體。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看課文插圖,快速瀏覽全文,然後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來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當學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後,我再引導學生快速閱讀,邊讀邊找文中寫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麗?當學生找出北京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麗地方後,我再引導學生學習文中是怎樣來把這些美麗的地方寫具體的。最後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出讚歎: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字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進行感悟理解文字。我在執教本課時,重點引導安門廣場是北京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恢弘的氣魄。它是中華民族一路成長的見證。集歷史氛圍與現代氣息於一身。孩子們都知道北京天安門的升旗儀式非常的莊嚴肅穆,但其場面到底是怎樣的?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很寬闊,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還有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可是這紀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對於這些光憑老師的解說和學生的讀悟是很難讓學生真切感受其內涵的。我便充分利用資訊資源,通過播放萬眾矚目下的天安門升旗儀式讓學生了解天安門的“莊嚴”;把天安門廣場與我們的學校作比較,讓學生感受其大;展示雄偉高大的“紀念碑”並讓學生知道其作用。讓學生對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後,再讓學生去讀文,這樣自然用情於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導,學生就會飽含深情地讀出對北京的讚美與熱愛。在此後的景點學習中,我採用了放手讓學生讀悟去理解課文。這樣不拘一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學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絕對的完美。當然對於我來說,遺憾就會更多。首先是教學中的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還設計了一個“暢想未來北京”的環節,因為時間關係,不能進行;其次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把說寫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親身感悟的同時,由說到寫,哪怕只寫一句話,讓孩子在聽、說、讀、寫中培養多方面的語文能力。

總之,我認為這節課是一節真實、平實的課,雖然不盡完美,但一定能讓學生學有所獲。

醜石教學反思 篇8

本堂課中,我嘗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流、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探討,從而更好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這種新穎的學習方法,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效果非常好。我搜集了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畫、飛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圖等,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想學生邊讀課文,邊欣賞這些充滿藝術美的圖片,會是一種享受。也更好地體會到“敦煌藝術寶庫”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

加強詞、句的訓練,說話的訓練。如:學生通過欣賞彩塑,親眼所見彩塑的不同神態和不同個性,仿照書上“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再說說這些彩塑還有哪些不同的神態和個性。

再有“飛天”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浮,漫天傲遊;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指名聲情並茂地朗讀,其餘學生閉上眼進行想像。然後讓學生把想像到的飛天的畫面描述出來。在熟讀的基礎上,把這些優美的句子,深刻地記在腦海裡,即進行背誦練習。

醜石教學反思 篇9

關於閱讀教學,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這篇課文既有鮮明的形象,又凝聚著感情,從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對本課的教學,可以從“悟”字出發,著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

在教學時讓學生在讀、悟的過程中,找出自己感觸喜歡的句子多讀幾次,這樣憑藉教材中的教育契機,好好地發掘、利用,不但體現學生突破難點的過程,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在有一個學生說到最喜歡的句子是“浪花看見了,邁著輕輕的步子走來,悄悄地搔癢了我的小腳丫。”時,我問她為什麼這樣讀,她說,“輕輕的”是聲音很小,所以要讀輕一點。我又讓學生用一個詞語把“悄悄地”換掉,一個學生換成了“偷偷地”。啟用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

醜石教學反思 篇10

在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始,由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入新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因此,在上課之初,學生就提出了許許多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 建議.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學生也非常感興趣,由此總結得出一種抽樣的方法,體會到抽樣的必要性.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設計了大量的貼近學 生生活實際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

課後,學生王喬告訴我:“張老師,其實人們體檢驗血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由部分看全體’的例子,因為這 時我們不可能普查,只能抽樣調查.”可見學生學習之後,還能聯絡生活實際列舉出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參與面也很廣,在解決問題時, 也很有主見.這充分說明通過近一學年的課程改革實踐,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真正變成了主角,而老師僅僅是導演或主持人.

真正做到讓生動的教材變成了生動的課 堂,讓學生學習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數學.我自己感覺不足的地方就是時間稍稍有些緊,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面不夠大.以上是我上完這節課的一些思考,在今後教學 教學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醜石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5以內數的組成》。使學生初步知道加法的含義,比較熟練的口算五以內的加法。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實際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數學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環節上,我先給學生複習5以內數的組成知識,通過在黑板上將5個圓片分成兩堆,讓學生邊看實物個數邊說數的組成。

師:我說1 生:我說4,1和4組成5

師:我說2 生:我說3,2和3組成5

師:我說1 生:我說3,1和3組成4

……

有了數的組成知識後,我採用了直觀教並用學生喜歡的羽毛球引入新課,師:這是什麼?生:羽毛球!一下子活躍的課堂氣氛,同學們的眼睛睜得很大,望著老師,我趁機問學生:老師左手有幾個羽毛球?(生:1個),右手有幾個羽毛球呢?(生:2個),師:1個球用數字幾表示啊?(生:用1表示),2個球用數字幾表示啊?(生:用2表示),師:老師手裡一共有幾隻羽毛球?孩子們都說是3。左手和右手的球合起來是3個,這裡用加法來表示,引出今天的新符號朋友“+”。並板書1+2=3(讀1加2等於3)

出示三個小朋友摺紙鶴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圖上的意思,生1:本來有一個小朋友,又來了兩個小朋友,加起來就是3個。(教師給予表揚)生2:本來有一隻紙鶴,又拿來了兩隻紙鶴,加起來就是3只紙鶴(教師給予表揚)。接下來,請小朋友看圖說加法式子,使他們從感受實物圖的變化中抽象出數的變化,學會看圖說加法式子。

氣球圖的教學仿照上例。

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用5個圓片擺出不同的加法式子,看誰擺得又快又好,並和同桌的同學說一說,你擺的圓片可以用什麼加法式子表示。學生在擺一擺、說一說中鞏固和加深對加法的理解。

探究運算加法的方法。在教學教科書第24頁的主題圖時,先要學生說圖的意思,說完意思後再說加法式子怎麼寫,最後再想想4+1=?可以和同桌交流計算方法或分組討論,然後再點回答你是怎麼算出來的?生1:我是1、2、3、4、5數出來的(教師肯定回答);生2:本來有4只了,就是數字4,加再1只就往後數,便是5了(教師肯定回答);生3:4和1可以組成5(高度讚賞)。然後和大家一起探討哪種方法又快又好?最終引導學生用數的組成知識來做加法最方便。

拓展環節,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加法,生活中,哪些事件也可以用加法式子來表示呢?

生:我早上喝了一杯牛奶,晚上喝了一杯牛奶,1+1=2,我一共喝了兩杯牛奶。

生:媽媽買了2個蘋果,後來又買了3個蘋果,一共買了5個蘋果,可以用2+3=5來表示。

……

在同學們說的過程中,既鞏固了學生對加法的理解和運用,又使他們明白,數學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更加熱愛數學。同時,說的過程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大膽回答問題的能力。

醜石教學反思 篇12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慧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3、4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餘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匯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絡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遊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⑴ 帶著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⑵ 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醜石教學反思 篇13

本週進行了分享閱讀《機器人》教學活動。

活動第一環節——以模仿機器人的動作和幼兒進行“我來做你來猜”的遊戲,引出讀本的主人公“機器人”。然後請幼兒觀看封面。

在第一環節實施過程中,就遇到了一點小意外!孩子們都說:“老師,看不清”。(這個問題,一方面可能是孩子人數較多,另一方面讀本擺放和幼兒距離較遠造成的。)畫面上有很多細小的部分不是很明顯線條也比較模糊,所以根據孩子們看不清的問題,我立刻做出了迴應把小書發給大家:“仔細觀察封面,小朋友們還能發現什麼呢?”。孩子們順利的理清了老爺爺的身份、老爺爺和機器人的關係等問題。

活動第二環節——逐頁閱讀,通過細微觀察,猜測人物的內心變化。

在第二環節實施過程中,由於小書發放給幼兒後,很多孩子會好奇的翻看,面對混亂,我的閱讀方式也由逐頁閱讀改成跳頁閱讀。跳頁閱讀之前先請孩子安靜的完整的閱讀一遍,然後按老師的提示翻到制定頁進行詳細的閱讀:“觀察機器人的動作和表情,科學家的動作和表情又是怎樣的呢?”。跳頁閱讀時先請孩子看3、4、5頁,對機器人和科學家的表情變化進行有“梯度”的分析後,對第六頁的情況進行分析:“為什麼機器人會這樣呢?機器人和科學家有些什麼樣的想法呢?”

活動第三環節——回憶和總結故事,並對情緒變化的特點進行梳理。

在第三環節實施過程中,當孩子們看到最後一頁時就會大笑起來,可見孩子們對故事內容的“體會”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在情緒變化梯度的感受上還不太明顯,詞彙也不豐富,只有簡單的高興和不高興,在活動中通過對讀本表情的模仿,讓幼兒感受不同的情緒變化,也作為下次活動的一個“引子”。 在第二階段的教學中重點突破。

反思:

活動中一個個問題的出現有的是意料之中,有的卻在意料之外。老師的迴應策略關係著活動中孩子是否得到了真正的鍛鍊和提高。雖然我在活動中對孩子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迴應,但在各個環節的教學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

第一環節看不清的問題,是意料之外。但很快就以小書閱讀代替解決了。所以活動時人數相對較少,才能更好的照顧到孩子的個體差異問題。

整個活動中,可能是對機器人沒有了解的情況下,孩子對機器人充滿著好奇,而孩子對機器人的認識只停留在非常淺顯的狀態。在第一、二頁的閱讀中談到機器人的功能,孩子只有:“只是和人走路說話不一樣、會打怪獸”等簡單的認識,對機器人的構造、生成、作用等方面都缺乏瞭解。所以第一環節的引導顯得非常薄弱,要相應的加入科常方面的知識,孩子對讀本中3、4、5、6頁的內容才能夠更全面的感受。在活動第一階段已經完成的情況下,我只有在第二階段給孩子補上這一課。

在第三環節對人物情緒的梳理,採用文字和老師表情的模仿可能不是很直觀,如果用事先畫好的人物表情配上文字,孩子對情緒梯度的變化會感受更明顯一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參為我提供了分享閱讀活動的一個固有模式,也為我的教學指明瞭比較規範的行進軌跡。每個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呈現出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在今後的分享閱讀活動中,課前不僅要分析讀本,做好充分的準備,更應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和孩子一起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

醜石教學反思 篇14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教學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師應學習課改理論,遵循課改要求,體現課改特色,尊重學生自主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教學的雙邊互動,注重閱讀方法的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能把握文字的精要,學有所得。

在教學《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時,由於時代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理解詩歌又需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發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會予以否定。因為,我覺得我們不能把我們的理解方式強加給學生們,他們的閱歷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們長大後再來理解這首詩時,肯定又與現在不同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進而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中,生生之間互相進行評價,使師生雙方都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堂上,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學習這首詩,我採用的方法是:創情境──曉詩人──知背景──重朗讀──析意象──品意蘊──賞意境──作比較──重背誦。根據以上方法學習詩歌,條理比較清晰,由淺入深、由易入難,有利於學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詩。

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誦讀是進入古詩詞意境的入口,是開啟體味詩詞情感大門的鑰匙。只有反覆吟誦,那文句,那意境,才會縈於心頭,如發於己心,如出於己口。因為《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的意境是深沉、激昂的,所以我特地找了《黃河大合唱》和肖邦的奏鳴曲,來襯托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樂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誘導學生身臨其境,把詩詞意境與音樂意境融為一體,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於學生的發言不能給予有效的,科學的引導,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的技巧方面還有待提高。

以上這些是我對《我愛這土地》這堂課的一些想法,不足之處請給予指正、批評。總之,詩歌是正值詩的年齡的學生較感興趣的一種文學體裁,在教學中還有不少獨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嘗試,去挖掘。

在我備課的過程中,教研員邢泰老師做了大量,細緻的指導工作,每一個小細節都認真把關。在這裡,我衷心的向他表示感謝!

醜石教學反思 篇15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於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為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利用課件演示:公.......打鳴、電閃雷鳴、小溪奔流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後,師敘: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二、充分朗讀,注重感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並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採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我把2-8小節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步:通過讀、說、議學習2、3小節,瞭解學習方法。第二步:通過默讀說說讀懂了什麼,大家一起學習4、5小節。第三步:自己學習6-8小節,再交流收穫。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於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三、利用課件,解決難點。

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採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四、整合資料,仿寫詩歌。

如何讓國小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經歷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就要使他們不僅有東西寫,還要有辦法寫,有文字寫。這就必須有一個讓學生作文練習的過程。“仿寫是學習作文的第一道關口”。但仿寫並非簡單的模仿和抄襲。因此,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這就要求老師對他們進行具體的指導,否則,學生們將會無從仿起。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細讀第4、5節詩歌,體會反問句:“……不就像……”,在品讀的過程中,學生髮現這兩節的語言形式相同,再引導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內容進行仿寫。在仿寫之前,指導學生先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在哪裡發現的?”,先說後寫,“說”是為“寫”作鋪墊。學生動筆時有了臺階,“仿寫”成了這堂課的亮點。如:“你看那天空的溝溝雲,不就是大自然的預言:大自然在告訴我們,雨兒將要來臨。”

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醜石教學反思 篇16

老師讓學生拿出年曆卡,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學生如魚得水,激情高漲,因為他們從年曆卡上發現了許多從未明白的知識。我順著學生的思路整理板書,當提到平年和閏年有什麼區別時,一生說:“二月份的天數不同”,另一生說:“閏年比平年多一天”。能說出二月份的天數不同不足為奇,但能說出平年與閏年全年的天數相差一天,確實是了不起,說明學生的思維上升到了必須的高度。在學生思維碰撞最激烈的時候,我適時點撥,引出公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就應除以400這個決定方法,既解開了學生的疑惑,又恰倒好處,學生自然理解。一節課,我拋開了自己原先設計的思路,完全跟著學生的思路走,既不把老師的想法強加於學生,又能在關鍵的時候拉學生一把,使每個學生的思維有機會得到最佳的展示。

學生只有親手“做數學”,才能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探究:首先,要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不要將教學過程變成機械兌現教案的過程;第二,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不要急於得到圓滿的答案;要給學生以思考性的指導,個性是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不要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

學生不僅僅要獨立探索,還要有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學會相互幫忙,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培養聽、說、交往等各項技能。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必正襟危坐,而是處於一種“放鬆的警覺狀態”中,這種放鬆著的思考狀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最便於激發學生靈感和創造欲的狀態。]

思路一變天地寬,只要我們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變了,學生就會變得好學、樂學、會學,我們的課堂就會煥發新的生機!

醜石教學反思 篇17

這是改編之後新增的一篇課文,因此在網上很難找到資料。下面我來談談自己所上這篇課文的一點感受。

這篇課文我分兩個課時來完成。並且我把這篇課文的重點放在理解字詞、課文內容和讓學生自己歸納課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上;把難點放在讓學生知道學習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上。

首先我讓他們自己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自己初步閱讀感知課文內容。

讀了幾分鐘後全班一起朗讀(他們邊讀的時候我把他們讀錯的字寫在黑板上,然後在一起更正讀音)。更正之後我再帶他們朗讀一篇課文,緊接著讓他們自己在朗讀幾篇。這樣他們就會對課文內容有進一步的瞭解。便於他們更好地學習課文。這一點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帶他們多讀文章,這樣不僅能熟知課文內容,而且還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接下來就是對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掌握課文內容。對於作家作品的介紹我只簡單的說一下。對字詞和課文內容我講的比較詳細。我先讓他們自己翻譯課文,把不會翻譯的作上記號(在學習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等時間到了我讓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一句一句講解課文內容,由於文章內容有點長我讓他們一段一段來學習。如果將的內容太多我發現對農村中學得孩子來說要他們把那麼多的內容記下來就有些困難,他們消化不了。我把每段裡面重要的詞語句子要他們做上記號,再讓他們當堂把這些內容記下來。過幾分鐘後我在檢查他們學習的情況,真的和我預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覺得人有了壓力之後才會有動力,對於這些學生來說用這種方式讓他們掌握文章內容效果還可以。我真的很開心他們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學完文章內容之後,我馬上進入第二環節提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歸納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待學生回答之後便明確答案(尋找石獸的故事)。接著問他們課文中講了他們用幾種方法來尋找石獸的?然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們都只找到了三種,他們都把第一種給漏掉了。最後又問學生他們是怎樣找到石獸的?學生馬上回答是根據老何兵提供的線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獸的。

文章的最後我問學生從他們尋找到石獸這件事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什麼道理?對於這個問題他們回答的就不是很全面。

對於這篇課文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生朗讀和讓他們課文重要詞句這方面做得還可以。他們之後做這課的習題時很多學生都不用看書,這點值得我高興。在課文提升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好。以後自己要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對於學問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我一定會不斷的學習,是自己越來越優秀!

以上是我對這篇課文的認識和反思,有不足之處希望大家指點指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