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精選22篇)

檢討書2.24W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1

日積月累中,有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王維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寫廣袤的塞上風光的絕句。詩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條直上的孤煙,遼遠的河灘盡頭一輪滾圓的落日。簡直把廣袤的塞上風光寫絕了。展示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絕倫的塞上風光畫。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精選22篇)

新教材中,學生瞭解的王維的詩作很多,有《相思》、《雜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裡館》等。每一首詩都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王維是居“李杜”之後,為學生接觸較多的唐代詩人。他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別業,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他多才 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緻,富於禪趣。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指出其詩畫的特色和造詣。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新教材的日積月累中,選取了不少的古詩詞讓學生來誦讀,這不失為學習古代文學的一個好的渠道。但是,單純的讓學生死記硬背或許就失去了編者的本意。應該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瞭解掌握與其相關的文學知識,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詩作。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說,可以在學生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把這句詩意作為背景,讓學生對其描繪的內容展開想象,改寫成一篇現代文,同樣是一篇很優美的寫景文章。學生的想象力在這裡會得到很好的鍛鍊,理解記憶也得到昇華。

當然,還可以讓學生以繪畫的形式把這句詩的內容表現出來,同樣是對學生想象力的訓練,也是對學生繪畫能力的檢驗。

總之,採取靈活多樣的積累古詩文的方式,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更深,記憶更牢。還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您不妨一試!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2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30課古詩四首中的第二首詩。該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的一首邊塞詩。該詩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其為“千古壯觀”詩句。蘇軾曾評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年間,王維被排擠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訪邊關,訪問邊關與吐蕃交戰的崔希逸將軍。途中,詩人有感而發,作了此詩。

在瞭解詩人生平及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誦讀詩歌,品味詩意,最終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

首聯以記敘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輕車簡從,遠赴邊關;頷聯看似寫景,實則情景交融,詩人以翻飛的蓬草,北歸的大雁兩個意象象徵了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發了作者幽微難言的悲憤之情;頸聯是全詩的名句,描繪了一派邊關壯麗的奇景:黃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煙,一輪紅日,意境雄奇開闊,詩中有畫,真可謂“千古壯觀”,其中“直”“圓”二字,看似俗,實則妙;尾聯,以敘事點明瞭邊關緊張的戰鬥生活,體現了邊關將士們的愛國之情。

總之,這首詩歌敘事、寫景、抒情交相融合,詩人以開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對邊關壯麗的欣喜。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3

學生了解的王維的詩作很多,有《相思》、《雜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裡館》等。每一首詩都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王維是居“李杜”之後,為學生接觸較多t的唐代詩人。他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別業,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他多才 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緻,富於禪趣。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正指出其詩畫的特色和造詣。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我選取了不少的古詩詞讓學生來誦讀,這不失為學習古代文學的一個好的渠道。但是,單純的讓學生死記硬背或許就失去了編者的本意。應該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瞭解掌握與其相關的文學知識,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詩作。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說,可以在學生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把這句詩意作為背景,讓學生對其描繪的內容展開想象,改寫成一篇現代文,同樣是一篇很優美的寫景文章。學生的想象力在這裡會得到很好的鍛鍊,理解記憶也得到昇華。

當然,還可以讓學生以繪畫的形式把這句詩的內容表現出來,同樣是對學生想象力的訓練,也是對學生繪畫能力的檢驗。

總之,採取靈活多樣的積累古詩文的方式,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更深,記憶更牢。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4

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著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

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著"教"走,只要"我說你做"就可以了,而資訊科技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5

《小鎮的早晨》是新世紀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塞北江南”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它為我們展現了江南水鄉特有的美景。縱觀整堂課,我以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積極給學生創設相互交流、討論的平臺,以指導學法為主要目標之一,循序漸進,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取得了不錯的學校效果。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以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課堂教學層次比較合理。本文共五個自然段,二、三、四自然段做為文章的主體,都是總分式結構。我將文章第二自然段做為教學的重點帶領學生重點學習並詳細做了學法指導。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在第二自然段的學法指導下,運用集體的力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第四自然段我繼續放手,讓學生自學。在經過了前兩個自然段的學法鋪墊後,學生自學效果較好。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學到了比知識更為重要的學習方法。

第二,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了資訊科技,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本文展現的是江南水鄉的美景,學生腦海中缺乏直觀印象,領悟起來難免有些吃力。於是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課件中我選擇了大量的富有特色的江南水鄉地圖。精美而又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圖片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 水鄉那個如詩如畫的地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課文,對課文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第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富有生機和活力。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課文。聽、讀、想、議、說、演,學生在環環相扣的學習環節中時而群情激昂,時而低頭沉思,時而合作交流,時而有說有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最大程度地調動了起來,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總的來說,這節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多媒體課件所創設的良好氛圍中,在授課教師不露痕跡地引導下,學生進行了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既領略了美景,又學到了知識;既愉悅可心情,又掌握了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中切實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改新理念。當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同時,不難發現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令人遺憾之處。

第一,教學某些環節事過於拖沓,特別是第二自然段分析得過於細緻,有些課堂生成的環節,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現有認知水平,以至於學生啟而不發,擔擱了較長的時間,以至於後面某些環節未能充分展開。第二、通過這節課,我還認識到自身的教學觀念還有待轉變,課堂應變還有待加強。課堂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實施教案的基礎上,要根據課堂中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把學生學會當成自己教學的首要任務;第三、朗讀不夠充分,指導缺乏力度。由於時間緊,為了完成課時任務,我只能在朗讀上壓縮時間,學生讀得太少,在朗讀指導中,我的語言顯得有些蒼白,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把如何指導朗讀做為一個研究物件來加以重視。

經驗+反思=成長。做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不斷進步。相信教學反思一定能為我插上進步的翅膀,在教與學的天地裡迅速成長!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6

本課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用投影圖片和教學視訊,強化學生對法國大革命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情感。

補充了教材中不完整的部分,還原了歷史的內容,使學生能較完整的認識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史實,並突出了重點知識,詳略得當。

鍛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用小組討論和學生自由發言的形式,效果較好。

過度語連線較好,層層深入,啟發誘導。力爭一堂好課要“好語+好果”。

由於教材的限制,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還不很充足。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列舉羅斯福新政的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準確理解和落實課標顯得很重要,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學生的學來反思章顯得更加重要。具體來說,課標中的“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究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列舉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只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探究得出結論和認識的載體。

在教學過程中,我適當的引入文字、圖片等教學素材,引導學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項內容,同時教師在藉助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分析每一項內容的過程中把新政的特點“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滲透其中,逐一分析在金融、工業、農業、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社會立法等五個方面,“自由放任”政策下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下的政府與經濟發展間關係的區別和變化,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悟並從中得出結論,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和具體操作,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就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分析得出。同樣在處理羅斯福新政的作用的時候,藉助適當的圖表、圖片,比如新政期間美國“工業生產變化柱狀圖”和“失業率變化柱狀圖”,由學生自己去讀圖,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其中的變化,最終學生就可以順利地得出新政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使美國經濟開始恢復,逐漸擺脫危機的困境”。

在學習完新政的內容、特點、作用之後,為了引導學生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用聯絡的觀點來認識新政,避免學生孤立、靜止的看待歷史問題,我引入了30年代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快速發展的相關材料,一方面讓學生感受世界市場形成後,各國政府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會不斷的借鑑和學習,讓學生體會現代社會開放、包容、相互借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把中美兩國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經濟發展的策略橫向聯絡起來,從中體會各國在結合國情解決本國經濟發展中體現出的人類智慧之光是同樣難能可貴、同樣會永留史冊的,從這個角度引導學生拋棄階級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從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角度對羅斯福新政進行再認識、再體驗、再反思,進而收穫更多的體會和感悟。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一個個歷史情境既能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和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分析和提取資訊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這樣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教師不再是“滿堂灌”和“一言堂”,而是引領和指導學生、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的主導者、合作者,學生不再是旁觀者和聽眾,而是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和探究活動的主體。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慢慢培養學生勇於思考、主動探究、突破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效果。

本節課中對於“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這一難點的突破是最需要用心琢磨的。新政的實施並不是使美國從“完全放任”的一極走向了“國家干預”的另一極,這一改革的過程並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轉變。“完全放任”不是不能干預和沒有干預,“全面干預”也不是放棄市場調節的全盤干預。要避免這種二元對立思想的出現就必須將新政出現前的美國曆史發展脈絡及其經濟思想給學生交待清楚。

就自由主義理論而言,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個人潛力,本身並不排斥國家干預。自由主義確實是消極看待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也並不是完全放手。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幹預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執政的貴族不懂經濟,只會把經濟引入歧途。

美國人自建國以來一直警惕的是政府權力被濫用,對民主制度造成威脅。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他們發現威脅更多地來自於壟斷資本,需要解決的是工業化帶來的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而能遏制這一巨怪的卻只有政府,所以轉向政府尋求解決矛盾的手段。20世紀初歷時十幾年的進步運動實際上就是美國政府幹預經濟的嘗試和試驗階段,其中西奧多·羅斯福因為通過反托拉斯法案、拆分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等舉措贏得了反托拉斯鬥士的美稱,此後的威爾遜總統在位時期也採取了許多聯邦政府幹預經濟發展的政策。遺憾的是進步運動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打斷,一戰結束後,美國又迎來了20年代的繁榮,但繁榮背後卻是問題的不斷堆積和矛盾的不斷升級。

面對大蕭條,新政在經濟方面的動作比較大,政府全面介入了工業、農業、商業、金融業等各行各業,但政府並不直接去接管經濟,而是協調經濟。羅斯福實施新政的前提是承認美國的經濟體制存在問題,所以新政的目的是治病,是要使美國體制重新恢復活力,而不是將其置於死地。羅斯福改革的目的不是將現行體制推翻,而是要讓它運轉起來,還要執行通暢。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歷史證明,羅斯福本人的說法也許更符合新政的實際。他說自己是在為現實的問題尋找答案,而不是將先驗的答案強加在現實之上。新政的改革是通過確立政府的經濟管理權,突破自由資本主義的一些定規,將其改造成有管制的資本主義。新政使美國經濟在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同時,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得到加強而且不可逆轉。有了以上這些背景知識的依託,學生在理解新政的影響時才會更客觀、更清晰。

學習新政從現實角度來看是為了能更好地推進今天中國的改革,因此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主要不是教會學生一分為二的評價新政,而是從中汲取歷史的智慧和策略,因此每節課在確立了主題後,確定什麼樣的價值觀將決定一節課最後的立意和靈魂,所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與否將決定一節課的厚度和高度,這也需要我們教師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去探究和實踐。

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會碰到許許多多的疑難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斷激勵、啟發和推動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不斷錘鍊自己踐行新課程理念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技術,不斷提高自己實施新課程、開展素質教育的藝術。

這條路,我們剛剛開跋------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8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著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著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裡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說說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說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說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為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衛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裡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為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著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迴圈法則。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9

教學《蟋蟀的住宅》後,我感觸頗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資料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1、文中的題目比較新奇,引用揭題來引起懸念,激發閱讀興趣。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絡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點,此文不僅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語言乍看平實,其其實文章涵蓋著作者濃濃的情懷。我讓學生多次找出擬人句並重點地指導朗讀,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愛昆蟲、熱愛自然的教育。

3、透過重點詞句學習語言。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一樣,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再如:“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引導這句話時,我給學生設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說成是“住宅”,而且還說是個“偉大的工程”你覺得是不是有點誇張了?從而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從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特點來感受蟋蟀的聰明才智和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

最後,我把課堂拓展到課外,讓孩子成為蟋蟀住宅的開發商,再給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推薦。並且在課後蒐集一些科普短文來閱讀。覺得這樣一來學生能夠《蟋蟀的住宅》一課作為起點,再多接觸一些科普文章。這樣他們既能夠增長課外知識,又能夠鍛鍊讀書潛力。從而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語文與實踐的融合。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10

《石榴》是一篇託物言志的優美散文,既描寫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寫了石榴的內在精神美,同時其文章的語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

第二年教授本篇課文,我在課堂匯入與品味語言上較以前作了更多的思考。

原本設計時課堂匯入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的,進而進入文字閱讀。謎語本身應該是謎底要思考才能得出這樣才有趣味,可是在授課之前已經佈置了學生預習,所以課前猜石榴的謎語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於是我更改了原初設想,直接告知學習篇目名,用一句話描述石榴的形態,然後出示了謎面,比較是從哪些角度,用什麼手法來描述的。這樣避免了無價值的猜謎,同時又指導了學生描寫事物的方法,啟發思考,訓練了語言組織的能力。

解讀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題離不開寫作背景的瞭解。初讀《石榴》,我們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對石榴的描述,這是一篇清新明麗的詠物散文。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上,我並沒有在開始介紹作者時把寫作背景一併引出,而是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學生交流預習成果時提到寫作背景了我就順勢予以補充,有一個班級之前沒提到,於是我安排在賞析了石榴枝葉、花朵、果實之美之後,藉著作者對石榴的感情引發文章主題的思考,此時,學生展示預習時對相關背景的瞭解或教師出示相關資料,再結合著文中的關鍵句,探究文章的主題:借石榴頌揚了我們民族美好的情操,表達了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謳歌了民族氣節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為介紹而介紹,根據課堂需求,發揮課件連結優勢,自然呈現,滿足學生求知需求的提供才是有效的提供。

在品味語言上,學生似乎對直接的賞析不感興趣,於是我設定了梯度比較閱讀,第一組為一段對石榴介紹說明的語言和文章的語言比較,體會了文中描寫語言生動形象,運用對比、襯托、比喻、擬人等方法寫出石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第二組則是兩段描寫語言的對比,這一環節成了課堂最精彩的地方。交流中學生除了講出了預設的答案內容,更能開拓思路,從語言的凝練和與讀者形成對話拉近距離的角度賞鑑,甚至有人提到了這是“名人效應”的因素,趁此我鼓勵了學生多讀名家名作,提高藝術涵養。矛盾的思辨比直接的傳授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智慧的火花碰撞中展現絢爛的光彩。

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注意設計教學方案,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方案。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11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證明蘊含豐富的數學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載體。它對數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勾股定理是一罈陳年佳釀,品之芬芳,餘味無窮,以簡潔優美的形式,豐富深刻的內涵刻畫了自然界和諧統一關係,是數形結合的優美典範。

教學中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能力為重點。為學生創設“做數學、玩數學”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從“會學”到“樂學”。

1、查資料

我讓學生課前查閱有關勾股定理資料,學生對勾股定理歷史背景有初步瞭解,學生充滿自信迎接新知識《勾股定理》學習的挑戰。

學生查得資料:世界許多科學家尋找“外星人”。1820年,德國數學家高斯提出,在西伯利亞森林伐出直角三角形空地,在空地種上麥子,以三角形三邊為邊種上三片正方形松樹林,如果有外星人路過地球附近,看到這個巨大數學圖形,便知道:這個星球上有智慧生命。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提出:要溝通兩個不同星球的資訊交往,最好利用太空飛船帶上這個圖形,併發射到太空中去。

2、講故事

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數學家。相傳2500年前,畢達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發現朋友家用地磚鋪成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

我講畢達哥拉斯故事,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猜想。我配合演示,使問題形象、具體。教學活動從“數小方格”開始,起點低、趣味性濃。學生在偉人故事中進行數學問題的討論和探索。平淡無奇現象中隱藏深刻道理。

3、提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一段生動有趣的動畫,點燃學生求知慾,以景激情,以情激思,引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

例如:一架長為10m的梯子AB斜靠在牆上,若梯子的頂端距地面的垂直距離為 8m. 如果梯子的頂端下滑 2m ,那麼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動 2m ?

儘管學生講的不完全正確,但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學生經歷了應用勾股定理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學生增長了知識,學生增長了智慧。

例如:《九章算術》記載有趣問題:有一個水池,水面是邊長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蘆葦,它高出水面1尺,若把這根蘆葦拉向岸邊,它的頂端恰好到達岸邊的水面,問這個水池深度和這根蘆葦長度各是多少?

我通過“著名問題”探究,讓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古老與神奇。問題本身具有極大挑戰性,激發了學生強烈求知慾,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願望。學生討論交流,發現用代數觀點證明幾何問題的思路。我配以演示,分散了難點,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探究數學問題的能力。

4、講證法

我拋磚引玉介紹趙爽弦圖,趙爽用幾何圖形截、割、拼、補證明代數恆等關係,具有嚴密性,直觀性,是中國古代以形證數、 形數統一的典範。趙爽指出:四個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一箇中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積等於小正方形面積與4個三角形面積和. “趙爽弦圖”表現了我國古代人對數學的鑽研精神和聰明才智,它是我國數學的驕傲。這個圖案被選為20__年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徽。

隨後展示了美國總統證法。1876年4月1日,美國伽菲爾德在《新英格蘭教育日誌》發表勾股定理的證法。1881年,伽菲爾德就任美國總統,為了紀念他直觀、簡捷、易懂、明瞭的證明,這一證法被稱為“總統”證法。

我感覺學生是小小發明家。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同時,欣賞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悅。

5、巧設計

練習設計我立足鞏固,著眼發展,兼顧差異,滿足學生渴望發展要求。練習有基礎訓練,變式訓練,會考試題,引出勾股樹,學生驚歎奇妙的數學美。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延伸,打開了學生思路,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空間。數學教學變得生機勃勃,學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我讓學生講解蒐集資料,豐富了學生背景知識,體現了自主學習方式。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奮發向上學習精神。我讓學生欣賞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展示五彩斑斕的文化背景,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6、善總結

課堂小結是對教學內容的回顧,是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總結。我強調重點內容,注重知識體系的形成,培養了學生反思習慣。 

我還想對同學們說:

牛頓——從蘋果落地最終確立了萬有引力定律

我們——從朝夕相處的三角板發現了勾股定理

雖然兩者尚不可同日而語

但探索和發現——終有價值

也許就在身邊

也許就在眼前

還隱藏著無窮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勾股定理”……

祝願同學們——

修得一個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頭腦

練就一雙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

開啟新的探索——

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謎……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12

《峨眉山月歌》與《望洞庭》寫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側重於寫景《峨眉山月歌》側重於抒情。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並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並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儘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著痕跡的寫法。

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後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絡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

接著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想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意。在討論中老師參與學習小組討論。

最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詩歌中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感,培養提高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時,教師在下面標示出“渝州”的位置,問學生為何這樣畫?從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裡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13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分析環境描寫及其作用,還有就是分析老頭子這一個人物形象。環境描寫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為主,方法是讓學生去找喜歡的句子並簡述喜歡的理由。分析老頭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 過於自信和自尊”這一性格核心讓學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對於學生來說只要想學的,應該說多多少少都能講一點的,但舉手發言的學生不多,剛開始就是一兩個人,到後來舉手的人才多起來。這樣的課型對老師來說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針對學生的發言作出恰當的評價。比如我問“這樣寫表達了什麼感情”時,有一女生回答說“對日本鬼子的喜愛之情”,引得很多學生大笑。當時是一個同學在說,我就追問了一句,沒叫她說,她卻叫得很響,有點故意擾亂的意思。課後我瞭解到這個女生在班裡很特別,是老師眼中的傻子,同學眼中的神經病。但不管怎樣我對這一行為不聞不問是我的失敗,當時我是想教育她的,但從其他學生的不屑中我看出這是一個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講,學生已有是非判斷,所以就錯過了。

第二課時感覺成功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氣氛越來越好,積極思維的學生多起來。這和問題的設計和巧妙的過渡有關。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14

本次的教學本人在新課標的引導下,改變了教學方法,學法也改變了體現自主學習的過程。本課目標達成主要體現在:以模擬的方法展示了一個小小情景,提高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模擬購物”,使他們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合理使用人民幣的能力,滲透優化思想。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人在教學時滲透數學源於生活,提供真實的生活情境,學習方式活潑學生非常樂於學習。我在教學時,通過示範如何購買東西,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經驗,並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活動,還通過讓學生自己插紅旗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數學中的樂趣。最後環節還設計了一些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如:(1)小林買了一個小熊,還剩3元錢,小林原來有多少錢?(2)小紅拿一張2元錢買了一把小刀,售貨員找給她1元5角錢,這把小刀多少錢?(3)小軍有5張1角和2張2角,他要買一塊橡皮擦,可以怎樣付錢?(4)小方有10元錢,想買一隻玩具熊,我的錢不夠,該怎麼辦?(5)我有5元錢,買什麼東西才會剛好用完?我買了一塊巧克力1元2角錢,一包薯片8角錢,你會提什麼問題?這樣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在本課堂中還有一些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如:(1)本課中“售貨員”的收穫最大,“售貨員”一個太少,“顧客”太多,會忙不過來,多一個既可起監督作用,又可幫助點錢、結帳。(2)讓“顧客”學會討價還價,不夠錢時該怎麼辦?要做到合理採購,優化用錢。(3)要注意情境的創設,對校本進行開發。(4)對環保、獻愛心兩方面點得還不夠。(5)作為“售貨員”的學生要會引導“顧客”購買,如:請問你要什麼?等等。

總之,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更新理念,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對不同的生員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學會發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將之用於生活,學會生活。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15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本文共三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我上了第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2、過程和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為在實際操作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三點:1、步驟清晰。(讀準字音——記字形——結合課文——理解字義——習字寫字)。 2、課堂上滲透識字方法(做動作,加一加、減一減,加減混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3、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說記字方法、組詞、說句子)。

在讀準生字讀音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圈畫出生字,自己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把你覺得讀得好的生字讀給同桌聽,再開小火車認讀。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匯入,如此激趣匯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溫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著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著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為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16

對於王香老師執教的《規則在哪裡》一課,我認為是一節紮實的有意義的課,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讓學生鍛鍊了能力;是一節豐實的課,又是一節生成的課,在課堂上有師生之間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的投入。在整個過程中有課程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的生成,是一節平實的課,也是一節將活動設計發揮到極至的課。

首先教師對教學目標定位明確,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如其人,穩重親和,我把她的教學風格歸類到平實和藹。整節課先從遊戲入手,到社會過則的調查,從教學的引領到指導流程。教師的教態勢明朗的,始終親和溫婉,給人以親切感。當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時,教師都能走下講臺,融入到學生中,與學生交談或給學生示範,真正成了協同學生進入課堂的夥伴,學生學習的共同體。

再者這節課教學組織周密合理,教程簡潔勻稱。給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那就是“貼近”。一他貼近教材,通常在公開課,教材上的內容都是課件演示或出示,學生很少去看教材,讀教材。說實話,我自己上公開課也有這樣的苦惱,怎樣才能不脫離教材,怎樣才能引領學生與書本親密接觸?在這裡,我學會了如何去做,需要讀教材時就讓學生讀。

三、以課標施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心理需求,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起步,注重了學生自我的感受與體驗。在一聲不公平的呼聲中,讓學生在激動之餘,冷靜的處理不公平,不合理的遊戲規則。 ,實則是教師智慧的獨用,在自我處理,完善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解決問題,動腦思考,有序處理事物的能力。從而內化和掌握遊戲需要規則,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引出課題,同時在活動中增強了師生的感情。

四、教師的教學思路層次清晰。本節課教師隨課堂內容設定的遊戲,小記者活動,課前調查,歸納總結等,是學生與各類規則接觸,使兒童初步形成對社會規則,學校規則,家庭規則的認識與理解,體驗與感悟。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操作。本節課教師朱中強調學生親身經歷。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課堂活動源自於教材,而又不是教材的複製。內容被老師的智慧科學化了,藝術化了。讓學生在課前利用各種途徑蒐集有關規則的資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講解調查表,教給學生說的方法和途徑,一舉兩得。

五、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件簡潔,使用而不花哨,體現了常態化的教學,不讓物管的東西吸引學生的眼球,分散有意注意。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17

《光的傳播》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重點是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根據這一點,我在設計這節課時讓學生觀察老師演示實驗並親自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現象中得出結論。因為我們知道“光在空氣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明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實驗不僅操作簡單,而且現象也很明顯,如果進行探究實驗的話,很多學生都能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很容易達到探究的目的。小孔成像的實驗可以事先佈置學生做好準備,課堂上分組實驗,教師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對學生及時指導,明確的指出觀察什麼。否則學生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也不知道應該觀察哪裡,然後由學生自己輔以作圖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質、特點,最後再引導學生討論光沿直線傳播在生活、生產中應用的其它例項,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特點。

由這節課我也總結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規律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要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運用實驗、有效的提問、引導和討論等策略,將學生帶入物理情景,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起學生的探知慾望,引導學生探索。同時輔以相關課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最後指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有關物理現象進行分類和歸納,總結出相關聯的物理知識,得出物理概念和規律,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18

《清澈的湖水》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既有時代感又有教育意義的文章。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學生的生活中是經常發生的,學生讀起來很有親切感,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的主要思路就是依據新課改精神,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指導,通過“自讀自悟”來理解課文內容,結合文章圖文並茂的特點,啟發學生思考想象,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薰陶;通過自我感悟,昇華主題,並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達到“學語文、用語文、語文生活化”。

對於二年級的同學來說,這篇文章的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說我經歷了一些很困難的取捨過程,開始總是想通過這節課讓學生比較完整的感受到小潔的美好心靈,從而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但是最終,我還是覺得沒有什麼比學生紮紮實實的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到語文之美更重要的任務了。所以,我最後確立了“簡簡單單學語文”的指導思想,課件力求為幫助學生感悟課文而設計,教學過程儘量圍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而展開,遵循語文的真實,讓學生學得踏實學得有效果。景色美與行為美的和諧是本文的主題,我將本課教學分成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也就是我們今天上的這節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要求會認的字,適當提示容易寫錯的字,以及運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景色的美,把湖水的純淨清澈表現到極致,這樣就為第二課時學生理解小潔“不忍”破壞這樣的美景,領悟比較抽象的“行為美”打下了基礎。

* 美圖匯入,激發情趣

在教學的開始部分,我主要是通過比較具有代表性和衝擊力的圖片創設美的意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情趣,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契機。

* 多種形式,識記生字

字詞的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徵進行設計。自讀尋找──嘗試認讀──鞏固齊讀──遊戲鞏固——交流方法,這些環節的設計力求充分體現出低年級字詞教學的科學性和層次性,形式與內容充分融合,增強了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 讀有所思,讀有所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也要讀出來”。“讀進去”就是在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在讀中有感悟。本文詞句很美,但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僅僅依靠文字很難感受到風景的美,這就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我通過圖片欣賞、運用想象、做動作、配樂感悟等方法,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每一個優美的詞都變成了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腦海中,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體驗,在反覆的讀和說中使學生感受湖水和山石的美,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

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學生通過與文字、作者多種形式的對話交流,不僅欣賞到了美的景色,積累了美的語言,更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為下文小潔的心情變化作了鋪墊。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19

本篇課文生字詞較多,預習顯得尤為重要。課文內容時代久遠,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必須讓學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聞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內涵。

朗讀的效果較好,通過朗讀,讓學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於感情和音樂美。但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把握起來難度較大,所以本課設計了圈點批註的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品味,並通過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為學生留出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和感受自己獨到的閱讀體驗的空間,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體現個性化閱讀。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絡的討論題,目的是鍛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髮言比想象中的還要踴躍,不斷有新的亮點產生,把這堂課的氣氛推向高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20

古人云:“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都說明覆習的重要性!新課上完後,都是比較長的一段複習時間,對學生的知識進行系統地又有重點地複習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畢竟年齡小,對所學的知識容易遺忘或者已模糊不清,複習能有效地梳理和鞏固所學知識。

《成語》是我嘗試的一堂成語複習課。成語是漢語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非常精練、非常有表現力的一種固定片語。成語語言精煉、生動有趣、意義深刻,被人們所喜愛。孩子們從平常交談和課文中接觸到許多成語,他們平時積累的成語多,但是都很凌亂,因此我想把成語進行歸類,因此我有了上一堂成語複習課的想法。在上完這堂複習課之後,我對這節課認真做了反思。

首先努力做到的地方:

1、注重複習方法的滲透和歸納

一堂複習課不可能讓學生牢牢掌握住成語知識,與其一味強求量的落實,不如講求方法的指導。學生只有掌握了成語的一般規律,才可能在課外時間開展有效的複習,才可能有量上的實質提高。因此,我在《趣味成語》這堂複習課中,著重教學生學會進行成語歸類,引導學生從歸納總結出含有近、反義詞的成語、數字成語、動物成語,並由動物成語擴充套件延伸到來自於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這些成語,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系統的框架,知道成語的大致分類。

2、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做對十道題更為重要。我也很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哪些同學知道這些成語呢?老師想請同學來說說。不過在說之前老師有要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做到三到:眼到,要認真看;耳到,認真聽別人說;手到,把成語補充完整。明白了沒有?也就是邊看,邊聽,邊寫。”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

3、注重對學生的評價

課堂上,我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因為老師激勵的話語,熱切的目光,課堂的生命,滋潤著孩子的心靈,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作為學生,他們在課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確,這時,我就運用巧妙的、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加以引導、幫助,既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還能使學生更有信心地投入學習。比如:“你的腦筋動的可真快,要是再說具體清楚些,那該多好呀!”“你很會觀察,很會動腦筋。現在老師想獎勵你……”課堂上,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就是一種啟動思維的“催化劑”,會啟用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閃現出“我要學習,我要思考”的火花。

4、注重與生活的聯絡

語文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語文應該是生活中的語文,而不能脫離生活。這節複習課中,我也特別注意語文與生活的聯絡,我告訴學生:“我們的成語是前人智慧凝結而成的,它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定型的詞語或短句,不能隨便亂改,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濫用、亂用成語的現象比比皆是,使我們特別是青少年對成語的理解有誤,因此我們要捍衛成語,要當成語小衛士。”設計了給成語改錯這一環節,就是要告訴學生我們的成語濫用、亂用的現象在生活中很普遍,希望他們能當生活的有心人。

其次不足之處及改進措施:

1、出題不夠嚴謹

出題過程中由於對第二階梯第一小題出題欠嚴密,於是導致學生在此題上耽誤了過多的時間,沒有按計劃完成本節課的任務。

2、運用成語還存在問題

在這節成語複習課中我注重對成語的型別進行歸納,但是忽略的對成語意思的講解,因此,學生並不是很清楚有些成語的意思,造成了運用不恰當的後果。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理解成語的意思,讓學生能利用成語詞典等工具書查詢成語的意思,並正確使用。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21

三年學生開始進行習作訓練,一個學期下來,好多老師感覺到學生習作還是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其實從三年級上的課文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指導學生習作的方法,而這篇課文同樣是一篇指導學生習作的好文章。

在習作教學思考上,我個人一直認為“靈感”是訓練學生學會習作的關鍵,寫作教學不能忘記怪學生進行靈感訓練,當然這一訓練是有難度的,而這篇文章給了我們訓練學生靈感的方法。學生接受每一次訓練,其實都動腦子想了,他們怎麼想,想什麼,什麼樣的想可以給予學生寫作的衝動,這一些我們通過讀這篇文章,應該引導學生明白。好的文章是怎麼產生的?我個人認為,與這種思考是極其相關的。現在好多學生在寫作時,缺少著這種心想的過程,不能夠在自己的想中尋找到讓自己快樂的語言,所以害怕習作的心理也就有了。

讀《少年王勃》這一課,我們要引導學生反覆讀想“這時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著江上迷人的秋景:遠處,天連著水,水連著天,水天一色。一隻野鴨正披著落日的餘暉緩緩地飛翔,燦爛的雲霞在天邊輕輕地飄蕩……王勃邊看邊想,突然迴轉身來,胸有成竹地說:……”我覺得這段文字應該讓學生記在心裡,會模仿這一形式,因為習作離不開這樣的寫前思考,這其實就是靈感的訓練過程。學完這篇文章,學生可以沿著這個起點走,每次習作,給學生這個時間。當然這也告訴我們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不要只顧自己講,應該給學生靜靜思考的時間,給學生靜靜思考的環境,因為這非常重要的。而事實上,在習作指導中,我們老師說的太多了,自認為自己講的非常好,其實課堂上還有好多學生根本聽不進去,所以老師傳遞的訊號無法打通學生的大腦神經,所以最後還是好多學生不喜歡寫。所以文中那中站在窗前的那些動作,何不為孩子也創造這樣的環境呢?

習作,離不開孩子大腦的快速思考。但有的學生是拒絕思考的,像“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答應”,其實就是一種大腦拒絕思考的反映。我們在每一次習作中,其實也有許多學生是這樣的,他們的大腦也是拒絕思考,雖然最後也完成,多是應付之文。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習作中,我們應該讓他們主動開啟自己的大腦,不要讓自己的大腦封閉。

當然這也課還有著另一層作用,那就是引領學生學習《滕王閣序》(這是國中的教材),也就是說,這一課的學習,其實為孩子的未來做好一種鋪墊,為以後建立一個情境,為以後建立一個知識結構。

這一課值得學生思考的地方不只是這些,比如少年王勃為什麼這位年輕就有著這樣的才氣?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主題。閻都督是怎麼知道少年王勃的?……這些問題都可以作為研究的點,不要以為孩子小,其實他們也能研究。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篇22

對於《重力》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前一節學過的力的知識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 重力,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圖象法。關於重力的方向,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 下” 指的是什麼,它與“ 垂直向下” 的區別。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

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