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位置:首頁 > 書信 > 檢討書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檢討書2.31W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

《坐井觀天》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在把握教材時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首先,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我設計了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什麼是無邊無際通過讓學生欣賞(無邊無際)的沙漠,(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原,(無邊無際)的天空,等等,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實現對第一次對話的理解。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2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通過適當的練習,鞏固並綜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學生讀了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那段文字後,我先讓學生弄懂什麼是“大話”。同學們逐一解釋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說出來”“沒有根據的話”“假的”“太誇張了”,經過不斷點撥,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逐步向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靠攏。而且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但是後來我想,雖然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同時也注意到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我先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可是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他們讀得並非是聲請並貌,甚至有些疙疙瘩瘩。我們是否可以在引導之後,孩子們自學練讀之前,我先和個別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評價後再讓孩子深入研讀。是否可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哪些地方怎樣讀才會讀得更好?這樣設計,既可以不挫傷後進生自信心,又可以這些孩子一個模範學習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激發全體學生探究文字的興趣,再一次跟文字深入對話,改進先前的不足,注意把握住重點詞句的朗讀。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3

學生閱讀的心理活動規律包括:複雜的思維活動,複雜的情感活動,複雜的語言實踐活動。一般來說,這三種活動總是有機結合、難以分割的,但情感活動的趨向性(如好奇、興趣、動機等)又往往對思維活動和語言實踐活動產生制約和影響,因而情感活動呈現不穩定性,具有調控作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才是真理。”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更是如此。學生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之中,豐富的情感被激發才會有表達的強烈慾望,進而在無拘無束的對話中生成新的語言。新教材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更體現兒童的情趣,更反映兒童的思想。教師要以文字為依託,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傾心營造與兒童心靈相通的情境,讓滋潤兒童語言、生命發展的陽光跳進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準確捕捉學生的閱讀情感活動並予以適時引導。

我通過引導,讓學生潛心會文,通過直覺思維,感性體驗,吸收精妙語言,逐步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學生們再次分角色朗讀時,情緒高漲,氣氛熱烈,入情入境。練習5分鐘以後,當我讓小組上臺表演時,有幾個小組的學生鬥爭著要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此被調動了起來,他們不但能夠大膽地分角色朗讀,有的還邊讀邊做動作!真是有聲有色,情境再現課堂之上。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4

一、做一做———動手實驗解難釋疑

課文中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青蛙為什麼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拿出紙捲成圓筒狀。然後通過圓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說說與平日看到的有什麼不同。學生動手實驗,為每個孩子創造了參與的空間,弄清為什麼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這一疑難問題。學生在實驗中動手,動腦。既培養了實際的操作能力,也培養了觀察和思維能力。

二、看一看———利用圖畫明白寓意

課文中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啊。”小鳥為什麼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我出示課件,讓學生看一組畫,自己根據畫面進行解說。這樣學生終於明白了:小鳥見識廣,青蛙所見有限,目光狹小。我們要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學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啟示受到教育。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薰陶過程。學習寓言故事,就是要學生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

三、說一說———拓展延伸培養想象

課文中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沒有,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讓學生動腦想辦法,同時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東瞧瞧,西望望。它會怎麼想,怎麼說呢?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既豐富了課文內容,還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5

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朗讀和發展思維,培養有條理說話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動形象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成語的意思。

課文結束後,讓學生把學過的故事進行表演,特別是青蛙跳出井口以後的表現演出來。學生通過表演把從課文語言文字中獲得建立的表象進行再現,學生入情入境。這樣,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形成逆向思維,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同時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語文素養。

總之,在《坐井觀天》一文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6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結束後,讓學生把學過的故事進行表演,特別是青蛙跳出井口以後的表現演出來。學生通過表演把從課文語言文字中獲得建立的表象進行再現,學生入情入境。這樣,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形成逆向思維,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同時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語文素養。

總之,在《坐井觀天》一文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7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做一做———動手實驗解難釋疑

課文中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青蛙為什麼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拿出紙捲成圓筒狀。然後通過圓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說說與平日看到的有什麼不同。學生動手實驗,為每個孩子創造了參與的空間,弄清為什麼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這一疑難問題。學生在實驗中動手,動腦。既培養了實際的操作能力,也培養了觀察和思維能力。

二、看一看———利用圖畫明白寓意

課文中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啊。”小鳥為什麼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我出示課件,讓學生看一組畫,自己根據畫面進行解說。這樣學生終於明白了:小鳥見識廣,青蛙所見有限,目光狹小。我們要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學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啟示受到教育。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薰陶過程。學習寓言故事,就是要學生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

三、說一說———拓展延伸培養想象

課文中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沒有,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讓學生動腦想辦法,同時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東瞧瞧,西望望。它會怎麼想,怎麼說呢?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既豐富了課文內容,還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8

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給學生有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安排學生讀書,每次都有明確要求。讀書時思考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讀課文,大部分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對暫時不懂的問題,既不急於解答也不輕易放過,而是適時地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解決。特別強調邊讀邊思考,使朗讀、提問緊密結合。學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鳥為什麼要爭論天的大小這個問題,我因勢利導,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插圖、聯絡上下文想一想”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組織學生討論、釋疑。

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令我滿意的是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始終洋溢著師生雙邊活動的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的是為使學生今後自己會學。我讓學生充分質疑,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適當梳理,採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十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討論青蛙錯在哪裡,為什麼錯,經過反覆研讀課文,仔細觀察插圖,深入思考,作出判斷,說出根據,不僅活躍了思維,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9

本篇課文以 “通過文中描寫陸龍捲、海龍捲的形態和氣勢,體會龍捲風的特異形態、氣勢狂暴威猛,談談龍捲風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為中心話題貫穿全文。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教學時,我注重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自然現象對人類生存的利與弊,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講解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打比方、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以一箇中心話題貫穿課文。既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又將教學的重點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品讀龍捲風那威猛氣勢時,指引學生由句中重點動詞“搖搖晃晃”“不斷摧毀” “隨意拋來擲去” “刺入”切入,更形象深刻體會破壞力極強的龍捲風;又從“千萬只蜜蜂振翅般的嗡嗡聲”“大象鼻子似的怪物”讓學生認識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所以我藉助熟知的比喻修辭方法進一步瞭解打比方。從自己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理解文字內容,這樣的設計有利於課堂氣氛活躍,在課上我班的學生能夠積極發言,大膽談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本次研究課的亮點。即使平常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經過平時的努力、鍛鍊,也能夠信心十足地舉起手;在備課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怎樣讓聽者願意聽?”這個問題,所以在我注重了教學環節的過渡語言,儘量使每一句話都為課文教學服務。

結束本課的教學後,反思自己在課堂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許多不足。例如: 在提出問題時,語速稍快。語調抑揚頓挫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感受龍捲風狂暴威猛的氣勢時,老師用自己更加激情洋溢的語氣來感染學生,達到學生入情入境的最佳效果;再有, 由於時間有限,急於完成下面的教學環節, 對文中海龍捲上方“直徑有二百多米”下方“直徑一百多米”這個概念解釋不夠清楚,今後還要在語言簡練、時間把握上多加註意。

通過本次研究課,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環節、課堂語言方面有了進步。

同時我感受到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努力:

一、應深挖教材,更好地推敲句中字眼,無論是哪堂課,我從中感受著老師們的精益求精的態度,身教重於言教,學生們亦會如此嚴謹地學習;

二、我認為在課堂中,一位老師應具備課堂智慧、敏感性。在參加第二次聯片教研時大談國小的孔慶賢老師,在三年級《驚弓之鳥》一課中,展現出老師特有的人格魅力,作為她的學生一定很幸福,學習的進取心更強。如何具備這種智慧?我想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有了知識底蘊,才會衍生智慧;

三,幽默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法寶,在第三次聯合校彙報課上,友誼大街國小的徐韞哲老師,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贏得在場師生一次又一次的掌聲,教室內氣氛活躍,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性被完全調動了起來,整堂課令人印象深刻 。此次教研活動,讓我學習到了這麼多優秀老師的教學方法,這為我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0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夠引人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下了一叢玫瑰,“他常常去鬆土、澆水”,期盼玫瑰早日開花。然而,當玫瑰快要開花時,小鹿因跌傷了腳不能走動而沒能看到玫瑰花。課文圍繞“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引發思考。故事的深層,蘊含著美化環境的意義,以及在為他人創造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自己也體驗到幸福和快樂的思想。在這個過分崇尚自我的社會中,這篇課文的教育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這一層深意,我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森林中見過小鹿玫瑰花的小動物:“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很多小夥伴也趕來了。你看,我們也看到聞到小鹿的玫瑰花了,我們會對小鹿說什麼呢?”創設情境,說話練習。課堂上的氣氛一下子熱鬧起來,“小蜜蜂”說:“小鹿,我採過你種的玫瑰花的蜜,可好吃啦!現在想起來我的嘴裡還甜甜的呢!”“小蝴蝶”說:“小鹿,我見過你的玫瑰花,可美啦!每天我們都要到玫瑰叢中跳集體舞,大家都說:‘這是一幅多麼美的圖畫!’”“小兔子”說:“小鹿,我戴過你的玫瑰花,朋友們都說我是森林中最漂亮的小兔子!”……孩子們擁有的超凡的想象力是他們最大的財富,只要我們努力挖掘,就一定能收穫驚喜。

精彩的回答已給“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這一問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不需喋喋不休地說教,孩子們已能深深體會到小鹿的玫瑰給大家帶來的快樂。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給人快樂的同時,小鹿也收穫著快樂。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1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勸阻之“妙”,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引起疑趣,發現其“妙”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度如何?最後怎麼樣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引導。這裡,通過對比,讓學生髮現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轉換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我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並啟發學生通過生生朗讀、師生朗讀、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現出來。學生以演促讀,以讀促理解,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互相協作的氛圍。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樣一個人,以至後來理解寓言的寓意,層層深入。

三、複述故事,表現其“妙”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內化“理解”,通過複述表現“感受”。我在作業部分就佈置了這樣一題,讓學生通過內化吸收,進行行動的複述,把少年勸的妙處表現出來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運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以內化文中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2

《石榴》一文文筆優美,以季節的變化,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石榴的成熟過程,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本課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範例。本次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上課——精讀課文。我確定瞭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的新詞,瞭解石榴樹的枝葉、花朵以及果實的特點。通過品讀,感受作者語言文字的美。(重點說擬人修辭手法)

2、學習課文,瞭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學習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寫法。

3、體會文中優美的詞句,學習擬人句。

第一課時,我已經讓學生學習了生字、詞語,朗讀了課文,理清課文脈絡,並且講讀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馳名中外”這個詞的意思(名氣很大,國內外有名。)

第二課時,我從複習課文脈絡入手,石榴園——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學習、品讀課文。

首先,閱讀第二節,瞭解枝、葉、花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詞語“抽出”“長出”“開出”“掛滿”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的生長過程: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填空練習,瞭解石榴樹的生長過程。課文中有描寫石榴花“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但是再此教學過程我省略了,也沒有著重強調比喻的修辭手法。

石榴果實從生到熟,外皮顏色發生了逐步的變化。我採用了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的方法,找出顏色變化的詞語,再點出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最後出示桔子成熟過程中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們填空,進行了一次擴充套件訓練。

作者描寫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態,這一段話寫得特別精彩,既形象又生動,因為作者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開了皮,寫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讓學生帶者快樂的心情反覆朗讀,讀出豐收的喜悅,讀出石榴娃娃的調皮與歡樂,並讓學生結合觀察書上的插圖,在朗讀中瞭解石榴果實的外形特點,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彩。

然後引導學生學習第四節,瞭解石榴子兒的形、色、味的特點。在理解“瑪瑙般的子兒”時,我向學生介紹了瑪瑙,對照圖片讓學生體會石榴子兒的形狀特點。在理解“一顆顆緊偎在一起”時,通過觀察圖片、舉例子理解“緊偎”,通過這段學習,理清段落順序,先寫作者看到的形狀、顏色,再寫品嚐到的味道,為課後習題品嚐一種水果奠定了寫作基礎。

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就考慮過課的型別,最後決定採用教師主講,學生聽、學的方法為主,考慮三年級語文基礎知識比較貧乏,所以教師講授的內容較多,我過於主導,讓學生髮揮的機會比較少,一篇課文可以有許多種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一個人的思維有限,一堂課上下來也發現了設計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學生不太敢回答問題,希望日後能更改善。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3

透過一學期以來的聽課,我受益匪淺,讓我近距離地領略到其他教師的教學風格,老師們紮實的教學功底和濃厚的教學特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覺得在教育教學方面收穫很多,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東西,下面就以潘老師的課為例談談我本人的一點感受:

首先,潘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潘老師上的是九年級的一節聽說課。這是一節複習課,按照一般的教學常規,主要是進行一些練習,從而複習整個單元的知識。但這位老師精心設計了課堂情境,結合課文的資料進行教學,整個教學有著清晰的主線——以本單元的話題問路來串聯起整個單元,從而教學不再顯得孤立。本課是一節複習課,該老師以問路為主線,對這個單元的資料進行了複習。先是複習reading,之後複習vocabulary,而後是grammar,最後再複習maintask,這樣一種新的複習方式,給我們英語老師一種很好的啟示,在今後的教學中,也要更加註重情景教學的設計,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下能逐步得到鍛鍊,從而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外潘老師也十分注重知識點間的擴充套件與聯絡,與之同步的練習也十分到位。整整40分鐘的課堂容量較大,練習充實緊湊,學生的潛力在操練的過程中得到了提高。

其次老師自身的教學素養,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是一節複習課,但該老師顯示了其紮實的基本功,整節課都在英語教學的環境下進行,從而在課堂上構成了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學生在其良好的氛圍中也得到了鍛鍊。師生在互動的過程中,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原則。另外學生紮實的基礎知識,配合著老師的教學,使本節課能順利進行,這也是留給聽課老師的深刻印象。

一學期以來的聽課,讓我開闊了眼界,明白了努力方向。學到了武老師語言的精練和準確;張老師的幽默和理性;楊老師講課的激情令人難忘…等等。同時,在看別人上課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有些問題也同樣存在於我的課堂上,但以前沒意識到。透過學習,我能夠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從而在今後的教學中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另外,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學生更喜歡上英語課?怎樣培養學生的潛力?透過此次聽課,我開闊了眼界,看到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同時也相信透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必須能取得更大進步。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著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著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裡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說說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說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說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為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衛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裡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為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著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迴圈法則。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5

初讀劃出有關句子,再讀體會交流,在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適時評價,提升學生的認識,昇華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課伊始時,我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自主感悟。在這個環節中,我創設了一個力求一石激起千層靈的中心問題:“看來大家課前預習的不錯,下面我們就跟隨老舍爺爺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節。請同學們開啟書,注意這一次讀書,要認真地朗讀課文,看一看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學生通過自由讀課文、自由感知文字、自由和文字對話,在交流彙報在交合彙報中進行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最後迴歸文字——說說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我此時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語言訓練點1、這麼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請說一句完整的話。語言訓練點2、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著是——最後是——。

同時,對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我積極進行了有效的評價理答:1、兩個問題,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真不容易。誰再來說說?2、你的表述真有條理。3、太神了!這麼長的句子你都能說得這麼流暢、完整。誰也能向這位同學一樣說說?4、哇!在表達中,你能加進自己的語句,使句子表達得更加具體,向你學習!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敘述順序,老師提示質疑,重讀課文,鍛鍊縝密思維,然後瞭解文中詳寫與略寫的日子。既遵循了學習的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滲透本課的表達方法時,針對文字的內容特點,選擇了一個教學內容點設計了語言訓練說話句式,用積極地評價來給予學生積極的迴應,激發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對學生回答給予及時的讚揚或者表示接受學生的觀點。使學生更願意參與問答,並在問答中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6

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讓人終生受益的文章。文章通過回憶小時侯父親帶“我”登上高高的塔頂,看蛛網般通往廣場的街道,讓我知道“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懂得生活中的路也是如此。隨後通過“我”的兩次人生經歷,讓人感悟到: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著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頑強的意志可以克服許多困難,當再一次衝破艱難、經歷苦難後,腳

下的路就會多一條。中心句“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由生活故事匯入,揭題。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找出能夠告訴我們“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句話的句子,學生找到了兩句話,表面的和深層次的,初步讓學生了解了課題的意思,第三個環節,瞭解和研讀“我”的兩次人生經歷。通過我的心情變化和取得成功的重點句子的分析,讓學生讀、劃、想象、引導感悟,明白生活的路不止一條。第四環節,再回到匯入的生活故事,聯絡生活,寫寫自己的感受。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7

在《水墨畫動物》這一節課的開頭,我用了一個動畫視訊進行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都愛看動畫片,而我為孩子們選擇的這個動畫片是上海美術製片廠出廠的動畫片《淘氣的金絲猴》,這部動畫片使用水墨畫的方法繪製的。由此,孩子們在觀看的過程中也就是在欣賞一幅幅動態的水墨畫,孩子們在觀看的時候專心致志,時不時的跟著情節發出笑聲,這是真正的寓教於樂。孩子們在觀賞影片的過程中不僅體驗到情節的跌宕起伏,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還感受到了水墨畫意境的美妙。

看完影片,孩子們學畫水墨畫的興致更高了,很多小孩都迫不及待的要拿起筆來作畫,我沒有允許他們這麼做,因為如果任由他們自己作畫,作品就會近乎於塗鴉,完全沒有章法,還會因為使用工具不得法,而弄翻水墨。因此,我一直等到示範講解結束,講完要求之後才讓他們動筆,防患於未然,能夠省卻不少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