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檢討書8.78K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1

《少年王冕》這篇課文講的是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小時候如何孝敬寡母、學畫荷花的故事,表心了王冕刻苦學習的頑強意志和好學精神。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學生體會做什麼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課按時間線索記敘了王冕七歲父親去世__母親讀書,家境貧寒,十歲替人放牛,卻仍不忘讀書學習;十三四歲邊放牛邊學畫;十七八歲終成“畫荷花的高手”,離開秦家,在家繪畫讀書,仍不忘小徑母親的故事。讚美了王冕勤奮學習,孝敬母親的美好品質。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設計理念是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味語言本身所包含的預期、節奏、句式、格調領會其佈局謀篇、遣詞造句之精妙,感悟文字所蘊涵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內在意韻。在反覆的朗讀中,獲得深刻的感悟。

課文的五六自然段是全問的重點,這樣設計意在培養學生語感。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學生在讀書時腦海裡浮現出生動活潑的形象畫面,可以深刻領會語言所表達的意境學生有了良好的再現語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讀中有較好的語感。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準確而迅速地在腦海裡呈現有關畫面的同時,進行必要的聯想和想像,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

拓展練習設計理念基於: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作業的設計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在活動中學生進一步應用語言,內化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感。

因本人課堂駕馭能力有限,時間沒有掌握好,結果沒能在一課時內完成,成了殘缺的一課,讓聽課老師覺得無趣,自己覺得無顏,空留遺憾!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2

《少年王冕》這篇課文講的是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小時候如何孝敬母親、學畫荷花的故事,表現了王冕刻苦學習的頑強意志和好學精神。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學生體會做什麼事都要下苦功夫,要孝順自己的父母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圍繞王冕的“勤奮刻苦”和“孝敬母親”這兩個方面與文字對話,抓住課文重要語句來體會。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覺得人物語言最能體現出人物性格和心理,因此我主要是緊扣語言文字從讀到議、到填、再到讀,這樣層層深入,幫助學生理解母親無可奈何的心理,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抓住“捨不得”、“積攢”等重點詞語,讓學生認真細緻地“咬文嚼字”,從語言文字中感悟王冕買書的不易,從而認識到王冕是個好學的少年。抓住重點段落,緊扣關鍵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揣摩中,領悟人物性格特點。這樣既是提高了學生分析、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主人公的優良品質的薰陶。推敲詞語,是感悟的有效策略。王冕不僅孝敬母親,而且勤奮好學,在引導學生體會王冕的勤奮好學時,我抓住重點句:“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後,便大有長進,那荷花的精神、形態、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推敲重點詞,感受了王冕學畫勤奮刻苦,我根據學情設計了一項想象說話:三個月裡,王冕學畫歷盡了千辛萬苦……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放飛思緒,感受王冕學畫的艱辛。

由語言文字材料構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從古到今,“讀”一直是最基礎的學習方法,因為課文的感情需要朗讀去領悟,課文的感情需要朗讀去表達。所以在本課教學中,突出“讀”的訓練,把“讀”貫穿全文。採取了齊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堅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自讀自悟”,做到與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希望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學習王冕的一些高貴品質。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受啟發:語文課上,能夠感動學生的是真摯的感情,高尚的情操,優美的意境,率真的童趣,當然,教師的情感投入是至關重要的,當老師全情投入,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學生。教師只有細心研讀文字才能使學生學得輕鬆,讓教師教得應手。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3

我在教學這課前,先給學生講了關於《儒林外史》的幾個故事,介紹了文章作者,這樣,對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取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具體事例的學習,對王冕的敬佩感情都迫不及待想於表達,那麼,此時不拘泥於任何形式的鼓勵學生說說對王冕這個人物的認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其影響,情感上達到一個頂峰。

像這樣的課文的教學,要緊緊圍繞著自由度開展。因為課文淺顯易懂,容易明白。課後,我建議學生閱讀《儒林外史》的一些故事,增加閱讀量,擴大知識面。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4

《少年王冕》這篇課文講的是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小時候如何孝敬母親、學畫荷花的故事,表現了王冕刻苦學習的頑強意志和好學精神。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學生體會做什麼事都要下苦功夫,要孝順自己的父母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圍繞王冕的“勤奮刻苦”和“孝敬母親”這兩個方面與文字對話,抓住課文重要語句來體會。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覺得人物語言最能體現出人物性格和心理,因此我主要是緊扣語言文字從讀到議、到填、再到讀,這樣層層深入,幫助學生理解母親無可奈何的心理,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抓住“捨不得”、“積攢”等重點詞語,讓學生認真細緻地“咬文嚼字”,從語言文字中感悟王冕買書的不易,從而認識到王冕是個好學的少年。抓住重點段落,緊扣關鍵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揣摩中,領悟人物性格特點。這樣既是提高了學生分析、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主人公的優良品質的薰陶。推敲詞語,是感悟的有效策略。王冕不僅孝敬母親,而且勤奮好學,在引導學生體會王冕的勤奮好學時,我抓住重點句:“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後,便大有長進,那荷花的精神、形態、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推敲重點詞,感受了王冕學畫勤奮刻苦,我根據學情設計了一項想象說話:三個月裡,王冕學畫歷盡了千辛萬苦……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放飛思緒,感受王冕學畫的艱辛。

由語言文字材料構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從古到今,“讀”一直是最基礎的學習方法,因為課文的感情需要朗讀去領悟,課文的感情需要朗讀去表達。所以在本課教學中,突出“讀”的訓練,把“讀”貫穿全文。採取了齊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堅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自讀自悟”,做到與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希望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學習王冕的一些高貴品質。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受啟發:語文課上,能夠感動學生的是真摯的感情,高尚的情操,優美的意境,率真的童趣,當然,教師的情感投入是至關重要的,當老師全情投入,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學生。教師只有細心研讀文字才能使學生學得輕鬆,讓教師教得應手。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5

當課結束的時候,我說了兩遍:“下課啦,孩子們。”學生們還坐在教室裡沒有肯離去,最後我又說了遍:“同學們下課了,謝謝你們,希望下次還能再和你們一起學習。”這時學生們才反應過來,在老師的帶領下慢慢走出了多功能室。此時,黑板上的字跡在我最後的總結之中已經完全抹去了,教室已經恢復到上課之初的平靜。相信學生們心中一定懂得了道理。回顧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努力地將深刻的人生道理變得“幽默化”,讓孩子們在笑聲中學到品味語文的方法,玩味語文的內涵。

“同學們,剛才老師和你們在樓梯口有一面之緣,你們能說說對我的第一印象嗎?”這是我在課前進行談話的第一句話。學生立刻舉手回答:“老師給我的印象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哎呀,人生才過了小半的我已經是和藹可親了,這錚亮的額頭出賣了我啊!”底下的同學和聽課的老師鬨堂大笑起來,我所想要的氣氛達到了。“老師你很帥氣。”“謝謝你的鼓勵,你也很帥氣啊,我看六(5)班的男同學帥氣,女同學很靚麗。人生道路上我們需要鼓勵”班上的同學又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這時,我隨手在黑板上寫下了“人生”二字。“同學們,你們對人生有什麼樣的理解啊?”“人生是辛苦的。”這是第一個同學回答的,我立刻迴應:“孩子,有些沉重啊,你們還是豆蔻年華啊!”“人生是酸甜的。”“對了,老師給你再加上苦辣,那就是——酸甜苦辣。”“孩子們,老師要在這人生後面加上一個開關,一起來讀讀課題。”生齊聲朗讀課題。“你們知道老師現在的心情嗎?老師要用春晚中一句非常火的流行語來形容,大家知道的一起說啊,那就是‘開心他媽給開心開門,開心到家了。”學生聽了會意地笑了起來。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生活元素的注入讓課堂變得靈動。語文的學習遍佈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只要我們用心它們隨時會變成我們課堂教學中的資源。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6

《包裝的學問》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綜合實踐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掌握了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也有了合併、分割正方體、長方體的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個內容要2課時才能完成,本節課是第一課時。

在課前,我設計了兩道複習題,計算圖形的表面積。為新課學會包裝的計算作鋪墊。

在學一學的過程中我設計了3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嘗試擺一擺、畫一畫、算一算,特別是“畫一畫”,通過動手操作以後,由抽象到直觀,充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在算一算的過程中,學生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方法:1、先算出平成新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然後再計算它的表面積;2、先算出2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和,然後減去重疊的面積,就是拼成新的長方體的表面積。

學生完成以後,我點了幾個同學板演。沒想到,他們畫的立體圖形很標準,出乎我的意料。並且把計算過程展示出來後,他們發現了把2個長方體重疊後,重疊最大的面的時候,節約包裝紙。由此,學生也推匯出:把幾個長方體的物體包裝在一起時,重疊的面越大,越節約包裝紙。學生們嚐到了甜頭,都覺得這個內容太簡單了。這節課他們是快樂的。

算出了2盒如何包裝節約後,我又向他們提出了新的問題:3盒、4盒、5盒包在一起,一共幾種不同的包法呢?學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馬上以小組為單位,開始用數學書擺。我在學生當中巡視,發現有的小組是這樣擺的:我們先一層一層地擺,每次擺的時候要不重複、不遺漏。可以想想它的因數。然後擺兩層、四層等等。擺完以後,學生開始彙報。我們在求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時,可以先找出這個數的因數,然後一層一層地開始擺,最後把每層擺的種數加起來就可以了。同學們也一致同意這種方法。沒想到學生的思維是如此活躍,看來包裝真的真的很有學問。

有時候,對學生完全放手,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7

教學《夕陽真美》時我緊扣文眼——“美”字做文章。複習舊知環節“美已生”:學生認讀著詞串,眼前彷彿就出現了夕陽西下時的美景,自然過渡到本課時的教學情境中“讀著這些詞語,我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傍晚,爺爺和奶奶帶著我去看日落。於是,我們在天地間看到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導讀課文環節“美正濃”:我以“你從哪兒找到了美的感覺”這個問題貫穿始終。課文是按事物自身變化的規律來描寫夕陽的,我覺得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安排教學比較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所以,我就按夕陽“西斜——下沉——落山”的順序讓學生自主讀出文中優美的詞句加以品味。他們陶醉於課文中,對“夕陽真美”做了多元的解讀:夕陽真美,美在太陽自身的位置與臉蛋的變化之中;夕陽真美,美在西斜時柔和的餘暉、深藍的天空和壯麗的西山;夕陽真美,美在下沉時緩慢的步伐、漲紅的臉蛋、多彩的雲朵;夕陽真美,美在落山時變紅的臉兒、輕輕的腳步和燦爛的霞光;夕陽紅,映紅了爺爺的臉龐,夕陽美,美得令爺爺陶醉……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了“壯麗、連綿起伏”等關鍵詞句,體悟文中人物的心境,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與文中的“爺爺、奶奶和我”產生共鳴,學生在誦讀中領略到了蘊藏在語言文字中的夕陽美。課外延伸環節“美猶存”:音樂聲中我展示了七色的彩虹、深秋的楓林、皚皚的雪景等自然風光圖,引導學生延續尋美的腳步,懷著一顆愛美的心,去發現、去欣賞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更多美的事物。

課堂上我還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比如在背誦第2、3、4自然段時,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背給大家聽,並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背誦,學生於是學得更加主動,讀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誦課文出示的掛圖,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背誦自然、流暢而不費力,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從學生一個個聲情並貌的神態中,我感受到他們的確被這麼美的夕陽所吸引了。( 勵志天下 )

在教學中,覺得有以下幾點不足的地方:

1、備教材不足。我在挖掘雲的顏色的時候,學生說到了綠色的雲、藍色的雲,我沒有糾正學生。只要還是我不知道雲在陽光的照耀下是不可能出現這兩種顏色的。

2、對學生的訓練不夠紮實。我設計了一個句式訓練,被“夕陽染紅的雲,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還好幾個學生說像兔子、羊啊什麼的,我沒有進一步訓練孩子的句式,我應該再追問一句“什麼樣的……”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8

文中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溫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裡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麼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在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讓他們能有感情地閱讀,說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著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讓學生在說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彙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裡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裡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

3.讓學生在思中受薰陶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絡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裡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

當然,教學中某些地方還存有不足,如對母愛的感受,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卻不能概括時,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沒有善於捕捉學生的語言來追問,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隨機應變,循循善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9

《端午日》這篇課文篇幅不長,才700多字。

全文從敘事詳略的角度來看,文章第一節的“賽龍舟”是詳寫,第二節的“捉鴨子”是略寫。所以,第一節是教學的重點。

為了適應七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將這課的教學改成了旅遊課。在課堂上,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狀態,積極配合。文章的重點是“賽龍舟”的場面,要求學生體會文中動作描寫的作用,學習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實寫、虛寫結合的寫法。我在教學中將這一塊講得倉促了些,學生的理解可能還不是很到位。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10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課堂上我時時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感受、儘可能地給予學生更多的、同等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覺得自己受到了老師的注意,課堂上沒有被教師遺忘的角落。本節課採用大面積指名讀、開火車讀、同桌讀等多種方式,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都有和同學交流的時間。老師在每個學生的自我表現中,還能即時發現學習落後者,進行查漏補缺。還運用手勢、眼神、語言等方式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他們充滿自信、充滿希望。

在今天的課堂上,我覺得自己在時間分配上還不夠合理,過多地將時間放在ie的教學上,而對於音節ue、er的教學則顯得過於簡單,使得教學重點突出不明顯。如果當時能及時收住話題(我在課堂上經常讓孩子選擇音節來練習說話,當說到中秋夜時孩子有很多話要說,剛過中秋節嘛,孩子還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就能節省許多時間。今後我要多鑽研教材,多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更形式多樣、生動有趣。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11

《香菱學詩》選自人教版教材國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內容是古代長篇小說中幾個有名的片段,基於九年級學生有了二年學習小說的經驗與方法,所以本單元的教學目地是進一步引發學生閱讀此類小說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

《香菱學詩》選自古代長篇小說的頂峰之作——曹雪芹的《紅樓夢》,是學生走進《紅樓夢》,認識女性人物形象在《紅樓夢》中意義的經典篇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充分預習、仔細探討、共同挖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賞析香菱人物形象。

總體而言,這節課還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下來,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在教學中,我覺得存在這樣一些亮點:

⒈圍繞教學主線,落實教學目標

這節課中,我將教學的主要目標定為“分析香菱人物形象”,圍繞這條主線,我先引導學生從品味細節入手,淺層分析香菱對詩歌學習的刻苦執著和傾心熱愛,進而分析香菱的三處“笑”背後隱藏的資訊,瞭解到香菱的“至純至性,清新脫俗”,然後再分析香菱所寫的第三首詩歌,分析詩歌中表達的人物情感,結合課外拓展香菱的身世和遭遇,瞭解到香菱的悲劇色彩。最後總結“香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⒉引用古詩文,豐富文化內涵

如果要真正走進《紅樓夢》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人物所寫的詩歌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話題。在這節課中,我選擇了香菱的第三首詩歌,作為進一步分析香菱形象地一塊跳板。事實證明這塊跳板還是選擇成功的。學生分析到了詩歌中“笛聲”的淒涼,分析到了“五更殘”中“殘”字背後的孤獨等等。為接下去的探討“香菱笑聲背後的堅強”、“香菱出淤泥而不染”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⒊方法引領,提高解題能力。

九年級了,解題的能力還是需要培養的。在這節課中,我重點落實了兩種方法:一種結合前後文語境來賞析語言;一種通過“刪字”、朗讀來分析個別字詞背後的資訊。分析香菱的“笑”,我就採用了後一種方法,讓學生試著朗讀,然後去掉“笑”字後再朗讀,細細分析香菱同一個“笑”字背後不同的資訊。

不足:

課堂的容量比較大,部分學生可能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沒有關注到不同的學生不同的需求。

《紅樓夢》實在博大精深,總感覺有很多東西還意猶未盡,但又不知道該不該多言。怎麼樣把握這個解讀文字的適度性還有待探究。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12

《花點心》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六課。在備課室考慮孩子年齡小,愛說,愛動,愛看動畫,喜愛動畫形象的特點,我著重對本課做了教學情境的設計。

教學中設計了唐老鴨開快樂點心屋這個情節,從參觀唐老鴨的快樂點心屋到參加快樂點心屋明星麵點師的評選活動,課堂上孩子們被吸引住了,都很興奮,投入的參與學習,我所擔心的說話跑動等亂的難以控制的局面沒有發生,課後我想也許是因為班主任在?我只是在狐假虎威罷了,不過課堂課堂紀律我很滿意,這要歸功於教學情境對學生的影響。這節課我還收集了很多花點心的圖片,根據教學需要做成幻燈片,造型新穎,花色圖案裝點漂亮的花點心令孩子們驚奇的“哇”聲一片,有效的豐富了學生的視覺感知,潛移默化的啟發了孩子們的思維。在技法傳授上,“彩膠泥真聽話,你能用什麼方法把它變成哪些形狀”教學環節,注重引導孩子們自主探究,先讓孩子們說說自己會的方法,再讓孩子們幫“我”做花點心,就這樣孩子們在互教互學的愉快學習中學會了“花點心” 形狀的多種製作方法,學習重點學生掌握的非常好。學會了“花點心” 形狀的多種製作方 法,那麼,如何給它做上漂亮獨特的花紋呢?學生從我提供的大量素材中深受啟發,在自己加小組同學的合作討論中大膽發表意見,“花點心”花紋的立體美化裝飾難點在學生自主互學的快樂學習中迎刃而解。

教學中有叫人滿意的片段,也有令人遺憾的敗筆。遺憾之一:在製作方法的學習這一塊,我覺得自己低估了孩子們的能力,用的時間有點多,無形中縮短了孩子們動手做的時間。我能感受的到課堂上孩子們一顯身手的願望一直很強烈,而我卻壓制他們的願望,認為掌握了方法再動手才有保障做出好作品,忽略了低年級孩子“吃一塹,長一智”的體驗性學習的重要性。遺憾之二:明星麵點師的評選——學習評價環節處理的有些草率,沒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學習課桌沒有合理擺放,不便於學生合作交流和作品展示。欣賞評選時孩子們擠成一團,沒能認真的看,更沒能好好的說,總體感覺有點亂,自評、互評流於形式。遺憾之三: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很不到位。這也一直是我教學中難以突破的瓶頸。學習中,小組長形同虛設,組員各自為戰,學生作座位有望其項背到面對面,改變的只是位置少時候交流分享更談不上合作學習的“攜手共進”。如何改變小組合作學習的這種花架子現狀,我覺得在教學中要堅持開展,使學生養成合作的習慣,在習慣中摸索合作的方法,探究合作的有效途徑,品嚐合作的甜頭,體驗合作的快樂,不能臨時抱佛腳。

教後回顧反思,我深切的認識到:教學是創造人的藝術,教師在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與指導上要下功夫精心鑽研,教學圍繞“學生喜歡”設計環節,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學生會的教師可以不講讓學生去互學互通;教師要做有心人,從學生身邊去發現利用課程資源指導學生探究學習;學習中多給學生探究、合作表現的機會;這種快樂學習的方法將使孩子的才華充分展示。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13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字,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字,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物件,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字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字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字的豐富內涵,往往蘊含在空白之中。因為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為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城縣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蘊含與文字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為文字、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臺。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一、與看是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為什麼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說說作風箏時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說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著我們去發現。

二於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做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教學時,讓課件展示孩子們去放風箏時的歡樂場面,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放風箏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境一下子凸現在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於言有未盡間挖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裡人看見了說:“放得這麼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裡人是帶著什麼語氣和神態說的?學生比賽讀出村裡人帶著驚奇和羨慕來誇讚他們。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啊,孩子們擁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著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於重點詞句中發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著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著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著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著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為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說話,將感情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承載著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五、於意味深長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後老師總結,不管幸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

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字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

這篇課文上完後雖然被學校評為優質課,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亮點,如學生能依託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字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電腦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後邊時間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後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洩出來。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14

《石榴》是一篇託物言志的優美散文,既描寫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寫了石榴的內在精神美,同時其文章的語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

第二年教授本篇課文,我在課堂匯入與品味語言上較以前作了更多的思考。

原本設計時課堂匯入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的,進而進入文字閱讀。謎語本身應該是謎底要思考才能得出這樣才有趣味,可是在授課之前已經佈置了學生預習,所以課前猜石榴的謎語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於是我更改了原初設想,直接告知學習篇目名,用一句話描述石榴的形態,然後出示了謎面,比較是從哪些角度,用什麼手法來描述的。這樣避免了無價值的猜謎,同時又指導了學生描寫事物的方法,啟發思考,訓練了語言組織的能力。

解讀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題離不開寫作背景的瞭解。初讀《石榴》,我們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對石榴的描述,這是一篇清新明麗的詠物散文。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上,我並沒有在開始介紹作者時把寫作背景一併引出,而是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學生交流預習成果時提到寫作背景了我就順勢予以補充,有一個班級之前沒提到,於是我安排在賞析了石榴枝葉、花朵、果實之美之後,藉著作者對石榴的感情引發文章主題的思考,此時,學生展示預習時對相關背景的瞭解或教師出示相關資料,再結合著文中的關鍵句,探究文章的主題:借石榴頌揚了我們民族美好的情操,表達了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謳歌了民族氣節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為介紹而介紹,根據課堂需求,發揮課件連結優勢,自然呈現,滿足學生求知需求的提供才是有效的提供。

在品味語言上,學生似乎對直接的賞析不感興趣,於是我設定了梯度比較閱讀,第一組為一段對石榴介紹說明的語言和文章的語言比較,體會了文中描寫語言生動形象,運用對比、襯托、比喻、擬人等方法寫出石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第二組則是兩段描寫語言的對比,這一環節成了課堂最精彩的地方。交流中學生除了講出了預設的答案內容,更能開拓思路,從語言的凝練和與讀者形成對話拉近距離的角度賞鑑,甚至有人提到了這是“名人效應”的因素,趁此我鼓勵了學生多讀名家名作,提高藝術涵養。矛盾的思辨比直接的傳授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智慧的火花碰撞中展現絢爛的光彩。

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注意設計教學方案,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方案。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可惜在操作過程中課堂上讀得還是少,若有指導學生感情地讀好一部分的練習,就更好了。

執教《小橋流水人家》一課時,我首先從課題入手,看到課題,你想到什麼?學生說法不一,有的學生背出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我及時出示,引領學生熟讀、品味,相象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然後,話題一轉:課文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又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如詩如畫的畫面呢?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激發學生讀書興趣。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並提問讀了作文之後,覺得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當學生回答表達了熱愛、懷念家鄉的思想感情時,再請學生說出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從而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的的優美景色和小橋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領會每句話所表達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文章,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樂於接受,效果很好。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篇16

個人認為比例尺教學是第十二冊教材中與實際生活比較貼近的一部分知識了。非常的有趣,且有意義。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較簡單的。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線段比例尺的。直接用一釐米來表示實際距離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這樣的表示方法是比較多的。直接用比來表示,數字比較大,實際用時還是需要單位名稱的轉化。不怎麼方便。

今天教學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教材上都要求學生列方程然後用解比列的方法來做,這樣的方法雖然比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時候,他們很少有人用這樣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學生不願意列方程,因為列方程要解設,麻煩。第二、用算術方法更簡單、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係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 例尺。這種方法教材上沒有,可是到為後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礎。

另外說一句,我始終沒弄懂,為什麼有的應用題非要用正反比例的關係來解呢!思考起來一點都不簡單!望高人給我指點指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