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範文幫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範文(精選7篇)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範文 篇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為那些敢於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撐腰鼓勁。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精神,從思想教育、選賢任能、考核評價、容錯糾錯、能力提升、關心關愛、凝聚合力等7個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最值得關注、意義最大的,是以科學的機制激勵幹部擔當作為。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範文(精選7篇)

一是鮮明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用什麼樣的幹部,就有什麼樣的導向。《意見》提出,堅持好乾部標準,突出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大力選拔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實績突出的幹部。這就是要形成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的良好導向。

《意見》要求,堅持從對黨忠誠的高度看待幹部是否擔當作為,注重從精神狀態、作風狀況考察政治素質,既看日常工作中的擔當,又看大事要事難事中的表現。這就要使幹部們明白,積極擔當作為是對黨忠誠的重要表現。樹牢“四個意識”,不在於調門高,而在於有實打實的行動。

《意見》強調,堅持有為才有位,突出實踐實幹實效,讓那些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幹部有機會有舞臺。這就是要營造有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的良好氛圍。

《意見》指出,堅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幹部,公平公正對待幹部,對個性鮮明、堅持原則、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幹部,符合條件的要大膽使用。這就是說,對那些敢闖敢試、敢抓敢管而得罪人的幹部,組織上對他們要高看一眼、厚愛一分。

《意見》還提出,堅持優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對不擔當不作為的幹部,根據具體情節該免職的免職、該調整的調整、該降職的降職,使能上能下成為常態。這就是要讓那些只想當官不想幹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幹部得到警醒、受到淘汰,讓“為官不為”的人感到“為官不易”。

二是充分發揮幹部考核評價的激勵鞭策作用。如何考核評價幹部,對幹部發揮著指揮棒作用。《意見》提出,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切實解決干與不幹、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問題。這就是要讓付出得到回報,讓耕耘得到收穫,避免出現多幹多出事、少幹少出事、不幹不出事的逆向激勵現象。

《意見》強調,增強考核的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當前,幹部考核評價還不夠精準,《意見》要求體現差異化要求,合理設定幹部考核指標,改進考核方式方法,有利於調動和保護好各區域、各戰線、各層級幹部的積極性。

《意見》要求,完善政績考核,引導幹部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防止不切實際定目標,切實解決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等突出問題,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這就是要解決只有唱功、沒有做功,只有表態、沒有落實的問題。

《意見》還提出,強化考核結果分析運用,將其作為幹部選拔任用、評先獎優、問責追責的重要依據,使政治堅定、奮發有為的幹部得到褒獎和鼓勵,使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的幹部受到警醒和懲戒。

三是切實為敢於擔當的幹部撐腰鼓勁。有的幹部不敢擔當,跟怕犯錯誤有關。《意見》提出,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把幹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錯誤,同明令禁止後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

《意見》要求各級黨委(黨組)及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等相關職能部門,要妥善把握事業為上、實事求是、依紀依法、容糾並舉等原則,結合動機態度、客觀條件、程式方法、性質程度、後果影響以及挽回損失等情況,對幹部的失誤錯誤進行綜合分析,對該容的大膽容錯,不該容的堅決不容。對給予容錯的幹部,考核考察要客觀評價,選拔任用要公正合理。嚴肅查處誣告陷害行為,及時為受到不實反映的幹部澄清正名、消除顧慮。

作為專門激勵幹部擔當作為的一份檔案,《意見》直面一些幹部不擔當不作為的問題,凸顯了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體現了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總結長期以來幹部工作的經驗教訓,深化了對幹部選拔和管理規律的認識,著眼於從機制上解決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幹部要有新氣象新狀態新作為。中央制定出臺這樣一個檔案,釋放了鼓勵改革創新、幹事創業的強烈訊號,發出了勇於攻堅克難、積極奮發作為的動員令。這一檔案的貫徹落實,一定能夠消除幹部的擔心顧慮,提振他們的信心勇氣,調動和保護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幹部想幹事、能幹事、敢幹事,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範文 篇2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發展奇蹟。當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今天,我想談的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有哪些不變的基本面,又面臨哪些主要變化。

一、三點不變

第一,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尚未完成,改革永遠在路上。中國的改革,採取的是漸進式雙軌制,即“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保留了很多計劃經濟時代的干預扭曲,保護補貼原有的大型國有企業,以維護穩定。新人新辦法,激活了一些過去受到抑制、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競爭力強,能創造就業、增加出口的產業。我國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的放開,就是逐步走過來的。農村改革也是如此,一方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另一方面,土地是集體所有制,並不像一些國家那樣,將土地私有化。

漸進式雙軌制改革的好處是,既能夠維持穩定,又有利於調動積極性,發揮我們的優勢,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從而為我國改革舊有的體制創造了條件,比如,原來的大型國有企業資本密集,違反我國的比較優勢,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沒有自生能力,需要保護補貼,否則難以生存。我國的快速發展,積累了資本,原來很多不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的產業,隨著資本積累逐漸成為我國的比較優勢,對其保護補貼就從“雪中送炭”變為“錦上添花”,不再必要,為消除雙軌制遺留的各種干預扭曲創造了條件。所以,黨的xx屆三中全會與時俱進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各種扭曲,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這是一個目標,諸多要素市場改革尚未到位。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追求的變化,新矛盾和問題還將不斷出現。所以,我認為,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要不斷深化,這個基本態勢沒有變。

第二,發展是硬道理,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依然巨大。過去40年,我國經濟平均每年增長9.5%。增速之快,持續時間之長,在人類經濟史上前所未有。從未來的增長潛力看,我認為,未來我國經濟維持較高增長的可能性和空間依然較大,可用資源仍然較多,這個基本國情沒變。這是因為,經濟增長依賴的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產業的不斷升級,雖然現在中國已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個差距,代表的是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差距,意味著產業和技術水平存在差距,這說明我國收入水平依然較低,也意味著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具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更快的發展。

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水平高,其技術和產業均處於世界最前沿,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只能依賴自身發明。中國作為一箇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有些產業,如高鐵、家電,已處於世界最前沿,要繼續維持領先,必須自己發明。有些新產業,技術創新速度快、週期短,其研發投入主要是人力資本,而物質和金融資本投入相對少,這在網際網路、手機等行業表現最為明顯。比如,小米手機,雷軍創業之初,僅有100多名員工,一年之內就推出小米手機,100多名員工的人工成本並不高。再如,阿里巴巴,當年孫正義投資僅為30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億元,資金投入不大,但利用的是高人力資本。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缺少的是物質資本,而人力資本差距很小,因為人力資本包含兩部分,即天賦和後天的教育,有時天賦比後天教育更為重要。現在,在後天教育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大,而在天賦方面,中國人口多、天才多,中國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每年30%的市場增量在中國。因此,對於研發週期短、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的現代產業,中國有條件實現彎道超車,自己研發。

但中國還有大量的產業與世界差距巨大。從20xx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展覽會可看到,總體而言,中國製造業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比如裝備業,外國一部機器售價可高達500萬美元,而中國類似的機器售價僅為100萬美元,這意味著存在技術差距。我認為,只要充分利用這個差距,我國經濟還有每年8%增長的潛力。這是因為,從歷史資料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20xx年人均GDP是美國的21%,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我國臺灣、1977年的韓國的人均GDP也是美國的21%。在此差距下,日本、新加坡、我國臺灣和韓國經濟都維持了20xx年每年8%-9%的增長。上世紀70年代之前,以網際網路和手機為代表的、以人力資本為主要投入、研發週期短的產業尚未出現,彎道超車機會不多,當前我國比當年的日本、新加坡、我國臺灣、韓國等更為有利。在同樣的產業技術水平差距所給予的“後發優勢”的條件下,他們可以實現20xx年8%-9%的年均增長,從20xx年起,我國應該有20xx年每年增長8%的潛力。

當然,把潛力變為現實,需要很多條件,20xx年出現了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國際經濟比較疲軟,中國作為出口大國,經濟增長速度就會受到一定影響。另一個因素是國內的情況,要看供給側的一系列改革開放措施能不能落實到位。但是由於國內的市場大,可迴旋的餘地多,未來20xx年仍有8%的經濟增長潛力,應該可以實現每年6%或者更高速度的增長。中國現在的經濟總規模佔全世界GDP總量的16%,如果中國經濟每年增長6個百分點,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則為1個百分點。由於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在3%左右,這意味著全球經濟每年1/3的增長來自於中國。

第三,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對外關係,維持好的基礎未變。中國現在的人均收入還處於中高階,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向高收入水平前進,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外部環境中,維持好中美關係是關鍵。中美經濟的互補性強,充分利用經濟互補性是保持中美關係的重要基石。

可以從收入水平差距看到中美經濟的互補性。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現在的收入水平約為美國的四分之一。按市場匯率計算,約為美國的七分之一。這意味著中國的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相對較低。平均勞動生產率低,代表所在的產業一般是技術水平較低、資本密集度較低的產業。而美國收入水平高,代表其附加價值高,代表所在產業的技術和資本比較密集。資本密集包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物資資本的密集。因此,中國產品與美國產品在國際上存在直接競爭關係的少。即使,未來中國的人均GDP與美國相當,產業處於同一水平,經濟合作的基礎將從現在不同發展程度的產業互補,轉變為同一發展程度的專業分工,如同現在美國和歐洲的關係一樣,貿易仍然是互利雙贏。屆時,中國的市場是美國的四倍,美國那些在國際分工中具有優勢的產業也不能失去中國的大市場,中美合作的經濟基礎仍然存在。

雖然中美經濟互補,但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將對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的地位帶來挑戰,中美之間的摩擦不可避免。但我們要充分利用中美之間經濟互補性這一有利優條件,維持一個較好的合作關係。

二、三點變化

第一,中等收入人群在國內增加,期望將發生變化,需要趨利避害,深化改革。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追求將發生改變,對生活質量、環境質量、透明度、話語權等的追求越來越多,自主性也逐漸增強。我們的改革必須以人為本,把握中等收入人群需求和人們追求的變化。一方面,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維持經濟穩定,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社會和政府治理的變革必須提上議程,比如,應建立針對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現在網際網路技術發展迅速,傳播影響力大,若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處理不當,可能挫傷人們的積極性和認同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產人群的增加,人們對政治參與、自由度、話語權的要求逐步提高,需要進行相應的上層建築改革。

第二,世界經濟可能陷入比較長期的疲軟,不確定性增加,中國要沉著應對。日本從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後至今,20xx年未完全恢復復甦。歐美髮達國家也可能陷入相當長時間的疲軟。歐洲現在失業率較高,經濟增長1%左右。美國其實也未完全恢復,正常狀況下,美國經濟增長約為3%-3.5%,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xx年美國的增長率也不足3%。導致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在危機之後應推行的結構性改革一直未真正落實。雖然從長期看,結構性改革有利於提高國家的競爭力,但短期內會降低消費,減少投資,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升高,在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狀況下,發達國家就很難推動結構性改革。因此,我認為,發達國家可能普遍陷入像日本那樣的長期增長低迷。發達國家低速增長,容易製造外部事件,以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我國面對的外部挑戰將不斷增多。為此,我們要有理有據,但無論採取哪種戰略,都不能以犧牲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為代價。發達國家增長率慢,除了容易對外製造事端外,國內也容易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特朗普上臺,英國脫歐,英國保守黨在選舉中失掉多數。其他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容易出現各種影響政治和社會穩定的事件。這都與經濟增長率慢,就業狀況不好,生活沒有改善等有關,我們需要有應對預案。

第三,國際治理結構面臨調整。“二戰”之後以美國為主導形成所謂“佈雷頓森林體系”,由於制定規則的都是發達國家,很多規則從發達國家的角度看很公平,但對發展中國家不一定公平。之所以當時美國能主導這樣的國際治理體系,是因為美國在“二戰”以後GDP佔全世界超過50%。現在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治理結構也要隨之發生調整。美國GDP從佔全世界的50%降到現在不到25%,中國現在則佔16%-17%。中國只要可以維持6%以上的年增長速度,在未來20xx年,不管是用購買力平價計算還是以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就會跟美國相當,甚至超過。當我國變成最大經濟體,國際治理結構轉變時,需要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如“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有利於改善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更為重要的是,將給世界帶來一套新的、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的發展和國際治理理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帶動“百花齊放春滿園”世界大同時代的到來。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範文 篇3

黨的xx大以來,通過全面從嚴治黨管住了一些幹部的亂作為,違紀違法濫用權力的現象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但是,領導幹部不能亂作為也不能不作為。旗幟鮮明地說,“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如果身為幹部而不擔當、不作為、不幹事,這樣的幹部不要也罷。中國古人也講,如果為官不幹事,“不如在公堂擺上一隻木偶,連清水都不用喝,豈不更好”。古今一理,今益為然。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今日中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無論是決勝全面小康還是實現全面現代化,無論是實現從大國向強國的歷史跨越還是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都需要也要求中國社會的領導幹部“擼起袖子加油幹”。

廣大幹部的擔當與作為當然首先來自思想上的覺悟,對信仰的堅守、對事業的忠誠、對宗旨的踐履讓廣大幹部“不需揚鞭自奮蹄”。同時,科學的制度安排、有效的機制激勵、細緻的服務保障對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意義同樣重大。中央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是旨在通過思想引領與制度激勵雙管齊下、綜合統籌,為廣大幹部勇於擔當、奮發有為營造良好氛圍、消除後顧之憂、提供政策保障。

營造良好氛圍是制度設計的入手處。實踐表明,領導幹部擔當作為、幹事創業要有良好氛圍。如果不能形成明確導向,如果不能讓擔當者受尊重,讓作為者有地位,黨員幹部的一腔熱血、滿懷豪情也不可能持續太久;如果不能讓懈怠者受懲戒,讓無為者被淘汰,敢擔當能作為的“良幣”就會被庸政懶政怠政的“劣幣”驅逐排斥。《意見》旗幟鮮明倡導擔當作為、幹事創業的風尚,旗幟鮮明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正是要向廣大幹部傳遞極為明確而又清晰的訊號。所以,我們可以講《意見》提綱挈領又具體深入地宣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幹部政策、幹部理念。

什麼是新時代的新擔當?就是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政治擔當,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勇立潮頭的歷史擔當,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有了這“三個擔當”,領導幹部就能在其位、謀其政、幹其事、求其效,就可以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業績。什麼是新時代黨和人民需要的好乾部?就是符合提出的好乾部標準,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幹部,黨的組織選拔任用幹部就要選拔這些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實績突出的幹部。

當然,要把這些勇擔當善作為的幹部發現出來,選拔出來,需要有完整的幹部考核工作制度體系。考核制度就是“指揮棒”,考核內容就是“風向標”。適應新時代要求制定出臺黨政領導幹部考核工作條例,將會突出對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執行情況的考核,更加強調平時考核,更加強化考核與選任相銜接等,以切實解決干與不幹、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問題。這是《意見》的一大亮點,也是廣大幹部關注的熱點。

消除後顧之憂是容錯糾錯機制的著力處。幹部勇擔當難免會觸犯一些利益關係而遭受非議,幹部勤作為更是不可避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不直面矛盾自然一團和氣,不苦幹實幹也不會讓人挑刺,但這是“老好人”,用中國古語講這是“德之賊”,這不是當代中國所需要的幹部,也不是中國共產黨幹部應該有的狀態。那麼幹部在擔當的過程中、在幹事的實踐中出了問題、犯了錯誤怎麼辦?《意見》給出了明確的說法與規範的做法。這就是要綜合分析幹部做事的動機、態度等因素,切實把幹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錯誤,同明令禁止後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這“三個區分開來”給了廣大勇擔當能作為的幹部一個大大的“定心丸”。

確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條前無古人的新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樣沒有現成模板、樣本可照抄照搬。怎麼辦?當然要大膽地試、大膽地幹、大膽地闖。在這一過程中,只要廣大幹部心底無私、心中有戒,依規依法創新,就算犯錯也錯不到哪裡去,這樣的學費我們願意交也交得起。

需要強調的是,《意見》的這種規定是給那些真正擔當負責幹部的“護身符”,不是給違紀違法幹部的“擋箭牌”;這既是為幹部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劃定出的“安全區”,也是為幹部依法辦事、規範用權戴上的“緊箍咒”。容錯不是搞紀律“鬆綁”、不是“法外施恩”,決不能把容錯當成違紀違法的“保護傘”。《意見》提出的容錯是在可容的“邊線”內的寬容和保護,不是在堅決不能容、不可容的“紅線”外的無原則讓步。無論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政治的“底線”、紀律的“底線”、法律的“底線”、規矩的“底線”都決不能破。

提供政策保障讓制度績效發揮更充分。對於一些幹部來說,並不是不想擔當,也不是不想作為,而是由於“本領恐慌”不會擔當也不會作為。確實,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但我們現在有不少幹部真的沒有屬於自己的“刷子”。磨刀不誤砍柴工。管理幹部、激勵幹部,也要培養幹部、提高幹部。《意見》對於加強幹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培訓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具體舉措,特別是在為全面提高幹部的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等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這“八大本領”方面作出了明確要求。所有這些要求與舉措都是著眼於進一步提高領導幹部的專業化水平。在夯實政治能力之後,領導幹部能力的提升最基礎的還是專業業務能力的提升。

在現代社會,雖然幹部本身就是一種專業,但幹部還要有自己的“業務”專業。全面全能型的幹部不是說當“萬金油”幹部,而是說在有自己看家本領與獨門法寶的同時有更寬廣的本領與能力。所以,《意見》對培養專業作風、專業精神給予高度重視。領導幹部有了這樣的專業作風與精神,就會幹一行愛一行,幹得有滋有味,幹出好成績;就能鑽一行精一行,真正成為本領域、本部門的行家裡手;就能管一行像一行,不說外行話、不幹外行事。

提高幹部本領只是關懷愛護幹部的一個方面。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援、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等,都是黨和人民關懷愛護幹部的具體體現。幹部當然要嚴格管理,幹部同樣需要真心愛護,尤其對於那些基層幹部特別是工作在困難艱苦地區和戰鬥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幹部,更要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給予傾斜。政策與制度相得益彰,鼓勁撐腰與保駕護航同向發力,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必將競相迸發。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範文 篇4

努力站在前人(尤其是巨人)的肩膀上!這應是每一個體、每一代人的共同價值追求。馬克思作為人類思想史和發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偉人,無疑值得我們關注、學習、追隨。而首先需要做好的基礎性工作,就是認真閱讀馬克思,細心讀懂他的文字、讀懂他的實踐、讀懂他的追求。

要閱讀馬克思“說了什麼”,更要閱讀馬克思“呼喚什麼”

馬克思的思想闡發,以批判精神著稱於世。他的語言和文字,如同一支支投槍和匕首,義無反顧地刺向錯誤的思想、陳舊的制度、不公的現實。從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起,馬克思就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正是這一意識使馬克思在紛繁複雜的現實面前顯得十分深沉並富有遠慮,能從風平浪靜中洞察到潛在的危機和方向。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大聲疾呼:“向德國制度開火!一定要開火!……在同這種制度進行的鬥爭中,批判不是頭腦的激情,它是激情的頭腦。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

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正是這樣,在濃濃的憂患中不斷艱辛探索——《共產黨宣言》的吶喊、十月革命的炮聲、南昌城中的紅旗、天安門城樓的宣告、改革開放的澎湃——憂患意識融入馬克思主義的靈魂中,成為馬克思主義寶貴的、不可缺少的組成因素。進入新時代,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提醒全黨,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

這種博大凝重的“憂患意識”,本質上是一種生存意識和發展意識。它所激發的是人們的緊迫感、責任感和歷史擔當,是促使人們在危機中不斷完善自我的希望和動力。它以理想的名義觀照現實,卻不是以理想詆譭和代替現實;它表面上是對現實的警惕,內在卻是沉毅地對待社會人生的一種理智的、富於遠見的精神狀態。

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必須有主流聲音的建構,必須有“最大公約數”的認同。需要以正能量、建構性來表達社會良心和民族責任感。我們應該科學地引導各種社會心態特別是負面情緒,樹立和傳遞自尊自信、樂觀豁達、開放包容、踏實拼搏、積極向上、恆毅追求的思想認識,更多地用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態度去看待他人、看待社會,並觀照自己。

要閱讀馬克思“學了什麼”,更要閱讀馬克思“創作什麼”

即使“圖書館裡足印”的著名典故已不完全可考,但客觀留存下來的馬克思的學習筆記、讀書摘錄、心得體會、提綱手稿等,也足以向我們印證這位偉人勤奮好學、孜孜以求的一生。這種可貴的好學、博學精神,當然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秉承。我們也應該廣泛而寬容地閱讀各領域、各方面的理論成果,以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更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更具有開闊的理論視域。但學習本身不是目的,學習也不是滿足於“知道”,更不是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固然離不開馬克思、恩格斯對包括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在內的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繼承,但絕不是這些成果的簡單拼湊,而是消化吸收基礎上的理論革命。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後,中國學術界不斷反思,要求擺脫“以蘇解馬”的傳統解讀模式。近年來,“回到馬克思原初語境”等理念得到拓展和彰顯。對此,我們應該給予一定的重視。這種開放的、多視角的、緊跟時代的總體研究邏輯轉換,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不僅有助於我們放眼看世界,而且有助於我們更富啟發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更重要的是隱藏於其中的中國學者自身理論研究思維方式的進步:從對一種話語的簡單重複走向多種話語的參與式對話、從對結論的評論走向對提問方式的質詢。但一個潛在的問題是,在這樣一種新的閱讀和研究模式中,我們如何才能夠像當年的馬克思一樣,找準自己的理論定位並在此基礎上推動理論的發展?在這樣一個重要問題域中,人們常說的“要學會學習”,對於閱讀馬克思顯現出了特殊的意義。

世界上從來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的擔當首先就是不能忽視自己肩上的擔子,不能忘了扛什麼旗、領什麼路。隨著中國由大向強的邁進,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果我們更多的還是搬用一串串“高深”的概念,模仿一套套“時髦”的體系來解釋當代中國,就很難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像馬克思當年在學習前人成果基礎上實現劃時代創造那樣,我們才能踏踏實實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思想理論。

要閱讀馬克思“看了什麼”,更要閱讀馬克思“怎麼來看”

馬克思一生涉獵領域廣泛,著就了百科全書式的經典。正如恩格斯深情回顧的,除了著名的“兩大發現”,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閱讀馬克思,當然應該追隨他的目光,儘可能全面系統地把握馬克思各個領域的創見,而不是分立、割裂、肢解他的思想。這也正是近年來特別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塊整鋼”的原因和意義所在。美國學者海爾布隆納曾經在《馬克思主義:支援與反對》一書的導言中寫到:“今天有各種各樣的馬克思主義者,其中有的把馬克思的著作原封不動地加以捍衛,有的要把馬克思的著作幾乎全部加以改變;有的認為資本主義的情況基本上如馬克思所云,有的認為《資本論》的分析已不再適用;有的想突破禁區,涉足宗教和精神分析領域,有的認為這些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的邪門歪道;有的驕傲地自詡為正統派,另有人則認為馬克思主義已蛻變為意識形態……”出現這種混亂情況的原因何在?其根本癥結在於,有些人太緊盯和固守於馬克思的具體言論,而忽視了恩格斯曾經反覆告誡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經典之所以具有永恆的魅力,就在於其中蘊含著回答時代問題、解決時代課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例如,馬克思在逝世前,還在密切注視電學方面各種發現的進展情況,並且具體關注了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他關注的真的是電學本身嗎?如果是這樣,我們或許真的應該得出結論:那個時代的電學早已被超越了,因此馬克思主義也應該“過時”了。事實並非如此,“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由此不難得出結論,超越具體知識和技術之上的深沉的歷史感和發展觀才是馬克思真正關切的。與其說他留給我們的財富是那些關注點以及具體的卓越判斷,毋寧說是他為我們示範了應該在什麼層次上以及應該如何關注和判斷這些問題;與其說他更多看到了現實社會的“如是性”,毋寧說他更多追問了“應如何”。因此,閱讀和追隨馬克思,更根本的不在於瞭解馬克思將目光投向了何處,甚至也不在於把握他深邃的目光捕捉到了什麼,而是承襲他依憑怎樣的方法論才洞察到常人無法捕捉的奧祕和真理。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我們要做好啃硬骨頭、過險灘的各方面準備,一項前提性基礎性工作就是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用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透徹地看待改革開放程序中的矛盾和問題。我們不僅要知道應該關切什麼,更需要學習和思考應該如何關切。每位同胞都應該自覺“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善於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邊緣的觀望者、譏讒社會的抱怨者、無病呻吟的悲觀者,不能沉溺於魯迅所批評的‘不免咀嚼著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而且就看這小悲歡為全世界’。”

要閱讀馬克思“寫了什麼”,更要閱讀馬克思“為什麼寫”

馬克思一生筆耕不輟,用熱情、勤奮和智慧為後人留下了一座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這個寶庫中無論是其生前已發表還是未發表的,其身後已被整理還是待被整理的,都值得我們視若珍寶、潛心研讀。但在我們傾心於在思想層面考證其淵博知識、欣賞其優美文字、汲取其精彩論斷的同時,更需要意識到這座寶庫的根基是火熱而偉大的實踐。馬克思是一位理論家,更是一位實踐家;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革命導師。他嘔心瀝血致力於的是全人類的解放,而不是書齋式地解釋世界;他核心關注的是無產階級的命運,而不是象牙塔式地建構體系。因此,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性形態,不僅包含有知識理性,更包含有實踐理性。而後者所蘊含著的價值追求在某種意義上來得要更深沉更根本,就如同我們對自己的母親、自己的祖國的熱愛一樣,如果總是需要理智地提醒自己去熱愛,這至多隻能算是有知識有教養,而只有那種血脈相連、深入心靈底蘊的熱愛才是一個人的真正感情和價值觀。所以閱讀馬克思主義絕不能把價值觀層面的追求置身事外。

馬克思本可以過衣食無憂的體面生活,但他數度經濟異常窘迫;馬克思本可以過安居樂業的穩定生活,但他數度被強制驅逐出境;馬克思本可以過天倫之樂的閒逸生活,但他一生為人類之解放奔走呼號。他雖然沒有富貴榮華,但“卡爾·馬克思”凝鑄成了人類思想史的重要里程碑。是什麼支撐馬克思選擇和成就瞭如此燦爛輝煌的人生?答案或許不是唯一的,但遠大的價值追求一定是至關重要和最為根本的。

從馬克思的傳記和當時的有關記載,我們可以瞭解到,馬克思人生的第一個職業是報刊工作者——1842年4月馬克思開始為《萊茵報》撰稿,同年10月起,成為該報編輯。20多歲的年紀,馬克思還沒有成長為站在歷史唯物主義高度的深邃思想家,但即使僅僅作為一位年輕的職業報刊人,他也是成功的,這種成功既表現在馬克思的報紙深深打動了當時廣大民眾的心靈,更表現在他只是搖搖筆桿子就已經能讓當時的統治階級惶恐不安。而不論是對人心的打動還是對統治階級的鞭撻,都主要不是來自馬克思的文采,而是來自他的使命感。在馬克思看來,“寫作”不再簡單地是作家的個人行為,而是一項社會工作——“作家當然必須掙錢才能生活,寫作,但是他決不應該為了掙錢而生活,寫作。”由此,我們或許就不再難理解,為什麼馬克思留下的彪炳千秋的思想遺產中多是筆記和手稿。就是因為馬克思更多地不是為了發表寫作,而是為了思考寫作;不是為了自己寫作,而是為了人民寫作;不是為了當下寫作,而是為了歷史、為了未來寫作。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能否認真閱讀馬克思主義、真正讀懂馬克思主義關乎黨運國脈。“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一往情深愛經典,凝神靜氣學經典,皓首窮經研經典,與時俱進用經典,讓馬克思主義綻放出耀眼的時代光芒!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範文 篇5

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要深刻領會其中蘊含的從政道德意蘊和要求,而且要在新時代管黨治黨實踐中切實加強從政道德建設。

新時代領導幹部講政德的三重意蘊

明大德。就是要鑄牢理想信念、錘鍊堅強黨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這種政治品德的核心就是理想信念堅定和黨性原則堅強,體現為心中有黨、對黨忠誠,任何時候都以黨的利益為重,以黨的要求為先,表現為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嚴守黨的規矩、執行黨的路線。可以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從政為官最高最大的“德”。

守公德。就是要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承諾,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早在20xx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就在題為《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的文章裡強調:“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政德,真正幹出有利於黨和人民事業的政績。”“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生俱來的政治品質和最高從政道德,是衡量黨的先進性的根本標尺。”黨員幹部要像所要求的那樣,時刻牢記“為了誰”的根本性問題,一心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嚴私德。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所有黨員、幹部都要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造福人民。黨員幹部不僅要涵養謙虛、善良、誠實、勤儉等品德,更要自覺以黨員領導幹部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時刻警醒自我,始終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廉潔自律、修身齊家,真正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八小時內外一個樣、有沒有監督一個樣,不仁之事不做、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沾、不良之友不交、不法之事不幹,把好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親情關,做到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坦坦蕩蕩為官。

新時代加強政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加強從政道德建設是淨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關鍵環節。黨員領導幹部的從政道德決定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政治生態。指出:“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健康潔淨的黨內政治生態,是黨的優良作風的生成土壤,是黨的旺盛生機的動力源泉,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的重要條件,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歷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標誌。”“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汙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我們要清醒認識到,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利益訴求日益多元的今天,部分黨員幹部受到封建腐朽道德文化的影響和西方價值觀念的侵蝕,出現理想信念喪失、黨性原則拋棄的問題,嚴重損害了當地政治生態,敗壞黨和政府的形象。新時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必須加強從政道德建設,培養黨員幹部的優良政治品德。

加強從政道德建設是持之以恆正風肅紀的重要舉措。黨的作風建設關係到人心向背,影響著社會風氣,塑造著黨的形象,決定著黨的命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記憶體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並明確提出“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20xx年1月,在內蒙古調研時強調:“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一定要講修養、講道德、講廉恥,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加強黨員幹部從政道德建設,有利於不斷改進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將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

加強從政道德建設是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內在要求。黨員幹部道德品質的優劣,影響甚至決定黨的執政能力高低,決定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影響力的強弱,對貫徹黨的執政理念、落實黨的執政要求、實現黨的執政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把好乾部標準落到實處,可見從政道德對於黨員幹部執政能力、執政本領的重要影響。為此,新時代提升黨的執政能力,打造高素質幹部隊伍,必須加強從政道德建設。

多管齊下,全面推進新時代黨員幹部政德建設

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員幹部隊伍的道德建設。特別是黨的xx大以來,經過一系列制度建設和專題教育活動,黨員幹部隊伍的思想道德水平、執政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與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因此,需要多管齊下,全面推進新時代黨員幹部從政道德建設。

健全法治規制。目前,我國已出臺約束黨政公職人員行為的各種規定,如《國家公務員行為規範》《關於加強對幹部德的考核意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對從政道德與幹部作風提出了具體要求,但對從政道德的約束性還不夠強,建議推進從政道德法治建設,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完善評價體系。建立分類分層、科學規範的評價標準。評價內容應包括政治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私德等;評價指標應細化,建立層次分明、科學合理的一整套評價標準、規範、機制和體系;評價方法上,要綜合運用正向與反向測評、定性與定量測評等方法。堅持客觀指標與主體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保證考評過程、結果、方式的多元參與、客觀公正和科學合理。

建立教育機制。要建立針對從政道德的常態化教育機制、加強相關教育培訓。綜合運用道德講壇、案例研討、情景模擬、現場體驗等方式,增強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增強教育的生動性;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實際出發,不斷追求更高的教育目標和更好的教育效果。此外,黨的各級幹部教育院校應常年開設“從政道德修養”專題課程,作為所有主體培訓班的必修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和教學體系。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範文 篇6

總結黨成功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至關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不斷釋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真理性力量。黨正是依靠和運用這一思想方法領導中國人民從過去走到現在,也必將依靠和運用這一思想方法領導中國人民從現在走向未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要繼續領導人民進行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就要繼續推進思想革命,用思想的力量來引領社會革命;必須勇於自我革命,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衝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是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

回望四十年改革開放歷程,指出:“中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盪、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

四十年前,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成為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開啟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四十年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的相互激盪,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的偉大力量。

歷史告訴我們——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基礎和前提。

偉大的社會革命往往伴隨著偉大的思想革命,而偉大的思想革命通常先於偉大的社會革命發生。

馬克思告訴我們,出現社會革命的主要原因是既有的上層建築無法適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需要。當上層建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不想或者不能解放思想、看到客觀存在的實際以及蘊含其中的客觀規律,就不能做到實事求是,就無法準確把握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更不能有效迴應它的需要,上層建築就會滯後於時代發展,催生社會革命。

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必要條件和內在要求。解放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革命性的集中體現,強調要打破經驗思維、主觀偏見和既得利益的束縛,實現思想觀念的更新、思維方式的變革和精神狀態的提升,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沒有思想的徹底解放,就做不到真正的實事求是。客觀實際在不斷髮展變化,只有不斷解放思想,才能跟上不斷髮展的時代、符合變化的實際,真正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行動是思想的落實,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標和歸宿。

偉大的思想革命本身不是最終目的,哲學家們關注的是如何解釋世界,而關鍵在於怎樣改造世界。思想革命旨在引領和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用思想指導行動,通過社會革命使得上層建築及其政策決策更加符合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能夠實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

解放思想的出發點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臆斷、固有經驗和本本教義出發,解放思想的落腳點是使主觀符合客觀、理論符合實際、解決實際問題、改造客觀世界。

不以實事求是為歸宿的解放思想,很可能流於空想,成為胡思亂想。在馬克思以前,西歐空想社會主義沒有發展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從根本來說就是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解放思想有餘,實事求是不足,提出的一些主張想法過於脫離實際情況,脫離客觀規律。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最本質的特徵和規定,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關於實事求是,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絡,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解放思想是為了發現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做到實事求是。背離了實事求是,不以實事求是為追求和依據,解放思想就會失去方向和目標。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辯證的統一。解放思想必須實事求是,敢於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不敢堅持實事求是就談不上解放思想。同時,實事求是必須解放思想,使主觀與客觀一致起來,不解放思想就做不到實事求是。我們越是堅持解放思想就越能實事求是,越是堅持實事求是就越能解放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仍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

事物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實事求是就永無止境。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域性的歷史性變化,意味著發展後的生產力對上層建築提出了新要求,呼喚我們繼續推進解放思想,做到新時代的實事求是,推動事業的新發展。

1978年11月24日,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個村民餓著肚子簽下生死文書,對集體土地實行大包乾。他們打破的,是實行了20xx年的人民公社“大鍋飯”制度,他們建立的,是將要在全國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打破“大鍋飯”制度是解放思想,衝破了一些意識形態觀念的束縛;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實事求是,符合了當時農民農村農業的實際。可以說,當時小崗村的改革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的結果。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土地家庭聯產承包後,小崗村的村民“最滿意的是大包乾解決了溫飽,最不滿意的是經濟沒有發展上來”。經濟沒有發展上來的原因在於村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溫飽解決後就進取不足,思想解放不夠、制度創新不足。

四十年後,小崗村又掀起了新一輪的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推動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合作經濟、創新鄉村治理模式。當年土地由“合”到“分”,是解放生產力的必然要求;現在土地由“分”到“合”,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需求,目前,小崗村大部分土地已實現流轉,農業走向規模化經營。

小崗村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要敢於自我否定,自以為非,自我超越。小崗村是中國改革開放偉大社會革命的縮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必須繼續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

做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不容易。這既要方法論上的思想解放,又需要世界觀上的思想解放。

偉大的革命需要偉大的思想。指出:“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無論是大的社會制度的更替,還是重大的社會變革,無不有偉大的思想解放作先導。

解放思想有大有小,大解放大發展,小解放小發展,不解放不發展。當前,我們正在進行的是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解放應該是大解放,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勇於自我革命,敢於自我否定,敢於自以為非,敢於自我超越,用偉大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的社會革命。

解放思想主要有兩個層次:一是思維方式上的解放,主要體現為方法論上的創新;一是思想觀念上的解放,主要體現為世界觀上的革命。二者相比,世界觀的革命更為根本,更為徹底。

多次強調,勇於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當前,中國共產黨人勇於自我革命,同樣也面臨兩方面的任務:一是方法論上的革命,勇於革掉自己不夠先進的命,改變本領恐慌、本領不足和本領落後的現狀,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使我們更具先進性,永遠走在時代前列。二是世界觀上的革命,勇於革掉自己不夠純潔的命,解決思想不純、組織不純和作風不純的問題,自覺進行自我淨化、自我革新,變得更具純潔性,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

二者歸根結底都需要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這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斷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的不二法寶,更是建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思想保障。

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實現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

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的黨、我們的幹部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既要解放思想,走在前列,引領方向,又要實事求是,幹在實處,掌握方法,使二者相統一。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幹部隊伍。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建設的內在素質要求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能夠解放思想,能務虛;二是能夠實事求是,善務實。即新時代幹部隊伍既要有科學的思維方法,又要有高超的落實能力。

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範。他在浙江工作時,既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又植根浙江發展浙江,生動體現瞭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堅持戰略的思維、開闊的視野,不就地方論地方,而是要把地方發展放到全國、全世界範圍內看機遇、看挑戰、看不足;“植根浙江發展浙江”堅持務實的態度,在全國和全世界的範圍內,找準浙江需要的、擅長的和能夠駕馭的,促進了浙江的科學發展。

新時代黨的幹部應當做到能務虛、善務實,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相統一。解放思想相對務虛,關注可能性,但“虛功必須實做”,培養樹立跳出來看問題的思維習慣,開啟思維空間,自覺破除思想僵化和保守的桎梏,打破條條框框的限制,勇於衝出既得利益的藩籬,來一場思想的自我革命。通過思想大討論,實現思想上的解放和境界上的提升,從而引領行動的務實。善務實,要做到實事求是,要跳回去辦事情,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抓住發展機遇和時機。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要求領導幹部走在前列,幹在實處,保持黨員幹部先進性和純潔性,就要做到善於洞察先機,把握趨勢,站在前面指引方向,帶領隊伍;始終以人民為中心,贏得群眾的主動認同和積極追隨。在現實工作中,尤其要避免兩種傾向:尾巴主義和命令主義。

黨的xx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黨員幹部的精神面貌和能力素質都有顯著變化。但毋庸諱言,當前一些幹部身上仍然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及不作為、不擔當等問題。這些問題成因複雜,但從思想方法角度上看,其中很大一部分幹部的通病是,想問題辦事情不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出發,只講一般的和空洞的原則要求,拿不出正確管用的具體辦法,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缺乏解放思想的勇氣和擔當。

當前,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不及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本領不足,就會落後於時代,不能認清時代趨勢和發展要求,甚至落後於普通群眾的認識,成為群眾的“尾巴”,難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創新變革,結合實際創造性推進工作,甚至以己推人,壓制改革,阻礙事物前進,成為改革的絆腳石。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漸次展開,改革就會觸動利益,產生陣痛,更加需要領導幹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嚴格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關注普通幹部群眾的合理關切,避免“命令主義”。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要繼續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大興學習和調研之風,來一場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做到先知、真知、知真。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擼起袖子加油幹,把學習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範文 篇7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經濟發展趨勢做出了重要論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xx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加明確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這不僅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在黨中央提出“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概念之後,社會各界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進行了多方面的解讀。概括來看,已有觀點認為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包括更依靠創新驅動、更高的生產效率、更高的經濟效益、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更優化的經濟結構、更加註重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更小的貧富差距、更注重幸福導向、更加註重防範金融風險、更綠色環保的發展方式,等等。筆者認為,在“高質量發展”的諸多內涵中,應著重關注如下六大突破口,它們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而且是“高質量發展”其他內涵的“因”。

第一,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增長核算的視角來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主要包括資本、勞動、人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TFP)四大類,其中TFP可以細分為技術進步和效率改進。理論和國際經驗均表明,創新和技術進步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源泉。然而,我國在過去三四十年的高增長過程中,主要靠的是資本和勞動等要素驅動,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偏低。不僅如此,產能過剩等問題導致我國難以繼續依靠資本積累拉動經濟增長,人口老齡化則使得我國難以通過增加勞動力數量拉動經濟增長。在此境況下,只有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才能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二,提高資本質量和人力資本質量。第一點所述的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並不意味著不再關注資本和勞動投入,而是不再追求資本積累的規模和勞動人口的數量,轉而追求資本質量和人力資本質量。就資本質量而言,最近一二十年房地產投資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較大貢獻,但是由此形成的是非生產性資本積累,再加上產業結構有所失衡,還有不少行業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因此我國資本積累的質量並不足夠高。要想推動“高質量發展”,亟須改善資本質量。就人力資本質量而言,高校擴招以來的二十年裡高校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但由於部分高校過度擴招導致招生規模遠超其所能承受的範圍,因此教育質量還有提高的空間。未來應深化市場化改革,讓民間資本更好地參與到教育事業中,以提高教育質量和人力資本質量。

第三,縮小貧富差距尤其是財產差距。由於高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一般低於低收入群體,所以貧富差距的擴大會使得居民整體消費傾向趨於下降,從而減少全社會的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既需要縮小收入差距,又需要縮小財產差距。具體而言,就是要深入貫徹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等舉措來縮小收入差距。

第四,防範並化解金融風險。20xx年國際金融危機等事件表明,金融風險一旦爆發將會給經濟體帶來嚴重衝擊,因此要高度防範金融風險。近年來我國也日益重視防範金融風險,並且在去槓桿、抑制一二線熱點城市房價泡沫化風險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臨著一些潛在的金融風險與隱患。比如,企業償債壓力尚未得到有效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區域性風險和隱性化問題較為突出。降低金融風險才能夠為經濟與社會平穩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使人民更有安全感。因此,要想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防範並化解金融風險,確保“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第五,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尤其要增加民生和社會保障支出。以往我國的財政支出有相當一部分用於“上專案、搞投資”,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財政支出相對偏少。“高質量發展”要求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因此需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尤其要增加民生和社會保障支出。需要強調的是,增加民生財政支出結構還有助於消除居民的後顧之憂,減少他們為應對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問題而進行的預防性儲蓄,從而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第六,治理汙染,保護環境。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實現了持續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也帶來了空氣汙染、水汙染和土壤汙染等問題。當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8000美元,開始接近高收入國家的下限,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生態環境的好壞已成為衡量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減少汙染,保護環境。20xx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汙染防治作為未來三年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在今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中央高度重視汙染防治,這為“高質量發展”的順利推進提供了保障。

綜上可知,上述六大突破口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把握好這六大突破口才能推動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順利轉變。不過也要認識到,“高質量發展”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制定“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以及“建立和完善制度環境”。這些工作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要做好打長期戰、持久戰的準備。