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檢討書1.22W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1

課文結構簡單,淺顯易懂,教學時,我讓學生多讀書,在讀中感悟體會,抓住字詞來指導朗讀體會。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在教學時,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豐富課文的內容。比如,教學第一自然段,我從插圖入手,通過簡要介紹,讓學生對鄧小平有個大概瞭解。根據“經常”、“誇獎”兩個詞語,我引導學生聯想自己受到誇獎時的心情,然後,讓學生分別把自己當成先生和鄧小平,入情入境體會先生和鄧小平的心情。這樣不僅讓學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豐富了課文的情境。因此,在進入情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好課文,也顯得遊刃有餘了。

教學時,我儘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關於第二自然段“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著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著字帖寫。”學生朗讀這個句子時,總是疙疙瘩瘩的,甚至還有把句子讀破的。儘管我跟他們解釋了,“描”就是拿另一張紙放在字帖上寫字,“照著字帖描”就是看著字帖上字的樣子,在本子上自己寫。前者簡單,後者難,所以先描,等練熟了,才能照著寫。儘管苦口婆心,還範讀了一遍,又帶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學生讀得不連貫。我採用了實物示範的方法。拿來了字帖放到黑板上,告訴學生字是字帖,然後用一張薄一些的白紙蒙在上面描,讓學生明白這是“描”,接著拿掉字帖,再照著它寫,讓學生明白,“照著字帖寫”是怎麼回事。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看我演示,比起開始我講解的認真上百倍。這樣示範過後,再讓學生來讀,他們就在想著場景理解的基礎上,比較順利且流利地讀出來了。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2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一課中的重點句子是“每次寫字,鄧小平爺爺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我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班學生朗讀方面的不足,指導學生朗讀好這個長句子:讀好句子中的停頓和字詞的發音。

在教學時,我先聯絡孩子的生活實際來進行提問:“我們平時寫字,老師對你們都有什麼要求?”學生很快就說出了:“身要正,肩要平,臂要開,足要安。握筆姿勢要正確,眼睛離書和本子一尺遠。”接著我引導孩子回憶懷素是怎樣寫字的呢?大家立刻對我的提問做出了有效的回答。最後我再讓大家想一想:那麼我們課文中的先生又是怎樣教鄧小平寫毛筆字的呢?學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著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著字帖寫。”經過這樣的點撥和引導,學生終於走出理解的誤區,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義。

教學時,我儘量讓學生自主學習。在理解“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著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著字帖寫。”這一句的時候,我原來準備直接告訴學生這句話的意思。幾經思考,我把教師的“示範”改為讓學生親自實踐。所以,我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張薄薄的白紙,再讓學生“先用紙蒙著字帖”,然後按照我平時的描紅要求,照著字帖描。最後再拿去白紙照著字帖臨寫。在這一過程中,我相機進行點撥,告訴學生什麼是“用紙蒙著字帖描”,什麼是“照著字帖寫”,學生很快便心領神會了。

教學過程中的方法和策略是層出不窮的,只要運用恰當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3

我上了一節公開課是《夜歸鹿門歌》,這篇課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詩人的隱逸情懷。在備課時,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找不到一個切入口,最後,以單元目標為切入口,這個單元的目標是“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從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據此。我設計以下的教學環節。

以李白《贈孟浩然》詩中的前四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匯入,先入為主,讓學生對孟夫子及其隱居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講“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的三部曲方法。最後圍繞此方法設計了四個問題。自我感覺不錯,一氣呵成,重難點突出,教學目標明確。但是等我講完這篇課文,發現問題多多。

第一,問題設計有點概括化,第三個問題“展開聯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山中的畫面,江邊的畫面,並概括畫面的特點”,在展示點評學生作業時,發現好多同學僅僅是將課文內容翻譯了一篇,並沒有自己獨特理解的含義。我在此也沒有提示學生對意象新增適合的形容詞修飾,感覺這個環節有點流於形式。

第二,老師的講解太感性,第四個問題“在這兩幅畫面中,作者喜歡哪一個畫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儘管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好,但是總感覺空落落的,原來老師在這裡缺少具體的補充,比如“忽到龐公棲隱處”這句中的“忽”字的解釋不到位,一句帶過,應該重點講講,“忽”字是詩人微妙的感受,表達了詩人為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超然境界,表現出應以的情趣。

第三,“惟有幽人自來去”這句話中讀出了孟浩然看似灑脫隱逸生活背後的無奈與失落。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種感情,除了提供幾則關於孟浩然求仕的軼事外,還應該聯絡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前兩聯描繪洞庭湖壯麗闊大而充滿活力的景色;後兩聯抒情,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這樣一聯絡,同學們對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來的初衷也並非做一名隱士,而是積極博取功名利祿。在唐朝,文人們通過正常的科舉考試得不到功名利祿時,往往選擇了隱居。一種隱居是真隱居,過著與山林禽鳥為伴的生活,與世無爭;另一種隱居是假隱居,即希望通過隱居這樣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讚賞,皇帝的認可,然後圖謀一官半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終南捷徑”。孟浩然的隱居應該屬於後一種。他想得到官職卻得不到,他想受到當局者的關注於是選擇了隱居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迫不得已,並非是一種自然率性。這樣我們就越能理解孟詩這一句“惟有幽人自來去”背後的辛酸、落寞與孤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是教學環節一個重要的過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好好地備課,而且還要備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4

作文難寫,這也是很多學生的心聲。那麼,語文老師,怎樣上好作文指導課呢?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文指導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讀題,找到作文“要寫什麼,為什麼寫,怎樣寫”,教師只在學生不懂或有困難的地方幫助解釋即可。其次,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審題,獨立作文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導課上,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如審題的規律、確立中心、選材的方法、佈局謀篇的方法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自如寫作。再次,鼓勵學生說真話。讓學生把自己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過的事真實記錄下來,哪怕是錯的也要如實記錄。只有這樣,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

二、幫助學生拓展思路。第一,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角度去考慮問題。面對話題,多方求問就是啟用思維的有效途徑。比如:圍繞話題“錢”,可以自問“誰在賺錢”、“他是怎樣賺錢”;“誰在用錢”、“他又是怎樣用錢”;“錢的作用有多大”、“錢是不是萬能”;“學生在花錢問題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現”;“未來的世界裡錢還會不會存在”等等。多角度解讀話題,使學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穎。第二,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從小事中抽取出帶有本質性的東西,豐富學生作文的選材。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這些小事中提煉出中心,這對豐富學生作文的素材,開拓學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三、讀與寫相結合。教師要把讀和寫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讀”去解決寫作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典範的文章,非常適用於“寫”的指導。尤其是教材在安排訓練上,很多都照顧到了“讀”與“寫”相結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些範文的寫作特點,也可以在學生寫作中,遇到實際問題時,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中受到啟發,找到方法。

“讀”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內容,在選取內容時,通常是為了解決作文中的某一問題,而選取一個片斷,讓學生通過閱讀,對作文的一些方法有所感知和領會。

四、作文與做人相結合。作文指導課,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思想動向,造成一些學生在作文的立意上出問題。

教師必須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結合具體的型別作文,同時滲透理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人物”的作文時,教師一方面要求學生選取先進的典型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刻畫出人物的特點,啟發學生寫出人物的高尚品質。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5

《東施效顰》出自《莊子》,本文通過講述東施盲目效仿西施病態,反增醜態的故事,告訴我們:追求美要先求真,不要盲從和跟風。為了更好的教學本篇課文,我注意了一下幾點:

一、層層深入,探知寓意。

為了讓學生更好明白本文的寓意,在此之前,我引導學生圍繞“同樣皺眉捧心,為什麼一個醜、一個美呢?”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明白了其主要原因:一是東施忽略了自身和西施本質上的差異;二是一個真、一個假。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不足之處。

教學是一項遺憾的藝術。確實是,回顧這節課,發覺還存在以下不足:1、生朗讀還不到位。2、對課文沒有進行大膽的拓展,如:生活中有沒有東施效顰這樣的事?因此,今後還需在備課上下功夫,讓課堂少些缺憾。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6

反思作為哲人們的工作方法,越來越被我們普通人來使用,特別是管理者。反思是經驗學習的工具,經歷必須經過反思,才能昇華為經驗知識。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中,但對思想的思考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

當今社會和環境的快速變化要求組織和個人具備優秀的學習能力,學習和適應這種變化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讓我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個人學習已經延伸為終身學習、組織學習,不僅是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更要在實踐中、新事物中快速學習,向社會經濟生活中所有物件學習。學習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傳統學習方式,基於網路媒介的學習更是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培養學習型組織和知識管理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了方向。認識不到學習的這些變化就給集體反思學習帶來了一定困難。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7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的。課文主要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識和才智。我這節課上的主要資料是諸葛亮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這一部分。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學重點突出,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求知慾望比平時旺盛,好奇心和進取性也能被我調動起來,師生配合比較默契,教學目標基本完成。我覺

得主要亮點表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資料,發展學生的語言本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語文的工具性對聾生來說尤為重要,是他們學習語言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在課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個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關聯的詞語句子,讓學生進行讀說寫的訓練,來豐富他們的詞語積累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本事和運用本事。例如這節課中,對誰一邊做什麼一邊做什麼這樣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寫成被字句這樣的句式,還有比喻句用什麼比喻什麼,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這樣的資料,我都挖掘出來,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說寫訓練,既發展了

學生的語言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二、緊緊抓住課文的主要資料,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熱烈活潑的教學氣氛不會自然構成,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教師應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來製造和烘托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自然融入教學主題。抓住課文的資料設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在這節課中,我對文字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思考:是讓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結果,從而感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先從結果出發,再去探求借箭的過程?結合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了後者。讓學生從周瑜的長嘆中體會周的心境,進行朗讀、模仿,從而感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時,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及時提出問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裡?他的借箭計劃又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教具,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在課堂中,我十分注意運用多種手段來引起學生對課堂資料的注意。如複習借箭準備的環節,我出示了一隻“草船”,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再讓學生根據“草船”說說借箭的準備工作,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本事。又如教到諸葛亮下令“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字兒擺開”這一句時,我畫出簡筆畫,讓學生把準備好的紙船擺一擺,學生的興趣都很高,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也更高。存在不足:

一、教學資料的具體化是否科學。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諸葛亮懂天文,識人心,曉地利,有膽

略,會計謀。要讓我們班的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概括出這些原因,是相當難的。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課文的資料,上課時我試圖引導學生總結出“懂天氣、識曹操、曉地利、有勇氣”幾點更加具體,更加表面的原因。課後一推敲,覺得原因具體了,學生容易理解,但也變窄了,並且和前後文資料有點“脫節”。如識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識周瑜,識魯肅。從這點來說,“識曹操”作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夠,但作為一種“概括”顯然有所欠缺。

二、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不夠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麼,他的“神”表此刻哪裡?“妙”又體此刻何方呢?能夠說借箭的過程中處處體現著他的這一特點:算到三天後江面必有大霧,算定曹操不敢出兵應戰,算到船隻的排列,算到歸程的順風順水.......能夠說文章處處體現著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只是根據教學的目標,設計了為目標服務的幾個問題,牽引著學生去思考、分析。顯然,這樣的分析還不夠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後果點到即止。

這篇課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後果的。研究到學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問題設計成讓學生去尋找原因,而忽略了“結果”。比如當諸葛亮的船隻逼近曹營時,我只是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為什麼下令軍士擂鼓吶喊?而沒有追問:擂鼓吶喊的結果會怎樣呢?就轉到另一個問題去了,雖然另一個問題也回答了這個結果。

總之,這節課有亮點,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後去改善。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中組織數學活動,目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體驗除法豎式抽象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很多經過平均分後還有剩餘的現象,體會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瞭解有餘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餘數的含義。

1. 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創造性地改編了教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結果自然出現了整除和有餘數除法這兩種情況,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並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絡起來。

2.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餘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5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6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體會有餘數除法,發現可以放3盤,還餘下2個,而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後有餘數的情況,認識有餘數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不斷髮現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餘數為什麼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把能夠整除和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的內容都在一課時內教學稍顯緊張,有一部分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分成兩課時更為妥當。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9

《北京》是我們祖國的首都,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我想作為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知道。但作為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對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麗的地方?“美”在哪裡?如果沒有去過北京的孩子或沒有父母幫助認識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讓這些孩子能更直觀地認識北京,讓其心走進北京,熱愛北京。我想這是一個語文老師教會孩子學會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燦爛悠久的歷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決定選下這篇課文,在 “教學開放周”活動中,讓我自己和學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瞭解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

經過課前蒐集資料,學生對北京已有了許多認識和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便把“朗讀指導”與“美景展示”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課件欣賞美麗的北京的同時,再讀相關文字,邊讀邊想書上所描寫的是否和課件展示的一樣,做到“圖文並茂”,使學生對北京的認識由抽象到直觀,由表象到內化。這樣就能更好的“讀”,更深透的“悟”。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10

高什麼是課堂教學實效?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在眾多的環節和措施中,最主要的還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學習興趣是保證教學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目前我們的歷史學習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些厭學,課堂教學效率低,考試成績不理想。那怎樣才能提高歷史學科的成績呢?我認為,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新知呢?關鍵在教師。教師首先必須先認識學習興趣培養和激發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調動上給予了充分重視,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就強調了課程目標的制定“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並指出“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前提之一。沒有興趣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同時還指出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激發不同的學習興趣層次。“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從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轉型期,因此其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除了要繼續利用國中階段的間接興趣,即學習內容情節的生動、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等外在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好奇、探究、學習熱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即學生能較為深刻地體驗和感受歷史問題中蘊含的文化力量對自己心靈的撞擊。”可見,培養歷史學習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做為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要完成這個目標,前提必須是學生對這門學科感興趣,對所學的知識有了解、掌握的慾望和要求。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亞傑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樂趣.”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突出主體地位,使他們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去自覺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質量。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學科,內容豐富,綜合性強,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要將這麼多內容融入到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把歷史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而主動去學,歷史課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巧設匯入語。

傳統歷史教學不是很重視新課的匯入,這使得學生嚴重缺乏學習新課的興趣,大大降低了教學的實效。匯入新課是一門教學技巧,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可單獨使用,有的可揉合著用。我們應當依據不同的教學對像,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匯入方法。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匯入,都應當遵循一個原則,即學生聽得懂,感興趣。由此可見同一教材內容的匯入設計應緊扣主題,立足於“瞭解”課文及與課文有密切關係的社會現象等。不要一開始就丟擲類似探究題式的難度的問題,而應由淺入深,鋪墊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氣氛和能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和現象的匯入法為佳。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的《“百家爭鳴”和儒家形成》一課時,我考慮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階段,對後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是這麼匯入的:中國自1840年後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在武器上的落後是一個客觀原因,但這並不是必然導致中國受辱的根本原因,那麼究竟與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種關係呢?還有我們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愛幼”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習了這一課後,你將能從源頭上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模式,增加學習興趣。

教學手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條件。針對歷史學科的過去性、綜合性等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採用圖片、音像資料、實物、幻燈片、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複現歷史,創設一定形象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或者讓學生自己扮演歷史角色,設計表演情境,使歷史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人物,而是學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學,這樣可以促進他們認知結構的發展,減少學生理解無趣抽象概念的困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刺激學生的無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態度體驗,也使學生對歷史角色產生了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內心的體驗,產生內在的激情,進而促使學習的興趣由內心迸發並不斷提升。

同時,改變教學模式也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嘗試新課程倡導的主導-主體模式,在課堂上充分發揚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搭建展示他們風采的舞臺。比如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內容圍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展開,可以是一則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對某個人物、事件的評論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給學生營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或者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歷史辯論賽等活動,關鍵是讓學生動起來,形成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興趣,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途徑。

⒊以高超的語言藝術,扣住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溝通師生,實現師生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橋樑。歷史語言藝術最講究的是在準確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於把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道理形象化。講人如見其人,講事如臨其境,講物栩栩如生、講景歷歷在目,娓娓道來,絲絲入扣,餘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學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資本主義的處境時,學生對其“夾縫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費解,我就舉了漢堡的例子向學生說明:漢堡的上下兩層分別代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而民族資本主義就是中間的夾層。學生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通過漢堡這個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資本主義“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處境,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同時歷史語言還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學語言中的味精,是教學魅力的源泉。歷史教學需要幽默,通過寓莊於諧,莊諧並舉,調節學生的心理節奏,活躍課堂氣氛,喚起內在的學習熱情。

⒋設定有效問題,啟用學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學習興趣

提問是歷史課堂教學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問能夠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優化課堂教學。但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⑴適度性

問題的設定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為依據,不能太難或者太容易,否則都達不到刺激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的思維高度,使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就自然而來了。在分析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時,我考慮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瞭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問題的難度,從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提出了英國和美國的最高領導人怎麼稱呼?他們是怎麼樣產生的?各有哪些權利?等一系列問題,學生躍躍欲試,相互討論,爭相發言,積極性很高,最後我讓他們把分析討論的結果歸納整理,製成一張表格,讓每個學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識化為簡單易懂的知識,學習歷史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學習興趣得到增強。

⑵層次性

由於學生在理解認知、思考分析、知識儲備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設定問題時要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既要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飽,吃好”,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也要讓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能吃到”,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地說,就是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啟發誘導,讓學生自然順利地“摘到果子”。

⑶時代性

中學的歷史教育不是專業教育,除了少數學生由於特殊興趣對過去的事情有所關注,大多數學生主要是從現實的意義來接受歷史的。所以,提問時注意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又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深化到規劃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就”時,我就適當補充了“神舟六號”、“嫦娥一號”發射等知識,學生對於這方面知識瞭解很多,特別是男生,一講到這些內容時特別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在講《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時,我從學生給最感興趣的服飾入手,讓他們談談自己對服飾變化的認識,幾乎所有學生都投入了這個話題的討論中,最後他們從服飾談到飲食、住房、婚喪等,講得頭頭是道,有些學生的見解很獨到也很精闢。直到下課鈴響,學生還是意猶未盡。可見,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總之,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途徑還有很多,但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做有心人,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並將它們有效地用於課堂教學中,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11

萬聖節不像聖誕節那樣被學生所熟知。所以我在這節課中首先是採用了設定懸念和猜想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去了解萬聖節以及主動學習關於萬聖節的英語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新奇的體驗。其次是讓學生從感官上的體驗上升到實際行動的體驗,讓學生認知活動更加深刻,使枯燥的語言生動起來。我通過This is Halloween這首歌曲匯入課堂,不僅使課堂氣氛變得輕鬆活躍,也抓緊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我通過一些圖片讓學生了解萬聖節人們都做什麼。在本課中我創設了兩個情景,一個是購物的情景,讓學生在的情景中複習舊知,學習新知。另一個是萬聖節聚會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運用積累到的語言盡情的交流,從知識的體驗上升到情感上的體驗。

在新課標中提到了一個教學的層次性。我就在想是不是以後上這節課可以把中國的春節和萬聖節相關聯一起講,由共同點引出不同點,比如:燈籠——紙燈籠——南瓜燈籠…..再由此引出萬聖節聚會所需要的物品。

我這次在教學中是直接引入萬聖節的知識,這種直接灌輸脫離了課堂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年齡特性,沒有找到適當的切入口將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聯絡起來,缺乏了趣味性.國小英語教育課堂氛圍是關鍵.教師的激情才能激發出學生的激情,繼而引發課堂教學的活力,這一點我還存在很大的學習空間.作為一個國小英語教師,我必須不斷的發掘自己,發掘學生,爭取更大的進步.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12

《小鎮的早晨》一課,以散文的體裁,清麗的文字把人、景、物融為一體,描繪了江南水鄉小鎮早晨的安靜、熱鬧和忙碌的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做的特別好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 把握字詞,抓牢基礎。

在執教小鎮的早晨一課時,文中需要學生掌握的生字、詞語比較多,同時還有一個多音字“著”。我在教學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自己讀一遍詞語,在請讀的最認真的孩子當小老師教讀詞語。孩子在小老師教讀詞語的環節中沒有讀好詞語進行正音、指導。而在處理多音字“著”上,我採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方式,將包含有“著”多音字所在的句子拿出來讀,同時我在補充了一個句子。讓學生通過讀句子,發現了相同的字,有三個讀音。這就是多音字,我們讀句子的時候要注意它在句子中的讀音。最後我讓學生齊讀課文,便於我檢查剛才孩子們讀的字、詞是否放進課文還能夠讀,在齊讀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能夠正確、流利的將課文讀通順。並且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要書寫3個生字,而我在開課匯入小鎮的早晨時候,就將鎮的書寫進行了指導。注意書寫左窄右寬,注意右邊真裡面三橫。將寫對、寫好方法教給學生,便於學生能夠掌握方法寫好生字。

二、潛入文字,得其滋味。

閱讀重在“得他滋味” 本課的閱讀味道很濃,淡雅的水 鄉晨景,熱鬧的水鄉街市,忙碌的水鄉生活向我們展示著一派和諧社會的美麗景象,讓人心之神往。上課開始出示水鄉的圖片,帶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在靜靜的音樂聲中欣賞水鄉的小鎮,欣賞完小鎮的美景,學生談感受。學生基本上能夠抓住小鎮水多、船多、橋多,非常的美麗,這一初步感知,接著我在進行追問,那作者筆下小鎮的早晨究竟又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的無目標意識閱讀轉化為有目標意識的閱讀。精讀過程中,教師抓住“安靜”,“熱鬧”、“忙碌”等關鍵詞,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小鎮早晨的特點。

三、感悟品味,個性解讀。

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直覺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教學中讓學生在直接、整體觸控語言現象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自得。同時充分挖掘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體會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薰陶。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把握三個問題,一是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架起已知與未知的橋樑;二是要將課文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直面文字,通過閱讀,理解,體驗,感悟,將語言文字轉化為個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畫面,人物形象,並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感悟其思想。再一個是將課文的語言文章轉化為自己的言語彩練,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運用課文中精美的語言,在情境化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逐步內化自己的言語材料,從而促進自身語文能力的發展。例如教學過程中①學習句子“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閃爍著一片片銀鱗。”教師通過圖片,並且語言創設情境。②這河水這麼清,,那透過透明河水,那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想象畫面,指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句子對比閱讀指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讀出心中的感受。例如“不時有一隻小船從半月形的橋洞中悄悄鑽出來,從河上輕輕漂過。”這句話通過兩句話的對比,讓學生先抓住重點詞語“悄悄”和“輕輕”談自己從詞語中感受到什麼,然後引導學生讀短語“悄悄鑽出來”“輕輕漂過”,讓學生在讀中去點亮詞語的亮度。

不足之處:1、課堂教學機智有待提高。在我執教《小鎮的早晨》這一課時,當時為了讓孩子能夠掌握課文中易出現錯誤的字音,我把這些字音都打出來,可是在課堂上,恰好孩子們有一個讀音讀錯了,當時我按ppt翻頁器的時候,可是怎麼也沒有按出來拼音,當時我心理特別的慌亂,以至於在處理這個讀音問題的時候,感覺沒有處理好,只是處理停留在我的口頭上糾正,沒有讓孩子達到觀、聽相互統一。

2、對學生的點評要及時到位,引領學生找到方向和重點。在執教第一段聽老師讀課文時,邊聽邊思考是什麼時候,什麼東西把小鎮喚醒了,當時我抽了第一個孩子只回答道問題的後半部分,而我沒有及時點評,導致第二個孩子又只回答到問題的前半部分,結果兩個孩子都沒有回答完整。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沒有對孩子進行引導。

3、朗讀教學還可以指導的更精彩,我的朗讀教學有意識的在進行引導,但是課堂上大家爭相朗讀的氛圍沒有形成。總體是因為創設情境還不夠好,第二就是教師在點評學生的語言上還應該有指向性點,第三同學之間的點評還應該多一點,讓 學生之間相互形成爭相朗讀的氛圍。

4、學生學法的總結要時刻滲透。當時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心中是有意識要滲透學法的教學,但是沒有將學法作為副板書,板書出來。如果我在後面再進行融入學法,那麼感覺部分學生會有點陌生。而如果我當初作為副板書,板書關鍵詞出來,那麼我學完第二自然段,就引導學生看著副板書總結學法,這樣學生在學習《小鎮的早晨》熱鬧、忙碌兩個特點時候,會遊刃有餘。

改進措施:

1.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現場生成要及時迴應與指導。例如學習第1自然段,學生彙報“在什麼時候,是什麼把小鎮喚醒了?”第一位學生回答:木船的櫓聲,教師沒有評價學生的發言,又請了一位學生,該生卻說:是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時,兩位學生都說半截話,原因就是第一位學生髮言時教師沒有指導,如果第一位學生髮言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具體的問題要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不足之處,然後進行改正完整地回答問題。

2.朗讀方式還應該多種多樣,調動讀書氛圍。雖然課堂上學生在朗讀,也能夠體會打早晨所表達的意境,但是課堂上學生爭相朗讀的積極性還不夠,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老師通過語言引領學生感悟畫,讓學生在讀中評,評中讀,反覆體會文中的意境,刺激學生的朗讀慾望,達到讀中悟。強化比賽讀。三年級的學生十分喜歡比賽,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可讓男女生比賽讀,小組比賽讀,師生比賽讀,多種比賽讀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賽中深入感悟。

3.學法滲透.在學習第2自然段時,學習步驟應該通過板書(板書破折號前面部分)的形式讓學生明確:這樣學生就可以利用這樣的方法學習這篇課文結構相同的3、4自然段,學生在更多的閱讀中對此方法不斷實踐,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課堂教學機智不足,遇到多媒體卡住了,應該及時冷靜,選用鍵盤。同時也可以用語言引導孩子們,這個拼音想和你們捉迷藏,還想你們叫的大聲點,它才肯出來。這樣老師在使用鍵盤點出來,做到課堂突發事件,不緊張,不慌亂。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13

《難忘的一天》描寫了我為國家領導人做計算機表演的事,通過文章通過“我”表演前、表演時、表演後的心情變化及鄧爺爺的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表現了小作者對鄧爺爺的崇敬之情和鄧爺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與期望。課文篇幅較長,其中有很多句子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略顯深奧。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在教學中,我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齊讀課題:難忘的一天。之後我問,除了難忘的一天之外,還可以有什麼樣的一天?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有的說“快樂的一天”“開心的一天”,有的說“難過的一天”“傷心的一天”等,再來讀課題,突出難忘。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把學生的問題歸類為:什麼事難忘?這一天為什麼難忘?學生初讀完課文之後,讓學生歸納,什麼事讓作者難忘?(這一天,我為鄧小平爺爺做電子計算機表演。)

接著,圍繞這兩個問題,我又抓住文中“我”的心情變化來教學。文中我的心情由緊張到平靜再到興奮變化。我抓住帶有心情變化的句子,聯絡課文中鄧小平的表情、動作等的描寫來體會我當時的那種複雜的心情。在教學第二段時,在理解“我的心為什麼會怦怦地跳 個不停?”前,我給學生出示了鄧小平的一些資料,並問道:“此時,我會想些什麼呢?”學生紛紛說:“鄧爺爺會很嚴肅嗎?”“鄧爺爺會對我說些什麼話呢?””鄧爺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為鄧爺爺做表演會做好嗎?”……等等許多問題。我順勢問到:“你此時的心情怎樣呢?”學生:“緊張、心怦怦地跳……”理解了“我”的心情為什麼那麼緊張,為學生的朗讀積澱情感。所以這一段的教學學生學得比較輕鬆。

在教學第三段時,我抓住“和藹”這個詞,讓學生聯想到平時爺爺奶奶對自己的情景。學生馬上想到,爺爺奶奶對自己很親切,鄧爺爺很和藹,肯定和爺爺奶奶一樣也很親切,對小朋友很好,所以“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靜了下來。

抓住心情變化來教學,鄧小平和藹可親和樣子及“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的遠見卓識深入學生的心裡,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文章最後一段是描寫天氣的句子:“天彷彿格外藍,陽光豐富更加燦爛。”為什麼作者這樣寫?襯托人物心情。什麼時候可以用這種寫法?學生回答:“考好的時候,可以用小鳥彷彿在唱歌襯托心情。”是啊,在高興時,傷心時,都可以用上天氣描寫來襯托人物的心情,你寫作文的時候也可以用一用這種寫法。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14

以往遇到有關文學啊藝術啊科學啊思想啊等內容的課文,我往往合併同類項,即幾課併成一課,將所謂的重要知識點也就是考點劃一下。這一兩年突然想有所改變,於是找資料,備課,著實花了一些功夫。功夫不負有心人,嘿,第一遍上課的感覺還蠻好的,學生聽得象那麼回事,較認真,兩眼盯著我,不時地迴應著我的問題。上課的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不就是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所講內容的關注度嗎?所以我自我感覺良好,尤其在上《文學藝術的大師》一課時。瞧,學生對列夫·托爾斯泰外貌醜陋內心偉大的崇拜,對用生命作畫的凡·高坎坷而悲慘的一生的同情,對貝多芬歷經磨難卻依然堅強不屈地笑對生活並取得重大音樂成就的欽佩,學生有所感有所悟,多好的一節課啊,這是我的一個重大突破,突破自我的懶惰,突破自身教學的空白,突破一貫思維的狹隘,我太開心了。

然而,隨著第一遍教學的開始,我的心情卻越來越沮喪,因為我不再簡單滿足於學生單純的聽我講這些大師的生平故事,我自己越熟悉大師的故事,則越覺得課堂的嚴重不足,我的歷史課堂似乎成了故事課,又似乎成了我的獨角戲的舞臺,有情感有生動,卻偏偏缺乏歷史的深度和內涵!歷史課不應該是這樣的膚淺,歷史課的歷史元素應該無處不在。那麼,如果重新上這堂課,我該如何重新整合教材?我該提供給學生怎樣的歷史素材和歷史觀呢?我陷入了沉思。也許我應該讀些這些大師的著作,更深入地瞭解大師所生活的歷史大時代,學會剖析歷史時代對這些大師成長的影響、作品的影響,更能歸納出大師們在特殊的歷史時代的成長曆史,以及他們成長為大師的相通哲理。簡言之,我這所以原來這樣處理該課的內容,並不是因為我對這些大師們的生平很熟悉的原因,恰恰相反,我是因為對他們瞭解的太少而如此稚嫩地處理教材處理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

一度的洋洋自得突然之間消失得乾乾淨淨,心內增加的羞愧。我需要沉下心來,用研究的心態去探究大師們成就與成長。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按學校要求推行杜郎口模式教學設計的一堂課。首先將學生分成四個大組,每個大組負責一個模組的學習,並試圖讓其他小組的同學聽懂。這種教學設計的優點在於學生個個願意且自主當好小老師,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鍊了學生上臺講課的膽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口才。長期以往,學生就憑著自己的口才也可以謀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他們敢於推薦自己,敢於展示自己的優點,敢於接受別人的批評等等,其情商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但是,畢竟人都有惰性的一面,只要監督不嚴,學生很可能偷懶,只是被動做一個“收音機”,使其學習很受影響。所以,我認為,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是非常好的教學理念,同時,學校或班級的獎懲機制一定要跟上,督促學生自主學習,並且儘可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比較公平公正的平臺。真正做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16

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奇異的想象,追隨著一隻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物的喜愛之情。它在表達上頗具特色。作者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蟲世界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會寫11個字,正確讀寫“靜謐、追隨、小巷、俏麗、烘烤、音韻、演奏、探索、勤勉、漫遊、親吻、左衝右撞、意味深長、龐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詞語。2、引導學生隨作者進行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靈的情懷。3、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如何觀察、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獨特的感受。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採取的方式是以自學為主,以感悟為主。我採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學生在反覆地品讀重點語句的過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師的引導和充分地朗讀中展開交流。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童心童趣

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在分清課文層次的基礎上實現整體把握。接著,我讓學生細讀課文,利用概括小標題的形式來讓學生感受4個遊歷畫面: “遊俠歸來”、“村民交流”、“演奏音樂”、“勞動生活”,既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整體結構的把握,還加深了作者奇異的想象與獨特的感受。然後,圍繞“作者想象豐富、感受獨特,說一說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個主要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任意兩個畫面體會、感悟課文,思考揣摩,進行批註。並引導學生先注意作者觀察到的小蟲的活動及環境,然後思考作者是怎麼想象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展開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我做了適當的指導與點撥。課文中的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裡去。”“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這是甲蟲夫妻間愛意的流露。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它們互相在傾訴些什麼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群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著,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黑甲蟲看著“龐然大物”為什麼會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些什麼?還有,課文第9自然段,“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啟發學生思考:“我”還會看見些什麼?也許是市場裡,甲蟲們做買賣;公園裡,大甲蟲在教小甲蟲尋找食物……最後,課文充滿了作者奇異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讀後會讓每一個人深受感動。

課文的許多地方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課文第九自然段“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啟發學生思考:我還會 看見些什麼?在老師的引導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拓展了學生思維空間,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最後,我隨堂布置了一個小練筆: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大膽展開聯想,寫一寫還能“看到的畫面”。由於時間有限,沒能在課上完成。從作業的反饋來看,大部分的學困生無論字數還是語句的通順、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用詞的準確都比以往有了較大的進步,但在小練筆的過程中,我還是發現學生平時沒有養成細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沒有較好地瞭解動物和小昆蟲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優等生,只是停留在讀好書的階段上,對於小昆蟲和小動物的生活習慣及相關特點有較多的同學是停留在一無所知的階段上。在這方面上,我覺得男同學是做得比較好的,我想這可能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個性差異造成的。如何引導學生在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同時,熱愛大自然、積極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祕,瞭解自己身邊的動、植物的特點與生活習性,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這值得每一個家長和老師們細細思索。只有少數同學想象比較豐富,能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需在“學以致用”上下工夫。還有,通過學生的問答和聽寫反饋可以看出,我在詞語理解的教學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於更新,應在讀文品悟的同時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去理解。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17

本節課是針對解決“國小高年級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這個問題設計的,根據平時的教學,發現每次讓學生準備學具上課,經常遇到沒準備或準備不當的情況,這樣嚴重影響上課質量。因此,課前充分準備好教具、學具材料是很重要的,我覺得如果老師能夠統一提供適當的學具,將大大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積極性。再精心設計動手操作的步驟,使教具、學具直觀手段發揮應有的作用。根據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我決定從探索“四度”數學課堂入手。所謂的“四度”數學課堂,即國小數學課堂要具有“寬度”、“高度”、“深度”和“溫度”。

一、教學過程有意義創設與設計,讓數學課堂有“寬度”。(知識技能)

本課從包裝1盒磁帶,複習舊知;到包裝2盒、3盒、4盒相同的磁帶探究新知,從而逐漸完善最節約包裝紙的包裝方案(不僅要考慮重合最大的面,還要考慮重合最多的面才能減少最多的面積,也可以觀察拼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只有使長、寬、高最接近,這樣表面積最小,才最節約包裝紙)。各環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學生的學習不止停留在淺層次,而是不斷迎接著新的挑戰。他們被數學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數學思想有意識挖掘與滲透,讓數學課堂有“高度”。(數學思想)

在解決包裝兩盒磁帶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擺放、比較、交流,給予他們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讓他們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當學生體驗解決策略多樣化的同時,再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究最優策略,通過探究最後得出:重合面積最大,包裝表面積就最小,從而最節約包裝紙。這樣就充分體現了數學的優化思想和滲透分類思想。在操作過程中,能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並指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伴以思維和語言的表達,對那些思維敏捷的學生,多鼓勵他們創新,能否採用多種方法去動手操作。

三、數學本質有機地建構與提升,讓數學課堂有“深度”。(數學思考)

在“拓展創新”環節,我設計了3個層次的練習。一是:包裝3盒磁帶,目的是讓學生不通過計算,運用剛才發現的規律,直接觀察、判斷得出最節約包裝紙的包裝方法。

為了不讓學生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節約包裝紙只需重疊最大的面。我又設計了第二個練習:包裝4盒磁帶及4盒伊利純牛奶盒。先讓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動手擺一擺確定節約方案,在引導學生對這一結論進行質疑:為什麼不是重合8個面的重合面積最大呢?從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老師只是引導組織與適時點撥,並在最後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更清晰的認識到:包裝多個相同長方體,要節約包裝紙,除了要考慮重合最大的面,也要考慮重合最多的面。再通過對4盒伊利純牛奶盒的包裝,讓學生研究發現,拼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表面積的大小。

最後,再靈活運用總結出的節約包裝紙的方法,判斷思考題:包裝4個特殊的長方體。

四、學習情感有效地激勵和喚醒,讓數學課堂有“溫度”。(情感態度)

課始,我聯絡生活,創設“送學生六一禮物,讓學生欣賞精美的禮物”的教學情境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為什麼要學習包裝的熱情和探索最佳方法的慾望,同時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就在身邊。並通過包裝1盒磁帶,複習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為接下去的探索、創新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與知識基礎。

不足之處:對學生的評價激勵較弱,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18

這堂課,我主要圍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幾方面?”這一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然後進行交流。學生都能找出相關的語句,並能說出自我的理解和體會,這讓我感到了我們的學生和津南的學生的明顯不一樣,通常我們的學生能根據教師的問題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說出自我的理解和體會,即使能說也是簡單的幾句,這的孩子就不一樣,每個孩子回答問題時已經習慣性地把自我的體會說一說了,這和教師的長時間訓練有關,平時注重學生理解本事、口頭表達本事的培養,使每個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有自我獨特的感受。不僅僅如此,這的教師對每個學年段的訓練重點都十分熟悉,在教學中都能把課程標準的訓練重點落到實處,就像我聽導師的常態課,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就以訓練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資料,把握文章的脈絡為主,第二課時就深入地分析課文,抓重點詞句幫忙學生理解、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我主要抓住句子:“諸葛亮笑著說:‘霧這麼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來引導學生理解,抓住“笑”讓學生聯絡上下文體會:“諸葛亮會笑誰?”。然後經過重點詞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魯肅的忠厚老實、周瑜的嫉賢忌能。在引導的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都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可是我覺得自我少了點活力,沒有把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營造出來,如果氣氛調動起來,課堂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總之,一堂課下來,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認識到自我今後課堂上應改善的地方還有許多,駕馭課堂的本事還有待提高。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19

我認為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裡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閱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說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溫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著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20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 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母親為兒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地描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我這堂課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默讀、瀏覽等方法,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句子,還原感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通過自由辯駁的形式,發現文中母親“願意”與“不願意”兩種矛盾心情的表達方式,初步瞭解交叉描寫的作用;通過互文閱讀的方法,自主建構,感悟“讓兒子學會獨立”才是文中母愛的真諦。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難點是他們能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我把課堂教學主要設計為三大板塊:一是圍繞“殘忍嗎?”展開討論,質疑母愛,引發認知衝突;二是通過辨析“願意嗎?”抓住句子,品悟母親內心;三是再論“殘忍嗎?”,體會情感變化,感悟母愛真諦。

課堂上,我希望能站在“以生為本”的角度,通過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過客”。在此選取幾個片段與大家交流:

在預習反饋時,根據我校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一般會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為“兒子生病了,曾作為醫生的母親讓他獨自上醫院,他學會了看病。”我設計了“給‘讓’換個更恰當的詞,並說說理由。”這一問題,從學生提出可換成“要”、“叫”、“教”,再逐個反對,到最後一致確定換成“逼”字最恰當的過程中,他們已經不由自主地走進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語言表達與內心感受的關係。我隨即抓住文中“母親‘逼’兒子自己去看病”的一段對話描寫進行朗讀訓練,採用“老師範讀、學生點評”的方法,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朗讀賞析水平,激發了他們的朗讀興趣。經過質疑、討論與補充,學生情感與文字產生了共鳴,進行朗讀訓練時,自然真情流露,語氣、語調把握得恰到好處。

本文中母親的矛盾心理貫穿故事的始終,透過心理活動描寫(母親內心的獨白)來反映她矛盾的內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點。為了突破“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圍繞“母親願意還是不願意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這個問題發表觀點,然後從文中找出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展開自由辯論。這種打破教學常規的學習方式馬上引起了孩子們濃烈的探究慾望,他們很快找到文中描寫母親心理活動的句子,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詮釋,據理力爭,思維碰撞不斷迸發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學生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文字透露的情感,他們不僅走進文字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母親那獨特的愛子方式,更感悟到母愛的真諦,對母愛的讚美與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這堂課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在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辯論的時候,可能在準備時間上還不夠充分,造成部分學生在發表觀點時缺少有力的證據,加上語言組織能力的欠缺,整個辯論過程學生雖然熱情高漲,語言表達卻略顯蒼白。其次,我自己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沒能把握好課堂生成點,對一些精彩的回答沒有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課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這樣一閃而過,留下了遺憾。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在拓展思維的同時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爭取多向名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篇21

最近,我與學生一起研討課文《驚弓之鳥》時,有意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大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的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讚揚後,也有少數同學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隻可憐的驚弓之鳥身上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我們不能像這隻大雁一樣,只因為被箭射傷過,後來一聽到弓弦響就驚惶失措地墜落到地上。我們班上不是有的同學曾經因為某次考試不理想,受到家長的批評,現在一聽說考試就害怕嗎?這個學生由落地的驚弓之鳥談到了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這是本課教參書上並未涉及到的內容。我帶頭為他的見解鼓掌。

還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為不值得稱讚,因為他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明明知道那隻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為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隻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摔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的惡作劇有點殘酷無情了。──這位學生獨闢蹊徑,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孩子們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徵。同樣,這樣的感受內容也是教科書上沒有的。雖然有的學生認為此說法有點牽強附會,但她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帶領全班學生熱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之後的語文課上,學生們各抒已見,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似乎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嗎?當然,讓學生各抒已見談感受,並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撒手不管。對於某些明顯錯誤的看法,我在表揚其大膽發言精神後,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予以糾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啟發學生自我糾錯,教師絕不作當眾宣判式的否定。

標籤:反思 教學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